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30年芳华献给588万棵树

30年芳华献给588万棵树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22-08-18



女子造林队的队员们每人挑着50余公斤树苗,赤脚走在滚烫的沙子上 廖传松摄


8月初,海南岛西海岸线,阵阵海风在炎炎夏日送来些许清凉。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蓝的海、绿的树、白的沙,传递出岁月静好的安逸与舒适。

这里是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棋子湾,一片苍翠葱郁的木麻黄在海与沙之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期间,在海南省博物馆门前广场上同海南省部分劳动模范和行业代表亲切交谈,这片海岸防护林的建设者之一陶凤交就位列其中。

今年63岁的陶凤交是昌化镇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和她的近百名姐妹们,30年锲而不舍,在这里种下588万株树。她们一同种下的还有一个海边渔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希望。

树与沙的较量

海南也有荒漠吗?

很多人都难以将美丽的热带海岛和苍茫的绵延荒漠关联起来。

而在30年前,一片滨海荒漠就在棋子湾从海边向内陆延伸。

昌化镇虽然靠海,但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左右。干旱的环境加剧了海岸边沙丘的流动,每年的台风季节,棋子湾岸上白沙肆虐。风沙堵住了港口,淹没了农田,吹伤了渔民们的双眼。

1992年,有外地承包商来承包棋子湾的沿海防护林工程。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出海打鱼,陶凤交就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加入种树的行列,成立了一支女子造林队。

参加造林,每天有7元钱的工资。这7元钱对于她们虽然也很重要,却不是唯一的动力。她们更希望以此能改变家乡,改变生活。

可这沙滩上能种活树吗?

流沙、高温、缺水、多风,随便哪一项都是树苗的克星。

3年多过去了,种下的树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1995年,来自德国的专家在棋子湾抓起一把沙,握起拳头,沙子顺着手指的缝隙像沙漏一样流下。专家说,这沙子缺水又不存水,种不成树。

承包商放弃了,但陶凤交却不甘心。

海南省林业局局长黄金城当时任海南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他带领由省林科院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一次次来到棋子湾,做实验、搞调研。

专家们给陶凤交支了一招,先种植野菠萝固沙,再种木麻黄树苗。

按照这个方法,木麻黄成活率果然提高了!姐妹们欢欣鼓舞。

但没持续多久,陶凤交发现一旦木麻黄高过野菠萝,成活率又降下来了。

陶凤交和队友们反复琢磨尝试,她们把红土装进营养袋,把树苗根部包住,再用淡水浸泡透,然后将带着营养袋的树苗深埋在湿沙层里。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陶凤交们一遍遍尝试栽苗埋坑的深度。终于,在40厘米深度种的100棵树,成活了97棵。姐妹们高兴地抱成一团。

就这样历经一次次失败、一点点进步,到2020年,陶凤交带领的妇女造林队共在沿海流动沙丘上植树造林588万株、3.38万亩,为棋子湾建起一座绿色的“海防长城”。

苦与乐的平衡

陶凤交高挑清瘦,身体硬朗。她带记者穿过一片海边的木麻黄林,林下是木麻黄的落叶,一层又一层,覆盖着松软干燥的白沙滩。

“这棵树是1998年种下的,当时只有手指这么粗。”陶凤交指着一棵直径约有50厘米的木麻黄对记者说。

陶凤交对这片林子再熟悉不过。这里有她和姐妹们并肩作战的青春过往。

苦与乐、得与失,30年弹指一挥间。

一片白茫茫的沙地里,一行人排成一排,都带着竹编斗笠帽,肩挑一根扁担两个筐,一棵棵树苗在筐里随着脚步颠簸。


这是这支女子造林队最经典的画面。

30年来,陶凤交们就是以画面中的姿态,将数百万棵树苗一担一担从村里挑到沙丘深处。

“扁担有多重?”

“130多斤吧,树苗套着营养袋呢。”

“每天走多远?”

“差不多三四十公里。”

“沙漠里路很难走吧?”

“穿鞋走不了的,一脚下去沙子全钻进鞋里。我们都打赤脚,沙地滚烫滚烫,实在烫得受不了,就把套在胳膊上的套袖套在脚上。”

“脚一定受了不少伤。”

“全是水泡,破了还没等结痂,又起了新水泡,反反复复。”

“吃什么?”

“早上用饭盒带饭菜,因为天气太热,到了中午,饭菜都馊了,还会有很多蚂蚁。但也没办法,抖一抖蚂蚁,吃了也挺香。” 

“喝什么?”

“每个人都背一大桶水,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汗出得多就总是觉得渴。有几次实在渴得厉害,我们就把水牛从它们休息的水塘里赶走,等水澄清后用瓶子来舀水喝。”

“吃馊的饭、喝脏的水,身体受得了吗?”

“刚开始有浮肿的、有腹泻的、有生疮的,还有昏迷的,但慢慢也都适应了,你看这不也挺过来了。”

“这么苦,为什么还能坚持那么久?”

“苦是苦了点,但是看到我们种的树都活了,原来白茫茫,现在绿油油,心里也乐啊!”

淡淡地说完这些,陶凤交笑着说:“你看我们吃这些苦,但是我们这些老姐妹现在身体都好得很呢!”

人与自然的和解

陶凤交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她知道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是有树的。

“村里的老一辈告诉我,以前这里都是树,是因为人们把树砍了,风沙才越来越多。”

恶劣的环境无法抵抗时常侵袭的台风。没有树挡风固沙,台风一来,渔港里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百姓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艰难。

陶凤交不识字,但她心里一直坚信一个理儿:“老天爷本来安排这里是有树的,你把树砍了,那老天自然要惩罚你。”

怀着这样的信念,陶凤交再苦再难也不放弃。这支女子造林队,从最初的二三十人逐渐壮大,最多时接近百人。

现在大规模海防林建设已经完成,但陶凤交依然没有“退休”,这支植树娘子军又主动加入了护林队,巡林护林,补种修复。她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专职的护林员,一家人守护着这一片来之不易的绿。

行走在棋子湾的沙滩上,因为有了海防林的庇护,大海也好似多了几分柔情。陶凤交问记者:“你觉得我的家乡美不美?你看这大海,一浪一浪打过来,多漂亮!”

采访完陶凤交,记者送她回家,来到了昌化镇。小镇街道整洁,家家户户独栋小楼,是国家卫生乡镇。陶凤交告诉记者,现在环境好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昌江县林业局局长文继恋介绍,棋子湾的海防林目前正在进行退化树更新补造和树种结构优化,陶凤交们所探索出的滨海治沙模式在全省的海防林建设中得到推广和升级。

这些年来,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感动海南特别致敬团队”“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荣誉奖章与证书,都陈列在坐落于昌化镇的“植树娘子军纪念馆”里,这是昌江县专门为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建造的纪念馆。馆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承载着这支植树娘子军的传奇故事。

纪念馆也成为新的游客打卡地,她们的故事正传向远方。

纪念馆里有一片墙,上面是66位女子造林队成员戴着斗笠的头像。陶凤交熟悉每一位:“这是文静春,今年45岁,她15岁就跟着她妈妈和我们一起种树;这是文英娥,她今年87岁了,是我们队年纪最大的姐姐,她70多岁时因为年纪大了,挑不动扁担了,就让她儿媳妇加入我们,接着种树……”

在这66位“绿色娘子军”头像的中间,写着这样一段话:“苦涩的风,再也吹不痛脸庞;葱郁的绿,衬出最美的笑容。曾经的泪水,是幼苗最好的养分;逝去的芳华,凝固了流动的沙丘。虽为女子亦志刚,甘为木麻战飞沙,踏过那片炙热的沙地,你们笑对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