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5
今日三峡之二
――给长江体检
今天早推开船舱的门,三峡两岸已经是崖壁。只是大江锁在雾中,让天和本是青色的峡谷都蒙上了灰色。水倒是清的。可这清水又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水清则无鱼。2005年三峡大坝蓄水后我曾来过一次。那次的江让我看到了以往长江和黄河赛着黄后的另一种颜色。可是那次船上的专家告诉我,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泥沙是江水的营养品,它为长江水生生物的丰富起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和我们一起在船上参与凤凰台节目拍摄的还有长江委的翁立达先生。他告诉我们,现在长江的清,一是上游本来下暴雨的那些地方这些年没能让足够的雨冲下泥沙来。另外上游修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坝已经把沙子拦了一道又一道了。
今天我们花了近四个小时过的三峡大坝的船闸。天是灰蒙蒙的天,坝是灰蒙蒙的水泥,可我却想着,进入了我们人类讲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的母亲河将会怎么继续流淌。
今天在长江号上凤凰台录了两场谈话。一是我和徐刚,王康侃我们心目中的长江。另一场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翁立达先生和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先生谈今日长江的问题。
翁立达先生刚刚带队完成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这个报告今年9月25日在长江论坛上发表。而这次论坛上对三峡问题的表述,让国内外的新闻界又是忙乎了一阵子。因为它坦承了三峡的一些问题。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总共403页,包括了长江近年来的变化和问题。我很注意地看到,这个报告的题目“保护”是放在“发展”前面的。
因为这几年,对水坝的关注,因为正行于三峡大坝前,在这400多页纸的报告中,我先翻到了水电对长江的影响的这一节。我看到了下面这段文字:
国际公认40%为水资源开发程度警戒线。而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达到径流量的83%。随着规划水电站的逐步实施,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如果考虑大量的小型水库,水库控制的地表径流量将超过年径流量的70%以上。
报告中说:梯级开发是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重要特点.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与雅砻江、岷江、大渡河、乌江等均将建设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梯级水库的形成,将完全改变河流的水文和理化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潜在与叠加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即生境)和生物部分,梯级水库对河流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生境的改变,包括河流水沙输移过程、水体连续性、流态、流速、水温、水质、溶解气体和透明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梯级水库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洄游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指标生物之一,它的消亡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完整性。长江上游是许多洄游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洄游鱼类需要三场一道(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建设造成洄游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被阻断,一些洄游鱼类由于失去了原有生境可能灭绝。水库形成后,河流流态发生由激流到缓流的改变,也将使原有的适应激流型的鱼类失去了生境。采用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的办法不仅增加工程成本和技术难度,而且对其效果尚有不同认识,所以目前已建大坝均未考虑修建鱼道等措施。此外,一些径流式电站更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因为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长江里特有的哺乳动物白鳍豚,知道白鳍豚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食物的匮乏。在这份报告里我也找到了相关的内容,看到的是:三峡工程修建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减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家设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一期工程,即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实施后,将使长江上游河道与水文情势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保护区内与渔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水文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主要是水流流速减慢,洪峰削弱,库区泥沙增加,水体污染自净能力减弱,坝下河道冲刷加剧,水温降低等等,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直接导致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场被破坏,合适的栖息生境大规模缩小,从而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问翁先生,自然保护区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要根据我们人类的开发而改来改去吗?鱼能按照我们人类的指挥棒移民吗?
翁先生说在他写的这部分报告中说:随着长江干流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和沿江堤,闸工程的建设,生活在长江的河海间洄游的鱼类如鲟鱼、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大为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原产卵地原在上游合江至屏山,长约800km,原有16处产卵场,葛洲坝电站建成后,虽然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但符合中华鲟产卵的三个条件,即9-13m水深、稳流与卵石的产卵场面积大大缩小,仅为原有的1-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产卵场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产卵季节为3月-5月,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等支流,卵具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幼鱼可随江飘流到中下游及通江湖泊。若在这些河段建设水库,河滩将被淹没,原有的产卵场被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鱼类栖息地和洄游通道。
翁立达先生曾是长江委员会的高官,在长江上工作了42年。现在是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这份报告中,电站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是他写的。今天在凤凰台的电视镜头前,他诚恳地说: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但他个人认为,弊大于利。关于利,翁先生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防洪功能。他说:兴建水库后,通过人工调控,减少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利用的保证率,但同时减弱了河道的自然洪枯过程,而水生生物的生境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常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河道周而复始的洪、枯现象是河流和河道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洪、枯演替引起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也是维持河流自然生境的需要,是维系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长江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产卵和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的繁殖期,如果水温不到18℃,即使涨水也不产卵,如达到合适水温,遇河流水位陡涨,可刺激家鱼产卵,产卵规模与涨水幅度正相关,鱼卵在随水飘流过程中发育、孵化,飘流距离可达300-400km,但流速需大于0.2m/s以上,否则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像这样产飘流性鱼卵的鱼类,在长江干流有20多种。当河道转变呈水库后,因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流速减缓,鱼卵将难以飘流孵化。
翁先生说: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由大坝与水库的形成而引起。工程的兴建和水库的形成将部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使河流的生态与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短期、可逆的,有的则是长期、潜在和不可逆的。
不过,这份给长江体检的报告中也说到: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它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站在长江三峡的江上,翁立达和章琦在接受凤凰台记者的采访中,都谈到了为长江立法。特别是章琦先生,2004年曾经发起过一次长江万里行后,他主编出版了一版集子,书名是《长江清中国兴》。明天我会说说这句话的由来。
在写《今日三峡》是我巨大的遗憾,已经两天了,大江不是锁雾,就是天灰得让我们只能在心里畅想江源的蓝天和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