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江河水走西南之十一——农民的一次机遇

江河水走西南之十一——农民的一次机遇

2008-07-30

江河水走西南之十一——农民的一次机遇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从丽江出发,走近长江第一湾时,我吓了一跳。站在同样的位置,2001年10月我在这儿拍的照片是一大江水。当时我就感叹,第一湾在这儿这么一转,水面就宽成了这样。可是今天,已经快五月了,还是枯水季节吗?怎么沙滩都裸露着了?

 

今天的长江第一湾

2001年的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中甸县南部沙松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距中甸县城130公里,有公路直达。中甸县现改为香格里拉。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中甸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8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大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
  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公里。相传过去沿江一带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经西藏从德钦县进入云南,继续南流于横断山区。

万里长江第一湾位于丽江城西北45公里的石鼓镇。发源于丽江老君山的冲江河也在这里东注金沙江。江湾处有明代嘉靖七年丽江土知府刻制的鼓形汉白玉石碑碣,“石鼓”因此得名。丽江纳西语称这里为“剌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元史·地理志》等史书中写作“罗婆”,是元代茶罕章管民官及丽江路宣抚司的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及丽江茶马古道上的要津和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战略要地。

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田间

第一湾村庄

丽江长江第一湾山萦水绕,景色如画,这里江流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四周有层峦叠嶂的云岭山脉绵延环抱,层层梯田盘绕山坡,与平畴沃野、丽江村落瓦舍相映相连,享有“小江南”的美誉。

“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丽江长江第一湾”。纳西族学者范义田先生所撰的这幅对联,生动刻划出长江第一湾和石鼓的形胜之处和作者对它们的挚爱之情。石鼓碑碣正北面金沙江西岸,是著名的“石门关”险隘,相传隋朝大将史万岁征云南时曾开此关,元明两代均在此设立“石门关巡检司”,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谚云:“石门对石鼓,金银万万庑,若有人识得,买下丽江府”,生动揭示了石鼓对丽江的战略要义。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任弼时等同志率领下,经过丽江,在丽江石鼓至巨甸约100里长的江段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留下了“贺龙擂石鼓,江中红旗舞”的传说,江边柳林一带,是当年红军的宿营地。1977年,云南省政府拨出专款,丽江人民在石鼓及巨甸等各主要渡口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1980年,丽江县人民政府又在石鼓建成“红军长征文物陈列室”,纪念牌楼一座,室内陈列有红军过丽江的文物,1997年,荣列“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冲江河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铁索桥一座,因似长虹卧波,称“铁虹桥”,桥宽一丈,长五丈,东西两端各建有桥亭并有“上下天门”、“遐迩庆幸”两块匾牌。民国21年,桥被洪水冲毁,由地方绅士捐资重建,1985年,人民政府对铁虹桥进行了全面修复。

长江第一湾不仅是丽江的重要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是进入丽江老君山景区和三江并流景区的咽喉重地。

中国民间环保人士及媒体从2004年开始关注长江第一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离长江第一湾近在咫尺的虎跳峡和金沙江上游、中游要建一库八级水电站。那样的话,虎跳峡电站的回水就要把长江第一湾淹在水中。

在民间和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下,虎跳峡是否能建高坝,目前仍在政府与民间的争议之中。

2005年我在长江第一湾采访时,当地农民对我说,修了电站我们就要搬到花果山住了。我当时不知道他们说的花果山是什么意思。一位叫杨学勤的农民告诉我,我们纳西人勤劳勇敢,能种的地早就都种了。修电站要让我们搬出去,我们不肯,就要我们就地上移。上移是什么,山上。那是猴子住的地方,不是花果山是什么?

记得那次在石鼓采访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农民个个儒雅的像是教授。伸出的手是握锄把子、打铁的手,可操起扬琴、二胡,弹起古筝、琵琶,悠扬的古曲就在耳边旋绕。

 

古道遗音

长江第一湾农民的家

丽江石鼓一带人文荟萃,而且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打勒阿撒咪”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相传一位叫阿撒咪的丽江纳西姑娘骑骡远嫁,因回头眷望而被狂风卷贴到江对岸的石崖上,至今还在那里深情地回望着自己丽江美丽的家园。金沙江姑娘和怒江、澜沧江三姐妹告别巴颜喀喇母亲一同南下,又在这里冲破玉龙哈巴两兄弟的阻拦直奔东海的优美传说更是流传广远,深为人们喜爱。

今天,家住长江第一湾的人,生活中不仅有优美的传说,也有现实的追求。2005年春节我们绿家园志愿者生态游的一行人到杨学勤家小坐时,院子里的兰花很是让我们长见识。他告诉我们这是大雪素,那是小雪素。单株就是8000块,这盆十万,那盆五万。

 大雪素

玩兰花的人说,提起云南的兰花,自然会想到大雪素和小雪素。这两种兰花在云南甚至在西南、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它们都有白色素雅的花朵,芳香郁烈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元旦、春节期间开花,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雪素又称元旦兰、大素心。原产于云南西部。但野生种几被采光,现多栽于滇西、昆明街道上,存苗甚少。叶片绿色有光泽,边缘具细齿,环形弯曲,叶态优美。花草直立,高25-30厘米,有花2-5朵。花直径约8厘米,白色。萼片与花瓣上有绿色细脉纹,唇瓣洁白,长而反卷。花期2-3月。

杨学勤说自己养兰是为了交友。玩兰花的人是君子。他有一个朋友,兰花值钱时就来了,不值钱时,老杨送他,他说你养着吧。在老杨看来这个朋友不是爱兰,是爱钱。他说这个朋友人变了,就别玩兰花了。

兰花,让杨学勤有了很多忘年交。他说:我心里知道怎么养兰花。我从来也不参加什么兰花协会。对我来说养兰花是一种情趣。长江第一湾家家都养兰。遇到亲朋好友结婚什么的,我们这儿的人会送上一盆兰花。

老杨家的兰花养在一个像一间房子一样的铁笼子里,他说是防盗。太名贵了。院子里每天下午要有个管子像喷雾一样喷水,为的是有一定的湿度,兰花笼子上还有一层沙网,为的是挡紫外线。看得出,为了兰花,老杨的生活里多了多少内容。

说到自己的生活,老杨的这样一句话很是让我感慨。他说:你们靠纸(货币)生活,我们农民靠资源生活,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土地。随着物价上涨,我认为是农民的机遇来了。

原来做的事在升值。养猪,现在一头小猪几百块。

 

小店里的中饭

  金沙江边人家的日子

亮中家前

杨学勤说:什么是机遇,外出打工的人要冷静考虑一下,你不需要别人给你生活,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价值。人的一生中能赶上这样一个时刻,就是机遇。

“守着大山是一种生活,家里有电脑是一种生活,自己认为好,就是好”。

这就是长江第一湾农民的思想。看来他不仅外表儒雅,长江的水、大山的风,让他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生活,都有着独到的感悟。

 

杨学勤

前几年在丽江采访,知道纳西族守孝三年是可以从他们家的大门上看出来的。家里老人去世了第一年贴白色的挽联,第二年门上就要贴绿色的,第三年就贴红色的了。我拍到过一些挽联,上面写着对亲人的思念。那哀惋,那情愫,都可从挽联中深深地感到。

 

三年守孝

我们和老杨告别时,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发大水,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上了同一棵树。富人带着金银财宝,穷人带着干粮。几天后,因洪水还没能下树的富人问穷人要干粮吃。穷人说,你不是有金银财宝吗?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杨学勤劳却把他用在了形容是来了机遇的今天的日子中。

 

生活与大山大江相伴

山外有山

长江流至沙松碧一带,水势宽衍,江水青幽,两岸青柳成行。这里是看长江第一湾落日的极好处所,登临沙松碧村后面的小山,长江第一湾尽收眼底。夕阳下,江面金光耀眼,斑斓无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山金黄,景色奇美。

真的不希望这大自然神奇的一湾,这养育了儒雅之士的风土,有一天因修建水电大坝而被淹入水中。

 

长江第一湾

 采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