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
2022-05-27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王菊英说,“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
红星新闻记者从《公报》中发现,2021年,生态环境部门共对135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23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8个污水日排放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32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对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了健康状况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王菊英介绍,2021年的《公报》更加体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一是体现“陆海统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在水污染防治行动强有力的实施下,管辖海域水质状况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状态。二是体现“生态元素”。《公报》从“大生态”的视角系统介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自然保护地、滨海湿地等情况,并增加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监测等内容。三是体现“用海监管”。《公报》专门介绍了海洋倾倒区、海洋油气区、海水浴场、海洋渔业水域等区域的环境状况,监测数据显示,绿色正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谈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时,王菊英表示,海洋塑料垃圾确实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为掌握我国海洋塑料分布状况,我国于2007年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生态环境例行监测范围,并于2016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优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点位,202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结果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别占92.9%、75.9%和83.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监测断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别为0.74、0.54、0.22和0.29个/立方米,平均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王菊英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从源头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此外,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在重点河口海湾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以全面掌握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分布状况。同时,将海洋垃圾监测点覆盖至沿海地级市,并将逐步拓展至沿海区、县。生态环境部还将治理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部署,不断压实地方政府塑料垃圾治理和监管的主体责任,并将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在加强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方面,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清洁海滩行动,与各国携手应对塑料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