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5
九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广网: 联合国环境署在苏州开展电子废弃物收集试点
2、新华网: 研究表明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
3、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出结果
4、新华网: 粤港澳专家聚首探讨生态环境保护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重庆着力搭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平台
6、新华网: 北京人即将喝上南水北调向北京输送的水
重大水事:
7、湖北日报: 三峡库区构筑最后一道安全环保屏障
人与自然:
8、新华网青海频道: 走近世界最濒危羚羊的生存困境
绿色访谈:
9、搜狐绿色: 攀钢:我们不回避污染问题
10、搜狐绿色: 水利部刘仲民:水电无序开发源于管理有误
深度报道:
11、环境保护部: 云南昆明滇池治理:治水先治河
12、中国环境报: 探寻可降解塑料袋公司的“坚冰期”
环境时评:
13、人民网-人民论坛: 留住蓝天的N种方式
14、光明网-光明观察: 绿色信贷为何难憾双高企业项目投资?
15、工人日报: 城市交通治理没有捷径可走
1、联合国环境署在苏州开展电子废弃物收集试点
来源:中广网 08-09-25
中广网苏州9月25日消息(记者孙叶)联合国环境署近日在苏州举行了电子废弃物收集试点与回收伙伴关系启动会,使电子产品生产、销售、使用企业以及电子废物回收和处理企业、学校、社区等结成了伙伴关系,困扰社区的难题将迎刃而解。副市长谭颖出席了启动仪式。
苏州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废弃量非常可观。根据2006年苏州市计算机拥有量的调查和预测分析显示,苏州市计算机废弃量逐年递增,2006年为41万台,今年将达到165万台。大量电子废物的产生及不合理的处理处置,一方面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甚至人体健康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在联合国环境署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在苏州选定馨泰社区、新升社区为电子废弃物收集试点,并发起“苏州电子废物回收伙伴关系”倡议,呼吁电子电器产品一条龙企业和学校、社区、媒体携手做好废弃物规范管理和妥善处置工作。
目前,馨泰社区、新升社区居委会大楼一层设立回收点,鼓励市民主动交投计算机、手机、电视机等电子废弃物。
2、研究表明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25日
新华网兰州9月25日电(记者王艳明)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如莫高窟等著名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物遗址处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地带。
正在敦煌举行的“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研讨会”上,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布了他们的最新调查研究成果。
敦煌市沙漠化程度严重,已经对境内文物遗迹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寿昌城遗址直接处于重度沙漠化地带,阳关和玉门关遗址处于中度沙漠化地带,悬泉置遗址、河仓古城、马圈湾遗址以及汉长城大部等处于轻度沙漠化地带。
沙漠化对敦煌文物遗迹已经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石窟而言,危害主要是积沙、风蚀和风沙尘等;对土遗址而言,危害主要是基础(墙基、台基等)向内凹进和墙体表面剥蚀严重等。
调查研究表明,敦煌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28.49%,集中分布在疏勒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在沙漠化面积中,重度与中度沙漠化面积占到了65%。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3、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出结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9月25日
本报北京9月24日讯 记者鄂平玲报道:国家环境保护部根据有关规定,今天公布了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联手对今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的核查核算结果。
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与2007年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与2007年同比下降3.96%。从主要减排工程措施看,1月至6月,全国有406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建成投产,淘汰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836万千瓦;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钢铁、水泥、焦化及造纸、酒精、味精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4、粤港澳专家聚首探讨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新华网2008年09月25日
新华社广州9月25日电(记者肖思思)“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的本质是什么?”“建筑如何零能耗?”“如何深化粤港澳跨境合作?”25日,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约200人聚首广州探讨生态环境等问题。
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9月25日至28日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三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同一天空下——粤港澳可持续发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们重点研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区域创新、全球气候变化等四个专题。
广东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吴兑介绍了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本质,认为造成珠三角空气能见度恶化的主要是细粒子污染物,比如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它们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直接排放等原因。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局副局长潘洁在研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区域环境合作。广东省科技厅副巡视员蔡炎介绍,2008年粤港将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实质性合作,拟选择“新能源环保”、“IC与RFID(电子标签)”等领域,安排约5个专题实施联合资助计划。
27日、28日,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将在澳门和香港继续举行,将进行学术研讨和专业考察。
5、重庆着力搭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平台
来源:新华网 2008-09-25
新华网重庆9月24日电(记者徐旭忠)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经过各方努力,世界银行贷款重庆城市环境项目公众参与咨询项目于日前正式启动,旨在搭建起方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公共服务平台。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市环保部门通过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组织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召开环境圆桌对话会议、引导环保NGO组织化解群众环境矛盾等形式,不断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法。但总体来讲,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还不够高,对象还不够广,公众参与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丰富。
此次启动的银行贷款公众参与环保咨询项目,着重从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改造升级“重庆环境”公众网站,建设公众环境教育基地、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示范点以及制定公众环保参与圆桌会议机制试点设计方案等入手,全面、系统地提升重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和质量,这对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上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6、北京人即将喝上南水北调向北京输送的水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25日
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殷丽娟)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河北岗南、黄壁庄和王快三座大型水库已于9月18日开始向北京团城湖输送水源,抵达北京后的水9月28日将再输送到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第三水厂、第九水厂和田村山净水厂,经过处理后进入北京市政自来水管网中,国庆节前北京人将喝上南水北调首次向北京输送的水。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了解到的。
为了确保“南水”进京后北京自来水水质安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从工程建设、水源切换、水质保障等方面采取多项举措,做好准备,保证“南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符合国家标准,品质优良。
第九水厂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厂,也是净化处理“南水北调”进京水的主力水厂,其日供水能力为166万立方米。在建设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时,为了应对外来流域水质的复杂性,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10公里的输水管线上设置了三道关口,采取了四种预处理工艺。当来水水质出现异常变化时,通过三道关口对来水进行预处理,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在进入第九水厂进行常规处理之前,符合三类以上水源水质标准。
7、三峡库区构筑最后一道安全环保屏障
来源:湖北日报2008-09-25
秭归县是紧挨三峡大坝的库首第一县,全县有12个乡镇近40万人,环保压力非常重。为了解决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秭归县在近长江的7个移民乡镇新建14个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目前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3.11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达到147.5吨,为三峡库区的水质和环境构筑了最后一道安全的环保屏障。
8、走近世界最濒危羚羊的生存困境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8年09月25日
在“高原明珠”青海湖畔,生活着一群矫健的精灵——中华对角羚。仅存数百只的中华对角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因为数量十分稀少,在青海湖畔难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由于生存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对角羚面临种群退化、生境破碎和意外死亡的威胁。
专家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这一物种很可能迅速灭绝,从而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中华对角羚 (资料图片)
“最后的家园”支离破碎
中华对角羚,学名“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现在仅存于青海省环青海湖部分地区。中华对角羚以俊健的体态和向内对弯的犄角而著称,拥有独特的跳跃式奔跑姿态。现在中华对角羚仅有数百只,因此被称为“世界最濒危羚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记者在青海湖周边调查时发现,目前对中华对角羚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人类活动对其生活环境的破坏,公路、铁路以及网围栏建设,将其最后的家园分割得支离破碎。
青海湖周边的居民大部分为牧民,为了避免草场纠纷,当地政府制定了鼓励网围栏建设的政策,并从经济上支持牧民建造围栏。围栏将青海湖周边原本连片的草场分割成了若干小块,不仅限制了中华对角羚的活动范围,还使其种群之间无法交流。
“众多的围栏把中华对角羚限制死了,种群之间根本无法交流,只能近亲繁殖。我们巡查中曾发现一些角或身体有畸形的中华对角羚,其中一些根本无法成年。”青海省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局长马玉海说。
中华对角羚 (资料图片)
马玉海介绍说,不仅如此,近两年一些公路和铁路的建设,由于没有预留野生动物通道,也加剧了这种情况。近年连续发生中华对角羚穿越公路时被汽车撞死的事件,而正在实施的青藏铁路复线建设又将原来的一个大种群分隔成为四个小种群,铁路沿线高达2米的护栏成为中华对角羚无法逾越的天堑。
长期关注青海湖生态的野生动物摄影家葛玉修则发现了另一种情况:一些中华对角羚与周边的藏原羚等其它羚羊进行交配。葛玉修说:“我拍摄到这种杂交的后代,它们既不像中华对角羚也不像藏原羚。这种情况令我非常担心,因为不同物种的杂交后代是会失去生育能力的。造成种群退化。”
9、攀钢:我们不回避污染问题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09月25日
【搜狐绿色消息】以“创新节能减排,引领循环经济”为主题的“IIFAT CHINA暨中国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于9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参展内容包括水和污水、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烟气净化和空气抽取等。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环境科学技术交流会”、“环保产品演示会”等一系列研讨活动。搜狐绿色频道作为大会独家网络合作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以下为搜狐绿色频道对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罗裕厚的专访实录:
主持人(苏苏):首先欢迎你来到搜狐绿色频道!首先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罗总参加这样的论坛,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罗裕厚:我们作为国内的钢铁企业,现在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我们钢铁企业面临的问题:一个是节能减排;一个是资源综合利用,这两个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我们这种钢铁企业,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这几年做了一些事情,但是远远地不够,参加这个博览会以后,看到一些先进技术,一方面是想把这些先进技术运用到我们钢铁的行业当中,另一方面感觉压力很大,我们还要继续做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主持人:节能减排方面你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罗裕厚:2005—2007年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了大概20亿的公司。攀钢是老的企业,在60年代建厂的时候,在节能减排的设施方面是很欠缺,60年代是先生活后生产,在环保方面投入的不够。
从2000年开始,逐步的进行向环保方面的治理加大了投入,从几个方面。一个是水的治理,水的治理现在已经基本上达标排放,90%左右的回用。第二个方面在烟粉尘方面,通过几年努力已经降低了5万多吨的烟粉尘的排放。第三个方面,环保方面就是脱除二氧化硫,脱除二氧化硫的技术我们在不断地做工作,现在在上一些设施,最近在脱除二氧化硫方面也是投入了几个亿的资金,现在正在上项目,在年底明年初就要建这个项目。
我们参加这个环保不单纯是环保,因为那个框是综合的公式化,还有一些其他元素,要把铁、矾、肽拿出来,这个才是作为综合资源利用所有的元素都要用出来,这是我们奋斗了40多年一直在做的工作,在矾的利用方面我们在国内是领导地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57%,矾在我们公司的销售收入里面,大概占了10%,一年有30多亿的销售收入,在肽方面我们有肽白粉的生产,现在正在上海棉肽和肽才的项目,肽作为航空材料,在肽的综合利用方面,我们还正在做大量工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加快肽才的开发。
主持人:怎么看待节能减排?这些跟企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罗裕厚:现在要搞清洁生产工厂,要做到清洁生产,节能和减排应该我们理解是一个矛盾体,也是一个双刃剑,如果做好了减排,在节能方面也有所贡献,对企业的成本、社会的效益都是巨大的,我们觉得节能和减排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好事情,以前说的是生产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节能减排就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主持人:攀钢有没有发布自己企业的报告?
罗裕厚:最近好象没有发布。
主持人:从来没有发布吗?
罗裕厚:我们企业发布的发报告是把我们的情况发报告向社会报告,我们自己没有发布。
主持人:自己企业内部没有吗?
罗裕厚:我们只是进行一些比如说每年环保的总结,有这些东西,但没有发布报告,因为觉得环保我们企业自己说了也不算,要有环保局检查,因为是它来做检查,它来检测。
访谈现场
主持人:攀钢作为大型的炼钢企业,外界觉得是很污染的一个企业,在节能减排包括环境保护方面,争议肯定是有的,你怎么样应对这些争议?除了转型以外。
罗裕厚:去年和今年,可能你们媒体也知道,我们攀枝花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我们企业对曝光事件也有认识,一个方面我们做得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我们的监督,我们觉得我们面对这个事情,当时公司开会决策的时候,就说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一个方面对我们攀钢曝光,对我们有所触动;第二个,促使我们下决心,搞好节能减排和环保的工作。从曝光以后,我们在节能减排、环保方面确实加大了投入,加大了工作力度,实际上我们也是向社会表示我们公司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要积极解决问题是这样一个心态。
主持人:攀钢在节能减排环保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
罗裕厚:在报告里面有一些指标,我现在可能记不住,大致是这样,水、粉尘、烟气要完成国家省、市几级下达的限期治理的目标要求。
主持人:2007年攀钢完成了这个指标吗?
罗裕厚:大的目标完成了,可能有个别一两项小的没有完成。
主持人:2008年呢?
罗裕厚:国家督办的和省督办大的目标都能够完成,有些可能有局部的时间滞后,但是大的工程现在都做得不错,我不是存在一个管理问题,我是要投入要做工程,要做污染治理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实实在在花钱、花设备的。可能汶川地震对一些个别项目的制造、运输有一些影响,但是总的来说2008年这个项目应该是进行的比较好。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
罗裕厚:谢谢。
10、水利部刘仲民:水电无序开发源于管理有误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09月25日
【搜狐绿色消息】以“创新节能减排,引领循环经济”为主题的“IIFAT CHINA暨中国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于9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参展内容包括水和污水、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烟气净化和空气抽取等。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环境科学技术交流会”、“环保产品演示会”等一系列研讨活动。搜狐绿色频道作为大会独家网络合作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副局长 刘仲民
以下为搜狐绿色频道对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副局长刘仲民的专访实录:
主持人(苏苏):我国小水电“跑马圈河”、“无序开发”等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刘仲民:“跑马圈河”、“无序开发”等问题,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若干年里确实存在且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小水电,大中型水电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经过近几年各级水利和防汛部门对“四无”水电站的大规模查处,这一势头得到遏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跑马圈河”、“无序开发”等是在投资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核心问题是在电力投资体制多元化之后,我国仍在沿用以项目管理代替资源管理的办法管理水电开发,导致各投资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公共安全责任,这种管理模式还导致无法实现市场公平,侵害农民利益,滋生腐败现象和权力寻租,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我要再次说明,上述问题是整个水电建设中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小水电领域。
其次,上述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加强和规范水能资源管理。市场化的水电开发要求政府要制订符合生态环境和河流沿进客观规律的河流开发规划,公正透明、兼顾各方利益的开发管理办法和监管体制;并按“建一个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的要求使当地农民受益。
第三,最近,国务院已经明确了相关部门在水能资源管理方面的分工和权责。其中,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和指导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小水电)的职责由水利部门负责,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以及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加快河流规划进程,以使水电开发符合河流规划;制订公正透明、切实可行的水能资源开发管理办法,来保障水电开发市场的公正;加强建设和运行监管以保障公共安全,引导各种水电开发投入向当地农民倾斜,以实现当地资源造福当地人民的目标。
主持人:您在演讲中提到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能不能详细谈一下这项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刘仲民:我国山区农民的传统生活用能方式是砍伐森林。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地区的林木已不能满足需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洪水泛滥,这些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又反作用于当地居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自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山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能问题更加突出,如不加以解决,上述政策难以持续。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生态效益: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1.04亿农民的烧柴问题,每年减少砍伐薪柴1.49亿立方米,相当于2001年全国农民薪柴消耗总量2.28亿立方米的2/3,有效保护森林3.4亿亩,使农民生活烧柴总量基本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之内,扭转农民生活烧柴破坏森林植被的局面,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巩固重大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2亿多吨,使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降低6个百分点,同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硫92万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实践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经济效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新增装机2403.8万千瓦,年新增发电量781亿千瓦时,扣除厂用电量、网损和代燃料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外,还有344亿千瓦时电量可按绿色能源合理定价销售。供工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使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根据试点情况总结,小水电代燃料到户电价为0.2-0.3元/Kwh,约为目前农村生活用电目录电价的一半,在大幅降低农村电价的同时,发、供电企业并未出现亏损等问题,证明这一模式是可持续的。另一方面,项目区农民则直接受益,不再为砍柴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不再受千百年来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明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几千年沿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彻底改观。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2003年开始启动。“十五”期间,有5个省的26个县的22万人口列入试点。据统计,试点项目实施的这几年,每年可减少烧柴16万吨,减少标准煤消耗3.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万吨。与此同时,森林的保有和增加使自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得到增强,初步估算其效果为直接减排的4倍。
“十一五”期间,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将扩大建设规模到22个省,除取得节能减排的效益外,将有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主持人:下一阶段农村水能资源的开发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刘仲民:从今年6月份,国务院批准水利部的三建方案之后,全国的水电资源评价,指导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具体来说是落到我们局里,还有一个是水电站建设规划、另外是小水电站跟农民利益结合的建设,这两个职能和两个项目,从我们的初步研究和讨论,有这么几个想法,第一个是按照温家宝总理的一个指示要让小水电开发跟农民利益、跟地方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按照总理的这个指示,我们下一步在规划,还有相关的政策的制定、电价、以及建设机制,运行体制,针对这些方面,着手总结前几年的经验教训,来理顺相关的法律、政策。从政策方面来解决好。
一是按照温总理的要求,以开发当地水能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造福当地农民为目标,调整小水电开发思路。包括制订有利于当地农民受益的法规和政策,合理使用财政、税收、电力调度、电价等调控手段等,最终建立起小水电开发与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中小河流治理互相促进的良性开发模式。
二是与电力主网密切配合,在规划阶段开始就把小水电纳入电网应急保障体系,并在建设、运行等阶段充分考虑小水电的分布式优势,将其纳入灾害应急备用,充分发挥其保障电网安全的作用。
三是规范农村水能资源开发。采取措施扭转无序开发小水电的局面,引导社会资本按照公平有序、支农保安、环境友好、技术先进的原则开发小水电,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平。
四是进一步推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实现小水电代燃料,转变当地农民依靠砍伐森林来解决生活用能的传统生活方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30、40个试点。我刚从四川雅安的天全县回来,感触很深,我们通过开发当地的小水电的资源,就地来供电,成本很低,大概农民用电是2毛多钱。现在城里的用电是5、6毛钱。农村也是5、6毛钱。但是那里的电就是2毛多钱。因为我小水电就是2毛多钱。农民拿这个电做饭、拿这个取暖。受益也很好。不仅环境得到了保护,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五是推广小水电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如箱式小水电站、无人值班小水电站和新一代储能技术等,提高小水电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对已建成的小水电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成为环境友好、节能高效、管理现代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11、云南昆明滇池治理:治水先治河
来源:环境保护部2008-09-25
近日,在盘龙江上游看到:微风细雨中, 20余只白鹭在盘龙江上空翩翩起舞。更让人称奇的是,盘龙江流经昆明主城区的部分河段居然出现了鱼群。同样,经过半年整治的宝象河也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上游河水清澈见底,白鹭流连徜徉。
有“环保情报员”美誉的白鹭回归盘龙江、宝象河,让人看到了滇池治理工作呈现出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让市民百姓见证了昆明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确保在2009年底前,所有出入滇池的35条河道河水变清。”昆明市为入滇河道治理制定出苛刻的时间表。
治水先治河,不容丝毫懈怠!
河清滇池清
今年伊始,昆明市的滇池治理工作就透出新气象。
新一届昆明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认真听取有关滇池治理工作的详细情况后,把“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观念首次引入昆明。
此举标志着昆明市以更加果敢的勇气、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超凡的胆略,加快滇池治理步伐。
一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目前,滇池周边企业年污水排放量达4900多万立方米,其中排出COD7900吨,总氮600多吨,总磷30多吨;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2亿多立方米,日排放量50多万立方米,年排出COD4万多吨,总氮1万多吨,总磷800多吨;农村面源污染产生COD2万多吨,总氮3000多吨,总磷400多吨。同时,仅昆明主城,每天就有43.5万立方米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滇池。
“河道清,则滇池清。入湖河道整治是滇池污染治理的关键之举、治本之策。”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说。全面截污,堵住城乡污染源头,使河水变清,才能治理好滇池。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昆明市以崭新的理念制定了整治入滇池河道的思路、方法:围绕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4大刚性目标,把河道整治作为湖外截污的重要环节,按照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架桥修路、道路通达;河床清污、修复生态;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规划设计、配套设施;提升区位、有序开发”8方面总体要求,突出“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临、拆违、拆迁,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沿岸禁养、杜绝面源污染;沿岸绿化、修复生态、恢复湿地;河床清障、清淤”5个重点,以“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为重中之重。
这些新颖、独到而强硬的办法,为“治水先治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8月上旬,昆明市召开“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动员大会。大会明确提出,昆明将对“一湖两江”,即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进行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而“四全”是指,昆明主城62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呈贡新区16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滇池环湖路内侧包括滇池水面范围,出入滇池35条河道两岸各200米范围, 9个县(市)区(除呈贡以外)规划区范围,以及流经县城河道全程两侧各200米范围内,要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这次会议再次明确:确保2009年底前,所有出入滇池的35条河道河水变清。
河道有“管家”
3月28日,昆明市通过媒体发布,对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与市长张祖林分别担任盘龙江、宝象河的“河长”。当天,仇和在“责任一览表”表眉空白处坚定地写下了“我负责治理盘龙江”郑重而庄严的承诺。
同时,昆明市还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这样,入湖河道管理上,形成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县市(区)负责人分段管理、乡(镇、街道)属地有责的管护、负责机制。入湖河道的截污治污、水质监测控制、水面及两岸保洁、景观改善、绿化美化都有具体规定,严格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
入湖河道“河(段)长负责制”和“湖长负责制”于4月1日同时正式实行。
“河(段)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大了进入滇池河道的管理力度,明确了领导责任,为滇池治理创新了管理模式,为从源头控制和减轻滇池污染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切实落实“河(段)长责任制”,昆明市委、市政府日前决定建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定期观摩巡查制度。从9月起,市级领导采取集中方式每月检查2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情况,以检查加压力、以观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实。
9月6日起,昆明市滇管局建立了滇池流域主要河道综合整治联系人制度,确定专人“一对一”地协调、配合各“河长”治理河道。滇管局还成立河道综合整治联系协调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协助河长完善段长单位制定的河道综合整治方案,协助河长督促落实综合整治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河道建“档案”
为了全面掌握入湖河道的情况,今年,昆明市首次为35条主要入滇河道建立了档案。
自6月24日开始,昆明市滇管执法局组织了6个检查组,分赴各县(区)对35条入湖河道进行全面的检查。此次检查除对河道的保洁、管护等情况进行督促外,主要是围绕“四个一”工程为35条入湖河道进行“立宗建档”。即每条河道有一个《情况简介》的单行材料;河道排水口情况一个明细表(雨水口、污水口、雨污混合流口等);每个排水口有一张图片资料;每条河道排水口有一张标识图。为真实反映各条河道的现状,做到不遗漏一个排水(污)口,各检查组的调查都采取全程徒步方式,实行地毯式检查,不留死角。目前,该局共对35条入湖河道共计查清3408个排水(污)口,并进行逐一的分类、登记、拍照,最后进行造册、建档工作,使每条河道形成一个单行本。
35条主要入湖河道档案的建立,为各河(段)长对河道综合整治的决策提供了一份全面、真实的第一手现状资料。
河岸现美景
今年初,“盘龙江综合整治一年行动计划”打响,这也为全面推进35条入湖河道整治工作吹响了冲锋号。
经过五华、盘龙、西山、官渡4区的全力奋战,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发生了明显变化:沿河的房屋拆除了,堆积在江边的垃圾清理了,破败的江堤被重新修缮并拓宽,取而代之的亲水景堤、绿油油的草坪、宽敞的人行道、居民休憩的小广场。昔日拥挤、杂乱不堪的沿河两岸变得宽敞、疏朗,一条纵向贯穿全昆明市区的景观道路雏形初显。
“任何未经处理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点源、面源污染,绝对不准进入盘龙江及其它河道。”仇和强调。下一步,昆明将全面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雨污分流,污水无害化、中水资源化。此外,昆明市还做出规定,无论旱季雨季,都要保证雨水管道为开放系统、污水管道为封闭系统。环保、中水回用设施必须到位,凡是应该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但没搞、未到位或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办理房产证。
据悉,目前,整个盘龙江流域内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22座,有17个单位或住宅小区已使用集中供给再生水,另外有7家单位或校区签订了使用集中供给再生水协议。
治好盘龙江,扮靓“母亲河”,树立典型示范样板,全面带动入湖河道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
经过半年的整治,宝象河面貌已今非昔比:上游河水清澈见底,白鹭流连徜徉,新建的大板桥宝象公园集园林绿化、古物陈列为一体,成了周围群众休闲健身的小广场;在中游,依稀可见水中青草卵石;下游沿河两岸形成一条景观廊道,入湖口的宝丰湿地公园初现生态景观效果。
滇池是昆明人的滇池,滇池的污染是大家造成的。昆明市现已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滇池污染治理,共青团昆明市委、教育局、环保局、滇管局等单位共同制定了《昆明市“一湖两江”青年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还亲自致信滇池主要河道涉及的中央、省属单位(含部队),就涉及到截污、治污、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建绿补绿、拆临拆违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各单位予以大力支持并整改。
通过各项措施,昆明市将努力在今年底前,确保未经过处理的污水不再进入盘龙江,明年底前,确保所有入湖河道彻底截污。
从更宽阔的范围入手,从源头着手整治,滇池治理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12、探寻可降解塑料袋公司的“坚冰期”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9月25日
“我们已经熬了六年,还准备再艰苦奋斗6年。”2008年7月12日,杭州茂达环境生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达)负责市场的陈先生面对实践队做出的展望。陈先生往后微仰,露出疲态说:“折腾不起,我再干两年也就退休了。”在这位鬓发微白的中年男子眼中,“奋斗”与“折腾”并无二致。
浙江师范大学“限塑之行”暑期实践队近日赶赴杭州,展开为期10天的调研、访谈活动,目标之一便是了解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的企业的现状。
茂达是浙江省唯一一家有能力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陈先生透露,茂达举步维艰,一直在亏损的边缘挣扎。2008年6月1日,《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开始实施,规定“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而且“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这曾给茂达带来莫大的欢喜,在他们的预期中,超薄塑料袋市场受到打击之后,相对价廉且具有环保优势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袋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有偿使用塑料袋的规定,将塑料袋的支出由生产者转移给了消费者。消费者为塑料袋买单,似乎销售商便会对塑料袋的购买价格不再敏感。
在接受浙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茂达的总经理郭文慧仍有所担忧:“如果开始对塑料袋收费,那么塑料袋的使用量必然减少,企业的效益难免会受到影响。”杭州世纪联华运河路购物广场主管销售的赵女士表示,限塑以来,这个超市的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为之前的三成。
“‘限塑令’对我们肯定是好事——不过要从长远来看。”陈先生透露,6月茂达的订单纷至,生意兴隆;而7月,订单骤减,回落到了原来水平。显然,6年来一直将生产可降解塑料袋作为主攻方向的茂达,并不愿意看到这个迟到的春天如此短暂。
可降解市场之路漫漫
价格之高,经销商依旧敏感;降解性能,消费者无关痛痒
摩挲着一只某超市售出的塑料袋,陈先生表示这可能是用新料做出来的。“我们产品的成本跟新料做出来的成本差不多;不过如果是二次塑料袋,成本就只是我们的1/20了。”二次塑料袋是指废弃塑料回收后,经清洗、打碎成塑料颗粒、重融、吹膜等过程生产出来的塑料袋。这些过程往往发生在不知名的地下作坊里,而步骤之一的清洗往往因为费水、工作量大而草草了事。
“面对二次塑料袋,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陈先生所说的“竞争力”是指价格优势。“经销商对于塑料袋的价格其实是极其敏感的:17.1元的两刀产品肯定会被要求抹零。跟一些采购量少的经销商,你永远要不到零头。”
“有时候着急啊,下班了就带着几刀可降解塑料袋就往菜场去了。别人吓一大跳,你这袋子怎么这么贵啊?然后我该怎么讲?这年头什么都涨价了,你的肉以前卖多少一斤,现在卖多少?难道塑料袋的原料就不往上涨吗?”塑料袋的主要原料聚乙烯,从石油中提炼而来。原料价格随着一路飙升的原油价格而水涨船高。成本的走高使得原本微利的塑料行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水。
从浙江师范大学2008“限塑之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调查数据来看,调查的387人中,有19%的消费者会愿意选择可降解塑料袋,作为塑料袋的替代品。这与布袋、纸袋、竹篮的选择趋向大致相当。
而且另一组数据表明,当被调查者遇到有些超市、商贩等为吸引顾客仍无偿提供塑料袋(不可降解)的情况时,被调查的381人中,有一半的人态度暧昧,表示“视情况而定”,有两成的人表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成的人表示“完全接受”。消费者接受心理,使得可降解塑料袋的预期市场受挫,环保愿景与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行动脱节。
降解,还是不降解?
环保产品备受争议
必须指出,可降解塑料制品究竟能否对环境友好,这一涉及技术检验的问题在网上争论至今激烈。网上有很多环保高手,取譬设喻:“一片肥沃的耕地,如果落入几吨不可降解塑料袋,很好办,组织人力拾出来就行了;但如果在土壤中渗入几吨可降解塑料粉末,那么这块地可能就永久地废了。”可降解塑料的“危害”被控诉为“永久性的、不可逆的、灾难性的”。
对于网络上所推崇的“很好办”的方法——“组织人力拾出来”的做法,陈先生不以为然,“成千上万只塑料袋哪能拾得出呢?事实上的情况是,不可降解塑料袋没法拾,可降解塑料袋拾不了,降解成了看不见的大分子。”
的确,从石油中提取出的聚乙烯难以降解。主要由这种无机物构成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数百年保持原状。市面上出现的可降解塑料袋都属于部分可降解:在原料中掺杂淀粉、光解剂、滑石粉(碳酸钙),加速塑料袋的崩解。对于聚乙烯在自然环境下的降解,现代科技无能为力。
面对甚嚣尘上的争议,陈先生承认可降解塑料袋的环保前景确实是难以预见的。“我们也不能明确地说,可降解的好还是不可降解的好——因为没有科学的环境认证——不过我们能把塑料袋降解为肉眼看不到的颗粒。降解期限根据客户需要,多为半年到一年。”
世界上并非缺乏纯环保的技术,台湾一家塑料制品厂掌握着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的工艺。制作原料为淀粉、麦秆、蛋白等。“蛋白!蛋白是个什么概念啊?是给临危的病人输液急救的啊!”虽然有着绝对的环保优势,但因为成本之高而始终跨不过市场的门槛。“一个塑料托盘卖10元,怎么会有市场?”没有市场,正是“科技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的硬伤所在,成为了掌握高等环保工艺的生产者们共同的无奈。
袋子照送超薄照用
菜场与限塑,是“貌合神离”还是“分庭抗礼”?
早在2005年1月1日,杭州市政府开始在全市推广可降解塑料袋,这意味着掌握可降解技术的茂达在杭州具有垄断市场优势。2008年6月9日“腾讯评论”的“今日话题”为“限塑令,你来得太温柔”,绝非偶然。农贸市场本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为何茂达在7月的产量反而跌落到原来的水平?限塑令带给郭经理的复杂心理,当真要应验在疲软的订单身上吗?
“6月买去的可降解塑料袋大概只能使用1/3”,这是陈先生给出的数据。经过实践队员的走访,发现中小型菜场,茂达生产的提携式可降解塑料袋大多数并没有悬挂在摊前,低廉的超薄提携式塑料袋仍被免费地大量使用。
杭州文二路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的经理说:“2004年我们已经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限塑令出来后倒好,食品的预包装带必须是没有提携功能的平口袋——而平口袋却恰恰是不可降解的!”
“塑料袋现在是收费的,不过谁敢明收顾客钱啊?我们已经在菜价里面暗含了塑料袋的价钱——趁着菜价涨的时候,适时调整了一下。对于隐性的收费,消费者抵触情绪小,心平气和。”
这显然有悖于“限塑令”中规定的显性收费。在激烈的竞争下,所谓的“隐性收费”的那部分支出很有可能会被摊主内部消化掉。
中小型菜场、小摊贩的“限塑令”执行效果则更差,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执法盲点在于执法人员无法站在每一个摊位面前监督法令的实施。法不责众的尴尬在力不从心的执法力量上又一次应验了。
“小摊贩流动性大,抓都没法抓。生产塑料袋门槛很低,家庭小作坊,购置一台几万元钱机器。接了订单便开工;没有订单便扛起锄头当农民——灵活得很。”“生产出来的超薄塑料袋往自行车上一挂,推到集市上卖;卖完后走人,你叫人怎么抓?”“游击”性质的地下作坊蚕食正规企业的市场份额由来已久。据了解,上海曾有好几家生产发泡塑料制品的企业,因为缺乏总代理,经销不畅,纷纷倒闭。
只有通过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的生产企业才可以在产品上使用“中国环境标志”,这个标志在塑料行业意味着产品是可降解的。但这并不妨碍某些企业将“可降解”的字样随意使用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2008年5月29日的《海峡都市报》刊登了名为《“降解”字样随意标,“可降解塑料袋”多是假的》的报道,其中指出,“福州市面上不少企业打着‘降解’旗号,声称其产品是降解环保产品,而实际上是假降解、伪降解”。假冒伪劣产品,也正威胁着正规企业的发展。
菜场、流动商贩拒绝与限塑令携手并进的现状直击执法软肋。在实践队的调查中,3/4的被调查者认为流动商贩执行限塑令的状况“差”和“非常差”;接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菜场执行限塑令的情况为“差”和“非常差”。塑料袋作为分散在中国每一个毛孔的消耗物,轻而易举地对一纸温柔的“限塑”说不。
这块大蛋糕为何吃不到嘴?
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企业不愿与超市合作
限塑之后,各大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降为之前的三至四成。即便如此,杭州世纪联华运河路购物广场主管销售的赵女士向实践队员透露,超市每天的大号袋、中号袋使用量仍保持在1700~1800只。可见,超市的塑料购物袋使用仍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2008年7月10日,实践队员观察到:上午9∶10~9∶20这10分钟内(8∶30~10∶00为老年人买菜的高峰期),一筒大号的手撕连卷袋置于水果摊位,无人看管,共被撕去63只,3只被撕破的被弃置一边,平均每10秒钟被撕去1只。超市并非仅有一个手撕袋提供点,粗粗一数,已不下5个。网上有人呼吁“莫要让手撕袋架空限塑令”,也是不无道理的。
超市的塑料袋主要由总部采购,分配给分部。如果能进军超市总部,垄断其购物塑料袋以及耗费巨大的手撕袋供给,那么便意味着分到一块硕大的蛋糕。
“我们与超市也曾经合作过,但一次之后就决定不再合作了。超市有着自身经营的潜规则:每两三个月记一次账,也就是说要等3个月才能收到款;每次订单量又大,我们没法垫付巨额的成本,只能贷款。而塑料袋本身就是微利行业,如果要付的利息超过了利润,我们就亏本了。”当队员问及补助时,陈先生表示,国家对于环保企业有减免税收、水电优惠等措施,但仅此而已。
13、留住蓝天的N种方式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2008年09月25日 刘应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令人欣慰的是,北京的环境质量接受了检验,达到了标准,实现了 “绿色奥运”的理想。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只要下定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就一定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在蓝天下发展。
外国的天为何比中国的蓝?
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以前出国到美国、欧洲考察访问,看到那里到处是蓝天绿地,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河流,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地,我们在感叹这些国家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赞赏人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而一回到国内,在北京下了飞机,看到的就是灰雾蒙蒙的天空,有时还尘土飞扬,难得见到蓝天白云,这强烈的反差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彼此自然环境的巨大差距。现在我们知道,事在人为,功到必成,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就一样可以拥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大。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经济增长速度快,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差。我国的投资率大约保持在44%左右,消费率大约为55%左右,投资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消费率则比其他国家平均低20多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1.2%,与先进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消耗大量增加,但经济效益却相对不高。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有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经济迅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7%。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倍以上。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有近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完成这两个指标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还受到体制机制方面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全国许多地方从发展本地经济出发,把很大精力用在了招商引资上项目,特别是致力于发展重化工业,存在着很大的投资冲动,归根结底是在现有的财政体制和经济管理方式下,必须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是许多地方领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显示政绩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上去了,但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变得严重了,走上了“先发展、先赚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影响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留住蓝天的N种建议
解决这些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工业制造业,特别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严格执行节能降耗标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节能降耗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起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加强对森林、草原、土地、河流、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坚决遏制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趋势,大力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加强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全面推进燃煤脱硫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地球共同家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秀丽的自然风光,美好的生态环境,总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让我们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14、绿色信贷为何难憾双高企业项目投资?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9-25 邱林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绿色中国第十四届论坛”上,公布了环保部污染控制部门已完成38家公司的环保核查,其中20家未通过首次核查,阻止了总值上百亿的重污染项目融资,未通过率超过50%。潘岳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绿色信
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四大政策已经陆续颁行,勾画出了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9月25日《中国证券报》)
从潘岳公布的数据看,绿色信贷实施一年来能取得如此成果,是来之不易的。但他承认,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的确,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增长过快,许多地方或行业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换取GDP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究其原因,除大量的各级行政干预外,更重要的是,环保部门掌握的污染企业信息没能与金融部门实现“共享”,使许多污染企业一边享受国家的信贷支持,一边却干着违法排污的勾当。有的甚至在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或停产整顿后“死灰复燃”,变本加厉地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绿色信贷使环保部门和银行共担其责,旨在机制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这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
按照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环保违规“双高”企业的有关项目限贷、停贷和收贷。环保部门向金融系统提供环保信息,金融系统将从宏观调控方面做足功夫,其中不乏一些严厉措施: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和银监、央行使出了杀手锏,试图通过信贷“断水”,遏制“双高”企业的项目投资。然而,地方政府是不情意这样做的,明显违规的银行也会想办法,要么补手续,要么曲线借钱。而且一些商业银行,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取得高回报率,以及确保资金回收安全,很少考虑放贷投资时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这无疑为“双高”企业获得贷款开了“绿灯”。
其实,地方政府官员不愿意从理性上心服口服地承认环保的积极作用,而是对环保行动推倒了多少正在生产的烟囱、关了多少个排污超标的工厂、压了多少个报批的不合格项目,从而影响了多少GDP、减少了多少财政收入数字等耿耿于怀。比如一个污染企业,要不要关闭或下大力气去治理,就将这几方的利益全部牵扯进去。首先,涉及的是企业的利益,关闭与治理都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其次,地方政府也在选择关闭与处罚中,权衡的是税收增减。
这说明,除了一些“双高”企业过度追逐利润,一些地方政府政官员也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急功近利,掠夺式的过度开发环境资源。然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如果不计较环境资源成本,经济增长换来的只是人的生活空间被逼迫得越来越污浊狭小,这样的经济发展充其量是害人又害己的行为而以。
一些环保专家认为,绿色信贷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难憾“双高”企业投资,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个难题:一是相当多的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通过绿色信贷来治理环保问题并非一时一事,更不可能靠环保和金融机构抱拳出击就能完全奏效的。因此,在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的“组合拳”之后,还应该有更多务实的“连环拳”。所谓“连环拳”就是以绿色信贷为样本,运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冲破重重阻力,走出一条联合执法和督查治污之路,从而形成环保统一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机制。
15、城市交通治理没有捷径可走
来源:《工人日报》2008年09月25日
与最初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使命比起来,今后一段时间“无车日”的意义更在于,督促相关部门正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拿出更科学的、周密的城市交通规划,而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9月22日,今年的“无车日”在北京有点冷。正赶上机动车单双号解禁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下班高峰主要路段拥堵状况几乎回到限行前。一些环保组织呼吁的“低碳出行·健康骑车”即尽可能选择骑车、乘公交地铁或拼车出行,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蓝天白云下,顺畅便利的出行,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不是可能?有人担心,汽车消费到了“点刹”时刻。更多的人则对“轿车进家庭”的大趋势满怀乐观。连日来媒体在后奥运时期北京交通何去何从的讨论中,“大考”、“攻坚”等字眼透出几分凝重。
正如“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主题“人性化街道”所传递的信息,扩大汽车的道路空间并不能解决现在交通所面临的难题。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考虑交通发展模式、道路交通功能、出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交通文明。一句话,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应该是我们审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基点。
其实,在奥运限行措施是否延续的争论中,有车族、无车族、专家、官员等纷纷发言。争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大城市交通管理是门复杂学问。是限是疏?如何限如何疏?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事,还是得用实实在在的研究说话。摆出数字,汲取正反面的经验与教训,权衡利弊,治理措施才会更有实效,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以重大活动期间的限行为例,机动车中有公车、私车,限谁更有效?限行的力度如何控制?奥运会之前,媒体信息披露及时全面,对公车限行“更狠”的措施受到公众欢迎,限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也大体吻合。
还有,专家拿出数字说,北京机动车中10%的黄标车对污染的贡献率达50%,所以,限黄标车是重点,这一主张自然顺理成章。接下来的问题是,治理黄标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限”字了得,它关系到不少行业企业的生产及百姓生活,限其的成本会多大?专家也得拿出个说法,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
要治堵,发展公共交通是关键,尤其是轨道公交,这一点,近来已明显从专家的呼吁落实为政府决策。一些城市,削减自行车道、人行道的道路设计被逐步纠正。接下来更详细的账怎么个算法,比如,每增加10公里的轨道交通能提高多少公交出行比率?能使路面机动车时速提高几成?其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空气污染?还有,轨道交通与非轨道交通各占多少比例合适?轨道交通中地铁与城铁又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城市环境?这些数字和分析都是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中必须直面的。
以实实在在的数字和分析说话,城市交通规划才能更有科学性,才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公众也才会心里有数,才可能督促、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切实保障公交优先的投入及管理。
全国范围的“无车日”进入第二个年头,上百个城市加盟。与最初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使命比起来,今后一段时间“无车日”的意义更在于,督促相关部门正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拿出更科学的、周密的城市交通规划,而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