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4-24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亚马逊之旅系列报道(连载完):

1、亚马逊之旅之十八--人民网绿家园访谈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167200.html(视频网址)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开展全民低碳行动 330家庭将计算碳排量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3/021617666849.shtml

3、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城市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http://env.people.com.cn/GB/9178421.html

4、中华商务网:        环保部:加大13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http://www.chinaccm.com/03/0303/030302/news/20090423/072034.asp

5、科学时报:         全国调查:公众整体生态环境满意度偏低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180011.html

 

地方信息:

6、新京报:          新京报评论获民间环保奖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4-23/008@032529.htm

7、法制日报:         昆明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http://news.sina.com.cn/o/2009-04-23/083915514000s.shtml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500万尾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放流长江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5674

 

环保小常识:

9、中国环境报:        什么是碳交易 产生原因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23/content_11240525.htm

 

深度报道:

10、人民网-人民日报:    “限塑”一年,效果如何?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177953.html

11、新华网:         古村落旅游经营权的争夺战:究竟如何保护与开发?

http://env.people.com.cn/GB/9175815.html

12、中国环境报:        异地环境执法和监测取样 突破地域管辖权限制

http://env.people.com.cn/GB/9179450.html

 

 

1、亚马逊之旅之十八--人民网绿家园访谈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9167200.html(视频网址)

 

    汪永晨: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今天我们请来的是生态专家徐凤翔。徐老先跟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徐凤翔:我是徐凤翔。

汪永晨:我想大家可能知道徐凤翔最早是从黄宗英写的报告文学《青藏高原上的小木屋》,那时候我知道您是一个南京人,到了西藏,到了灵芝去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那儿一干就是18年。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徐老后来又从西藏到了北京的灵山,在北京的灵山又创建了第二个小木屋,因为您当时觉得灵山的海拔分布有一些像西藏,有的东西可以引到这里试种,据说很成功,特别是这些年来您做了很多环境教育。我们一起刚刚从亚马逊回来,在亚马逊,我们天天请徐老跟我们讲这是什么植物,那是什么动物,刚才我们走到人民网院子里的时候,看到一些树和花,好象比原来多了一些细部,原来看的就是一棵树,现在可以发现针是几枝,花是几瓣,和生物学家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大自然中的东西。

 

    徐凤翔先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比如她让我们非常吃惊的就是,打破了我们传统上,大家通常说这个地方是原始森林,徐先生说不应该叫原始森林,应该叫原生森林,还是您自己跟我们网民讲讲,为什么您这么较真?

    徐凤翔:这是偶然,又是机遇。我们几个人到亚马逊去了一趟。亚马逊这个地方的景观、植被、生态环境,说实在话,对搞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搞生态的、搞绿化的人,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对我来讲是一个淡淡的向往。为什么呢?因为以为此生不太可能去。因为我今年已经年近80了。退休了若干年,而且说去冬今春,第二座小木屋才让贤。好象不太有可能再以考察为主的出外。

    这次很有意思,有幸和你们几位。而且我觉得你们几位是生态环保方面热心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士,又是有阅历、有思想的人。我们在一起,我太高兴了。大自然这个课堂,我既看又学,提供给了我一个三尺讲台,又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受众。一边看、一边学,你们又那么认真地探讨、问一些问题,我就觉得把我能够想到的、自己思想深层次的一些观点和尝试性的东西跟你们做一些探讨。

 

 

    你刚才问到的这个问题,正好我们就是在大西洋森林,而且当时它还不完全是天然的,是在一个半自然状态的植物园里。

    汪永晨:把它作为一种旅游。公众也可以进去看原生森林。我记得我写了这篇《亚马逊之旅》的时候,一个北大的教授跟我提出,怎么原生森林还会有牌子,还会有人。

徐凤翔:人家把植物园,把次生状态的人工形成的东西,已经通过时间的推移,让它尽量地自然化。所以,叫半原生状态。在这个情况下,当时20多天的亚马逊之旅刚刚开始,说老实话,我不太想很直接地讲我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要修正人家的。我觉得有些提法大概有几种:一种就是习惯俗成的,一种是文字指令上已经有的,还有就是从学术界来讲,基本知识的内容。但是很多是准确的,也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如果仔细从学术的角度较较真,我觉得对学术的进展是很有好处的。我这个人的思维是反复思考、推敲的,所以,几十年,既学,又教,教的过程中又反复推敲。但是有一些观点,在课堂上讲,是不是能得到扩展?不知道。有一些,几十年了都不能有所改变。我想同行里面很多人实际上会有同感,是不是很准确?但是书本、各方面已经既成事实了。

 

    原始林往往给大家一个很高大、很自然、很古老,很壮美的森林的景观的印象。但是仔细想想,何为原始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所以所谓的原始,是从以前讲的人文教育社会上的原始社会、原始部落下来的。森林是生生死死、世代更替的过程,所以不是原始状态至今,而是沿自然生长过程中世代更替至今的现状。原生林说明它的过程、现状,说明它今后的发展,都是一个变化的,在基础条件下有变化、有进展的。而且讲原生林,就有别于次生林,次生林就是自然状态下火烧等等影响了以后重新长起来的。人为破坏以后长起来的,自然长起来叫天然次生林。原生林与次生林相对应,天然林与人工林相对应。这是比较准确的。这个不影响大家习惯俗成的用,但是从我来讲,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些事仔细推敲一下,让某一些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现实性能够更明确一些,我觉得对于学者、用者、社会以及领导层看待问题,还可能清晰一点。

    汪永晨:您过去在西藏灵芝工作,你觉得灵芝那个地方还有原生林吗?

徐凤翔:有。但是,现在范围越来越小,30年前我去的,一直到现在。尤其以前看到的,有一些思路都和现在回顾不太一样了。以前看到东风大卡车,有的时候可以运8吨、12吨,可以只有几根圆木,就是直径很粗的圆木,有的时候心情很激动、很壮观,现在当然隐隐约约感到,砍了可惜。这就是原生林不断地削减过程出现的现象。但是毕竟那是地广人稀,所以,一些角落、边缘的地方,没有人为破坏的,甚至于老乡去砍一些回来盖房子,这些情况基本上还不存在的地区还有。

 

 

 

    汪永晨:我们去亚马逊河,那天我们坐着船走到的水上森林,您觉得那一定是原生林?

    徐凤翔:主干道已经不是了,后来我们进入的支道里面,那儿挺有意思的。热带雨林有三大特点:第一:层次很多,看不出明显的层次;第二:生物多样性;的确多,植物有几千种,真是不得了。第三:一些适应性和雨林地区的反应都不同。适应性体现在根上面,其他的一些对生长的适应性。我们上次看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气生根,像榕树是最典型的。

汪永晨:气生根不是扎在土壤里面,露在外面。     

  

 

    徐凤翔:气生根是在主干上或者枝条上分支下来以后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把其他树种包围起来了,包围了以后,其他树种被绞杀的死了。地面看到的直径是一米五到一米八的样子,绞杀的高度到12米以上,里面有一些真空的。那天我们看到了以后,不要说我讲绞杀,大家很理解了,一船的人大呼绞杀,后退后退,因为要拍照片,大家都喊“后退”。那时候我的心情,一个是对自然现象,觉得那个状态太神奇、太壮美了,亲眼所见。另外我很高兴,我这个三尺讲台,可以在船上在野外,我的受众是那么高档的学生,大家可以共同理解。所以何为生态旅游啊?在旅游过程中的学习就是最好的生态旅游。

那个林子进去的水道比较窄,砍伐情况不多,所以那保留的大树胸径是1米以上,而且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是浮动的。水面高度现在上升了以后,它的胸径是地面以上1.3米的地方,水面以下据说五六米,甚至更深。这引起我对湿地特殊类型的自我修正。

 

    汪永晨:湿地包括一些人工的湿地,稻田、水库这些都算湿地,还有一条就是六米以下水深的湖泊也叫湿地。开始我们没有到亚马逊森林的时候,在大沼泽的时候,徐先生说她对这个有看法,6米的水,湿地已经是这么多水了,不应该再叫地了,没有土了。可看到亚马逊森林以后,知道了这个森林的浮动会有很大的变化,旱季和雨季水的高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刚才徐先生说,修正了她自己以往对湿地的认识。

徐凤翔:我们谈的时候,大家经常讲,徐老师对一些问题有一些看法,想的比较深。我自己笑话自己有一些奇谈怪论。但是对这些问题,当时我也有看法。何为湿地?湿地一定是在土的机制的情况下,水份含量较高的或者相当高的范围。所以典型的湿地是沼泽。很明确。当然人工的比如水稻田。

至于湿地毕竟区别于水域、水系。因为所谓湿地,一定是水土,而最近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湿地一定是水土,有生物相结合的范畴。所以,水面浮动状态可以比较深的情况下,也是要有生物的根连接水和土,这样的状态称之为湿地,在我看来,才是准确的湿地。

 

我看到亚马逊这个地方,修正了我以前认为湿地也就包括在浮生植物的水系的两岸界面上,不能扩展到那么深。实际上亚马逊河包括其他的热带雨林地带的、水域的情况,水的深度可以比较深。但是要有根系,要能扎进土里,而且正好说明了热带雨林的生命力、适应性的类型的反映,就是气生根、呼吸根反映出来的板状根的表现。

 

 

       汪永晨:我们看见的那棵大树的板状比这个桌子还要大。我们在那个时候觉得,太壮观了。其实在西双版纳也有这种大榕树的板根,可是这里它是在水里,这个比较新鲜,因为它是水上森林。我们在那的时候,有一个大湿地,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特别是像蓝鹦鹉,两个都是成双成对的,从我们的头上飞过去,满满的一树蓝鹦鹉,真的是漂亮极了,金刚鹦鹉更多了,红色的等等各种颜色的,还有大嘴鸟,嘴恨不得比它的身子还要大。还有我们坐着小船走的时候,有很多水葫芦。我们小的时候都玩含羞草,我们在水上看到的含羞草,而且是在一片水葫芦里面,水葫芦有大花的、小花的,搀杂在里面一些含羞草,后来我起了一个名字叫“水上含羞草”。我和徐先生探讨这个问题,现在中国江河里面的水葫芦泛滥,大家管这个叫外来物种入侵,我们这些年来,觉得这也是中国很大的环境问题。首先徐先生对我这个外来物种入侵提出了挑战和抗议。她说“入侵”这个词是社会学上的语言,我们生物学界应该是协调,连平衡都不应该用,应该是协调发展。所以她对我们“入侵”这个词认为是政治化的词,不应该用在生物界。另外她说水葫芦在这里长的很好,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灾难?她说,水葫芦到处长,说明水有问题。现在不说那个水污染的程度,你却来诬蔑、指责水葫芦,这是不对的。

       后来我们又找到了一个例子,在亚马逊河边上有一个生态游的旅馆,我们两个人走到旅馆后面看那些树,结果发现凡是有大树的树荫在水面的地方就没有水葫芦了,空旷的地方,水葫芦就茂盛地生长,您认为这是大自然的现象。现在想起我们的中国,一个是我们的水有问题,另外,我们水上的树砍掉了,没有了,使得水葫芦成了一种畸形发展。您觉得我的理解是不是这样的?

徐凤翔:对的。首先我们不是在水上一边看一边采一些小标本。一种和谐的、一种平静的美感,绿水上面的水葫芦开花的情况。在那儿谈的时候,的确讨论起这个问题,我们就想到以前我们国内对水葫芦是有几个阶段的。当时,可能对它的反响很好,引种过来,所以很多池塘水域有,还希望它发展。一是养猪;二是装扮一下水面,绿绿的。而且能够防污排污。曾经认为好,提倡。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做年轻教师的时候,还专门到南京的玄武湖去打水葫芦做饲料。后来提出哪些物种是外来入侵物种,是不好的。所以想办法用人工的办法去除它,怕它对水面造成水下无氧呼吸状态,鱼和其他生物就不能生存了。这个状态是有,但是这个状态怎么造成的?是物种本身吗?是物种用入侵的方式来的吗?实际上,物种有它一定的适应性,扩展的物种是生命力旺盛的、适应性强的,它在自然条件、综合情况差的情况下能生存,当地的乡土树种受到破坏,或者天然林被砍伐以后的裸露地,它来了,这怎么能说物种本身呢?而是我们自身的环境差了、恶化了,水体污染了。还有,就是河岸两面过去是垂柳依依,它在水面上照上树荫,一般水葫芦是不可能满满覆盖的。两岸树木复苏的情况下,水面上没有水葫芦。只有水面上裸露的地方,不但有水葫芦,还有其他的浮莲性质的物种。这就是适者生存。

 

 

那天我还讲了一个分布、扩展、生命力。生命力旺盛嘛,不旺盛的话,能分布到这些地方吗?所以关键还是从环境综合方面治理。而不是说,好象哪一些物种应该是所谓是外来入侵的,哪些物种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完全是适者生存。

汪永晨:我们也希望网民看到这些,也能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比如我们说的原始、原生。其实我们要注意它的原生,我们会更注意它的繁衍生息,而不只是说这是一个遗产,我们要把它保护起来,这种保护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保护。比如水葫芦,我到很多地方,特别是江南,觉得水葫芦简直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树的地方、水干净的地方就没有水葫芦,我们是不是以后在治理水葫芦的时候,就想,除了治水面以外,重要的是岸上。4月22号是地球日,绿家园和北京的几家民间组织有一个每个周六的乐水行,这次我们走的是从立水桥到清河的污水处理厂,从立水桥出来那一段,两岸都是水泥硬衬了,那个气味真不是很好,而且岸边的水的颜色也不是太好。再往下走一点,两岸种了一些花,是一种小紫花,而且我相信它的蔓延能力是很强的。水的味道就减轻了很多,水的颜色也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在岸边的恢复生态,或者说人工地去种植一些东西,其实对水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次在亚马逊,人家都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太多人为干扰的。我觉得我们在大自然里学习自然。原来人类最早是要征服自然,要改造自然,现在我们要慢慢发现自然的规律,这是您的另外一个观点,您为什么说生态不能平衡,要协调?这有什么区别?

徐凤翔:1979年我刚到西藏一年,出来参加会。有一个会是五国家科委、科协召开的大会。会议的大标题就是关于讨论生态平衡的会议。我说我不会公开地提出异议,好象冲击大会。但是我就有想法。所以从1979年到1981年,有一次小规模的讨论会上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生态关系不是一个平衡能说明问题的,也不是人类社会乞求达到的状态,而应该是一个协调的、发展的、有结余的状态。所以,讲生态协调,和现在讲到的和谐就很吻合了。

出来的是亚马逊豚

    因为生态关系非常复杂,生态关系牵涉到天地生物,为什么不简单地讲叫天地人?生物包括的范围,生物、动物、微生物,包括人,人是生物里面的一种,而且是生物里面动物的一种。人以前夸大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没有看到我们在生态范畴里面的位置在哪。所以是天地生物三个方面多因素的相互关系。请问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里面,谁和谁平衡?何谓平衡?所以,生态平衡既不可能也不期望。平衡大体上应该是一个量上对应双方的均等,就好象天平一样,天平才是真正的平衡。社会学界可以,我家里、我个人收支平衡否?那就是钱数。所以应该是量上的均等、双方,称之为平衡。说老实话,这是一个常识。

    生态那么错综复杂,那么变化的、网络的、流动的关系体系,不是生态平衡能够说明问题的,而是随着时空变化的协调和发展。

    这次出去正好全天候地大家在一起看啊、学啊、讨论啊,谈了这个问题,很感谢你们几位朋友比较能够接受和理解我这样一个观点。

    汪永晨:我也特别有兴趣。我们看到了四大:大沼泽、大江河、大瀑布、大冰川。后来您又加了一个大荒原。你觉得我们的这些大的里面,和您一直研究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也是人类干扰比较少的,我们这次去的这几大也是人类干扰比较少的)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相似的东西?

    徐凤翔: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我这个阶段的学习,又推开了我心灵里面的窗户。我在西藏前前后后30年了,野外考察也不过20年的样子。第一阶段18年,我在那一边考察,一边看一些问题想一些东西。我觉得西藏丰富多样的各种生态类型怎么高度概括呢?我就概括了四个字:冰、水、草、林。这四大生态系统里面又有各种类型。这次去亚马逊,我觉得冥冥之中,造化给我徐凤翔恩惠,让我在大自然中有这么一种联系,那么紧密,也是大冰川、大瀑布、大森林、大沼泽。共同的就是这几大类型。

    区别的就是在于基制有明显的不同。我以前研究的是在高原地区里的冰、水、草、林四大系统,这次是在以水为主的基制情况下的四个生态类型。比如林,它是在热带雨林,是水,又是热,所以是受热水。和我们山地、温带、寒温带为主的修长的林是完全不同的特色。这个特色是因水而产生的生命力、适应性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类型。

    说老实话,对于冰川,我原来也有争议。我觉得我们参观地方是不是冰川呢?是冰块、冰山吗?是冰川吗?结果我这次去看,是川。但是,和高原的冰川不太一样。高原的冰川主要是高山高差造成的下流性的相对比较速度快的冰川,冰川的冰舌一般是越来越狭小的过程。下次我们再到西藏去看,大家就会留意这个情况。当然冰舌也有对接过程,对接的绝没有我们这次看到的多少公里宽、多少公里高。安第斯山虽然也是下来的冰川,但是毕竟海拔高度不是太大,大概1000米的样子,和我们高海拔地带,8000的、7000的、6000米的冰川下来梯度不一样。

    汪永晨:而且青藏高原的冰川没有树,这儿周边全是树。

    徐凤翔:那儿的冰川很有意思,一般是上面冰川缓慢下来。另外是降雪过程的集中。这儿的冰块是形成一个立体性的冰墙。宽度又很宽,厚度又很厚,相对稳固,当然也在消退,因为是全球的关系。而且下来的地方,到了一个零下以下森林分布线两三百米的范围。所以这儿既可以看到冰川、冰墙,也可以看到前面是当地的树种形成的很美妙的森林。

    当然,也不能说青藏高原里面的冰川没有林子。有时候冰舌下沿,最低的地方到2300米。

    汪永晨:我们的贡嘎山脚下的海螺沟,原来2300米,现在退化到了2700米了。

    徐凤翔:这两侧是有森林的,但是因为下来的是作为线状的。这次我们碰到的是宽厚的冰墙,旁边有森林,也是很宽厚的森林线。以后再到西藏就会注意这个问题了,就会对比了。

    同时,我这次的收获,因为四大生态系统正好和我以前看到的、研究的有同类性,但是也有区分。

    汪永晨:记得当时我晚上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俩一起谈起了“大”,您说树冠大,树根也就那么一两尺高,不到一米,但是树冠有我们几个小别墅大。   

    徐凤翔:树冠可以打到二十多米、三十米。

    汪永晨:在亚马逊大沼泽地的一些地方,树冠特别大。而且树叶子也大。比一个一米七高的人还要高很多。还有一个就是花大。我们看到像王莲这种大的花。

    徐凤翔:还有果实大。

    汪永晨:它这个大是因为热带雨林的气候吗?这个大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那么奇特的大?

    徐凤翔:水热条件,全年生长期,没有很明显的干季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生长组织扩张、发展是不受很多限制的,正是生命力的展现和充分发挥。我们看到的海域比比皆是。

    汪永晨:当时您说,一个是大,还有一个是精巧。我记得当时掰开一个水上含羞草,里面是海绵体的茸茸的一层白芯。老说人会造工具、有这种技能,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的精巧让人真的惊叹。

徐凤翔:这种精巧概括起来就是自然的力量是一种长期的适应。为什么?比如含羞草是浮水性植物,根系在水上漂浮着。我仔细看了,它的茎是中空,比它的茎绿色的纤维制部分还要大,是中控,便于有空气,有了空气能够浮动,有了空气能够呼吸。外围一层是绿色的纤维制的,实际上它也是空隙很大的。再外围一层是白色的绒毛,浮力大。纵切面、横切面分析,都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需要的功能。

蚂蚁窝

    汪永晨:还有蚂蚁窝,我们居然看到比人还高的蚂蚁窝,后来我们看到食蚁兽,先是看到了它的照片,有多少蚂蚁够它吃。后来看到比人还高的蚂蚁窝,我们相信蚂蚁之多和蚂蚁的力量。后来我们在大荒地上看到蚁窝林。真是太奇怪了。更好玩的是,我们在南极的门户——乌斯怀亚。我们一到那儿,就把我们带到了海狸筑坝的地方,它啃树。它把树整个环状剥皮。他们为了自己休养生息,在里面建造一个小窝,然后造成了很多枯树。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人为的有的时候围上了铁丝网,我觉得应该让这些海狸自我发展,因为这么多年了它都是这样生存的。人为地去制止海狸的筑坝,我们还需要看科学家们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徐凤翔:那个地方成片成片的林子,因为筑了坝,所以,寒温带的沼泽森林水份太多了,树木淹死了。筑坝了以后,上面积水了,积水以后,所以沼泽湿地就淹了。可能范围比较大。而且人家是把小河沟两岸的树、海狸能够咬住的这部分,用铁丝网保护起来了。因为它已经咬了,再咬就环状剥皮了。这个海狸也很精巧,它在岸边,把树咬倒了以后,就在这个地方,不用它拖很远,就把所谓的“钢筋水泥”架子解决了。

    汪永晨:我们想象一下,维度这么高,那个地方是南纬54度。它的苔藓发育的非常好,您就跟我们讲什么是地衣,什么是苔藓。地衣是有丝状的,叶状的,丰富的。和专家们走进自然,真的可以得到很多知识。以前我们老说到很多地方去就是生态游,和专家一起走才认识大自然。您也说自己在学习,我们更是在和自然学习,和您学习,更知道生态游的意义。您现在忍不住想讲讲大荒原。昨天在江河信息有一个绿色记者沙龙网上我写了一个文章,我们在飞机上就能看到大荒原,特别是日出日落,火烧以后的大荒原。我看到这样一个描写,好象是太阳绣出了荒原,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它的年降水量实际上才300毫米,中国前些年,在科尔沁,年降雨量也差不多300毫米,但是差不多都是草被啃了,挖了,退化了,根本没有植被的覆盖,但是在阿根廷高原上,完全覆盖的满满的。为此我们开始争论荒漠、荒漠化和荒原的区别。您和沈先生最后确认这个地方是荒原。

    徐凤翔:刚才你讲到学习的问题。我搞生态,搞林业,搞绿化,但是要是讲动物、植物、生物这个角度,我还不是专家。到热带地区去,我也是不认识很多东西,真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也是带着学习的心态。这次看了以后,觉得太集中地看了以水为基知的“四大”以后,意外地看到那有一片大荒原。

    近几年从生态脆弱到荒漠化的工作,我也做了一些。我也对国内荒漠化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怎么样分类、哪些地方应该怎么重视,等等做了一些工作。现在感到,本来到处看到绿,在巴西的时候,在飞机上,我向下看的时候,那个地方实际上是以林木为主的范畴,怎么纯粹是以绿树为主的建筑?郊外是以绿地、草地加上周围的自然绿树加上板块的分割部分。这样的绿,我看了以后既很感慨,另外作为生态学者,有一种叹息和羞愧。

    到了阿根廷,由赤道往北,看到有一带出现黄黄的。到地面上去看它的植被情况,看它的面积分布情况,我正感到不同于荒漠,是荒原。原在何处呢?原在那个地方的确也是人少,地广人稀,而且主要原在基本上没有人为干扰。也有一些小的坡,也有一些浅浅的沟,很浅、很薄,不构成什么威胁和灾害,草是缓缓地坡度变化的情况下,由细土为主,浅草占的比例少为主。到草被基本上全覆盖,到草被下面灌丛大概是占到25%左右的组合的关系,全覆盖。这样一个状态,基本上没有看到大的戈壁滩,基本上没有看到裸土。这个情况之下,我觉得称之为大荒原,和大荒漠从程度上、类型上不一样。而且这个荒原,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化的情况。荒漠严重了称之为荒漠化。

    当然不是说去看的都是外面风光好,国内不好。我们不过是为了参观、学习,借鉴、对比,然后呼吁、建议。下一步,我虽然年龄这么大了,还要继续走下去。直到生命现象不允许我走。

    汪永晨:您说生态不能说建设,生态可以说恢复。为什么呢?

    徐凤翔:生态建设是一些文件或者报告上出现的,往往把有一些工程性的东西连起来叫生态建设。仔细来讲,生态这么一个大范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是人类能够建设的吗?所以,防护林工程是联系,种草种树是建设,做水坝是建设。但是生态全局性的讲建设,我觉得是不合适的。生态过去的状况可以修复,可以保护,也应该保护,而且逐步地人工加以小范围地改善、修整,这是可以做到的。

奇谈怪论,供大家参考。

    汪永晨: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影响我们的公共决策,提高公众对自然的认识,应该是您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非常需要的。我们一次亚马逊之行,可能看到了、听到了很多,对于我们的科学家来说,还要做深入的研究。比如我命名的“水上含羞草”,专家说,她不敢说,还要回来研究。有专家和记者这样共同努力,我们真的很希望,像我们看到的国外的生态现状和他们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国人去了解。我觉得在这种了解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无形地对我们自己今后的行为的一种影响。我们这次非常感慨的还有他们这些地方的生态游的旅游产品,比如我们这次买了很多大嘴鸟的钥匙链、金刚鹦鹉的冰箱帖,我们一路走,一路觉得这些旅游产品太有意思了,别的地方是没有的。我们很希望我们中国的一些很有特色的东西,像青藏高原,除了宗教上的旅游产品现在很受旅游者的喜欢,它的冰川、它的植物、它的动物如果也做成这样的冰箱帖、钥匙链,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把亚马逊、把青藏高原带回了我们的家里,这也很符合中国庭院文化,我们这个小院子里汇集着很多大自然的风情。这和国外的生态民、文化有很多不同。所以我想在今后我们发展旅游的时候,旅游产品应该也是我们有关的决策部门、有关的企业家们要关注的,要和自然联系在一起。

    谢谢网友。今天我们谈到这儿,也谢谢徐凤翔先生。

    徐凤翔:谢谢大家。

2、环保部开展全民低碳行动 330家庭将计算碳排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4月23日 章轲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3/021617666849.shtml

  国家环境保护部昨日宣布,将在上海、重庆、天津等11个城市开展“2009年全民低碳行动”。

  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有关负责人称,该活动将在每个城市选择330户家庭,使用该中心与南京大学联合开发的碳计算器,进行家庭碳排放调查和分析,完成《2009年中国家庭碳排放调查报告》。该活动还将计算上述11个城市参与社区的碳减排量,力争今后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市交易,交易所得将作为下一年度的项目基金。

  2008年环保部首先对南京1000个家庭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约占家庭碳排放总量的1/2。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尽管碳排放量并不大,但通过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城市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4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178421.html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天(22日)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时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有所好转。

  在分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时,周生贤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历经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二三十年集中出现,呈现区域性和复合型特征,存在发生大气严重污染事件的隐忧,大气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周生贤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剧;环境法规和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周生贤提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确保实现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切实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2009年将分别淘汰电力、炼铁、炼钢、造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1500万千瓦、1000万吨、600万吨和50万吨;继续做好工程减排,2009年将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新建20台(套)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大力推进监管减排,将脱硫设施稳定运行作为监管重点。

  ——建立和完善区域、城市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研究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国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划分工作,编制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目标,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环境准入,确保国家拉动内需投资的环境安全;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13个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

——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力争到2020年,新车排放控制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轨;确保新车出厂稳定达标;实施全国统一的在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鼓励使用车用燃油清净剂,改善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生物柴油、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车辆。 (记者毛磊、黄庆畅)

4、环保部:加大13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来源:中华商务网 2009-4-23

http://www.chinaccm.com/03/0303/030302/news/20090423/072034.asp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22日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2009年要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13个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分别淘汰电力、炼铁、炼钢、造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1500万千瓦、1000万吨、600万吨和50万吨。

  据周生贤介绍,2009年将严格环境准入,确保国家拉动内需投资的环境安全。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13个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制度。

继续做好工程减排,2009年将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新建20台(套)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大力推进监管减排,将脱硫设施稳定运行作为监管重点。全面启动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工作,新建火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硝装置,积极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和产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动我国脱硝产业健康发展。他还指出,今年还将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鼓励使用车用燃油清净剂,提高清洁能源车辆使用比重。

5、全国调查:公众整体生态环境满意度偏低

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04月23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180011.html

  4月22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9年世界地球日生态论坛上,《公众生态环境感受测量》报告结果公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偏低。

  据介绍,该项公益性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ISOCS咨询机构共同进行的,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连续调查5年,每年统计公布。问卷调查涉及生态环境各层面的17个大问题,采用了十分制进行计算。本次统计后得出的公众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仅为5.6。

  “这一数字虽然高于5,但实际上是极低的,这个分数不值得欣喜。因为根据相关评价规则,7分以下都是非常负面的,这个结果也表明,公众对于目前环境的感受非常差。”ISOCS资深咨询专家王旭辉说。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评价是6.5分,而对人工环境的评价是5.8分。在人工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卫生间和交通状况的担忧。对于自身的居住地,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不喜欢,同时也不建议他人迁入此地。在能源和水的供应方面,公众对于整个现状表示可以接受,但仅仅是能接受;在空气方面,公众给出的结果全部在7分以上。

  在生存方式和状态上,调查表明,公众认为所遵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法律都是可以接受的,并认为这些能对环境产生良性影响。但是,针对这一问题,王旭辉则认为:“公众过于自负,因为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环境的变化跟自身有关系,不认为自身的不良习惯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王旭辉认为,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前几年相比,各项指标包括综合指标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说明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更加合理和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

  此外,针对居民饮用水问题,王旭辉指出,中国的饮用水标准实际上与德国相差了3个等级,也就是说,中国的Ⅰ类水只相当于德国的Ⅲ类水。“这是在1986年之后产生的变化,在这之前,两国的标准是一样的。所以,针对饮用水情况得到改善的说法,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关注。”王旭辉说。(记者潘希)

6、新京报评论获民间环保奖 

来源: 新京报 2009-4-23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9/04-23/008@032529.htm

  本报讯 (记者吴昊亮)昨日是“世界地球日”,奖额最大的本土民间环保奖第三届SEE-TNC生态奖颁发,“中国水污染地图”等30个环保项目获奖,新京报“圆明园铺膜事件”系列社论获环境报道奖。

  第三届SEE-TNC生态奖总奖额110万,为中国本土民间奖额最大的环保奖项。获奖的30个环保机构和个人中,“绿色昆明组织”上书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拯救滇池地下河水系,公众环境研究所收集整理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制成“中国水污染地图”,让民众可以在网上直观看到哪里的企业有污染,促使近百家企业开始着手治理。

  新京报2005年发表的关于圆明园铺膜防渗工程系列社论,挖掘问题内涵,指出问题所在,推动问题解决,和另外19篇环保相关报道一起获得生态奖的“环境报道奖”。

  环境报道奖获奖者中也包括了非职业媒体人士,有实地踏勘揭发高安屯垃圾场恶臭扰民的北京柏林爱乐小区居民赵蕾,也有通过博客持续记载厦门PX事件进程的厦门市民连岳。

7、昆明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9-04-23/083915514000s.shtml

  参保重点为滇池流域企业

  本报讯 云南省昆明市环境保护局近日发出《昆明市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的公告,要求昆明所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都参与该保险,以确保发生污染事故后,第三者能够及时得到赔偿。参保的范围,计划从滇池流域开始。

  意见拟制部门认为,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保险工具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是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

  在该险种推行先期,将把重点放在滇池流域环境危害大、最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和企业。目前确定的投保企业,包括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企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焦化制气、制药的企业,都应当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滇池流域以外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企业,以及化工企业也应当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鼓励滇池流域以外从事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镀、焦化制气、制药企业也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但是,故意污染将得不到赔偿。投保企业及其代表、雇员的故意行为、违法行为;投保追溯日以前就已经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者已经存在的污染损害;罚款、罚金、惩罚性赔款;自然灾害;保险合同中约定的其他免责损失等情况,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

8、500万尾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放流长江

来源:新华网 2009年4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5674

新华网重庆4月22日电(记者董峻)在22日由农业部和重庆市组织的三峡库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中,500万尾主要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苗种被放入万州市的长江中。

放流品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以及鲢鱼、鳙鱼、草鱼、岩原鲤、白甲鱼等长江上游主要经济鱼类。沿江的涪陵、巴南、合川、云阳、奉节、巫山等地也同步开展了放流活动。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活动现场表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自然条件优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特有水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刻不容缓。

据统计,长江流域捕捞产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每年4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万吨左右。同时,长江流域的水电设施等各类工程建设也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遭破坏。一些重要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如白鳍豚、白鲟、鲥鱼等已濒临绝迹。

孙政才还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的资金投入,全国各地将举办一系列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共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资源苗种数量197亿尾(粒),放流水域包括黄渤海、东海、南海、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到2010年我国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将达到200亿尾(粒)以上,到2020年每年将增殖400亿尾(粒)以上

9、什么是碳交易 产生原因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4/23/content_11240525.htm

    二氧化碳是一种最常见的无色温室气体。现在,它不仅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分子,碳交易已经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全要仰仗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碳交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威胁已经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负责组织全世界的科学家编制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截止到目前,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4次评估报告。

    在IPCC首次评估报告发布之后,联合国于1990年12月着手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完成,1994年正式生效。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作为公约的重要补充。《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6%。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这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就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碳交易市场有哪几种机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时可以采取3种在“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其一是联合履约(JI),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的合作,转让其实现的减排单位(EUR);其二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费用;其三是排放贸易(ET),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方式(而不是项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

    欧盟在碳交易中的表现最为抢眼。2005年1月1日,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之前,欧盟排污权交易体系(EUETS)正式启动。其中规定,欧盟27国的厂商必须符合EUETS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如减排量超标,就可卖出称为“欧盟排碳配额”(EUA)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反之,如果减排没达标,就必须从市场购买相应配额的排放权。目前,这一体系的实施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总体趋势是加紧了排放限制,配额总量少于第一阶段,并试图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

    除了上述强制性的机制之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这个市场相对比较宽松,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或者机构,由于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购买一些减排量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排放。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公司,也有一些个人。比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就曾经购买过一定的减排量,来抵消他一年开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开展CDM潜力如何?

    在《京都议定书》的3种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是CDM,简单地说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可以转让和交易,也就是一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看不见、摸不着,它不能用桶装,也不能用船运,只有一个电子序列号。这也就说明,这个减排量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经过认证后,这种商品才能真正成为商品,而一旦没有通过认证,一切商品属性就不会存在。

    我国一直重视发挥CDM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愿意通过参与CDM项目合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经接近2000个,我国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的项目数量接近500个,注册成功的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

    之所以国家批准的项目数量和注册成功的项目数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缺乏CDM项目审核机构。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虽然都知道CDM,但对于其操作中的具体规则并不清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让很多国内企业在谈判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也就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在建设一个CDM信息服务平台,力求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碳交易市场容易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此次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的碳交易市场目前一片低迷。据了解,欧洲的碳价已经从去年最高的32欧元/吨,跌至目前的8欧元/吨左右。在政治方面,后京都时代谈判的很多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价。(刘秀凤)

10、“限塑”一年,效果如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4月23日潘少军 祝大伟 吴益丽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9177953.html

 

  “限塑令”实施近一年来,纸袋、无纺布袋、塑料袋等成为北京市民最常用的购物袋。潘少军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调查问卷显示,实施“限塑令”后,71%的被调查家庭在购物中得到的塑料袋数量有了下降,其中36%的被调查家庭已经不用塑料袋了,但仍有26%的被调查家庭在购物中得到的塑料袋数量不变。潘少军制图

  农贸市场 

  跟着“上帝”

  日前,我们在北京几家农贸市场的采访中发现,在大型农贸市场的食品销售区,超薄塑料袋已被禁用,摊主使用的塑料袋都有规定的标识。但在大型农贸市场的小商品销售区和小型农贸市场中,商户使用的塑料袋不仅不收费,而且还在继续使用超薄塑料袋。

  “农贸市场不是超市,塑料袋哪能要钱?”在岳各庄批发市场,两位主妇手里提着八九个免费塑料袋,大袋还套着小袋,她们对我们说,“买这么多东西,不送塑料袋就太不方便了。” 

  在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日用小商品区,一位摊主把拖鞋放进没有任何标识的红色塑料袋里交给顾客,之后告诉记者,市场对他们使用的塑料袋没有规定。该市场负责人称,食品袋都要求摊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并按袋上的标价收费,由于小商品不同于食品,所以就没做规定。

  在魏公村的欣欣菜市场和百子湾农贸市场,摊铺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没有明确标识,有些摊主依然在使用超薄塑料袋。一位摊主透露,“这里没有人规定塑料袋的使用,都是自己随便购买的。”

  在北京东郊市场,有偿塑料袋按大小标示的零售价分别为0.7角、1角、1.4角和2.2角,而批发价约为0.5角、0.8角、1.2角和2角。

  “小的超薄塑料袋批发价是1块钱一包,大的1块5一包,一包60个。”一位塑料袋批发商向我们介绍,这样算下来,一个超薄塑料袋大约2分钱,比有偿塑料袋便宜很多,摊主喜欢买,他们自然也就喜欢卖。

  我们走访了附近的五家塑料袋批发商店,虽然店外展示的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但仍有4家私下出售超薄塑料袋。

  “塑料袋不要钱。”当顾客询问时,农贸市场的很多摊主都这样回答。

  “三个芒果只卖七块八毛钱,顾客就要把价砍到七块五,还咋收袋儿钱?”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的一位摊主无奈地说,政策刚下来的时候还勉强收钱,后来就懒得费口舌,不收了。

  免费送塑料袋,摊主岂不是要吃亏?“喊价高一点,或者‘动一动’秤,塑料袋钱不就出来了?” 北京某农贸市场的一位摊主透露了其中的秘密。

  商场超市 

  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超市的塑料袋用量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北京万惠超市的李金香经理说。

  “现在的塑料袋用量只有过去的10%,一年节约好几百万元。”美廉美超市采购部的朱先生表示。

  一些跨国大型超市的“限塑”效果更突出。据沃尔玛总部公关经理黄里小姐介绍,沃尔玛基本上不提供塑料袋了。

  对一些消费者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一直关注塑料袋使用问题的顾客张先生说:“大超市确实做得不错,如农贸市场就做得不好了。”

  在对多个超市的调查中发现,顾客大多自备袋子,有的是较厚的塑料袋,有的是布袋。万惠超市的收银员林小姐说,“我接触的顾客自带和买袋子的数量差不多。年轻的顾客不太在乎塑料袋,经常买,年纪大些的会自己带袋子。”

  调查发现,超市中普通塑料袋的使用量在减少,而无纺布袋等塑料袋替代品的销量在增加。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垃圾袋的使用量也在大幅增加,有些超市的增加幅度达到50%以上。”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以前可以用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装垃圾,现在只能买垃圾袋了,销量自然就上来了。

  根据“限塑令”补充规定,超市可以免费提供帘卷袋(俗称手撕袋、平口袋),用于食品包装等。万惠超市的李经理说,与“限塑令”实施前相比,手撕袋使用量的变化不大,不过使用的顾客还很多。“超市免费供应手撕袋确实方便了消费者,但像国外那样提供牛皮纸袋会更好。”一位顾客对记者说。

  有偿使用塑料袋,超市是否减少了经营成本?虽然许多超市都否认有偿使用塑料袋与营利有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袋子就是当成商品卖,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生产企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限塑令’颁布前,我们厂的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人民币;‘限塑令’实施后,今年我们厂的产值要达到3000万都难!”北京地区最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北京环绿地塑料制品厂总经理马福升感慨地说,“过去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不管塑料袋厚薄,日子很好过;如今我们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只生产‘达标袋’,反而让其他小企业钻了空子,抢占了市场份额。”

  “限塑令”实施后,市场上塑料袋的需求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一些正规企业的塑料袋产量也明显减少。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仍在生产超薄塑料袋等不达标产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我们这里,塑料袋厚薄由客户定,比北京生产的也便易得多。比如5丝(1丝=0.01毫米)厚的塑料袋,出厂价也就是三五分钱。” 河北省雄县的一位塑料厂厂长对我们说,估计目前雄县有几百家在工商局“挂号”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其他小企业、小作坊就数不过来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北京的集贸市场、杂货店、专门商品零售店等仍在大量使用的超薄塑料袋,60%以上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

  “在一些地方,8顶大盖帽管不了1顶小草帽,其中显然有多种利益因素在作怪。”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补大洞”、“漏小洞”的结果,并不利于行业发展。“要杜绝超薄塑料袋等不达标产品,关键是要把住生产、流通等环节:一方面要正面引导,加大对正规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并帮助它们多生产合格产品;另一方面要切断不达标产品的供需链,对餐馆、‘鸡毛市场’、农贸市场等加强监管,对违反规定的小企业、小作坊等坚决打击。”

  常用塑料袋原料(链接)

  聚乙烯(英文简称PE)。无毒、无味、无臭,常用的食品塑料袋多为聚乙烯薄膜制成。

  聚氯乙烯(英文简称PVC)。本身无毒性,但根据薄膜用途所加入的添加剂往往对人体有害,故而此类制品不宜盛装食品。

  低密度聚乙烯(英文简称LDPE)。经高压聚合而成,适用于食品包装、纤维制品包装、日化用品包装等。

  高密度聚乙烯(英文简称HDPE)。经低压聚合而成,光泽较差,防潮、防气、隔绝性能好,不易破损。

  聚丙烯(英文简称PP)。无毒、无臭、无味,强度、硬度、弹性、耐热性较好,如无纺布袋原料就是聚丙烯。

11、古村落旅游经营权的争夺战:究竟如何保护与开发?

来源:新华网2009年04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175815.html

  安徽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日前正式接管了该镇屏山村的旅游经营,在该村经营了8年的浙商企业黄山市屏山旅游开发公司撤出屏山村。这是安徽省首例通过仲裁方式,由村级组织收回古村落旅游经营权。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有约2000个县,1.9万个镇和3万多个乡,60万个村庄,尽管文化遗存的状况和特色保持的程度不一,但古村落无疑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是一个最大的文化遗产。

  围绕屏山古村落经营权转让合同终止和索赔尚未尘埃落定。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古村落究竟如何保护与开发?屏山古村落经营权转让个案中有发人深思之处。

 

安徽宏村的秀丽景色(2004年9月摄)

 

安徽西递民居(2003年4月摄)

  经营权一转让便是50

  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之间的屏山村,唐宋时称长宁里;后因村北屏风山形如屏风,得名为屏山村。吉阳河之水蜿蜒贯村而过。以舒姓聚族而居为主,至今已1100多年历史。

  屏山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还存明清民居200余幢,还有三姑庙、御前侍卫贴墙牌坊、长宁湖、舒绣文故居、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的皖风徽韵。

  2007年,这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200多座明清古民居和古祠堂的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上世纪90年代初起,屏山周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和宏村在内的不少古村落,乡村旅游已经红红火火。而同在宏村镇的屏山村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安徽宏村的美景(2004年11月20日摄)

  2000年,屏山人决定借外力来推动本村的旅游开发。屏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把屏山旅游的经营权转让给浙商葛伏龙等注册经营的黄山屏山旅游有限公司。期限是50年。相关旅游开发合同中,也包含了许多对古村落文化进行保护的约定内容。

  葛伏龙介绍,公司规划在经营开发的前十年打基础,十年以后才是大步发展期。公司接手经营时,屏山村交通不便,不具备完善的旅游外部条件,因此初期游客不多。2007年通往村外的道路改建后,前来旅游的人数就逐步开始增加。从2001年至合同终止,公司实际经营7年,门票总收入从第一年的20195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28万元。

【1】 【2】 【3】

12、异地环境执法和监测取样 突破地域管辖权限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179450.html

  江苏省连云港市派出的突击检查环境监察小分队近日乘着夜幕,出现在山东省莒南县境内,他们凭着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很快摸到了5家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在现场监察污水排放情况之后,敲开了企业的大门,突击检查了这些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转情况。

  同样的时间,山东省莒南县派出的突击检查环境监察小分队也乘着夜幕,在检查了苏北地区东海、赣榆两县一批重点污染源之后,悄然回到了山东省境内。

  第二天,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山东省莒南县环境监察部门通过热线电话,把夜间突击检查、现场监察和水样分析等情况,通报给了对方。

  这是苏北和鲁南地区建立跨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以来,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实行异地执法出现的新情景。

  联席会议制度让“老死不相往来”的双方“坐到一条板凳上”

  处于淮河流域末稍的苏北和鲁南地区,水系纵横交错,这里有京杭大运河、沂沭泗水系,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污染防治工作异常重要。

  上世纪90年代,这一地区跨界水污染事件频发,污染纠纷不断升级,导致苏北与鲁南地方政府之间不交往、环保部门之间难交流、上游企业与下游环保部门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相互指责、相互设防、相互抵触,一度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势。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也曾数次赶赴现场,协调处理数十起跨界污染纠纷。处于水系下游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的97户养鱼户,就曾将上游排污工厂告上法庭,一时轰动了全国。

  为做好跨界污染防治工作,2002年以来,苏北与鲁南各地改变思路,创新机制,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双方通过换位思考,平和了心态,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入手,实现了“坐到一条板凳上”对话与沟通,下游地区主动与上游地区对接,变上游地区消极应对为积极主动配合,逐步形成了苏北与鲁南地区携手作战、联合治理跨界污染的良好局面。

  苏北和鲁南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始由对峙向合作治污发展。

  10县、市、区结成防污控污联盟

  2002年,连云港市赣榆县龙王河接连发生跨界水污染事件,引起原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重视,经过协调,赣榆县与上游的山东省莒南县当年年底结成防污联盟。双方围绕联合治污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合督察、联合检测、污染事故监测预案、信息互通机制。

  赣榆县与莒南县结成防污控污联盟之后,为跨界两地树立和谐共处的典型,于是,这一联盟迅速在苏北与鲁南地区扩大。截至今年3月,苏北与鲁南地区防治跨界污染的区域联盟已增加到10个县、市、区,包括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赣榆县、东海县、连云区,徐州市的新沂市、邳州市,宿迁市的沭阳县和山东省的临沭县、莒南县、苍山县、郯城县等区域。

  区域联盟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环保工作情况、水源监测信息,研讨跨界污染防治机制和对策。

  定期通报重点污染源排污情况和交界断面水质状况,建立应急预警联动机制

  近几年来,在区域联防跨界污染方面,苏北与鲁南地区的10个县、市、区在建立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上下游县、市、区环保部门之间还建立了对接联防机制,搭建了透明、规范、有序的衔接平台,对具体的跨界污染项目及相关事宜提出防治措施和对策。在面广量大的乡镇小淀粉加工废水防治方面,江苏省东海、赣榆县与上游山东省临沂市环保部门在每年淀粉加工季节未雨绸缪,走到一起会商防污事务。

  区域联盟的形成,实现了防污控污的资源共享,确保了双方能及时掌握和共同参与,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

  为了使区域联防做到公开、透明、有效,苏北与鲁南地区的相邻县、市、区之间每季度还要相互通报境内及边界附近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状况。在环境监测信息方面,区域联盟依托和利用现有的公用通信网络,做到定期通报交界断面水质状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双方同时、同位置共同取样监测。各县、市、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本单位网站定期公布跨界河流水质状况,相互之间发送电子邮件,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监测信息,实现监测信息共享。同时,国家设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断面,发现数据异常也会及时通报上下游。

  近日,苏北与鲁南地区共同建立的下游地区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信息已实现了网络互通。这样,上下游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水质动态,更有利于防范跨界污染。

  针对可能发生的跨界重大污染事故,苏北与鲁南地区建立了应急预警联动机制。目前,苏北与鲁南地区的各市、县、区均建立了应急预案,保持县、市、区之间的通讯畅通、优势互补,做到上下游地区环保部门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处理污染事故。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可能危害到对方的,毫不保留地通报事故原因、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排放量等基本信息。同时组织开展应急演习,强化协调与合作,做到遇到突发污染事故能拉得出、打得响。

  区域联盟还建立了跨界污染纠纷调解机制。环保部门之间能解决跨界污染纠纷的则不惊扰地方政府;地区之间能协商解决的则不麻烦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

  通过近年来区域联盟的合作,苏北与鲁南地区的防污控污进程明显加快,跨界河流的水质也明显改善。

  异地环境执法和监测取样,突破地域管辖权限制

  进入2009年以来,苏北与鲁南地区的区域联盟在防污控污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协商,在已形成环境监察、环境监测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又达成了跨省界、跨地区、跨县市的环境执法新机制,即上下游之间的环境监察部门认为需要,可随时开展异地环境监察执法和监测取样,即下游地区的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到上游地区的断面直接取样监测。

业内人士指出,苏北与鲁南地区开展异地环境监察执法和监测取样,突破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的地域管辖权限制。(魏善涛 赵军  高杰)

(深度)长江初始水权分配拟定 有望借鉴排污权交易制度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4月23日 邓丽

http://stock.sohu.com/20090423/n263568103.shtml

  4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长江论坛上,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透露,将抓紧制定长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做好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

  他说,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加之南水北调、引江济巢、引江济太等工程实施,各用水部门及地区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尤其是遇特枯水年矛盾更加突出。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抓紧做一些基础调研工作,但全流域的分配还没有拿出一个方案,关键是要解决问题”。

  主管长江水政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刘振胜告诉记者,目前长江流域的用水量分配仍然按照水利部《水量分配管理办法》来执行,只有部分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省际河流进行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改革。

  但他透露,虽然长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不久的将来希望能借鉴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一级市场初始水权分配,二级市场,水权可以交易。“一方面要鼓励节约用水,一方面是协调各方利益”。

  分饮长江水

  本报记者获悉,水利部已经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的水量分配方案。

  刘振胜介绍,长江水利委已委托科研单位等承担长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调研,一些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初始水权的分配,不过规模都比较小,比如甘肃张掖的水票试点,义乌的水权交易等。“各个省都很关心自己能分得多少水量”。

  根据现有的《长江下游干流河段枯季水量分配方案研究》,希望针对长江干流枯季盐水入侵、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提出特枯条件下长江下游干流各地区的取水量分配上限以及对大型调水工程的调水限额,并制定了相应的用水应急预案。

  初始水权分配的将来,在刘振胜看来,应该像排污权交易那样,实行一级分配,二级交易。义乌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2005年1月6日,中国首例水权交易在浙江完成。为购买橫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但类似的例子寥寥。

  在长江流域更大范围内,江西省内抚河、赣江、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湖南省也正在着手开展湘江流域水量分配研究工作。

  刘振胜说,各地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差距都很大,对水资源要求的轻重缓解也不一样,但南水北调,北方应该明确初始水权分配,南方应该获得补偿,这同样也能引入水权交易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副院长裴丽萍告诉记者,水权的初始分配必须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初始水权只能是用水权,必须通过法律规定初始水权的种类、内容、资格、主体和程序。可以交由行政部门分配,但行政部门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她说,初始水权分配实际上是为下一步交易做准备,现在的水量权是不可能做交易的,因为现在的取水许可是严格的受用途、取水地点,时间限制。

  在她看来,水权不应该是种取水权,而应该是比例权,即在长江水总量的情况下,确定各省享有的比例,只有这个比例水权才是可以交易。

  但这个水到底如何分配,到底是按人口、土地、GDP,还是用水量分配?是完全依照市场规律分配,还是保留生态水、饮用水、国防用水等后,再行分配?“这些需要政策制定部门拿出具体的方案”,裴说。

  自上而下的水量控制体系

  如果说,初始水权分配的推行是以市场机制来解决各省的用水矛盾和污染浪费,那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的配套和保障。

  4月20日晚,在名为流域综合管理的小型论坛上,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重申了中国将要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观点。

  此前的3月底,他对这一观点有更为详细的表述,他说,这一套管理制度将包括: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并逐级分解,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3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任何地方和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在明晰初始水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

  高的观点也得到了水利部和同业们的认同,4月20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拿出的数字也让政策制定者们为之心紧,坐在记者身边的长江水利委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洪一平就在笔记中写下4个字“加紧启动”。

  胡四一说,2007年长江流域供用水量约为1925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约16%。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司预测,到2020年,多年平均情况下流域总需水量为2351立方米,较2007年实际供用水量增加426亿立方米。

  此外,胡还指出,2007年长江废污水排放总量约为320亿吨,比1998年增加62%,而到2030年,长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入河量将超过503.2万吨,比现状增加37.5%,氨氮入河量65.88万吨,比现状增加79.15%。

  据高介绍,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均已编制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除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水利部还布局了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胡四一说,目前已经建成的控制性水库有:雅砻江的二滩、岷江的紫坪铺、白龙江的宝珠寺、乌江的洪家渡以及长江三峡和葛洲坝等。预计到2020年将还有向家坝、溪洛渡等20多座控制性水库建成投运,这些建成后,将形成约700余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

  “我们将认真研究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的综合调度。”胡四一说。

(环评)“限塑令”发布至今 “超薄袋”为何禁不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4月23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9178352.html

  “限塑令”发布至今,部分集贸市场和许多街头商贩仍然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或者提供合格塑料袋却不收顾客的钱。对这两种违背“限塑令”的行为,有人用屡禁不止概括它的现状倒也贴切。可是,再往深处想想,为什么屡禁不止?真要禁,怎么会禁不住呢?

  “限塑令”有两个要点,一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实现这两点,应该主要依靠严格监管,而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一夜之间自觉自愿。人们看到,“限塑”将近1年,许多以生产超薄塑料袋为主的小型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另寻出路,大型商场、超市基本上能做到对塑料袋收费。这就说明只有严格监管,卡住源头,堵住出口,“限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由此反观,超薄塑料袋在一些地方并未绝迹,免费提供依然时兴,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没有完全禁住,显然是监管存在漏洞。有关调查表明,由于超薄塑料袋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投资较少,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有的甚至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因为超薄塑料袋便宜,市场上一些摊主也就舍得免费提供给顾客。“限塑令”对谁该监管企业、谁该监管市场规定得非常清楚,并不存在职责不明的情况。人们有理由询问:一个地方禁止小作坊生产超薄塑料袋,一个市场想办法不让摊主提供超薄塑料袋,操作起来真的那么难?

  说白了,屡禁不止的背后,是没有做到严格监管的常态化、规范化。一些监管者不愿积极作为,导致违反“限塑令”的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他们没把“限塑”当回事。为什么要“限塑”,为什么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袋,其中的道理并不清楚,或者说虽然略知一二,却难以化为自觉意识。其次是现实之中没有人因为不作为而受到处罚。若是严格监管,可能要得罪亲戚朋友、顶头上司乃至地方领导;不主动监管,却不受任何损失。

难道不应该严格督查一下“限塑令”的监管情况吗?谁也不能苛求如此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能够立竿见影,但发现了漏洞,就不能慢吞吞,得赶紧想办法堵上。

(环评)官员问责的力度能有多大 奖惩措施不到位岂不虚设?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23日 沈峰

http://env.people.com.cn/GB/9179360.html

  长期薄弱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今年迎来大好机遇。环境保护部近日决定,将农村环保纳入官员考评,拟选择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评价试点。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来自环境保护部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环保设施少得可怜,甚至某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使一些农民的生活因医药费支出而雪上加霜。因此,环境保护部今年将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评价指标,这显然有利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然而,推动的力度有多大?考核结果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将会产生多大影响?这目前只是一个未知数。令人担忧的是,即使考核措施很完善,但若与考核配套的相应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那么,再好的制度设计都会流于形式。

  应看到,目前一些农村基层政府在片面发展经济和追求政绩的冲动下,疏于环境保护,使得农村成了一些污染企业的“避风港”。而官员政绩从来不是单一表现的,它像个倒金字塔,下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政绩,往往可以为上级政府部门和官员增加政绩。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政策执行与监督工作上的缺位,致使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被轻视和忽略。

  进一步看,环保部门其实与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典型的共性特点,就是有权力介入调查,但却没有直接的问责权力。比如近年来,审计署每年都掀起审计风暴,但公众期待的吏治风暴却始终未能出现。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指出,在重大违法犯罪案件中,审计大案每起不足一人受惩。案件性质与问责力度严重失衡,说明官员“问责制”和有关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问责乏力,这里面有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也有相关问责制度不完善和监督环节存在漏洞的问题。

  环境保护部决定将农村环保纳入官员考评,固然有一些威慑力,但考评、问责的后期效果,还不容乐观。从审计风暴中案件性质与问责力度失衡现象所呈现出的追究“疲软”来看,如果环境保护部考评官员,也只是具有强大的调查权,而没有后期的问责权,那么,考评官员也很可能会高举轻打,问责乏力。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只是环境问题,也是涉及“三农”的重要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央财政才会安排巨额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农村环保纳入官员考评必须动真格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村环保纳入官员考评的同时,还应该将“问责制”切实引入官员考评之中,至少应赋予环境保护部对考评官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的权力,保障和加强农村环保纳入官员考评的问责,由此才能让农村基层政府及其官员“头悬利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环评)敏感让人欢喜让人忧:环保需要每个人的强烈痛感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4月23日陈谦

http://env.people.com.cn/GB/9178838.html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缘于危机感加重和安全感缺失,对此应该感到喜还是感到忧,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采取措施的力度和速度。

  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敏感问题,这一点,在人们对于新版《三国演义》剧组污染环境的众说纷纭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这样的敏感,折射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正是让人既喜且忧的原因。

  喜的是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日益强大。环境问题正尖锐地刺痛着社会的神经。不断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人忧虑于生存状态,为环境安全的脆弱而焦灼不安。这在无形中促使着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环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忧的是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落脚点却令人意外地局促。社会基础要产生作用,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保障和防范于前的自觉行为。

  就制度层面而言,当前许多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行政和经济建设领域,在覆盖和规范其他产生环境影响的社会行为方面尚嫌孱弱。法律制度的缺憾,使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发挥作用和产生力量的保障。

  而在自觉行为方面,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媒体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职业,广泛地接触到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而发出大声疾呼;生活在污染肆虐地区的人们在强烈痛感的煎熬下,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但更多地掌握着导向作用和产生影响力的城市人群,尤其是大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乃至富有人群,却在优裕的环境中不同程度地麻木着。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为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一些城市要求机动车限行,但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这样的状况,导致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发挥作用和产生力量的基础。

  要让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真正发挥作用和产生力量,必须让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痛感,当然,这样的痛感,不能来自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有了痛感,才会有自觉行为,而有了自觉行为,法律和制度才能更好地起到作用。

正是春季,百花盛开。医生的提醒和警告固然重要,但对花粉敏感的人大抵会主动戴上口罩。惟此,才能免于罹病。

(环评)王永福:为违法排污“保密”,别忘记松花江污染

来源:人民网2009-04-22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96801240384654_1.shtml

近日,黑龙江省召开2009年全省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10余家媒体参会,而对那些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等情况一概“保密”。部分记者难以理解退场。(新京报2009-4-21)

在人民面前,一个行政机构是没有什么好保密的,政府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政府的主人。一个仆人为主人做事,难道会对自己的主人保密关于主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吗?除非这个仆人图谋不轨、心存邪念。

违法排污,环境问题,绝非小事,也绝不仅仅只是与政府相关,更不是涉及国家机密的秘密材料。违法排污,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与生活在这片区域,乃至更大一片区域的每一个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事关百姓利益,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向百姓及时公布环境信息,而不是为相关违法排污企业“保密”。

2008年5月1日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国务院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宣言》都明确规定,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人民公布政府信息,保障人民知情权。

黑龙江政府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违法排污企业“保密”,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对违法排污企业“保密”,也需政府部门会称,公布违法排污企业会给招商引资带来阴影,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会让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但是,向公众“保密”,第一,极容易造成政府和企业之间暗箱操作,在缺乏公众监督的情况下,极容易滋生腐败等不正之风和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给政府治理,给普通百姓生活等都带来重大损失。第二,政府为违法企业“保密”,无疑给这些违法排污企业罩上了一层保护伞,没有媒体和公众监督,他们可能继续违法排污,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过去三年零五个月后,黑龙江政府不应忘记当初水污染事件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连环爆炸,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但黑龙江哈尔滨政府并没有向公众及时公布事实,却称环保部门检测整个爆炸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松花江水质未受污染”。此时,受污染的松花江水正在逼近哈尔滨,逼近哈尔滨的千家万户。21日,哈尔滨政府慌忙发布通过,以全市检修供水道为名宣布停水4天,政府对真相的掩饰,造成出现市民恐慌浪潮。22日,哈尔滨政府才正式公布水源被污染。这时距事情发生已有9天。水污染已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发的哈尔滨水危机事件,正是当地政府对公众的隐瞒,错过了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同时造成 “小道消息”横行,引发公众恐慌,进而导致对政府治理的不信任。

对违法排污企业“保密”,政府应该知道,在关系普通百姓切身利益面前,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知道真相。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行政机构,是没有什么对人民好隐瞒的。对人民来说,隐瞒,就意味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环评)污染受害者讨说法真难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4月23日  郄建荣

http://news.sina.com.cn/o/2009-04-23/083915514015s.shtml

  一桩污染损害赔偿案折射现实问题

  许多环境损害健康案件不能胜诉,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染受害者拿不到科学家的证据

  有的时候,法院要立案,当地政府就去找法院,让法院从维护地方稳定出发,不要接受受害者的起诉

  在第40个世界地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河北省青县老人纪执歧第二次坐在了青县法院原告席上。

  “不为别的,只为我老伴的死讨个说法。”纪执歧告诉记者,抱定这样一个信念,他与沧州成原化妆用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原公司)已经打了一年半官司。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帮助中心的无偿援助下,今年2月,河北省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纪执歧案发回青县法院重审。

   受害者为证实污染抱着白菜去上访

  21日下午,挂在一家工厂铁栏杆上的“成原公司招收女工17-30岁食宿自理”的横幅分外醒目。纪执歧说,这就是夺走他老伴生命的成原公司。

  沿着这家工厂北侧的胡同走上几分钟就是老纪原来的家。

  “这就是污染我们的烟囱。”顺着纪执歧手指的方向,在距离老纪家不足10米的地方就是成原公司排放废气的烟囱。就在老纪向记者介绍之时,一股股呛人的难闻气味不时地从烟囱里飘出。

  “1997年,成原公司开业,我家的噩梦从此开始。”说起他老伴被污染夺去生命的经过,纪执歧仍难免激动。据他介绍,就是从成原公司开业的时候起,成原公司的烟囱时时冒出黑烟。“整天烟尘缭绕,气味刺鼻。”老纪说,烟尘落到地面上,地面都被染成黑色。他告诉记者,不仅他家就是附近居民也深受其害,他家距离烟囱最近,因此受害最重。

  从青县县委党校教员岗位上退休的纪执歧在青县也算个文化人,他说,他不能就这样看着成原公司污染他们。

  从2003年开始,纪执歧多次向县环保局、省环保局、国家环保部门反映成原公司的污染问题。

  “有几次,我还带了我们家院子里种的白菜去上访。为什么带白菜,是因为我家的白菜心里都是黑渣。”一次次的上访没有丝毫进展,但是纪执歧老伴的病却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包括老纪在内,谁也没有料到他老伴得的是癌症。“开始,我老伴总是感觉鼻子不舒服,特别是到了春天,不舒服的感觉更加明显。去了许多医院去看,都说是过敏性鼻炎。”纪执歧说,2006年春节前夕,他老伴被正式确诊为肺癌晚期。老纪一家再也不敢在这里住,不得不搬家。被肺癌折磨了一年多后,2007年9月纪执歧老伴病逝。

  “是天灾,还是人祸?”老纪说,他一直不明白。据纪执歧介绍,在成原公司方圆100米的范围已经至少有10个人得了癌症,其中8人是肺癌。

  青县有知情人告诉记者,成原公司是一家韩国人经营的纯外资企业,主要是通过加工人畜毛发生产化妆用的毛刷,然后贴牌出口。这家企业当年是被县政府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到青县来的。

   县环保局无监测能力却批企业生产

  成原公司地处青县,按照我国有关环境法律规定,成原公司的日常监管应该由青县环保局来负责。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青县环保局根本就不具备监管像成原公司这样的企业的能力。但企业却在青县生产了12年。

  据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志愿律师也是纪执歧的律师刘湘介绍,由于成原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胶,再加上生产中产生的废毛等放入锅炉中焚烧,这两个过程都导致致癌物质苯及二甲苯排出。

  在案件庭审过程中,成原公司提供的五份监测报告都是由成原公司或青县环保局委托天津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沧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沧州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监测的。有的监测还是在纪执歧将成原公司告上法庭之后。这五份监测报告的出具时间分别是2004年、2006年和2007年。

  就凭着这五份监测报告,成原公司坚称,企业从来都是达标的。因此成原公司对于污染受害者的污染指控全盘否认。

  而住在成原公司附近的李连弟在出庭作证时透露,有些监测机构来厂里监测时,企业根本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你测啥?能测出污染吗?”李连弟说,他不明白。

  据成原公司附近的居民介绍,企业在开始生产时,根本没有任何环保设施。

  而刘湘则告诉记者,成原公司选址显然有问题。“以距离纪执歧家的位置就可证明这一点。”刘湘说,工厂距离纪执歧家不过10米,根本不具备安全防护距离。更让刘湘生疑的是,当地环保部门根本不具备监测能力,却怎么能批准这样的企业生产。

  在青县环保局提供的资料里既没有日常监测情况记录,也没有环评报告。今天,青县环保局更没敢到法庭接受原被告双方质询。

  专家呼吁法院要敢于摆脱地方干预

  纪执歧的老伴去逝后,老纪及他的一对儿女发誓要为妻子、母亲讨个说法。

  2007年11月26日,纪执歧在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援助下,将成原公司告上法庭,请求青县人民法院认定成原公司的污染事实并赔偿损失近56万元。

  2008年9月22日,青县法院驳回了纪执歧的诉状。在法定期限内,纪执歧向沧州市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今年2月8日,沧州法院下发裁定将这个案件发回青县法院重审。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主任王灿发一直关注着这个案件,既是环境法专家又亲自做过多起案件的公益律师王灿发对于环境损害健康案件也是感触颇多。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一直帮老百姓打官司,在近100个案件当中有大约20%属于环境损害健康诉讼。其中有胜诉的有败诉的,但是更有连案都立不了的。”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对“为什么有的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作了分析。

  据他介绍,能解决和结果比较好的案件,通常是损害范围小、诉讼人数少的和突发性事件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的案件;再有就是,办案法官具有环境正义感,能体会到老百姓打官司难,从而作出公正判决。

  至于不能解决的案件,王灿发说,有的是法院怕得罪政府,不仅不能作出公正判决,甚至都不敢受理受害者提起的诉讼。

  “有的时候,法院要立案,当地政府就去找法院,让法院从维护地方稳定出发,不要接受受害者的起诉。”王灿发说,他们中心甚至碰到这样的事,有的地方政府派人直接找到他们法律帮助中心,不让他们帮助受害者打官司。王灿发呼吁,法院应该拿出勇气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

  在王灿发看来,在处理环境损害健康案件的过程,科学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说,许多环境损害健康案件不能胜诉,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染受害者拿不到科学家的证据。“科学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为公众环境维权作出自己的贡献,不要老百姓委托你,你推三托四。”王灿发通过记者呼吁,他希望每一个科学家都要有为社会、为老百姓维护权利的责任感。

  刘湘向记者透露,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准备为成原公司的另一污染受害者也是肺癌患者卢凤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卢凤云告诉记者,因为成原公司污染,他所认识的8个肺癌患者中他是目前惟一一个仍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