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乌江行之二――中国之最芙蓉洞

2008-07-14

乌江行之二――中国之最芙蓉洞

文/汪永晨

 

我一般不喜欢使用之最这个词,因为“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国家地理》的重要作者,也是我们关注自然圈子里的好朋友范晓,在2007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形容芙蓉洞时有这样一句我抄录在这:“国际洞穴联合会主席安迪先生评价芙蓉洞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游览洞穴 ”

昨天的“乌江行”我们说的是乌江画廊。说乌江有着树影水色叠化出来的墨绿。今年我们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中,武隆它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一起于今年6月27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0月3日,我们一行人走进芙蓉洞后,着实被那里的宏大、细腻所震惊。说它大,被称为大厅的洞中一眼望不到边,说它细腻,每一个石笋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在洞内灯光的帮助下,不用太高级的数码相机都能把它们记录在记忆卡上。

范晓在国家地理上说:这样一个重要洞穴的发现,应该说十分偶然,但它的蛛丝马迹却早就显露于地表。武隆县江口镇位于芙蓉江入乌江之江口,由此沿芙蓉江上行约4公里,在江右岸高出江面约280米的石灰岩崖壁上,有一个洞穴,因常年有雾气从洞口冒出,被当地人称为“气洞”。一进洞口便是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洞厅,常有村民在此避雨或小憩,洞厅北侧有一道窄窄的石缝,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93年5月26日,6位在洞内歇脚的农民看到了这个石缝,他们想要探个究竟,于是凿开一个小洞口后,打着火把钻了进去,里面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消息传出,江口镇政府随即组织对该洞进行探测,令人震惊地发现这是一个罕见的遍布各种奇异洞穴沉积的大型溶洞,从而揭开了笼罩这个洞穴千万载的神秘面纱,并借芙蓉江之名,将它命名为芙蓉洞。

有幸的是,芙蓉洞一经发现,就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1993年,以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开始对芙蓉洞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与研究。自1994年起,中英美三国联合科考队、英国牛津大学红玫瑰洞穴探险队等也慕名而来,对芙蓉洞及其周围的喀斯特洞穴系统进行了探查。

范晓说,自从19世纪末,欧洲学者在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研究石灰岩溶蚀作用及其地貌,并提出“喀斯特”这一术语以来,人们的眼界已大大扩展,遍及全世界的精彩的喀斯特景观,已远远超出了“经典喀斯特”最初的内涵。以桂黔滇川渝鄂湘为主体的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带之一,以至于国外的学者对它使用了“世界喀斯特的首都”、“世界喀斯特发育研究的最好模式”这样的赞语。


地下的岩层中之所以会形成洞穴,就是因为水在岩石裂隙中流动时,对岩石进行了溶解和侵蚀,带走了部分物质,留下了空洞。当地壳上升或地下水位下降,原来为地下水或地下河通道的洞穴,就会抬升到地下河水位之上,此时,洞内就会生长形成各种钙华堆积,不断充填着洞穴,它和早期洞穴形成时岩石被掏空的情况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