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风车我们大家都熟悉,可是你知道吗?一个风车就是一个家庭,里面住得挺宽敞,如同一套房子,要啥有啥呢。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申请住进风车当管理者,但那就必须是荷兰人,外国人可没有这个资格。
小孩堤防是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一个村庄,距鹿特丹东面15公里。小孩堤防坐落在莱克河与诺德河交汇处。为了排出水,1740年建立一个由19座风车组成的系统。这组旧风车是荷兰最大的系统。
每座风车高达四、五层楼高,巨大的车叶长20多米,风车内部住著看管风车人员,内部除了有牵引车叶轴心、巨大的石磨、工具室和储粮外,其余的居住空间并不大。
如今,小孩堤防风车群已成为荷兰最知名的景点之一,于1997年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
小孩堤防起名于一个民间传说。1421年由于风暴的吹袭,荷兰受到可怕的水灾,导致南荷兰省和布拉班特公国之间的部分地区从此淹没,幸好附近南荷兰省内的低田得以保护。
当风暴减弱后,有人去到灾区的堤防尝试寻找生还者。他们看见远处有一个木制摇篮漂浮着,但是并没有人意识生命的存在。
当摇篮飘近时,人们看见在摇篮内有只猫,它为了保持摇篮平衡不进水而来回跳动。
当摇篮飘到堤防时,人们吊起摇篮,惊人地发现摇篮内有一个小孩正在安详地睡着。
就这样,这个感人的传说一直相传至今,也成为了小孩堤防历史的一部分。
荷兰的风车,不同于现在风力发电的风车,而是为了排水。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思是“低地之国”,因为它的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从十三世纪开始,荷兰土地面积因海水侵蚀减少了56万公顷。
小孩堤防风车群建于1740年,当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将低于海平面低洼地区的积水排出,用风力原理推动转轮让水排出,让地表不至被水淹没,保护了早期居民生活;
对于与海争地的荷兰来说,保护了其三分之二的土地,由于科技进步已设立了世界最大的水渠站供排水用,取代了风车功能,仅存的风车更显珍贵。
早期全国风车数量最多时高达一万多座,现仅剩一千座左右,而小孩堤防内的风车数量最为密集。小孩堤防和桑斯安斯风车村可以说是荷兰风景的典型样板。
今天,在小孩堤防,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进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让Overwaard不遭受灭顶之灾。
19座风车中仍有17座持续在运转,剩下的2座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时会加入运转行列。矗立于河岸两侧的风车群,一字排开,极为壮观。
今天,小孩堤防内部可以参观,其中有部分风车向公众开放。从前风车主及其家庭的生活,让每一位来者定会留下逼真的印象。
因为风车内部得到很好的保存,有一些古老的炊事用具,木鞋,传统挂毯等。
这里还有研磨风车,可以得知有关风车运作的东西。
在荷兰,另一据说在宇宙飞船上能看到的奇迹是须德海大海造地大坝。那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也是因为它的低洼。
荷兰一直在和大海争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建成堤坝的总长度已达1800公里,向大海索回了70万公顷的土地。
须德海原是一个深入内陆的海湾。湾内岸线长达300公里,湾口宽仅30公里。1932年,荷兰人民筑起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拦海大堤,把须德海湾与北海大洋隔开。此后,不断地把湾内的海水抽出,到1980年,造地260000公顷(2600平方公里)。剩下的大约一半面积也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淡水湖。
要在长达几十公里的海面上筑起拦海大坝,石头是不可或缺的。但荷兰全境均为平原低地,根本没有石头。为解决这一难题,荷兰政府在全国动员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资从法国和葡萄牙等国进口石头来满足工程的需要。
据介绍,人们先在第一块垦区周围筑起堤坝,用6个月的时间排出了6亿多平方米海水,海底露出后,形成垦区的雏形。而后,经过撒播芦苇和茅草,两三年后海底变干。在此基础上,人们再翻地轮种,促进土壤的熟化,将其改造为农田。新田的开垦从排水、烧荒、开沟、挖运河等一系列的过程,到土地能正常使用一般需10年以上的时间。荷兰人获得了相当于国土面积1/5的千万顷良田。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也越来越认识到了,这样人为的围海造堤对生态会有极大的影响。比如本来的湿地是基因库,是大地之肾。现在因为拦海造堤,失去大片湿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生活在湿地的动植物。
所以荷兰人又开始反思如何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其实,岂止是荷兰人,我们人类不都是在要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慢慢地认识到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和自然交朋友。
汪永晨写于小孩堤防
2019 1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