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地球家园 全球“同步热浪”更频繁 多份报告预警高温“副产品”

全球“同步热浪”更频繁 多份报告预警高温“副产品” 

来源:搜狐网

2022-08-29

今夏北半球被热浪席卷。从欧洲到中国,从印度到美国,甚至在冰川覆盖的北极地区,多地最高气温以及连续高温天数接连打破纪录。

8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报告称,刚过去的7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

今年上半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深刻揭示了气候、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IPCC分析称,最近50年来,全球变暖正以过去两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热浪、高温、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将更为平常。

“火红色的地球”

今年夏天全球有多热?7月13日,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一张“火红色地球”照片。这一天,NASA监测到,欧洲、非洲、亚洲多地出现40摄氏度及以上高温,照片中的北半球甚至还有不少黑色区域,预示着当地处于极端高温的炙烤中。

面对罕见的40摄氏度的高温热浪,2天以后的7月15日,英国政府首次因气候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英国气象局也发布了该国历史上首个“极端高温”红色警告。7月19日,成为英国气象局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当天气温达40.3摄氏度。

往年,欧洲国家得益于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带,夏季的平均气温仅为21~27摄氏度。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欧洲多地,频频拉响“异常高温”警报。

国际北极研究中心(IARC)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2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北极小镇维尔霍扬斯克的气温达38℃,打破了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今年7月,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地区测得了32℃的高温。

每年9月,NASA会对北极海冰的最小范围(即卫星传感器显示单个像素至少被冰覆盖15%的区域)进行跟踪观测。NASA的跟踪显示,与1981年至2010年期间的平均范围相比,北极海冰的最小范围正以每十年13%的速度减少。2012年的海冰范围是卫星记录中最低的,为339万平方千米。2021年则为472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等机构监测显示,今年7月监测到的海冰面积为有卫星监测记录44年以来最低值,比平均水平低7%。

“同步热浪”几乎每天发生

美国国家海洋气象局(NOAA)综合1880年至今的数据分析称,全球地表温度自1980年以来处于显著上升通道。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年份为2016年,全年平均升温0.99摄氏度;紧随其后的是2020年,升温幅度为0.95摄氏度。

无论今年的气温是否会最终刷新2016年的纪录,全球科学界的共识是,极端高温天气将不是偶发事件,可能是未来全球夏季“标配”,出现的频率和极端程度还会更高。

世界经济论坛(WEF)7月22日联合发表的《今年的热浪如何影响世界以及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报告提出,要警惕“同步热浪”多发。所谓同步热浪,是指中纬度上(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任何两个地区同时经历大规模的热浪。过去40年里,“同步热浪”出现的频率增加了6倍,覆盖范围扩大了46%,最大强度也上升了17%。今夏,“同步热浪”更是差不多每天都在发生。

对于热浪同步性增强的原因,上述报告认为,一方面是统计学上的必然,即热浪天气越多发,各地同时出现高温的概率也越高;一方面,高速气流更频繁地把热空气从赤道地区向北输送。高速气流,即喷射气流,是高空大气中一束通常由西向东的快速气流。

除了气象学分析,IPCC指出,在全球升温大趋势中,人类活动的因素不可忽视。在过去170年地表温度变化中,如果仅是自然因素,比如日照、山火等,对全球升温幅度的推高有限,而叠加人类活动因素后,升温变化与当前的观测值走势几近一致。

警惕同步性增强后果

全球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气候变化的影响就会加剧。

IPCC认为,一个既定的事实是,高温热浪正在与许多其他社会和环境挑战相互作用。这些挑战包括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消费不可持续、持续贫困、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全球流行病。

联合国5月发布的《干旱数字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作为高温热浪最直接的“副产品”,全球干旱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了29%。仅在1998到2017年间,全球因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240亿美元。2000年至2019年间,干旱对约14亿人造成了影响。

欧洲联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8月22日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夏欧洲近三分之二地区发生干旱或面临干旱风险,部分地区旱情自8月以来持续恶化,已影响到内河航运、水力发电和农业收成。干旱可能造成今年欧洲多种农作物减产,导致今年欧洲玉米产量比此前5年平均水平减少16%,大豆产量下降15%。这对于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未来全球升温是否会“悬崖勒马”?IPCC认为,这既取决于未来的排放情景,也取决于人类如何选择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路径。IPCC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积极兑现此前的气候承诺。

在上述系列报告中,IPCC预设了多个场景来研判未来升温情况。比如,未来几十年内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全球升温将在本世纪内超过1.5和2摄氏度;若在较低排放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在2070年达到净零,到本世纪中期(2041~2060年)全球升温将不会超过2摄氏度,但未来20年至少有50%的可能性会超过1.5摄氏度;在最低排放情境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