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中国电力新闻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发电37周年回顾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6年4月4日
37年前的4月1日,是每一名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日子。在这一天,新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在黄河上投产发电了。在我国工业还刚刚起步的时候,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不仅是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晶,也堪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之最,铸就了我国治理黄河的一座历史丰碑,因而闻名遐迩,震惊中外!这一电站就是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1958年破土兴建,1968年10月水库正式蓄水。电站装有五台发电机组,1969年3月29日,第一台机组试运行,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核定出力为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经过设备增容改造后,现装机容量为135万千瓦。强大的电流由三个开关站四条220千伏和一条330千伏的超高压输电线路送往兰州、青海、陕西。截至2005年底,累计发电1575.59亿千瓦时,创工业总产值110.87亿元。电站除发电外,还充分发挥防洪、防凌、灌溉、养殖、航运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国民经济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家峡水电站是西北电网的骨干电厂,承担着电网调频、调峰的重任。发电以来,刘家峡水电厂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和高度重视。建厂初期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曾来电站建设工地视察情况。胡耀邦、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厂视察指导工作。企业曾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原电力部“双达标”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双文明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37年来,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刘电人在天籁般动听的涛声中,与日夜转动的机组为伴,为中国电力工业默默谱写着一部又一部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
科技创新
电站自投运以后,由于受当时国内水电机组制造安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加之黄河泥沙影响,机组过水设备磨蚀相当严重,各种缺陷和大小事故频发,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很不稳定,电站安全运行频受威胁。由于刘家峡水电厂是西北电网调峰、调频及事故备用的主力电源,并在防汛防凌抗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安全与否,关系重大。
富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刘电职工感到,不能让这座新中国为之骄傲的水电站毁在自己手里。继续管理好电站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于是他们果断做出决定:改造旧机组,刻不容缓;增加新容量,别无选择!从1986年开始,他们历经十几年,逐一对五台机组进行全面增容改造。1994年4月,2号机组完成全部增容改造工程。之后,一鼓作气,连续对另4台机组进行全面“手术”。尤其是1996年到2002年短短的6年间,刘电以平均一年半一台的速度,完成了所有机组的改造。特别是作为整个改造工程重头戏的5号机组,从水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主要部件到各类配套设备,全部采用当今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他们先后和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瑞士、奥地利、挪威、美国等著名公司和国内一些专业厂家合作,用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工艺改造出了一流的工程,使5号机组单机容量由26万千瓦增容至32万千瓦。最终,5台机机组出力由当初的116万千瓦增长到135万千瓦,净增容量19万千瓦,相当于又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技术改造不仅使发电机组的出力大幅度增加,而且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抗磨蚀能力大幅度提高。在2005年的大发电期间,改造后的设备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10月26日,全厂发电出力达135万千瓦,10月29日日发电2913万千瓦时,10月份月发电量7.9亿千瓦时,这三项均创发电以来最高纪录。大发电期间135万千瓦的满负荷运行,机组各部分运行工况良好,充分验证了刘电通过设备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果,从而也更加坚定了刘电坚持走科技兴厂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与此同时,刘家峡水电厂紧跟知识经济时代步伐和科技进步潮流,不仅在主设备改造上运用高科技,而且在各个方面大力推行和倡导科技创新。1993年,一号机引进美国Modicom公司监控设备投入运行,电厂开始对机组实施微机监控,目前已经实现远程操作和监控;厂(MIS)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入运行。2001年,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水库测量管理系统在该厂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2002年,全厂办公自动化系统(OA)正式投入运行,“无纸化”办公开始运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刘家峡水电厂依靠科技进步武装自己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让人骄傲的成绩:
——史无前例地创造出异重流排沙技术,该技术不仅荣获了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全国科技进步奖,而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荣获优秀奖。
——1994年11月,我国首台“大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修行磨削机”在该厂研制成功。
——2000年11月底,厂泄水道2号孔修复工程全面完成。二号孔浮体门水下封堵首创国内大坝深水闸门封堵第一例。
——2003年,该厂在国内水电站中首家引进修复转轮的“机器人”。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首次对增容改造后的国外进口机组——5号机组进行扩大性检修,在机组部件、检修标准和技术要求与其他4台机组不同的情况下,经过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不懈努力,扩修、试验进展顺利,一次启动成功。
科学管理
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刘家峡水电厂始终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和机制,并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之中。
发电之初,电厂广大职工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维护、检修设备,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管理大型电站的经验和办法,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规章制度。从1982年开始,相继开展了企业整顿、企业晋等升级、电力系统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创建文明单位和创一流企业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并实行方针目标管理,使企业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大步迈进。为了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在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现了国有企业职工由固定制向合同制的转变,企业与职工签订了集体合同。之后,相继进行了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企业改革。
近几年来,刘家峡水电厂更是加快了向管理要效益、出成绩、促发展的节奏。从加强管理、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入手,修订《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并落实上级下达的经济责任制指标,提高了经济效益,并获得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对机构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并按市场特点组建了联业公司、检修公司,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旅游服务、小水电、炭化硅生产、工程施工为龙头的多种经营产业体系,多经年产值达1.5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发展态势,为在市场中搏击风浪赢得了主动。把过程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用人新机制和创新厂“月度奖”跟着效益走的分配机制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有利的环境。2002年实行《刘家峡水电厂月度效益奖实施细则》,逐步体现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不断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厂二级单位及60多个生产班组中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施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为推行现代化管理搭建了宽广的信息平台。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艰苦创业的艰难历程中,该厂因此而锤炼形成了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刘电文化。总结提炼出“立足黄河、献身刘电、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文明”的八字厂风;及时制定了《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规范职工行为守则,实行标准化管理,举办多届职工运动会、职工文艺会演和职工书法、摄影展,使职工的精神文化品位逐年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交相辉映,多次获得“双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等省部级荣誉称号等等。进入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刘电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树立崭新的文化理念,不断提升团队精神,大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革命的严峻挑战,保持企业强劲发展势头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重新认识和定位“刘电文化”,从现代管理角度,系统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战略构想框架,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步全面建设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人才摇篮
人才乃企业之本,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面对技术水平有限、黄河泥沙影响、设备弊病百出等等严重情况,刘家峡水电厂这个共和国的水电骄子,在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强大电流的同时,及早预谋,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和有生力量,为该企业乃至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发电伊始,该厂针对人才十分缺乏,人才源流相当枯短的情况,以点石成金的做法和精神,始终狠抓业务培训、大搞岗位练兵,把一大批农民工、家属工、临时工等锻炼、培养成为了业务精、素质高的岗位能手和业务骨干,为水电管理、运营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除加大培训力度,集中举办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各类培训班百余期,外送1250多人次到有关院校和厂家对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外,各二级单位及班组更是紧密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进行了多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大大促进职工整体素质尤其是业务水平的提高。如机械分场电焊工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技术,在3号机转轮采用阿斯米工艺的组焊中,经过检测下凹值却只有0.99%,大大超过了俄方人员提供的世界先进控制2%的标准,受到了俄罗斯专家“中国的机械工人最优秀的”高度评价。运行分场采取导师带徒、考问讲解、每年两个月的全员业余时间学习,模拟操作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涌现出了多名5 万项以上操作无差错的技术能手。同时,该厂用联合办班、政策激励等多项措施,鼓励职工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各种学历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熟悉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近5年来,已有420名职工修完各类学历课程毕业,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毕业69人,大专毕业190人,中专毕业117人,高技毕业39人,目前另有160人处于继续学习之中。春华秋实,香飘万里。电厂职工自己编辑的《水电机械运行技术》、《电力工人高级技师考核试题及题解》等技术书籍在全国推广应用,《水轮机检修》、《水轮发电机机械检修》、《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作为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丛书。
刘家峡水电厂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水电老大,他有着慷慨博大的胸怀,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始终是内外兼顾,两手都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电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向四川二滩电厂、湖北隔河岩电厂、江苏利巷电厂、青海龙羊峡电厂、小三峡公司等20多个电厂培养输送了近300名该厂自己培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四川龚嘴、新疆天门关、贵州乌江渡、宁夏青铜峡,广西大化、湖北丹江口、青海龙羊峡、青海李家峡、四川二滩电厂等大江南北的11个水电厂培训生产技术工人上千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华北水院、陕西机械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电校等20多个院校的360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为期不等的现场实习指导工作;采取“送出去”、“迎进来”的人才战略,向外输送了一大批的技术人才等等,从而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合效益
刘家峡水电厂不仅为国家发出巨大电能,而且发挥着极大的综合效益。数千年来人们最感棘手最感惊恐的许多难题被改写成富有诗意的篇页。
防洪。刘家峡水电厂不仅是电力枢纽,也是水利枢纽。57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可削减万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使中下游地区免受洪水之害。还能使黄河下游各水电站在枯水期正常发电。
灌溉。电厂水库保证了甘肃、宁夏、内蒙引黄灌区的用水,使下游农田灌溉率由65%提高到85%。水库每年为春灌预留的8——12亿立方米水量按时下泄,使千万亩农田和草原得到灌溉。
防凌。电站建成后,冰凌期通过控制下泄流量,有效地防止了黄河下游宁夏、内蒙古1700公里地段冰凌壅塞之灾。
养殖。烟波浩淼的高峡平湖,140平方公里的水域,为高原水域养殖创造出水产方面的巨大效益。如今渔场养殖面积达16万亩。
航运和旅游。水库通航创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不仅沟通了人与自然,陆路与水路,而且连接了古今,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炳灵寺石窟大放光彩。至今,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碧波荡漾的湖面游艇穿梭,库区运输及参观旅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改善生态。刘电职工数十年坚持不懈,绿化荒山秃岭,改善生态环境。到现在已经削平9座山头,填平16条沟壑,投入巨资兴建提灌、喷灌系统,在南北两山、库区厂区植树百万株,绿化面积达4500亩,使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野谷,成为绿树遍野、鸟语花香的工业新城。电厂因此9次获得全省、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
“成绩辉煌,叹人力真真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兆千瓦。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泻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诗人郭沫若1971年9月访问刘家峡电站时,激动不已,彻夜难眠,写下这首名为《满江红》的赞美诗篇。假如诗人旧地重游,定会“更惊讶”刘电今天的巨大变化。(于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