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四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中国将投资近150亿确保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
2、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部从5方面支持安徽治理淮河、巢湖水污染
地方信息:
3、文汇报: 奥运会期间北京重点污染企业将停产限产
4、中新网: 新疆罗布泊发现巨型地下水库 库容量与三峡相当
5、新华网: 安徽“十一五”将投资110亿元治理淮河巢湖污染
6、中国环境报: 河南环境监测站向公众开放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重大水事:
7、《人民日报》: 三峡库区出现消落带(图)
污染信息:
8、重庆晨报: 太湖提前出现蓝藻 今年肯定将大规模暴发
9、云南日报: 滇池沿岸养猪污染触目惊心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二:
10、李冰父子会如何看待紫坪埔
环境曝光:
11、新华网: 炸山采石废水污染 谁来拯救风景名胜太极洞?
深度报道:
12、经济观察报: 环保政策竟成"王牌" 西部引资还有多少牌可打?
环境时评:
13、中国环境报: 应明确规划环评审查权
14、中国环境报: 期待万亿绿色GDP成员亮相
15、光明日报: 让“限塑”叫好又叫座
1、中国将投资近150亿确保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2864
中新网4月15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为确保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审批并以发改投资[2008]639号文印发全国。《规划》总投资149.5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8.47亿元,共安排重点项目50个。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称,《规划》是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是发改委、财政部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环保工作的重要体现。
该负责人介绍,《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该负责人说,《规划》实施后,全国环境监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向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科学、完整、统一、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2、环保部从5方面支持安徽治理淮河、巢湖水污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4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21811.html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强化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部也将从五个方面大力支持安徽治理淮河、巢湖水污染。
据了解,今年,安徽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在安徽调研时表示,环境保护部将从五个方面支持安徽治理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一是支持安徽淮河、巢湖流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现有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排放,上大压小,有保有压;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支持淮河、巢湖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持安徽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争取在3年时间之内,使安徽的环境监察、监测、统计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四是支持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五是支持安徽在淮河、巢湖水污染治理中进行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两个流域的生态补偿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对淮河、巢湖污染治理实现信贷倾斜。
3、奥运会期间北京重点污染企业将停产限产
来源:文汇报 2008-04-15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200804/t20080415_1833833.htm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即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将实施加强机动车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重点工序,重点污染企业减排等措施,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今天下午,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奥运新闻中心发布了这一消息。
杜少中透露,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控制施工扬尘,停止施工工地部分作业和强化道路清扫保洁,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各施工单位停止在施工地的土石方工程,混凝土浇筑等作业,同时做好工地绿化覆盖等工作。第二是控制燃煤污染,北京全部四个有燃煤机组的电厂,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减少污染物排放30%,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不能够稳定达标排放的,原则上停止运行。第三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北京市工业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原则上停产治理。第四是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北京将倡导市民选择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主动参与减排行动,为保证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作出贡献。
4、中新网:新疆罗布泊发现巨型地下水库 库容量与三峡相当
来源:中新网 2008年4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2871
记者4月14日从新疆水利厅获悉,新疆将在三年内投资十多亿元人民币,大规模开发南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期缓解用水紧缺的窘况,提高民众生活水准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地表最干旱的地区,幸运的是该盆地地下,不仅储藏着石油,还拥有巨大的地下水资源,地质工作者相继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罗布泊发现与三峡水库库容相当的“地下水库”。这些水资源如果合理开采,能有效地缓解当地用水矛盾。
新疆水利厅称,从现在截至到二0一0年,新疆计划投入近十点四亿元补助资金,围绕南疆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在现有的良好水源地和粮食主产区布局机电井,加大对南疆五地州地下水的开发力度。(记者 闫文陆)
5、安徽“十一五”将投资110亿元治理淮河巢湖污染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4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15/content_7978422.htm
新华网合肥4月15日电(记者蔡敏)记者从安徽省环保局获悉,安徽省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10亿元治理淮河、巢湖污染。
按照安徽省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治污规划的要求,淮河流域将实施98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其中,工业点源治理项目39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38个,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
目21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余元。
巢湖流域将实施56个项目,总投资70亿多元。其中,工业点源治理项目19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2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整治项目25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多元。
此外,在完成《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安徽省还在加紧编制《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力争到2012年,淮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湖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6、中国环境报:河南环境监测站向公众开放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4月15日
http://www.hnsc.com.cn/news/2008/04/15/282769.html
河南省环保局近日在省环境监测站举行了“河南省环境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组织了第一个“环境教育基地公众开放日”。
市民们参观了省环保局先进的水、大气和辐射环境监测车,了解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精良装备的工作流程,并且观看了环境信息网络的讲解和演示。今后,河南省环保局将利用双休日定期向公众开放,接待社会公众有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
据悉,为了提高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动员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河南省环保局在去年下发了《关于推进互动式环境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积极推进互动式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环境教育活动基地。各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都要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或环境教育活动室,各级环保局的内设机构如宣教、信息、监测等部门要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完善环境教育功能,创设环境教育基地,并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作者:邵丽华 焦万益
7、《人民日报》:三峡库区出现消落带(图)
来源:《人民日报》2008年4月1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2739
游客现在乘船游览三峡,可以发现三峡库区沿岸出现一道高1米多的白色带子,延绵数百公里,被游客戏称为三峡“裤腰带”。
据了解,这是水位的落差区,称为消落带,随着水位的下落,三峡库区的消落带还将增高,这一生态现象已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
国 新摄
8、太湖提前出现蓝藻 今年肯定将大规模暴发
来源:重庆晨报2008年04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21719.html
资料图片:受蓝藻污染的太湖水
核心提示: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14日说,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他表示,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暴发,目前他们正在密切关注蓝藻的出现和动向。
去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水华危机,无锡市民饮用水源受到威胁。昨日(14日),来渝出席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会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蓝藻肯定将再次袭击太湖。
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
林泽新称,蓝藻出现时间,过去一直在7—8月,但去年5月底,太湖就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
而今年更早,这才4月初,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林泽新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
林泽新解释,蓝藻出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二是气温比较适合。另外,太湖水流动慢。
“这些都为蓝藻在太湖的大面积繁殖提供了温床。”林泽新称,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暴发,目前他们正在密切关注蓝藻的出现和动向。
11.9亿亿立方米江水济太
如何治理蓝藻?林泽新称,今年将“引江济太”,即从长江引水进入太湖,从今年1月开始,全年将从长江引水11.9亿亿立方米。
林泽新称,从长江引水进入太湖,目前是增加水环境的容量,提高太湖的水位;另外就是加速太湖水的流动,从而改变蓝藻生长的环境。
无锡做好应急准备
林泽新表示,太湖治污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持久战。太湖目前水质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已成“藻型生境条件”。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生态后果,即使努力控源治理,也可能延续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针对太湖今年仍有可能大规模暴发蓝藻水华的现状,去年深受其害的无锡已经做好了应急的准备。林泽新介绍,无锡在保障安全供水方面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水源地取水口保护,运用软隔和导流工程严密保护取水头部,防止污水和蓝藻流入取水口;二是开辟第二水源地;三是实施自来水深度处理及尾水处理工程。另外,还加强了水质监测。
根据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由原来35项增加至106项。无锡在全面达到42项常规指标的基础上,正在实施64项非常规指标达标计划。
太湖蓝藻事件
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一个多月暴发,形成自然灾害。由于无锡城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主要取自太湖,部分自来水用户因为受到“臭水”的影响,连洗澡后身上都是臭的,因此造成纯净水销量猛增。
9、滇池沿岸养猪污染触目惊心
来源:云南日报 2008年04月15日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80415/news_99_71183.html
村子里的污水直接流入滇池。
4月11日,当记者随昆明市政协委员们一行走进滇池湖畔的福海街道办事处的彰家楼村,目睹的场景触目惊心:大大小小的养猪场所不计其数,养猪产生的粪便和污水,不仅造成严重的滇池面源污染,而且让当地的农村居住环境恶劣不堪。
此前,不断有群众向市政协反映:一段时期以来滇池沿岸的部分村庄养殖业无序发展,其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到了滇池里。当天,由市政协组织的视察组突击走访了福海社区的部分村庄。在彰家楼村,大家看到,这里临时搭建的出租房内,很多外来的租房者正在发展养猪业,其结果是这里到处是溢满猪粪的水沟,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漫天的蚊蝇盘旋在村子的每个角落,养猪所发出的刺鼻气味儿,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卫生环境。距养猪场一百米外的滇池草海边,记者看到原来有一个鱼塘,由于周边养猪业的无序发展,使得粪便溢满整个鱼塘,再由鱼塘直接流向滇池。
政协委员们表示:这种现象实在是不可思议,在昆明市多年治理滇池的今天,在旁边就是阳光花园高档住宅区的自然村落里,在大观楼和草海仅一水之隔的城中村中,污染如此严重的养猪业竟然会堂而皇之地存在着。一些村民对记者说:“就是这些养猪者将猪粪随意排放到鱼塘再流入滇池,太污染了!”视察组专家、昆明市滇池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国春说:“污染非常严重,看了非常痛心。政府要治理滇池必须要从源头抓起,从一家一户抓起,从每个村每个点抓起。”
据了解,仅去年福海社区的生猪存栏就达9000多头,一年生猪出栏总量达到1万多头,而养殖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猪户大多数都是外来的租房户,在彰家楼村面滇池一侧,有一处原来昆明市水产公司的废弃鱼塘,经过简单的私搭乱建,一片数百米的污染养猪区就此诞生,而且这些租房养殖户,还每年向昆明市水产公司和部分村民缴纳租金。
据市政协城环委负责人岳卫平介绍,在滇池沿岸像彰家楼村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正是由于养殖业的无序发展,滇池面源污染相当严重, 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提出合理解决建议,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
10、李冰父子会如何看待紫坪埔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凤凰台“江河水”摄制组对能走进紫坪埔电站依然充满着希望。媒体的性质让我们知道在报道一件事的时候,不同的声音是我们都应该让公众听到的。为此今天我们特意从成都请来两位专家,一位是成都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陈渭忠,一位是成都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张国运。他们两位对紫坪埔电站基本持认同的态度。
当我们冒着雨再次走到紫坪埔大坝时,电话中紫坪埔电站由副总经理让我们报车号时,曾一度让负责联络的张小玲激动得都跳了起来。可是没多一会儿她就无奈地向我摇头说,省里有指示,一律不许进。由副总到没有像昨天的警卫说的那样是因为非常时期。但不管怎样,本想认真听听紫坪埔电站的人谈紫坪埔的念头不得不打消了。
在紫坪埔大坝站岗的警卫旁,我们冒雨支起了摄像机。陈渭忠先生对紫坪埔最大的赞扬就是:随着人类的发展,都江堰已经不满足成都用水的需要。紫坪埔的蓄水和调水功能就在成都冬天缺水的时候,通过这个水库平时的蓄水,在旱时补上。另外,陈渭忠认为发电也是紫坪埔电站的一大贡献。我问他,蓄水灌溉和发电用水以谁为先?陈先生说,应该以灌溉用水为先,只是现在因部门利益,分配上还存在问题。
陈渭忠说,杨柳湖电站是紫坪埔的反调节水库,不能建了对紫坪埔的发电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不明白,当初没有批鱼嘴电站的设计方案,那建紫坪埔时就应该修改原来的方案,为什么明明没有批,还要按需要反调节水坝的设计施工呢,以至于现在四个发电机组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浪费。
关于2003年被否定的杨柳湖水库,昨天我们从世界遗产办还听到了另一种说法:即现在控制紫坪埔水库用水调水的是紫坪埔水电管理部门。而作为都江堰管理局来说,认为他们也应该对这个水库的用水掌握一定的权利。所以杨柳湖当年坚持要修建的目的,除了有反调节作用以外,也有部门利益分配之争的原因。
对紫坪埔水坝旁边因前期勘探和就地取石给大山造成的伤害至今还没有恢复,陈渭忠表示了遗憾。他说,这些植被的恢复应该在工程结束后就有所重视的,现在看到的大自然的伤痕是问题,应早日解决。
关于地震和滑坡,陈渭忠认为这是所有电站都免不了要出现的问题。紫坪埔解决的算是不错的。
张国运高级工程师是当年审批紫坪埔环评报告时,第一个提出在水电开发时一定要给江河留有有生态有水的工程师,面对今天紫坪埔在这方面得到的重视,他很是欣慰。对紫坪埔目前的两岸为防止滑波钉上了大水泥钉子,他认为是最好的治理滑坡的办法。不过对目前上游的污染,他是忧心忡忡。
我们的车离开都江堰时,摄像师架起了架子,把立在都江堰大街上李冰父子的雕塑拍了下来。在他们拍时,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假如李冰父子地下有知,他们会怎么看待紫坪埔呢?
李冰父子
成都的锦江,也叫府南河,这几年的治理,让成都人走在河边,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鹭。四川大学的学生们,这些年还在上学期间就开展了不少环保活动。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们今天送给我们一本《紫坪埔水利工程现状及都江堰周边环境调查》,这份调查报告从十几个方面,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问他们你们做了有关移民的调查了吗,这些学财经的学生们说因为经费的问题,还没有做,但下一步他们已经在考虑,看能帮助移民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水边关爱江河的人的聚会
成都锦江上的白
四川大学的一位学生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大学生能为环保作些什么的时候说,他觉得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很重要,所以他们社团是以到小学去开展环境教育为主要活动的目标的。
今天,我们听到的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是这样几个:自己的一些环保举动被周围的同学认为有毛病;发展和环保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当时我问在坐的大学生们谁能解答一下的时候,一个女同学说:坚持,不管别人怎么说。一个同学说反思,自己也被别人批评过洗一条牛仔裤用了8盆水。后来想想是过分了。于是不光自己节水还引导同学们一起从自己做起。
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又采取了近来一直在做的调查,请自己家乡的河小时候和现在一样的举手,结果一个都没有。接下来再问,家乡的河小时候和现在不一样的,举手,结果20多人举了一大半。好几个学生还细细地说起了小时候怎么在河里玩耍,怎么在河里抓鱼。现在有的河虽然开始了治理,但要回到同学们小时候的样子,他们都说难了。
节目录到最后时,请每个同学说一句话。一位学生说的这样一句话很简单,却让我记住了。他说:环境保护,我们在路上。
为了赶时间,今天下午的采访我们兵分两路。另一路人马去了四川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他们拍到了大熊猫,也听到了有关熊猫们的故事。
大熊猫看
大熊猫吃竹子时是左一口右一口,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的解释是,它们的味觉系统十分发达。左边咬了一口后,刺激右边的味觉系统也要迫不及待地尝到滋味。轮番交替左一口、右一口就成了大熊猫吃饭的习惯了。
大熊猫躺吃
大熊猫想
大熊猫走
大熊猫一躺一抱
大熊猫的另一特色也很让人好奇,就是一只熊猫妈妈可以同时喂8个孩子,其中只有两个是它自己的。也就是说,熊猫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几乎一视同仁。
也许这是饲养的熊猫的习惯。我曾经采访过大熊猫专家吕植,我听她说过,在野外,熊猫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看得可紧了。一只叫娇娇的大熊猫,本来和吕植已经很熟悉了,甚至可以去摸它。可是当娇娇生下自己的孩子时,连吕植的靠近,也会让娇娇大发其火。对待自己的孩子,野外的大熊猫和饲养的大熊猫还有哪些区别呢,这可能还需要我们的科学家们认真的研究。
今天晚上我们走进了四川省宝兴县,宝兴的蜂桶寨是大熊猫的模式标本产地,我2001年来采访时,正赶上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那次普查的结果,在野外,宝兴是发现大熊猫最多的地方,明天我们的运气会如何呢?
11、炸山采石废水污染 谁来拯救风景名胜太极洞?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20138.html
新华社合肥4月14日电(记者王立武)位于安徽广德县境内的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喀斯特溶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太极洞所在山体属于皖、浙、苏三省交界地,近几年来,江苏、浙江属地的采矿厂、石灰窑大量采石,致使太极洞风景区山体遭大面积毁灭性破坏。同时,太极洞附近的江苏和浙江两省数十家排污企业,将太极洞团团围住,目前景区及周边地区水体遭全面污染。污染和破坏正愈演愈烈,并已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采石矿场林立 太极洞山体已去一半
在太极洞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崔万金带领下,记者日前沿着太极洞所在山体的一条小径往后山洞口走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整个太极洞山体后山区域已被开采去一半,满目疮痍。沿途属浙江长兴县白岘乡山场的已建和在建的采石场、石灰窑数量达25家,对太极洞主景区形成包围圈。
太极洞旁的广德县新杭镇桃园村村委会主任熊先军指着连片的石灰窑和采石场说:“这样的大肆开采已经持续3年,采石企业炸山所用的开山炮威力很大,一炮下去能炸开几万立方米石头,数公里之外都有震感。”
“太极洞洞体也因炸山而不断震动,常有钟乳石受震动而脱落。由于山体植被遭到破坏,整个山体的含水量急剧减少,导致太极洞内的许多钟乳石因为没有滴水而‘死亡’。更令人焦虑的是,万一哪一天洞内局部山体被震塌压住游客,后悔可就晚了。”崔万金说。
在桃园村长青卡村民组村民赵旺生的家中,记者看到他的房屋已多处被震裂。熊先军告诉记者,这个村民组房屋被震裂的已经有5户。
记者在太极洞后山的一家采石场看到,由于开山采石,隐蔽的山体已经露出一个深入太极洞洞内的大洞口。
化工企业包围景区 数万群众饮用水源受污染
江苏宜兴市太华镇的化工工业园区B区的企业紧紧靠住太极洞,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油漆、工业用油脂等。记者来到位于太极洞旁的该化工工业园区的一个排污口,被熏得睁不开眼。
广德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新平说,由于该园区地势较高,企业排出的废水、污水源源不断流入下游的太极洞景区及景区边的流洞河。太极洞景区属喀斯特地貌,山体渗透性强,带着化工异味的工业废水通过地下河不断向太极洞内渗透,造成洞内水体严重污染,气味刺鼻。经广德县环保局多次采样检测,这个化工工业园区的排污口排放的污水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28倍。污水渗入太极洞后,太极洞水洞出口处的水质由过去的1类地表水降为4类地表水,已不能饮用。
太极洞进口有水洞和旱洞两个洞口。记者走近旱洞之中一条细长的洞内河旁,只见河水呈铁锈色,并且闻到较浓的化工品异味。崔万金说:“这种怪味现在越来越浓。过去太极洞壁上不时有流水叮咚作响。现在这一现象现在基本没有了。这既因为山体含水减少,还因为洞内壁上流下的已是遭污染的水,景区人员不得不将许多流水的孔都堵上了。”
太极洞内的水直接流到广德县新杭镇的流洞河。新杭镇计副镇长介绍,该镇太极洞周边的桃园、箭穿、洪山三个村的农民及流洞河下游的其他居民近7万人,已经都不敢从流洞河取水饮用。在一些严重受污染的村民组,农民靠引山泉进家,只要连续十天以上不下雨,就只能买水喝。
崔万金说,太极洞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宾馆的所有生活用水现在已经从远处的农村购买。
桃园村农民崔熙春告诉记者:“流到田里的水是黑色的,一年四季不见清。”
三省“插花”地带 谁来拯救太极洞
广德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新平告诉记者,造成太极洞景区珍贵资源遭严重破坏,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其一,太极洞风景区于1984年开发,1986年对外开放。在太极洞开发前,长兴县白岘乡的采矿活动已经存在。因此,安徽一方强调风景资源保护,江苏、浙江方面要求同时必须兼顾区域内乡、村以及企业和采矿权人的权益。太极洞周围的一些非煤矿山、小石灰窑和小化工等企业,正是随着苏、浙两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开始向三省接壤的太极洞后洞口转移。
其二,太极洞景区所在山体属于三省“插花”地带,但景区旅游管理权属广德县,周围居住的也基本是安徽居民。另外,由于宜兴太华镇属地地势高,污水均流向广德境内,对太华镇毫发无损。所以,安徽方面整治景区环境的要求迫切,而江浙方面的态度相对消极。
其三,环保执法权受行政区划限制。广德县环保局工作人员曾带着执法证去太华镇化工工业园区的企业协调如何治理污染,但因为不属于广德管辖,屡次吃“闭门羹”。目前,工业污水对太极洞景区的污染不仅没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对于安徽关于保护景区珍贵资源的相关规定,江苏的化工企业根本不理睬。
广德县环保局总工程师杨忠认为,太极洞现实困境事关苏、浙、皖三省,为紧急抢救这一珍贵的旅游资源,应尽快由国家主管部门出面协调。
杨忠说,针对太极洞景区采矿和化工企业的人员、土地、企业属地三分离的现状,要尽快形成三省联动执法机制,坚决取缔破坏国家级景区资源的采矿行为,限时解决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对现有的企业及工业园区,加强整治,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实行建设项目禁批制度,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杨忠认为,从长远解决问题考虑,可将分属江、浙、皖三省的太极洞景区核心保护范围的山场、土地,统一划归太极洞风景区管委会,以便尽快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抢救性恢复。
12、环保政策竟成"王牌" 西部引资还有多少牌可打?
来源:《经济观察报》2008年04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20678.html
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是西部地区每年吸引东部和国外投资商最重要的一个平台。记者在本届西洽会上发现,与往届相比,西部可以打的引资“王牌”正在一张张减少,西部吸引外资的门槛正在悄悄抬高。
不少优惠条件难以为继
本届贸洽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成千上万名的投资商,为使商人到自己的地方投资,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可以说是使出了所有的引资方法。记者对这些引资方法进行调查后发现,与往届相比,西部引资开出的条件虽然仍十分诱人,但是引资的门槛却在悄悄抬高。
西部往年引资主要是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的财税政策这三张“王牌”来吸引外来投资,然而现在这三张“王牌”却风光不再。
在土地方面,前几年的东西部贸洽会上,常有一些地方政府以无偿提供土地的方式来吸引投资商。然而在本届贸洽会上,记者翻遍所有的引资目录册,也没有发现这个优惠条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提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虽然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用地的需求十分大,提供廉价的土地也是最好的引资条件,但是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这一张引资“王牌”已经无法打下去。
西部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东部来说也还是很有吸引力,但是此次贸洽会上很多投资商却向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也像沿海发达地区一样出现了明显上扬的态势,尤其是在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中心城市,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幅度相当大。据陕西省工会职业介绍培训中心透露,今年初西安劳动力价格整体比去年同期上浮了10%至20%,保洁员每月的工资已涨到600元,力气活的男工已涨到800元至1000元,西安大部分工种的市场价格都抬高了一两百元。
西部原本吸引外来资本的优惠财税政策,受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也大打折扣。国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要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必然对外商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不少地区原来对外资在财税政策上都尽可能地优惠,但是国家税法的改变,却使得不少优惠条件难以为继。
和东部的两大差距竟成“王牌”
西部引资的“王牌”正在一张张减少,记者在与众多投资商的交谈中发现,目前对投资商来说,与东部相比,西部现在只剩下两张最大的“王牌”还可以吸引外来资本:一是宽松的环保政策,二是落后的社保体系。
目前西部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责任压力都很大,为获得预定的GDP指标,不少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的执行上都非常不力,使得很多投资商将污染企业搬到了西部,出现了一股“东污西移”的浪潮。
因去年春天太湖蓝藻暴发导致供水危机,江苏省无锡市决定在两年内关闭772家化工企业,此外关闭的还包括一批小电镀厂、小印染厂、小钢铁厂。消息传出后,竟从西部涌来大批招商引资团队,西部宽松的环保政策成了吸引这些企业最大的“王牌”。
西部落后的社保体系也得到了东部企业的“青睐”。在江苏,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内的一批中心城市,早已明确规定,辖区内任何企业雇用员工都必须为其交纳社会养老保险,不然将处以重罚。而在陕西全省,建立起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只覆盖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效益差的集体企业和大多数私营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并不强制企业为其交纳。因而很多外来投资商在陕西建厂招人,可以省下一大笔本应为职工交纳的社保费用。这种情况几乎在西部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存在。
大幅提升西部经济质量
目前西部引资的“王牌”虽然一张张在减少,一些中小企业的投资商也确实减缓了在西部的投资,但是近两年来西部实际利用的外来资本总额仍持续增长,而且很多国内甚至世界型的大企业还加快了在西部的投资。西部整体的经济质量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据商务部外资司投资促进处处长吉小枫在本届贸洽会上介绍,2008年前两个月,西部地区共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254家,同比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在全国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提高到7%。
这些来西部投资的外资企业,不少是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在重庆、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为数不少。截至去年底,重庆已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成都已达到124家。在这些优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西部的整体经济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实,这种情况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早已出现。随着珠三角对环保、用工规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外来投资商近年来已很难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中轻松赚钱,现在珠三角已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外来资本。西部不过是“步其后尘”,出现了选择高质量外来资本的苗头而已。
不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的引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尤其是在环保和社保方面,东西部之间还存在不少差距,不可否认,环保和社保这两张“王牌”在西部引资方面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记者发现,从今年开始,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减轻环保、社保这两张“王牌”带来的消极影响。陕西省榆林市政府今年已明确表示,将关闭300家高污染的小型煤化工厂。同时,西部一些财政较好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帮助效益差的集体企业员工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西部迟早也会像东部一样,执行严格的环保和社保政策。到那时,西部也将和现在的珠三角一样,从一味吸引外资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外来资本,西部整体经济质量也将会出现质的飞跃。(记者:毛海峰 丁静)
13、应明确规划环评审查权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04-15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0804/t20080415_255404.html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笔者想就其中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应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环评的审查权。笔者认为,在规划审批前进行环评审查是《条例》的核心所在,审查者必须能够跳出部门利益,客观地审查某规划的环境影响文件,而只有环境保护部才能真正承担这样的角色。
因此,《条例》应该规定,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将规划环评文件一并附送审批机关,未一并附送的,或者经过环评的规划草案在报送审批前进行了重大修改但未重新进行环评的,审批机关不予受理。各级人民政府在对报送审批的规划草案做出决定前,应当将一并附送的规划环评文件移交所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在审查小组做出审查意见前,审批机关不得批准这一规划。
二是应增加公众参与的内容,并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笔者认为,《条例》应规定,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批前公布便于公众理解的规划环评文件草案简本,公布时间不得少于30日,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向规划的编制机关申请查阅、复制规划环评文件草案的全文。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自公布期间届满之日起15日内,就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或者公众环境权益侵害,采取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在公布期间,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未就规划环评文件草案提出意见或者提出的意见与规划环评结论没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的编制机关可以采取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征求意见,对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或者解释。规划的编制机关在一并报送审批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未附具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对意见不采纳的说明的,审批机关应不予受理。
《条例》还应规定,规划的编制机关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是《条例》应明确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不对此加以详细规定,关于“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的规定就极易成为利益集团避免信息公开的借口。
同时,要有措施保证不属于保密范围的内容得到公开。《条例》应规定,就公布主体而言,应该由审批机关、审查机关或者建设单位公布不保密的部分;就公布时间而言,要在审查小组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做出书面审查意见之前;就公布途径而言,要采取政府相关网站、报纸、规划区域公告等形式;就救济方式而言,如果上述机构都没有如实及时公布,公众或者民间团体可以申请上述机构公布,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作者:绿家园志愿者)
14、期待万亿绿色GDP成员亮相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04-15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0804/t20080415_255411.html
尽管年初开局不利,但是中国“万亿GDP俱乐部”继2007年新增两员后,今年很可能再增添4名新成员,湖南等4省市有望跨进万亿GDP省份。辽宁、四川两省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将使全国GDP总量超万亿的省份达到9个。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期盼经济飞速发展,繁荣昌盛。4省市将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新成员当然是好事,值得勉励。但我们想问的一句话是:中国“万亿GDP俱乐部”成员中,属于万亿绿色GDP的成员又有多少?
绿色GDP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即将环境保护引入GDP核算。GDP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增长概念,反映的只是国民经济的总量,没有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透支,反映不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考量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估算,我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如果扣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可能是负数。如许多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并且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缺陷,一旦发生污染事件,损失绝非小数目。
不难设想,一旦考量绿色GDP,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发展很快、成绩很大的地区,就可能暴露出其背后透支环境、透支未来的巨大“黑洞”。因为扣除了环境损失的成本,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可能打折扣,“万亿GDP俱乐部”成员也就有可能黯然失色。但实事求是地衡量得与失,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件莫大好事。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头等要务。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把过高的资源环境代价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更期待万亿绿色GDP成员亮相。
15、让“限塑”叫好又叫座
来源:光明日报2008-04-15王朝明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4/15/content_761731.htm
据报道,青岛市有关部门日前联合10家大型商场启动了“环保购物袋进超市”活动。活动当天,10万多个精心设计制作的环保购物袋即发放告罄。人手一“袋”,成为岛城街头新春一景。如此情形,出现在国务院“限塑令”即将实施之际,令人欣慰。
在“白色污染”已经成全球公害的当下,公众对塑料袋的危害早已形成清醒共
识。但认识上的统一,并不当然会带来实践上的自觉。尽管我们已知道塑料袋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尽管已认识到它是“白色污染”之源,尽管“限塑令”也赢得了一片掌声,可随着6月1日的临近,还是有许多人对“限塑令”实施后的政策效果表示了谨慎乐观和重重忧虑。
业已在地球上存在了100多年、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塑料袋,会因为一纸限令悄然从我们身边远遁么?至多几毛钱的塑料购物袋收费预期,会让消费者做出自觉而理性的选择么?如果没有相关替代品的及时“补位”,这一环保新政又如何得以顺利推行落实?假设若没有社会公众的普遍自觉,没有广大消费者的群体躬行,试图单单依靠市场价格杠杆来推动“限塑”新政,显然力不从心。
有人呼吁让菜篮子、布袋子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倡议,但也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试想,在拥挤的车厢里,人们能心平气和地容忍一只偌大(甚或还滴着汁水)菜篮的存在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耐下心来去搓洗一个污渍斑斑的布袋?何况还有研究认为:纸袋和布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制造纸袋耗能多,填埋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且密闭环境中也难以降解;布袋子的环保效益,甚至也无法抵消其带来的碳排放。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除了塑料袋,还有什么,能让人们在购物、携物时,享受到如此便宜(甚至免费)、清洁的便利?认识到这一点,若干城市先行一步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青岛“让环保购物袋进超市”。其购物袋大多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作而成,不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还便于携带、易于清洁。精心设计制作的购物袋上不仅标注着倡导环保的主题口号,还印有参与活动的超市、商场及生产厂家的广告标识,这样既为“限塑”营造了良好氛围,还使商家和企业乐见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不失为推动“限塑”的有效之举。
在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为人们所追拥,生态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渐入人心的今天,理性审视和处置个人行为,自觉担当起自己对环境、对社会、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应尽之道义和责任,当成为一个文明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秉素。作为一个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应该也有义务为环保购物袋买单,而不是单单寄希望于商家或政府的“免单”。只有这样,才能让“限塑”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