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汪永晨专栏 千年花灯映古城

文图/汪永晨

2019-02-19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泉州花灯闹元宵的习俗从唐朝建城之初沿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今年,从2月15日起,泉州中心市区1000多盏花灯同时亮起,再创历史新高,“光明之城”再现世人。

         泉州花灯就其制作工艺,分为三类:

          一、彩扎灯。花灯艺人用纸捻将竹篾先绑扎成灯的骨架,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彩扎灯。

         二、刻纸灯。这种灯的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花灯的所有图案全是自己设计,自己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此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他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

          三、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璀璨夺目。

         古时的花灯大多是用搓好的纸捻,将劈好的竹篾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粘糊上色纸,描上山水、人物、花鸟,写上吉祥的字句,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了檀香,便成花灯。

          此工艺称之彩扎工艺,此灯称作彩扎灯。明代《温陵旧事》中曾这样描述“四周纱屏,画山水人物,皆名笔也。灯火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

         ”彩扎艺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艺,每年都会别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巧新颖的力作,打出自家字号,相互竞赛。

          而每个家族或商店都会挑选善作手艺的人学其工艺,模仿着绑扎各式花灯,所以古时花灯制作基本上属于大家动手的社会习传,而不是完全出淤专职花灯师傅之手。

         但民间彩扎艺人(当地人称糊纸师)起着引领款式新潮流和工艺创新的示范作用,他们在泉州花灯发展史上功不可抹。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糊纸屋(冥厝)上,使其金碧交辉。

          随之“料丝”也被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清代陈葆堂的《温陵岁时记》提到“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这里明确提到了用料丝作花灯原材料,于是泉州料丝灯便面世了。

         网上有介绍,花灯在“文革”期间也遭封杀。

          一九七八年举办了“文革”后首届花灯大展,极大鼓舞花灯艺人的制作热情,艺人蔡炳汉创作首盏针刺无骨灯,这种灯不用骨架,而是用制图纸裁成几何图形,用针在这几何图形上刺出精美的图案,拼合成灯,涂上颜料,一旦灯亮,针孔图案便透出亮光,显得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

          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成为泉州花灯的突出代表,是全国独有的花灯品种,她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特别是一些华人居住国,每年都有华侨商家订制泉州花灯,以庆祝其元宵节或中秋节。

         此外,泉州还有一种灯,叫锡雕灯,由于价格昂贵,不能普及。

        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饱浸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予陶冶与启迪,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前世今生 千年花灯映古城。小遗憾,花灯太传统吧少了创新。太现代了吧又不像花灯。传统文化的传承,还真不好拿捏呢。放花、放炮污染天空,不放吧,还叫过节吗?怎么办?对大多数人来说五个字: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