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寻找心中的小木屋和梦中的高原珍宝之六-—西藏高原上的巴松措

2009-09-29

寻找心中的小木屋和梦中的高原珍宝之六-—西藏高原上的巴松措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8月23日,我们离开了林芝,向拉萨驶去。途中,我们要在一个高原湖泊停一下,看一看,这就是巴松措湖。

走向巴松措的路上

巴河边的早晨

早上我们从林芝出发时,天阴阴的。林芝的多雨以前听说过,这次算是亲身领教了。一天要是没有几场大大小小的雨,就好像这天没过似的。不过或许就是因为这雨才使得我们每天早晨出门后,就能看到云雾在大山间穿行。

巴松措,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措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之一。

雪山下的巴河

巴松措的天空

徐凤翔先生从我们一进巴松措,就开始几次哽咽。特别是看到通向巴松措的巴河上一连三个水坝,和一片片高压线在河边铺开,她更是泪流满面地说:以前这里没有人时那么美,为什么有人以后,就成这样。早知今日,不知该不该有当初。

湖边今天到处竖着水电站立起的输电线

河边的高压线

徐先生说的当初是1979年到1980年期间。她领导的西藏高原生态所的一位年轻的教师到巴松措的云、冷杉林里搞病虫害防治。回来后这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对徐先生说:那儿的湖好大;周围的树木真多,但好冷清,吓人哟!

电站旁

遥看巴松措

巴松措

当时听到这些,徐先生就想自己一定要去看看。

从那以后,徐先生就带着学生在巴松措调查,教学,科研。

巴松措湖源头有一个林场。经常去考察的徐先生他们对里面的云杉、冷杉、高山栎、落叶松、沙棘林都做了比较细致地调查。尤其,对沙棘果实的成实分析和饮料的加工,工作得极为细致。

徐先生说,随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去巴松措,对那里的景观也越来越感到美不胜收。

巴松措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绿色的水”,湖四面环山,如镶嵌在高山峡谷中的一块碧玉,绿幽幽的泛着如绸缎般的光泽。与西藏的那三大神湖(羊卓雍湖、纳木错、玛旁雍错)相比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通向小岛

二十四平方公里面积的巴松措,水深60-70米,湖中有一座林木簇拥的小岛,小岛上有一座宁静的小庙。这座小岛,实际上是冰川堰塞湖上的冰川羊背石。徐先生说,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把巴松措装点成秀丽而幽深的碧波仙岛。

那时小岛和湖岸只有一根钢索,一条木伐,徐凤翔和他的学生们就经常往返于木伐之上。

湖边的峭壁

湖边的绿色

湖心岛上的高山栎树

巴松措的周围,多是高大挺拔的冰川山崖。在巴松措入水口的峭壁上,有一株高山栎挺立山间,徐先生称之为西藏的梦笔生花。由此进入巴松措林区后,可以说是处处有景,满坡绿树繁华。

巴松措随着徐先生他们研究的深入和文章的介绍,开始有人慕名而来。随着游人的进入,有人把巴松措叹为西藏的小瑞士。

徐凤翔不同意此说。她认为,这就是中国高原上的巴松措,与瑞士何干?

今天的巴松措旅游示意图

雪山与湖水辉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徐凤翔先生对这个林区的采伐过量甚为痛惜。她看到一米高多的伐桩和横七竖八的未被利用的伐倒木,认为这属于盗伐行为,应该停止。

徐先生向自治区林业局反映后,招来了林场原来一些好友的误解。不过,这个林场最终还是搬出了巴松措。对徐先生来说,这里是人间的仙境,怎么能破坏呢?

格桑花

不同颜色的格桑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先生在对巴松措沙棘的生长、成份加工的研究中,发现了本属于灌木的沙棘。其树干高达18米左右,胸径60-80公分,俨然灌木长成了小乔木。沙棘的根系分布也有其特殊性。可以横向走茎,萌发出植株,它们就是以这种方式繁殖。

一次在调查垂直剖面上的根系时,徐先生形同当前的攀崖形式,吊挂在山崖上。当时一位同行的学生说,太遗憾了没能用相机记录下来这历史的一幕。

还有一次,在巴松措源头,调查沙棘资源,骑马考察遭遇大风雪,用徐先生的话说,这下得哪里是雪花,分明是乒乓球。哪里是风雪夜归人,分明是风雪夜归马。

当时大家头上戴的就是一顶草帽。一个年轻人的草帽吹落在徐先生骑的马头前,马被这突然降临的草帽惊得狂奔了起来,徐先生怎么样拉缰绳也不行,从马上摔了下来。开始徐先生还想坐起来,哪想大风中,身体早就硬了。同学们把她搀扶起来,马是不能再骑了,慢慢走回村庄。从马上摔下来,致使徐先生的肾脏受伤,可是第二天,学生们仍然在徐先生的带领下走进了林子继续他们的考察。

野桃树抱云杉树

对巴松措有这样感情的人,看到自己多年工作,研究的地方,改变了模样,又怎能不感伤呢。

当年,经常去的巴松措,那里已成了教学基地。一次司机在路上修车,到处找螺丝弹簧。徐先生在一旁看着,结果偶然在这位藏族司机头上的卷毛里发现了那颗螺丝。

2001年徐先生再次去考察时,这位司机和徐先生说,你们当时发现了巴松措为什么不找政府买下来,作为农牧学院的产业。看看现在旅游能赚多少钱。

徐先生听到这儿,想的倒不是人家赚了多少钱,而是想,要是当时买下来,不管是作为研究基地,还是开发旅游至少自然本色还会保留,也能建成一座内容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梦笔生花,那棵挺立在山尖上的高山栎,当地人看不出它的美和价值,旅游线路也是另辟路线的,这点也让徐先生至今都甚为遗憾。

寺庙商店

寺院里

其实,对于科学家来说,在这样美景与生物多样的地方,也并不是一味地只要保护,不让开发。比如在沙棘的开发上,西藏高原生态所的科研人员,就既做生长和分布的研究,也做成份质量检验的研究。为加工生产饮料变废为宝。

沙棘果实被称为VC之王,是飞行员极佳的营养品,而且沙棘种子的含油量和质量均属上乘。徐先生他们在上世纪后期研制出来的沙棘饮料在广州举办的科研产品鉴定会上获得了银奖,这也为西藏高原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也就是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徐凤翔就和她的团队一起开始了在林中保护林木,合理利用林副产品,变废为宝。如沙棘的果实,高山松的松籽等等及各种菌类。

中流砥柱

在自己命名的冰川漂砾前

我们的车开到这里时,徐先生下车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她告诉我,如今这个热闹的景点,是她上世纪80年代初命名的。她认为,这四个字用在这一自然中太贴切了。

我问徐先生,看着今天这么多游人,你有何感想?她说,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没必要在这个峡谷中也要修个小牌楼。游客来观山景,关键是要有科学介绍。使得在游中有所学,有所获。另外徐先生也很担心,不要哪一天,有人心血来潮,在岸边把桥架到激流中的冰川漂砾上。因为这个见证了地史苍桑的漂砾,是不能踩在游人的脚下,而只能远观,仰视。

在巴松措小岛上的我们

此次西藏生态游,让同行的人感慨颇多。在大自然中拍到的照片,也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从这种生态游中感悟到的是什么呢?我们明天说。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江源行”系列之三――长江源头的人与自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8-27汪永晨

http://www.cenews.com.cn/xwzx/wh/qt/200908/t20090827_622128.html

  2009年7月3日,我们要在长江源区的一条条支流中穿行。

杨勇说,这些天我们一路走来,走的都是通天河以南的水系,包括聂恰曲、口前曲、莫曲、当曲、旦曲、布曲、尕曲。

清晨的莫曲

这些水系都来自于唐古拉山北麓的冰川。每个水系又都形成了自己的湿地,其中比较大的是牙曲、莫曲、当曲湿地。

干干的莫曲

  走在长江源的这些湿地里,常常会被蓝天白云下江水的颜色、形状与天色、云状的交相辉映所感动。这就是孕育我们母亲河出生与成长的怀抱。

  通天河南边的湿地,比北边的湿地面积要大得多,而通天河北麓的色吾河、楚玛尔河等水系都没有南岸水系发达,而且大部分湿地已经退化,沙化特征也要明显得多。

另外,在烟幛挂峡谷口,楚玛尔河及源区,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面积大约有数千平方公里。

沙化中的江源

一路走,一路拍,拍得心里慌慌的

  江源的这些画面,不能不让走近她的人伤感。

  如今的江源,雪线已经全部退到唐古拉山脉主脊5800米以上。

在我们的行进中,不管是什么曲,沿河两岸一座座新长出来的沙丘,有的已经成为高大的星月形沙丘,成片分布。

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白,山与河却改变了颜色与模样

当曲湿地有上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因自己家乡草场退化、沙化,大批的西藏牧民自由进入到了江源,并在这里建村,设乡。20多年前,当曲湿地基本是无人区,现在的景象是人畜兴旺,湿地景观却在迅速改变。

沙丘就在退化的湿地旁

  一路走,沿途看到的是大面积的草场斑秃状、鱼鳞状和土坎状等退化特征。这些草原受到的伤害,即使不是专家也能一目了然。

鼠害,生物链失衡,动物种群单一,草原生态有益物种猞猁、狐狸已很少见,更是让大家忧心忡忡。

找家

  杨勇说,今年水情较大,是水文观测站记录到的同期较大水情,同时也是他近年看到的最大的水情。

  虽然水的大小有诸多原因,但杨勇再次强调,水大并不是好事。冰川照这样的速度融化,全都化完了怎么办?冰川是我们的淡水库,冰川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对整个地球来说,更是最敏感地反映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状况。可近30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冰川的消融,是过去300年的10倍。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这基本已达成共识。人为,既有全人类的共同作为,也有局部地区的“贡献”。

  在青海曲麻莱县城旁,我们看到一片繁忙的施工现场,那是在从河里挖沙。

  杨勇说:长江源区,就像人类的童年阶段。如果我们家的孩子被人家这样摧残,我们做父母的能容忍吗?可是人类为什么却可以如此地对待大自然、对待江河、对待童年阶段的长江呢?

  泥沙是一条江河的组成部分,对河沙的挖掘,会使河床遭到破坏;水的断流,还会带给水中的动植物毁灭性的影响。特别是在一条大江的发育期,这种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今天的我们还难以想象到的。

据资料记载,西藏过去只有两处煤矿。其中一处是“土门煤矿”,位于安多县西北75公里处,海拔4800~5200米,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煤质量差、售价高、用户不欢迎等原因,已于1988年关闭。

开采过的青藏高原

在长江源采访时,安多县岗尼乡领导拉巴次仁担心那里的水质有问题。据他说,喝了后会肚子胀。杨勇说,江源饮用水的水质,一直是大问题,却也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雪山下的的开采

在高原上挖煤,除了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以外,也会破坏地下水源。岗尼乡的人喝的水质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前些年挖煤,使得地下水源系统遭到污染与破坏,这不能不说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开采后

  杨勇还说:人为开矿,对江源的影响特别大,地下水径流被截断,植被破坏后的沙化和土地的塌陷都会威胁江源的生态与自然。如果这种开采在青藏高原越来越多,那会给长江源带来更大的灾难。

  在长江第一县治多县,我们看到了聂恰河电站。建在这样高海拔地方的电站,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不能用的,因为结冰。杨勇在这些年对高原的考察中,看到不仅是聂恰河冬天那厚厚的大冰块结在了电站的设施上,而且还看到通天河一级电站才用了5年,就因冻坏而不能使用了。

  这些年,在草原地区从事研究工作的许多科学家对草原围栏提出了疑义。这些围栏虽然对牲畜在自家的草场上饲养有了管理,可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不仅有家养的牲畜,那里也还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这些围栏分割了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我们进江源时从岗尼乡找的向导乌卓,汉话虽然说得不好,但是,站在一堆一堆的铁丝前,眼看着江源草原也要被围,他是满脸的不高兴。

  我们人类在江源的这些作为,能算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吗?

  今年5月,长江源下了十几天的雪,仅岗尼乡就死了1万多头牲畜。在江源,老百姓们不知道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但是雪灾越来越多,冰川化了,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那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地球上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体系构成十分复杂,广泛涉及这四大圈。因此有人评价:青藏高原可称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即使是把南极、北极搞清楚了,不了解青藏高原,依然不能说清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全球气候变化,在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们倾注了极大关注的时候,我们中国长江源的现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江源行,希望能为此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