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绿色认证在兴起

绿色认证在兴起

2001-10-24


主讲人:陈大为

 

 

 

一、药品、食品和军品不属于绿色认证的范围

 

从绿色认证的角度看,绿色产品的内涵是什么?

所有的工业产品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这种压力称为环境负荷,环境对压力的承担能力叫环境承载力,任何突破环境承载力极限的行为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同一类产品中,对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的就叫做绿色产品。在国际上有两个英语单词可以表示绿色的概念,即environment products和Ecology products,即环境标志产品和生态标签产品,在中国叫做绿色产品。

对绿色产品进行认证的种类和范围有什么规范?

广义来讲“绿色产品”面对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认证,在实际操作上,药品、食品和军品不属于绿色认证的范围,即食品和药品不能冠以“生态”或“绿色”这样的名字。

药品和食品为什么会作为特例?

拿药品来说,是药三分毒,大多数药物对人体自身细胞组织均有伤害,而同时其对病原体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就是治病的机理,因此对于药品而言绿色无从谈起,主要看疗效。国内对食品绿色的定义不确切,如纯天然的说法,多是指无污染即有机物和农药残留达标的食品。在国外,产品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才允许上市,我们现在所谓的绿色食品,从农药和有机物残留达标的角度来看,应该称作安全食品。再是目前国内转基因食品也都贴有绿色食品的标签,这类食品在国外都是像香烟一样贴有政府的提示——“政府建议不要食用此类食品”。因为一种新食品对人体究竟有怎样的影响,需要长时间大批量的人群试验才能确定。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大量的烟、酒上,出现了绿色产品的标签,实际上,不管是烟是酒,都是慢性的毒药。

 

二、真正的绿色食品叫“有机农作物”

 

那么,国际上对食品是如何做出规范的?

事实上,在国外,真正的绿色食品叫“有机农作物”。这是国际上统一的叫法。所谓有机农作物,就是指用传统耕作方法生产的农产品。在山东烟台地区,就有专门生产有机农作物并出口日本,比如这里生长的黄瓜,只有我们市场上常见的一半那么大、一半那么细,售价基本上是市场上普通黄瓜的几倍。一般中国人买不起啊!而正是这样的黄瓜才有黄瓜味,才可以称得上绿色。我们的食品已经充斥了种种的化肥、农药、添加剂、催熟剂等,凡此种种对人体的危害是无形然而却是致命的。

国际上对绿色产品的认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很多民间组织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发出了关注商品环境行为,使用对环境相对友好的产品,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倡议。1979年,世界上第一块环境认证标志诞生,即德国的“蓝天使”(见联合国环境署的图标UNEP),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成功的认证组织。迄今为止,它已经认证7500种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产品。现在认证一个“蓝天使”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此后,北欧、法国、日本、英国等相继推行了环境标志计划。从1979年到1994年,环境标识逐渐衍化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加入WTO以后,在享受到权益的同时,外国的产品也要享受国民待遇。于是,这一手段也是保护本国产品的一个杀手锏。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就是要在产品的环境行为上做出特殊限定,以达到阻止他国产品进口的目的。WTO的有关条款对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敞开了大门,所有成员国中,任何国家都可以阻止对本国环境、动物包括人体带来危害的产品的进口,任何国家的口岸都可以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或有破坏嫌疑的进口产品进行所有的商业活动,可以否定这些产品在其国内注册专利。绿色(技术)壁垒,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产品保护的手段。比如意大利为保护国内的菲亚特汽车,以对环保技术要求的绿色壁垒,成功地阻止了德国汽车的进口;通过绿色壁垒英国成功阻止了美国纺织品的进口;也是通过绿色壁垒,澳大利亚成功地阻止了法国涂料的进口,类似的案例的当然还有很多。那么,我们加入WTO之后,中国又可以拿出什么样的政策,替代关税保护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农业?这该是我们迫切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绿色认证在中国的进展状况怎样?

1994年环境标识在中国诞生,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家联合成立,现在其成员已经扩大到11个部委。历经7年,从国际贸易中的对策研究,到如今已经在我国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在政府干预下,中国环境认证走过了发达国家二十年要走的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三、绿色认证种类

 

绿色理念已经介入到大众生活中,对生产企业来讲,这一概念包含了哪些内容?

绿色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为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废弃等全过程中考虑到对人的影响因素。这就是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

我国进行的绿色认证内容有哪些?

目前,我国的绿色认证一是有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绿色体系认证(ISO14001),也叫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对企业的软件进行的认证。它的内涵是持续改进,一般来说,最好的和最不好的企业,都可能通过这一认证,而上升中的企业改进的空间较大。另外,有绿色产品认证(ISO1402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三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它是只针对于产品,对产品环境行为做出评定的认证。四是绿色选择认证,从国际惯例上讲,绿色选择或消费者选择,属于Ⅱ型环境标志。Ⅰ型环境标志是认证机构对产品给予一种公正的高于产品环境行为的一种评价。Ⅱ型环境标志是对企业自我声明性质的环境行为给予认可的一种评定,其标志是ISO14022。

绿色选择在我国刚刚启步,将来肯定会超过环境标志认证的数量。因为相对来说,绿色选择比较多,能获得环境标志的是凤毛麟角。环境标志的申请是越来越困难,它的限制条件比较苛刻。七年来我国获得环境认证标志的企业不超过400家,都是30多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运用LCA的方法,可以将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大体归为四大类: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产品包装和末端排放。

1、原材料。

包括植物纤维的种植和收获,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落叶剂、除草剂、杀虫剂、防病害剂等农药的使用。棉花培植过程中要使用杀虫剂以抵抗害虫,如六六六(六氯环己烷)、DDT(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高丙体六六六(LINDANE)及除草剂等以根除杂草及落叶。尽管这些化学药品都是有害人体的,然而若不使用,生长时的害虫、植物病和杂草就得不到控制,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会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剂的用量很大,比葡萄、西红柿和蔬菜的平均使用量高2~8倍。棉花在生长期内要杀虫25次,收获后部分毒物仍残留在纤维上,造成潜在的健康影响。采取的措施是杀虫剂和落叶剂只能在棉桃含苞前使用。这样,化学物质只接触叶子,而不接触纤维,除草剂则在播种前使用。若仍有少量杀虫剂留在纤维上,则通过印染厂的煮练、漂白、水洗等湿加工过程去除。

在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中,严格规定了植物纤维化学农药残留量的限制,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大量应用着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这会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品。制定有关生态纺织品纤维标准的技术指标限值将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纺织品生产问题。

2、生产过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在加工和染整过程中使用化学品以及所受到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认识逐步加深,纺织品对人体的生态毒性和安全性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纺织品上对人体的生态毒性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大气、水质、农化药剂的使用、土壤污染和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处理及贮存中的接触污染。目前人们对纺织品安全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甲醛、防腐剂及杀虫剂、重金属和某些可能还原出致癌性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等问题。

a、染色工艺中对偶氮染料的限制。

纺织行业所使用的大约70%染料为偶氮染料,根据德国消费品法案,大约2000种不同偶氮染料中有200至300种可能会受到禁止。所禁用的偶氮染料都是纺织行业中极为常用的染料。

自德国政府公布《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第二修正文明令禁止使用可能还原出联苯胺等20种疑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根据这一禁令,德国拜耳公司曾开出过一份118种涉嫌禁用偶氮染料的名单,但实际上涉嫌的染料远不止这118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纺织品在使用或曾经使用的涉嫌禁用的合成染料和颜料(涂料)有210种。德国禁令自颁布之日以及1996年4月1日生效后,立即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国家,主要是欧盟其它成员国,如荷兰、瑞典等随之效仿,已实施或在不远的将来实施与德国类似的法令。

法国、英国、丹麦等国也将制定并实施有关偶氮染料的法规。欧洲统一市场议会也通过了对有公害的物质拒绝入境的决议书(红皮书),并决定对该市场的商品实行无公害检验合格证。届时有关机构将对零售商店的商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对不合法令的商品将视所造成的损失而定,包括罚款、监禁及商品的无条件销毁。

近些年来,有关芳香胺偶氮染料的致癌性倍受关注。因为某些染料可能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特别是染色牢度不佳时,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皮肤上已沾有的染料可能发生还原反应,并释放出22种致癌芳香胺,然后这些致癌物透过皮肤扩散到人体内,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从而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这些染料属于禁用染料,通过严格测试.规定织物上允许含有致癌芳香胺为30ppm。实际上,如果用了这些禁用染料进行印染加工,织物上的被分解芳香胺肯定超过这一指标。这些禁用染料的一部分,如以联苯胺制成的染料已证实将导致膀胱癌,我国政府于1971年已下令禁止生产。

自1994年德国有关偶氮染料的法令公布后,为防止在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受到影响,中国国家商检局专门组织有关省市的商检部门对本地印染纺织品生产厂家就德国禁用的 l18种偶氮染料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为此国家商检局除向有关部门通报了德国法案的有关内容外,还请外贸部门在签订合同中明确规定有关偶氮染料的检验条款,组织力量进行检测方法的研究和专门培训,同时开始研究和开发国产环保替代染料。上海商检局与德国 Eco-Tex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并与其建立了培训中心。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各大生产企业的长期实践,纺织品的芳香胺印染染料替代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我国已有纺织品企业生产出不使用22种偶氮染料而成功染色的产品。总结我国染料现状,制定有关替代偶氮染料具体限制规定将帮助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

b、整理工艺中对助剂的限制。甲醛是与纺织品的树脂整理紧密相关的,虽然人们目前正致力于低甲醛或无甲醛的树脂整理工艺研究,但甲醛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树脂交联组分。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它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有害。甲醛可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凝固,甲醛的杀菌防腐作用即由此而来。含甲醛的纺织品做成服装(包括其他诸如床单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纺织制品)后,会逐渐释放出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作用。虽尚无直接证据,但仍有报道甲醛可能会诱发癌症。游离甲醛的生态毒性问题在棉纺织品上尤为严重。纺织品在贮存的防霉防蛀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纺织品常直接或间接使用防霉剂,五氯苯酚(PCP)是纺织品最主要、效果最明显、使用历史最长的防霉剂。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PCP)一种毒性化合物,它对人和动物有致畸和致癌作用。

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明令禁止使用PCP,但实际上PCP仍在被大量使用。另外,人们还常在纺织品上检测残留的多氯联(二)苯衍生物(PCB),它会引起皮肤着色、肠胃不适,并有致癌性。在关于内衣的漂整过程中,还大多采用次氯酸的酸性漂白,不符合国际标准中有关内衣的PH值的限定,要从标准入手,研究进一步推广以国际双A级助剂二氧化氯为代表的氧漂;在棉织品的面熨烫整理问题上,国际早就予以禁止,而国内正方兴未艾,要从技术指标中严格予以取缔。

c、一些痕量的重金属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但若富集于人体,则是有害的。纺织品上的重金属来源,除了少量是由于植物纤维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或大气中吸收,以及各种化学助剂所带给人的以外,主要来源于某些含重金属的染料。重金属一旦为人体所吸收,则会倾向于累积在肝脏、骨骼、肾脏、心脏及大脑中,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尤其要注意的是,婴幼儿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要大于成人。

d、染色牢度控制。染色牢度并不是一个致毒的因素,它之所以被限制,是因为染料应持久地附着在植物上,不能由于水洗和摩擦而使衣物上的染料脱落转移到皮肤上而受到伤害,汗液和唾液中酶的生物催化作用会促使染料分解,特别是婴儿服装,由于婴儿喜欢咬嚼衣物,通过唾液吸收有害物,因此技术要求中规定对耐水性、耐磨性、耐汗性、耐唾液性均有极限等级。这在染料选用和工艺条件上加以注意,染色牢度是可以达到的。

3、纺织品的包装。

在国际贸易中,早期商品包装华美是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之一。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包装繁复的产品已不再是市场的宠儿,但是我国企业并未跟上国际包装减量化的潮流,仍在追逐发达国家逝去的时代,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度。包装业是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据统计,美国城市垃圾中来自包装行业的垃圾约占到35%或以上,而日本的这个比例则高达45%,欧共体国家的包装垃圾也占到城市垃圾的30%-50%。我国至今尚没有这方面较为可靠的统计资料,但据估计至少也在15%以上。并且,这个比值还在呈继续上升的势头。包装品具有“非绿色”特征,所以着手研究如何指导企业在合适的范围下减量化产品的包装势在必行。

4、末端污染控制。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废弃纺织品的如何处理问题。它涉及诸如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废弃纺织品的降价或无害化处理;对废弃纺织品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社会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评价;在处理废弃纺织品的过程中,纺织品上的染料、助剂以及纺织原料本身将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以及采用什么处理方式可以确保对环境和社会产生尽可能少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以粘胶纤维为代表的化学纤维的出现,对处于人口数量爆炸性增长的世界来说,为克服天然纤维的生产受制于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采用湿法纺丝工艺,随之而来的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亦十分严重。几十年来,虽然人们在致力于解决粘胶纤维生产的三废污染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称,如今粘胶长丝生产投资中30%~50%要用于污染治理。基于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方面的问题,至今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为此,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逐渐停止粘胶纤维的生产,并将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生产格局的变化,从整个世界来说,不仅没有从总量上得到有效的限制或减少污染,相反由于发展中国家因在技术、资金以及环保意识、法规等方面的落后,使这种污染进一步扩大,造成的危害更大。

以熔融纺丝工艺为特征的合成纤维的出现,不仅避免了粘胶纤维生产的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其在品种和性能开发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因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现代纺织原料的主流,但随之而来的废弃物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

由于用于纺织纤维原料的绝大部分高分子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然降解至少需要数百年的时间,单纯采用经济的填埋法处理,不仅无助于解决日积月累的废弃物污染问题,更会造成土地板结,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基本条件。如果采用焚烧的办法,则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些问题,目前对科学家来说,还是个挑战。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