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5
黄河十年行2011之九——羊皮筏子横渡黄河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8-25 汪永晨 周晨
2011年8月20日,黄河十年行将赶往兰州。路上,不时看到红色砂砾岩层形成的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这就是丹霞地貌。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领队赵连石说,丹霞地貌是一种古老的地质形态,是厚达300-500米的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而成。这种岩石富含铁,在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发育,因为温度高,铁被氧化,岩石呈现出红色。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很庄重的颜色,所以 许多庙宇会修在丹霞山中。丹霞地貌不但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景观,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丹霞地貌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因为天阴下雨我们没有拍成什么照片。
到是离黄河源越远,到了有越来越多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看到沿途这样的开发和生活就多了。
河边的企业
河边的挖沙
公路边
黄河进入甘肃以后的路边生活
开发中
路过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请来了黄河十年行要跟踪采访人家——王玉发。刘家峡水电站位于甘肃永靖县境内,是黄河上游第一座由我国自主建造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建成以来,为西北工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
刘家峡大坝
采访跟踪采访人家的男主人王玉发
“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第一曲,刘家峡水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刘家峡又是黄河三峡之一,黄河三峡因永靖境内黄河之上的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大自然奇迹般地造化出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无比秀丽的山山水水,浩荡高峡之间,勾勒出风情万千的绚丽画卷。
2010年刘家峡大坝前
2010年拍的刘家峡水库
近年来,依托刘家峡水电站的水库优势,当地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和旅游经济,使刘家峡水库打出了“黄河明珠”和“兰州后花园”的旅游品牌,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黄河十年行的特色主要是采访住在黄河边的贫民百姓。所以在我们跟踪的人家中,基本都是受经济大潮影响的普通人。
王玉发就是一个在刘家峡水库景区揽活的普通出租车司机。
2010年我们采访王玉发时得知,王玉发所在的村子是甘肃省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马家山。当年水库蓄水淹了他在山谷里的老家,他的爷爷、爸爸和叔叔伯伯们一起搬到了山上。他爸爸结婚以后从老家分出来,在半山腰建了一所房子。
王玉发本人曾在外面打了十几年工,后来回到家乡娶妻生子。2010年儿子9岁,寄宿在亲戚家上小学。现在家里主要的收入是在景区开出租车,平均下来每月挣2000块。出租车是去年花7万块买的,贷款五万,亲戚朋友也借了一点。他对生活最大的期望,不过是尽快还清买出租车的贷款,最好能供孩子上大学。
王玉发家有八九亩耕地,收获的粮食和蔬菜基本都自给自足。此外,他家里现在还搞一点副业,养了一头牛,一头猪,几十只鸡,还有一百棵花椒树。不过花椒树要等三年才能结果,那时不知道市场行情如何了。
王玉发虽然是水库移民,却没有移民补偿。他说,老家被淹的时候,他爸爸还没有从老家分出来,当时房子耕地登记的都是家中的长子也就是王玉发大伯的名字,后来移民款就按照登记的名字发。
2005年以前,国家没有给水库移民每年600块钱时,他们的日子虽因水库而被改变,倒也还平静,因为大家都一样。可是2005年后,国家给每个水电移民每年600块钱,王玉发家有四口人,如果能拿到这笔钱,那他家一年是可拿到2400块钱的。同样是水电移民,村里有人拿到了,自己没有拿到,显然这口气让他们难以下咽。
黄河十年行2011找到王玉发的时候,他依然在开出租车,从他的言谈中,我们感受到着他今年的焦虑。
眼下王玉发最发愁的是孩子上学。全国都在实行撤点并校政策,让孩子赶上了。该上四年级的孩子,撤点并校之后,完小(完整小学;山区生源少,一般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完整小学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到更远的地方就读,离他家最近的完小要五十公里,下雨之后车都上不去。王玉发准备把孩子接送到县城上学,他的老母亲也经常有病,经常往医院跑,这样老人、孩子都方便照料一下。可是,以前孩子上学住在亲戚家,现在把孩子送到县城后就要把家安在城里,孩子妈妈就要放下也是家里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的各种农活,进城去照顾孩子。
如此一来,生活成本就要增加很多。而从目前来看,王玉发的收入,似乎很难再有增加,依然是在旅游旺季5月到10月在景区开车,每月2000元左右;淡季出去打工,“哪里钱多就去哪”。王玉发已经很习惯了,即使在景区开车,也不是太稳定,“跑山路的时候,100块钱有对半的利润,如果没有回头客,这一半利润就亏了。”王玉发如是说,他自己买车还欠四万块钱的贷款。
问起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王玉发说,每天都给零花钱,少则三五块,多了一二十。“人家的孩子有钱花,你家的孩子没钱花,哪行?”
刘家峡水库码头,旅游的人可在这里上船游水库
我们问起他们家的生活情况,王玉发说,“想吃肉就吃,人活着起码要为胃口着想。”
说完孩子上学远的难处,王玉发又把话题转到了移民补偿。他说的有些激动,“为什么他们每人每年有600块钱,就有国家统一规定,我们就没有。气就气在这个地方,感觉他们是个人,我们不是人!”
今年,我们对王玉发家为什么在水库移民时没有被注册到移民的名单上其实还是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当年,王玉发的父亲在山上开了几小块地。当时水库蓄水移民时,家里只有大伯一个人同意外迁。而王玉发的父亲和叔叔们因为在山上开了地,就不想再迁出去了。所以2005年发移民款时,家里除了大伯家的老老少少都有按人头给的移民费以外,当年没有同意外迁的名单中就找到他们父亲的名字了。而王玉发的爷爷当时住在小儿子家,也不想搬走,留在了山上,靠山上开的荒地过活儿。这就是王家除了大伯以外,其他的几个亲兄弟都没能在2005年国家给移民每年600元补助款的名单上的原因。
不过,王玉发说,他们村分上村,下村。他所在的下村,像他家这个情况都没有给移民款,而上村就全都给了。而他们村可能也有几户人家给了,至于这钱是上面给了,村里扣下了没有给他们,还是上面就没有给,他们也不知道。
据黄河十年行2011年的采访知晓,差不多有三年了,国家给刘家峡库区禁牧村民置换了低保——每人每月70元左右,王玉发一家这个待遇现在还是可以享受到的。
“如果不移民,最起码我的房子还在,最起码我还在院子里住着,最起码我还有水浇地。”而现在呢,去年我们上山看了王玉发家在山上开的地,靠的是“母亲水窖”扶贫项目资助的,只能收集的雨水的水。老天爷要是不下雨,山上连吃水都很困难。
采访完王玉发,我们在大坝上拍照。几个开旅游船的人闲着没事在一别站着,我们又和他们搭上了话。结果,其中一个是王玉发的一个堂弟。他告诉我们,每人600块的水库移民款,附近的上村全部都有,他们下村十几家几乎都没有,很多上村的人开假证明能得到移民款,他们却得不到。
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反映?
“告的不好就抓住了。”这样的担心我们没有再细去调查。只能用时间来证实。
黄河在刘家峡中穿行
大山养育着大河
从刘家峡水库出来,黄河十年行向兰州前行。中科院旱寒所设在兰州,我们此行的随队专家蓝永超研究员也在兰州工作生活。蓝永超说,在青海省约古宗列盆地,黄河从涓涓细流开始了她的万里行程,到甘肃刘家峡初具大气,再到兰州,成为滚滚长河,穿城而过。兰州,是黄河穿过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
兰州是我国西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历经“一五”规划、“三线”建设,特别是搭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后,已经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工业的龙头。
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兰州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电基地。“由于电价低,在南方无法生存的铁、铝、镍等用电大户企业,纷纷转战兰州。”蓝永超说。
领队赵连石说,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五大化工城市之一。由于受地势牵制,兰州城市建设南北扩展受阻,只能沿黄河东西发展,所有的电厂、火力发电厂、重化工企业都分布在黄河两岸,并处于城市的上游地带。沿黄河走的路上,在兰州市西固区能看到河对面紧密排列的工厂和火力发电厂等。这样的布局对城市的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80年代末,联合国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中,中国的兰州、本溪一起榜上有名。当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直接转达中国政府:在卫星图片上,本溪已经看不见了,兰州还若隐若现。当时,不少伸向黄河的污水排水管道在兰州直排入河,严格说起来,黄河污染是从兰州开始出现的,那时的黄河不是黄色而是黑色的。
蓝永超说,在黄河治污方面,兰州市已经加大了投入,到现在完成了50多个工业污染项目的治理。但是,在工业污染得到控制的同时,城市的生活污水却在大量增加。黄河污染的问题,根本上在于环境治理在跟城市发展的赛跑中落伍了。
蓝永超指出,兰州虽然拥有黄河,却是个缺水的城市。因为这里处于干旱区,年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龙羊峡建成之前,兰州经常发洪水,现在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建设使得黄河来水量减少,兰州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
黄河十年行到达兰州时,已是华灯初上,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金黄色中,让人不禁想起“金城”之说。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自西汉设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金城关前、白塔山下,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黄河铁桥,又称中山铁桥。中山铁桥建于1907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天色已晚,我们没有拍到黄河在兰州的夜景。
在这座大铁桥建成前,兰州南北两岸的人要渡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官员督建黄河铁桥,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至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然后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黄河边的大山
孕育黄河有大山
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见证了兰州的发展与繁荣。随着黄河兰州段数十座现代化桥梁的建成和使用,中山桥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如今,中山桥以其所蕴藏着的深刻文化内涵成为金城兰州的象征和黄河文化的载体,为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2006年,我和中国的几个社会学家一起在兰州的黄河里体验了羊皮筏子在激流中穿行。激流中的我们感受着黄河,也感受着黄河两岸的大山和今天划着羊皮筏子的黄河人。这次黄河十年行2011从源头的约古宗列一路走来,我们从涓涓的溪流开始看黄河,有人说更喜欢看壮丽的黄河,有人说,溪流也是黄河。当然,黄河就是黄河,她不会以我们的喜好表现和装扮自己。
今天晚了,明天我们将正式与兰州段的黄河近距离接触,并进入黄河在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