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浙江台州"大水缸"之痛

2008-10-10

浙江台州"大水缸"之痛 

来源:台州晚报 2007-10-2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567.html

位于黄岩西部、椒江支流永宁江上游的长潭水库,是台州市区的一口“大水缸”。椒黄路三区居民喝的水,基本上都取自那里。

长潭水库设计之初,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兼带防洪、发电,不像现在,还要担负给市区供水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最能牵动大家敏感神经的,可能还是长潭水库的供水功能,

然而市区百姓赖以生存的这口“大水缸”,目前正在遭受着一种“隐痛”,一种由历史遗留问题和机制弊端等综合因素累积叠加的“慢性疼痛”。

台风后,大批垃圾冲进水库

“先把库区山脚边大的树根、树枝捞了,再来清理这些水葫芦和漂浮垃圾。”水保科副科长吴孔羿站在打捞船上,给小舢板上打捞水面垃圾的工人分派任务。

水保科是长潭水库管理局下属的一个科室,今年5月份由原先的水政中队和保卫科合并而成。维护库区水域的水质和卫生,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之一。

这是他们今年组织的第三次集中打捞。今年第16号台风罗莎过后,水库上游照例冲下大批树枝、杂物和生活垃圾,大多集中在长垟库区水域。靠近山脚的水面,可以看到成片漂浮的垃圾。

早上6点半开始打捞,下午5点半左右收工,第一天打捞队就从水库里捞上四五十吨垃圾。第二天,他们又出动了6艘(只)船,一艘能装七八吨垃圾的打捞船、一艘差不多大小的机动船和4只约5吨装载量的无动力小舢板,每艘(只)船两到三人一起负责打捞。

1011上午,晴,阳光白晃晃地直射水面。船不开,站在船上一会儿工夫身上就有些发烫。小舢板上,打捞工人的头上开始冒汗,身上的救生衣也被他们呼啦拉地全部扯了下来,不肯再穿。可乐瓶、破衣服、塑料袋、拖鞋、烂稻秸、树枝……几个网兜下去,船舱里就堆了一层湿漉漉粘溚溚的内容丰富的杂物。

“每次台风后都得雇人打捞,少则个把星期,多则一两个月。”吴孔羿说,“这次算少的,估计两三百吨左右,前两次台风,上游冲下的垃圾还要多。”

“最多的一次是2004年云娜台风后,当时这片水域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垃圾,你能想象到的各种垃圾都有,船都开不进来。我们每天出动14艘船、20多人,还捞了一个多月。”吴孔羿指着周围水域说。

他所指的,是库区伏虎山嘴到长垟约2公里范围内一片青山绿树掩映下的广阔水域,水色清绿,在阳光下白汪汪的,水面那些灰白、暗黄、棕褐色的点状、片状、团状漂浮物,看上去特别刺目。

晒干的垃圾,烧了一个多月

打捞上来的垃圾,已经把库区上坦段废弃的岩仓堆成了“小山”。

“今年已经清理了一千多吨垃圾。”水保科科长许立群说,“8月份圣帕台风后我们清理了500多吨,9月份韦帕台风后又打捞了700多吨,到102才刚忙完,这次估计也得用一个多星期才能打捞干净。光工人的工钱,今年都要10多万了。”

许立群告诉记者,从水库打捞上来的垃圾,以前都堆积在库区下里坦段的一片空地上,晒干后点火焚烧。现在那片地已没于水下,上坦段废弃的岩仓因此成了新的垃圾堆放点。

2004年云娜台风后捞上来的垃圾足有几千吨,晒干后我们烧了整整一个多月。”许立群说,“消防泵我们都准备了,就怕一不小心点燃了周边的林区,之前也跟消防部门打过招呼。今年捞的垃圾还没开始烧,估计烧的时间也不会短。”

许立群说,早先刮台风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稻秸等杂物,过后都有人捞回去当柴烧,后来大家都烧煤气了,也就没有人再来打捞。1999年以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越来越多,2001年他们曾试过在水库上游用钢丝网过滤垃圾,结果台风来时,直径3厘米的钢丝绳编织成的拦网,在成堆的垃圾面前不堪一击。2005年水库管理局花了两三十万元从江苏买了一艘垃圾打捞船,专门用于清理库区水域的垃圾。

水库面临富营养化危机

这么多垃圾冲进水库,会不会影响水质?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要是台风后垃圾比较多,平常也是少量的。”许立群说,“有垃圾我们就及时打捞,水库自身也有很强的净化功能,所以一般不会造成水体污染。我们这里有专人负责检查水质。”

许立群说,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大的,还不是生活垃圾,上游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农用化肥、牲畜粪便、污水灌溉、城镇地表径流等,都会引起地面或地表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上升。这些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后,会造成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生态失衡、水质恶化。

资料显示,我国湖泊、水库和江河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非常迅速。上世纪80年代,91.8%的湖泊还处于中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湖泊只占5.0%。到90年代,富营养化湖泊所占比例就剧增到55.01%,水体富营养化速度惊人。现在,不少地方的湖泊、水库面都临着富营养化的危机。太湖蓝藻的暴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水库目前还处于中营养状态。”许立群说,“今年5月份,由于气温高,降雨量少,水体置换率过低,水库曾暴发过一种金黄色的硅藻,当时黄岩这边就有反映说自来水中有异味,不过这种藻类通过多养鱼等措施还能自然消化。”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出现的不是硅藻,而是蓝藻呢?太湖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库区还住着11万人

上游之所以冲下这么多垃圾,跟库区居民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有直接关系

“库区北垟、平田、上垟、富山、宁溪、上郑、屿头7个乡镇中,不少村庄至今没有设立固定的垃圾投放点和中转站。”许立群说,“有些乡镇虽然设了,但不少村民嫌麻烦,照旧随地乱扔垃圾,有些干脆直接倒到溪流两岸甚至溪流里。”

曾担任长潭水库管理局局长的吴志远,对水库长期以来的移民工作非常清楚。虽已年近八旬,但吴志远现仍在台州市移民办联络处工作。

“长潭水库1958101开始动工兴建,至今库区已进行了6批、7次移民,陆续迁移了8000多户、3万多人。”吴志远说,“移民差不多移了50年,但目前库区周边还住着11万人。”

“移民工作难做啊。”老吴叹了口气,“筑水库时,海门(今椒江)、路桥都属于黄岩县,前5批移民的迁移地还只限于县内金清、三甲、新桥一带,第6批开始迁往温岭、临海等地。当初就有不少人不愿搬迁。”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一部分人就在离库区不远的外围地段住了下来。

吴志远他们做过一个调查,库区周边目前还有160个村庄,上游像宁溪镇岭根村、上郑乡上郑村、石墩村等大的村庄,都集中在溪流两旁,上垟乡一些大的集镇也离溪流不远。这些村庄、集镇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如不及时处理,遇暴雨或台风,就会随溪流冲到水库里。

吴志远说,市里原本计划2005年前从库周37个村庄中再移民9000人,但到现在还没完成。以前迁移1人政府可能要拿出一两万元经费,现在没有10万元解决不了。因为要买地安置移民户,政府财政压力很大。再说,水库移民移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有些政策市里也无法决定。

“不过,从长远来看,移民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进行的。”吴志远说,“不把库区群众迁出去,水库的生活污染等问题就无法从源头上根除。”

资金、管理的双重尴尬

“关键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设立一项专门的水质保护基金,许多事情可能就比较容易解决。”许立群说。

改变乱扔垃圾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上游不少村庄之所以至今没有设立垃圾投放点和中转站,一方面是因为资金困难。有些即便建了中转站,后期的清运等工作没跟上,也是形同虚设。还有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除跟居民生活习惯有关外,主要也是资金问题。在所有村镇都建立统一的排污管网,肯定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农业面源污染,还涉及上游居民的生计问题。

“为保护水库水质,上游是不能建工矿企业的。”许立群说,“这对上游居民的收入已经有影响,如果再限制农业生产,群众肯定有意见。如果有资金补贴给他们,可能就好办多了。”

许立群认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设立一项专门的水质保护基金。至于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从水费中抽取。长潭水库卖给供水公司的源水价格目前为每吨15分钱,不到全省源水平均价(每吨34分)的一半,如果每吨增加一角钱用于设立水质保护基金,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除了资金,机构不健全所带来的执法困难,也是水库在管理上面临的尴尬难题。

目前,环保、土管、水利、渔政等多个部门对水库都有相应的管理权,比如捕鱼归渔政部门管,取土、取沙归水利部门管,建房归土管部门管,而他们水保科,涉及具体事件时,只有执法权,没有处理权。

比如,有人违规在库区建房,污水直排水库,这势必会对水质造成影响。许立群说,近年来在库区私建房屋、别墅的违规行为有增多的趋势,今年他们已在库区发现了10余处违规新建的别墅。

“我们有执法权,可以告诉建房的人这样做是不允许的。”许立群数说,“但是,我们没有处理权,也就是说,建房归土管部门管,我们无权处理违规建房者。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有自主处理权力的联合执法机构。”

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已经在想办法处理库区污水。去年8月份开始,黄岩区在库区7个乡镇的25个村庄同期启动了一个“人工生态湿地”项目,通过在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种植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并消耗水体中含氨、氮的有机物,以实现对污水的自然过滤和净化。这个项目的实施,对减缓长潭水库的富营养化进程,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 黄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