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7
2010年11月29日,江河十年行2010前往澜沧江小湾电站,早上出发,一看到的澜沧江就是小湾电站的水库了,一条大江成了水库,最大的不同,就是水面的平静。
早上,江中的水是宁静的,天上的云却在四处流动。
云在山中行
不会流动的大江
山中的大江成了水库后
2010年春天,西南大旱时,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当时我想到的是,天灾会不会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严峻,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森林植被退化;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1/4;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世界上100种最坏的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了中国。
11月底,澜沧江还是秋色
山上是桉树
当地人称这花为“飞机草”
我们江河十年行从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一路上随处可见大力开发西部的标语与正在开发的现状。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稀,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何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小湾电站
一座电站和两座大山
大山中的记录
有互联网上有对小湾水电站这样的介绍:小湾电站是澜沧江流域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位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和凤庆县界处漾濞江汇口下漫湾水电站游,是漫湾水电站的上一级梯级电站,距昆明市265千米,坝高300米,最大水头250米,可获总库容15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420万kW,保证出力185万kW,年发电量191.7亿kW•h。
今年春天西南大旱的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比如,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地表除桉树林外都是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中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种橡胶的山地和自然生长植被的山地的区别
满山的“麻杆”
其实,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现在如果从媒体的报道上看是相当高的,都在50%以上。国际上有这么一个理论,如果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有40%以上的话,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生态环境问题,不会有旱灾、洪灾。因为40%的森林覆盖率保证了森林下的土壤里储藏有大量的水,保证河道里的水,在几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像2010春季西南大旱这样的干枯。
但有位生活在德国的中国朋友在西南大旱时给我写信说:中国最近几年来,老说森林覆盖率一直往上涨,可是环境的破坏却越来越厉害。后来我查了一下,原来是中国森林覆盖率的标准被降低了。以前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时候,森林的郁闭度必须在0.4以上才叫森林,达不到这个标准,不叫森林,也就是说,要达到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积的40%以上,才叫森林。中国现在把郁闭度降到0.2,就叫森林,就是说在山上长几棵小树,都叫森林,但那样的森林是没有水土保持功能的。
江河十年行走在这样的大山边
云南今天的大山有很多是这样的
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那么高,本来是不应该产生旱情的,尽管6个月不下雨,也不应该产生这么严重的旱情。中国历史上在周朝曾经有过7年没下雨的记录,旱情比现在严重得多。
这就是说,6 个月没下雨,并不算是最严重的,而且这6个月也不是完全没下雨。不过,我们从报道中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叫“有效降雨”,说6个月没有“有效降雨”,而不是6个月没有降雨。
什么是“有效降雨”,从媒体上的定义我们看到,是指雨降到地面不马上被土壤吸收,而是在地面形成径流的时候,这种雨才算作是水资源,其它的雨都不算 “有效降雨”。所以说并不是整整6个月没有下过雨,大旱的时候,昆明、贵州都下过雨,可旱情还是有,有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有效降雨”。
种出来的森林
这样的森林下有人称为是绿色沙漠,因为什么也不长
江河十年行五年来,重点采访与记录的是水电的开发。我们当然不是要反对一切水电站。可是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目前修建中和将要修建的电站对上游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从目前公布的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2010年春季,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我们现在有8万多座水库。在2010年春季大旱时,有专家还做了这样的分析:从报道中可以发现,去年水库都没蓄上水,今年水库都干了,但去年水库为什么没有蓄上水。在对水库功能的宣传中我们会听到,水库是要把汛期6、7、8月份的水蓄在里面,等到枯水期来的时候拿出来用,来调节老天做的不是太好的那一部分。
绝壁上的绿色
标语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水电站
那这几年的大旱中,我们要问了,水库的水为什么蓄不上呢?专家有分析:也是在报道中我们会看到,每年5月份,中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是会给全国水库下达命令,把水库的水全部放掉,因为洪水期要来了,如果水库蓄水,大坝就可能溃掉。因为中国1/3以上的大坝是不安全的,使用时间长了,或建筑质量有问题。所以该蓄水的时候不蓄水,不能蓄水,不敢蓄水。每年5月底、6月初水库水位都要放到最低水位,怕有朝一日大洪水来了,大坝溃了谁负责?要等到9月份之后才开始蓄水,但9月份以后没有雨,如果下点雨,可以蓄水,如果不下雨的话,就蓄不上水。
这不能说不就是西南地区2010年春天大多数水库都是空的原因。这也说明在水库调度上是有问题的,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水库大坝质量不行,在汛期不敢、不能蓄水。建了这么多的水库,可是为了安全起见,只能不蓄水。
遗憾的是,这些专家的这些分析与一针见血批评,声音太微乎其微了。
这些年,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桉树,橡胶树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水电可以给我们带来能源。2010年春季西南大旱时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提出我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文章中说的是:生物多样性的背后必然会有文化多样性的支撑。
文章中我这样写到:从2009年的秋天到今年春天西南的大旱,再到今年春天就开始了的南方大涝,江西破堤、云南淹城、贵州滑坡。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最新的报告披露,大旱导致西南五省区市除四川之外,经济损失超350亿元。5月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西南地区个别地方的旱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完全解除。近段时间又遭遇洪涝灾害,雪上加霜。入夏以来,南方十省洪灾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
无水、大水、大雨已经威胁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基本生活。这样的生态灾难大多被我们定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既然是全球气候变化,就很难抗拒。
我们的未来
背上的未来
不过,在绿家园记者沙龙上,生态人类学家罗康隆在贵州侗族村寨黄岗村做的一个调查,却引起了记者们的另一关注:黄岗村现有稻田5000亩,这些稻田最大储水深度可达0.5米,储水超过10天也不会影响糯稻的生长。也就是说,暴雨季节1亩地可以储水330立方米,5000亩稻田实际储水能力高达16.5万立方米,这已经是一个小型水库的库容量了。黄岗村现有林地面积50000亩,大部分属于次生中幼林,蓄洪潜力每亩可达110立方米,50000亩林地总计蓄洪潜力高达550万立方米。两项合计光黄岗一个村,在洪涝季节,就可以在不附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为下游分洪566.5万立方米。从表面来看,绝对数字虽然不大,但如果把类似的侗族村寨能发挥的分洪能力累加起来,其功效绝不逊色于一座需要巨额投资的大型水库。
罗康隆还给记者们算了另一笔账:1亩杂交稻在这个地区的产出是1200斤,按市场价每斤大米1.5元算,每亩地毛收入最多2000元。这还仅仅是经济数字,不包括生态价值。而传统的稻—鸭—鱼模式算下来:1亩传统糯稻的产出量是500斤,但按照市场价格卖出的糯米的价值等同于1200斤的杂交稻。不过:1亩田还可以产80斤鱼,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斤8元计算,能有640元收入;还有鸭子,如果每家按30只鸭子一天一个蛋的产量计算,鸭子与鸭蛋的市场价值在900元左右。
如果从整个经济账来看,这块水田按传统稻—鸭—鱼模式算,高于杂交水稻的价值。这还不包括收了糯稻以后水牛还可在田里找食和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的循环,到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的更为重要的特殊价值。
这些年常常到西南走江河。看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主要靠藤蔓类植物、丛生类植物,比如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南瓜、猕猴桃、野葡萄。这些传统藤蔓类和丛生类植物可以覆盖石漠、石头的面积达到90%左右,其余地面暴露的10%的部分,降雨后水量蒸发也就是10%,其余90%的降水都储存在植物当中。多种草类植物可以共生,有高有低,对地面形成立体式的覆盖。
假设我们再按照半个世纪以前,所有的百越民族,包括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壮族、布依族和傣族算一算,这几个民族部分恢复传统的糯稻种植,每亩地在洪水季节可以储备333吨水,而整个百越民族控制的稻田数字是11000万亩,那么储水的结果就是一个长江三峡的储水量。
罗康隆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生计,在该民族分布的范围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一个侗族农户在传统生计中,可以储养的水资源当然有限,一般不会超过5000吨,但问题在于,如果整个侗族的传统生计得到维护,那么实际的水源储养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巨型水库的容量。
作为生态人类学家,罗康隆说或许侗族村寨黄岗村用于民生,用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水资源,难以实现当今统计口径上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对稳定一个社区,稳定一个聚落,稳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却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今天我们库区建设和水利建设没有考虑到或者说忽视的地方。
生物多样性的背后必然会有文化多样性的支撑。这样的智慧,如此的多样,和我们今天一刀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比一比,即使没有孰优孰劣,也不应忽略不计。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大旱、大涝越来越多的时候,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
江河十年行2010的大巴课堂上,专家们都很赞同这样的一个说法:我们要看到这么一个事实,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旱灾、涝灾越来越频繁,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而中央对水利的投资越来越高,投资比教育投资要多得多。为什么投下去这么多的钱,事情做得却越来越糟糕,我们就要想一想,水利政策是不是有问题。
云南珍藏着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一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二是民族多样性资源,三是稀有金属资源。这些都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我们此行的专家,昆明理工学院教授侯明明认为,云南资源的最大特色和优势首先在于,无机层面的气候环境、地理类型的多样性汇聚;其次在于,由以上物理环境带来的有机层面的生物资源、基因种群的多样性富集;再就是由以上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导致的社会层面的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多样性荟萃。当然,云南也具有物理和化学层面的矿藏资源的较大优势,还具有由近代通商、开矿、修铁路,特别是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的一定条件。结合本地实际,云南应走特色发展道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其经济模式的最显著特色和最现实优势正在于“绿色经济”和“人文经济”。
侯明明提出:保护非再生资源, 加大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开发模式应从资源开发型向政策促进型转变,建议中央给予云南特殊的开放政策。例如,将云南设为低关税区,只要关税下降5个百分点,大量物流、人流、资金就可以从云南这个大通道出入东南亚、南亚;就可以延长云南的资源开发期50年;就可以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让云南有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恢复生态,增加自然的生产,勿丧失云南多样性的优势。
江河十年行2010正赶上云南的柴油荒
江边的夕阳
我们的大巴走在山路上
我们大巴课堂上的讨论中,很多人都认同的观点还包括: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像西部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文化传统丰富区,能不能像目前这样的大开发?
江河十年行,要用十年的时间在这块土地上行走,访问,记录与影响。
明天我们将要走到丽江,我们不仅要看看那儿的雪山、纳西文化,也要看看那里正在公示环评的一个电站――梨园电站。有人说那里的大江已经被截流了,还没有通过环评就截流了,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