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四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4-09

四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第一财经日报:   环境保护部发布第一号公告 加强监督减排设施

2、中国环境报:    国内首个洞穴鱼类保护区建立

 

地方信息:

3、中国环境报:    安徽确定环境整治四重点 加大重点流域治理力度 

4、山西新闻网:    山西太原:好天气多了水污染重了

5、新华社:      新疆:电磁设施缺乏规划 电磁污染投诉增多

 

重大水事:

6、新华网:      三峡工程完成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环境曝光:

7、记者观察:     宽甸永昌水泥厂继续肆无忌惮污染

 

深度报道:

8、半月谈:      多部门打绿色"组合拳" 中国打响"绿色调控"攻坚战 

9、中国环境:     三板斧齐下 生态渭河可期

10、龙虎网:     53种鱼踪影难觅

11、市场报:     环保聚焦:"处理污水也很赚钱" 亟需解决三问题 

 

环境时评:

12、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谨防规划环评条例成为“花瓶”

13、中国环境报:    环境执法如何硬起来?

14、中国信息报:    透过“72.4%”与“70.2%”看环保

15、荆楚网:      江豚之死 暴露保护瓶颈

 

 

 

1、环境保护部发布第一号公告 加强监督减排设施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4月09日 章轲

http://env.people.com.cn/GB/7095971.html

  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昨日发布第一号公告,公布城镇污水处理和电厂脱硫设施名单,并请社会各界予以监督。

  昨日被公布的分别为2007年全国投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清单(1178家)和2007年全国投运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清单(712家)。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电力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稳定运行,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7年底,全国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共1178座,平均日处理水量5320万吨;全国投运的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为26557万千瓦,其中2007年投运12040万千瓦。

  环保部有关人士称,此举旨在督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加强对减排设施的监督检查,确保稳定运行。

  据悉,针对今年灾后一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破坏严重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已从中央基建投资中调剂安排15亿元补助投资,用于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电力工业在完成全国二氧化硫总量削减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务院批复的“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总量实行计划单列,要求到2010年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总量要控制在950万吨左右,比2005年降低近30%,对实现10%的减排目标贡献率高达90%以上。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谈环境保护部新职能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这是几代环保人的期盼,昭示了国家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凝聚了人民的意志,环境保护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具有深远意义。

环境保护部一夜间"长大成人" 发改委权力难缩水

    3月16日,随着超过2900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表决,《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工业与信息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为5个新名词。5个新部委中,前三者同类项合并,环境保护部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只是改换了衣裳的颜色。

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环保“扩权”的背后

  3月11日,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国家环保总局如愿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而就在10天前,山西省临汾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村民,在一家化工厂门口,集体下跪抗议,要求工厂停产。媒体报道称,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的这家非法化工厂,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导致该校学生和当地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

2、国内首个洞穴鱼类保护区建立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04-09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0804/t20080409_255228.html

  本报讯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获悉,我国首个洞穴鱼类自然保护区在广西凌云县建立,将对我国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凌云县是广西洞穴珍稀鱼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有凌云金线鲃、鸭咀金线鲃等多种珍稀洞穴鱼虾。这些物种都是中国特有的水生生物物种,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遗传资源价值。为了对这一区域的洞穴珍稀鱼类及其生活环境实施抢救性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日前已批准在凌云县建立洞穴鱼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684公顷,由一条地下河沿线区域和另外6个分散的洞穴组成。

3、安徽确定环境整治四重点 加大重点流域治理力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年04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09/content_7945514.htm

    安徽确定环境整治四大重点,加大重点流域治理力度。巢湖流域禁上排放氮磷项目 将研究制定严于国标的水污染排放地方标准 ——

    近日,安徽省召开全省各市环保局长会议,贯彻落实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今年全省重点环保工作。安徽省环保局局长刘庆强要求,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努力保持全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全力推进污染减排

    今年,安徽省将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的监测、统计和考核,确保今年完成122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和29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实现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5%和1%;力争完成259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和250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实现减排任务过半。

    按照计划,环保部门要督促列入今年计划的116家国控废水排放企业、93家国控废气排放企业,及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组织验收。省环保局将积极协调各市,对减排项目每季度调度一次,对减排情况实行半年核查和年终考核。

  促进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质稳定好转

    淮河、巢湖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安徽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加大流域治理力度,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淮河、巢湖流域水质取得了持续稳定的改善。

    2007年,为加快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安徽省政府从省财政安排两亿元专项资金,对流域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每万吨处理能力补助300万元,当年共下拨1.62亿元,对24个县级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进行了补助。按照两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安徽省淮河流域将实施98个项目,总投资39.25亿元。目前,已完工14个,占14.3%,49个在建,占50%。巢湖流域将实施56个项目,总投资70.75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完工,28个在建。

    去年,安徽省环保局对淮河流域尚未开展规划环评的3家工业园区实行了限批。同时,在流域内确定并公布了41家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已有21家开展审核工作。严格实行淮河、巢湖流域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目前,两流域重点污染源已全部持证排污。淮河流域共发放许可证1050个,巢湖流域发放许可证202个。

    2007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共对123家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对700余家企业采取了停产治理、经济处罚等措施,对36名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清理了23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巢湖流域共检查企业4500余家次,对53家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对120家企业采取了停产治理、经济处罚等措施,对5名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清理了5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

    今年安徽省将进一步强化综合防治,突出抓好淮河、巢湖流域,努力促进水环境质量稳定好转。全面实施淮河、巢湖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重点督促各地加快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引江济巢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研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水污染排放地方标准。从今年起,巢湖流域全面禁止新上向巢湖排放氮、磷污染物的工业建设项目。从2009年起,全面停批向河流排放汞、镉、六价铬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今年,合肥、芜湖、马鞍山要开展饮用水水质全分析监测,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主要水质指标要全面达标。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今年年底前,全面取消巢湖流域禁养区内的湖泊围网养殖和肥水养殖。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严格新开工项目环评管理,力争“861”新开工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研究制定适用于四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环境准入配套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的倒逼机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今年全省将重点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化工、造纸、电力、钢铁等重污染行业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实现环境监管从“事后消防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

  加快两大体系能力建设

    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建设。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省级和17个市级环境监控中心,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力争合肥等6市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要求,亳州等7市环境监察支队一级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打好污染源普查攻坚战,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持久性污染物调查等工作。(穰敏)

4、山西太原:好天气多了水污染重了

来源:山西新闻网2008-04-0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05501207703852_1.shtml

4月8日讯 太原市环保局今天发布了一季度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及水环境质量情况,其中,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好天气比去年同期增加5天,水环境依然令人担忧,汾河太原段污染严重,晋阳湖水质为劣五类,属重度污染。

一季度,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好天气累计达74天,其中一级优为11天,比去年同期增加8天;二级良为63天,比去年同期减少3天;三级以下的天数也比去年同期减少4.65%。据分析,去年11月以来开展的“冬季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为持续的好天气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特别是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雨雪天气较多,全月的二级以上好天气使省城空气质量达到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对于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严重。污染水质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此外,作为晋阳湖补水水源的西干渠,无法控制沿途生活污染物的进入,致使补水水质较差,再加上湖周边农民的无序养殖也严重影响了晋阳湖的水质。

5、新疆:电磁设施缺乏规划 电磁污染投诉增多

来源:新华社2008年04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96483.html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8日电(记者贺占军)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我们的头顶已经被密布的各类天线、发射塔和高压线等层层包围。由于缺乏对大型电磁辐射设施的整体规划,近年来,新疆电磁辐射污染投诉日渐增多,污染纠纷频发。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局介绍,以2007年为例,新疆电磁辐射污染投诉达50多起,创近年新高。

  这些电磁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高层建筑天线林立;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移动通信发射设备成为重要的电磁辐射源。随着城市发展与扩大,一些逐渐被居民区包围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成为最大、最集中的电磁辐射源;高压电力设施进入人口密集区;部分工业医疗高频设备工作时,因为可能出现电磁波泄漏而让人们担心。

6、三峡工程完成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09/content_7945679.htm

    新华网宜昌4月8日(记者江时强)三峡工程8日完成了对长江中下游持续4个月的补水进程,开始正常的调度运行。

    8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6500立方米/秒,三峡出库流量与之相同,出入库流量保持均衡,三峡坝前水位为153.33米。

    长江为雨洪型河流,来水量丰枯季节不均匀。2007年长江来水的总体情况与往年比偏枯。加上长江中下游去年遭受了50年未遇的干旱,长江天然来水量满足不了中下游航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统筹考虑航运、发电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从去年12月4日起,启用三峡水库的蓄积水量,加大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有效缓解了去冬今春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用水的紧张局面。

    2007年12月初至2008年4月初,三峡工程的补水调度保证了其下游的葛洲坝以下江段水位高于航运最低要求38.5米。补水期间,三峡水库水位从155.64米开始下降,最低水位降到了152.45米,累计为下游补水22.5亿立方米。

    由于当前长江上游来水已开始增加,中下游水位和通航水深逐步增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决定停止为下游补水,进入正常的调度时期。长江航道局派驻沿线的多艘挖泥船也结束疏浚施工返航。

7、宽甸永昌水泥厂继续肆无忌惮污染

来源:记者观察 2008年04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09/121015321552.shtml

  2008年4月7日,我们又接到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居民来电:你们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记者团走了几天后,永昌水泥厂又开工了,我们想不通,这危害我们这么多年的水泥厂为什么在国家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编者)2006、2007两年督办的情况下,时至今日,在没有上任何新环保设备的情况下,居然还能生产?!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宽甸县党政领导把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温总理要保护人民健康为本的指示置若罔闻!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置我们数千人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在当地我们告状无门!

  居民直指——地方保护,宽甸永昌水泥厂继续肆无忌惮污染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污染情况调查之二

  蓝天白云,我们的车辆在铁长线上行驶,当地群众把这条路称为丹东沿江高速路,也有的人把这条路誉为丹东沿江风景路。司机小王是当地人,小王说:这条线是他15年驾龄里最舒心的一条山路。每到春夏之际,山上山下时常飘来“燕红桃”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原生态的自然气息,在进入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后,一切开始逐渐变色变味。

  浓烟遮天蔽日

  中午10时左右,路标显示车辆已经进入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境内,不久,远处的山峰间,飘浮出一股青烟,随着车辆前行,烟雾越来越浓。大约七八分钟后,车辆到达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镇区。在镇区的东部,只见浓烟滚滚,粉尘飞舞,公路两侧的房屋、树木和菜地全部沾满尘土,灰灰的。突然,一辆水泥运输车从身边疾驰而过,又一层尘土被掀起,让人感到窒息。

  “这点灰尘还不算脏,你到山上看看就知道了。”在一位50多岁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永甸镇永甸村对面的一座山上,山下街景一览无余。

  镇区主要在铁长线老线和新线之间,一直冒着浓烟的地方,处在镇区中心位置,就是永昌水泥公司,滚滚浓烟正弥漫在永甸镇的上空,灰尘像雾一般笼罩着永甸村。

  站在山顶上,村民向东指着说,这里向下有明代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河口断桥等景点,还有水丰水库、太平湾水库。山上的山里红、板栗树以及其他大片树木都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粉末,整片山坡都显得灰朦朦的,“这是水泥粉末,已经几十年了,这两年特别严重。”

  村民抓起一把沾满水泥粉末的山里红叶子心痛地说,永甸镇人多地少,而且大部分是山地,现在,国家提倡退耕返林,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现在城里人都提倡吃绿色食品,对这里山上长的,地里种的,水里生的,城里人都抢着买,可现在这灰呼呼的水泥灰把“山里红”都变成了“水泥白”了,不好卖了。

  一位在工厂工作了20多年的工人说,工厂的烟尘和粉尘污染相当严重,一到傍晚,厂区周围几公里范围内都笼罩在烟雾中。

  问为什么明知道有污染还要在厂里上班,这位工人无奈地说,没有办法,虽说提倡农民进城,但总不能都往城里挤吧!只能期望你们常关注,政府多重视,企业早觉醒。

  “风往哪边吹,哪边就遭殃。”70多岁的村民张大爷说,他住的是老房子,坐在家里吃饭都有水泥粉掉到碗里,屋顶、院内包括房间到处沾满水泥粉,第二天睡觉醒来,鼻孔里都是粉尘。

 [1] [2] [3] [下一页]

8、多部门打绿色"组合拳" 中国打响"绿色调控"攻坚战 

来源:半月谈2008年04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09/content_7945217.htm

    自2007年7月推出“绿色信贷”后,国家有关部门近期又密集出台了“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等一系列政策。这一系列绿色“组合拳”表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已进入环保部门与多个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设计、配套实施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一场“绿色调控”的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有保有压:

    斩断污染企业资金链条

    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这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闸门之一,银行信贷投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能否沿着“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方向发展。而“绿色信贷”正是将生态因素纳入信贷决策体系,在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通过“有保有压”的方式调控银行信贷流向,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

    “绿色信贷”政策发布后,得到了大部分地区金融系统和环保部门的回应,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与所在地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合出台了有关“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目前,第一批遭遇信贷限制的是部分被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的环境违规企业。安徽省蚌埠九采罗化工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在申请贷款方面受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限制。安徽运漕酒厂、铜陵铜官山化工有限公司不仅被停止了新的贷款,还被收回先前的贷款。

    2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决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先期试点。“绿色保险”成为继“绿色信贷”后又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如果说,“绿色信贷”政策着眼于企业的间接融资,通过调控和管理贷款流向,从资金源头对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进行控制,压缩“两高一资”行业生存的资本空间,那么,“绿色保险”政策则侧重于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减轻政府环境压力、转移企业污染风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更重要的是,依靠保险制度抬高企业进入门槛,使企业根据价值规律,做出投资回报的理性预期,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正确选择进入和退出的行业和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自身的完善。

    2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至此,由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搭建起的绿色经济体系已经起步。

    “绿色证券”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对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进行了规范。与间接融资渠道相比,国家这次在直接融资渠道上“出招”更狠。凡没有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建设项目中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环保设施不配套、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环境事故多、环境影响风险大的企业,要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考虑以“一票否决制”截断其资金链条;而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上市融资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绿色信贷”到“绿色证券”,构建绿色资本市场已成为“绿色调控”的突破口。

    有收有放:扎紧企业排污口

    “绿色证券”令一方面授予了环保部门对于环保不达标企业的上市否决权,相当于剥夺了那些肆意制造污染企业上市的机会。另一方面规定,当发生诸如公司因环境违法违规被环保部门调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等情况时,上市公司必须立即对相关事件予以披露。可以说,“绿色证券”令的施行表明套在环境违法违规企业颈脖上的绳索被进一步收紧,污染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

    2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8年第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共涉及6个行业的141种产品。针对名录中目前还享有出口退税的39种产品,国家环保总局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取消其出口退税的建议,同时还向商务、海关等部门提出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议。

    “这一名录的发布,为‘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对象。”国家环保部门下一步还将建立“两高”产品名录动态管理数据库,随时补充新的产品和信息,并及时予以公开。

    有奖有罚:以长效激励机制

    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

    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虽然在实施中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差距不小。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这就造成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不足,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不能被全部激发出来。

  专家认为,当前的政策漏洞有以下四方面:一是排污权无偿取得以及较低的排污费征收标准,使环境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二是“先排污,后收费”的排污费征收方式,使政府处于被动局面,且无法对企业或企业生产行为实施有效监督,也难以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约束机制。同时,这种方式还将环保责任过多地转嫁给了政府,形成了“企业污染,政府治理”的恶性循环。三是有利于环保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形成。四是缺乏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对环保节能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政策上没有区别对待,不利于调动各类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另外,从法制上看软肋有三:一是失之于“空”。现有环保法律法规虽对环境违法行为作了明显的限制,但很多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失之于“软”。没有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权力,容易造成执法、执行难。三是失之于“宽”。主要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偏低。对此,专家认为,我国于4月1日实行的节约能源法会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贺利艳 顾瑞珍)

9、三板斧齐下 生态渭河可期

来源:中国环境2008-04-09  钟平 冯永强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705581207706471_1.shtml

  陕西省潼关县四知村,渭河入黄河处。

  当记者站在这里的土崖畔看渭河时,与2004年春天那种愧对母亲河的沉重显然不同。尽管在枯水季节,渭河却没了从前的黑浊之状,感观上水质明显好转。

  四知村取意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由于黄河主河道移向陕西一侧,从前的吊桥监测站移至四知村,2005年正式运行。

  从2006年3月开始负责吊桥监测站日常业务的赵琳晖告诉记者,刚来时,站在河边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现在已经明显好多了。

  负责监测站看护的冯国强说,2007年以来,他有空就划着小船在河里钓鱼,监测站屋里还养着他钓的黄河鲶鱼呢。

  黄河鲶鱼回游渭河水域,难道渭河的水质好转了?监测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潼关吊桥断面2002年COD年均值为106.9,2006年为78.4,2007年为76.15。

  四知村变化令人感奋。下游的COD数据是上游水质状况的集中反映。在渭河几条污染严重的支流中,沣河水质变化最显著,2007年12月监测COD仅为16,完全达到河流功能区的要求。2007年,涝河的COD由从前的500左右锐减到30以内,连环保部门都惊叹不已。

  渭河流域水质的改观,和近年来陕西治污力度的加大,沿河各市使出“三板斧”,下狠心关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建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是分不开的。

  大刀阔斧整治造纸业

  核心提示:

造纸业的COD排放占到渭河污染水体COD总量的52%,占工业COD排放总量的73%。渭河污染治理,造纸业是关键。算清这笔账后,沿河地区抬高产业准入门槛、采取关停措施就有力了。

渭河污染源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据调查,造纸业的COD排放占到污染水体COD总量的52%,占工业COD排放总量的73%。渭河水质轻则呈酱油色泛黄沫,重则发黑发臭,这都是化学制浆产生的黑液所致。渭河污染治理,造纸业是关键,政府第一板斧首先抡向了造纸业。

  从蒸球落地的那一刻起,西安市兄弟纸业的几条化学制浆生产线就不复存在了。几百万的简易碱回收设备卖了废铁,几个大蒸球废弃在露天地里。作为长安区招商引资的企业,兄弟纸业经理关志茂有点儿始料不及。他苦笑地说,当初嫌建得慢,现在嫌拆得慢;政府力度大,企业牺牲大。抱怨归抱怨,关志茂仍感到幸运:废纸浆生产线保留了,生产还可以继续;如期完成拆除,又可以拿到政府的奖励金。

  西安市整治造纸业力度大、效果显著,关键是算清了一笔账:造纸业的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5%,而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却占全市总排放量的52.76%以上,经济与环境账不划算。算清这笔账后,西安市抬高产业准入门槛、采取关停措施就有力了:

  2004年~2005年,两年内关闭规模以下造纸企业102家,随后产业政策调整为淘汰3.4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和两万吨以下的废纸浆,并拿出一批资金以奖代补。

  2006年,西安又关了21家,要求无脱墨工艺的废纸造纸实现“零”排放,有脱墨工艺的上措施节水减排。这一年,削减COD1.1万吨,节水5100万立方米,相当于337个兴庆湖的蓄水量。

  2007年,西安市再下硬茬不手软,监理人员昼夜守在排污口上,一次偷排处罚,二次停产整改,三次退出造纸业。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就是要逼退造纸业。到年底,13家化学制浆企业中,或关闭或拆改10家。27家废纸浆造纸企业中,12家实现“零”排放,15家实行节水减排。总共削减COD1.545万吨,节水4883万立方米,又是300多个兴庆湖。

  西安市环保局副局长任永凤感慨地说,造纸业的关闭拆改为完成COD减排任务做出了大贡献,也改变了河流污染的被动局面。

  2007年7月,在全省最大的造纸企业——武功县东方纸业集团公司,随着64个蒸球落地,18条废纸生产线投产运行,这个有20家分厂、11万群众股民、年产值4亿元的松散型联合集团公司,终于翻开新的一页。

  企业阵痛,政府揪心。武功县环保局前任局长对东方纸业整治不力被免职,新局长王伟上任伊始,跟着县上领导一起赴外地考察,为东方纸业寻找出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东方纸业的问题一是环保,二是稳定,三是发展。他挨个儿给分厂厂长们做工作,讲环保法规政策,讲节能减排,逐个儿解开疙瘩消除顾虑。东方纸业召开股东大会统一认识,放弃麦草化学制浆生产,转型搞废纸浆生产。省环保局补贴扶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废纸浆生产的分厂日渐增加。

  2007年7月23日,“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在央视法制频道做了正面报道,东方纸业头一回尝到被媒体表扬的滋味。

  从2003年到现在,咸阳市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76家。现有的10家企业中,化学制浆只剩下了1家。

  BOT模式推动污水厂建设

  核心提示:

渭河要变清,必须处理好城镇生活污水。沿渭各县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确立了按照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思路,一大批污水处理厂迅速上马并投入运行,多年来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从此改变。

城镇生活污水是渭河第二大污染源。当记者来到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时,看见自动化控制室内数据指示灯闪闪烁烁,污水处理厂设施正满负荷运转。

  许多人不知道,咸阳人为圆建污水处理厂之梦,整整奔波了10年,1993年就有了建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报告。可是两个亿的投资资金全无着落,项目几上几下。最后市政府提出了以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思路,并确定了“政府不担保、财政不拿钱、污水处理费不超过0.7元”的建设原则。2003年3月,咸阳市与广东新晟环保公司签约,东郊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2006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咸阳市区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

  尝到了BOT模式甜头的不仅仅是咸阳。在礼泉县城北郊的泥河沟,上世纪60年代以前有个汩汩流淌的子宫泉,泉水干枯了,泥河沟成了排污纳污的臭水沟。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县政府打算建一家污水处理厂。其时陕西通达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在礼泉有个果汁厂,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排污要求的提高,果汁厂寻思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扩建。于是政府和企业一拍即合,采用BOT模式,由企业建厂,同时处理县城生活污水和果汁生产污水,2004年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泥河沟污水处理厂建好后,人们再也闻不到被西北风刮来的熏天臭味了。

  BOT模式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宝鸡市政府通过开发银行打包贷款3.9个亿,“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城镇污水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部开工。

  地处宝鸡市饮用水源地千河上游的千阳县和陇县的污水处理厂规模都不大,都采用生物吸附+人工湿地法的处理工艺。虽然处理成本低,但都是山区穷县,污水处理费标准也低。投入运行后,都在为处理费用而忧心。分管环保的副市长现场办公,告诉他们24小时不要停,市里正在商量资金补贴办法。2007年底建成的陈仓区污水处理厂,再试运行之后,采用TOT的模式出让产权,确保污水厂正常运行。

  为了加快污水处理行业改革,推进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化,西安市污水处理厂、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两个污水处理厂以合作期限25年、转让价款6.43亿元,在国有企业中首家实施了TOT模式改制。

  太白县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大面积的种植芦苇,更突出了生物净化的功能,而且处理1立方水的成本只有0.1元~0.2元,适合在乡镇一级建设污水设施时推广采用。宝鸡市力抓太白污水处理厂的样板工程,市环保局长王海鳌说,县(区)污水厂建成之后,沿渭河的乡镇都要逐步上污水处理项目,市里有这个打算,现在就在做准备。

   千里有眼守渭河

  核心提示:

要治污还要加大监管力度。陕西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在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重点排污企业都安装了水质和水量自动监控装置。千里有眼守渭河,干支流水质以及工业生活污染源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

 

在陕西省环保局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只需点击鼠标,各个监测监控点的水质变化、流量变化数据一目了然。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放情况,一天6次监测记录在案。

  为了有效促进渭河污染治理工作,陕西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了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及市界和入渭一级支流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实现了三级联网数据传输。在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重点排污企业都安装了水质和水量自动监控装置。千里有眼守渭河,干支流水质以及工业生活污染源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

  群众的环保觉悟更是守护渭河的千里眼、顺风耳。在宝鸡市,群众环境投诉总的趋势是下降,但对水污染的投诉没有下降。2005年开始集中整顿后,小韦河上游的小造纸被清理一空,凤翔县的“华美果汁”又被群众盯上了,当地群众打举报电话请省电视台来曝光,硬是逼着企业完善了污水处理设施。

  在节节升温的环保行动中,企业的环境意识随之提升了。位于宝鸡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陕西圣龙纸业公司在1999年投资800万元建成一期污水治理工程,2006年投资2200万元建设二期废水处理工程。2007年又投资1500万元引进荷兰帕克公司的IC厌氧反应器。不但提高工序处理水质,还将为沼气发电创造条件。

  圣龙纸业经理王新全是龚刘村人,他告诉记者,企业为啥不惜代价治理污染?原因很简单,谁都爱自己的家乡,谁都爱自己生活家园。龚刘村的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被破坏了,就得在我们手里治理好。

  生态渭河不再遥远

  核心提示:

  从排污河到景观河再到生态河,渭河综合整治任重道远。有关方面透露:打造生态渭河是陕西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源远流长的生态渭河,才是三秦大地上最美丽的一道彩虹。

在关中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渭河COD排放量大幅度减少,黑臭状况大为改观。渭河治污取得突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污染治理,规划先行。从2005年底《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被国务院批准开始,《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沣皂河污染防治规划》、《“十一五”环保规划》、《秦岭北麓保护与利用规划》、《渭河流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出台,付诸实施。按照规划,从2005年起至2010年,陕西将利用6年时间基本解决渭河黑臭问题。

  二是针对渭河特点,治理的重点主要放在支流以及重点污染行业、企业为主的重点污染源上。浐河上游得到治理,下游才有了浐灞绿洲;沣河上游得到治理,下游水质才完全达到河流功能区的要求;涝河两岸得到治理,COD由500左右锐减到30以内。支流治理好了,渭河的污染问题就解决了一多半。

  三是污染治理打破了传统的业务分工,一切都以有利于渭河治理为标准来实施。从前由城建部门建设经营的污水处理厂,咸阳市率先由环保部门承担,后来一批新建污水处理项目由发改委牵头先实施。

  陕西一手抓建设,一手抓运行机制探索。2007年2月27日省政府在咸阳召开的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场会,力推咸阳市“政府建网、企业建厂、排污者付费、政府监管”的建设运营经验,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进度大大加快。

  四是必须加强对渭河治理工作的有效监管。陕西不失时机地建设监测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三大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环境管理机制。2007年完成渭河市界、出境断面和省市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2008年上半年内把国控、省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到位,并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2008年底前建成重点县监控平台,完成省(市、县)企业四级联网。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渭河流域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为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随着关中的率先崛起,陕西经济的腾飞,渭河正在成为关中城市群的城中河。西安投入巨资的渭河生态建设工程即将启动,渭河生态长廊已初具雏形。

  从排污河到景观河再到生态河,渭河综合整治任重道远。

  有关方面透露:打造生态渭河是陕西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源远流长的生态渭河,才是三秦大地上最美丽的一道彩虹。

10、53种鱼踪影难觅

来源:龙虎网 2008-4-9

http://news.longhoo.net/gb/longhoo/news/media/njrb/userobject1ai812584.html

  【龙虎网报道】每天早晨各报新鲜出炉,新闻铺天盖地;“龙虎新闻中心媒体扫描”精挑细选,为您送上每份报纸当日精华——小编遍观今日20版的《南京日报》,A3版一条题为《53种鱼踪影难觅——长江江苏段鱼类多样性现状调查》的报道值得向您推荐。以下就是该报记者马立、邹伟的报道——

  4月1日起,公里长的长江江苏段,开始实施为期3个月的全面禁渔。

  长江江苏段江面宽阔,洲滩众多,水产资源丰富,鱼类组成复杂,有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及海产洄游鱼类等。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受长江流域围湖造田、江滩开发、水质污染、过度捕捞、闸坝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长江鱼类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一些鱼类已多年难觅踪影,部分鱼类已处濒危或正趋向濒危,有的可能已灭绝———

  现在餐馆里端上桌来的鲥鱼、鲻鱼、鲀等所谓江鲜,其实十有八九是人工养殖的。

  江苏鱼类研究专家通过长达7年的连续监测,结果仅在长江江苏段采集到109种鱼类,而历史记录的鱼类共有162种。53种鱼类的差距,再次沉重地敲响保护长江鱼类多样性的警钟。

  江苏段禁渔,无疑是保护长江鱼类多样性的一项有力举措。但要保护好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仅靠禁渔,仅靠某个局部区域的努力,显然还远远不够。

  ■江边探访

  忙了2小时,捕到3条鱼

  3月21日上午,长江三汊河河口。

  当零星的雨点开始飘落江面时,渔民老周决定收网驾船“回港”,不捕了。

  老周用的是撒网,直径有6米左右,入水能达10多米深。但忙活了2个多小时后,老周一共只捕到3条鱼。其中,2条是鳊鱼,每条半斤左右;鲤鱼稍微大点,有七八两重。

  “现在鱼太少了,有时一天连1条鱼也捕不到。”老周说,如果网再被水底的石头刮破,那就更亏大了。

  老周今年71岁,祖辈都以捕鱼为业。老周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在长江里捕鱼,对长江里的鱼类变化,感受异常深刻。

  老周感叹,长江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以前,一张撒网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捕到七八十斤鱼;现在,平均每天只能捕到三四斤鱼。各种鱼的数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鳊鱼、鲤鱼、青鱼、鲢鱼等10多种鱼都经常能捕到;现在,捕捞最多的是鳊鱼和鲤鱼,青鱼、鲢鱼、草鱼等极少能见到。

  对于素有美誉的“长江三鲜”,老周则只有在记忆中回味了。老周说,“刀鱼确实很香,以前谁家船上要是在做刀鱼,我离老远凭香味就能闻出来。但如今,我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捕到过刀鱼和鲀了,鲥鱼更是连影子也看不到了。”

  老周认为,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最大的“凶手”是违规电鱼。

  “你看看,我们这样的撒网,网眼都比较大,小鱼根本就捕不到。”老周一边说话一边做着演示,将3根手指并排插进撒网的网眼。“但电鱼就不同了,大、小鱼以及鱼子都逃不过。即使是螃蟹,也能被电掉爪子。你想想,像这样经常电,哪里还能有鱼呢?”

  像老周这样持有正规捕捞证的渔民,在三汊河口附近共有10多户。问及捕鱼的情况,答复都和老周大同小异。另一名在江边用兜网捕鱼的渔民,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就把网拉起一次,但每次都只能捕到几条手指长短的小杂鱼。还有不少渔民,正在江边不急不忙地整理渔网或补渔网。

  “禁渔期快到了,反正也捕不到什么鱼,大家都怕再把网弄坏了,最近都不怎么出船捕鱼了。”老周说。

  ■监测数据

  从162种到109

  长江鱼类的命运变迁,早已引起鱼类专家的高度关注。

  为全面了解长江江苏段鱼类组成状况,从2001年9月起,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成立的专家组,便开始对长江江苏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

  在南京江中渔业社(与安徽马鞍山市相交)至南通海门江心沙闸之间,专家组长年设置了7个监测点,通过专业监测网具,对鱼类样品进行定期采集。7年来,专家组共采集到鱼类3万多尾。经分析鉴定,共有鱼类15目32科109种。而长江江苏段历史记录的鱼类共有162种。

  专家组主要成员之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校辉介绍,109种鱼中,鲤科最多,共48种,占44.04%;鳅科和鲿科各7种,虾虎鱼科6种,鮨科5种,银鱼科和塘鳢科各3种,鳀科、鲶科、鲻科、弹涂鱼科、鳗虾虎鱼科各2种,其他20科,各1种。

  而身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则未在调查中发现,鲀也寥寥无几。另一些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中华鲟、白鲟、胭脂鱼、松江鲈等虽有发现,同样数量极少,多数仅1尾。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江段采集到的异唇副沙鳅,和在镇江江段采集到的镇江片唇鮈,是本次调查新发现的2个品种;在常熟江段采集到的遮目鱼和长鳍吻鮈,多生活在国内长江以南水域,此次在长江江苏段属首次发现。

  陈校辉介绍,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中,衡量种群优势有个专业指标,即相对重要性指标。相对重要性指标的数值,等于某种鱼的尾数百分比与重量百分比之和,再乘以其出现次数与调查次数的百分比。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标计算,长江江苏段排在前10名的优势种群,依次为、鲫、鳊、鲤、刀鲚、贝氏、似鳊、香斜棘、鲢、草鱼。

  从江苏各江段对比来看,南京江段排在前5名的优势种群,依次为鲤、鲫、鳊、草鱼、青鱼;镇江江段前5名依次为鳊、、鲢、鲫、刀鲚;江阴至靖江江段前5名依次为香斜棘、、鳊、似鳊、贝氏;常熟至海门江段前5名依次为鲫、鳊、、刀鲚、窄体舌鳎。

  ■现状分析

  小型低龄鱼增多,衰退形势严峻

  “虽然有些鱼已连续多年未采集到,但这不等于就灭绝了。”陈校辉说,采集到的样品与历史记录相差的53种鱼中,阔口真鲨、龙头鱼、舌虾虎鱼等31种鱼,为海水鱼类或河口性鱼类。历史资料记载中,它们多采集于长江入海口崇明和吕四等水域。这次未采集到,可能与未在该地设置监测点有关,其实际情况尚难定论。

  此外,马口鱼、细鳞鲴、似刺鳊鮈、短吻间银鱼、乌苏拟鲿、钝吻鮠等22种非海水和河口性鱼类,也未在调查中发现。其灭绝与否虽未有定论,但即使未灭绝,资源量也已寥寥无几。

  对于镇江片唇鮈、异唇副沙鳅2个新种,陈校辉认为,一个物种的出现,往往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进化,镇江片唇鮈、异唇副沙鳅肯定之前也存在,只是没被发现而已;而遮目鱼、长鳍吻鮈2个江苏省新记录种的发现,可能与气候变暖、长江水环境变化有关,如遮目鱼以前就只生活在福建较暖水域。

  对比历史调查资料来看,禁渔等保护措施实施后,虽然长江江苏段鱼类多样性呈现出好转迹象,鱼类结构也正在逐步改善,但鱼类种类减少,小型化、低龄化态势仍十分严峻。优势种群正逐渐由食物链中高营养级鱼类,向低营养级鱼类演替,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

  上世纪70年代,鲥鱼、刀鱼、凤鲚、鲀还能形成鱼汛;80年代,鲥鱼、刀鱼捕捞产量减少;90年代,鲥鱼基本消失,刀鱼捕捞产量锐减,几乎形不成鱼汛,唯一能形成鱼汛的只有凤鲚。近年来,江苏长江捕捞量占淡水捕捞总量的比重不断减小,经济效益逐年降低,个别品种资源下降趋势十分明显,部分品种已致濒危地步。

  专家组认为,长江江苏段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整个长江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基本一致,都是由过度捕捞、水质污染、闸坝修建、航道运输、围湖造田、违规采砂、外来物种违规引进等综合因素共同导致的。

  ■保护对策

  禁渔治污,增殖放流

  长江江苏段位于长江下游,与海通连,有一个特殊的咸淡水河口区。河口区盐度复杂多变,鱼类组成复杂,水产资源丰富,是鲥鱼、刀鱼、中华鲟、白鲟等名贵鱼的出产地,长江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因此,其鱼类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尤为重要。

  如何保护?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的“病根”,恰恰也是医病治的“良方”。

  专家组建议,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促进长江渔业生态、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区、救护中心建设。根据鱼类濒危等级和生活习性,采取就地保护原则,彻底改变重点水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区少、保护能力弱、投入不足的状况,形成一个集救护、保护、宣传、科普、科研为一体的保护救治中心;

  建立健全鱼类保护法律法规,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加强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与污染防治。严肃处理超标排污企业,为鱼类保护和渔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严格执行长江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渔业生态环境行为,同时对禁渔期内捕捞渔民的生活给予一定保障;

  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研究,完善珍稀濒危鱼类增殖放流办法,提高增殖放流效果;

  加快野生经济鱼类的家养进程,缓解对长江野生经济鱼类的过度捕捞;

  重建江湖联系,恢复水域生命活力。改变沿江各地湖泊与长江阻隔现状,推动畅通江河湖泊鱼类洄游通道,加大对长江灌江纳苗的实施力度等。

  值得期待的是,地方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已对长江鱼类多样性保护予以了高度重视。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有关人士介绍,从2002年开始,长江江苏段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就开始实施禁渔。同时,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鱼类增殖放流,严查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强化捕捞特许制度的工作。据统计,目前长江江苏段,获领捕捞许可证的渔民只有3000多户,渔网网眼大小、渔船动力大小等也都有严格规定。

  该人士认为,对长江鱼类威胁最严重的,还是水质污染问题。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也已展开,这些都将对长江鱼类保护起到巨大作用。至少,查明污染源后,治理和保护的目标也就更明确了。

  另据了解,早在2006年2月,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缓解渔业资源衰退、逐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实现水域生态环境优美等近期、中期、远期三大奋斗目标。

  而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也被业内人士广泛评价为长江鱼类的又一“护身符”。

  【深度链接】《纲要》三项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0年,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过大的捕捞能力得到压减,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00个以上;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60%以上。

  中期目标。到2020年,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捕捞能力和捕捞产量与渔业资源可承受能力大体相适应。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400亿尾(粒)以上;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00个以上;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80%以上。

  远景展望。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到本世纪中叶,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资源实现良性、高效循环利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态。基本实现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生态环境优美的奋斗目标

11、环保聚焦:"处理污水也很赚钱" 亟需解决三问题 

来源:市场报2008年04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09/content_7943639.htm

    污水处理既费力,更费钱,许多人或许都这么认为。然而,近日北京赛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红梅却宣称,处理污水也很赚钱。

    “如果把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再经深度加工,处理成与自来水指标一样或者高于自来水指标的纯净水,把它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不仅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减少城市污水对河流

湖泊的污染,也可给污水处理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吴红梅举了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和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的例子。她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把清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成与自来水一样的新水,吨水生产成本不到2.5元。按照北京市现行的综合水价平均值吨水5元计算,那么,再生水回用后,每生产1吨水还可挣2.5元。”

    绿色奥运引发“世纪大治水”

    1993年,瑞士洛桑成了当时许多中国人心中之痛,北京以两票之差错过了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北京的“水污染”。为了实现中国人百年奥运的梦想,北京在第二次申办时,把治水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总投资1800亿元中,有240亿元用于整治北京的水环境。自此,一场“世纪大治水”的序幕在北京拉开。

    2003年北京向奥组委提交的《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中承诺,到2008年,北京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污水处理量将达到268万吨/日,污水回用率达到50%,污水资源化再利用达到50万吨/天,饮用水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

    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根据奥组委要求,面向全球征集奥运会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要求体现“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最终确定的奥运公园,占地面积60公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以再生水为唯一水源的人工水景。

    而奥运公园日需景观用水8.8万多吨,这对严重缺水的北京市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北京人均水量300吨,是全国人均的 1/8;密云、官厅水库容量已连年告急,临近的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同样缺水,南水北调则工期很长。在无水可调的压力下,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只能把目光聚焦到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水补水解决方案,由日处理规模为40万吨的清河再生水处理厂和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出水联网供应,保证奥运公园的补水要求。

    那么,采用什么技术工艺路线不确保实现再生水回用呢? 排水集团面向全球进行公开招标,业界领先的8家跨国公司同时拿出自己最精湛的技术和绝招,在现场同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工程中试和实力较量。最后,北京赛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的膜法过滤技术工艺以其产水浊度低、对周围环境无干扰、无二次污染、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容易维护、占地面积小等被择优选用。

  膜能把污水过滤成饮用水甚至纯净水

    膜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膜分离技术在我国石化、钢铁、电力等工业领域的污水回用已经应用非常普及,节水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比如北京燕山石化3万吨/日炼油废水回用、河北邯郸钢铁2.1万吨/日的炼钢废水回用等,这些工程都已安全运行很多年,不仅缓解了所在城市的用水供需矛盾,企业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膜技术应用于市政水,尤其是污水处理厂,此前我国尚没有先例。

    在谈及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回用有何区别时,吴红梅对笔者说:“城市污水虽然没有工业污水成分复杂,但是病毒传播源多、危害性极大, 比如2003年SAS病毒,开始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水。因此,城市污水回用在处理时的重点是细菌、微生物等病原体的去除。膜的孔径可以小到万分之一毫米,可以去除各种细菌和病毒。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后的水,远远优于普通概念的‘中水’,仅次于饮用水。如果把处理后的水再用反渗透膜系统作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和居民家庭日常饮用的桶装水水质是一样的。北小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其中有部分水就是采用反渗透处理后的纯净水。”

    清河污水处理厂至今已经平稳运行1年多,它的成功运行为北京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和建设生态城市开辟了新的途径,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的先河。

  城市污水资源化方兴未艾

    据建设部信息,我国新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有28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120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已经提高到近60%。从数据分析,显然全国668个城市中仍然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60%的污水处理率意味着每年有173亿吨的污水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的。因此蓝藻、赤潮的频发也就不足为怪。2006年,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政策》,其中明确规定:2010年北方缺水城市的再生水直接利用率达到城市污水排放量的10%至15%,南方沿海

    缺水城市达到5%至10%;2015年北方地区缺水城市达到20%至2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10%至15%,其他地区城市也应开展此项工作,并逐年提高利用率。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步伐相对缓慢,美国2000年污水回用率就已高达 72%,有357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就已经达77.2%;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每日自来水的85%都是城市再生水。事实证明,在全球面临水危机的形势下,城市污水资源化,是世界各国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

    污水处理亟需解决三个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在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观念亟待转变

    首先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污水已经不是负担,不是包袱,而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与海水淡化、长距离异地调水的成本相比,城市污水再利用应该是首要的选择。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和加工,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景观、冲厕、洗车、消防等用水,还可以解决工业的锅炉冷却水和纯净水以及农田灌溉。不仅减少了城市污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缓解了城市新鲜水的供需矛盾,而且也给污水处理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政策鼓励不够

    我国近300座污水处理厂,尚有3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能够进行再生水回用的屈指可数。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开征排污费,或是有些地区只收企事业单位的,不收居民住户的;或是生产了再生水,但是没有单位积极使用,卖不出去,从而造成污水处理厂入不敷出,不得不停产歇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大力提倡“谁浪费谁可耻”、“谁污染谁埋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对污水处理厂的财政包袱,而且也可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和生产。对于污水处理企业,政府也应给予减免税、水价、电价、土地价格等优惠政策。

    加快水价改革

    城市污水再生水回用水价格,是按照投资运行成本计算得出的,目前吨水成本1元左右,而自来水价格则是享受政府补贴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再生水价格是一样的,导致这些地区出现了宁可使用自来水,而无人问津再生水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加快水价改革,尽快实行限量供水、阶梯加价、按质收费,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步伐才会真正加快。(陈火其 邬晓薇)

12、谨防规划环评条例成为“花瓶”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8-04-09  陈墨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93002&cid=155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眼下,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结果。

    据核心消息人士称,该条例起草工作于2006年4月25日正式启动,三天之内便拿出了初稿,6月份形成完整初稿,当年年底交国务院法制办征求各省和中央相关部委意见,同时也开始了它的艰难之旅:

    至2007年年中,转了几圈的初稿,被改掉三分之一内容,“大量专业术语的解释,以及公众参与和诉讼的入口,都被抹去或收紧了”。

    然后是重新启动,再次被搁置……半年后的2007年底,罕见地再次征求各省和部委意见。前后总共经过十多次修改,直至目前。

    写此文时,笔者登录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发现,该条例征求意见时间即将过半,全国通过网络参与提意见的公众只有区区375人。

    从过程或许能部分预见到结果。

    这令人想起2007年11月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一次战略环评论坛上发表的一番感慨。他说,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有些部门和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冲突,致使他们对这项工作不那么支持,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

    在众多省部级单位重重压力之下,环保部门难以承受“利益之重”。

    从现有的征求意见稿中,经济主管部门与环境主管部门的权力之争和相互妥协,以及对于公众参与的谨慎乃至防范隐约可见:

    征求意见稿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共同组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这表明,环保部门不能单独划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也不能由环保部门独立审查;

    现有的征求意见稿,对于公众参与只做了一些原则性说明。而最初的草稿则对公众参与的途径做了更为具体和详尽的规定,比如公众参与时有哪些权利,什么情况下必须召开听证会,如果有较大争议但政府不采纳是否可以提起诉讼等等;

    征求意见稿称,“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而对于何为公众环境权益,以及“国家规定需要保密情形”的具体操作方面的界定,则语焉不详。

    如果说项目环评主要针对的是企业,那么规划环评则更多触及政府部门的利益,其难处可以想见。从此前绿色GDP计划的夭折,到区域限批被环保部门不无悲壮地形容为“撒手锏”,都可窥见一斑。

    而2006年3月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仅仅主要针对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方式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亦没有撼动规划环评。

    或许可以认为,自金沙江中游阿海电站项目始,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权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公众对此的兴奋和高度评价,正反映了在更多领域的无奈。这种无奈背后昭示的,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不可操作,以及诉讼机制缺失的顽疾。

    但这不能成为规划环评出台过程中轻视环保部门和公众参与的理由。否则,最终通过的条例将更容易成为“花瓶”。

13、环境执法如何硬起来?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04-09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804/t20080409_255245.html

  环境保护部首任部长周生贤在近日的公开亮相中用“严”字表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他表示今后我国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周生贤提出,今后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要受到严惩,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埋单的情况一再出现。

  “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这样铿锵有力的话普通老百姓肯定最爱听,而且打心底里希望看到这样的执法保障自己生活环境的安全。但是,切莫忘了,如果环境执法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体制性障碍没有彻底清除,即使再硬的“钢”和“铁”,也会被抵制干扰之火烧熔。

  环境污染治理之难,难就难在环境执法的腰杆子硬不起来。众所周知,时下,我国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环保局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部门,负责人由本级政府任命并对本级政府负责,人员工资和经费出自地方财政预算。试想,一个负责人的“乌纱帽”攥在当地领导手中,单位人、财、物和事都受制于当地政府,不执行地方领导意图就可能面临“摘帽子”、“挪位置”、“停经费”威胁的执法部门,想挺直腰杆,成为一股独立的政府监管力量,这可能吗?

  很多地方,污染企业往往就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就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就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成果,就是当地GDP增长的贡献者,因而许多地方政府明里或暗里总在偏袒它们。尤其在排污问题上。《瞭望》新闻周刊曾经报道:安徽省某市环保局一名局长深有感触地说:“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领导要求打破常规,不换脑筋就换人。我们隶属地方,所以执法起来很为难。”这位基层环保局长的尴尬颇具代表性。正因为如此,才不时出现诸如环保部门到企业检查工作必须经过当地政府批准,以“行风评议”的名义把恪守职责的环保部门判定为不合格,环保局长向上级匿名举报本地污染企业之类的怪现象。

  过去我国环境执法力度偏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环境执法部门“吃地方饭”、受地方政府的制约这种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缺乏强大的执行力保障。因此,要杜绝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确保“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就必须对环境执法体制进行大胆改革。体制性障碍不除,“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更多的时候恐怕只能是一句口号。 

14、透过“72.4%”与“70.2%”看环保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08-4-9 江德华/文

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1351

    日前,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了《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72.4%的人认为目前环保执法还不严,70.2%的人认为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太轻。在笔者看来,相比较公众环保意识的其他指标,“72.4%”与“70.2%”这两个数字更耐人寻味。

    “72.4%的人认为目前环保执法还不严”,透露出公众对环保执法工作实效的失望。公众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显然是受到了诸多环保事件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环保事件。别忘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是“闻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就给公众造成一种直观感受,并且在日常经验中不断积累和叠加。比如,电视上出现一条污水横流的河道,新闻图片上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空气中传来的阵阵恶臭味道……这一切,都显然与“执法不严”有关。

    “70.2%的人认为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太轻”,表明公众对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关于违法处罚的规定不满,认为力度太轻,不足以惩戒违法行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许,这里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环保处罚工作脱离公众视野之外,则公众拿什么去判断环保执法的“重”与“轻”?答案其实很简单,公众只需要观察如下事实:那些环保违法企业是否有明显改进?违法排污问题经过处罚是否迅速纠正?诸如此类的事实,都是一目了然的,公众可以迅速察觉。进而,公众最后做出“处罚力度太轻”的判断也就意味着,人们观察到“查而不纠”、“屡教不改”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事实上,“环保执法不严”与“环保处罚太轻”是一对紧密联系却各有侧重的判断,共同描述出公众对环保执法工作方式与结果的感受。某种程度上,“72.4%”与“70.2%”可以被认为是公众投票结果,它们意味着公众给环保执法工作打了一个“不及格”。假如对这一点缺乏足够认识,环保部门的有关人士或许会被其他结果所蒙蔽,盲目地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等调查结果而沾沾自喜。毕竟,环保部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依法行政下的环保执法,在这一项上没有得到公众认可,难免有荒废了“主业”而繁荣了“副业”之嫌。

    环保事业任重道远,环保执法工作需要加强,环保处罚力度必须加大——这正是“72.4%”与“70.2%”道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知耻而后勇!

15、江豚之死 暴露保护瓶颈

来源: 荆楚网2008-04-09

http://news.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5/200804/t278589.shtml

今年雪灾过后,天鹅洲白既鱼豚保护区内多头江豚死伤,给本就濒危的江豚种群造成巨大损失——

白既鱼豚和江豚是长江中特有的两种淡水鲸类。

  白既鱼豚是我国独有的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被称为“长江女神”。江豚“皮肤”黝黑,体形偏小偏胖,被称为“长江女神”的“丑表妹”。

  由于受长江航运、水体污染、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它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006年,参加长江淡水豚类中外联合考察的六国科学家望穿长江,却没有寻到白既鱼豚的身影。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悲痛地宣布,白既鱼豚已经功能性灭绝!

  而江豚近年来数量下降也很快,目前仅有1000余头,还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专家预言,照此下去,江豚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又一个白既鱼豚。

  为防止长江豚类走向灭亡,无奈之下,只有对长江豚类进行迁地保护。上世纪80年代起,中科院水生所就开始探索迁地保护。

  位于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原为长江的一部分,长21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最深处达10多米。因与长江隔绝,没有船只干扰和工业污水排入,湖内水质清澈,鱼虾丰富,是长江豚类理想的避难所。

  自1992年开始,科研人员就向天鹅洲故道投放江豚,如今已有约30头江豚,每年有2至4头小江豚出生,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繁衍维持发展的繁殖群体。

  王丁说,这是在自然条件下,世界对鲸类动物实施迁地保护成功的唯一范例。

  江豚频死 谁之过

  今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省遭遇了50年不遇的冰冻天气。2月3日,长江天鹅洲故道水面,几乎全部结冰。

  江豚是哺乳动物,必须频繁出水呼吸,水面冰封,危及江豚性命。天鹅洲白既鱼豚保护区管理处立即出动船只,破冰救豚。当日,王丁研究员带领5位专家赶到保护区,决定增加船只,每隔1小时沿岸航行1周破冰,同时加强对江豚的观察。第二天,保护区水面大部分冰封被打开,江豚行为未见异常。

  不幸的是,3月20日开始,保护区陆续发现死亡江豚。

  水生所专家现场检查后确认,江豚是被锋利的冰块划伤后感染致死。专家决定立即对保护区所有江豚进行捕捞救治,4月3日至5日,专家共捕捞救治了22头江豚,全部有伤在身。

  江豚之死,罪魁祸首竟是当时为解救江豚而破开的冰面。破裂的冰块,异常锋利,划伤了出水呼吸的江豚。随着气温回升,部分江豚伤口发炎死去。

  拯救江豚的手段,反而成为江豚死伤的祸首?“面对突发事件,我们确实有些应对滞后、乏力。”天鹅洲白既鱼豚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胡良慧说,“早在3月15日,我们就发现部分江豚行为异常,游动乏力,身上还可见异常白色斑点,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及时对受伤的江豚进行救治,也不会有此悲剧。”

  胡良慧告诉记者,保护区科研人才少,技术力量薄弱,江豚出现异常后,他们只能求助水生所;观测和救治设备奇缺;保护区缺少资金,这次救助还是向各方借款50万元完成的。

  江豚之死暴露保护瓶颈

  “如果提前出动噪音小的机动船,来回不断地在水面行驶,就不会结冰了。”胡良慧总结道。

  有关专家认为,突发事件到来时,没有制定预案,事后又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江豚惨死的主要原因!

  为此,专家建议,只有不断完善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类似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胡良慧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向有关部门汇报,要求建立江豚保护应急机制,配备必要的技术力量、救护设施、增加专项资金预算以提高应对能力。同时将白既鱼豚保护区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体现江豚保护的重要性,明确保护区的职能范围,并立即推动将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工作,尽快完成相关法律程序。

  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曾说过,“白既鱼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个标志。”

  如今,白既鱼豚已遭功能性灭绝,江豚也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江豚就成了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记者 杨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