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7
江河十年行2010年11月24日从北京出发,到12月7日在成都结束,整整两个星期。应该说和前四年一样,我们看到了中国西南六条大江的美丽,我们也看到这六条大江在哭泣。这在前十五篇的江河信息里都写到了。
和前四年相同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在参加前和参加后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有对大江大河的,有对生活在江河两岸人的,也有对目前江河的开发及人与江河的关系的。当然也有对我们这种以媒体的方式,民间的方式对江河的考察,对江河的记录的。
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里
12月6日,我们离开大渡河往贡嘎山脚下的木格措走去,12月7日,站在贡嘎山下,木格措七色海旁边时,大家各自发表了一番自己参加江河十年行2010的感言。
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这些感言,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认识自然,认识江河,了解江河两岸的风情,了解生活在江河两岸的人们的生活。因为,这也是我们这个地球上自然与人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生活其中的人应该认知。还因为,这也是我们自己祖国的自然与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有所知晓。往大了说,这是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往小了说,这些不也是我们家乡的河,和我们家乡的父老兄弟们吗?
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吧:
孙炯 (南都周刊):
在大渡河边
首先当然是非常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认识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人,这些我可能在广州都很难接触到的前辈,非常难得。
我个人的感想,作为媒体来说,我的观察角度可能更侧重于观察一个NGO在这样的活动中所面对的、承受的包括他自己追求的一些。我可能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的“江河十年行”,可能在我们面对的包括压力也好、内部的一些分歧也好、争论也好,包括我们共同追寻的一个朴实的观念、价值观也好,从中看到了在当下中国NGO有它柔软、脆弱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坚韧、执着追求的那些地方,祝大家都好运吧。
刘素 (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
在怒江边,江河十年行和跟踪的人家聊天(宋莉莎拍摄)
我首先要说我最最感激的是认识了一群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也有贡献精神的人,我特别钦佩一大群人这么多天来的坚持,杨勇老师、汪永晨老师还有王建老师等等,还有后面加入的所有的人。
我想要说的是,“江河十年行”这个行动,从一开始我对这个行为本身,觉得它形式大于意义,但是一路走、一路行,当我看到形式本身都受到了这么多的阻挠和这么多的困境,我意识到这个形式本身把它坚持下去就是意义。如果我们连这个形式都没有了,那就任何意义都谈不上了,所以也是我的期望吧,“江河十年行”希望继续下去。
然后通过我们的形式,把我们所要展示的意义和内容一点一点通过行,带给所有需要和应该关心的江河、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人。那么这个形式本身的意义,在我现在看来,已经超出了我原先期待的,因为我们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我们研究政策,从所谓专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任何的政策都是人制定的,不管你的政策多完善、考虑的多全面,制定政策的人本身,如果他们没有敬畏自然之心,如果不懂得感恩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如果不尊重生命,也没有意识到在所有的政策决策的后面,都是每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每一个有生机的村庄,那样的政策是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可持续性的。所以回归到根本,制定政策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有他们的价值观,是不是贴近我们的老百姓,是我们希望研究的。
所以怎样使得决策者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价值观方面来反省和思考这些决策和政策的层面,应该怎样走?我觉得这是更难的一个挑战。
技术层面来讲,我觉得杨老师和汪老师多年来的很多经验,就像杨老师说的需要梳理,需要把它汇集成系统性的、有建设意义以谏言形式出现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些实地考察的信息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的渠道,我认为它是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的。因为官方在急于通过各种各样他们现有的措施也好、政策也好、立法也好所做的这些行为当中,眼光也许有不够长远的,更关注GDP的增长和政绩的时候,第三方的独立性的这些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比较洒脱的撇开了利益的这种诱惑或者是利益的搅动,在这个角度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以一种均衡性的,更有建设意义的,向一些有决策权利的这些人去施加影响。
最后我还想说,我父亲留给我的那条短信“一路走、一路看”,他说你们一路走,不光要看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还要提出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江河十年行”将来介入的专家和媒体可能会更多,那就希望我们出发之前给大家也都有一个这样的思考,你看了很多是不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那你有看到什么是可以做的?对于发展和生存,甚至是建立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建功立业的要求,和可以平衡自然生态的需求,这样我们的行动可能就会更富有建设性,也会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包容更加多的力量,这个可以汇聚成更加强大的影响。很多的事情也许在个人层面上你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每一个个体如果能够把你所知、你所想、你所能做到的事情都做到了,也许世界还是可以改变的。
我最后要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照顾以及你们带给我的欢乐,一路走,我非常的快乐,谢谢。
赵兰健(凤凰网)
在贡嘎山前(宋莉莎拍摄)
我想整个的十几天的旅程,我个人的收获是非常大的,之前我是抱着一个半旅游的心态来加入到这样的行程。我来到这里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旅游了。我和大家一路同行走过来,感触真的很多,自己的收获也非常多,这些东西都不能抵挡我整个行程的和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交融的一种心动,或者是一种感动,以前这种感觉是没有的。
我听见NGO包括一些什么环境问题,大的方向也知道还是要关注的。但是没有办法领悟到那么深刻,经过自己这样一路的感触、体验,我内心获得了很多收获。我想尤其是我们的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环境恶劣的一面,江河十年行一路看到的,我都感觉到自己难以想象,因为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
总的说来,这些东西都是超出了一个对环境体验的范畴,它有更深刻的个人和社会这样的体验,我非常感谢江河十年行这样的活动,我想我会用我未来的时间更多的去关注环保,更多地介入环保事件的传播和报道,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和影响自己所能触及到的范畴。
陆宏毅(哈佛大学博士)
学 (宋莉莎拍摄)
我以前还在事务所的时候,我的办公室里面挂着一个海报,上面有一个很漂亮的风景,有一个彩虹,下面的字就是英文的,上面写着梦想“dreams”,下面就是说“梦想就跟彩虹一样,只有白痴会去追求它”,我就觉得这句话特别给我灵感。因为我那个时候在事务所觉得很不开心,觉得每一天都在浪费我的生活和生命,我看这个海报不是觉得当白痴不好,我是觉得我就是要当白痴,就是想做的东西就要去做,不管胜利或者失败,如果你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有意义的话,就是要去做。
我知道我辞职的时候,离开美国来中国的时候,我有很多的同学甚至我父亲可能都认为我是个白痴,当然我自己也有一点矛盾,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听爸爸话的小孩,所以受到他影响也很大,所以也是一直都会有一点矛盾,我到底在干什么?就是读了那么多书,有那么好的工作,那边的生活又那么好,其实那边的生活我有的时候也会很想念,但是我来中国就是觉得这边做环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中国这50年环保不做好的话,整个世界可能都没希望了。
所以我真的觉得这是我的梦想,是来中国做一些可以帮助环境的一些事情,我就觉得有这个机会,非常感谢汪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给我这个机会认识大家,因为我发现经过认识大家的这个过程,我发现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白痴,也有很多有理想的人,也是为了原则来生活,不管阻力有多强,有些事情我知道还是需要做的,不管胜利的机率有多低,就是觉得原则上必须做的。
所以我真的能够认识你们,是我非常非常开心的一件事,也让我感觉到社会、父亲给的压力不可能那么快就消除掉,但是认识你们也是给我更大的力量,追求我的梦想,谢谢。
宋莉莎(志愿者,此次活动总管家)
我首先感谢大家这一路的配合,好多地方照顾不周,大家都很包涵。
其实我们一车人,我们这一趟行十几天之后,我们各自奔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还有自己的那些圈子,这次“江河行”只是你生活、工作当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江河十年行”的一个点,可是对有的人来讲,关注江河、关注环保、关注这些事情我感觉到是他们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来做的事,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其他的人都是做不到的。但真是有人在用自己的心血来做这个事,我敢说我们其他的人都只是用自己的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来做。
那么关于咱们一路走下来看到的这些情况我也在想,经济要发展,环保也要做,怎么来平衡这些矛盾?所以这是一个挺困惑的事情,很多人也都想来想去,可能也都想不清楚。所以我就觉得,以后环保的教育、生态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也要从娃娃做起,就是像计算机教育一样从娃娃做起。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我都建议大学应该无论你是学什么科目的,你的基本课里面,就像数理化一样应该加一个环保课。这个环保课以什么名义出现都不要紧,但是要给人一种教育,就是说,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到你对环境是破坏,你对生态是威胁,还是对它的一个保护。
比如说做这些水利、大坝的人,他们的眼睛一看水,一看这个水流,他们的眼睛就放光,放什么光呢?这个流径有多大?这能发多少电?多少万千瓦?要建多么高的坝?能拦到什么程度?他们脑子里都是这种思维方式,他不想关于生态怎么破坏或者说我周围的情况允许不允许,让他们想这些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他们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作为他的基础课他就上到环保课、生态课,那么他在做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规划的时候,他可能自觉不自觉的就把那些概念融汇到他的设计当中来。所以我不知道咱们以后将来大学里面会不会开设这个作为必修课,无论是学理工科还是医科还是学什么的,都作为必修课、环保课要上,就是普及又普及。这样的话就不像我们现在人做事一样,大家觉得他们很愚蠢,明明看到这样的破坏生态还继续这样做,可能以后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的少一些了。
这十几天一路走来,应该说在怒江的时候,我是非常高兴、非常愉悦地看着我们怒江姑娘,美极了。然后中间中段,那个地方,哎呀,我的心情忽然遭透了。尤其看到那个水泥厂,看到那阴暗的小黑屋,看到受苦的那些人,我心里特别难过,加上灰暗的天气、阴暗的角落,再加上污染的严重的空气,我的心黑到极点了。
然后到今天,我的心又亮了,我看到这神山神湖绿绿葱葱的,别看现在是进冬天了,还可以看到很多绿绿葱葱的松树,我的心又光明了。这是我这一次旅程的一个最深的感受,也加强了我坚决把环保做下去的决心,为了保护我们的神山神湖,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要在这方面去想、去做努力,保护环境我能做什么?
王建
怒江边讲解页岩
咱们走到今天为止已经13天了,走了这么多条大江大河,上了这么多的水电项目,真是挺令人震惊的。我们国家能源缺乏,但是在水电开发方面不顾环境、不顾生态的这样的做法,我看了以后还是觉得非常的忧心。
为什么水电可以这么肆无忌惮的这样做?我感觉就是首先在规划上不到位。这么多条大江大河,这么大的流域,没有做流域规划,没有做流域环境规划,流域规划必须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部门的经济发展,这个部门是指国家的,结合在一起。把发展和环境放在一起来规划,有了这样的目标以后,实现这个发展和环境的平衡,不能只是说发电,只是讲GDP不管环境,这种牺牲生态的做法后患无穷。
不仅在规划上是这样,流域规划是上位规划,水电规划是下位规划。水电规划是部门的规划,某一个水电站的规划是单个项目的规划,所以这些规划是分层次的,我们现在在流域开发方面没有这些规划,就没做这些事情,只做了项目的规划。这样做的结果,国家发改委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划来审批,很多项目也是国家发改委或者是政府主管部门这样批了的。这样批,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不能从整体上、从一条流域的上中下游整体上考虑问题,这是讲的规划。
那么在规划的前面,首先要做评价。在看这几条大江大河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国家环保部仅仅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进行流域环境影响评价;要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要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要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这些东西都是防止我们的生态、防止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忽视环境的做法。
因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有多少国策?基本国策并不多。在对待国策的问题上,只是把它当作口号是不对的。可是现在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我们在项目当中可以看到很多方面都是落实得很不到位的。为什么我们的江河生态问题这么严重?为什么在这么脆弱的江河上兴师动众做这种大型的伤筋动骨的工程?这样做完了以后,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自然流淌的大江大河吗?这一个个水电项目立起来以后,我想很快就会出现江河断流,因为这些现象在黄河、永定河等很多北方的河流上,由于一系列水库、水电站的建设造成断流的现象已经是很普遍了。
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尽管水较多,但是它的水电群、水库群也非常多、非常集中,当这些水库、水电把水都圈起来以后,河道里面的水就没有了,生物就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了。地质基础遭到一系列的颠覆性的破坏,我们发展的基础被颠覆了,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和谐?谈何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的和谐。所以从这里面看,江河的规划、评价、设计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江河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文明,就像今天早晨我们看到的口号,生态衰、文明衰,我觉得这个讲的非常好。我们还在墙上看到这么一句“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
这个讲的非常好,应该把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一个口号来对待,要认真的一项一项的去做。
我感觉可以说是在整个的活动过程当中,遇到了这么多的阻力,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走过来了。尤其是一些利益集团对我们“江河十年行”造成了这么大的压力,这也是超出想象的,尽管去年遇到过这种现象,但是不像今年碰到的问题这么多,给的压力这么大。我们这么一车人去考察江河,这个事不应该算是不好的事情,但是有这么大的压力,我感觉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权利应该怎么行使?对待一般的老百姓、对待媒体。我们在这样的压力下,坚持把今年的“江河十年行”走好,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成果,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这片海面叫七色海,远处的山皑皑白雪,主峰高耸、群峰簇拥,最美的山就是这样的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源脉贯通,景观生动。
七色海
这个山皑皑的白雪,白雪是最纯净的,从色彩美上来说,雪是最纯洁无暇的,朝霞瞬息万变,晚霞变化也最快,那么大自然当中,最秀丽的景色就是有山、有水、有植物。这水给我们带来了动态美,风吹云动,云飘山也在移,人在虚无缥渺间,所以大自然的美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情趣。
今天早晨我就想说一首诗讲给已经回香港了的刘素:云雾缭绕,莫道君行早,江河十年行,我们来了,风景这边儿独好。
苏京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沿途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宋莉莎拍摄)
我觉得我们这次包括“江河十年行”,还有很多的环保行动,凝聚了一种精神。
有三幅画面是我挥之不去的,第一个就是汪永晨和肖亮中的母亲紧紧的抱在一起,母女俩人几乎是在那儿痛哭,告慰肖亮中金沙江还在自然流淌。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挥之不去的镜头,就是在去往被破坏的大渡河的路上,最后在车上汪永晨大怒,也伴随着哽咽,怒斥不负责任和良心的泯灭。
第三个镜头,可能咱们在座的,在车上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就是在断桥看到一个72岁的老人在断桥下,在冰水里打捞钢筋,汪永晨情不自禁失声痛哭,一边儿哭一边儿喊着在说着“谁家没有?”所以说她的这种激情环保不是什么一时的冲动。
什么叫生命?什么叫价值?什么叫一种文化的自觉?什么叫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拍案而起?等等,我觉得这种精神应该是绿家园的一种集体的财富。我觉得环保也是一种状态。在这次行程过程中,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在咱们同车的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在折射和闪现,大家都拼命的,努力的去伸张正义,凭借着的不就是一颗良心吗?
有这么多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一起,而我们又有幸在这样的行走之中,行到了基层、行到了边远、行到了底层、行到了另类、行到了这个社会最不起眼的那些边远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些地方,让我们最值得关注,说到了这儿因为这是根本,当环保不只是在捡垃圾,不只是在节能,而环保成为一种如此值得关注的一种行动的时候,当然我们还可以再把它说得更深刻一些,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说“江河十年行”堪称壮举,参加“十年行”的各位堪称壮士。
所以说我也和大家一样,能够有幸这样如此结伴而行,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体会、深刻的记忆,赵兰健说过,体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更加重要,我们有幸见证了绿家园的这段历史,多少年后讲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感谢这样一个行动。
面对雪山、面对湖水、面对原始森林,面对大自然,我们“绿家园”志愿者要说,我们走过从前,我们也会走到永远。
郑伟 (独立制片人)
木格措的小景
我就用东北话说了,来之前绿家园所有的纪录片几乎都是我剪的,对于环保,我那时候感觉也是有一些了解。来之前我们头儿李强也跟我讲了一些,但是当我拍摄前三天我还不知道我们究竟来做什么,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感觉我真的让大家感动了。
就感觉我们一是在环保,二是挑战。我们一路之行,受到了这么多的阻力,太多的阻力,而且让我感觉到NGO组织是如此的有希望。面对挑战,大家都一如既往的为这件事情去努力,有自己的理想。
然后就是做好这个片子吧,让我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片子,让他们感动、让他们理解NGO,就这些吧。
徐家良
木格措雪山中(宋莉莎拍摄)
我刚才梳理了一下,有这样几点:
第一,我是作为浙江人、上海人,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了,所以在原来中学地理书上,对长江源头流域这一块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这次来了之后感到很亲切,同时也有点痛心,不仅是人为地污染和破坏;
第二个,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志愿者,另外一个身份要从学理上来思考问题,我去年11月份到台湾去的时候,台湾有个学者他说到香港的一个学者,他有点讽刺,他说现在的学者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依靠某一类的研究来生存,另外一种学者就是自己也加入到某一类活动当中去,直接参与这个活动,推进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国内的学者相对来说是做第一种的比较多,做第二种的比较少,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也是尝试着做这样的一些事,我觉得这对我的人生、学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以前基本上都是吊在半空中,现在脚要踏在土地上,这样就了解社会的现实。
第三,我想到的,就是刚才刘素讲的,就是“江河十年行”,他的形式大于意义,是这样的意思吧?
刘素:我是说一开始是这样感觉的,后来我就认为这个形式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形式与内容是高度一致,而且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最大的意义就是说出知识分子的担忧,说出老百姓心里的话,这是一个最大的一个意义。因为你想想看,在目前的中国,很多人都看到了,但是不愿意说出来,不敢说出来,但是“江河十年行”我们这么多的一些行为、一些声音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这个我觉得对我们国家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碰到这么大的阻力?与这两个词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两个阻力,我觉得政府和各个方面都是很轻松的,这个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我觉得在我们“江河十年行”当中,有可爱的人和可爱的组织,可爱的人这里面就包括于晓刚,他是我们老朋友了,我邀请他到北师大去做过报告,还有宋元清、杨勇、杨学勤、范晓,这些可爱的人做了可爱的事。因为公民社会的研究里面实际上是分了两块,第一块是人,第二块是组织,我们过去偏重的是组织很多,但是人这一块就缺失掉了。但是我觉得公民社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人,就是有地方的环保精英的存在,使整个环保的活动、环保的行为才能产生。
所以人和组织是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大的一个推动力,这是重要的源泉。
第五,我觉得我们“江河十年行”的这个意义和环境NGO的意义,就是监督政府完善政府的决策,用另外一个话来表述,就是对政府原来无限的权利变成有限权利的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政府自觉不自觉的在转,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还是没有意识到,就是它老是感觉到政府是无限大的权利,但是实际上政府的权利应该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有限一方面是政府自己感觉到,另外一方面是需要别人,就是公民和社会、我们的组织、环境NGO的组织去督促政府或者去迫使政府使原来无限大的权利变成有限的权利,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原来的领导人想做就做,与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关系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民主是老百姓和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就是说我们的组织努力的结果。
所以就是通过公民个体和组织的努力,使整个政府从无限权利的政府变为有限的政府,另外推动整个政治的民主化和言论自由,这个我觉得是“江河十年行”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在环保。
杨浪涛(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
怒江边,拍照者
这次我们去怒江的深处秋那桶那个地方,我看了以后觉得如果连西部这么漂亮的江河都要水电开发给破坏了的话,就太可惜。
这个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这个也是整个人们的共同财富。我希望这地方的美景和这地方珍贵的人文风情能够通过大家的关注,能够保留下来,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的财富。
李强(新京报)
怒江边
很荣幸这一次能参加“江河十年行”的活动,走了将近一个星期的行成,让我收获很多,让我看到了澜沧江美景,还有过度开发给移民带来的灾难。
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全程跟下来,四川这一段还没走,也不知道那边儿真正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希望明年能跟全程,然后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老百姓比较痛苦的事情都报道出来。
郭于华 (清华大学)
怒江2010 “8•18”泥石流边
那天“8•18”泥石流的场景,以前我虽然也看报道泥石流,但是这个毕竟是在现场,有一种特别冲击力、特别触目惊心,我当时唯一想的,感觉就是一种恐怖。
怒江边的泥石流
你要是想象一下滚下来的,就是有一种恐惧感,我当时就想到前两年的讨论,说是不是敬畏自然的问题。你要是看到那个东西,看到那个现场,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根本就不用讨论,不尊敬自然,老是要去战胜自然,这个东西长久以来在整个民族的理念和思考当中就没有一个好好来反思这件事。
就包括我们遇到地震也好、洪灾也好、泥石流也好,每次都会说我们战胜了一个什么什么自然灾害,我们军民一心,在党中央领导下好像取得了一个胜利,然后就开一堆庆功大会,你说你的胜利,你战胜的是什么?他就觉得他战胜的是自然,其实你说这种自然谈得上战胜吗?伤亡那么多人,这些人不能死而复生,伤残了那么多人,这些人终身都在残疾,你战胜谁了?
还且不说财产各方面巨大的损失,所以我觉得最最基本的就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大自然是人类的孕育、发育、生长、繁衍的一个最最基本的生态背景,我们老说我们要爱护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然后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形容江河湖海的时候说母亲河,如果你真的把自然当作衣食父母的话,作为子孙后代怎么能去战胜自然?自然就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爱护,用来保护、用来尊重的,我觉得这个是我这次的感受,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这个我觉得印象特别深。
像修电站、移民也好,可能其实还是一种对自然特别强烈的一种要去改变,这个思路其实就没有变过,大跃进的时候那么狂妄,咱们这个年纪的人可能都记得,叫做“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人类自恋、自大完全到了疯狂的一种程度,但是我们大跃进过后,我们吸取了这些教训了吗?包括那种大规模的不管不顾的修水电,这也是从大自然攫取能量,这一定得是非常理性的。不能够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够打破包括动植物的生物链,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生存境遇的改变都当成工程来做,以为有钱、有科学技术就可以完成这个工程,不是那么回事。这种工程一旦带来灾难的话,会是非常可怕的,是没法补救的。
“江河十年行”从社会角度来看意义,我觉得可能是参与和警醒,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就是它得通过亲历亲为看见,然后跟当地人民的接近、接触、了解,也是一种通过参与来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人这么不管不顾的去攫取自然?去改变自然?这当中是有巨大的利益的,但是另一些人却因为这样一种改变而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这个我觉得要通过参与才能看到,同时还要去思考。包括昨天在车上特别激烈的讨论,甚至于大家言辞也比较激烈,有不同意见在这儿交流,你通过这种交流、讨论你可能知道后面这种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处理、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个也是“江河十年行”如果从人的角度、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去看自然这种壮美,也看它面临威胁,也会为此非常着急。
这就容易很情绪化,包括我看到有一些人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而且生活的不太好,我们也很同情,但是我们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去想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机制、什么逻辑造成了这种东西?我们应该有什么变化能够让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一些?
这次留下的遗憾是访谈时间比较少,然后有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是这也确实很难做到那么全面、完美。如果有可能,我可能会在一两个地方住下来,哪怕住三、五天,比较多的去感受当地村民的想法、情况。
我希望也有不同行业、不同的人共同来看这个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出不同角度的见解,然后促成大家比较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这个环境问题本身就是多元的问题,不是哪一个行业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专业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带有全面性的问题,我也能理解。
葛海平(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
木格措
我与江河有缘,因为我的名字是父母起的,葛海平,就是大海,我与十年也有缘,因为我今年去法国,我女儿交给我一个任务,寄明信片,我真没有仔细的、有意的去想,但是在铁塔下面我寄明信片写末位的时候,刚好是2010年10月10日,太巧了。
所以我不仅与江河有缘,还与十年有缘,而且与行还有缘,这一次参加活动的有学者、有记者,我们作为NGO的成员我自己说是行者,行者是干什么?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向学者学到了一种严谨,一种对各方面的探究。对于记者我也学到了很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捕捉敏感的信息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
所以说我与十年、与江河、与行有缘,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与“江河十年行”有缘,我希望这种缘继续下去。
李路(中央电视台)
怒江泥石流旁
这是我第四年走江河十年行。看到的,拍到的都在我的心里,我会一直走到2016年,完整地记录江河十年行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江河,我们看到的人,以及参与这一行走的人,大家等着看我的纪录片吧,希望我女儿他们那一代人也能从中看到我们的今天。
刘峰(企业家)
怒江边
大巴课堂上(宋莉莎拍摄)
我是此行中唯一在企业工作的人。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样一群环保人士。更没有这么集中地看到江河被破坏成了这样的画面。我喜欢拍照。我知道以后我的镜头更要对准什么。我也会用我自己的方式,为环境保护,江河保护,为这些不为名利而努力着的人们,做我能做的事。再次表达我对关注环境人的敬佩。
七色海边(宋莉莎拍摄)
下面是我2010年12月7日,站在木格措的七色海前说的一段话,就作为江河十年行2010的结束语吧。
今年是“江河十年行”的第五年,也可以说是最艰难的一年,有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除了大自然受到伤害以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压力。“江河十年行”从一开始,就是希望记录江河的今天,为的是江河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压力,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走完十年。
今天在木格措,在贡嘎雪山下,我非常想说,其实,雪山和江河冥冥之中都在保护着江河十年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在我们的行走中,都有一双手在帮助着我们。
我自己从2003年第一次到那里时,当时那里人人都在担心着要修水电站,我们也几乎是抱着一种试一试我们能不能够把这么美丽的雪山留住。那一刻,我们从藏族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雪山,对雪山下神湖木格措的依恋与敬畏。如果,这高原神湖,还是大自然的本色。
从2003年-2010年,我七次来到木格措,每一次来都有很多朋友在这儿感慨万千。其实,每当朋友们高兴的时候,我真的为我们这一群NGO,为我们这一群记者自豪,因为真的是我们把这片神湖保留了下来。我想每一次来的朋友,也像这次来的朋友一样会说:也会跟我们一起为保护这些神山,为保护这些神湖,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我越来越相信,大自然一定会知道,神山一定会知道我们爱它们。我们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应该凭着一种良心、一种责任,这样我们才真能和雪山同在,和江河同在,我们才能有一份愉悦的心情走过今天,走向明天。
今天是2010年12月7号,我想到2016年的时候,一些不愉快的故事是不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会离我们远去?
当然,我们知道我们的前面还有很多艰难。但是有雪山为证,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热爱江河的人,我们走过来,大家一起向雪山欢呼,向雪山问好,好不好!
木格措七色海前唱长江之歌(郑伟拍摄)
江河十年行2010的路上,我们看到的两句墙上的话,我们记住了,也会告诉我们的朋友和家人:生态衰、文明衰;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