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村主要是老朋友孙君答应帮忙到村子里来看看,他这些年来一直在搞乡村建设,据说他们团队建的房子,不问距离远近,一个晚上,少则1000块多则2000元,还排队住不上。竟然有人花这么多钱住乡村的房子,让我有点匪夷所思。
孙君和他的同事晓阳,子俊到了村子里以后,我带他们到村子里转转。他说自己已经很少拍照了,可就是我们村的那些破房子,让他不停的举起手机。一个很破的带着门楼的木门,他说这样的房子不用大动,只是房间里面修一修住一晚上可以值3000块,而我们的大院经过改造的门楼,他说也就800,村子里一些装修的很新很新的大门的院子,他说这样的房子一个晚上最多300元。
仔细想想,孙君他们强调的这些去,是不是真的就是现在很多地方在追求的呢?
孙君讲完课后好几位村书记都说他们花了大价钱,甚至上千万建的一些民俗,没有人来。他们对孙君所说的这些,去、去、去,觉得这样的农家院儿,那不真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了吗?孙君说了,我们出门在外,如果真的找到了家的感觉,能不住吗?
孙君认为,现在很多专家到农村,以专家的身份去指导农民怎么耕种。在孙君看来,农民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耕作方式,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是吃的很健康吗?或许现在要求高产量,可是高产量的结果就是人的身体越来越经不住这些高产量的摧残。现在回过头来又要找农家肥种的粮食,农家肥种的蔬菜,农家肥种的水果。
比如说,有机农业对专家与教授来说是最高标准,可对农民来说却是最低标准,这就叫专业。
我对农业没有研究,孙君他们的这一套我想 一时半会儿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也不容易。是不是也跟我们这些环保主义者做的事儿一样,有些小众。不过人家可是在做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资本,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领导们也越来越喜欢。
我这次回村正好经历了一次扶贫检查。那天晚上老舅他们可辛苦了,准备材料。现在的检查要各种报告,连开个会的时间没有写上,也是一个小瑕疵。
我跟着一个检查组的人进了8户人家。有刚刚脱贫的,也有非贫困户,还有危房户。我们这个组主要检查的是饮水安全,打开自来水看看清凉不清亮。村里的自来水是统一供给甚至免费使用,所以检查的结果当然是没有问题。
老舅说,过去来检查工作,村子里的一些老人怕不让他当贫困户,不给钱了,明明儿子媳妇儿都给他钱花,他非说没有。明明给上了保险,他说不知道。弄的村里的领导哭笑不得。难怪有人形容:这种扶贫检查培养出来了一批“演员“。
在孙君的眼里:
农民:技术好,懂生态,知伦理。
农村:有地,有人,有祠,有爱。
农业:投资少,风险小,回报稳定。
农业现代化五种模式:
1.传统农业与原种保护(高品质农业)
2.小农经济与家庭农场(观光与农旅)
3.设施农业与规模经济(吃饱与规模化)
4.转基因与传统农业实验(微生物农业)
5.田园综合体与观光农业(政策性农业)
孙君他们团队正在探索乡村振兴五条路径:
1.乡贤兴村,还权于村
2,国家、城投、央企、国企
3,宗词(公益与招商引资)
4,两山经济与村投。
5,民宿、乡宿、村宿
从字面看,民宿,乡宿,村宿好像区别并不大。但就是孙君他们的村宿,不但有人竟然能花2、3000住一个晚上;甚至让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回来种不用化肥的粮食,不吃饲料的猪;还培养出了一批村子里的工匠。懂生活,有情调,会审美的村民,吸引着村子里的年轻人回村,诱惑的城里的年轻人来消费。
怎么能让我们村破门里的院子吸引城里人?怎么能让孩子们喜欢的小菜沟的土坡上建起窑洞,水边儿竖起帐篷营地?
丁书记、老舅、三军和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说以前常常是有钱出了设计,却没有人来施工,施工了没有人来运营,这成了目前农村发展头疼的事。
回村的这大半年里,我越来越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幸好有农村在传承。可是年轻人都出去了怎么再让他们回来却是要想扶贫农村,振兴农村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孙君告诉我,对他来说,涌泉庄的吸引力有三条:一是村子里的老房子虽然破,但是没有被瞎改造过原汁原味;二是乡里村里有丁书记、老舅、三军这样实在,肯干的领导能人;再就是有我哥和我这样的乡贤回村。
孙君回北京的第2天,他们的设计团队就和我联系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将到涌泉庄来。
孙君他们三个人走时,后车的后备箱里除了买了一套我们绿家园出的书,为小学捐阅览室,就是装了5大桶8小桶胡麻油,三大口袋小米,三口袋黄米面,满满的四箱鸡蛋,一大包豆腐干,一口袋的胡萝卜。弄的后备箱就是再见缝插针,也放不下东西了。
之所以买这么多的理由只有一个,他们在村子里看见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在沤肥,孙君相信在这儿买的粮油蛋回家吃的放心。他们认为这本应该就是中国农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