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五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05-09

五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社:    国家能源局局长:发展水电须严防“过度开发”

2、新华社:    国家开发银行再承诺提供贷款12亿元用于太湖治理

3、证券日报:   发改委:实现五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 

4、新华网:    中国将投资24亿多元打造生态漓江 

5、新华网:    专家呼吁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6、北京晚报:   美国家地理学会推14国"绿色指数" 中国第三 

 

地方信息:

7、大河网-河南商报:  环保"电子警察"上岗监控排污用上"千里眼"

8、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桂林将打造中国最大的野生鱼繁殖基地

 

民间环保:

9、中国水网:      绿色和平开始关注中国水污染

 

深度报道:

10、半月谈:      角色之惑与资金之困 民间环保行动呼唤发展空间 

11、新京报:      能源局局长:反对部分外媒妖魔化中国水电建设

12、中国电力新闻:   张博庭:辩证看待水电建设环境问题

13、中国企业报:    多家跨国公司回应“排污信息双重标准”

 

环境时评:

14、新财经: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话题

15、中国青年报:    自然保护区也需要人为干涉?

 

 

 

1、国家能源局局长:发展水电须严防“过度开发”

来源:新华社2008年05月08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7217601.html

  一边是全国火电装机高速发展,一年“吃掉”13亿吨煤;一边是清洁可再生的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低,在电力结构中占比不升反降......

  面对中国能源结构中的这一现状,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8日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中国水电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同时严防“不顾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行为。

  张国宝是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电力报社8日主办的“中国水电发展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张国宝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表塌陷、酸雨等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全国累计13亿吨煤炭用在了发电上,这个数字占了当年煤炭产量的近一半。

  张国宝表示,中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时,年发电量1.75亿千瓦时,是仅次于煤炭资源中国第二大能源资源。但截至目前,中国的水能资源利用率低,开发程度远低于美国、日本70%左右的平均水平。

  据了解,中国水电装机容量经过多年增长,至2007年底已达1.45亿千瓦。但由于火电增长更快,因此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目前为20%。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3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

  但张国宝8日同时对部分地区水电站建设“遍地开花”等行为提出批评,要求各地在水电开发中必须严防“不顾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行为。

  张国宝表示,今后中国水电开发将实现两大转变,即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记者 黄全权)

2、国家开发银行再承诺提供贷款12亿元用于太湖治理

来源:新华社2008年05月09日

http://www.gov.cn/jrzg/2008-05/09/content_965953.htm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赵晓辉)国家开发银行9日向太湖滨湖地区水环境治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提供贷款5.8亿元,这是国开行12亿元承诺贷款中的第一笔。

    据介绍,贷款所支持的项目旨在实现滨湖地区水环境优于太湖,并通过水系沟通,增强太湖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太湖总体水质,对太湖水环境整治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国开行已累计发放64亿元贷款用于太湖治理,贷款余额40亿元。国开行2002年就向太湖治理工程投放14.5亿元贷款,主要用于太湖内湖五里湖的初步治理,该项目于2004年竣工。

    另悉,国开行贷款4.15亿元作为启动资金支持调引长江水开辟第二水源的锡澄水厂一期工程也已于近日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

    支持无锡太湖水环境治理是国开行积极支持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信贷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开行治污减排和环保贷款余额超过862.4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贷款余额801.6亿元,工业污染治理贷款余额为48.5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贷款余额为12.3亿元。

    国开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禁止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过剩行业的项目贷款,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投入,鼎力支持治污减排和环保工作。

3、发改委:实现五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 

来源:证券日报2008年05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09/content_8133844.htm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实现五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不过,两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据该负责人介绍,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66%和3

.14%,首次实现双下降。

    此外,他说,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可累计节电290亿千瓦时,少排放二氧化碳2900万吨、二氧化硫29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朱宝琛)

4、中国将投资24亿多元打造生态漓江 

来源:新华网2008年05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217326.html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市长李志刚8日向记者透露,中国将投资24.31亿元在漓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上修建斧子口、小溶江及川江3座水库,把桂林市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保障漓江生态环境用水和漓江旅游环境用水的需要。

  这项被称为“打造生态漓江”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已经铺开,国家发改委提出,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三个水利枢纽同步建设,计划5年、力争3年完成。

  桂林市水利局局长莫庭金介绍,小溶江、川江、斧子口3座水库建设以桂林市防洪及漓江生态补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总库容4.985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中,国家补助占60%,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筹措40%。工程将于今年10月全面动工建设。

  莫庭金特别提到,川江水库将建设一条野生鱼通道,并把川江水库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野生鱼繁殖基地。川江水库将是中国第一座给野生鱼建设通道的水库。

  桂林以山水风光享誉中外,漓江风景区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漓江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旅游黄金水道,是桂林旅游品牌的重要标志。每年到桂林来旅游的中外游客1400多万人次。(记者刘水玉)

5、专家呼吁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来源:新华网2008年5月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4350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 周英峰)参加8日在京举办的“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高层论坛”的专家呼吁,中国企业应该把全球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积极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研究员张建民说,应对气候变化、减排二氧化碳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际上是改变能源的使用方式,由此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气候办巡视员高广生认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日趋严格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抑制能源的消费,这为中国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一系列技术包括低碳能源技术的竞争,这对中国技术自主创新来说也带来了机遇。

高广生同时指出,气候变化对于企业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国际上会逐步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和能效标准。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应尽早行动,否则在将来的竞争力方面就可能打败仗。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陈冬梅说,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这不仅提高了IBM公司的声誉,而且为该公司节约了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此次论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主办。

6、美国家地理学会推14国"绿色指数" 中国第三 

来源:北京晚报2008年05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09/content_8136155.htm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7日公布的调查报告说,巴西人和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最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紧随其后名列第三。而最差的则是美国人。

  “绿色指数”

    度量环保生活方式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设立的“绿色指数”,旨在测量消费者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住房、交通、食品和商品这4方面对环境的影响。

    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居民最关注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也反映了这些关注。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发展中国家居民更可能住小房子,使用绿色产品,拥有较少家电,走路、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

  14国排名

    巴西印度并列第一

    在被调查的14个国家中,巴西和印度居民得分最高,同为60分,其次为中国56.1分,墨西哥54.3分,匈牙利53.2分,俄罗斯52.4分。

    发达国家中,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得分均为50.2分,西班牙为50分,日本为49.1分。美国消费者得分最低,为44.9分。

  美国垫底

    发达国家浪费资源

    研究人员发现,发达国家居民倾向于住大房子,经常开空调,买私家车,经常独自驾车外出,不经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最不喜欢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

    报告说,美国人最不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也最不喜欢食用本地出产的食品。

    研究人员指出,“绿色指数”可能随着国家经济繁荣,消费者购买力增强而改变,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也会渴望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链接:其他环境指数

    一般的环境指数都通过政府、工商业和其他方面的环保表现作为依据,而绿色指数则以每个消费者为单位,调查他们的生活方式后得出结论。因此结果也与其他知名的环境指数大不相同。

    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

    按照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指数,对世界各国进行排名。六大政策类别包括: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和可持续能源政策,评估各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表现。

    生态足迹(EF)

    这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中文网站上可以找到关于“个人生态足迹”的测试

7、环保"电子警察"上岗监控排污用上"千里眼"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2008-05-09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5/09/content_13204900.htm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9日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记者 王利军)如果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一家企业连夜偷排废水,设在省环保局的监测设施就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今后,河南省所有排污大户的排污口都有“电子警察”上岗,全天候监测河流水质和排污大户。企业是否达标排放,环保执法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一目了然。这是昨日记者从2008年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监测由每月两次变每天六次

    眼下,全省18个省辖市河流水质共设了51个出境责任目标断面。而由于以前监测手段是采取人工采样,每月固定时间监测两次,一些违法企业摸准了环保部门对河流的采样时间,就使用暂不排放、放水稀释等招数,以此蒙蔽环保部门。今后这招可不好使了。

    此次省环保部门筹建的环境监控信息网络平台,已在省辖市出境断面上建设了4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频次由每月两次改变为每天6次;同时在国控、省控500余家重点排污企业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分别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设施。     

    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查出污染源

    省环保局副局长陈新贵说,我省排污大户的排污口有了“电子警察”上岗,今后企业是否达标排放,环保执法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一目了然。

    这些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分别与省环保局信息网络连接,每4个小时传输一次监测数据,环境监管人员通过办公电脑可以适时监控全省河流水质状况及重点污染源的水、气排污情况。

    如果发现某个河流断面水质超标,网络将自动报警,监控人员可以立即从信息平台调出上游重点排水企业的排污状况,查出违法排污的企业,并通知当地环保监察人员赶赴现场查处。

8、广西:桂林将打造中国最大的野生鱼繁殖基地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2008年5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4408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9日电(记者王勉 刘水玉)桂林市水利局局长莫庭金日前说,为了桂林市防洪以及给漓江生态补水,我国将投资24.31亿元,修建小溶江、川江、斧子口3座水库。其中,川江水库将建设一条野生鱼通道,并把川江水库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野生鱼繁殖基地。

“水库建成后,川江水库将是中国第一座给野生鱼建设通道的水库,外国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就在修水库时给野生鱼建设通道。”莫庭金说。

川江、小溶江、斧子口3座水库以桂林市防洪及漓江生态补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总库容4.985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中,国家补助占60%,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筹措40%。工程将于今年10月全面动工建设,计划5年、力争3年完成。

漓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是中国的“旅游名片”, 更被誉为桂林山水的“灵魂”。每年到桂林来旅游的中外游客1400多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都要畅游漓江,欣赏这里的奇山异水。但是,这条“黄金水道”却从上世八十年代开始面临枯水威胁。近年来,83公里长的漓江游览航线,冬季只能通航10多公里。夏季洪灾泛滥,每隔三五年桂林市区就会被江水淹没一次。

今年年初冰雪灾害,漓江源头猫儿山、海洋山等地的森林受灾损害极其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大为降低,漓江水源受到严重威胁,漓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自治区副主席高雄说,这一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漓江补水3.14亿立方米,将漓江枯水期流量补到每秒60立方米,对解决桂林市防洪、城市用水和漓江旅游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起到全局性的重大作用。

9、绿色和平开始关注中国水污染

来源:中国水网2008-05-0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14831210322988_1.shtml

  日前,中国水网记者拜访了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了解到继绿色和平在中国开展抵制转基因食品、换灯护地球、停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等活动后,目光又瞄准了中国的水污染。2007年,绿色和平组织已经开始在中国就水污染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据称,2008年绿色和平将针对水污染问题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就中国某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段进行水质分析,向公众宣传中国水污染;并计划收集一系列中国排污口资料,以期望能够唤起公众及企业对中国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意识。

  绿色和平是一个全球性的环保组织,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推动积极的改变,保护地球环境与世界和平。目前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部,拥有超过280万名支持者。绿色和平中国分部于1997年在香港成立,目前在北京和广州设有项目联络处。

10、角色之惑与资金之困 民间环保行动呼唤发展空间 

来源:半月谈 2008年05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08/content_8129289.htm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这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这就是说,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助推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

    炎炎夏日即将来临,你是否会注意把空调温度设定在不低于26℃? 2004年开始,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等环保社会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此后,该行动的影响逐渐扩大。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使这一民间行动上升为国家规定。

    环保社会组织在倡导环保理念、开展环境监督、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王名认为,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他说:“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有时候就得靠社会组织,比如干预和影响公众行为,进行日常性的污染监测,参与国际交流,动员国际资源等。”

    角色之惑与资金之困

    我国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和“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方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调查,我国环保社会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率较低,大部分在单位内部登记或在工商部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部分环保社会组织甚至未办理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王名认为,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环保社会组织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难以把握。“追逐政府资源、追逐利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这就容易导致非政府组织的政府性,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

    角色之惑已让环保社会组织感到迷茫,资金之困则使其不堪重负。

    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次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显示,76.1%的环保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超过60%的环保社会组织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96%的全职人员薪酬在当地属中等以下水平。

    目前,中华环保联合会正在进行第二次环保社会组织的调查,报告将在今年10月发布。负责实施调查的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组织发展与联络部部长郑庆宝告诉记者:“从我所接触的环保组织和调查已反馈的部分问卷来看,资金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什么改善。”

    自强与扶持,一个都不能少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表示,要切实解决登记管理障碍,探索开通登记绿色通道。郑庆宝说:“改登记制为备案制,让热衷于环保的社会组织首先取得合法的身份,才能够谈得上发展。”

    登记注册关系生存,经费则关系发展。王名说,我国环保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是缺乏专业能力。在水污染方面,在气候变化方面,尚没有一家环保社会组织能够为公众提供专业的服务,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咨询,“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钱”。

    孙伟林提出,社会组织应该“通过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职能和项目,获取财政资金的支持”。管理部门的意见与专家的观点一致。目前我国已开始试行政府购买服务,但在环保领域,这种方式仍是空白。

    “立法也要跟进”,王名进一步强调,“要为环保社会组织的活动划一条底线,告诉它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一位基层环保组织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开展工作,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可见,只有使管理制度规范化,保障环保社会组织合法开展工作的权利,才能使其获得独立而稳定的发展空间。

    政策的扶持有待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的自强自律也不可放松。孙伟林表示,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健全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环保社会组织应按照上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自律自强,才能实现健康发展。(高远至)

11、能源局局长:反对部分外媒妖魔化中国水电建设

来源:新京报2008年05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218180.html

  昨日(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水电论坛上首次就中国水电发展问题中的热点问题公开表态。他表示以后调整电价时要认真研究水电电价与火电“同质不同价”问题。同时他称应反对部分国外媒体将水电建设“妖魔化”,但也对部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对于外界质疑水电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他则明确表示,“水电是清洁能源是再生能源的定位不能变”。

  虽然不久前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水电建设提出了蓝图愿景,但记者昨日在中国水电论坛上了解到,水电建设在移民安置问题、火电水电不同价问题和环保等三大问题的夹击下,仍然面临众多政策考验和企业的利益博弈,步履艰难。对此,昨日国家能源局局长也在会上首度公开直面问题,并进行了剖析。

  水电价格存上调空间

  针对困扰水电企业上网电价偏低,与火电不能同质同价等问题,张国宝表态,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他说,由于以前给水电定上网电价是按照成本价以及合理利润空间来计算的,而水电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成本高,但是建成投产后被认为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所以给水电定的电价要低于火电。“这些问题如果以后要在政策上调整的话要认真进行研究。”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总经理范集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中国的水电与火电的上网电价每度相差达1毛钱左右,说明水电价格是存在上调空间的。他认为如果上调了水电价格,带来的收益完全可以用来帮助水电站建设中解决移民安置和环保问题。

  火电亏损依然无解

  昨日,国内五大电力集团的高层均出席了会议,但只字未提经营困难和“煤电联动”。针对电力企业因煤价上涨经营困难等问题,张国宝表示煤炭企业涨价是因成本上升导致,比如资源税和环境治理的费用。

  对此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五大电力集团高层告诉记者,电力企业承担亏损是央企的社会责任,因亏损而领导考核不合格也并不重要,目前五大电力集团还不至于因此问题而停机不发电。他指出,“煤电联动”解决的仅是价格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以及能源机制的问题,“但机制的问题目前谁也没有提”。

  水电装机容量持续下降

  据了解,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如果按重复使用100年计算,我国经济可开发水能的资源量约为600亿吨标准煤,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剩余可采能源40%,是仅次于煤炭资源我国第二大能源资源。

  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日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将达1.9亿千瓦。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诉记者,自1995年至2005年,我国的水电建设速度是逐步下降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水电装机量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20%,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火电装机比例的74%以上,也低于此前24%的增加速度。王浩还批评道,一些电力设计院为了回避移民安置问题,而选择并非最好的方案。

  小水电站监管不足

  针对频繁见诸报端的水电建设破坏环境问题,张国宝明确表示反对部分外国媒体对于中国水电建设的妖魔化,同时对此表示“心情沉重”。

  张国宝表示,他明确反对“用尽每一滴水”的政策。但他表示小水电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很多都在偏远山区,中央政府可能不能面面俱到。他认为,小水电的主要管辖在地方政府,希望以后地方政府在小水电建设上要做好规划。  相关:

  能源局“三定”本月出结果

  昨日,对于颇受关注的国家能源局“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编制、定人员),张国宝表示目前“三定”方案正在和中编办和国务院协商制定中,从“中编办的层面上方案的原则已经确定”,他表示“三定”方案在5月份会有结果。

  根据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的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中国的能源管理机构将由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组成。

  不过,机构改革方案公布近两个月,国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依然没有最终确定。 (记者钟晶晶)

  资料:

  张国宝简历

  张国宝,1944年11月19日出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1991—1997年先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司工业处处长、投资司副司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2003年4月开始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08年3月被任命兼任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局长。

12、张博庭:辩证看待水电建设环境问题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 08.05.09

http://www.cepn.sp.com.cn/bwtj/200805/t20080509_228586.htm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水利水电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但别的工程建设就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吗?比如修高速公路、开挖矿山,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是,人们为什么偏要强调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破坏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过去我们对水电开发的认识有些片面,大家只看到了水电开发的环境作用,而忽视了它也会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人们在看到这些问题后,当然需要特别提醒我们。对此,我们水电工作者应该予以充分的理解。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现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不适当的偏见,认为水电开发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以至于一些科学素养不够高的同志,经常喜欢以盲目反对水电开发来显示自己的环保觉悟,甚至包括我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部分行业内专家,也不免会在这方面迷失方向。为了消除人们的偏见,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清思路。

用“以人为本”的态度鉴别河流生态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中河流的和谐?我们认为考虑河流生态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前提,否则,我们就无从谈起鉴别河流生态的好坏。例如,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对于现代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绝不是什么生态保护,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大家可以亲自去看看,没有开发水电的怒江沿岸的原始状态和已经开发的新安江到底哪里的生态环境更好些?大家也可以去比比,水资源、水电开发程度极低的我国和得到充分开发的欧美发达国家,哪里的生态环境更好些?全世界发展的现实都证明了水资源、水电开发程度与生态环境成正比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证实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与河流的和谐,必须要通过人工控制河流的工程来实现。

  然而,由于受到错误的人与河流和谐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至今还认为我国目前的很多河流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严重不足,而是开发过度引起来的。例如,最近有民主党派担心未来长江上游61%的水资源开发会造成开发过度,错误地认为“流域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自然的长江”。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漏洞,难道我们建设了水坝,人造水库储存了61%的长江水量以后,长江流域的水文就会不循环了吗?生态系统就不能维持了吗?这道理又何在呢?如果大家有怀疑,可以去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去看看,众多巨型水库足以储存科罗拉多河年径流量4倍的水资源。然而,几十年来不仅科罗拉多河的水文还是循环、生态系统照样维持,而且,情况比我们很多开发不足的河流还要好得多。由于梯级水库储备了4倍于河流年径流量的水资源,科罗拉多河利用水库汛期大量地拦蓄洪水,不仅大大缓解了洪水对周围地区的威胁,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调水措施,为干旱少水的美国西部常年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从而使得美国西部成为移民崛起的新大陆。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创造人与河流的和谐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水电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我们改造自然的活动,理直气壮地去开发建设我们的现代化国家。

水电开发有助于河流水资源调节

    近年来,很多不赞同水电开发的误导宣传都把水电站说成是引发水资源问题的根源之一。一些人不能区分水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应用的区别,认为水资源开发也不能超过河流年径流量的40%;有的甚至把水电站说成是吞噬水资源的恶魔。极个别水电站管理不善出现的暂时的断流、枯竭等现象被无限扩大化,好像水电开发一定会破坏河流水资源,影响河流的其他功能似的。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我们认为水电开发的最重要意义,恰恰在于通过对河流水资源的人工调节,增加水资源,保证发挥河流的生态环境等功能。

  目前,很多人认为解决水少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节约水资源,解决水多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防洪。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是水多和水少同时存在,我们就会发现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蓄水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因为,单纯地提倡节约用水,完全可能会在洪水期加大洪水的威胁;修堤坝行洪解决了洪水的威胁之后,在现代水资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一定会造成枯水期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因而,用水库蓄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最重要措施。蓄水水库是大型水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我国水电开发的最重要意义首先在于调节水资源的需要。

  一些认为我国过去的水电开发规划只注意水能资源的应用最大化,而忽视了河流水资源其他功能的看法是极不准确的。例如,目前我国13大水电基地中怒江的水电开发条件名列前茅,但却是最晚进行水电开发规划的流域。其原因就是因为怒江的下游不在我国境内,水资源矛盾不是十分突出。而我国的三峡、小浪底等已经开发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恰恰是需要它们调节水资源。这充分说明我国过去的水电开发规划,也一直是把水资源的调节放在首位来考虑的。

  目前很多社会上的宣传都认为水电开发会造成河流的断流、枯竭,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水电开发的水库蓄水是为了调节控制水资源,从理论上说水仅仅被储蓄起来(水库新建成的初期蓄水例外),总量是不会减少的,除了让河水听从我们的调遣,根本就不会把水资源损失掉。个别水电站由于管理的不善出现的暂时的、局部的水量减少和断流,不能作为水电开发本身的缺点。水电开发之后上游地区水资源使用过量,更不能算成水电开发的罪状。水库蓄水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控制河流水资源的手段,至于管理的效果如何还要取决于我们的管理者。

  一些人过分强调水电开发淹没土地造成的生态损失,因此对我国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规划忧心忡忡,认为水资源开发程度超过了61%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实际上水电开发不过就是要把下游的自然湿地搬到上游,把过去被动的靠天吃饭,变成主动地靠水库吃饭,把不可控的水资源变成可控的水资源。只要我们的河流上游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能把更多的水资源储存在上游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觉得61%的比例不仅不算高,而且还有些偏低。即将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应该根据我国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加大长江上游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这样才能更有力地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矛盾。

  现在一些偏激的环保人士反对在中国建设高坝大库,认为大型水库的淹没损失巨大。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中国当前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龙头水库建设。龙头水库存储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例如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8万多座,水库总库容是我国的很多倍。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六千多亿立方米。由于缺乏龙头水库的调节能力,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

水电站的水库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水库本质上是人工构造出来的湿地,应该具有天然湿地一样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我们现在的一些宣传,过分渲染水库形成初期的一些生态环境变化。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人工湿地完全可以和天然湿地一样发挥出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我国著名的高山湖泊木格错、仁宗海就是若干年前天然河流被阻挡之后形成的高山湿地,谁又能说它会破坏了生态环境呢?所谓水电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事实上主要是水电开发后周围区域内的社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伤害。如果人造水库的周围没有人口居住的社会需求,其生态环境作用与那些天然的湖泊决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水库对于水生物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水库建成之后,由于部分水流动的减慢不利于一些激流中鱼类的生存,同时由于水坝的阻挡也会对洄游性鱼类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绝不像一些人渲染的那样,河流会完全变成一串不流动的湖泊。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早就对河流进行了梯级开发,为什么也没见到一串不流动的湖泊呢?首先梯级水电站群绝不可能是所有的电站都是满库运行,而且即使满库以后河水也还必须要流动。其次,任何电站水轮机出水口的下方一定会形成一片激流浅滩的区域,可以为喜欢激流的鱼类提供生存空间。此外,因为水库蓄水后水环境容量的大幅度增加,也会有利于喜欢在静水中生存的鱼类数量大幅增长。

  从整个地球来看,水库湿地和天然湿地一样具有地球之肾的重要生态功能。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都是湿地数量不断减少造成的。1998年大洪水之后,我们还曾经为了恢复湿地和防洪采取了一系列的退耕还湖措施。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水库湿地的生态作用,并且有意识地把大量的水库湿地建在河流的上游,我们同样也可以增加湿地,同样也可以帮助解决防洪和生态问题。从全流域来看,大型水电建设难道不就是一种更有效的退耕还湖生态保护措施吗?

  2006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报告》明确指出:“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均不足,地球淡水资源尽管分布不均,也还说得上充足。”很显然,报告明确地提出了目前世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是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所谓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应该就是指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必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黄河上最重要的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后,为水利部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提供了可能,通过统一调度就杜绝了断流的现象。我国长江等河流目前的开发程度还很低,根本就不具备统一调度的条件。只有加速我国长江上游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开发,具有一定的水库蓄水量,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我们国家水利部门对长江水资源统一的科学管理和生态调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型水电建设恰恰是我们当前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13、多家跨国公司回应“排污信息双重标准”

来源:《中国企业报》2008年05月09日 蒋毅坤

http://mnc.people.com.cn/GB/7220552.html

  连日来,有13家跨国公司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上涉嫌采用“双重标准”而广受质疑。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本报记者本周采访了这13家企业,除了道达尔、日产汽车、宝马以外的10家公司都及时对记者的问题给予了回应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指责让它们难以理解。

  绿色和平组织日前在北京发布调查报告,称其历时7个月调查的28家世界知名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中有13家企业有中国以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却惟独“遗漏”中国,涉嫌采用“双重标准”。这13家企业是: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车、皇家壳牌石油、丰田汽车、道达尔、通用电器、福特汽车、日产汽车、日立、雀巢、巴斯夫、宝马和东芝。

  本报记者与这13家企业取得了联系,截至发稿时止,除了道达尔、日产汽车、宝马以外的10家企业都及时对记者的问题给予了回应。

  跨国公司身陷“环保门”

  绿色和平组织对外公布的调查结果称,在企业官方网站上,28家企业除波音公司外都公开了全球性或者地区性污染物排放信息。只有6家企业公开了其在中国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其余22家未公布中国污染物排放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方面对中国有双重标准的行为:他们在其网站上公开了在中国以外其他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信息,但是没有公布在中国的污染物排放信息。

  该组织项目主任刘立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本次调查所选取的28家企业都是在中国设有生产型工厂的跨国公司。调查中,松下等6家公司虽然有中国的环保信息,但找起来颇费周折。索尼公司的中国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在其英文网站上,甚至没有明确说明是中国,而仅仅在最后注释“资料中的东亚地区指的是中国”。

  记者也注意到报告中,以丰田汽车为例,在中国的环境信息为空白,而其在欧洲的报告内容包括欧洲5家工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浓度与总量、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废弃物排放总量等信息。

  据介绍,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浏览公司官方网站,查找分析相关信息。为避免遗漏,该组织还向受调查的28家企业发放问卷,并预留1个月的回复时间。刘立灿说,最后共收到了6份答卷,而包括GE在内的3家公司发回的仅仅是公司相关报告,没有回答问卷的问题。

  刘立灿同时也承认相对于这13家企业,另外9家企业如波音、三星等没有在任何地区单独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企业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至于为什么仅仅盯住这些没有在中国发布污染物排放信息的公司,他表示这是出于对公众知情权的考虑。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公司都有公布全球性或地域性的污染物排放信息,这证明这些公司应该有能力了解并有意识向公众发布包括污染物排放在内的环境信息,但是他们大部分在中国却选择了不这样做。”刘立灿说,“我们呼吁所有企业,尤其是跨国大企业尽快在中国主动全面公布环境信息,加大透明度,积极保障中国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绿色和平组织也将继续关注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表现,并且希望公众和我们一起监督企业的污染情况。”

  跨国公司回应“双重标准”

  至截稿时止,共有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车、皇家壳牌石油、丰田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器、日立、雀巢、巴斯夫和东芝等10家企业回应了记者的问题。日产汽车表示没有接到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函,对于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也毫不知情,所以无法对记者的问题给予回应。所有回复本报记者的跨国公司都否认自己在污染物排放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双重标准”,并表示自己在污染物排放方面符合国家标准,并努力推进环保事业。它们表示尊重中国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并且将根据中国的法规要求为保障中国公众的这一权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丰田汽车的牛煜告诉记者,目前丰田在中国主要进行三项业务:混合动力汽车、环保工厂以及环保公益活动,丰田一直都很注重环境保护。从去年开始,丰田开始和其在中国的合资工厂进行污染物排放信息的统计,预计不久之后就可以开始向公众公布这项信息。

  壳牌中国集团公共事务董事刘小卫向记者表示,壳牌一直把环保当做指导企业处事方式的原则之一,壳牌中国在国内的很多合资或独资公司都在网站上公布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但是刘小卫同时也承认,对于壳牌来讲实现每个企业都公布其污染物排放信息还不太现实。壳牌目前在140多个国家设有企业,而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数量也很多,有的企业壳牌并没有控股权,无法决定是不是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有的子公司只有几十个人,统计污染物排放信息不太现实。而且污染物排放信息牵扯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如果对公众公布可能损害公司的商业利益。

  刘小卫表示,目前来说,2008年5月1日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公布其污染物排放状况,只是对企业公布污染物排放信息采取了一种鼓励的态度,只是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强制要求其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

  同时壳牌中国不是一个在中国上市的上市公司,在公司层面上,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要来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刘小卫表示一旦中国的政策法规要求公司必须公布污染物排放信息,壳牌中国一定会按规定行事。

  褪去光环的跨国企业

  对于为什么近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被媒体所诟病,记者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可以和跨国企业相抗衡的经济实力。跨国企业的耀眼光环在逐渐褪去,而一向被当做范本的跨国企业一旦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容易被无限制的扩大,而目前高涨的民族情绪也推动了这一点。所以跨国公司的一些不足之处很容易被别人攻击。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在不少方面还是不太成熟的,现在中国政府应该致力于制定一个好的游戏规则,给同台竞争的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而就目前来说,2008年5月1日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办法中有两条规定引人注目:环保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环保部门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楠“不客气”地说:“这个办法还太粗,很多规定还不具有足够的可操作性,还很模糊,更多的是原则性规定。”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我国有很多环保的法律规章都形同虚设,这个新施行的办法也面临着这样的可能。”

  如何获取并向公众发布准确而有效的环境信息和数据,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权,是环保部门和众多NGO面临的一个困境。

  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华博士说,“我们在推动独立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也就是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如果它出来的数据跟政府和企业有出入,那么舆论可以对政府和企业形成压力。”

  马军称,鼓励主动公开的好企业的代价是高昂的。“但是地方政府要明白,中国不可能永远是跨国大企业的投资天堂,即使做世界生产区也要做清洁生产区。”

14、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话题

来源:《新财经》2008-05-09 崔晓红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14851210324281_1.shtml

是开着奔驰喝污水,还是走路喝干净的水?是愿意被“饿死”,还是愿意被“呛死”?这样的选择题并不好作答

无论是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还是澳大利亚退出再进入,无不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在全世界迄今提出的20多种排放权交易方案背后,是各种利益的纠葛。没有单纯的环境问题,环保话题是个国际话题,说到底也是一个经济话题。

美国为什么退出《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京都议定书》要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需要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而且这些成员排放的气体总量要达到所有发达国家1990年总量的55%。

与全球贸易谈判相比,气候谈判的难度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贸易谈判对于参与者而言,往往有明确的即期利益可供追索,但气候谈判对所有参与者而言,是看不到任何短期利益的。相反,要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就意味着要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类能源的使用,或者采用成本更加高昂的节能技术等。这需要即期的巨大投入。

历经“八年抗战”,2005年2月16日,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批准后,《京都议定书》才终于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但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当年也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但2001年布什上台后,却宣布退出。美国的突然变脸差点让《京都议定书》流产,幸好后来俄罗斯加盟,才使得《京都议定书》得以顺利通过。

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当然不是布什一时兴起。美国立场的改变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美国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以上,《京都议定书》为美国规定的减排数字是7%,美国当时答应了。可1997年之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能源消耗增长很快,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减排,美国将多花很多钱,于是布什不干了。布什认为议定书规定的要求太高,会损害美国的经济。

澳大利亚退出的原因与美国大同小异。当时,霍华德任总理,他说:“批准《京都议定书》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利益。”霍华德表示,批准《京都议定书》将会提高澳大利亚的劳动成本,损害澳大利亚的工业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反对批准《京都议定书》。

直到2007年12月,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正式宣誓就职后,才在有关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文件上签了字。至此,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签署这个文件的国家。

向发展中国家发难

《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任务。但近两年来,中国和印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众矢之的。一是这两个国家将是未来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最大的卖家,将会有大批商人拿着钱排队买碳。二是中印两国是世界上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中国的总排放量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由此看来,虽然在第一阶段的《京都议定书》中没有为中国设定任何排放额度,但2012年之后这种优待很可能会取消。

布什说:“世界第二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是中国,但是中国却被排除在《京都议定书》的限制之外。这是一个需要全世界付出100%努力的问题。美国还要在对付气候变化的问题中担任领导地位,但不愿意被这一有缺陷条约所束缚。”

此外,美国、日本、韩国开始抱怨,说它们国家的大气污染都是从中国飘来的。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有申诉的理由:发达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环境该破坏的,你们都破坏了,我们刚一发展,你就喊治理,要求减排。虽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大,但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奢侈型人均排放水平,还属于基本需求型排放。

退一步讲,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实现13亿人基本生存权利,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名世界第一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

中国的难处

对外,我们当然可以辩解。但回头看国内,2007年太湖蓝藻发难,老百姓喝不上水,恐慌情绪四处蔓延。除了太湖,还有松花江、巢湖等,连连告急,一档接一档,惊心动魄。中国已经进入环境事故高发期。环保部每两天就接到一起环境污染事故报告。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2005年SO2排放2549万吨,COD排放1414万吨,在当时都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在2001年的时候还是28亿吨,2005年就达到53亿吨。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搞节能减排,专家预测,煤炭产量到2010年将超过30亿吨,那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6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600多个城市中,还有200多个没有污水处理厂,还有1/3的城市是直排。

环保形势是严峻的,但另外一组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目前,我国年收入683元/人以下被认定为绝对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标准为年收入958元/人以下。据此标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是5700万。

如果采用国际上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据测算,我国在此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是1.35亿,其中农村人口1.26亿。

勒紧腰带喊节能减排,显然是天方夜谭。话再说回来,建污水厂,上节能设备,哪一样不需要经济投入?排污权交易之所以能在太湖流域先行试点,首先得益于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

环保和发展的两难选择

有经济学家认为,环保和发展是一个选择问题。是先发展再治理,还是先治理再发展,还是一边治理一边发展,在发达国家也是比较难的选择。

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从历史来看,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包括日本在内,他们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曾面临与我们相类似的问题,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泊污染。他们曾经面临的窘境比我们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有钱了,治理环境的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将重污染产业向外转移或者升级换代,再加上环境法规标准严格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目前,污染严重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我国现在仍是粗放经济模式,高消费、高投入、低效益。国外把中国叫做世界工厂或者制造基地,环境保护遇到这种增长方式就产生很大矛盾,这个冲突一时难以解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环境污染已很难避免。由于经济高速成长的内在驱动,环境保护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环境为发展经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问题是,这种代价的付出应该有一个度,需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是开着奔驰喝污水,还是走路喝干净的水?是愿意被“饿死”,还是愿意被“呛死”?这样的选择不好作答,但却事关子孙万代。

15、自然保护区也需要人为干涉?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09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5/09/content_2173671.htm

    “如果教条地执行自然保护区内‘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保护区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的。”近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做上述表示。

    生态旅游赋予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多方面的边际效益,是环境和经济的双赢。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理性的开发以及滞后的管理,仍让脆弱的自然保护区面临巨大的威胁。“如果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标准和技术规则来实施,是不会对自然保护区带来创伤的。但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常被混为一谈,问题也就出来了。”雷光春认为,为将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内,传统管理方式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变。

    首当其冲的,当属从教条性到适应性管理的转变。“上世纪60年代的北欧就上过教条的当。为了保护珍稀漂亮的蝴蝶,北欧建立了40余个全封闭的蝴蝶自然保护区。20年后重新评估保护成效,却证明是彻底失败的尝试,因为教条式的管理恰恰排除了蝴蝶生长所需的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最后只能出高价买老百姓的奶牛,让牛去啃食植被,营造蝴蝶适应的原始生态圈,加以补救。”

    “实际上,在中国提适应性管理比在国外提更具意义。国外很多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而中国保护区内以及周边的居民却很多。再者,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基础上,建区后,将居民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完全驱逐出去,拒绝一切往来合作,一定程度上是扭曲了文化和资源的关系。”

    雷光春认为,在探求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中,洞庭湖地区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当田地恢复成了湿地,农民、渔民们展开了新的生活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几个农户一起开发观湖、观鸟、体验乡村生活等项目。农民说每年只需工作10个周末就抵了一年的收入,用不着打鱼、摸虾了。反面事例也很多,有些人在自然保护区内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大兴土木,修路、造宾馆、建配套设施,给环境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雷光春认为,协调好居民与保护区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健全的补偿机制是保障,社区共管是必然方向。“要把社区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纯粹靠替代产业和发展生产无法实现根本目标,出路必须是从国家层面实行生态补偿。几千万居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被牺牲,他们的牺牲到目前为止没有完全得到该有的正式认同。事实上,居民通过少干预、少破坏、合理共享达到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目的,这就是他们的新职业。”

    “适度而全面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还需要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理性管理的转变;从局部、区域性到系统性管理的转变以及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