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9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6月23日早上,我们从黄河第一县玛多出发,我们计划上午先到杨勇在地图站看到的一个大沙丘,下午回玛多,然后再去牛头碑。夜宿鄂陵湖和扎陵湖。
玛多黄河桥
桥下的黄河
2007年的玛多桥下的黄河
出了玛多县城,我们先经过玛多黄河大桥。2007年我们来时是8月初,这次是6月底,不知是季节不同,还是全球气候的变化,水竟有了如此区别。
记得2007年来黄河源时,我们的计划中是有星宿海的,可那次我们就没能找到,已完全被黄沙所掩盖。当地有人说,那里之所以称为星宿海,是因为王母娘娘梳头不小心把镜子掉下来摔成碎片后,就成了一个个小海子。去年我们虽没有找到星宿海,但到了玛多后不久,还是看到了星星点点的海子,也有不少的湿地。据说星宿海过去非常大,现在已经破碎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水面。
2007年的星宿海
2009年的星宿海
2009年的星宿海已成了这样
如果说,玛多桥下的黄河水有季节性的变化,但星宿海变化的就不仅仅是水,还有那河床里绿绿的草,它们已成了大大的沙丘,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一定有关系的。而且,仅仅两年的时间我拍到的照片就有那么大的变化,希望我只是拍到了局部,而不是全局。
杨勇说:玛多县黄河南有众多湖泊群已经失去了和水的联系,成为内陆湖。星宿海原来是一个长条型的大湖,现在由于水量减少,已经分隔成串珠状的小湖。
沿214国道,我们都能见到两边沙丘包围的小水荡。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上游的水呈黄色,含有大量的腐质物和生化物,口感微咸。而且,黄河水在这一段流速很慢,河床左右游荡。牲口和当地人都不会饮用这里的水。从巴颜克拉山口发源下来的黑河在流入黄河处时,已经有大面积的沙丘和斑秃状稀稀疏疏的草地。
青藏高原的大黄
荒原上挺立的大黄
高原上的喇叭花
我叫它“满地星”.
江源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化的程度非常高,但高原上植物的丰富、植物的艳丽、植物在荒漠中的生命力,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是难以想象。在杨勇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在一片高山大黄前拍了好久好久。刚才还在为江河的严重沙化担忧的我们,一下又被这些艳丽的花所感染,兴奋了起来。
1999年我在昆明采访世博会的时候,主办方请我去采访英国和荷兰两个国家的植物小屋。两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告诉我,他们展出的杜鹃花都是19世纪从中国弄过去的,经过他们的“驯化”,现在这些花装扮了他们的花园,荷兰还成了鲜花出口的大国。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美丽的鲜花时,我就在想,藏在深山上这么漂亮的花,我们既然不能去破坏,但我们可以科学地“驯化”,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们的美丽,这不也是我们和大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吗?
开了满地的大黄
给荒漠带来了色彩
我们的车在江源行驶时,可以说是不见人烟。但隔不了多远,就会有一个施工现场,问了后知道是在修桥。没有水,又没有人,为什么要修桥?一位从西宁来的施工人员告诉我们,7,8月雨季时会有水,修桥主要是为了安全。杨勇说这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村村通公路政策。这里有一个小村子,村子里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
为了这一个小村子的几户人家,也就两三个雨季,就在江源那么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挖沙动土,值得吗?可以吗?应该吗?
2008年春天我在怒江采访时,一位傈僳族的小伙子就和我谈过。政府的村村通公路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大推土机一铲子下去,把我们山上的花花草草和很大的树就给铲了。树砍了,草没了后,我们那么美的大山被弄得伤痕累累不说,过去少有的泥石流、滑坡也越来越多。
修桥
修桥
修桥
杨勇说:这一带牧民稀少,草地明显退化。走过的很多地方都没了沼泽草甸,部分已经脱水,呈现出干旱的自然环境。不知为何要在这里修桥?
我想,如果有读者看到这,是不是也可以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为了村村通公路,就可以在海拔4000多米的江源铺路架桥吗?这里还都是自然保护区啊!这样的工程需不需要信息公开,需不需要公众参与。
今天我们走在雅娘黄河桥上时,可以看到两岸分布有上百平方公里的星月形沙丘。这些沙丘高十米以上,属于流动性沙丘。根据风向和山脉走向,这些沙丘可能沿着黄河两岸向下延伸。
我们来之前,杨勇是从地图上看到一些这里有沙丘的信息。这可以算是黄河源区第一处成片的沙丘分布区,并且还处在流动扩展之中,向东在阿里玛沁山口已经可以看到了。东西宽40公里长,南北宽30公里。处在大野马滩和阿里玛沁河之间。
沙丘
沙丘下的藏原羚
沙丘上的野花大黄
在这样的沙丘上还可以看到生命,不能不让人感叹大自然中各种生灵生命力的旺盛。今天我们先是看到了四只野驴,然后又是三、五成群的藏原羚,然后又看到36头一群的藏野驴。拍下这些时我在想,这无际的原野,只属于这些不畏风雪,不怕日晒的它们,这里是它们的家。我们人类可以欣赏之浩瀚,却无法以这里为家。而它们在我们的眼里,有的只是一朵小花,有的只是一只鸭。
水中的一家子
藏驴群
严阵以待
为了能看到地图上有信息的沙丘,杨勇果断带着车队在荒漠中穿行,寻找。
在一户帐篷前,我们得到了指点。
往前走
江源母子
江源的孩子
晚上7点左右,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要找的沙丘。本是江源的地方,却出现了那么大的沙丘,是什么时候长得,为什么长?没人知道,杨勇说明天还要再看看,我们今天晚上就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听着江源的水声和沙丘的风声入眠了。
夜宿江源沙丘旁
野炊
我想,今年年底联合国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杨勇和他的团队对青藏高原的独立考察以及在江源拍到的照片,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青藏高原作为第三极,气候变化对这里的影响,无疑会对全世界都将产生影响。像杨勇这样十年来独立在江源做科学考察的科学家,不知中外有多少?
高原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