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二——江源河床的美与苍凉

2009-09-2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二——江源河床的美与苍凉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6月29日,因为马上要进入长江水系还基本处于原生态的区域,今天上午我们把四辆车都好好地检修了一遍,快到中午才出发。今后的一个星期可能都不会在有网络,有信号的区域活动,所以昨天晚上我也挑灯夜战地把我们出来以后每一天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的十篇都写完了。因为每周末没有“绿家园江河信息总汇”,这样,我写的十篇可以用到这周四。如果周五我们能到了有信号的地方还好,每天的文章可续上,如果真的这一周都没有信号,那就只有“断顿”了。

在路上

长江一级支流聂恰曲

聂恰曲网状水系

中午,我们从长江第一县治多县出发后,一直是沿着聂恰曲向西走。

今天我们看到的聂恰曲,比起昨天在治多县看到的水要小很多,一些地方甚至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河床。

常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多了,水不是也多了吗,为什么河床还是干的,还说水资源越来越匮乏。

走在江源时,我也一直想弄清楚,我们路上沿河看到的这样干干的河床,及河床上布满了大小石块,不知这是季节性河流的原因;还是,因洪水后留下了大量的堆积石头而形成了河道。

杨勇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考察认为这些干干的河床:一是,这些河流的源头,不时有冰川堰塞湖溃决形成了石滩,二是上游水源断流了。过去30年三江源冰川是过去300年退缩的10倍。

以往洪水多,是因为冰川多且融水多。能给河流充分的补水。现在,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本身的补水就减少了,而大面积的融化虽然短期内看来是增加了一些河流的补水,但这并不是好事情,恰恰说明了冰川过快的消失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威胁。

杨勇说,全球气候变暖,在青藏高原的反映是水气对流不平衡了。其直接反映是,冰雪消融化增大,河流泾流频繁出现瞬时峰值,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根据近几年的观测和报道来看,这可能是一个而青藏地区又是敏感区,不平衡在这里反映非常大。冰川融水多了,但蒸发量也大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虽然不一定直接影响到海平面的上升,但水的总量流动,分散是全球性的。

河床从什么时候成了这样

不知何时一条大江成了这样

这条大江叫牙曲,是长江的支流

这也是聂恰曲

1998年我第一次去长江源回来参加长江源科学论坛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青藏高原很独特,高山区是冰川,盆地里有众多的湖泊沉积物,还有冻土。这三大地质载体,完整地记录着青藏高原的环境气候变化信息。他们曾在昆仑山南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甜水海盆地完成了一个57米的湖泊圆形钻孔,从冰芯中得到了24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遗憾的是,研究冰川后退的原因,需要很多科学数据,而要想得到这样的科学数据,不是一般的经费所能支持的。

李世杰说: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并且具有超前性,即别的地方还没有变化,这里已有反应了,这点已在科学界达成共识。为此做一下青藏高原全新世(近1万年)的气候变化研究,找出其成因机制,无疑对以后的环境保护将起到很大作用。

在1999年的长江源科学论坛上,针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这些特殊性,中科院程国栋院士说:地球有四大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如果从这四个圈来看,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它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时,长江源头的生态,属于脆弱的冰冻圈结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制约的,也都是非常敏感的。那里的生物原本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低水平的稳定状态,它不比南方是高水平的生态系统。所以,这种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变化特别敏感。这种情况就造成,长江源头的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作用难以适应。一旦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要恢复得几百上千年的时间。

在青藏高原,留有太多的空白。像我们一路走来,像我们说的这些干旱的河床,当地完全没有人说得清楚,这里的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少的。牧民们能凭自己的的感觉说出一,二,这能做为科学依据吗?。

在对江源的一次次的民间独立考察中,杨勇认为,现在中国西部气候的变化,可说正是处在一个大的拐点。降水量减少;冰川融化加大;水气对流不平衡,以长江南源当区湿地,即冰川遗留下的湿地为例,现在脱水,失水,沙化都十分明显的。而一些还有标志性的,如索加湿地,牙曲湿地,还基本没有任何研究数据。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上那么热门的话题,可对全球气候变化可以说是最敏感的地方,却几乎没人问津。今天还没上路,就听陪我们一起从治多县到索加乡的索加乡副书记告诉我们,索加乡有三江源保护区管理站给的价值150万元的监测设备搁那儿已经6年了,没有人会用,还继续在那“休息”

长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

眼望飞来峰

我们的车停在这时,杨勇告诉我们这里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分界线。左边是澜沧江,右边是长江。两边的大山是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飞来峰,一座叫巴颜热吉,一座叫加图扎尼。

什么是飞来峰呢?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下,形成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希玛拉雅山,念青唐古拦山和横断`大山。夹在这些大峰之间,有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或独立的山峰,就被称为飞来峰。

站在这中国两条大江的分界线,站在这两座这飞来峰前,杨勇说,中科院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组织中科院综合科考队,对西藏进行考察。其中包括西藏的湿地,水系,河流,湖泊,冰川,冻土和森林。虽然这次考察到最后连出版书的钱都没有,横断山专集是油印出来的。可那次考察的数据对我们认识青藏高原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近年来对青藏高原的开发并没有以此为警戒,关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这次沿途看到的采金,采沙,都是在生态极为脆弱的地方和河道里进行的。

找路

夕阳在牙曲

 

杨勇说,1998年他们漂到雅江源时,看到这里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这次重访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数据。特别是当曲中下游湿地中的野生动物。索加有那么多的野生动物,却那么没有知名度,对索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知道。

口进河边定居后

扎河乡边

因鼠而形成的梯级土坎

索加没有知名度,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扎河乡口进河边的这份脏,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难道改变江河源原住民的日子就是这样开始的吗?这就是贫困地区的城市化吗?现代化的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吗?

站在这本来是湿地,是草场,现在盖了房子,有了定居的人家,有了街道,有了商店的扎河乡,这几个问题那强烈地冲撞着我们的心灵。杨勇更是对现在的过度包装大发感慨。用吗?过度的结果,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把本来那么美丽的山山水水弄成了这样。

江源女人

江源的孩子

这里的女人还是那么富有自然美;这里的孩子,也还是那么天真烂漫。不知,扎河乡的人,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自然遭受破坏,人与自然都饱受各种灾难,再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种循环。这种轮回要多久。

今天晚上我们住在了贡萨寺索加宗教点。这里除了寺庙,只有大自然的山和水。中国自驾游联盟的李国平,这些年曾参与过中国国家地理制作的西藏专集,汶川专集。他也来过索加几次。他对索加的评价是“摄影家的天堂”。可此行的摄影师周宇却认为,在没有规划好如何发展时,一下子来了太多的人会把这里毁了。这样的争论,其实已经有了好长时间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和保护,要说关注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水平,也包括这种发展是否可以持续,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能否继续为我们,及万事万物的后代也提供家园。

牙曲落日

寺庙边的水和山

大山中的寺庙

为我们打水

晚上,坐在炉火旁,索加乡副书记安东尼玛给我们讲着索加乡这些年的野生动物藏野驴,黑颈鹤,雪豹。当他说到雪豹时,一位叫阿翁成来的僧人,从外面拿来一个雪豹头。这是2008年寺庙里的狗拉回来的。2008年6月,2009年6月,这位喜爱野生动物的僧人两次见到雪豹。

今天太晚了,阿翁成来说明天他会给我们讲他看到青藏高原上最珍贵的野生动物雪豹时的情形。

静静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