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4
八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奥运专递:
1、搜狐绿色: 绿色奥运之路之一:空气污染治理
2、人民网-京华时报: 如遇极端不利天气 京津冀三地可再停180万辆车
3、人民日报: 空气质量无悬疑
环境资讯:
4、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 探索建立污染责任保险
5、新华社: 奥运会后中国将推动区域性大气污染整治
6、新华网: 我国最重要水源地青海省出台方案应对气候变暖影响
7、人民日报海外版: 民间环保组织倡导“无车日”
地方信息:
8、人民日报: 江西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9、中国环境报: 长沙111家单位签订环境安全责任书 造成水污染处罚不封顶
重大水事:
10、长江商报: 三峡工程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
污染信息:
11、新华网: 内蒙古西部最大淡水湖暴发4000公顷黄藻
环保人物:
12、中国经营报: 马军:供应链搜索“缉拿”环境“黑手”
深度报道:
13、人民网: 首钢搬迁:收复蓝天的生死抉择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期待节能考核不合格后的刚性问责
15、广州日报: “少开一天车” 功夫在车外
16、光明网-光明观察: 中国节能之路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
1、绿色奥运之路之一:空气污染治理
来源:搜狐绿色 2008年08月03日
早在申办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就已明确指出:空气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有关健康和环境的问题。在1998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政府通过实施14个阶段的措施,涵盖污染企业搬迁、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调整能源结构和工业技术升级等措施,来达到改善市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至今,北京的空气质量仍然是北京市民、运动员以及国际游客等人士最为关注的环境话题之一。
北京的空气质量的达标与否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以下简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Ⅱ》)为依据 ,并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进行监测。北京市环保中心包括一个核心站和27个自动监测子站(其中9个为国家控制站) 。目前政府每天主要监测4种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官方数据显示,自1998年开始,北京的空气质量在逐年稳步提升。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在2000年到2004年间尤为显著。而在2005年到2007年间,大部分污染物的浓度值都基本相近。
在14个阶段措施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奥运会期间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短期(7月20日至9月20日)措施,以保障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这些措施包括:机动车限行、停止重污染施工工序、重点污染企业停产和限产、以及从2008年7月20日起暂停所有施工项目等 。 (责任编辑:史少晨)
2、如遇极端不利天气 京津冀三地可再停180万辆车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8年08月04日
本报讯(记者李艾)昨天,国家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樊元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如果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会按程序采取应急措施,届时北京可以再停驶20万辆车,津冀可停驶160万辆车。
遇极端不利天气三地可再停180万辆车
继7月31日环保部发布了极端不利天气条件下采取应急限行措施的通知后,樊元生昨天表示,一旦启动应急措施,将由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区域联动。如汽车限行方面,北京可以再停驶20万辆车;天津有140万辆车,通过单双号措施现已在二环内停驶35万辆车,如采取应急措施可以再停驶70万辆。河北的唐山、石家庄、保定、廊坊目前共有192万辆汽车,届时可以再停驶90万辆车。
樊元生表示,如采取应急措施,气象部门会提前48小时发布预警信息,那么政府决策后会在最快时间向公众发出公告,实施进一步的限行措施。
据悉,根据应急措施的要求,如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导致空气污染加重、预测空气质量超标时,北京将在单双号限行等措施的基础上,再暂停行驶部分车辆。凡号牌尾号与应急措施当日日期尾号相同的,暂停 行驶。
赛事是否变更参考气象环保条件
樊元生表示,如果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高温、高湿或静风等情况,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将联动启动应急措施。两部门将提供充足信息上报给赛事总指挥部门,由北京奥运会赛事的指挥部门根据比赛要求、参考气象环保条件进行赛事是否变动的决策。
部分保障措施奥运后继续实施
樊元生介绍,经北京及周边5省区市的努力,截至7月底,《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规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7月以来,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
樊元生表示,目前大部分保障空气质量措施是长效的,奥运会后要继续实施,而且会继续加大北京市的环保力度,继续整治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继续沿用奥运期间所采取措施的成果,使这些措施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还会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整治,协调周边的省区市,共同解决华北地区空气质量问题。
樊元生说,继续实施奥运临时措施并不意味原封不动地全都执行,比如政府机关公用车每周都有一天停用,实际上就是沿用了奥运会期间采取的临时措施。
3、空气质量无悬疑
来源:人民日报2008年08月04日
云开雾散天宇净,风清日朗空气新。进入8月份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此前基础上更上层楼,连续3天达到一级标准。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努力,天帮忙”。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好转,既有“天帮忙”的偶然因素,更是“人努力”的必然结果。“绿色奥运”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国际奥委会的庄严承诺,更是我国追求可
持续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追求。申办奥运成功之后,北京市不遗余力地践行“绿色奥运”的承诺:从关停重污染企业到首钢搬迁,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到持续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从改变能源结构到构筑三道生态屏障……7年来,北京市的各项环保投入超过1400亿元,投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措施手段之严,不仅在全国无出其右,就是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为确保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良好,进入今年6月以来,北京市又推出机动车限行等多项临时措施,进一步削减污染物。与此同时,北京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山东等地也都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为给北京的碧水蓝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本身的污染排放状况,也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气因素密切相关。北京市三面环山,城区地势低,空气质量更容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奥运会期间的天气情况将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按照中国农历的节气,8月7日是立秋,一般说来,立秋以后北方地区的气压将逐渐升高、空气将逐渐干爽,这些都将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此外,来自北京市气象局的统计结果表明,最近几十年8月8日至24日大雾出现的概率仅为6.1%,一般不会重现令人担忧的雾霾天气。
当然,我们从来没有把空气质量寄托在老天爷身上。为应对奥运会期间万一出现的极端天气,环境保护部已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政府共同商定,届时三省市将联手行动,采取进一步限制机动车、再实施一批企业停产或部分停产等应急措施——这等于又为北京的空气质量上了一道保险。
正如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所言: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完全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据外媒报道,个别国家为本国的运动员准备了防尘面具。这些面具有无必要?日本运动员尾方刚的“现身说法”可以作答:7月30日他在北京的大街上试跑了20公里后对媒体说,北京的空气比以前干净多了,跑起来很舒服。(赵永新)
4、环保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 探索建立污染责任保险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8月03日
人民网北京8月3日专电 今天下午,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中国环境污染防治与减排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司长樊元生、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标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1-6月,对总投资达3194.64亿元有环境问题的80个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所批复的项目共237个,总投资9329.26亿元。在采取“以新带老”等措施后,这些项目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23.48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2.23万吨。
环保部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于6月1日起施行,建立了一批刚性法律制度和多项强有力的处罚机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明确建立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将“区域限批”由行政管理措施上升为强制实施的法律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环境税研究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将农药、有机盐、涂料等行业的39种产品纳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深化绿色信贷政策,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5、奥运会后中国将推动区域性大气污染整治
来源:新华社2008年08月04日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岳瑞芳 赖臻)中国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司长樊元生3日表示,奥运会后还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整治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并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区域性大气污染整治。
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樊元生介绍,大气污染是带有区域性的,为了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国家和北京市环保部门联合北京周边省区市共同采取措施。从7月份北京的空气质量来看,这些措施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据介绍,北京及周边5省区市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任务,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关停污染企业、机动车污染控制、加油站污染控制等方面。为了确保这些措施能够正常执行,国家要求这些省区市政府将此当作重要任务落实责任,成立协调工作组共同研究保障措施的贯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
樊元生表示,截至7月底,保障措施规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他说,8月1日,环保部又组织了5个大区环保督察中心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配合地方环保部门实施为期近1个月的督察。
樊元生说,目前采取的大部分措施是长效的,而且到奥运会之后还要继续实施。奥运会期间临时采取的措施,日后不一定原封不动地全都执行,但是会为下一步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樊元生强调,解决北京的空气污染要特别推动区域性治理,国家环保部门将会继续协调北京周边省区市,目前已组织专家对整个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展开研究。
6、新华网:我国最重要水源地青海省出台方案应对气候变暖影响
来源:新华网 2008年8月2日
新华网西宁8月2日电(记者赵伟滨 文贻炜)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省,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青海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
《方案》提出,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青海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不断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立青海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健全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组织实施好三江源地区和青海湖流域人工增雨工程建设等,为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积极贡献力量。
据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介绍,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既有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泊,又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流,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哺育了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海省气温增暖显著,荒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冻土退化,可利用水资源减少,极端天气气候时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7、民间环保组织倡导“无车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8月04日
据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记者张旭)在距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5天的时候,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家园等16家北京民间环保组织及其所属的20多万环保志愿者3日联合发出倡议,呼吁首都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在8月8日开展“无车日”以及整个奥运期间开展“绿色出行月”活动,“为北京多贡献一个蓝天,为奥运多奉献一份绿色”。
这次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倡议8月8日“无车日”以及奥运期间“绿色出行月”活动,要求民间环保组织各自所属的20多万志愿者在8月8日和奥运举办期间全部选择乘坐公共交通或其他绿色方式出行,并呼吁市民积极投身绿色行动,尽最大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次数,以保证交通运行顺畅,为绿色奥运作贡献。据预测,这项活动持续开展两个月,将减少100万次以上机动车出行。
8、人民日报:江西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 2008年8月3日
本报南昌8月2日电 (记者刘建林、邓建胜)8月1日,江西省正式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第一批共45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同时开工,将于明年9月30日前竣工并投入运行。
据测算,江西省80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营后,按照70%的污水处理率,每年可以减少COD排放量6.3万吨,减少BOD排放量4万吨,这将大大改善整个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力争用15—20年时间,建设成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鄱阳湖水质和环鄱阳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9、长沙111家单位签订环境安全责任书 造成水污染处罚不封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8-4
本报讯 针对奥运在即以及天气炎热进入用电高峰时段,涉及环境安全的可能因素增多这一特殊情况,湖南省长沙市环保局日前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现场监管确保“奥运”特护时期环境安全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限电时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确保环境安全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各排污企业即日起进入环境安全特护期,建立紧急报告制度、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防止环境安全事件发生。
从5月开始,长沙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重点排污单位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加强了环境现场监管。通过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长沙确定了全市奥运特护期环境安全重点监控单位111家,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长沙市要求,各单位对重点设备加强检修和维护,严防因操作不当或生产设备问题发生任何环境污染事故;生产、贮存、使用化学品、有毒有害产品、危险品的单位必须认真落实安全制度;有污染防治处理设施的单位要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各单位要完善和落实本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和相关处置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
针对高温时期停电、限电时有发生的现象,长沙市环保局要求各排污单位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建立紧急报告制度,及时向环保部门报告因停电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停用的相关情况。如发现违法排污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理,处罚不封顶。
10、三峡工程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
来源:长江商报2008年8月4日
本报讯 昨日,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获悉,三峡工程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表示,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三峡工程16年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有利于全面尽早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组对三峡工程进行检查后认为,三峡工程形象和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三峡工程全面具备蓄水175米条件。目前,三峡工程挡水建筑物已经按照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建成,所有的泄洪设施具备运用条件,并通过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安全鉴定。
枢纽安全监测数据表明,自156米蓄水以来,大坝、船闸等建筑物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泥沙专题研究的结论认为,库坝区的地震台网运行正常,近坝区库岸稳定。适应175米水位条件下的三峡梯级运行调度规程已经获得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机组、船闸及枢纽建筑物的生产试验和运行管理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11、内蒙古西部最大淡水湖暴发4000公顷黄藻
来源:新华网 2008年8月2日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1日电 (记者张丽娜)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由于气温高、降水少,气象衍生灾害黄藻首次在内蒙古暴发,出现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大面积的黄藻使得乌梁素海的水鸟赖以生存的食物被覆盖和污染,对在此栖息生存的水禽构成严重危害,也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乌梁素海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44万亩,也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鱼苗繁育基地。自5月中旬开始,黄藻开始在乌梁素海东大滩水面上大量出现。进入7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黄藻迅速蔓延,大片大片的水域被覆盖,覆盖面积达4000多公顷。7月30日至31日当地出现降雨过程,气温下降。之后,黄藻生长将受到一定的抑制。
黄藻是一种水生浮游植物,发生的适宜气象条件为气温高、降水少、日照长,它的主要组成物是双星藻、转板藻和水棉三个属的藻类。这种黄色藻类生长旺盛,大量消耗水内氧气,会对鱼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造成影响。
12、马军:供应链搜索“缉拿”环境“黑手”
来源:中国经营报2008年08月04日
马军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从1999年底那本让他声名鹊起的《中国水危机》出版开始,马军最常接触的就是中国七大流域各自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污染、枯水甚至是断流。
振聋发聩的《中国水危机》
7月12日,马军来到齐齐哈尔。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荐人选,马军要在翌日参与奥运火炬传递。出于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地,都先到河边去看一看。下午参加完火炬接力培训,马军来到了嫩江边。
“嫩江有多美?我可以形容一下。7月13日火炬传递完后,嫩江下了一场一两个小时的骤雨。傍晚时分,雨歇风停,刚才的电闪雷鸣仿佛瞬间归于平静。如洗的天空中,不仅有难得一见的彩虹,落日的余晖衬着满天的晚霞,将远处一些雨带的黑云烧出千万道金光,将嫩江清澈、开阔的水面映成了玫瑰红。月亮也升上来了,江边钓鱼的、游泳的、散步的、泛舟的,尽享一切正常的水与人的和谐欢乐。”马军说,当天上午蓝天白云、碧空万里,下午又如此嬗变、朝晖夕阴,在那样的水边,该是何等的享受!
平素见惯了的滚滚污水排放的河道,以及巨大的干涸河床,嫩江这样一条正常流动的、没有异味的河流,足够给马军带来快乐。
从1993年年中起,马军开始成为《南华早报》在北京的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军注意到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局面,开始收集资料,并尽可能实地调研日益严峻的中国水危机,包括缺水、水污染和水资源分布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等。到了1999年底,有关中国七大流域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这本书不仅引起了公众对中国水形势的思考和警醒,也直接改变了马军的人生轨迹。
2000年初,马军成为南华网的北京首代。因为《中国水危机》一书,他不断受到邀请,频繁参加一些论坛。一位运营着一家环境咨询公司的外国人也开始阅读《中国水危机》,由于不懂中文,他就让自己的中国太太每天晚上翻译一部分,读给自己听。一年后,这个外国人读完了全书,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等待,一再邀请马军到自己公司出任环境咨询顾问。
“当初写书时,并没有想到要放弃媒体本行。但随着参加环境会议的时间越来越多,要在发言时维持相当的研究水平,我发现自己已经不能以一种业余研究的方式来做这个事情了。”马军回忆称,2002年初,他终于下定决心,加盟了这家环境咨询公司。
进了公司,通过为一些大型企业和外企设计解决方案,马军对环境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有了了解,这为他人生的又一次转型埋下了伏笔。
两张地图,污染大户无可遁形
2004年7月,耶鲁大学邀请马军去做访问学者。一年后归国的马军,没有再回到环境咨询公司,而是更多地和一些国内的环保NGO一起做事。而到了2006年4月份,马军开始筹划运作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创业艰难,何况还是环保NGO组织。资金成了马军最初做事的最大掣肘。办公室由一家公司提供,也得到了一些机构的项目经费支持,但资金来源不稳定,在最艰难的时候,马军将自己参加演讲所得的报酬和写作的稿费也投入了进来。
幸运女神再次在这时眷顾了马军。
2006年5月,马军当选了《时代》周刊“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同时当选的还包括国家总理温家宝、导演李安、曾经的中国首富黄光裕等。《时代》周刊认为,《中国水危机》对于中国的意义,如同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的意义一样,唤起了社会对未经熟虑、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担忧。
2006年9月,马军带着四五名员工,搜集发布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将来自于环保、水利、海洋、国土资源和渔业等部委统计的少为人知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外公布。“地图”中列出了2500多家污染企业,其中包括若干2006 年“世界500 强”的在华企业,如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后通过第三方审核从水污染地图除名)、长春百事可乐公司以及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
到了2006年底,马军成功地“出口转内销”,当选“2006 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07年12月,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者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被马军收进了刚刚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中石化、海螺等大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APP、巴斯夫、米其林等国内分公司,悉数在列。
供应链搜索,“缉拿”环境“黑手”
也是2007年底的一个论坛上,一位听众当场询问马军,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汇集了众多污染企业名单和数据,有没有一个引擎,可以帮助企业直接查询自己的各级供应商,是否存在不合法的污染记录。
马军当即表示,很快就会有这个引擎。2008年初,企业污染记录搜索引擎开发完毕;2008年三四月间,引擎投入使用。7月初,一家较大规模的广东纺织出口企业告诉马军,他们通过这个引擎,查到了自己十几家供货商的23条污染记录,多数是废水问题;他们已向开始和相关供货商沟通情况,要求其改善,对其中一些考虑不再选用其产品。
马军将这个引擎推荐给了若干家大型跨国公司。GE公司最为积极,经过核查和沟通,他们确认上海一家供货商确实存在污染问题,GE已限令该供货商在60天内整顿。而在过去的3年内,该供货商每年都在上海市政府的污水排放处罚名单上。
也有主动找到马军反映引擎威力的。一家台资企业长期存在污水处理厂臭气扰民的问题,而如今,他们的贷款被主动使用引擎的银行发现,该企业的银行贷款申请已被叫停。
“中国是世界工厂。长期以来,因为监管方式的不到位,很多出口加工企业都是在满足质量和低价竞争的情况下,不去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导致中国制造整体的向下竞争态势,造成珠三角和太湖流域这样的出口加工基地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马军说,“我们要打造一个绿色供应链。通过完整的体系建设,监督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公开承诺不用污染企业作为供货商,为环保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企业环保的动力。”
打造绿色供应链,龙头企业的推动不可或缺。举例来说,上海通用汽车“绿色供应链”项目在2005年启动,首批加入“绿色供应商”的8家企业,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多吨,节约用水超过2800万加仑。2008年上海通用汽车“绿色供应商”将发展到40家;至2010年,将有超过150家核心本地供应商加入。为此,上海通用汽车邀请“国际环保中心(WEC)”,对供应商进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专门培训,对供应商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对厂房设备、生产场地、工艺过程进行审查,对现有设备、工艺进行改进,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
2008年5月1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开始施行。《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其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
据马军透露,办法的施行,为NGO组织收集污染企业信息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目前,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数据库中,就有2万多家企业、26000条的企业污染信息记录。在不断扩展数据库信息量的基础上,计划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马军,已经开始和更多的欧美日大型企业展开了沟通。
绿动先锋
马军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从《中国水危机》到水污染地图,从空气污染地图到“绿色供应链”;作为国内知名环保NGO组织的“头儿”,马军麾下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最多时不超过6个人,却愣是凭着这五六条枪,为了中国的绿色战斗不止。
绿色感言:“中国的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而信息公开,则是公众参与的前提。”
作者:王晶晶,王永强
(责任编辑:苏苏)
13、首钢搬迁:收复蓝天的生死抉择
来源:人民网2008年08月04日
北京没有理由不知道奥运会对空气和环境的苛求。于是,这个城市7年来勤勉努力、知难而进,尽管,其间波折多于平顺,忐忑多于从容。奥运会,也没有理由不令举办地脱胎换骨——重工业外迁了,呼吸顺畅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了。
再次回望首钢搬迁,实则事关首都如何收复上空。
揭开黑盖
没有人来的时候,宋金龙会望着眼前这座像楼房一样高耸的百米炉体,怔怔地出神。
位于首钢厂区北侧的4号高炉停炉之前,宋金龙是技术安全员,但那是半年以前的事了。现在,他是护炉员,炉子不烧了,还得有人看着。
和三年前先行停产并拆除的5号高炉一样,4号炉的退役被更多地解读为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结果——高炉产铁,但也产生大气污染物。
“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就是石景山。到了晚上就往市里移,往下沉。”早些年,专家学者这样描述首钢-石景山-北京三者的污染因果链。
一份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全年二级(即蓝天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一半。这一数据在全市处于倒数之列。
“黑盖”终究还是要被揭掉,这其实无可妥协,因为“绿色奥运”是主办城市的底线。现在已为公众所熟知的是,首钢正在按部就班整体搬迁。
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并说不好首钢搬迁究竟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善,“一些专家考证说有6%到8%,这些都不确定,但搬迁改造肯定会给北京的空气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同样说不清楚的还有古城南里社区的居民。这里距离首钢两站地。就在上个月,几名居民表达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没有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有什么变化,估计得有专业的检测仪器才能测出来吧。”但他们也总会附带一句,“环境应该是变好了。”
实际上,变化实在地发生了。
一组数据显示,1998年,北京蓝天数不足100天,2007年全年达到246天。另一组最新公布的数据是,今年6月份,全市达标天数创纪录地达到24天。
7月8日,距离奥运会开幕一月。首钢群明湖上,微风轻拂,吹皱一湾碧水。这里,是具有迁徙习性的绿头鸭冬日的居所。这些颈部有白色项圈的禽鸟,几年前南飞迁徙过冬途中发现此地。群明湖水是铁厂高炉的冷却用水,经循环后水温适宜,冬日湖面也不结冰,几千只绿头鸭遂在此安家避冬。
首钢停产搬迁后,群明湖水渐渐凉去,这些禽鸟恐要恢复原有的生态,冬夏复飞于南北之间了。
去它们该去的地方。这其实也是首钢答过的选择题。
搬迁与否的争论
“首钢搬家”的话题被较早提及是在1999年初北京市人代会上。十几位代表指出,首钢对大气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污染必将“影响北京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奥运会的申办”。
在外界对于搬迁问题争论之际,宋金龙所在的首钢依然希望通过企业转型和加大环保力度来折中,避免搬迁。他大体记得,那时候,首钢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尽量偏重于选择没有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及项目。
2002年冬,新华社发了一张图片,说由于首钢加大治污力度,北京大气状况改善,站在城区西眺,又能重新看到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了。
但空气改善与否,非“西山晴雪”所能科学定义。环保界依然紧盯首钢搬迁不放。
申奥成功后,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环境论证会。以北大环境工程学院的专家为代表的观点坚持认为,即便首钢的一些环保指标达标了,也不意味着就不排放污染物了。
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亦上书谏言北京市政府,促其抓住奥运这个难得的机会,采取断然措施解决这个大污染源,“否则必将后患无穷”。
有媒体报道说,几次上书未见效果后,梁从诫心生无奈,不愿再对媒体就此多发表意见了。
那时候,奥运会对中国人而言,其实更多的仍是7.13那个夜晚的肆意狂欢。一觉醒来,人们似乎猛然发现,奥运没有在门口唾手相候,相反,像是经媒妁之言命定的待嫁闺秀,她将自己登堂入室的时日约定在了远远的7年之后。未来的7年里,她尽可以审视,尽可以评判。
被审视和评判的,是将把奥运“娶”入家门的北京城。而环境问题,注定惹眼。
申奥陈述时,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用熟练的英文承诺,北京将成就一个“绿色奥运”。但仅仅在次年12月份,糟糕的空气质量,就挑战了主办方的信誓。
彼时,奥运会协调委员会第一次全会期间,委员们来到了凯迪克酒店顶层,了解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情况。时值隆冬,站在高处俯瞰,空气中弥漫的烟雾使得能见度很低。现存的影像资料显示,烟霾像一张厚厚的大网,从奥林匹克中心区上空罩下来,北京奥组委随行的官员们面现尴尬。
实际上,环境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北京奥运会。
1984的奥运会主办城市洛杉矶,是当时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拥有600万辆机动车,洛杉矶不得不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对机动车限行。1988年奥运会之前,主办方汉城的燃煤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北京也在为此殚精竭虑,开始增加清洁能源和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另一个措施是,改造这座城市的燃煤设施。
当然,首钢的问题,也仍高悬议事簿上。
环保危机年
首钢搬迁的问题,在激辩和论证会中,走走停停。赞同搬迁派,主要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奥运会;反对派则更多地出于对当地经济和职工安置方面的考虑。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可供两派折中妥协的空间越来越小——北京的空气质量要达标,各类污染源所允许排放总量必须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二,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略显漫长的决策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收益交织在一起,包括宋金龙在内的职工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关联被前所未有地关注。首钢人带着矛盾的心情等待决策时刻。
僵局被打破,是在申奥成功两年之后。
2003年9月15日、10月22日和次年5月8日,北京市三次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关于首钢实施压产、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此间,国家发改委在对首钢涉钢系统搬迁方案进行评估后,正式上报国务院。
国务院于2005年2月份对搬迁方案予以批复。首钢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外迁,截止时间为2010年底。当年,首钢5号高炉停产,搬迁改造正式启动。
但公众似乎对这些日期和数字并不敏感,因为那一年环保大事件频发,公众的注意力和对环保的参与热情,有些疲于应付:
圆明园以节水之名,硬生生地在湖底铺了塑料膜;绿色GDP石破天惊,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环保总局破天荒地刮起“环评风暴”,多个违规大型建设项目被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松花江半江污水,直接问责省部级大员,环保掌门人解振华黯然去职。
这些事件,和首钢搬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借力于学界和公众的积极推动,终于政府高层从善如流的变革之心。
1.8万吨的概念
首钢的新址,被选定在素有“面向大海有深槽,背向陆地有浅滩”之称的河北曹妃甸。
在产能移师河北的同时,首钢会把污染也转移给新东家吗?
“首钢搬迁绝不是‘污染搬家’,整个过程将全面贯穿循环经济理念。”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专门就此向媒体做了说明。
根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另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2年,北京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为8万吨,首钢的这1.8万吨,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强。
在朱继民看来,搬迁之难非表面字眼和数字所能概括,其中尤其涉及到10多万职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如何实现稳定搬迁。
宋金龙当时的态度是“去哪里都行”。但他现在也承认,大多数职工有家有室,故土难离。
整个集团为此做了半年多的说服教育工作。大家最终可以接受的共识是,搬迁调整是为了国人实现百年夙愿,办好奥运会。
另一个让首钢职工更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或许是,搬迁调整有利于其长远谋划:北京没有矿石资源,制约首钢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北京人民的长远利益,首钢服从大局。”这样的表述,朱继民在媒体面前多次使用。
同时“服从大局”的,还有北京其他的工业污染源。
在运营47年之后,位于北京东南郊的北京焦化厂也不得不挥手告别。2006年7月15日10时,焦化厂厂长张希文走上一号焦炉推焦台,推出了最后一炉焦炭。此后,人去厂空。
熄灭的炉火
渐渐地,“碧水蓝天”这样的字眼开始出现在官方的宣传材料中,用来描绘北京城。但多数时候,人们还只是将其当成美好愿景,毕竟,这个城市的天空不是装有开关或按钮的大幕,可以人工程序化操控。
2006年春,一场近10年间罕见的沙尘暴突袭北京。新闻媒体的头版标题说,“北京下土了”。有专家分析说,那一夜的沙尘,可以让全城每人摊得20公斤。
据央视报道,在当年的奥运协调委员会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不得不做了特别解释。他说,那场巨型沙尘暴事出有因,是前一年整个北方地区天气反常,降雨量少所致。意指那并非当下北京环境的常态。
实际上也是,北京和周边省区共同治理沙尘暴的努力从未间断过。通过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坚决实施,近几年来首都已鲜受沙尘侵袭。
但国际社会的担心依旧如影随形。
对此,罗格本人最近一次相关的表态是在今年2月底。他说,“我不能否认现在北京还存在着大气污染的威胁,但是我们的中国朋友已经做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一问题。”
如罗格所见,首钢搬迁和焦化厂停产之外,北京为绿色奥运努力多多——
今年3月1日起,北京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始执行更为苛刻的欧4标准。
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对机动车采取限行措施。
而在搬迁中的首钢,连续生产35年的4号高炉,年初熄灭炉火停产,对这座高炉感情深厚的技术安全员宋金龙,变身护炉员。3月份,2号高炉等一批涉钢排污“大户”停产。在奥运会期间,3号高炉也将刀枪入库,熄火暂停作业。
官方的说法是,最大限度减少奥运会期间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努力的背后是北京的雄心:2008年,全年的蓝天目标是256天。
14、期待节能考核不合格后的刚性问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8月04日 梁江涛
昨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结果。结果显示,北京、天津、辽宁等6省(市)考核结果属于超额完成等级;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7省(区)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其中新疆、海南、青海3个地区完成进度低于20%。(7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
尽管面上节能目标完成的不尽人意,但考核结果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考核本身的动真碰硬,“硬杠杠”遇了“硬碰硬”,这一点令人欣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每年签署节能“军令状”,根据奖惩规定,考核结果将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完成目标的地方省级官员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既然有了“军令状”,招呼在先,那么,能否做到“军中无戏言”?
期待对不合格省份省级领导的问责能做到一步到位,不打和牌,不搞“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软着陆”。公众担心,接下来的问责可能“对事不对人”,先搞一个“黄牌警告”,给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或者收紧项目和资金审批,整改期一过,几乎就没有不合格的了。可是这样一来,“硬杠杠”就成了“软弹簧”。
期待“斧头认凿子,凿子认木头”,一级查一级,一级追究一级。之前不少省市都有自己的“硬杠杠”,诸如,将节能目标纳入机关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对未完成考核目标的县区和乡镇主要负责人责令引咎辞职,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就地免职,民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等等。那么,能否做到问责到底,问责到人,就看上面如何放出样子。
应该看到,节能目标的评价考核是将节能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化的保障性举措,事关“十一五”节能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只有赏罚分明,惩改并举,才能强化制度的严肃性,确保今后节能目标的完成。
15、“少开一天车” 功夫在车外
来源:广州日报 2008年08月04日
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各级行政机关办公场所三层楼以下停开电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节油节电(8月3日《京华时报》)。
如果说“绿色奥运”,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讲环保、重责任的大国风采;那么“少开一天车”,则让民众看到
了一个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的政府形象。这种从公车开始,自上而下的“少开一天车”活动,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节省多少油,减排多少气,缓解几段路。在根本上,它体现了公权、公职人员环保意识的觉醒。
日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起“清凉联合国”倡议,号召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夏日少穿西装少打领带,多着“清凉装”上班,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清凉上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联合国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培育节能时尚观,引导全世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可见,这里“少开一天车”与“清凉联合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价值在车外,通过公权、公职人员的示范引导,催熟并释放民众心中积蓄已久的节能热情。然而,最后落实“功夫在车外”。
虽说《通知》规定星期一至星期五停开公务车牌号尾数分别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但在事实上却有化解之道。假设一个单位有10辆车,过去1辆车只需工作4小时,10辆车累计工作40小时,那么现在一天停开2辆,40小时由8辆车分担,每辆车工作5小时即可。如此,“少开一天车”只是一句笑话,所谓节能节油只是一句空话。
“功夫在车外”,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节能意识,通过制度压缩公职人员的耗能冲动,通过设计量化公职人员的公务消费。只有做足车外功夫,“少开一天车”才会落到实处。届时,公职人员才会“能少开尽量少开、能不开尽量不开。” (毛建国)
16、中国节能之路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8-04 司振龙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政务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于8月1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一文。据悉,《通知》包括了开展全民能源紧缺体验,倡导社会各界每周少开一天车、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控制路灯和景观照
明、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十项内容。要求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与之同步,相关部门则应及时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据8月2日中新社)
很显然,这是本届政府为实现“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再次以政令倡导、全民推行的方式作出的重要节能努力,这个务实性政策将对本国今年节能目标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笔者对此自是喜闻乐见,但同时却也禁不住心怀杞人之忧。
时值夏季,我们不妨以“控制室内空调温度”为例。其实,国务院办公厅去年6月份年已专门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一文。执行一年多来,虽小有成果,但远不至于达到蔚然成风的地步。媒体之前刚刚曝光的“武汉市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普遍低于26℃”,其实也只不过是全国皆然的冰山一角。对此,或许我们不会感到讶异,原因在于,那个看似刚性的“政令”实质上是属于政府倡导的范畴,缺乏必要的执行强制力,也没有相应的附备政策,行之不远以至于寸步未行,也就在人意料之中了。
那么,以它为鉴,我们该如何保证今年这个针对全民,倡导性色彩显然更浓的《通知》,诸如其“每周少开一天车、减少电梯使用、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多关乎公民道德自律范畴的软性内容,顺利地“执行”下去呢?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通知》体现出了较多务实性及倡导性色彩的同时,另一项理应与节能更密切相关的内容,却被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即节能的“经济杠杆”问题。动用“经济杠杆”以实现社会有效节能,这并非笔者的突兀之词,事实上,它早已是欧美等国家实现节能必不可少的手段,进入本国的政策视野也非一朝一夕了。
尤其是在温家宝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的节能政策措施,就包括了“经济杠杆”,报告建议:国家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动用“经济杠杆”制定强制的节能环保标准,从生产的源头遏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并通过税收政策来奖励环保,处罚污染。随后,这引发人大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 06年政府没能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预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杠杆”不到位而导致的行动力不足。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周伏秋建议,我国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必须用足财政、税收、价格和金融“四大经济杠杆”。从体制层面促进节能工作有效地展开,“经济杠杆”可谓呼之欲出。
至于,本届政府为什么至今仍未全面动用“经济杠杆”,在节能问题上更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倡导为主的原有政策,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并不难理解。就最现实的层面来说,若动用“经济杠杆”,势必会牵涉到对能源价格机制的调整,换言之,以涨价抑制需求。但不言自明的是,“涨价”无疑是眼下最敏感不过的词汇。究其原因,一是近期持续演进的通货膨胀使得公众钱包已大行缩水,我们不能不体恤民生多艰的实情。二是与之同时,以税收的连年超速攀升为表征,国家财政却显示出了“独富”的特点,这就进一步使得,依据任何理由的任何涨价措施甫一出台,立即就会成为社会各界群起诟病的民生焦点议题。
诚然,动用“经济杠杆”,毋庸置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节能问题,却有悖于时下民生;不动用“经济杠杆”固然能一定程度上体恤民生,却最终无补于节能,至少不能从基本政策的层面理清节能思路,这注定是一对时下没有完美答案的悖论命题。笔者赞同政府以民生为先决的做法,但无可规避的疑问是,中国节能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无需多言,动用“经济杠杆”解决节能问题将是本国势在必行的策略,之所以今天尚不能运用,并非它是无效的手段,而是因为它的实行缺乏必要经济环境和政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解决了时下的经济通胀与民生问题,我们才能动用“经济杠杆”从体制上去解决节能——对现已成为能耗大国的中国而言,这同样务必谨慎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