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16黄河十年行之十五 ——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2016黄河十年行之十五 ——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汪永晨

2016-08-23

2016年8月21日关爱江河的内蒙古朋友齐家带着几个朋友专程从包头赶到乌梁素海为我们租了船,让我们黄河十年行的一行人好好看看这片世畀重要湿地。好好拍拍湖里自由飞翔着的鸟儿们。

黄河十年行,是在以各种方式和关爱自然,关爱江河的人一起走呢!

2016年走向我乌梁素海
2016年的乌梁素海

2010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乌拉特前旗境内,南望黄河,北朝阴山,总面积293平方千米。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地球同纬度荒漠区最大的湿地型湖泊、我国第八大淡水湖、内蒙古第二大淡水湖,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很多来自北极圈的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湖中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除盛产鲤鱼外,还有鲫、草、鲢等20多个鱼种。芦苇、蒲草资源亦很丰富。

我们上的是旅游的船,开阔的水面,芦苇荡不规则地分布其中, 各种知名不知名的水鸟在湖面上游泳或者在空中飞过,同行的人无不为这个画面陶醉。

2016乌梁素海
2016年天空任鸟飞

乌梁素海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为囯际重要湿地名录。现在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

最早的黄河沿狼山南侧的乌加河作主流东流,后因地壳隆起,黄河受阻急转南流,冲出一个较大的洼地,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以后,由于风沙东侵和狼山南侧的洪积扇不断扩展,致使河床抬高,乌加河被泥沙阻断,河水溢流到洼地形成了乌梁素海,而黄河主流被迫改由南侧东流。

乌梁素是蒙古语乌力亚素的转音;海即湖泊;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杨树湖(《内蒙古资源大辞典》载:乌梁素蒙古语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河套地区宜于红柳生长,又有“烧红柳,吃白面”之说 )。

《水经注》的记载是这样的:乌梁素海原为黄河北支故道,北支(即今乌加河)流经乌梁素海后与南河汇合。新构造运动使阴山山脉持续上升,后套平原相对下陷,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黄河改道南移,在乌拉山西部则留下了一个乌梁素海。当时仅在大卜尔洞、海壕两处有约2平方千米的河迹湖。清末,河套平原先后开竣几条大灌渠,灌溉渠道尾水汇入乌加河,流积乌梁素海。

20世纪30年代,黄河数年水涨,后套多次被淹,后套灌区入海退水量大增,海子周围又修建起许多防水堤,水流不畅,海子水面逐年扩大。

1947年,湖水淹没面积达到800平方千米,且由于湖堤断断续续,未经统一整修,决口频繁,形成 “水来人走,水退人回”的局面。

1949年后,河套灌区灌溉系统经过整修,退水量受到限制,海子水位下降,两岸堤防全面加固增修,湖面趋于稳且逐渐缩小。

1965年,海子水位1090米,水域面积470平方千米。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乌梁素海周边实施围湖造田,湖滨一带多垦为农田,湖区面积缩小为250平方千米。

2016年海上起飞
2016年这就是湿地
1977年,湖水持续上涨,湖区西北岸堤防决口,海子面积扩大至290平方千米。灌区排水系统建成后,灌溉尾水经过各级排水沟汇入乌梁素海。1977年总排干沟建成后,年排水量增加到3.5亿立方米。

1980年,乌梁素海至黄河出口疏竣,并建红圪卜排水站,扬尾水入黄河。总排干沟年排水量达到5亿立方米。至此,乌梁素海能够通过排水设施调节湖面水位,使湖水面积较为稳定,一般在29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018.79米。

上世纪90年代后,乌梁素海自然补给水量不断减少。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明显增加,导致湖区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进程加快。

2006年再度进行大规模开发。目前,乌梁素海生态旅游区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大量接待游客。

2008年5月开始,乌梁素海明水区曾发生大面积“黄苔”,湖区野生鸟类的栖息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2010年黄河十年行在乌梁素时领队海赵连石说:自然保护区设立以前,这里面临过度捕捞的威胁,从北极圈来此繁育的鸟类逐渐减少。保护区设立以后,渔民被禁止在此捕鱼,只有在保护区内工作的人才可以,鸟类才又多起来。

2010年时,与旅游景区相比,保护区内旅游设施很少,只有一两家餐厅。不过在码头停泊的几十艘汽艇,还是让我们为鸟类的生活担忧,而且我们要想海子里考察,也只能乘汽艇。

一直以来,因为鸟类容易被惊吓,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发展旅游是很受争议的。如果能够采取限制客流量,限制时段,限制开发建设的措施发展旅游,为人类了解鸟类提供平台,也未尝不可。

黄河十年行第一年时,当地有个说法,叫做“协议保护”,即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把保护区或保护区的一部分承包给企业。但企业必须承诺,任何的开发活动都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不知这样的方法在乌梁素海能否奏效。
2010 “黄河十年行”在乌梁素海
我在网上找到过这样一段描绘乌梁素海的鸟的文字 :
远看湖面,黑压压的一片,像是塘上残留的荷蒂。走近了才看清,原来都是鸟儿。黑色的是野鸭,白色的是白鹤,杂色的竟是鸳鸯。其实种类还多着呢,连当地人也说多得叫不出名字来。鸟儿看见人走近了,前面的就往后边飞去,如是一拨又一拨地飞飞停停,像跟你开着一个永远的玩笑,也跟你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时,你会认同书上所说的:这是在全球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中,为数不多的鸟类迁徙地和繁殖地。 

黄河十年行每年走到这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惜动物保护协会的赵连石一定会告诉大家,这里是西鄂尔多斯,属于冈瓦那古陆。亿万年来,地球曾出现过几次比较大的环境变迁,大批古生物相继灭绝,成为了地球的过客,而西鄂尔多斯,却是地球上罕有的古生物的避难所,在区区几千平方公里这样相对狭小的区域内,聚集了世界上稀有及特有植物72种。
赵连石说,这些植物的价值,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以前没有人知道,后来有少数聪明人,依靠贩卖这些植物发了大财。
为保护这些珍稀植物,国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但现在这些植物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矿产业发展的威胁。矿产开采和厂房建设把自然保护区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碎片,而这种破碎化的环境不利于植物的繁殖。
红碱淖。淖,与海子同义,在蒙语中是湖泊之意。赵连石无不失望地告诉大家,有一种珍稀的海鸥,科学家曾经找遍全世界去寻找它的繁育地,多年未果,最后终于在我国的红碱淖发现了它,并把它命名为遗鸥,意为最后一种被遗忘的海鸥。
可是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加上近年来大规模的超采地下水,红碱淖不断收缩,最终无迹可寻,而遗鸥不知是否寻到别的繁育地,或者因找不到合适的繁育地而灭绝。 

乌梁素海中的等待

我们在乌梁素海采访海上监督管理大队的刘文斌说监测显示,乌梁素海目前上游水体水质为五类,入黄河的水经湿地过滤为四级。

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湖泊整体功能发挥,还直接威胁到黄河宁蒙段供水安全。

2016年8月21日,天气不好,灰蒙蒙的。黄河十年行坐船在水面上拍照时,远看湖面,黑压压的一片,像是塘上残留的荷蒂。走近了才看清,原来都是鸟儿。鸟儿见我们船走进时,在水面上跳着脚的跑远了。
显然,我们惊忧了湖中的鸟。打着记录黄河的旗号,就可以惊忧人家鸟的平静生活吗?这真的让我们很纠结。

也是一种惊扰
如果没有人的进入
2015年乌梁素海落日
离开乌梁素海,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课堂又开始了。
凤凰网的李志题说:我觉得这几天我已经忘了时间的感觉,一直在路上奔波,又被不断切换着完全不同的景色,环境也是忽好忽坏。从尖扎到兰州以上那段大部分去年都已经走过了,今年的感觉水量有所变化,差别不太大。从贵德往西宁,一直到宁夏这边,感觉震撼还是蛮多的。
一个是黄河从上游,感觉那不是黄河,就是一个个清水池子。因为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层层拦截了。往上走就是水库,水库的下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水了。 
腾格里沙漠的污水池,距离我们下车的地点也就1.5公里而已,才开始走的时候那么美丽的一片沙漠。走到里面就成了几个巨大无比的,无法想象到的大池子。很难想象身临其境时的那种震撼。
其实,一下车我就感觉到有一股臭味扑鼻而来,虽然很淡,反正很不舒服,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一边往里走,味道就越来越浓,真正走到池子边的时候,我在那儿站了一会儿实在是站不住了,恶心呕吐的感觉。
这么美的地方最后被糟蹋成这个样子,真的是非常的可惜。我们走出沙漠后没多远,就是大片的湿地,还有水泡子。说明这个地方的地下水位是很高的,我们在沙漠里用手挖上十公分,下面的沙子全是湿的。我以前对沙漠有一个误解,以为沙漠就是干旱, 现在知道沙漠蓄水的能力还是蛮强的。 下一点雨很快就渗下去了。太阳升起来之后高温,因有沙层的阻隔,水是不太容易从底下蒸发到空气当中的。所以说沙漠里的空气干燥,沙漠下面却有着很多水源甚至湖。如果污水一旦在沙漠里渗透,那污染是难以清除的。
很多时候,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真的是鼠目寸光,现在通过污染环境获取的财富,若干年后还不知道需要消耗多大的财富来治理,也不见得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一百年以前的黄河究竟有多美,究竟有多壮观,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了。 

我觉得中国人是全世界表面看起来最为子孙考虑的。辛苦努力都是为了挣钱,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买房子,生怕孩子以后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结果最后只是给他剩下了一个钢筋水泥的城市,原生态的风光完全没有了。包括我们今天到的乌梁素海,1949年以前水面面积是很大的,现在的面积只剩下当初面积的四分之一而已。

有专家专家预测说,可能30到50年以后这片海就只剩下一片盐碱地而已,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水源能够保证这片海域了。想想还是蛮可惜的,今天我们有幸还能看到。说不定在我们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这片水域了。包括新疆,内蒙很多原来水域面积挺大的地方,最后都消失 。

 社会学家黄纪苏在大巴课堂说: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大概有十年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绿色环境与绿色社会”。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问题,甚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它是人类文明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人性问题。 

中国以往三十年大概是欲望特别膨胀的三十年。这要归结到人类的竞争,人类的竞争有一些什么特点?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从动物社会演变来的,动物社会本身就有竞争。不过,人类的竞争跟动物的竞争有一点不一样,动物的竞争它基本上是生理上的,而且这种东西它是有界限的,受制自己生理欲望的限制。比如说我这一顿饭哪怕要吃八碗炸酱面才饱,吃饱了就完了,这就是动物的竞争的特点。下一代那一顿给它找回来,要娶老婆,需要性伴侣,一个不够,三个 四个有个够。人类最早也是这样,但后来我们发现从行为学、动物学,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来分析,人类的竞争跟动物竞争发生了一个特别本质的变化。
动物是生理性的,是可重复性的,且是简单重复。而人类的竞争是从动物竞争发展出来的,但开始翻番了,开始性质变了。
人类的竞争,我说是比较性竞争,我得到了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但我不以这些为最主要的目的,以什么?我要跟其他人比较,你有了一辆夏利,我就得有一辆捷达,然后还有宝马、宾利,还有游艇,还有私人飞机。像南非的富翁就得坐着同步轨道的卫星去围着地球绕上两圈。
人类的竞争,就是别人达不到的,别人做不到的,我不在乎我有多少绝对量,我要的是这个相对量,我比别人多。贪官为什么有了几辈子花不完的钱他还要? 为什么他们要的就没完没了?这些都构成了比较竞争的关系,简单说就是所谓攀比。
动物基本上是不攀比的,到了灵长类的动物有了攀比,也就开始接近人类的时候,这种东西开始出现了。
心理学通过恒河的猕猴做了一个实验,把猴子分成两组。他们想测验一下猴子的公正意识,什么叫公正意识?两组猴子,干的活不一样多,有一组猴子是干得比较好,用我们人类的话说是多劳了,就给这组猴子葡萄吃。另外一组猴子少劳了,就给黄瓜。
这样的给法,这两组猴子都相安无事,吃葡萄的高兴,吃黄瓜的也高兴。但是把实验条件改了一下,两组干的活还都是这样,一组还是多劳,另一组还是少劳,但是多劳和少劳的都给它们葡萄吃,于是多劳的那拨猴子就不干了,就造反了。
于是,行为学家就说这就是猴子的公正意识。我们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就是我说的比较性竞争,有了这种比较意识,我跟它之间的比较,凭什么我干了这么多,它干的比我少,但是它吃的跟我一样。 种就是从低等动物向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
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循环,一个一个新的东西。 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人类文明发展有没有其它动力?比如像创新、好奇心、审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基本动力,比较性竞争,加上比较性意识,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如果给它推演一下,那就是等级制,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像嫉妒。嫉妒这个概念跟我讲的比较性意识,不是一回事,但是相当接近。马克思认为嫉妒是在私有制之后才发生的。我们中国的一帮专家学者甚至说嫉妒是一个文化问题,只有东方文化才有,西方文化没有,其实这些都是胡扯,都是对人类行为认知的浅薄。皮亚杰是哪个国家的?是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他认为嫉妒,小孩是从一岁九个月就开始的。小孩子嫉妒的一个特点,本来妈妈没抱我也没事,但是一看到我妈妈抱了别的孩子了,那他就不干了。 

人类辩证意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比较性竞争,在比较性竞争中人类要胜出。这就成了一个人类最基本的制度。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实就是这种比较性竞争,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也是由比较性竞争引出来的一个不平等的等级体制,这是人类最深刻的一个结构。我们一定要做人上人,我们要成功,成功的意思是什么?拆开了看,成功就是做人上人,我挣的比别人多,混的比别人好,娶的媳妇比别人漂亮,房子比别人大,车要比别人豪华,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还要超过。几千年来这是人类发展的最主流。

人类提升成为万物之灵,但与此同时人类又有了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焦虑,所没有的痛苦。 

所以,我说资源环境问题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不是说中国文化就如何如何,就特别厉害或者西方文化就如何如何,或者东非文化如何如何,不是,它是一个文明问题。这个问题在工业时代之前早就有。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从狩猎文明,采集文明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人类的这种改变自然,操控自然的能力非常。他想改变自然,没有能力。希望下雨,只能朝天磕头,大家求雨,不像今天可以朝天开炮,把云彩轰一遍,让雨下下来。农业文明是一个绿色文明吗,不是。

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一句有名言:蜀山兀,阿房出,就是把蜀山,四川那一带的山,森林,木头都给伐光了,伐秃了,于是阿房宫它起来了。

这就说明,农业时代的文明跟自然的关系也是索求的。我们今天说的黄河, 黄河历史上一直称害河,但是黄河到了汉代之后有了八百年的安流,所谓黄河安流,就没出什么大事。历史学家们研究过,这跟当时游牧民族南压,把游牧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进黄河流域。这以后,黄河流域搞不了农业了,于是它让水土保持有了一定的恢复。如果还是继续农耕下去,那上游的沙漠化,水土流失,会更厉害,就不会有八百年安流。 

工业文明要改造自然,改天换地的能力今非昔比。人类的等级结构,不平等结构依然在延续。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要什么人均GDP 。按说让一个人过比较好的生活,不太向自然索取,不太疯狂的开采,发展,是办得到的。但是因为财富分布太不平均了。

到了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以来,社会的流动,跟着是产品的流动,社会流动是由下往上,产品的流动是由上往下,正好是相对,实际上它是重合的东西。下层阶级想变成中层阶级,中层阶级想变成上层阶级,中层阶级想拥有上层阶级拥有的,下层阶级要拥有中层阶级所能拥有的,于是产品由少数人的奢侈品不断的向下扩散。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

资本主义还有一个特点是机会平等,这又加大了社会流动,加大社会流动的意思,就是底下人也有机会了。不管什么阶层您的能力不行了,就出局。这本来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它给社会资源带来的是灾难性的毁坏。本来是少数阶级所拥有的,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的索取就是这么多。可流动使得上层阶级成了一个示范,示范有了,中层阶级也要,下层阶级也要。

这就可想而知对资源环境的索取量,就要比过去大得多,然后再加上资本主义工业空前的技术能力。农业时代弄一点枯枝败叶点点火,现在可以直接用亿万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地下采出来了。过去只能拿一点凿子,锤子向地球开战,现在打井机,掘井机都下去了,甚至多少多少吨炸药就炸了。两、三百年以来,环境、资源受到的破坏是空前的。

再说说当前的中国,当前的世界跟环境是一个什么关系。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一直讲可持续发展。其实中国在古代一直到近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跟今天的不一样。小桥流水,驴马拉车,取暖不是用煤,用的都是可再生的,树枝,树叶,木头、秸秆,这些都是可持续的,都是再生的,没有用化石能源。但是西方过来的小火轮就把这个文明打败了。所谓的西方文明,打败了世界很多文明,很多文化,印第安文化, 非洲不少文化, 拉美一些文化,彻底的抹去了。 

工业文明,对于人定胜天,对于机器,都采取了热烈地拥抱,甚至是下跪的态度。而且,现在全世界必须是一块儿干。假如中国要退回去了,弄不好人家打来了怎么办呢?我们能不出局?我说烧那些枯枝败叶,不烧煤,不烧那些化石能源,我觉得也挺好的。但如果哪个政府提出是这样,首先老百姓是不干的,因为他会跟西方相比。因为世界是一个竞争体系,如果老百姓一看到中国人过得不如外国人好了,按照比较性竞争这个人类原则,觉得中国人过得不如西方好,不如日本好,不如美国好,那对不起,老百姓就要推翻这个政府,要求政府改变路线。因为整个世界结构现在化成了一种价值观,一个统一的世界方案。 

所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我说比较现实的,就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要降降速度。其实西方很多人也已经意识到了,他们的确降速比我们多,因为这样才有社会的正义。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已经有了快速工业化,快速城市化,到了今天这么一个程度,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也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应该尽量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把一切事情推给国际上,推给这个世界体系。

我们用一种什么方式呢?我提出了四条。第一条量入为出,第二条适度发展,第三条价值多元,第四条相对平等。 

量入为出的意思,就是平时老百姓说的悠着点来,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不能断子孙粮。

适度发展,舒适,便捷,快速,卫生,这是人类基本的,古老的追求。工业时代也提供了这样的便利,现代化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现代化又形成了非常异化的价值观。 

价值多元,相对平等。价值多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人类的竞争,比较意识,不平等体制,已经形成我们人类生活的意义。一个人这辈子混的怎么样,活得好不好,往往以自己在这个不平等体制中所达到的高度,所取得的位置作为衡量的标准,作为人生意义的一个标志。这辈子不错,混了一个副部级,这辈子不错当了一个亿万富翁,成为一个大腕,成为一个大师。这些都是跟人类不平等体制,那种比较性竞争上建立的人生意义。

其实,它非常单一,让人生充满了焦虑,但是它的确提供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那种动力,最基本的动力,但它不是唯一的动力,它也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人生还有一些其它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更绿色,更环保。

之所以在讲黄河十年行时,写了这么多一位社会学家讲的社会竞争,人类发展原则,及他所认为的:量入为出、适度发展、价值多元、相对平等,是因为,在黄河十年行七年的行走中,黄河纪事,基本是在记行走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影响。这样从根上刨人类的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之路的起源、发展并不多。而这正是2016年我们请到的社会学家黄纪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他还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话剧告诉了公众。就是他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的著有剧本的话剧《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猫和老鼠的故事》 。

应该说,黄纪苏是通过一种艺术形式,为社会开出了一位社会学家治疗社会疾病的药方。希望这个药方不仅决策者能给予重视,其实每一个公民也应该用它补补“身子”。

在2016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课堂上,一车人在为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的学问,良知鼓掌时,也在期待着他继续给我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