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7
十一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十五——大渡河峡谷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中国将研究制定行业环保信贷指南
3、中国新闻网: 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严峻 对海洋经济构成威胁
4、人民日报海外版: 资源消耗如持续恶化 人类得需要两个地球
5、新华网: 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关注气候变化与环保议题
地方信息:
6、中国新闻网: 昆明率先建立环保执法新机制 公安局设环保分局
7、新华网云南频道: 滇西北限制部分产业发展 力促保护生物多样性
8、新华网: 山西启动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重大水事:
9、新华网: 重庆对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水质加密监测
污染信息:
10、南方日报: 广东三水企业疑偷排污水致河鱼死亡
民间视点:
11、搜狐绿色: 环保部门真的敢直关公司?
深度报道:
12、经济参考报: 部分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简易填埋场成"潜在污染源"
13、法制日报: “上海环保第一案”暴露环境执法难题
环境时评:
14、中国网: 环保腐败加剧“环境污染”
15、科学时报: 夏军:华北未来不能命悬南水北调一根线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十五——大渡河峡谷
文图/汪永晨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里,现在除了一个深溪沟电站已经截流了江水,还有一个枕头坝在筹建当中,其他的地方,基本还是原汁原味。这两天给朋友们看了太多的建了水坝的江河,今天,我们只看原汁原味。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位于四川西部的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汉源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三区交界处,全长26公里,东西宽14公里,最大谷深达2600米,为长江三峡的一倍,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860米。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为峡谷立牌
峡谷的故事
来到金口河大峡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的标志牌,山峰造型的标志牌令尚未踏进峡谷内的游人提前感受到了来自后方幽谷的气势。我们是从汉源出发的,所以是从另一个方向,到走出峡谷才看到这个山型的标志牌。
今年的江河十年行,是我第四次走进这个峡谷。我很遗憾地对同行的摄影师老孙说,都第四次了,没见到这的晴天是什么样,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我看到人家拍的绿绿的峡谷,可我每次拍的都是灰灰的。
老孙说的话让我从另一角度想了。他说,为什么要一览无余,峡谷在云雾中穿行,多有味呀。
云雾中
云在峡谷中走过
峡谷在云雾中挺立
穿行
游走在峡谷中,两岸奇峰突起,怪石嶙峋。 狭长的谷道,耳畔是大渡河激越而过后响彻山谷的声音,没有人的喧闹,没有挖掘机的轰鸣,有的是偶尔飞过的鸟叫,和我们自己慨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啧啧声。
2008的峡谷
绿色的大渡河峡谷
大渡河从四川和青海交界处的巴颜喀拉山汹涌而下,一路形成了许多雄伟秀美的峡谷群,当其完成横断山系的最后一道“阻隔”——金口河大峡谷后,由于地貌的变化,大渡河以轻柔的步伐进入了四川盆地,最终在乐山汇入岷江。
地质学家说:金口河大峡谷是四川省境内最长、最险、最窄、最深、最神秘莫测的大峡谷,虽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但名气却远不如同列一榜的三峡和雅鲁藏布大峡谷。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和四川地矿局地质勘探大队总工程师范晓,都为金口河大峡谷申报国内最大的“世界地质公园”出过大力。
我2004年第一次到这个大峡谷时,就是被范晓带来的。范晓告诉我们:金口河大峡谷不同于大渡河其它河段的岩层和构造,“这里的岩层呈水平状,峡谷两岸的岩石以震旦纪至寒武纪的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峡谷上部还叠置着奥陶纪至二叠纪的不同岩层,因而使崖坡和山体呈现出明显的台阶状,这种台阶状地形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颇为相似。”地质学家从其地貌演化做出推断,这块峡谷还很“年轻”,约形成于一两百万年前。
峡谷中
峡谷细部
绝壁
范晓和他的同事在和金口河大峡谷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后认为,金口河大峡谷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整个峡谷的雄伟壮观程度,都远远胜于长江三峡。“从深度看,金口河峡谷不一定是全国最深的峡谷,但它两岸的崖壁都是直上直下,从形态看,有其不可替代性,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范晓曾给我们科普过:隘谷就是一线天,嶂谷是峡谷两岸还有一点空间,而峡谷就是河两岸有河滩了。范晓说,虽然隘谷在我国的大型峡谷中并不少见,但金口大峡谷两岸的支沟,无一例外都是呈绝壁深涧一线天的隘谷,其谷底宽度常常不足20米,而两岸崖坡高数百米至千米。“峡谷左岸的深溪沟、老昌沟、白熊沟、丁木沟、顺水河,右岸的毛不耳沟、宝水溪等,这些景色极为绮丽的支沟隘谷,都是徒步穿越、攀岩的绝佳胜地。”
近年来,经过全面考察,地质学家发现,峡谷北面有一座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而峡谷河床海拔约在600米左右,高差非常惊人,“峡谷两岸山脊的平均高度都在2600米左右,峡谷平均谷深约2000米、最大处约有2600米。”范晓说,由于谷底宽度仅70~200米,局部还小于50米,当人在峡谷中行走时,会很容易感觉到幽、深、雄、奇。
2004年,我们在峡谷里穿行时,看到有火车从峡谷的山洞里穿过。范晓曾回答有疑惑的记者:“为何我们在乘火车经过成昆铁路时,根本没有发现这个峡谷呢?”“那是因为这一段铁路除了在一个个与大峡谷相交的支沟沟口架起了铁路桥,其余路段全在隧道里。”
我和范晓说起我在网上看到的这段文字时,范晓对我们讲,说起金口河大峡谷,成昆铁路是一段不得不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在成昆铁路三条线路方案的对比中,苏联专家曾认为西线根本行不通,他们把大渡河峡谷称为地狱之门。“修建成昆铁路最难的,就在于由成都平原至西昌——滇中高原这一地形大阶梯的爬升,爬升的关键地段,便是沿大渡河河谷及其支流牛日河而上,穿越横断山区东缘的高山深谷,经峨边、金口河、乌斯河、甘洛、普雄,到达全线最高点——沙马拉达隧道,海拔高度由500米左右升至2244米。”范晓说,全长1083公里的成昆线,桥梁、隧道的总长度达到了434公里,而在金口河至乌斯河的大渡河峡谷段线路,仅隧道就有14座,总长达21公里。
“长6107米的关村坝隧道,是成昆铁路进入金口大峡谷的第一个隧道,也是成昆铁路全线第二长隧道。”范晓说,虽然现在还没有详尽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根据能找到的资料估计,至少有2000至3000人在修建成昆铁路时牺牲。一条铁路的修建,有那么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虽然过去了,但是不是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其他呢?
云从石壁升起
峡谷的拐弯处
长在绝壁上的植物
经过地质学家的多次考察,2001年12月,国家国土资源部终于批准建立“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如今范晓的电脑里有这样一组卫星拍摄的图,三座大山:大瓦山、峨眉山、瓦屋山,这三座姊妹山一起,在四川盆地西南缘构成了一个神奇三角。图片显示,峨眉山和瓦屋山分别位于大瓦山的东北和西北方向,三座山之间以约31至35公里的直线距离呈倒“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范晓说,从地质地貌结构来看,这三座山的确是一脉相承,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山、水、雾
雾中
绝壁中的绿色
范晓解释称,这三座山的上部都有雄险如削近千米的绝壁断崖以及平缓的山顶面,而且都是由厚数百米的玄武岩作“顶盖”,不同的是,峨眉山的大断崖仅发育在山的东侧,它的山顶呈一个明显向西倾的斜坡面。而大瓦山和瓦屋山都是绝壁围起的平顶高山,但瓦屋山的山顶面积近12平方公里,比大瓦山大得多,因此看上去更为宽长厚大,像连亘的城垣,不如大瓦山奇峭。在这三座山顶,都可以相互眺望。而且在这三个山顶,都可以看到贡嘎山的主峰,但因地貌区位的差异,三座山的观景又各有不同。“大瓦山山顶面相对窄小,并且俯临金口河大峡谷,景象雄奇诡异;瓦屋山周围有红色丘陵和低山烘托,重峦叠嶂,层次分明;峨眉山以舍身大断崖面对浅丘平原、横空拔起。”此外,峨眉山、瓦屋山都可乘索道直上山顶,只有大瓦山仍然只能从原始的小道攀登。
大瓦山
虽然,我们的整个峡谷行都是在雨雾中。但峡谷的雄奇,峡谷的神秘,却让我们一直被它深深地吸引着。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是我们2008江河十年行的最后一站。明年再来这里时,它会有什么变化吗?也许就是这变与不变,让我们更有江河行走到第十个年头、从2006到2016走下去的信心。当然。不仅是这个大自然中的峡谷,还有大自然中的江河,以及生活在这些自然中的人家。
2、中国将研究制定行业环保信贷指南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陈菲)记者6日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环境保护部将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
6日,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行了《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简称绿色信贷指南)出版发行仪式。
这部绿色信贷指南,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编制,由环境保护部有关部门进行了编译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赤道原则”的内涵,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绩效标准,62个行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
2007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手启动了绿色信贷政策,得到社会各界和银行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20多个省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介绍说,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了作用,降低了金融风险。但是由于缺乏行业信贷环保技术指南,制约了政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杨朝飞表示,环境保护部将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重点开展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工作,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
3、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严峻 对海洋经济构成威胁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1月07日
中新社厦门十一月七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海洋局官员今天说,目前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并已对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据统计,中国管辖海域有两万余种生物,其中包括许多特有属种和珍稀物种。中国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但随着沿海经济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和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七日在厦门举行的国际海洋周上指出,目前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大多数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海洋及海岸带栖息地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这些问题已经对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陈连增表示,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法规和规划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功能的研究、保护和恢复,加大海洋污染预防和治理力度。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和支撑的海洋产业,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逐步构建起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和区域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资源消耗如持续恶化 人类得需要两个地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07日
人民网讯 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超出了地球承载力的近1/3,这使全球正走向生态信贷短缺的未来。这是最新一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发出的警告。据介绍,这份报告由WWF、ZSL(伦敦动物学会)和GFN(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共同合作。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说:“全球正关注的是高估金融资产所导致的后果,但如今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却是生态信贷的短缺,这是由于人类低估环境资产而造成的,而环境资产却是所有生命和繁荣的基础。如果我们对于地球的需求继续以同一速度增加,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据悉,该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自1998年以来已广泛认同为评估地球生命力的准确报告。
ZSL编辑Jonathan Loh说:“我们在生态方面采取的方式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方式相同,都在寻求速成,而不适当考虑后果,这样的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的后果比目前经济崩溃更为严重。”
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可持续性楔形”概念。报告指出,如果结合这些概念,可以稳定生态环境并扭转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避免陷入生态负债的状况。
5、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关注气候变化与环保议题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1月7日
新华网南京11月7日电(记者孙玉波)为了在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两点间达成和谐共存,正在南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与会者提出,城市应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与会者认为,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聚集了大量工业生产设施、供暖设施和机动车辆的城市,是最显著的能源消耗体。城市作为一种新陈代谢体,正在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通过生产、供热、运输以及其他途径释放温室气体。城市影响了气候,而气候变化也反作用于城市。与此同时,全球城镇化进程正在破坏动植物群。
同时,快速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城市人口消耗近75%的世界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比例相等。近期有证据显示,全世界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率正在上升,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和气候变化有关。从1975年至2005年,世界灾害发生数量从每年的100起上升到了400起。
与会者提出,如何减少城市人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应该被视为改善人类居住条件的历史机遇。与会者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策略、维护生物群落的功能、处理来自城市和城市里的污染、提供安全饮用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6、昆明率先建立环保执法新机制 公安局设环保分局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1月07日
昆明市政府11月6日在此间发布,该市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环境保护执法新机制,此举将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为环保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护,为加强环保执法工作,在昆明市公安局设立环境保护分局,在市检察院设立环境保护检查处,在市中级法院设立环境保护审判庭,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护。
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说,近年来,社会反映强烈、教训惨痛的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企业或地方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局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在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一方面存在着阻碍执法、抗拒执法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着对违法行为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环境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对此,昆明市警方、法院、检察院、环保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整合执法资源、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协调配合、突出执法效果,确保环境保护执法严格、公正、透明。环境保护执法新机制包括加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配合力度、规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操作程序、设立环境保护司法机构、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和建立环境保护执法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 (记者 甘娜)
7、滇西北限制部分产业发展 力促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8-11-07
新华网云南频道11月7日电(记者 刘娟)为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省将限制、禁止部分产业的发展,有些产业甚至被淘汰彻底退出,以此来促进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云南省发改委制定完成的《滇西北地区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和退出产业名录》中,记者看到,该名录适用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丽江、迪庆、怒江、大理和保山5个州(市)18个县(市、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已建、在建或新建的产业项目,以及外商投资产业项目。
《名录》将涉及的产业分为限制类、禁止类和退出类三类。对属于限制类的农林业、石油天然气和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黄金、建材、医药、轻工、纺织等项目,禁止追加投资,现有项目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禁止类项目严禁投资,已有项目标有淘汰期限的,在规定期限内淘汰,未标有淘汰期限的项目立即淘汰;禁止类项目包括“落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和“自然保护区破坏型”三大类;对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影响和破坏的活动和产业必须限期停止或退出。
云南省发改委介绍,这些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和立即退出的产业大多是因为生产规模有限、设备落后而导致污染严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还有一些以珍惜濒危动植物为原料直接破坏了滇西北的生物资源多样性。
滇西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到201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将初步完善,保护区面积达到总区域面积的13%左右,森林覆盖面积达到60%左右。(完)
8、山西启动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
新华网太原11月5日电(记者陈忠华、彭洋)记者日前从山西省环保局获悉,山西省从本月起逐步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对所有国控污染企业、总装机容量在3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等企业要配专人监督环保状况。
按规定,试点企业需设置由企业领导担任的企业环境管理总负责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同时设置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建立企业领导、环境管理部门、车间负责人和车间环保员组成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试点企业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污染物产生排放实际情况,至少配置1名企业环境监督员,负责监督检查企业的环境守法状况。废气等处理设施必须配备保证其正常运行的足够操作人员,设立能监测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的化验室,配备专职化验员。
作为国家试点省份,山西省去年在25家电力企业试行了环境监督员制度。今年,除在电力行业继续实行外,又增加了化工、钢铁等国控重点污染企业。
9、重庆对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水质加密监测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
新华网重庆11月6日电(记者徐旭忠)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为了及时掌握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水质变化情况,重庆市环保部门从11月6日对蓄水期间水质实施加密监测,以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水质监测的范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长江36条一级支流和库区饮用水源地,涉及巫山、奉节、云阳等19个区县。在“三江”干流共设置19个监测断面,在一级支流在上游和回水区中段布设了80个监测断面。此外,重庆市还在“三江”干流及库区回水区内饮用水源地设置断面进行监测。
据介绍,重庆三峡库区地表水监测在11月6日、11月12日、11月20日、12月6日开展。除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外,重庆市各级环保部门还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水质巡查,增加对饮用水源的监测频率,确保饮用水安全。这些监测数据将及时送到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进行汇总分析,以全面掌握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水质变化状况,为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0、广东三水企业疑偷排污水致河鱼死亡
来源:南方日报2008-11-07
河涌边漂浮着死鱼尸体,招来无数苍蝇。
“这家厂经常深夜偷偷排放污水,基本上每隔10天都会排一次。”三水白坭村民怀疑企业深夜排污,不仅导致河涌内鱼类大批死亡,还污染了附近的13亩耕地。而相关企业则称,河水和耕地受污染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三水区环保部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介入调查。
死鱼整片散发恶臭
前日下午,记者按村民指示,来到白坭镇桥北涌。老远就闻到刺鼻的腥臭味,一到涌边,成群漂浮的大小鱼尸映入眼帘。部分鱼的尸体已开始腐烂,发出阵阵恶臭,招来无数苍蝇。
“今天上午,水面上白花花的一层,全是死鱼。”村民告诉记者,从本月1日开始,河面就陆续有死鱼浮出水面,近两天来更加严重;河涌中仍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鱼,但个头普遍都很小。因为涌水太脏,附近无人敢吃这些死鱼。
“地里就算能种出水稻,也不敢给人吃!”正在河涌边浇菜的张伯气愤地告诉记者,前些年,他的地还能种些水稻,但自从5年前附近企业搬来并开始排污以后,就再也没种出水稻来。现在他改种菜,仍以河涌水灌溉,但受污染的水浇到菜上,许多菜会发黄死掉,产量骤降。“有时候水上有白沫,要是不小心把这些白沫浇到菜叶上,就会把菜烧焦。”
“以前这里也是种水稻的,产量还很不错,现在只能种鱼草了。”张伯指着菜地后面的一块长满鱼草的地对记者说,他们村里由水稻改种鱼草的耕地面积达13亩。
企业称污水处理均达标
附近村民认为,河涌和耕地被污染的罪魁祸首正是河涌旁边的加美五金厂。“这家厂经常深夜偷偷排放污水,基本上每隔10天都会排一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表示,以前桥北涌涌水清澈见底,还可以喝,村民经常下去游泳。这几年开始出现死鱼,仅去年就出现过两次大规模死鱼的现象,恶臭熏得路人掩鼻。
记者随后来到该五金厂,其相关责任人表示,河水和耕地的污染与他们厂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该厂有达标的污水处理设施,还定期接受三水区环保部门的检测,他们厂排放的污水都是达标的。他们称,附近还有其他企业向河涌排水。
昨日上午,记者致电三水区环保局。该局稽查大队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接到相关投诉,正准备去现场稽查,暂时不能肯定是何原因导致污染。若证实污染确实是工厂排污造成,将依法对工厂进行处罚。
11、环保部门真的敢直关公司?
来源:搜狐绿色 2008-11-07冯永锋
《楚天都市报》11月5日传来消息,说有可靠消息来源表明,环境保护部即将颁布“部长令”,从此,环保部门可以不通过地方政府,直接关停违法排污的企业。
这消息大概让许多人企盼了许久。但环保部门的人本身未必敢“接令”,因为权力意味着责任,当权力到达手心的时候,担当责任的风险,可能会让环保部门的人缩脚不前,千方百计想把其甩出界外。
过去,国务院把关停企业的权利授给了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如果想关停企业,必须打报告申请。而许多政府由于一心只想着发财,对环境污染保持高度纵容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如此,在地方政府的成功包庇下,环境罪过极高的企业,成批成批地逃出了“生死场”,得以在污染环境的事业上勇攀高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地方政府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他们觉得“经济不发展”更让人恐慌。
那么环保部门是不是从此就可以超脱起来,独立于经济发展的欲望之外?或者说,是不是环保部门手里持有了“尚方宝剑”,就会有胆量直接挥向违法排污企业?个人估计比较悬。因为许多地方政府,不仅要求环保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甚至在分解“招商引资”指标的时候,还要求环保部门承担大量的份额。
中国的环境保护部门权力过去一直很弱小,中国的环境保护部门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处罚权,但环境保护部门权力增大,环保部门拥有了现场关停权,不等于环境保护从此就简单和便利了。
想像一下,违法排污企业事先听得一点风声,马上跑到政府那去哭诉、去请求避难,环保部门又“此事怎生办理”?
环境保护事业是社会共同事业,而所谓的社会共同事业,就是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防线;而所谓的社会共同事业,就意味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法律体系还是道德体系,都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有着足够的警惕心和对抗力。
假如某个地方政府仍旧迷恋于追求“污染型经济利益”,只懂得在文件上虚情假意地填写环保政策,在会议上装模作样地喊环保口号,在公众面前把政府的围墙全刷上环保标语,那么,当地的环境就仍旧会一天天恶化下去。
身陷于各种现实困难条件的“制约”下,环保部门怎么可能动真格,不向当地政府“申请”或者“协商”,直接就“关停”违法排污企业?既然环保部门的小命仍旧紧捏在地方政府手中,那么,过去地方政府不愿意关停违法排污企业,今后又怎么可能?
因此,要想让“环保关停令”真的生效,还需要一些配套设施。比如生态法庭(环保法庭),中国有几个城市据说曾经试点过,但没有成为规模,也没有成为正式的国家通律。如果没有环保法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污染罪,环境污染受害者仍旧无法维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尊严,受损的生态仍旧无法维护它们与生俱来的尊严。
另外一个配套措施是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法规说起来已经施行一年多了,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公开有效的环境信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套”必须出现足够有活力的民间环保组织。按道理,中国的每个县都该有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可几乎没有。中国的环保事业应当由中国来完成,因此,中国的社会能量应当大量流淌到民间环保组织上,可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几乎难以向本国的公众筹资。
在以上所有的“配套需求单”中,最需要的是确定环保审判制度,让环保污染受害者(无告的公众与无告的自然)能够把环境污染施害者直接推上法庭,并让其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在神圣法律和神圣公众的助威下,环保部门的“尚方宝剑”才可能一出鞘就闪着震人心魄的寒光,一出手就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12、部分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简易填埋场成"潜在污染源"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8年11月07日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记者在农业大省湖北、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随处可见,而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极易引发严重二次污染,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支持缺位、环保意识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农膜四处乱飞……记者深入多个村镇,发现目前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处于乱堆乱放状态。
在湖北监利县沙河村,记者看到河渠旁堆满各种生活垃圾,一些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已变为黑绿色。64岁的村民杨先良说,平时垃圾就倒在屋前沟渠旁,一下雨就都冲进河里,水也变得越来越浑。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镇“看齐”,不仅数量猛增,且成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加大,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就达约两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江西省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娅菲说,农村垃圾已由过去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废电池、农膜、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
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简易填埋场成“潜在污染源”
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简易填埋的方式。然而,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这些垃圾填埋场与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相距甚远,无害化处理率低,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李日龙介绍说,目前垃圾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技术。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但由于堆肥技术尚不成熟,肥料肥效较低,且可能含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农民一般不爱用,市场销路差;焚烧可较好地回收能源,但其投资运行成本较高,技术不过关的焚烧还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资金匮乏,许多县乡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相应的防渗措施及污水处理设备,有的甚至就找一处无人的低洼山沟,将未处理的垃圾一填了事。李日龙说:“填埋场没有防渗处理措施,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极易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江西全省建有标准垃圾填埋场的乡镇仅有两个,有简易垃圾填埋场的乡镇576个,占全省乡镇的40.7%;村庄无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率为31.2%,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0.8%。湖北省尽管119个重点镇有一半建起了垃圾填埋场,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乡镇一级达到设计规范的很少,大多是就地简易填埋,存在污染隐患,乡镇垃圾处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建设阶段。
湖北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莲花村垃圾场就曾在封场后,因覆盖土层较薄,大量外露垃圾在雨水冲刷下渗漏,致使莲花村地下水受污染,农田灌溉受影响,果树死亡、农田减产,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生产。
另外,江西省建设厅介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处理设备直接从国外引进,而有的不适合我国国情,运行管理困难,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浪费。技术支持缺位成为当前垃圾处理中亟待攻克的难题。
江西新余市欧里镇镇长傅东华说,现在要想获得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需要向企业购买专利,费用动辄达到几十万元,“希望政府可以出资统一购买相关技术,发放到乡镇,作为技术支持。”
筹资渠道单一 投入不足成垃圾处理主要瓶颈
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普遍困难现状下,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环卫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大范围、长效治理的主要瓶颈。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坦言,解决农村环境保洁,进行垃圾清运、处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全省有19万个自然村,若每个村两个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全省仅保洁费用就需要13亿,再加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则更为庞大。短期内要国家和省里解决是不现实的,亟待拓宽多种筹资渠道。
湖北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李斌说,目前湖北已在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上投入了7500万元,主要是针对一些试点村、重点镇进行相应补贴,随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深入实施,必须在更大范围进一步加大投入。
而江西各地的村镇垃圾处理费用暂还没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欠账严重。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去年一次性投入6万元建起一座垃圾简易填埋场,并配备环卫设施和人员,使环境卫生得到好转。但垃圾处理范围只涉及镇区,18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的垃圾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镇长徐长科无奈地说,全镇最远的自然村离镇区要9公里,清运成本很高。“现在仅镇区垃圾处理每年费用就达十多万元,如果把垃圾处理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村,一年最少也要40万元,镇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
他告诉记者,目前的垃圾处理经费都是从镇财政中挤凑出来的。因为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问题,镇里只能采用集中焚烧、简易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还需进一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记者 魏梦佳 郭远明 罗宇凡)
13、“上海环保第一案”暴露环境执法难题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11月07日
眼下正是上海气候宜人的时节,但每天清晨,刘先生仍会习惯性地检查家中门窗是否关严,他害怕窗外那股说不清楚的恶臭。就在不久前,刘先生被这股“臭气”熏倒,检查结果为疑似气体中毒。
恶臭气体来自2公里外的一家化工厂。环保部门在6月份的一次检查时,发现该化工厂臭气浓度超标,但至今未作出处理。
而该化工厂却辩称臭味绝对与己无关。据了解,早在数年前,该厂就因不服环保部门对其“超标排污”的处罚提起行政诉讼但均告败诉,引发“上海环保第一案”,造成广泛影响。可是,该厂还是不服。时至今日,仍然在申诉。
专家指出,这一事例暴露出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前环境执法的形势需要,在一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居民疑企业排毒厂方自称很清白
10月14日,上海青浦区赵巷中海翡翠小区的刘先生等4名业主,因头晕、恶心等症状被送到青浦区中心医院。化验结果表明,刘先生血液中的碳酸氢根、二氧化碳等含量偏高,根据临床情况分析,有可能是气体中毒。
青浦区环保局接到投诉后派专人前往中海翡翠和医院,向业主了解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
然而,中海翡翠的业主们却认为,“臭气”来自青浦徐泾镇、位于A9公路24号路标附近的上海青浦高维助剂厂(简称高维厂)。据了解,高维厂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四溴乙烷带有樟脑及氯仿臭味,是剧毒性化学试剂,人体大量吸入后会引起器官功能损害。
中海翡翠的业主十分痛恨高维厂,称之为“史上最毒工厂”。
高维厂董事长张未名否认中海翡翠附近的“臭气”与他们工厂有关。那恶臭为何总是环绕在高维厂周边?张未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工厂旁边有一条小河,在工厂搬来之前就恶臭得厉害。工厂旁边还有一个垃圾站,这么多的味道混杂在这里,都有可能成为臭味的来源。”
据了解,6月份青浦区环保局的一次检查显示,高维厂臭气浓度超标。对此,张未名说:“我会从科学的角度证明我们工厂没有问题。”
高维厂排污被处罚打官司败诉仍不服
从2003年开始,高维厂因“排污”问题被环保部门处罚,进而引发多起行政诉讼。
2003年10月15日,上海市环境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对高维厂进行现场检查时,从一个窨井口地下雨水管道内发现一股水流,执法人员当即采集了废水水样,经水样分析测试,该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市环保局以“任意排放超标工业废水”为由,对高维厂处以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高维厂不服,将市环保局告上了法庭。
高维厂认为,环保部门采集的污染水样来自一条社会公用雨水管,是两年前高维厂围墙外移,把公用水管盖到了厂内墙边的。而且环保局在庭审时已丢失了样品。而市环保局据现场调查后形成的一份报告认为,水样中有5个成分与高维厂排放有关。2004年4月,长宁区人民法院一审判高维厂败诉。高维厂上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又被判败诉。
高维厂诉市环保局一案在上海环保系统引起震动,被称作“上海环保第一案”,其影响之广、审理难度之高,皆前所未有。2004年9月和11月,市环保局分别就企业排污口问题和规范采样问题向各区县环保局下达紧急通知。业内人士透露,这两个文件的出台皆与高维厂有关。
高维厂董事长张未名至今仍认为他们被冤枉了。
在高维厂诉市环保局两审期间,青浦区环保局和青浦区政府又以高维厂大气污染物超标为由,责令高维厂进行“限期治理”。2004年1月,高维厂将二者又分别告上法庭,这两起官司同样败诉。
企业监管出现盲区完善法律迫在眉睫
“高维厂排污案”暴露出在执法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存在可操作性差、对企业排污监管有盲区等问题,不少规定不够具体、法律责任不明确,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前环境执法的形势需要。在一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近年来,要求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专家指出,当前应加快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充分依靠科技和信息手段,消除监管盲区,对污染源实行全方位的监管。首先,对污染源的监管要加大频率、提高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和信息管理手段,如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污染源实施全天候在线监控,使执法人员有针对性地出击查处,以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其次,应严格规范和明确企业的雨水和污水排放口,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刘建)
14、环保腐败加剧“环境污染”
来源:中国网2008年11月07日 孙瑞灼
由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该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原大队长许士梅受贿一案,经慈溪市法院开庭审理,于10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许士梅因受贿18.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此,由慈溪市检察院办理的宁波地区首起环保系统贿赂窝案7名涉案人员,包括该局前任局长高国文、原副局长沈慧芳、法规监督科科长蔡胜华等已全部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检察日报》11月6日)
近年来,号称环境保护神的环保部门屡屡"出事",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让人担忧。远的不说,近的就有5月8日的《河南商报》报道说, 2003年至今,因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甚至充当违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河南共有249名国家公职人员受到政纪处分。二是同一天的《贵州都市报》报道说,贵州清镇原环保局长杨贵斌滥用职权对排污企业少征4574万排污费,被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刑3年。环保部门腐败窝案频发,不仅让环保部门的政府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也让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提起环境污染,人们总是首先想到那些冒着黑烟、流着黑水、发着臭味的污染企业。对这些企业,人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巴不得它们全部在地球上消失。作为污染的始作俑者,他们罪有应得。但是,作为企业,假如没有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默许、纵容,甚至撑腰,他们又有何天大的胆子,敢去污染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来和整个社会对抗?他们就不怕被人们的唾沫星子淹死?虽然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一些地方却是污染照旧,有些地方甚至有加重的趋势。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官员只是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挂在口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出于种种考虑,甚至对违法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客气地说,凡是污染严重的地方,往往都有当地政府的不作为。
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我国环评法实施过程中,行政部门在监管上仍存在强调审批而忽视全过程监管、对擅自开工项目处理不到位、对违反环评法行为责任追究不到位等三大问题,监管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海峡都市报》10月28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环保腐败、环保不作为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其危害甚至比一般企业的污染环境行为更大。它不仅导致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得不到严格执行,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且导致国家规费流失。仅贵州清镇原环保局长杨贵斌就给国家造成4574万之巨的损失,真是可怕!更重要的是,环保不作为使群众环境诉求得不到满足,环境权益得不到维护。3月5日《河南商报》曾报道了一个新闻,说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一家名叫山海化工厂的不法企业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导致该校学生和吴家庄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当地村民持续3天在工厂门口抗议,并集体下跪,要求工厂停产。但该厂相关负责人闭门不见,厂内运作依旧。试问,如果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很好地履行了环保执法职责,这些村民用得着为了自己的健康而集体下跪,跪在了一个肆意排放废水、废气的不法企业面前吗?
由此,我想到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案例。据报载,美国最近有18个州联名把国家环境保护署告上法庭,指控环保署未能根据最高法院的裁决,制定限制机动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部门规章。要求其在60天内采取行动。最终,美国法院判决环保署必须制定针对机动车的限排规章。我认为,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学习。要想遏制环保不作为,除了要加大对环保不作为责任追究力度外,还必须赋予群众、社会组织以环境诉权,以此制约和监督环保执法权力,杜绝环保不作为现象。
15、夏军:华北未来不能命悬南水北调一根线
来源:科学时报2008年11月07日 潘希 向晶
争议声不断的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在前些日子为干渴的北京送上了来自中线京石段的应急水。
在肯定这一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未来缓解华北水危机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也很可能为水资源安全带来一些风险。南水北调在日后的规划和管理中,必须将其纳入考虑范围,且应有相应的措施以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那么,风险究竟何在?
自然节律:定基调
你可能不曾想到,刚刚喝上应急水的北京,其实历史上是相当滋润的。
夏军饶有兴味地向记者介绍说,素有“北京城的母亲河”之称的永定河,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鉴于该河连年水患、河道迁徙无常,康熙皇帝在下令疏通河道的同时,“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清史稿·河渠志》),表达了希望该河永远安流造福的美好愿望。而所谓“海淀”,则是指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这里曾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淀”,即水聚积之处。
“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北方还曾遭遇过洪灾。所谓自然节律,是指水文随周期自然变化,存在一个峰值和谷值。”夏军说:“今年北京的老百姓普遍感到雨水较多,在过去的10个月,北京降水量超过多年平均的558毫米,达到624毫米。我国科学家认为北方降水量将持续上升,在2020年可能达到峰值。假如华北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入降水充沛的时期,水资源足够满足自身需要,或者南方遭遇枯水期,无水可调,南水北调工程就有存在价值为零或负值的风险了。”
气候变化:推波助澜
自然节律引起的降水量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有影响,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自然节律使降水量存在峰谷两个极值,气候变化则使峰谷极值的距离拉大,干旱洪涝等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将大大增加,而这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同样会有些风险。”夏军肯定地说。至于风险何在,他则坦言,由于当前对高度复杂的气候系统的认识不够完备,风险不能具体有所指,还有待研究。“现在之所以重点进行气候变化对南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影响的研究,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夏军解释说。
此外,夏军还提醒到另一种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如果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影响之下的水资源同处枯期或同处峰期,二者作用相迭加,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又何在?而峰枯的空间分布,也正是科学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正在研究中。
由于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险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来能预知的就是一切都不可预知,但正如夏军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最初的设计就是基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一格局展开的,一旦这个前提发生改变,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和管理上都应有适应性对策,从而达到发挥它最佳效益的目标。
不能命悬一线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夏军表示:“南水北调只是为了缓解华北缺水问题,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本地来水的一个措施,就像一个人挑担子挑不动了,需要他人来分担过高的负载。跨流域调水本身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它作为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手段。中国北方一定要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存在什么风险,首先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才是根本。”
另外,夏军还不无忧虑地表示:“比水量不安全更残酷的是水质不安全。”据统计,近年来海河流域的废水污水排放量每年高达60~108吨,流域内每年还引用污水进行灌溉,对浅层地下水、土壤和农作物均造成了污染。华北承载着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要想粮食增产,减少水污染是重中之重。“所以说,华北水资源问题的核心在于水质安全。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比石油能源还重要,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夏军强调:“如果不注意减少水污染,就算调入再多的水,也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