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洪灾可以变洪财

洪灾可以变洪财

陈娉舒

2020-06-30

堤垸经济走到尽头,退田还湖便成为发展共识

 
   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娉舒撰写
  眼看又到汛期,各大江沿岸的抗洪战斗又将打响。在长江中下游,年年洪灾年年抗洪,已是当地百姓最无奈的“家常饭”。但是长江中游、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沅江市西畔山洲垸的农民终于可以说:“我们不用防洪,再也不怕发水灾啦!” 
  西畔山洲垸农民如此“悠闲”的秘密在于:去年他们“退田还湖”后都搬到了高处,再也不用为庄稼会被水淹发愁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在曾经洪水肆虐的土地上开始的湿地产业群建设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
  夏天,农户们利用入垸的洪水搞网箱养鱼、养鸭;冬季,洪水冲刷过的湖床草绿土肥,成了牧牛、放羊、养猪的好牧场,较高的地方建大棚种蔬菜……西畔山洲垸的农民再也不怕谈之色变的“洪魔”,崭新的生产观念和经营方式使他们走上了与江河湖泊和谐相处之路。 
  WWF按不同项目预算向农民无偿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培训。全垸177户人家中有140户选择了技术含量低、风险小的养猪业,每户养猪810头,一年下来每户能赚3000元,接近退田还湖前的收入。少数农户选择了网箱养鱼、养鸭或养牛,这些技术难度高的项目风险大些但收益高。
  半年不到,西畔山洲垸就成了参观的目标。眼瞧着这个年年遭受洪水灾害、走投无路的村庄的变化,邻县邻乡的农民都坐不住了。
  与西畔山洲垸同时实施“长江项目”的还有湖南汉寿县西洞庭湖南岸的青山垸、湖北洪湖燕窝镇的七家垸,那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青山垸在“退田还湖”后被划入目平湖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恢复及可持续利用。如今青山垸已成为国家珍稀、濒危鸟类如大天鹅、白琵鹭、鸬兹鸟等34种越冬候鸟的天堂,久违的银鱼也回来了。长江项目在此资助农民经营起1000多个养鱼网箱,建起观鸟台和游览通道,瞄准了湿地生态旅游
  WWF长江项目主任雷光春博士向我解释了他们以洪水型经济取代堤垸经济的设想。
  人们在沿江的冲积平原择居、生产,随着对冲积平原利用强度的加剧,洪水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开始围湖修堤,堤坝越修越高???独特的堤垸经济出现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系列生产活动无不与防洪大堤、排灌系统有关。堤垸经济围起的土地起初非常肥沃,出现众多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的加剧,生态资源失去了平衡,洪水却越发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无论农民、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对堤垸经济的投入都已入不敷出
  堤垸经济走到尽头,退田还湖便成为发展共识。但,退田还湖后,农民还能生活得更好吗?
  “当然可以。发展洪水型经济就是出路。”雷光春语气肯定。他说,谈洪水经济,先要树立一种观念:洪水≠洪魔。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历史上就是发达地区。发达根源是什么?是洪水。洪水带来的上游表层土含有丰富矿物质,使中下游土地十分肥沃,形成宝贵的湿地资源。以水为生产资料,开展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水生动植物养殖业,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夏天洪水一过,对沿江草场是个天然施肥过程,无需人工施肥照样土肥草茂,畜牧业、养殖业就能得到快速发展,随之又大大丰富了整个生物资源系统…… 
  发展洪水型经济,就是改变与生态规律相对立的传统耕作方式,建立全新的湿地可持续利用生产方式
  “湿地”的土地资源价值在各类地理资源中高居榜首,而一直备受国人重视的“耕地农田”价值最低。雷博士进一步解释说,“湿地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粮食和水产品生产方面,它本身包括的动植物资源品种齐全。以湿地为依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与养殖业、草地畜牧业、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等等。” 
  但长江沿岸防洪大堤的围起,正逐年使该流域的湿地功能丧失。由雷光春领导的“长江项目”将用3年时间科学地勾画出长江中下游生态蓝图,其中包括测定究竟要为长江洪水留出多大空间?退田还湖、平垸泄洪需退出多少?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长江流域湿地动植物的多样性,使生物多样性不受损害?在以洪水型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如何选出各得其所的发展方案。
  雷博士说,长江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雷透露,近期,3个示范点的经验将推广到江西、安徽等地。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经济及湿地产业群,将展示出一幅草肥牛壮,饵丰鱼欢的美丽画卷。
200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