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05-14

五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汶川地震专题报道:

1、东方早报:     世界遗产都江堰几无恙 三星堆陶器被震碎

2、云南新闻网:    云南昭通市积极排查地震带来的环境污染隐患 

3、重庆新闻网:    重庆环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24小时值守应对地震

4、中国环境报:    环保专家详解: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 

 

环境资讯:

5、经济参考报:    国家开发银行新增5.8亿元贷款投向太湖治理

6、新华网:      推动监测填补空白 中国环境自动连续监测技术专著出版  

7、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境部辟谣:监测显示成都饮水源水质没有异常

8、北京青年报:    北京:污染物减排不达标领导将被问责 

9、中国新闻网:    陕西省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10、新华网广西频道:  针对沿海工业发展广西颁布实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人与自然:

11、巢湖日报:    “巢湖银鱼”濒临绝种危险

 

深度报道:

12、《财经》杂志:    华北深度干渴

13、南风窗:      拯救气候,中国寻觅导航图

 

环境时评:

14、中国环境报:    不能让地震引发环境灾害

 

民间救助活动:

15、北京绿家园联合穿山甲开展四川灾情救助行动计划

 

 

 

1、世界遗产都江堰几无恙 三星堆陶器被震碎

来源:东方早报2008年05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237921.html

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依自然水势而建,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7.8级的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文化遗产是否安然无恙躲过此劫?遭遇损失的文物建筑,该如何及时修复,正处于不断余震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又该如何及时加固?

  重灾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 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已历经2000年的水利工程能否抵御地下剧烈震动呢?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完成。它依自然之势修建而成,分水堤、引水口、泄洪堤三大主要部分,而民间则形象地称这三处设施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四川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发生后由于都江堰当地通信中断,他们正想尽一切办法了解文物受损情况,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据都江堰一位市民介绍,目前二王庙已经垮塌,几乎不存。

  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目前文物部门得到的消息是,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

  文物人员表示,位于重庆市郊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距震中较远,估计未受到明显损失,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大足方面上报的消息。同样,在去年遭受水灾而垮塌的重庆渣滓洞由于刚实施了修复,估计此次也没有太大的受灾迹象。

  国家文物局昨天的统计表明,四川地震灾区包括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四个地区共39个县、市,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其中成都25处、绵阳7处、阿坝12处、德阳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其中成都108处、绵阳38处、阿坝56处、德阳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处(其中成都266处、绵阳195处、阿坝144处、德阳79处)。此外,还涉及历史文化名城1处(成都)、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1处。

  位于震中的汶川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汶川县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稳步发展,2007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此次受灾严重。

  据悉,成都地区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办公大楼受损较严重,计有40余处裂缝,部分正在整理的文物标本(主要为陶器)受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基地有少量陶器受损;古蜀船棺遗址附近的一座大楼开裂,正在抢修,尚未威胁到文物安全;金沙遗址博物馆成为附近几千居民的避难场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需求,馆内重要文物已紧急撤展,移放库房保存。

  修建于明代的12层阆中白塔400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2日的地震中被震塌6层,此外,四川省广元塔子山的宝塔也被震塌多层。

  其他地区

  三星堆陶器标本被震碎 兵马俑莫高窟平安

  “发生地震时,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有几百个民工正在施工,当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启动紧急预案,三星堆文物基本是安全的。”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昨天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时是按防8级地震设计,而且,由于隐患处理及时,12日下午的地震只是震碎了两件陶器标本,真正的文物并没有一件受损。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四川、重庆、山西和甘肃等省市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和考古研究单位的文物和有关设施受到一定损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转库房围墙垮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库房有9件陶器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碎,一件三彩器从陈列架上跌落受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考古工地有7件陶器(1件完整器,6件修复器)受损。

  文物部门表示,除了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救险,对各类遗址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做好防潮防湿,防毁保护,也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工作。

  陕西当地的一些重要遗址还没有接到受损通报,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等遗址基本平安,而位于西安的大雁塔则出现了一些裂缝。大雁管理所负责人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雁塔原本就因为地面沉降等原因已经出现塔身倾斜的状况。前天的地震,更是直接导致了塔身出现了多处裂缝,有关方面会及时修葺这些受损部位。

  甘肃省也是此次地震受灾地区,对于敦煌文物在此次地震中是否受到影响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昨天告诉早报记者,这次地震中敦煌几乎没有感觉,敦煌文物也没有受到损害。据介绍,洪水和大气降水是历史上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体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国家文物局昨天紧急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地震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还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物部门启动应急机制,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受地震波及地区的文物部门,应暂停正在进行中的施工或考古工作。

  罗哲文:羌寨碉楼难以幸免

  对于历史建筑如何抗震防灾,早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他表示,木结构建筑垮塌后是有办法进行修复重建的,而一些砖石结构建筑就比较难以复原。罗哲文介绍说,震中受灾地区是我国少数几个的羌族人口聚集地。阿坝自治州内有不少是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年前,他曾实地探访过那里的羌寨。位于岷江上游的桃坪羌寨,保存着原始羌寨建筑“活化石”,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这些建于清朝的羌寨碉楼,因为需要具备防御功能,故而建造得特别高,有几十米,远看像一根柱子,而且它都是用当地的一些石块层层垒砌而成,方式非常特别。我估计在这样大的地震中,这样的建筑将难以幸免。”

  “另外,在地震后,有相当多的古建筑属于危房,当然及时疏散里面居住的民众是首位重要的任务。对此类分散于各地的古建筑,需要尽量详细了解情况,已经岌岌可危的,有条件的话,需要做一些临时加固处理,这些建筑中的木构建部分不容易坏,而对墙体等易倒塌部分可采用支顶等方式加以处理。对于在地震中已经倒塌的古建筑,因对震落下来的瓦当、雕饰、砖瓦等部件加以搜集保管,未被震碎的瓦片可以在灾后复建时重新使用,以保存历史原貌。这其实也是古代建筑设计最为巧妙的地方,地震的时候瓦片震动可以及时预警,地震后墙体虽然倒塌,但木结构因每个木榫之间有空隙,具韧性而具抗震性。另外世界遗产都江堰依自然水势而建,估计也不容易遭损失,我对它比较放心。”(程奕顾维华)

2、云南昭通市积极排查地震带来的环境污染隐患 

来源:云南新闻网2008年05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237832.html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与四川山水相连、距震中400公里 的云南省昭通市震感强烈,全市11县(区)143个乡镇均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水富、绥江、永善、巧家、盐津、大关等县受灾严重,部分房屋墙体开裂,至13日下午,已紧急转移安置灾民8375人,倒损房屋7700余间。

  突发的严重灾情,既给昭通市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也给当地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地震发生后,昭通市环保局领导高度重视。为准确掌握地震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影响,防止震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局领导迅速组织开展震后环境监管工作,及时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了“关于迅速组织开展 5·12震后环境监管工作”专题会议,并按照《昭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组织成立了以局长黄杰为组长,分管副局长袁良富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5·12”震后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把任务分解到人具体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2日下午,市环保局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市11县(区)环保局下发了《昭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迅速开展“5·12” 震后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区)环保局高度重视地震带来的环境污染隐患,主要领导要负全责,亲自挂帅,督促相关责任人及企业业主认真开展好灾后环境监管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苗头,迅速将情况上报。各县区环保局接到“通知”后,按照“通知”要求迅速组织成立了相关工作机构,确定专人24小时值班,组织人员到各相关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与相关企业业主签订了环境目标管理责任书。

  针对辖区内可能因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昭通市环保部门切实把饮用水源地、大中小型水库、化工、洗选行业、矿山尾矿库、放射源涉源单位、运输危险化学物品的交通工具等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对象作为地震后的监管重点,逐一进行认真排查。截止目前,全市环保系统共出动排查人员68人次,排查企业36家,排查大、中、小型水库6个。经排查,“5·12”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发生后全市尚未出现因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有效防止地震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昭通市环保局还结合当前灾区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近期拟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对饮用水源地、大中小型水库、化工、洗选行业、矿山尾矿库、放射源涉源单位的环境监管,督促企业业主落实环保措施,按照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内容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认真落实后督查环境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挂牌督办工作的具体落实,确保辖区内环境安全。

  三是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扎实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扎实抓好震后及奥运会期间的环境监管值班工作,畅通“12369”环保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全市环保系统群众举报渠道信息畅通,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上报及时。

3、重庆环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24小时值守应对地震

来源:重庆新闻网 2008-5-14

http://www.cq.chinanews.com.cn/news/jzyx/20080514/199929.shtml

中新社重庆五月十三日电(石汉萍) 为严防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造成环境污染,确保环境安全,五月十二日下午地震发生后,重庆市环保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执行二十四小时值守制度,防止环境污染发生。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抗震救灾的统一部署,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了以局长曹光辉为指挥长,分管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工作的局领导为常务副指挥的抗震救灾环境保护指挥部。

  重庆环境保护指挥部启动市级环境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全市环保系统进入应急状态,执行二十四小时值守制度,各级环境监察、监测队伍做好人员、物资、车辆、仪器等准备工作,保持二十四小时待机状,随时准备投入环境污染处置和监测工作。

  此外,重庆市环保局成立化危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小组,会同各区县(自治县)环保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巡查,特别是对可能因地震引发泄漏的化危品仓库、化工企业、储藏车间等,要重点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积极预防可能由地震影响引发的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安全。

  重庆市环保局向各区县(自治县)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强化环境监管、加强隐患排查以及开展增援和捐助等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重庆市环保局已在局系统动员向灾区捐款捐物,并积极与四川省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提供环境监察和监测人员、设备力量,支援灾区救灾工作。

  从十二日下午以来,重庆市已对市内各大重点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目前全市没有发生因地震影响造成的环境污染。

4、环保专家详解: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5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14/content_8168107.htm

系统研究环境减灾

    对话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卢耀如

    采访人 记者刘蔚

  应重视生物灾害链

    记者:地震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卢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而这些现象比较普遍。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连锁灾难影响了灾后救援。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对于生物灾害链,环保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同时,应制订地震及其他气候条件下灾难链的预案,以减少相关损失。

  水体最易受到污染

    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环境灾害?在环保方面应对此如何进行防范?

    卢耀如: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他们在抗震防护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

  记者:地震可能使哪类企业更危险?是不是核电厂的危险性更大?

    卢耀如:实际上,由于核电厂在建设时抗震级别较高,且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关闭以防止核辐射,因此其风险性相对较低。而其他工厂如一些生产危险品的化工厂,由于建设时抗震性能较差,可能更危险。

    为此,建议提高多震地区危险品工厂的抗震级别,以预防可能由地震灾害带来的环境灾害。

  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

  记者:应如何做好次生环境事件预防?

    卢耀如: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

    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由于地震容易引发崩塌等现象,会使水体堵塞,因此,应及时对污染的水体采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

  相关标准规定不足

  记者:如何建立防范地质灾害引发环境灾害的长效机制?

    卢耀如:目前,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特别是由于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环境灾害方面的标准和规定还非常少。为此,我提出过很多次建议,我们在着力搞好减排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减灾工作,特别是减少环境灾害的工作。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环境灾害的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地质灾害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应当认识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适时的避难减灾行动,以减少损失,这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应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自然界中存在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这三大灾种之间存在着灾害链,如大灾有大疫,气候灾害又常通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类尚难以采取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难以治理的。对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此外,还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避免诱发重大地质灾害。许多大型工程建筑,必然改变原有自然界的状态。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当注意与自然条件和谐,一方面应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诱发大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相应的措施,使工程建设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质环境条件相和谐。我国有不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工程上不注意相应的防治措施而诱发的。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地质环境的适应性,是发展经济很重要的环节,这方面应贯穿于发展规划、具体的工程实施等各环节。(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5、国家开发银行新增5.8亿元贷款投向太湖治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8-05-14

http://jjckb.xinhuanet.com/caijing/2008-05/14/content_96999.htm

  本报讯 国家开发银行日前向太湖滨湖地区水环境治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提供贷款5.8亿元,这是国开行向该工程承诺12亿元贷款后提供的首笔贷款。截至目前,国开行已累计发放64亿元贷款对于太湖治理,贷款余额40亿元。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开行治污减排和环保贷款余额超过862.4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贷款余额801.6亿元,工业污染治理贷款余额为48.5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贷款余额为12.3亿元。

6、推动监测填补空白 中国环境自动连续监测技术专著出版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5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4/content_8167416.htm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陈芳)面对中国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由中国化学工作出版社和日本堀场集团合作的《环境自动连续监测技术》一书13日问世。这本书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环境自动连续监测实用技术信息,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没有技术性专著的空白。

    环境自动连续监测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在环境污染源排放和环境质量监测上,是较为有效的监控手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等一些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环保措施时,需要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存在状况,并且建立和充实能够进行数据积累、分析评估及能对环境措施实行有效反馈的基础设施。而这本书介绍的环境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对我国环境连续监测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参考作用。

    据介绍,国内出版的环境监测分析图书,多以手工分析法为主,且对连续监测系统技术介绍不多。石田耕三和李虎博士是此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他们集中30位在各国环境自动监测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历时近3年,编写了这部技术专著,就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系统的采样、通信、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了全面集中的论述。

    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控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环境自动连续监测建设。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十一五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办法》,国家近7000个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去年中央财政就拿出20亿元给予支持,今年又将有新的投入,其目的就是用自动连续监测仪器说明排放量减排情况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域先进的实用技术。这本书的出版对我国自动连续监测工作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

    全球测量技术的领先者——日本堀场集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业内8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这部新书的首发式,并对有关监测技术进行了交流。

7、环境部辟谣:监测显示成都饮水源水质没有异常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5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240247.html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专电 针对互联网上“都江堰市一化工厂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污染成都市饮用水源”的传言,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说法纯属谣传。

  该负责人指出,成都市环境监测站连续两天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市民饮用水质没有异常。他同时表示,环境保护部正在密切关注地震灾区的水和空气污染状况。针对灾区环保设施破坏严重、环境监测能力受损的情况,环境保护部已安排向灾区补充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确保灾区环境监测的需要。

  据四川在线消息,四川省抗震救灾应急新闻中心今日也发布紧急消息辟谣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都江堰市化工厂爆炸污染水源,引起市民恐慌,导致抢水囤积。请广大市民决不要听信谣言。成都市自来水供应安全,一切正常,没有问题。

8、北京:污染物减排不达标领导将被问责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05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14/content_8165869.htm

    北京发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

    污染物减排不达标党政领导将被问责,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昨天(13日),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了解到,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监测办法和考核办法公布。其中规定,考核的结果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系统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据市环保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此前,国务院批转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此次北京市政府批转发布的办法就是贯彻国务院的精神。在统计方面,该办法明确将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和20吨以上燃煤(重油)锅炉纳入重点调查范围,以保证调查数据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的总体趋势。同时,明确由环保、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对减排数据进行联合会审。在监测方面,办法要求,要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污染物排放核算的依据。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污染源,要加大监测频次,每月至少监测一次。

    另外,在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方 另外,在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方面,办法明确了考核的对象,即与市政府签订“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各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黄建华)

9、陕西省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5月14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5/14/t20080514_15466318.shtml

从贯彻《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今年我省设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秦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初步预算资金确定为1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同时要求秦岭山脉区相关市县也要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对于专项资金,初步考虑用于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产业发展、封山育林、水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环境保护等八个专业规划;二是支持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等试范项目;三是用于省政府确定的其他支出。

10、针对沿海工业发展广西颁布实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8年05月14日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4/content_13252054.htm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14日电(记者向志强)针对海洋环境现状及未来沿海工业发展带来的压力,广西近日颁布实施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对2015年以前广西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据介绍,近年来广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近岸海洋污染持续加剧,部分生物资源衰退、沿海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整体生态功能正在减弱。

    目前,多个石化、钢铁、造纸、电力等项目正在寻求或已经落户广西沿海,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也已进行到第二期,广西的海洋开发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十一五”期间广西沿海将会呈现出一个大港口、大工业、大物流的发展局面,将对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

    针对以上形势,这一规划提出了海洋环境保护总体目标、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其中近期(2006-2010年)目标是:全面提升广西沿海海洋环境保护能力,逐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局部海域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减轻,重点海域海湾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为此,这一规划提出要建设“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建立沿海海洋资源、环境、灾害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沿海海洋生态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制定和实施各类海洋灾害预案;规划期内,将使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总面积分别达到管辖海域总面积的3%和2%左右;90%的陆源排污口实现达标排放;2010年以前,防城港、钦州港 、北海港、铁山港等大中型港口和海洋工程,要全部安装废水、废油、垃圾回收与处理装置。

    这一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强化海洋执法力度,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海洋环境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等,以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完)

11、“巢湖银鱼”濒临绝种危险

来源:巢湖日报  2008年5月14日

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851482856339.htm

  巢湖银鱼因体形细长、洁白如银、肉密无刺、滋味鲜美,被誉为巢湖“鱼类皇后”而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恶意捕捞等因素,巢湖银鱼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有濒临绝种的危险。

  年产600吨骤降至300

  从1983年开始,巢湖率先在全国实行封湖禁渔,一年时间半年禁捕,并通过实行人工鱼巢、人工放流等措施,保持20多年来巢湖渔业资源一直经久不衰(巢湖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一直居首),但巢湖银鱼却以惊人的速度骤减,目前巢湖银鱼年产量已从2005的600吨骤降至2007年的300吨左右。

  由于银鱼产量下降,巢湖银鱼更是成了稀有“珍宝”。近日,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巢湖各大市场很少见到银鱼,市民餐桌更是很难见到,一打听才知道银鱼大都被外来“订单”抢走了。如今沿湖渔民根本不愁银鱼销路,他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将捕捞上来的银鱼送上市场了,而是直接进入冷库,等着鱼贩来收。近两年,随着巢湖银鱼锐减,渔民们捕捞的银鱼一上岸就被鱼贩“截走”,有的鱼贩干脆就随渔民一起下湖捕捞,然后“一掳而光”。还有的外地鱼贩提前一个月就来巢湖,焦急等候银鱼“闪亮登场”。

  据介绍,银鱼在本地一斤15元左右,而到了江浙能卖到45元一斤。所以,当地鱼贩们愿意整车整车将银鱼卖给江浙人,而江浙人又将其出口到国外,价格成倍翻。

  银鱼上市的正常季节应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于实行禁捕,巢湖银鱼要8月才上市。但7月份,就有江浙老板提前打款给这边的鱼贩,一打就是几十万。除内销外,这些鱼贩将巢湖银鱼销售到港澳和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区和国家,年出口量上百吨。

  寄生虫和水体富营养成“致命”

  近年来,巢湖银鱼产量呈下降趋势,并在冬季群体中发现大量的感染寄生虫。这一现象早已引起我市高度的重视。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的调查表明,巢湖银鱼感染的寄生虫为双线绦虫。专家分析,此种寄生虫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但对银鱼种群影响较大。

  为分析巢湖银鱼资源的下降原因,巢湖渔业管理局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查根源、寻对策,初步研究出巢湖银鱼产量下降的原因。巢湖银鱼感染双线绦虫及产量下降的原因是:大量的寄生虫使银鱼生长减慢,怀卵量减少;大量的湖鲚(毛鱼)的存在与其形成巨大的食物竞争压力,这导致了巢湖银鱼以桡足类为主要食物,而桡足类又是双线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这增加了双线绦虫感染的机会;巢湖捕捞强度偏高及冬春使用银鱼漂网偷捕银鱼,减少了繁殖银鱼种群;种群长期在几乎封闭的巢湖水域中自行繁衍易造成种质资源的退化。

  巢湖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等亦是造成银鱼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市渔管局一位负责同志指出,银鱼产量锐减是继巢湖蓝藻爆发后又一次敲响巢湖生态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巢湖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巢湖银鱼通体晶莹,对水质要求较高,蓝藻是影响银鱼生存的致命威胁。特别是西半湖区域水质恶劣,是巢湖银鱼产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如果巢湖水质得不到改善,银鱼数量将会继续减少,甚至可能会有灭绝的危险。

  被迫取消春季“银鱼汛”

  每年2月、3月、4月和秋季,是巢湖银鱼的自然繁殖期。幼鱼生长一两个月便可成熟。巢湖银鱼每年捕捞季节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总共只有10多天的时间。

  目前,巢湖银鱼种群正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气候变暖、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银鱼产卵;有害鱼类种群竞争,鱼类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弱小”银鱼缺少生存竞争力;恶意捕捞更是使本来就呈消亡趋势的巢湖银鱼少之又少……

  为了拯救巢湖银鱼,从2003年起,我市从大局出发,做出了“每年损失几十万的代价”取消了春季“银鱼汛”。据巢湖渔业管理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取消银鱼汛可以有效地创造适合银鱼生长、繁衍环境,恢复银鱼原始生态条件,降低巢湖银鱼减少“步伐”。

  这位负责人说,采取“增加巢湖生物的多样性,促成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改善巢湖鱼类群体的结构;减轻巢湖银鱼将双线绦虫作为主食的摄食压力,降低银鱼发生寄生虫的感染机会;开展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改善巢湖水环境;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渔网管理,坚决取缔捕捞银鱼的漂网和人工增殖,异地引入优质银鱼入湖,增加湖区的银鱼资源量”等办法来为巢湖银鱼创造有效的繁衍生长条件,这才是扼制巢湖银鱼减少的有效保证。

  巢湖污染综合治理目标确定

  目前,我省确定了巢湖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使湖体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进湖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Ⅳ类;10年内湖体水质达到Ⅳ类,基本消除蓝藻爆发,进湖支流水质达到Ⅲ类;20年湖区水体水质达到Ⅱ至Ⅲ类,流域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具体来看,一是依据巢湖水体功能和流域生态功能,合理规划和优化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化工、造纸、酿造、纺织印染等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布局。巢湖及合肥两市加大治理巢湖力度,在污染减排方面,两市重点控制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入湖,并采取“减量化施肥、农药,限制水产养殖规模,提高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率”等办法,截住污染源。

  在生态修复方面,两市开始建设湿地恢复工程、湖区内源生态系统工程,综合治理入湖主要河流,实施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工程;在适宜的湖湾、主要河道入湖口等地区,建设生态湖滨带、前置带等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沿岸地表径流营养盐的输入。同时,适时启动“引江济巢”工程,即通过扩大江湖水量交换和加快巢湖水体流动,起到增加水体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2008年2月,省发改委牵头,联合合肥和巢湖市政府等5家单位和部门共同制定完成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这份《总体方案》对未来5年的巢湖治理方案做了规定,并对10年甚至20年后的巢湖治理规划做了展望。

  随着巢湖治理力度的加大,巢湖银鱼可望重新回到适宜它们生长繁衍的生存环境。

12、华北深度干渴

来源:《财经》杂志2008-05-13  欧阳洪亮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716121210672977_1.shtml

华北平原水资源全面紧张,对地下水普遍的掠夺性超采,形成了30多个“漏斗”区,地面沉降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

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沿西北方前行约30公里,巍巍太行山间,已经建成40年的黄壁庄水库,像一块温润的绿玉跃入眼中。晚春时节,垂柳吐绿,给人以置身江南水乡的错觉。

  但在大坝之外的下游方向,滹沱河依旧干涸的河床和裸露的白沙,却在提醒着华北平原长期缺水的残酷现实。

  黄壁庄水库位于太行山东麓,设计总库容超过12亿立方米;连同位于其上游、总库容接近16亿立方米的岗南水库,像两道巨大的闸门,控制着作为海河支流的滹沱河超过2.3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它们不仅承担着下游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重担,同时也是河北省会石家庄惟一的地表水源地。

  在持续十余年的干旱之后,《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两个设计总库容达28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目前蓄水仅在6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的2亿立方米,还将被调至北京,以确保今年奥运会期间的用水安全。

  对于河北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去冬今春以来,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包括华北、东北在内的中国广大北方地区,遭遇了过去五年中最为严峻的干旱局面。河北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初,全省降水量比历史同期下降了超过一半;其中衡水、邢台两市,更是少了七成以上。

  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水情调度处处长安正刚不无忧虑地告诉《财经》记者,石家庄的饮用水已经预留出来,但下游的秋季灌溉水源还没有着落,“只能听天由命了”。

  20世纪80年代初,华北平原遭遇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称之为“京津冀第一次水危机”。20多年过去了,很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的大量透支,这一地区的发展仍得以维系。但是,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为了奥运供水

  进入5月,北京天气渐暖,奥运会的气氛也日渐浓烈。位于城市西北部的颐和园团城湖,也虚怀以待300多公里长途跋涉而来的三亿立方米河北水。

  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数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仅这些水就足以满足北京市四年的工业用水。那时北京根本无需调用外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昌明对《财经》记者回忆说,当时颐和园周围的农民还种植水稻,北京到处泉水喷涌,“盖房打地基,一挖就出水”。

  过去半个世纪中,北京市的人口从200多万激增至现在的逾1700万(含流动人口)。人口总量膨胀的同时,北京市可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萎缩。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官厅水库年均入库水量从19.8亿立方米下降到3.1亿立方米,密云水库也从17亿立方米下降到了1999年的不足5亿立方米。

  北京水务局的资料则显示,自1999年至今,北京更是遭遇了连续九年干旱。尤其是去年,北京市夏季降雨量仅为284.9毫米,大大低于年均450毫米的水平。永定河、潮白河流域来水量不足,官厅、密云两座水库蓄水量也比前年大幅减少。

  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供水,北京市也在多方筹划。除张坊、怀柔、平谷三大应急水源陆续开始向城区供水,十年前因水质恶化退出饮用水供应的官厅水库,在经过环境整治后,也于去年重新进入对京供水序列。

  同时,为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量水质,河北承德、滦平、丰宁以及张家口市赤城等地的10万亩稻田,也正在陆续“退稻还旱”。

  今年3月,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曾经表示,奥运会期间一旦地表水源不敷使用,必要时可以超采地下水。但为弥补地表水供应空缺,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水危机爆发以来,北京已连年超采地下水。迄今已累计超采80多亿立方米,而且还在以每年3亿—4亿立方米的规模上升。

  目前,北京附近的一些自供水者,已不得不开始使用1000米以下的含水层,即深层地下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警告:“这是需要上百年才形成的‘子孙水’,要回补将非常漫长。”

  在这种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工程也被加入“保障大军”。这一起点位于石家庄古运河枢纽的应急调水工程,将联合调度包括黄壁庄、岗南在内的四座水库,向北京输水。目前,整个工程已结构性完工,“冀水济京”的通道被打通。

  但拱卫北京、天津这两个特大城市的河北,自身水源已朝不保夕。河北省防汛抗旱办公室顾问、高级工程师魏智敏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河北省年均用水量210亿立方米,但可供用水量仅160亿立方米;每年50亿立方米的亏空,只能靠超采地下水补充。“河北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000多亿立方米”,他说。

  黄壁庄水库所在的水文站,记载着自1922年建站以来滹沱河流量的最高记录:1956年8月4日,13100立方米/秒。而如今,自大坝以下已完全断流。《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宽阔壮观的河床中,除了附近村民的麦田,到处都是白沙泛滥。

  华北水系曾有着悠久的通航历史,在并不太遥远的上世纪60年代,乘小火轮可以从天津沿南运河直达河南安阳,沿滏阳河可直达邯郸。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平原的大部分河流像滹沱河一样干涸,普遍断流。华北的水,只留在老人的记忆里,和一些老水利图纵横遍布的蓝色脉络里。

  “如今整个河北,只剩下白洋淀的几个渔村还有渔船往来。白洋淀的水,其实也是从黄河补来的。”魏智敏颇为感慨地对《财经》记者说。

“漏斗”上生存

  在位于滹沱河畔的河北正定县曲阳桥镇西叩村,几百斤重的铁钻被吊塔高高吊起,钻进干涸的地表,再吊起来倒出泥土,如此反复。

  这是村民安更生请来的打井队,他们要连续工作四个昼夜,才能打出一口90米深的机井。井口的旁边,就是等待灌溉才能拔节的麦地,以及因为太浅而干枯了的旧机井。这些六年前打的40米深的旧机井,早已因为深度不够,无水可抽了。

  尽管上溯30余公里就是黄壁庄水库,但村民还是选择用机井浇地,因为购买灌渠的水过于昂贵。当地村民告诉《财经》记者,浇一亩地得五六十元钱,不划算。这个拥有4000多亩地的村庄,就依赖着上百口这样的机井生息。

  当然,对于54岁的安更生而言,1980年以前种地的日子是值得怀念的。那时的平原水井,用一根扁担就能提上水来;浇麦子用手摇井,一早晨也能浇一亩地。现在几十米深的机井,抽半天才能浇一亩麦地,电表却转得飞快。

  “现在不要交农业税了,种地成本却越来越高,越来越不赚钱。”他抱怨说。

  在柏乡县西汪乡寨里西村,一个位于河北平原“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宁柏隆”(河北省宁晋、柏乡、隆尧三县)漏斗区上的普通村庄,情况就更为严峻。

  村民魏民乐的新房子刚建到一半,就已经耗费了21车水,折合200多元。在这个地表看不到水的村子,任何用水都需要钱买,包括饮用水,也都是从村里惟一的公用水井里购买,8元钱一车。一车水大约3立方米,一家人省着用,大概可以维持20来天。

  即使这样的局面也很难维持太久了。村民杨里峰告诉《财经》记者,这个月内,村里这口200米深的井可能就会没水了。这一带村民浇地的机井普遍深达200米,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陈志恺告诉《财经》记者,像这样的机井,在整个华北平原有200多万个,它们在华北平原形成了30多个“漏斗”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更是已经连成了一片。

  这一切不仅抬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着长期的粮食生产潜力。同时,还直接威胁到很多人的生存。

  以寨里西村为例,2006年6月一场雨后,人们突然发现一条长八公里、宽数十厘米、最深处达十余米的巨大裂缝,仿佛一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痕。地裂导致李琴等五户人家的房屋墙体和地面多处开裂,幸运的是未造成直接人身伤亡。

  邢台市地震局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后来的勘查都证实,地裂缝增多与超采地下水形成不规则地陷沉降有关。陈志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海河流域平原已发现200多条地裂缝,而这一切迄今还没有任何减缓的迹象。

水的争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就开始出现持续偏旱的趋势。

  以河北为例。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河北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水资源总量335亿立方米,而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总计才40亿立方米。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河北总用水量急剧膨胀到210亿立方米,全省的可用水量却锐减到160亿立方米。

  在陈志恺看来,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地区,一个恶性循环早已形成: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和城市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目前,华北地区整个生态退化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不仅地表水,地下水也被污染。根据海河水利委员会的评价结果,浅层地下水劣于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可饮用的标准)的分布面积达到96318平方公里,占评价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此外,华北还每年引用30余亿立方米污水直接灌溉农作物,导致地下水、土壤和农作物被污染,污水灌溉区农作物中的铅、砷、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大大超标。

  陈志恺对《财经》记者强调,这种严峻格局形成有自然因素,更多的还是人为因素。比如重化工业属于典型的高耗水行业,但在华北平原的工业结构中,重化工所占比重非常高。    以严重缺水的河北为例,钢产量更是接近了一亿吨。

  在这种失衡的产业结构背后,是地方政府难掩的经济增长冲动。当水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的时候,对水的争夺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生死攸关。

  今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河北省31名人大代表就联名提交议案《关于山西省不应修建吴家庄水库的建议》,强烈反对山西省在漳河干流浊漳河上游修建吴家庄水库。因为位于长治市黎城县的这一水库一旦上马,其3.6亿立方米的设计库容,将导致位于下游的岳城水库补充水量大大下降,邯郸、安阳、邢台等地缺水状况也会雪上加霜。山西省过去半个世纪来一直在推动这一项目,但在下游河南、河北两省的强烈反对下,始终难以获批。

  水利部在回复议案中表示,鉴于漳河下游人民的强烈呼吁,原则上立即停止吴家庄水库项目的审批立项工作。但省际之间对于水的争夺,还远没有终点。

  除了漳河,山西忻州也在滹沱河上游筹建一个库容为3.11亿立方米的坪上水库。忻州市设想把水库与五台山佛教旅游、驼梁山的自然风光旅游结合起来,把坪上水库建成和浙江类似的千岛湖,从而形成水上旅游“一条龙”。

  这一举动也让河北省及其省会石家庄市绷紧神经。因为这个“千岛湖”距离石家庄饮用水源地岗南水库仅80公里,而岗南最近两年来平均库容已经锐减至一亿立方米。

  在河北看来,这些争端都颇有“以邻为壑”的意味。但在山西省而言,也有自己的苦衷:源于该省的诸多河流每年为下游河北、河南送去大量水资源,却从来没有获得分文资源补偿费;将部分水量留用发展本省经济,似乎也无不妥。

  在这一点上,河北似乎更有理由觉得委屈。即使不提此次奥运会应急供水计划,目前,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源供应——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均系河北、北京共同修建。最初,河北每年可从这两个水库获得九亿立方米的额度;但到了1981年,随着北京出现水荒,在中央协调下,这些指标被全部无偿给了北京。

  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抱怨说,无偿瓜分河北水资源的还有天津市。仅引滦(河)入(天)津工程,加上余桥水库对津的供应,河北每年给天津的水量就超过十亿立方米。虽然天津每月也缴纳了一定的水资源费,但这些都归到了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名下,并未直接进入河北的“腰包”。

纾缓之道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华北平原各省市之间发生的大小水资源争夺、冲突,或许难以悉数。

  河北和河南民间的漳河水争,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冲突不断,90年代更曾到了动刀动枪的地步。京津冀水权之争亦是历史悠久的老问题。2004年,小小的拒马河就曾触发了惊动中央的京冀水权之争。

  “水仗” 从地表水抢到地下水,从田间地头打到中央,打到全国“两会”现场。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告诉《财经》记者,华北各省市区有关水资源争议问题的提案,几乎年年在全国“两会”上燃起硝烟。

  如何“和谐同饮一河水”,成为华北干旱衍生的又一个棘手矛盾。

  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被诸多水资源专家认为是解决北方干旱燃眉之急的良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昌明对《财经》记者说,到2010年,按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全线贯通后,95亿立方米汉江水将大大缓解华北干旱。其中,京津将各增加10亿立方米的水供应。届时,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将达到42亿立方米,有望基本实现供需平衡。河北也将分得34亿立方米水,可以基本弥补用水量缺口,从而减少同等的地下水超采量。

  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南水北调对于已经深度“干渴”的华北平原,依旧不是完全解决之道。一期工程所调水资源,至多只能纾缓华北城市的水危机;占到华北地区用水量约七成的农业用水,仍难得到满足,而地下水超采又绝大部分是用于农业灌溉。更何况,如果管理失控,长途跋涉而来的百余亿立方米水资源,亦将裹挟沿途大量的污染物北上。    这对本来积疴成疾的华北,无疑是雪上加霜。

  刘昌明坦承,从根本上说,干旱的华北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农业体系和人口群。但要保障粮食产量,华北的耕地面积就不可能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祈祷多下雨,就只有有效地节水以应对。

  他对《财经》记者解释说,目前华北农业用水还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如果采用喷灌来代替目前的沟溪灌溉,用水量可以下降一半;采用更先进的滴灌技术,则可下降七成。但喷灌和滴灌的设备成本高昂,都不是传统的农业利润可以承受的,“这就需要国家从缓解整个水危机的整体考量出发,对推广这些农业节水措施进行补贴。”

  体制上的变革或许也时不我待。1980年4月,水利部正式成立了海河水利委员会,旨在加强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但此后20余年的现实表明,海委会的综合协调管理效能难以尽如人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好华北的水资源矛盾,加强流域水政统一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必须对流域内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以及地表水、地下水,上、中、下游水资源都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分配。

  在夏军看来,海委会作为水利部属事业单位,不仅行政地位不强,法律地位也相当尴尬,在水行政管理事务中自然难以刚性行使权力;不能高效地发挥调配流域水资源的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国外的经验看,流域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水资源利用保护和分配问题,还涉及到流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整体布局、各利益方的协调与沟通等难题。这需要有一部权威的法律来明确各地区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流域协作和损害补偿的原则来协调流域各地区利益。比如对于上游欠发达地区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上游经济发达地区应予以补偿等。

  遗憾的是,生态补偿机制这一在国际上已经被成功实践的政策架构,在中国却迟迟难以实质性推广。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对《财经》记者表示,迄今为止,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只能在浙江、山东等省内进行试点。而开展跨省、全流域性的试点,就需要冲破“诸侯经济”的藩篱,其面临的潜在阻力也可想而知。

  没有人知道,不改变的代价到底会有多大。事实上,整个干渴的华北平原,已经脆弱到再也经不起太长的等待,比如另一个20年。■

13、拯救气候,中国寻觅导航图

来源:南风窗 2008年05月14日 罗丹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4/164215538414.shtml

  16世纪初,航海家斐尔南多·麦哲伦和其他西方海员启程到未画海图的水域,他们的地图,无论在今天看来多么可笑,但对他们而言却已经足以自信前行。气候变暖的挑战,同样是一片旅程充满未知的水域,而今天的人类或许跟当年的麦哲伦一样,需要一份发挥全球潜力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导航图,哪怕它跟麦哲伦的航海图一样粗略。

  2008年4月24日,首次在北京召开高规格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即可视为中国寻找承载着自身愿景的导航图的又一次努力。

  参与全球减排协议谈判

  由科技部、外交部、发改委、环保部4大部委,连同气象局、中科院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这届论坛,旨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技术措施,以及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

  在这次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要坚持根据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并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消除技术转让的各种障碍。这一立场,相当于站在了要求立即行动的欧洲和盯住中国的美国中间,其暗含的通过技术化解危机的思路与布什政府的现政策异曲同工。

  对此,富布赖特学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环境法项目主任罗伯特·佩西瓦尔(RobertPercival) 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按人均计算,美国是遥遥领先于中国。因此,美国应该作出最大碳减排的承诺,履行《京都议定书》作为削减的起点。不过,如果中国继续在人均排放量上追赶上美国,其结果将是一个全球性灾难,因为它的排放量将压倒任何其它国家的减排努力。

  “我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尽管他们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不愿意率先采取行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佩西瓦尔教授相信,中国出于简单的自我利益将不得不减少温室气体,因为在日益升高的压力面前,它是通过行动能对气候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当它作出一些让步就可以成为全球表率时,何乐而不为呢?

  佩西瓦尔教授介绍说,新的全球减排协议将于明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制定,以取代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他希望届时能建立一些类似现有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执行”规定的补偿机制,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取污染少的技术。同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某种形式的全球碳退税,因为“那将是帮助它们过渡的一个好方法”。

  对于技术革新推动政治议程的预期,佩西瓦尔教授同样表示乐观:“虽然我对具体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不是很了解,但环境规则演进的历史表明,当减排的任务成为必须执行的命令时,污染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会比之前人们所认为的更快和更便宜,当全世界最终采取认真的态度对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将会发生。”

  “对我而言,最为担心的是最近极地冰盖的加速融化,这似乎是在某种程度上警示,之前科学家们所认为的至少在2 030年前不会发生的某些灾难可能提前降临。这可能表明气候暖化的协同效应正在发生,将使一些极端天气的危害加剧。” 佩西瓦尔说。

  认识碳减排“气候地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11月的最新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1906~2 005年)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而一旦温度增加两摄氏度以上时,自然灾害将急剧增加。这显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人们都已经知道这一风险,也听到了警告,问题是如何应对。早前,欧洲第五大能源公司、瑞士Vattenfal l公司发布了一份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气候地图”。该公司气候政策主管阿尔内·莫格伦表示,他们和麦肯锡合作得出的结论是:到2030年,全球年度排放量必须限制在310亿吨以下(低于1990年的350亿吨),即比“不作为” 情形下的预计排放量至少要削减270亿吨。为了在不重挫经济的情况下逼近目标,人们应及早行动。

  根据2002年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调查,主要排放源来自电力生产、工业领域、交通运输以及农业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总量的24%,工业领域占23%,农业和废弃物占18%,交通运输业占14%,建筑业占8%,此外还有森林等其它行业。

  由此,“气候地图”勾画出人类碳减排的出路。电力行业首当其冲,其主要排放来自为发电而燃烧的矿物燃料。根据国际能源机构计算,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遏制电力部门排放,从2002年到2030年,在通常商业模式下排放量将增加7 9%。大部分电力部门的排放量都发生在北美和中国地区,这些地区减排潜力最大,可分别达到13亿吨和17亿吨。履行这些减排潜力需要的是得力的政治措施,例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碳排放权交易。另外,如果一个有效的全球气候制度得以实施,有关碳捕获和储藏技术的提升也将变得可以预期。

  其次是工业领域,如果保持现状,未来30年尽管由于提高能源使用率可降低碳排放,但碳排放还将可能增加60% 。由于比较容易测算和跟踪排放量,工业领域实现削减的可行性最高。但如果世界各国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行动,就会滋生变相逃避义务的问题。

  农业和废弃物的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大来源,其中很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废弃物,主要包括从土壤施肥到牲畜排泄,从垃圾填埋、废水处理到粮食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甲烷等含碳气体。推算显示,到203 0年,这一排放将占总量的37%,主要推动力则是发展中国家的高速人口增长,因此这些国家减排潜力巨大。

  除了这三大温室气体排放行业外,还有交通运输部门、森林和建筑行业都拥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公路运输、航空、海洋和铁路,几乎所有的碳排放都源于燃烧石油。未来30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通工具的大幅度增加,将让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翻上一番。而有数据显示2002年光全球热带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就达8.2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包括家电使用和暖气空调等建筑保温节能方面,也都拥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试点“低碳经济区”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老式的重商主义道路,强调追逐出口利益,过度扶植本土领军企业,另一条路则引领我们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双赢,不仅国家赢得经济利益,还转向全新的工业革命——低碳经济。”在今年 2月底于北京召开的《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报告》发布会上,笔者听到了主办方如此殷切的期望。

  由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等联合发布的这一报告表明,煤炭、建筑和交通运输这未来最可能帮助中国实现大幅减排的三大关键行业中,煤炭一家就占中国62.8%的能源需求,其中包括80%的电力、50%的工业燃料和6 0%的化工原料,都要依靠煤炭。煤炭燃烧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而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国内煤炭储量只能维持不到5 0年的时间,因此需要更为清洁的能源来代替。至于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费,目前占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的1/5,且将随着城市化加快而持续增长,其中水泥工业是最主要的高碳排放行业。

  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呼声也越来越强。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外交部气候变化特命大使约翰·阿什顿表示,中欧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欧洲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中国稍有趔趄,欧洲的退休基金会便要绞尽脑汁才能勉强赚到支付退休金所需的钱。由于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的经济将遇到难以想象的阻力”。为此,他呼吁中欧超越眼前的经济利益着眼长远合作,例如在中国建立“低碳经济区”试点,使之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试金石。而在会场之外,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同中国科技部交流中心已于2007年3月开始联合举办为期两年的“气候酷派”活动,以在媒体上铺开宣传。

  加快碳排放交易立法

  目前以欧洲为首的西方推行一套碳减排制度,全称“总量管制和交易(cap-and-trade)”,旨在通过排污权交易来减少污染。美国环保协会1997年曾与中国政府签订协议,在中国南通和本溪两市试点二氧化硫减排,该项目现已推广到山东等5个省份。

  “没有任何利益激励,是没有公司愿意主动减排的”,美国环保协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彼得·戈德马克(Peter Goldmark)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下,一国被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个总量限度,但具体到每家公司,则可以选择如何减少排放量,尤其那些削减额超过规定的公司,可以出售多余额度来获利。这就给予微观经济体以最大的灵活性,使其能以最具效益的方式减少污染,部分公司甚至乐此不疲。

  以中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为例,2000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已达1995万吨,居世界首位。之后数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全国酸雨严重的山东、山西、江苏、河南4省和上海、天津、柳州等市开展排污权交易模式试点,今年1月起,又开始推动太湖流域的266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权交易,这些尝试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与二氧化硫不同,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和交易在立法上存在很多问题,多数相关法案仍在各国国会接受审议。美国环保协会官员表示,他们正在游说美国国会,预计在2010年前会通过整个法案。在加州,施瓦辛格的州政府在相关立法上已经先行。

  “减排的成本有多大?美国人每天才几美分。遏制全球变暖的成本是能够支付得起的,但我们无法承受继续犹豫的代价,进一步拖延只会大大增加减排的成本,并将冒着遭遇气候变化不可逆转的锁定风险。”美国环保协会在2008年发布的一份《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成本有多大》的报告中表示。接受笔者采访的戈德马克即是报告撰写者之一。

  报告另一撰写者、美国环保协会经济政策和分析主任纳撒尼尔·基欧汉表示,如果实行碳减排,虽然制造业将出现一些就业损失,但新的碳市场将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总的就业损失仍将维持在最低限度。此外,家庭将受到能源成本影响,但升幅仍很温和,整体成本将足够小,预计将在1%以内,以至能够扩大项目抵消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此外,该报告还利用一系列经济模型显示,创造碳市场来限制污染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将不会损害经济。按照通常的商业模式,美国GDP将在2030年1月达到26万亿美元,而如果采取温室气体减排的措施,经济将在2~7个月后达到同一水平。报告由此宣称:“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并在经济上能够支付得起。”

  推广信贷“赤道原则”

  前文提到,电力、工业和交通三大部门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也将是未来30年内全球实现碳减排的重点部门。这些部门操作的项目往往要通过融资来达成。如果说2003年6月之前这种融资轻而易举,那么在这之后,将变得比较艰难。

  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在2002年10月于伦敦举行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闭幕后,共同起草了一份贷款指南,明确规定500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项目必须执行包括审查和分级在内的10项原则。该金融行业基准就是后来声名大噪的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简称 EP)。

  2003年6月,包括4家发起银行在内的10家大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2006年6月,成员银行对赤道原则进行了修订,将项目融资规模从5000万美元降低到1000万美元,强调信息披露,而在项目分类上则更侧重社会风险和影响。这一调整使赤道原则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12月,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56 家,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额的80%以上。

  目前赤道原则在欧洲和北美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亚太地区,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却只有6家,其中没有一家是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的“落伍”曾受到世界银行原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的批评,而另一方面,日本瑞穗实业银行的事实则证实了赤道原则的威力——采纳赤道原则后,瑞穗实业银行的声誉和经营绩效得到显着提升,该行在国际项目融资榜上的排名由 2003年的第18位上升至2006年第三位,现已突破7.72亿美元。

  2007年4月1日起,外资银行正式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美国花旗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美洲银行等积极实施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正分享中国金融市场这块大蛋糕。部分由于它们的推动,部分也要归功于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1月所刮的“环保风暴”对银行信贷现行标准的冲击,我国部分银行近来也已将“绿色信贷”引入到信贷管理工作中。而绿色信贷,被视为一定意义上赤道原则在中国的落地执行。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今年 1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开展赤道原则标准研究与推广项目,计划推出一批针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使商业银行在审查信贷项目时能明确细则,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正在走向深入。而近日,兴业银行表示将会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宣布接受赤道原则,这是中国首家公开表示将接受该原则的中资银行,显示了中国承担全球气候责任的最新担当。

14、不能让地震引发环境灾害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5-14

http://www.envir.gov.cn/info/2008/5/514144.htm

  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它们常常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原生环境问题,但若不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就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当前,尤其是要切实防范次生环境问题,要高度关注核设施的安全问题,确保万无一失;要防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消除次生环境污染危害。

  发生如此严重的破坏性地震之后,灾区各级环保部门要立即按应急预案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要在当地政府民防办的统一领导下,做好地震次生环境灾害的防御和紧急处理工作。

  环保部门要迅速组织对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灾害的区域实行全面监视。具体而言,那些民用及军用核设施、核原料库、放射性废物库;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库(场)以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和存放场所;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等都是重点。

15、北京绿家园联合穿山甲开展四川灾情救助行动计划

 

各位朋友:

为了更好的将各位关注灾区帮助灾区朋友的行动落到实处,我们除了发起“绿丝带行动”,号召大家佩带绿丝带,捐献血液外,今天,我们又详细收集了四川灾情最新消息,准备联合穿山甲越野俱乐部开展四川灾情救助行动。

鉴于目前灾区紧急的形势,组织物品募捐会有一定的困难(大宗的除外)。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是捐现金,由相关负责人统一购买相关的救灾物资,统一运送到灾区,组织发送到灾民手上。

现金捐助:

绿家园作为在民政局注册的民间机构,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大家可以将现金统一捐助到以下帐户:

户名:北京市朝阳区绿家园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开户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阜外大街支行

账号: 0200049209200049731

我们会组织人员集体购买救灾物资,并向大家公示钱的去处。

车队合作:

穿山甲越野俱乐部总部在四川成都,有一支装备精良、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车队可帮我们运送物资。穿山甲越野俱乐部预计此次可调动车辆80台,车型为丰田,三菱,具备超强的越野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大型车辆装备物资;另外配备的驾驶员驾历均在10年左右,经验丰富。穿山甲目前在成都有很大的场地,方便堆放物资。穿山甲目前有上万个会员,大家心系灾区,都在密切关注灾区情况的发展,已经有一部分正在准备捐款。

穿山甲越野俱乐部曾参加了2007年绿家园组织的“江河十年行”及凤凰卫视的“江河水”拍摄活动,公司老总老穿亲自驾车,其优良的驾驶技术及对公益的一片热忱深受好评。老穿说,这次救助行动公司只收取成本费(即只收油钱,因为公司的营运成本也很高)。

另外,在开始我们救助行动时,大家如果需要到灾区采访或者运送物资,穿山甲也乐意提供帮助。

穿山甲联系人:

老穿:13908223525

办公室电话:028-81712499

小胡:13980818790

传真:028-81712498

地址:成都市贝森北路一号(穿山甲越野俱乐部)

协助政府:

我们希望此次的联合救助行动是作为政府赈灾的有力补充,充分发挥我们民间的力量。保护国际正在与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系,希望政府能够开辟一个通道,让民间力量参与救助,如果通道打通,我们后方马上可以组织采购并运输物资进去。

物品的集体采购: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最新信息,灾区最需要的物资包括:

帐篷、棉被、钢条、手套、绷带、纱布、麻醉药、消毒水、碘酒、明矾、大的不锈钢盆、矿工头灯、食物、水、不用电池的手电、雨伞、雨衣、雨鞋、木炭、御寒用的毛毯、衣物等。

现在一些物资在四川当地已经不好采买了,如果有谁可以提供货源,并能以比较优惠的价钱采购,请及时联络我们。

行动联络人:

工作人员:

王小娜

010-84039930(办公室)

Email:g84039930@126.com

苏苏:

MSN:suesue0801@hotmail.com

Email:suesue0801@126.com

北京市绿家园

200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