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艺术家一起参观博物馆,并听其讲解,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和艺术熏陶。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我们是随华人画家黄莜琍一起走进的。她把16世纪艺术家的自画像比喻成今天的自拍,她告诉我们当年无论是梵高还是伦勃朗都有大量的自画像。她把群体的画卷称为是“集体照”,不过当时这些“集体照”可是要每一个画中人自己掏腰包的,谁掏的钱多,谁就会站在画面的显著位置。
她告诉我们:《夜巡》为什么能成为镇馆之宝,和另一幅“集体照”最大的差别,就是《夜巡》画面上充满画家所赋予的思想性。就是这些思想性,让一幅作品有了更深刻的魅力,更久远的传承与影响力。
在题为《看信》的画面前筱琍说,这位穿着裙子的女士在读信,墙上是一个羊皮的地图,这幅画会给人无限的想象。是远方的亲人从战场上发来的信?信中是情思,是悲伤,还是念念不忘。而那宽大的裙子,筱琍告诉我们,那是被支起来的,让风可以吹进人体纳凉。
在《牛奶的女仆》旁,我们看到的是在画风以皇宫贵族生活为时尚的时候,这位画家的笔墨却用在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上。无论是她的衣服着装,还是她倒出的流动着的牛奶,都让人看到那场景不就在我们的身旁。那时候的全家福也是画出来的。
1885年就开放的荷兰博物馆里面就有一个图书馆。收藏了四百多年间欧洲著名的文化、艺术书籍。
这个图书馆成为世界十大图书馆之一。馆内采光是选取自然光。它的楼梯是四层旋转的。书摆放在屋顶也能不费劲儿的拿在手里。
藏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伦勃朗的大作《夜巡》,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夜巡》伦勃朗在画中描绘了商会成员巡视城门的场景,由于当时照相机还没问世,绘画便成了摄影的唯一替代品,加上黄金时代荷兰经济的繁荣,伦勃朗这样的顶级画师就成了众多有钱人眼中的“香饽饽”。
《夜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画中人物布局合理,表达生动自然,又不失平衡的美感,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一种勇敢的颠覆,也是大师的功力所在。
黄筱琍告诉我们《夜巡》,这这幅作品曾经还上了法庭并被判败诉。因为他当时使用的透视光还不被人理解,所以出钱的人有的在黑暗中。而画面中也是显著位置的一位女士并没有出钱却也在画中。这些都成为争议点。
然而,这些反倒让《夜巡》更加声名远扬。思想性和被争议,往往会让作品更有分量。
有人说,荷兰的艺术家们都非常“接地气”,画作中大量出现的都是生活气息浓厚的场景,家庭聚会时男女老少开怀畅饮,吹拉弹唱其乐融融,显示着生活过得幸福和满足。
我们走进荷兰国家博物馆之前,筱琍告诉我们这个博物馆是在世界上众多博物馆中可以“穿心”而过的。就是人们可以从博物馆的一个大通道走过去。
前些年在维修的时候,馆长曾经想把它封住,从而增加一个大展厅。但是大多数的阿姆斯特丹的人不同意。认为这是博物馆设计师留下的公共空间。所以这个通道至今保留着。
在阿姆斯特丹最后一天的下午,我走进了伦勃朗的故居,真是大饱眼福,并进步的了解了这个画家的生活细节。
客厅里曾经是伦勃朗做交易的地方。两个银壶当年倒出来的酒,举在他和画商的手中时画的意义,画的价值便产生,然后就从这儿走向了世界,走进了人们的心理。
伦勃朗,1606年出生于荷兰的西部城市莱顿,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则是面包师的女儿。伦勃朗17岁去了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竟然年少成名,他创作的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当时的荷兰供不应求。
1639年,伦勃朗花了1.3万荷兰盾,买下一座临河的四层楼住宅,并在此居住生活了二十年。现今人们去阿姆斯特丹见到的伦勃朗故居,便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真实居所。
伦勃朗的一生,共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当然还有100多幅自画像,这其中有不少习作是在这个故居内完成的。
伦勃朗也在自己的家中交易自己的绘画作品,还在故居里收藏了大量的经典石膏像、各种武器、动物标本等珍贵物品。一说这些东西主要用来练习写生用。
伦勃朗年少成名,但他的晚年却非常潦倒,除了因为他常出手不凡地购买东西之外,还因为一幅名画的失败,而导致他的所有作品卖不出去,从而没有了经济来源。这幅失败的名画,就是《夜巡》,现收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并且是博物馆中一幅无价之宝的绘画作品。
2019年12月29日晚上,从伦勃朗故居出来的时候,天边已被染成黛色,华灯初上,亮了天,亮了河,亮了圣诞后依然繁忙的市场。
下篇纪事,将是我们此次圣诞航行在莱茵河上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坐在玻璃船上与阿姆斯特丹的三条运河近距离接触。
汪永晨写于阿姆斯特丹
2019 12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