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11-27

 

十一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走在德国的河边之三——水库、甲烷与温室效应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中国将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3、中国气象局:   多国学者预言地球将迎来灾难性气候变化

4、搜狐绿色:    各大电子产品企业面对气候危机无减排计划

5、新华社:     淘宝网成为全球首个网上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地方信息:

6、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启动“绿色”办公室环评项目

7、人民日报海外版: 陕西构建渭河“生态长廊”

8、天山网:     大雾弥漫空气污浊 乌鲁木齐连续三天污染全国第一

9、新华网:     鲁将对空气质量良好率低于50%的市实施"区域限批" 

 

重大水事:

10、新华网: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三分之一段属劣V类水质

 

人与自然:

11、彩龙中国:    黑颈鹤生存受关注 国外环境组织轮番考察大山包

 

深度报道:

12、法制日报:    环保职能部门30年完成四级跳跃(图)

13、新华网:     扩大内需拒绝"两高"——各地环保生态建设扫描

14、经济参考报:   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垃圾围村"恐成蔓延之势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喘气要缴费 环境有问题还是专家有“病”?

 

民间环保:

16、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1、走在德国的河边之三——水库、甲烷与温室效应

文图/汪永晨

柏林的早晨

施普雷河流过柏林

不知为什么,在柏林一大清早拍到的这两张照片,让我感觉是在看18、19世纪欧洲小说里的情景。宁静而清澈的河水,河边石头做成的教堂。当然,照片上的德国,不是一、二百年前,而是21世纪的今天。

雪中柏林

北京人对雪不应该稀奇。但在柏林碰上的这场柏林的初雪,依然让我好好地站在雪中任凭雪片一串串地下在我的脸上、身上,爽!

有意思的是,随后在柏林参议院健康与环境研究所采访时,施罗德研究员在给我介绍柏林河的变迁时,第一张照片偏偏就是150年前柏林的街头。他说,那时候人们的习惯是水随便泼到街上。那是人家150年前。

150年前的生活方式——水倒在街上

几天的采访,不管是波恩、埃森,还是汉堡、柏林;也不管是国家环保官员、水专家还是大学教授、民间组织,说的德国的水的问题都是150年来的污染与治理。

德国江河的这样一个数字是德国化学协会、水化学学会主席马丁•耶可博士给我的,德国的河有85%被渠道化。莱茵河比易北河更严重。我问马丁博士你们有打算恢复这些江河自然的计划吗?马丁博士说,已经不可能了。两岸住了人,有了那么多的建筑。而且像埃姆舍河那样周边还是自然的环境,恢复起来花的钱也太多了。在德国花纳税人的钱,是要得到纳税人的同意的。

说到这些时,我请马丁博士对今天中国江河的问题做个评价。他说,不管我们人类对自然做什么,都应该考虑到综合效应。水坝,能防洪、饮用、发电,但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鱼的影响、对住在两岸的原住民的影响不能不算在内。

如果这样算下来,它的价值就要打折扣,建不建是要算算是不是划算。要算的一是,谁会赚到这个钱;二是,这个算是算大账,不是算小账。是算长远的账,算可持续发展的账。而不是只算近期,只算一时,只算某些企业和人。这也是德国150年来从对水的污染到对水的治理的经验。

马丁博士特别强调:我们走过的弯路,中国可以不再重复。

污染死亡率的原来和现在

红色是工厂,棕色是污染的农田

水化学学会主席

后发优势,借鉴他山之石,吃一堑长一智,这是我们从小就都懂的道理,可要想在现实中做到,并不那么容易。我没有和马丁博士再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没有继续,有他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我是记者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事,那就不是我俩儿一时半会儿能说的完的。

马丁博士现在和中国有很多合作,我们奥运公园里也用了他的净水技术。我和他说,中国现在很多企业明明有污水处理设备,但因使用起来费用太高,宁愿被罚钱也不处理污水就成了一些企业的选择。

总理办公楼

船上的采访

柏林船上游

城里的森林

马丁博士说,在德国一切都要经济核算。企业排水越清洁付的钱越少,排的水越脏,要付的钱就会越多。上一篇文章我说过,在德国处理污染水的钱比用水的钱要高。现在柏林处理污水的钱就高得吓人,包括普通百姓。一吨水1.8块欧元,污水处理费是5块多。马丁博士的解释是,东柏林过去没有多少处理污水的设施,东西德统一后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钱从哪出?用水的、排污水的当然都要付这笔钱。

记得前两年我在离西安不远的渭河边采访。那里由世行贷款,丹麦的设备建了一个很大的污水处理厂,建厂的钱有人出了,但运转的钱要企业自己去找用户收。企业收不上来,污水处理厂就只有停在那儿,听凭风吹日晒。

马丁博士说,在德国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费每个人平均下来有2000欧元呢。付的水钱里都包括什么,老百姓知道的清清楚楚。不像我们中国,现在老百姓用的每度电里都有为三峡工程出的钱。我们有多少人知道。

在汉堡,我的导游塞比娅和我说,她教育儿子节约用水的方式是在儿子洗澡时告诉他,不能为了舒服就在那儿冲个没完,你冲的可都是欧元。我们国人洗澡,有谁想过我们洗的是人民币呢?老一辈人可能有这个意识,年轻人,在乎那几个钱吗?可人家德国人就在乎。

利用雨水,这两年在中国也被认为是因缺水想出的好办法。马丁博士说,用雨水还要有一套清洁雨水的设施,会很贵,一般人用不起。德国也有一些有钱的人大家一起摊钱铺设这样的处理设施。钱要自己出时,一定要算账,值不值,用得起不。

在德国,任何一个好的环保设施能用的人,是不仅能付得起,也有相当环保理念的人。有钱没理念不行,有理念没钱也不行。

今年10月,我们一帮记者到山东采访,一个村子里装有电脑操控的滴灌设施。农民很欢迎。我问谁出钱装的,告知政府。

国家投资环保设施固然很好,可是国家有那么多钱普及环保设施吗?这或许就是我们现在发展中的思路有问题。

要钱还是要未来,在德国,我在采访中感受到的是,他们不是光在嘴上说的,而是有经济核算。这个核算落实到了每一个人,从政策制定者到执行的人。其实我们老百姓花自己的钱时谁不算呢。花国家的钱时,或花我们纳税人的钱时,国家花时,谁在算、怎么算的我们很多时候还不知道。不知道,就有可能是出错的“温床”。我们记者也就有事要做。

莱茵河、易北河上都没有专门为了发电而建的水电站。这点我们中国一些水电专家没弄清楚。德国有水库,但都是解决饮水问题的。有坝,但不会把河全拦住,而是拦一半,水库运转中,产生的能源就顺便发电了。水电在德国只占9%。

曾经是加工牛奶的地方

为了过船——水闸在城市的作用

这次在德国采访,马丁博士给我讲清楚了一个过去我知道但不太明白的技术问题,就是水库会产生温室效应。马丁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我试着说说看能不能说清楚。人为蓄水,库底大量沉积物像树木、房屋等,会使水质变质,以至厌氧也就是甲烷的产生。而甲烷的罪过,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马丁博士认为,水电如果没有把库底清干净,其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很危险的。水电不是清洁能源的解释之一,就是它在温室气体排放上并不能说比用煤好。在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心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水库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人们不能再不重视的了。

喜欢算账的德国科学家对于水电还算了另一笔账,人蓄水产生的沉积物还有泥沙,泥沙会使水库的库容减小。如果花了很多钱,就应该算算花的这个钱数和它使用的时间比起来是不是值得。如果花了很多钱,还不算对自然的破坏,只算能用多少年,很多水电的成本是划不来的,因为用的时间太短。

马丁博士要我们算这个账时,我的脑子里想的是,目前我们中国建的那么多水电站,是谁在花这个钱,是政府,是纳税人,还是企业。而从中赚钱的,又是谁呢?我的一个朋友一直说要给我们算算中国水电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钱。可是很多钱是怎么花的,到底花了多少,我们找不到这些数据。

采访中,让我很新奇的还有马丁博士告诉我他们的工作没有近期目标,只有不停地把水处理干净,德国也没有中国发展那么快。没有那么快,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我说,从一个科研成果到被应用,在德国难吗?在中国我知道很难。马丁博士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让他的中国博士生郑兴告诉我:争取到国家的支持和法律的承认做起来就容易。郑兴在给我翻译到这时,笑了。不知意思是不是这句话说的有点虚。

屋顶花园

减少污水下渗

河边的柏林世界艺术宫

古老的教堂,今日的河水

在柏林参议院下属的环保研究所我得到的信息是,现在柏林治理污水用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屋顶上的花园,有砖缝里种草,要说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们北京,或说我们中国现在的马路边拆除不必要的硬化,却是他们对我们今天解决缺水问题的建议。让水恢复上下流通,是改变城市缺水的好办法,马丁博士强调了这点。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思路问题。这一句是我加上的。

柏林的街边

河边走着感受江河的学生

北京的河什么时候能这样

2、中国将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董峻 席淑静)中国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张喜武日前表示,今后农业部将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确定草原生态补偿的补偿内容、补偿标准、补偿主体、补贴对象和补偿方式,并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种草补贴、牧草良种补贴、禁牧休牧补贴等补偿政策。

  张喜武是在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草原保护建设。

  据张喜武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虽然通过完善草原法制建设、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等措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中国草原破坏现状仍然堪忧,如一些地方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以退耕还林为名毁草植树;随着国家出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种粮效益不断提高,开垦草原种粮的现象也明显增多;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弥补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在草原上搞“占补平衡”。

  张喜武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张喜武表示,今后农业部将针对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内容单一、标准偏低等问题,积极争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增加建设内容,提高补助标准,延长补助年限;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制度,做到承包的草原面积清楚、权益明确、责任落实,草原流转规范;建立健全草原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并通过项目引导、宣传鼓励等措施,加快推进草原监理机构建设。

3、多国学者预言地球将迎来灾难性气候变化

来源:中国气象局2008年11月24日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梁小逸报道 一个由美英法等国组成的科学工作组近日公布的一份科研报告称,大气层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危险程度,达到“不可逆”水平,即使现在急剧缩减排放也无法避免气候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目前唯一可做的就是降低灾难带来的后果,但这个机会也会稍纵即逝。

  俄《观点报》11月19日报道,该预测公布在美国一家名为“公开气候科学杂志”组织网站上。报告说,地球大气层Co2含量已达到相当可怕程度。其后果是:沙漠扩张,粮食减产,保障数百万人口水资源的冰山融化。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矿物能源使用,森林过度砍伐。

据俄新社报道,撰写该报告的作者说影响气候的最大因素,很明显是工业化文明。俄气象专家——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对《观点报》说,目前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粮食严重短缺,新增各种不同疾病种类。他说,根本解决方法已不是多种几棵树的问题,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能源革命。

4、各大电子产品企业面对气候危机无减排计划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1月24日

  【搜狐绿色消息】北京时间11月24日,第十期绿色和平绿色电子产品排行榜出炉,大部分的消费者电子产品企业对气候变化影响反应迟钝。摩托罗拉、微软、戴尔、苹果、联想、三星、任天堂和LG电子,这些国际知名品牌都明显没有跟上脚步,既没有减少他们自身生产时的碳排放的计划,也没有制定如何以行动来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时间表。

  自2006年8月第一期绿色和平绿色电子产品排行榜出炉以来,大部分企业在产品的有毒物质和回收问题上逐渐有所改善。在最近的三期绿色电子产品排行榜上,绿色和平新增了能耗指标来衡量这些企业的直接排放量、产品节能指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支持。但是只有很少的几家公司在气候和能源问题上走在了前面。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对减排的迟钝我们感到非常遗憾,这些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如此出众,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却裹足不前。”绿色和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主任崔喜晶说。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排放量必须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也就意味着发达国家需要在2020年之前减排30%。很多企业在产品的节能性上有所进步,其中榜单上的18家企业半数都已经超过了总分的一半。但实际上,只有富士西门子、飞利浦和夏普三家电子产品企业明确支持温室气体排放削减水平。而仅仅飞利浦和惠普两家公司做出承诺,将减少在生产过程和供应链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在能耗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这两家公司得到了最高分。

  尽管一些公司自己也生产太阳能光伏板,但大部分公司只使用了少量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值得表扬的是诺基亚,它现在25%的电力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并且承诺将在2010年之前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另外,富士西门子、微软、东芝、摩托罗拉和飞利浦也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但是,有些企业虽然在能耗指标上表现很好,但同时却在逃避自己在电子垃圾上的责任。比如:飞利浦游说了欧盟委员会反对个别生产者责任制;惠普在市场上没有一款无有害物质的产品,也没有进一步消除问题化学物质的承诺。

  总的看来,这一期最大的进步者是从第15位到第7位的摩托罗拉,从第7位到第3位的东芝,以及从第16位到第10位的夏普。而下滑的都是个人电脑企业:宏基、戴尔、惠普和苹果。其中苹果推出了完全不含PVC和溴化阻燃剂的新iPod,并且在产品的碳足迹上也有所加分,在总分上有所进步,不过仍然赶不上其他企业进步的脚步。

  “绿色和平呼吁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消除电子垃圾,认真对待能耗问题,面对挑战行动起来!”崔喜晶补充道,“电子产品企业只有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去除有毒物质和循环再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

5、淘宝网成为全球首个网上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来源:新华社2008年11月22日

    新华社杭州11月21日电(记者 张道生)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淘宝网20日宣布,受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简称IFAW)委托,淘宝网成为全球首个“反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网络基地。

    受IFAW委托,淘宝网8000万会员将共同监督野生动物非法网络交易,任何发现非法售卖野生动物交易线索的淘宝网友,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进入淘宝网上名为“拯救网中精灵”的公益网店,点击留言后就可以通知到执法机构。

    “拯救网中精灵”公益网店每个月将根据举报人举报数量的多少,相应赠送IFAW特制的环保礼品,淘宝网和IFAW还承诺将保护举报人相关信息。除举报功能外,网友还可在公益网店页面中了解到野生动物贸易、全球濒危物种等知识和信息。通过简单的尝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志愿者。

    IFAW方面表示,淘宝网通过关键字搜索和人工排查等方式,下架或关闭非法产品和网店,是互联网企业中反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楷模。而与淘宝网合作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网聚淘宝8000万用户的力量,共同监督野生动物线上线下的非法交易。

    淘宝网总裁陆兆禧则表示:“要想成为一个百年的企业,就必须担负起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淘宝网要让每个用户都清楚他们交易的平台是个绿色健康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淘宝网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20日还同时宣布,双方共同发起的“拯救网中精灵--阻击网络野生动物贸易行动月”正式启动。据悉,这项行动同时得到了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和国家森林公安局等相关机构的支持。

6、北京启动“绿色”办公室环评项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2日

  本报讯  记者鄂平玲报道:由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中国)、中国英国商会合作的“绿色”办公室环境评估项目,日前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

  “绿色”办公室环境评估项目,以倡导整个社会从自身做起,采取节能减排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对全人类威胁为宗旨,已在上海成功实施了5期,先后为微软亚洲工程院、联邦快递、GE、阿尔卡特等120家全球著名企业进行了评估。

7、陕西构建渭河“生态长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2日

  ●流域内聚集着全省64%的人口  ●中下游筑起197公里防护林带

  ●流域淘汰关闭113家造纸企业  ●建设引乾济石、引红济石工程

  本报讯  据渭河流域管理局介绍,陕西省正通过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等措施全力维护渭河健康,努力构建渭河“生态长廊”。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灌溉着1400万亩良田,流域内聚集着陕西省64%的人口。由于近年来渭河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渭河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损害。为此,陕西省提出将渭河建成全省最长、最大的“生态走廊”。目前渭河中下游防护林带已扩展到197公里,全流域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660多万亩,同时开展了10条水土保护淤地坝系和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区建设,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为加强渭河的水污染治理,近两年来,渭河流域淘汰关闭了113家造纸企业,并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了22家造纸企业的污染强度。目前渭河流域已建成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15个,计划到2010年完成全流域54个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水资源科学配置确保渭河水量。渭河东线调水“引乾济石”工程已建成通水,西线调水“引红济石”工程正加紧建设,加上前期准备的“引汉济渭”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变渭河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

8、大雾弥漫空气污浊 乌鲁木齐连续三天污染全国第一

来源:天山网 2008年11月24日

    天山网讯(记者杨鲁梅报道)浓浓的雾气让前方的楼群变得影影绰绰,吸入口腔的空气有点呛嗓子……连着3天,大雾频频“侵扰”乌鲁木齐,使空气质量首次下降到3级,污染指数排在全国重点监测的86个城市的首位。

    一进入冬季,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像压在首府市民心头的“锅盖”。由于大雾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首府在供暖期后,首次出现了3级轻度污染天气。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21日,首府空气污染指数为157,22日为192,23日为193,3天的空气质量级别都下降为3级,污染指数位居全国首位。而在23日,全国86个重点监测城市中,10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优,55个为良,19个为轻微污染,2个为轻度污染。

据悉,从10月15日进入供暖期到11月23日,首府共出现了7天轻微污染,3天轻度污染,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个轻微污染天气,多了2个轻度污染天气。

9、鲁将对空气质量良好率低于50%的市实施"区域限批"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

    新华网济南11月23日电(记者刘宝森)冬季是供热高峰期,为保证冬季空气质量达标,山东省环保部门规定,将对连续3个月空气质量良好率不足50%的市实施“区域限批”政策。

    山东省环保局在日前召开的全省重点设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调度会上提出,将通过建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确保冬季空气质量。其中,对连续3个月空气质量良好率达不到50%的市,省环保局将对其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审批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项目。

    山东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各地市间将建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有关部门,到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现场办公;监测和监察部门要每日联合逐点分析工业污染源、施工工地和交通干线,排查周边污染源是否存在治理不彻底或偷排现象;加强对烟、粉尘排放企业的污染控制,及时通报和整改未达标的企业,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一律关停。

    据统计,2007年,山东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94.2%,全省17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在84.9%到100%之间。

10、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三分之一段属劣V类水质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

  《2007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黄河三分之一河段属劣V类水质

  新华网郑州11月23日电(记者李钧德)黄河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了《2007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公报显示,2007年黄河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4557.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33.8%。

  据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黄河水资源公报》每年发布一次,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2007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84.1毫米,比上年降水量增大18.9%;与多年平均(1956~2000年)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8.3%。同期,黄河流域171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总计增加21.4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增加20.95亿立方米。

  公报显示,2007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3492.7公里,其中符合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2174.0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16.1%;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3708.5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7.5%;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2127.1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15.8%;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925.5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6.8%;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4557.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33.8%。

公报还显示,2007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86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分别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23.0%、70.6%和6.4%。

11、黑颈鹤生存受关注 国外环境组织轮番考察大山包

来源:彩龙中国 2008-11-24

  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昭通大山包黑颈鹤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关于大山包周围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不断有国外环保项目人员前往考察立项。11月20日,美国瑞尔保护协会的首席运营官戴

尔先生和中国项目主任李诗扬抵达大山包进行实地考察。

  过度放牧破坏大山包环境

  大山包保护区的人口压力大,保护区内有村民16115人,每平方公里78人,频繁的人为活动,给保护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过度放牧是破坏大山包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山包不生产煤炭,当地老百姓又买不起煤炭,于是就从湿地挖海垡晒干来烧。海垡是洼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采伐海垡就会破坏湿地,破坏黑颈鹤的生存条件。

  11月20日,戴尔先生和中国项目主任李诗扬在大山包乡的长会口村考察时,还看到一些农民依然在用海垡作燃料。当地村民说,他们烧的海垡是前些年存的,现在没人敢在保护区采伐海垡了。据介绍,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力度。

  美国瑞尔牵手大山包

  今年8月23日,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吕咏先生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并参与10户示范户的沼气池利用技术培训。这个项目,主要是解决保护区内居民的燃料问题,将使当地群众再也不需要采伐海垡,不再破坏湿地结构。8月24日,在昭阳区大山包湿地考察了一天的吕咏先生满意地返回北京,届时,如果这个项目能够示范成功,将在保护区内大面积实施。

  11月20日,戴尔先生和中国项目主任李诗扬大山包之行环境问题的考察结果有两点:放牧过度和缺乏燃料。下一步,瑞尔保护协会将考虑在大山包立项出资解决当地村民的这些问题,戴尔先生希望瑞尔保护协会和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管理局加强合作。在采访中,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管理人员还透露,目前保护区缺专职动物医生,这给黑颈鹤的保护带来困难。

   背景

  中国黑颈鹤之乡

大山包位于昭阳区西部西凉山区,距离昭通市区80公里,有独特的亚高山原生性草甸湿地生态系,生存着素有“鸟类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禽类黑颈鹤,每年栖息1300多只。黑颈鹤喜欢高寒湿地,而大山包乡的海拔3000多米,水域和湿地面积120余公顷,非常适合黑颈鹤高寒湿地的生活环境。2003年1月,大山包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04年12月,被国际湿地公约局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昭阳区因此荣膺“中国黑颈鹤之乡”美誉。近几年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及大山包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大山包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成立了黑颈鹤保护民间组织“中国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

12、环保职能部门30年完成四级跳跃(图)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4日郄建荣

2008年3月2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机构几次改革,受益最大的就是环保部门。30年间,职能机构成功实现四级跳跃。”这是环保业内一位人士的看法。

  但是,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却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表面上看是这样,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在一步步加深,而压在环保人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在中国有着环保第一人之称,曾任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首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的曲格平,亲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变化过程。他最深的感触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不轻松。

  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处置垃圾。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当中国人仍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时,当中国人还在争论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存在环境污染时,“西方国家公众已经开始了激烈的反公害运动。”今年已经79岁的曲格平老人说,中国的环境保护就是从这种背景下起步的。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这30年间集中出现。”这是时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用30年的时间应对发达国家百年间遇到的环境问题。其中所经历的失败,挫折,令3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甚至艰难。

  越是逆风,越是要飞扬。正是国家对关乎百姓身心健康的环境事业的高度重视,才一次次给了环保部门逆风飞扬的力量。

  从1998年,环境保护局升格为环境保护总局;到2008年,环境保护总局再次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有了首任部长周生贤。

  30年后,曲格平老人说,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环境保护不等于环境卫生

  改革开放之初,在国人的辞典里是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汇的。

  “那时候,除了少数人之外,对于广大公众来说,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当时人们理解的环境保护就是环境卫生。就是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处置垃圾。”在曲老的记忆里,我国的环境保护出现转机还是在1978年。

  在这一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起草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提出:要“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其实,围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当时,还有一场交锋。”曲老说,当时,有一派观点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在走同样的路,概莫能外。我们还能超越人家?这一派的观点坚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超越西方国家。“但是,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就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西方国家因“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惨痛代价,我们应引以为戒,应该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子。”曲老回忆说。

  “辩论是激烈的,但气氛是和谐的。”曲老说,经过不断地论证,经过反复的思想碰撞,最终许多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表示,不赞成“先污染,后治理”论。

  就这样,1978年,在国家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的情况下,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展之路被确定了下来。

  “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曲老这样评价当时中央的决策。

  就是在这个要点中,我国提出了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当初的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处置垃圾的环保概念,在中国完成了第一次升级。

  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之初那几年,我国环境保护向前迈进的步伐不仅仅是一个“快”字。

  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出台后,1979年,又出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国务院所有部委里,环保部门是第一个有法的。”曲老说。

  据曲老介绍,当时国家还没有独立的环保部门,只有一个不上编制的临时性工作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时任这个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之一的曲老告诉记者,在那样的背景下,能先出台一部环境保护的法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

  “连常设部门都没有,就先立了法。既使不是当初,就是现在也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这是环境法学者王灿发的感慨。

  “有了法,一切就好办多了。”曲老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环境保护法》把“国务院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环境保护局。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根据需要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做为法律条款固定在了法里。

  曲老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除国家一级没有按照该法及时设立正式机构外,各省、市、区都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局,市、州、专署、县也大都设立了环保局。机构的设立为环保事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事实上,也是在《环境保护法》的推动下,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里设立了环境保护局。曲格平任第一任局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有比较深入地了解,政策思路也逐渐成熟。”曲老说,这一点从当时的大政方针上就可以看出来。

  曲老所说的大政方针指的就是1983年,发生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的那次重要转折。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家宣布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

  “这种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方略的出台,就是看到了国际上环境问题的严重状况,并总结中国的实践后得到的。”据曲老介绍,为了跟基本国策配套,当时还制定了“同步发展”的方针。按照方针要求,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现在仍在沿用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政策都是这一年确定下来的。

  “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9年的六七年间,全国强化环境管理,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新措施。”曲老说,经过筛选和总结,在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推出了“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其中的环保目标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污染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等制度现在仍在使用。

  曲老认为,“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把实施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具体化了,“从而使我国的环境管理由一般号召和靠行政推动的阶段,进入法制化、制度化的新阶段,是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管理一个重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历史进入“九五”时期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展开“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

  由国家统计局发布有关改革开放的报告称,“九五”期间,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阶段性进展。国家确定的“九五”环保目标已基本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环保立法之多创下领域立法之最

  我国环保领域立法之多、雄居各领域之首是不争的事实。

  据曲老介绍,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环保局抓紧了环境法规的起草,环境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他说,在这期间,全国人大陆续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

  1993年,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个新机构的设立,我国环境立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个新机构就是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1993年,曲格平卸任做了11年之久的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职位,到全国人大就任新工作———出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

  “从环保局局长到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这个角色的转变,为环境立法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专家的这句话,确实不无道理。用曲老自己的话说,起码他对环保工作非常熟悉,哪些法该立,哪些法不该立,法该怎么立,他更清楚一些。

  曲老认为,八届全国人大环资委期间,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构筑完成。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修改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新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这样,被称为城市四害的水、气、渣、声污染防治都有了相应的法律。”曲老告诉记者,加上原有的《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可以说,我国控制污染的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在这期间,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方面,又修改通过了《矿产资源法》和《煤炭法》,并参与修改了《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令曲老记忆深刻的还有,配合有关委员会,在修改或新制定的许多法律中,加进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在修改后的新刑法中,增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对一些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规定了刑事处罚。”曲老认为,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

  环境法律一改以往的软面孔,破坏环境首次有了刑事处罚的法律依据。

  在这5年中,还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开展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将环境法制建设推向了决策、规划和综合管理的源头。

  “在全国人大的这5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边学习,一边参与立法工作。一切从头学起,工作的很有兴味。”曲老告诉记者,到他2003年离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职务的时候,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达到25部。

  此外,国务院还制定或修订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规性文件。与此同时,国家颁布了1100余项环境保护标准,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将环境法制建设推向了决策、规划和综合管理的源头。

  曲老认为,可以说,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都做到了有法可依。

  环境经济政策亟待法律固定

  从1993年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到再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在任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将环境经济政策固定在法律的框架内。早在2005年6月27日,解振华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谈的中心话题就是这个内容。

  他当时明确告诉记者,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亟待法律固定。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我国环境执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解振华从环境经济政策入手,到制定、修改法律法规落脚,开出了一个全新的“药方”。

  他提出,排污收费,污染者负担,环境税等等都是已经实施或酝酿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环境经济政策至关重要。

  “比如,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现行条件下,有的污染企业方方面面可能都不具备治理污染的条件,那么,就应该成立专门的污染治理企业,由专业治污企业承担起治污的任务,被治理的企业向专业污染治理企业付费就可以了。”解振华说,这样,污染治理就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了,而变成了由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再比如,目前的环境经济政策中的排污收费制度应逐步向征收环境税过渡。

  “过去我们行政执法多,使用经济杠杆不够。“解振华认为,应该更多地用经济的手段治理污染问题。他说,比如,要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谁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没有技术不怕,拿的出钱也行。”这样,就把原来一方治污转变为多方治污”。

  解振华认为,仅有这些还不够。他提出,这样的经济政策必须在法律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最终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把经济政策固定下来。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解振华特别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修订的《固体污染防治法》中,就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样一个环境经济政策修订到新法中去了,在新法中规定了生产企业有责任回收废物。

  解振华认为,环境经济政策经过法律固定后,污染企业“久污”不治的问题就可大大改善。

  两年之后,解振华提出的“环境经济政策”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开始计划实施。

  2007年9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十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首次提出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架构和路线图,并呼吁各宏观经济部门和拥有环保职能的专业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试点。

  今年2月,潘岳宣布,包括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在内环境经济政策正式试水。

  一部法律刮掉两万亿投资项目

  没有哪一部法律的执行可以掀起风暴,但《环评法》却是个例外。

  2002年,《环评法》立法时的艰难,曾令曲格平誓言:《环评法》不通过,他死不瞑目。

  被曲老认为是全国人大惟一的一部起死回生的法律,就是《环评法》。

  可能当初连曲老也没有预料到,就是这部法律,在中国竟然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从2003年9月1日《环评法》开始实施,到目前已经整整5年。“5年来,通过严格项目环评,我们抑制了高达两万亿投资‘两高一资’项目的无序扩张。”这是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最新数字。

  两万亿元,是环评风暴刮掉的诸多大项目的投资总额。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大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光是看这些名字就知道,没人敢招惹。

  可偏偏有人不信邪。

  2005年1月1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这四大巨头在内的多家大公司的30个项目叫停。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给出的理由是,这30个属于违法开工项目。

  潘岳表示,这些项目都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的。有些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违法工程。例如,在有关部门受理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厂建设项目四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其高达240米的烟囱竟然已经施工到顶;该厂的二期、三期工程都属违法擅自开工建设。徐州华鑫发电公司违法扩建2×300兆瓦工程等项目,在被发现前已经基本建成。

  一向以“软柿子”示人的环保部门,一下变得硬朗起来。

  1月18日这一天叫停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个个投资巨大,最多的静态总投资达到400多亿元。

  原国家环保总局砍出这一板斧,是《环评法》实施后,国家首次大规模对外曝光违法开工项目。

  潘岳表示,“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严肃的法律制度”,就是要“坚决停建那些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于不顾的违法开工项目”。

  开弓没有回头箭。

  叫停30个均投资过亿的大项目后,潘岳曾公开表示,“环境影响评价决不是橡皮图章”。

  果然,2005年3月3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又将环评执法利箭再次射向圆明园。

  这一天,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立即停止建设,充分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依法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此后,围绕圆明园湖底辅膜,原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被人们视为我国环保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环评听证会。

  2005年,7月10日,北京市环保局对圆明园防渗膜整改作出了验收合格的批复。

  原国家环保总局凭借着《环评法》,在2007年1月10日,再次曝光1123亿严重环境违法项目,并首次对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在内的地区和企业使用“区域限批”,

  从叫停30个投资过亿大项目,到圆明园防湖底拆除防渗膜,再到“区域限批”,《环评法》的效力震动了整个中国。环保部门的大胆执法行动,也让公众充分感受到,环境影响评价确实不再是橡皮图章。

  局升部环保执法体系走向完整

  今年3月27日,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正式挂牌。

  从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再到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近30年间,我国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成功实现四级跳跃。

  国家如此重视环境保护,让环保职能部门备感压力与责任的巨大。

  因此,首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就把环境保护部的第一枪打在了环境执法上。他以“要打造钢铁一样硬的环境执法队伍的决心,提出了对环境保护部的全新构想。

  随着环境保护部的成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理更加完备。截至到目前,我国已拥有环境监察机构2954个,环境监察人员5.7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我认为,中国环境的变化恐怕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也是让老百姓感到最受益的一个方面。比如,老百姓的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今年夏天成功举行的绿色奥运会。总之,可以‘比如’的太多了。”这是记者居住的小区一位普通市民的感受。

  的确,经过30年的磨砺,我国的环境在变化,公众的环境意识在提高。而具有超强环保意识的中国公众,无疑是评判环境保护好与坏的最好的裁判员。

  【环保大事记】

  1979年9月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国务院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环境保护局。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根据需要设立环境保护机构。

  1982年

  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

  1988年

  一直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的环境保护局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局,正式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1998年

  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8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基础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3、扩大内需拒绝"两高"——各地环保生态建设扫描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继续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国家在宣布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举措后明确表示,总额4万元的投资将严格防止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央成立的24个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也将此列为重点检查内容。

  在今年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资金达120亿元。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明确指向之一。各地、各部门将如何体现这一政策意图?新华社记者近日奔赴环保、生态建设的部分重点地区、企业,对扩大内需拉动环保资金投入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

  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区将得到特别关爱

  我国复杂多样、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但许多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仍较严重,面临的生态形势十分严峻。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四季度紧急追加中央投资36.5亿元,用于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其中,长江黄河源头、金沙江干热河谷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投入10亿元;以防沙治沙为建设重点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15亿元。

  记者李柯勇在成都至汶川沿途看到,“5·12”大地震震中地区生态环境损毁严重。地震造成的塌方和泥石流随处可见,许多山体植被都被破坏,大片光秃的岩石裸露出来。生态恢复是震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汶川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毛舰勇说:“我们刚刚制定了详尽的震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涉及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三方面内容,估算投资总金额达15.4亿元。”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反复对记者强调,要严防灾后重建资金流向“两高”项目,他说,中央下来的检查组可能会驻地、州一级督导检查,那么四川也将成立相应的检查组,下到县、乡一级督导检查。

  记者边巴次仁在拉萨报道,目前青藏高原已进入冬季,明年开春,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将加速推进,这是一项投入100多亿元资金的重大环保工程。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说,根据规划,在2030年前,西藏将实施包括天然草地的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在内的14项工程。

  节能减排:促进“十一五”两项约束性指标完成

  为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两项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两年来,尽管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要完成已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今后每年我国在节能方面至少要降低4.5%,在减排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至7%,任务相当艰巨。

  我国为扩大内需新增的千亿元投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节能减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介绍,仅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工业污染治理就安排了25亿元资金,这将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起到加快和促进作用。

  记者李荣在上海宝钢集团看到,特殊钢分公司炼钢厂二炼分厂原料管理员张卫华蹲点在发料现场,在数百种返回料中,用心挑选成分合格的金属料。这家钢铁行业龙头企业正在不断投入运行一系列能源环保新设备,让新电炉多“吃”返回料、废机油回收利用等降本招数,目前在宝钢这是最受欢迎的“亮点”。

  记者张淼淼在北京德内大街什刹海的平房胡同看到,居民卜永勤家17平方米的屋里刚装了两台电暖器,使用了几十年的煤炉从此成了“文物”。到明年底,北京正在推行的平房“煤改电”工程,将使首都中心城区12万胡同居民全部告别烧煤过冬的生活方式。北京节能减排下一步的重点是调整能源结构,在2010年采暖季到来前,将全面完成10个远郊区县城镇集中供热改造。

  河湖治理:向重点流域水污染全面开战

  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将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紧迫和突出的位置。“九五”期间,国务院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这“三河三湖”列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流域,“十五”期间增加了松花江流域、三峡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十一五”期间我国进一步扩大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范围,出台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加强长江中下游、珠江及重要界河的水污染防治。目前总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

  今年四季度国家新增的千亿元中央投资中,将有10亿元用于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投资。

  记者蔡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的宿州市埇桥区农村采访时,不少村民反映,他们用的地下水一直有股怪味,根本无法饮用。许多村民因为长期饮用劣质地下水,健康受到威胁。据了解,安徽省沿淮河的淮南、宿州、亳州、阜阳四市饮用水几乎是长年不达标。淮河是我国受污染较重的河流之一,今年国家批复的淮河治污“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656个项目,总投资307亿元。

  记者秦晴在昆明滇池西岸白鱼口码头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投放吞食鲜蓝藻的鲢鳙鱼。正在投放鱼苗的鲍跃明说:“一条鲢鳙鱼每长一公斤就要吞食100多公斤鲜蓝藻,这有助于促进滇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根据近期完成的滇池治理方案,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

  城镇治污:让百姓拥有更多健康清洁空间

  我国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为62.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1.89%,95%以上的小城镇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全国600多座城市年产垃圾1亿多吨,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

  今年四季度国家新增的千亿元中央投资中,将有50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建设的提速。

  记者连振祥在甘肃省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看到,正在试运行的两个巨型“钢制蛋形消化槽”,正在对城市污水进行沉淀、除污、净化处理。这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万吨,可消化兰州市每天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的40%。兰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兰州将加速推进雁滩、西固等8大污水处理工程。今年年底,兰州市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6万吨以上,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70%,进而改善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状况。

记者储国强在西安市灞桥区江村沟看到,各式各样的垃圾车一辆接一辆地开往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这里承担着全市每天3000多吨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任务,日接纳垃圾车400多辆。在国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后,西安市积极筹备了66个生态环境项目,总投资269亿元,其中将投资6.72亿元建设江村沟、阎良、户县等10个垃圾处理项目。

14、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垃圾围村"恐成蔓延之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8-11-24

  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农膜四处乱飞……记者深入多个村镇,发现目前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了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状态。

  在湖北监利县沙河村,记者看到河渠旁堆满各种生活垃圾,一些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已变为黑绿色。64岁的村民杨先良说,平时垃圾就倒在屋前沟渠旁,一下雨就都冲进河里,河水变得越来越浑。

  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记者一路走来,不时可以看到路旁的“白色垃圾”堆积如山。在江西抚州市金溪县戴家村,村民们习惯把垃圾倒在屋后的空地上。43岁的戴秋娥说:“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倒垃圾,都习惯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镇“看齐”,不仅数量猛增,且成份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加大,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就达约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江西省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娅菲说,农村垃圾已由过去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废电池、农膜、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

  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简易填埋场成“潜在污染源”

  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简易填埋的方式。然而,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这些垃圾填埋场与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还相距甚远,无害化处理率低,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李日龙介绍说,目前垃圾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方式。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但由于堆肥技术尚不成熟,肥料肥效较低,且可能含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农民一般不爱用,市场销路差;焚烧可较好地回收能源,但其投资运行成本较高,技术不过关的焚烧还可能产生大量二恶因,造成二次污染。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资金匮乏,许多县乡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相应的防渗措施及污水处理设备,有的甚至就找一处无人的低洼山沟,将未处理的原始垃圾一填了事。李日龙说:“填埋场没有防渗处理措施,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极易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江西全省建有标准垃圾填埋场的乡镇仅有2个,有简易垃圾填埋场的乡镇576个,占全省乡镇的40.7%;村庄无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率为31.2%,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0.8%。湖北省尽管119个重点镇有一半建起了垃圾填埋场,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乡镇一级达到设计规范的很少,大多是就地简易填埋,存在污染隐患,乡镇垃圾处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建设阶段。

  湖北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莲花村垃圾场就曾在封场后,因覆盖土层较薄,使大量外露垃圾在雨水冲刷下渗漏,致使莲花村地下水受污染,农田灌溉受影响,果树死亡、农田减产,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生产。

  另外,江西省建设厅介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处理设备直接从国外引进,而有的不适合我国国情,运行管理困难,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浪费。技术支持缺位成为当前垃圾处理中亟待攻克的难题。

  江西新余市欧里镇镇长傅东华说,现在要想获得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需要向企业购买专利,费用动辄达到几十万元,“希望政府可以出资统一购买相关技术,然后像下发‘疫苗’一样,发放到乡镇,作为技术支持。”

  投入不足成垃圾处理主要瓶颈

  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普遍困难现状下,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环卫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大范围、长效治理的主要瓶颈。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坦言,解决农村环境保洁,进行垃圾清运、处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全省有19万个自然村,若每个村2个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全省仅保洁费用就需要13个亿,再加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则更为庞大。短期内要国家和省里解决是不现实的,亟待拓宽多种筹资渠道。

  湖北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李斌说,目前湖北已在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上投入了7500万,主要是针对一些试点村、重点镇进行相应补贴,随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深入实施,必须要在更大范围进一步加大投入。而江西各地的村镇垃圾处理费用暂还没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欠账严重。江西省目前也正在积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对垃圾的清运,在5年里初步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去年一次性投入6万元建起一座垃圾简易填埋场,并配备环卫设施和人员,使环境卫生得到好转。但垃圾处理范围只涉及镇区,18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的垃圾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镇长徐长科无奈地说,全镇最远的自然村离镇区要9公里,清运成本很高。“现在仅镇区垃圾处理每年费用就达十多万,如果把垃圾处理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村,一年最少也要40万,镇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

15、喘气要缴费 环境有问题还是专家有“病”?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11月24日 梁江涛

  1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呼吁,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甚至排放二氧化碳的市民征收生态税。“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周国逸说,生态税不得不征而且很迫切,在现在企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它是一种推力。(11月19日南方网)

  到底是院士,一出口便语出惊人,喘口气都得每月交上20元,航天员上天了,这个月是否可少交10块钱?其实,提及保护生态就想到缴钱的专家“病”得不轻,这是一种典型的“收费依赖症”。

  对名目繁多的收费,特别是巧立名目的乱收费,公众记忆犹新,深恶痛绝,这些年国家好不容易才清理了,千万别以什么冠冕堂皇的名义再卷土重来!收了钱是否就天蓝水碧了,我看未必。就拿企业来说吧,现在不仅愿意缴排污费,而且非法排污的罚款也拱手奉上,他们自以为出了血就等于买了“排污权”,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排污。如果企业再缴生态税,就可以更加理直气壮的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责任全推给了政府,治污由政府全额埋单。

再说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原来收的利息税暂停,印花税减免,政府正考虑减免更多的税收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经济发展,院士和专家还在这里大谈生态税和生态基金,是否不合时宜?而且保护生态可做的事多了去了,近期政府决定投入的巨额资金也包括生态工程和环保领域。对寻常百姓来说,再新立税种或新增收费项目就是到他们口袋里掏钱,掏一分就少一分,越掏越少,哪还有购买力去拉动内需,为国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