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四――走在黄河、长江的分水岭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四――走在黄河、长江的分水岭 

2009-09-2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四――走在黄河、长江的分水岭

文图  汪永晨

 

昨天我们拍到了黄河九曲第一湾,夕阳下弯弯的黄河,很难让我们与平时常见的黄河相比。夕阳中的黄河是辉煌的,但毕竟天有点黑了,而且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选择的角度也不是拍九曲黄河第一湾的最佳位置。

今天早上六点起床后,我们又换了个地方,爬到了九曲第一湾的黄河边-海拔3620米的大山上。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拍摄我们母亲河“风华正茂”的美景。

 

孕育大河的大山

 

山中的人家

 

河源的小花

昨晚,九曲第一湾的日落是在弯弯的,闪着光的河床里。今天,九曲的日出则是在霞光中的大山上。换了一个角度,从山顶上看九曲,不单是我们眼前的黄河又多了几道湾;同时那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也让我们感受着母亲河在这里的孕育和成长。

 

清晨的九曲

 

在弯中成长

从山上看山下那片藏族寺庙和民居时,看着看着我又忍不住问自己:他们的先辈把家安在了这样的大山中、这样的大河边,是一个好的选择,还是一个不好的选择呢?

这里的美,这里的人与天地同在,是我们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又在向往生态文明的原生地。九曲的美,九曲的自由是不用说的。可这里的偏僻,这里生活的艰苦,也让这里的人一时半会儿还难以与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接轨。

 

九曲边的民居与寺庙


河水、人家

 

家与河水同在

我们关注中国江河的记者、环保志愿者第一次到怒江时,我问过同行的人,这么美的怒江,你们最长能在这儿住多久?很多人回答:首先要弄明白那里能不能上网,有没有手机信号,才能决定自己在那里能待多久。我说,假如什么都没有呢?记得那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超过一个星期,最长是一个月吧,最短的则说,最多三天。今天我问同行的一位朋友,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在九曲的一栋土屋里住,最长你能待多久?他说:有网络,有信号,能待三天。没有的话一天吧。

 

怒江石门关

 

怒江人家

 

怒江的孩子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吧。我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间,住在九曲边的牧民有吗?他们有蓝蓝的天,清澈的水,草原上的小花,我们又有吗?

我们有网络,知道天下事,享受不断进步的文明生活。而住在母亲河边的牧民,他们除了与美丽的大自然同在,就是与自家养的牛羊陪伴。

如果不是走进了这片大自然的天地,我不可能也不会想这么多。只是过着城里人能过的生活,知晓着每天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只有在走进了大自然,走在了天地之间时,我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问题在脑海里不断出现,一次次地与周边的朋友一起讨论后,越发觉得古人怎么就能总结出如此深邃的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上从大自然中悟出这些,得到的是智慧的启蒙、思想的升华。

 

静静地流淌

 

天、水之间

今天早上我们从阿坝州诺尔盖县唐克乡,黄河九曲第一湾出发,向诺尔盖大草原腹地进发,一条颠簸的土路西行约80公里,就到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最后一个枢纽-贾曲枢纽。

按规划,西线调水工程将在这里建一座66米高的大坝,以接纳从通天河、雅砻江、达曲、泥曲、杜柯曲、玛可曲、阿可曲这些河流上的调水枢纽,通过输水隧洞,以自流方式输过来的水在贾曲宽谷草原形成高坝大库。

我们过了贾洛乡,进入宽阔的贾曲河谷地时,杨勇叫我们的车队停了下来。他指着这片河谷告诉我们,这个河谷已经被我们人类规划了它未来可能的命运。

 

 

贾曲

杨勇说:通过我们这几年多次独立考察认为:西线调水规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1,  西线调水的七个枢纽均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原地带,并且都是这些河流的上游段或者源区。在这样的地理区域调水,水量缺乏保障。

2,  七个高坝大库水的替换将很会漫长,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将水库蓄满。这些源区河流的水都来自于高原沼泽和泥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腐殖层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这种替换周期很长的大水库中会进一步产生生化反映,调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

 

泥炭

同时近几年以来,这个区域已经发现通过水传播的包虫病疫情,这直接导致了大量牲畜的死亡。在这种水文状况下的调水枢纽是很难保证把优质的水源输入黄河中去的。甚至还会将一些传播性很强的地方性疫情传播到黄河流域。

3,  在这样高海拔区域,每年将有四至五个月的河流冰冻期,大部分的河流将在冬季全部封冻,这将导致一年中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能实施调水。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剧黄河上游的冰情、凌汛。

今年3月我们绿家园志愿者到壶口种树,就看到因黄河上游凌汛的炸冰,使得壶口瀑布突遭大水,景区设施遭到摧毁性的破坏,直到春暖花开时,还有厚厚的冰冻布满在壶口瀑布上。

 

 

壶口结冰

二,       西线调水七大枢纽均规划在横断山北部的高原与山地峡谷的过度地带,是四川和青海的重要牧区。这里山体浑圆、谷地宽阔、河床平缓。规划中的高坝一旦形成,将在这一区域形成广阔的水域,淹没大量的牧区,将给传统牧区和众多寺庙带来深刻影响。

 

山谷里的人家

 

太阳能在江源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三,       这个区域是中国几大地质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重叠区域。地质背景极其复杂,并且有几大地震活动带。如此超大规模的高坝大库群将面临很大的地质风险。

这次我们出发前,环保部刚刚暂停金沙江水电项目的审批。杨勇这些年的呼吁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一路上都有记者在采访杨勇。全国政协环资委的领导还紧急让杨勇把有关西线调水和西南水电开发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迅速传过去。

写到这儿时,我们已经是在海拔4600米的玛多县境内了。昨天晚上我们住的白玉乡没有电,今天这篇我是在路上的颠簸中写完的。在海拔4600米,高原的土路上写下了上面这位独立科学家杨勇的担忧,是因为我和他一样着急,一样希望我们多年来对江源的调查、对江源的记录,对江源的思考能引起决策者的关注,能引起更多公众的认知。我们做事总要讲个性价比,为了下游人的用水,就破坏江源的生态。而这种破坏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不应该只是杨勇这样的科学家担忧。今天如果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还可亡羊补牢,如果还在一味地以人的需要调动自然,明天的灾难一定会等着我们。

 

江源源区

 

 

牧民的转场

今天,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牧民在转场。我觉得这种游牧生活是今天江源还能保留着原生态的重要原因所在。夏季牧场一般在高山上,这里的牦牛可以说个个是体肥腰壮。

 

 

山左边的水流入黄河水系,山右边的水流入长江水系(杨勇拍)

 

 

 

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长江,在两江源的怀抱中

今天我们跨越了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进入到长江第一大支流大渡河源区。两大流域在四川、青海两省交界的山原中发育,涓涓细流,汇成网状小溪,流淌到各自的水系中。

公路在两大水系间穿行,盘旋,使我们看到了大江大河源头的乳汁是如何孕育而成的。而这些乳汁,又是如何哺育生活在大江大河两岸的一切生灵。

不到江源很难想象,如此大的河流是在这样的大山中从小到大,流入各自水系中的,以至于我们今天的路上,一会儿是在大渡河边急驶,一会又在黄河边穿行。在天水间行走的我

们,在这里如同找到了回归母亲怀抱的感觉。

云南一位学者这两天给我们发来短信:请转告杨勇:冰川和沙漠是重要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储存系统和调节伐,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勿轻言调水!找水来浪费,还影响生态平衡,不合算!我建议改变思路,把水价提高,用好现有的水!

我非常同意这位学者的意见。我们此行的找水,其实从前面杨勇把我们在贾曲河谷叫停也可看出,我们的找水,是希望把地球上的水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不仅仅是今天,还有明天和未来。把不该开采的水,恢复其原来的面貌。西部不用我们再造,西部人过去靠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守住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原生态。大自然需要我们做的,是对它的尊重,是给它以它本有的自由。

 

在路上

 

江源的小花

 

 

孕育母亲河的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