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鄱阳湖上的利益链:20万亩杨树林正在蚕食湿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08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62100.html
湿地不能承受之重鄱阳湖上的利益链综合整治需要长效机制
经济利益驱动导致湖区争相发展造林业长此以往将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鄱阳湖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六大湿地之一,面积达2500多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的78%。在过去,由于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不仅发育了丰盛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资源,而且成为了国内罕见、世界闻名的“候鸟天堂”。“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是对昔日鄱阳湖湿地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样美好的生态如今已大打折扣,“江南草原”浓郁的诗情画意也在渐渐褪色。
2003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鄱阳湖区的诸多县市在鄱阳湖湿地大量种植速生杨。按照江西省政府今年4月在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鄱阳湖区栽种杨树合同面积达79.88万亩,实际栽种面积达19.83万亩,涉及鄱阳湖区12个县市中的11个;其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栽种杨树500亩、缓冲区4100亩、试验区12500亩。而与此同时,杨树的大量种植,带来的是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生态的严重破坏。
湿地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3月,记者路过位于鄱阳湖保护区核心区的九江市星子县沙湖保护站,只见昔日一望无际的草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的杨树林;记忆中的沼泽已变成陆地;偶尔也能看到鸟,却只是极普通的白鹭,在保护区应该很常见的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禽不知已飞向何方。
8月20日,记者来到南昌市新建县联圩乡,这里位于鄱阳湖保护区的试验区,几年前开始至少栽种了5000亩杨树。虽然由于天色已晚记者无法深入湖区亲见这里的杨树林,但当地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受杨树种植等因素的影响,附近水域鱼的种类和数量已是明显减少了。
鄱阳湖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六大湿地之一,其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达2500多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的78%。在过去,由于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不仅发育了丰盛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资源,而且成为了国内罕见、世界闻名的“候鸟天堂”。“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是对昔日鄱阳湖湿地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样美好的生态如今已大打折扣,“江南草原”浓郁的诗情画意也在渐渐褪色。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纪伟涛在接本报采访时告诉记者,大面积杨树的种植,给鄱阳湖带来的危害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杨树喜湿、生长快、根系繁密,容易使土壤板结,湿地因此不成其为“湿地”;二是杨树一旦发生虫害,就必须大面积喷洒农药,一大片湿地就遭到了污染;三是杨树林使湖水水流变缓,不仅阻碍行洪,也使泥沙淤积速度加快;四是杨树林阻碍了水草、芦苇等原生植物及浮游生物的生长,不利于动物尤其是珍稀鸟类的栖息,破坏了湿地的整个生态链。同时,连片的杨树林,也使得过去碧波万顷、云水相伴的鄱阳湖日益“孤岛化”、“破碎化”。
“更严重的是,湿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杨树林的10倍,随着鄱阳湖湿地不断被杨树林蚕食,鄱阳湖作为‘长江之肾’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纪伟涛补充说。
鄱阳湖上的利益链
而这一切,均是利益使然。
在星子县沙湖,江西华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了五六千亩杨树,具体的操作模式是每亩每年付租金2元,租期50年;五六年后杨树成材,每砍伐一棵树再支付30元。请当地农民栽种时,每棵杨树约支付劳务费5毛钱。
新建县联圩乡大沙头村的造林商是九江金太阳林业有限公司,合作模式与星子县沙湖类似,只是土地的租赁价格达到了每亩每年30元。靠近联圩乡的昌邑乡,合作方是曾经大名鼎鼎的亿霖木业,种植了约1万亩杨树,2006年支付了4万元租金。公司因为传销等问题出事后,租金当然再也没了下文。
“在鄱阳湖区很多县市及其乡、村看来,湖区草滩一直没什么经济用途,引进外来公司造林,基层政府既可得到一定的土地租金和税收,农民也可从杨树的栽种和维护中提高收入,因而招商引资乐此不疲。”江西省环保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分析说。同时,经常进湖区的他也对江西省政府公布的数字表示了质疑:“实际栽种面积至少超过了100万亩,基层政府肯定在瞒报。”
记者随意登录了几个湖区县的政府网站,发现“大力发展湿地松和速生杨”几乎是这些县发展经济的一致选择。
然而与造林商可能获得的收益相比,鄱阳湖区基层政府和农民从杨树中得到的利益其实就小巫见大巫了。江西省环保局的这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造林公司在鄱阳湖区种杨树的成本很低,在目前造纸行业对杨树的需求不断增强的态势下,杨树收益非常可观。他大致算了一笔账:1亩杨树的种植成本不超过1000元,按照70-80株/亩的常规种植和现在的林价推算,5年后一亩杨树最少值1万元。如果种植1万亩的杨
树,5年后1000万元的投入就是1亿元的产值。
正是利益的驱使,使得鄱阳湖区的杨树林在一天比一天增多。鄱阳湖区的情况在全国还不算最严重。种植杨树的历史比鄱阳湖早得多的洞庭湖区,速生杨面积已达700万亩。
“洞庭湖的鼠灾其实就与杨树林有关,”这位专家说,“杨树林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影响了东方田鼠天敌蛇的繁殖,鼠灾的肆虐也就见怪不怪了。”
综合整治需要长效机制
面对这种日甚一日的人与自然的“湿地之争”,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一直在为保护湿地而呼吁。但该局局长纪伟涛有些无奈地说:“保护区管理的只是一小部分湖面,而杨树林已经在整个鄱阳湖区泛滥。即使是这一小部分湖面,管理局也没有完整的湖权,更谈不上执法。在地方基层政府的短视面前,我们经常无能为力。”
但今年4月,持续的呼吁和媒体的跟进终于惊动了中央高层,温家宝总理在《国办互联网信息择要》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之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4月11日,江西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鄱阳湖综合整治部署;4月25日,江西省政府再次召开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4月下旬开始,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出重拳,使硬招”,在滨湖地区迅速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制止围堰堵河,治理乱栽树、乱排污、乱采砂行为。针对乱栽树行为,江西省政府要求:从此次会议开始,不准在鄱阳湖吴淞高程17米以下湿地(候鸟的最佳栖息地是吴淞高程12-16米处———记者注)上栽种任何树木;对于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栽种的杨树,要在一个
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铲除,在试验区以及吴淞高程17米以下栽种的杨树,3年内必须全部砍伐,今后不准栽种。
8月21日,记者电话联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曹处长,询问会议过去4个月后治理杨树的具体情况,被告知具体负责是江西省林业厅;记者再联系江西省林业厅分管此项工作的龙副厅长,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
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纪伟涛也对记者说,有关鄱阳湖区杨树林的具体种植面积和治理情况,他不太方便披露。但他说,8月下旬他们和有关部门将会去湖区“督查”。
记者于是再联系在鄱阳湖保护区核心区拥有湖面的仅有的三个县———星子县、永修县和新建县的林业局。星子县林业局告诉记者,他们去了沙湖要求造林商平毁,但是否已平毁不太清楚;永修县林业局答复说永修只在缓冲区有一点杨树林,“正在清理”。新建县林业局未联系上,记者再联系昌邑乡政府办公室,答复是“杨树都很小,1万亩杨树已全部拔除”;记者将此求证于联圩乡的一位干部,他说“不可能已全部平毁”。
新建县联圩乡大沙头村的杨树林在试验区,是否在吴淞高程17米以下目前尚无定论,但至少可以实施“三年渐伐计划”。采访时,该乡熊副乡长反问记者:“让造林公司自己去平毁他们会干吗?他们当初签的合同怎么办?乡政府来平毁,人力财力谁出?”
这是否意味着,鄱阳湖区治理杨树的专项行动并未达到当初计划的效果?这场专项治理行动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难道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对这些问题,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纪伟涛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强调综合治理杨树更需长效机制。
他具体解释说,30年过去了,鄱阳湖一直没有再进行一次综合科考,现在的鄱阳湖到底怎样其实谁也不清楚。应该依据翔实的科考资料对鄱阳湖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其次,4年前江西出台了《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但条文太粗,缺乏可操作性,应该加强鄱阳湖的立法工作。再次,鄱阳湖多头分治,湖权和地权大都在各个地方政府手里,加上环保、渔政、林业等多个部门都能“涉水”,管理体制十分复杂,非常不利于鄱阳湖的保护,江西省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将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转变为一个管辖范围更大、具有综合管理和执法职能的机构?另外,财政也应仿效公益林的模式,建立湿地补偿机制,让基层政府和农民在保护湿地中获益。
“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了,鄱阳湖才有希望。”说这句话时,这位在鄱阳湖保护区工作了12年的局长目光中充满期待。
链接>>鄱阳湖湿地
鄱阳湖湿地是一个大型淡水湖泊及周围沼泽地和湿草地,由5条主要河流供水;赣、抚、信、饶和修水在其南面进入湖泊。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公里长,最宽处74公里。
由于河水水位随季节涨落,湖泊水位也随之变化。雨季(4-7月)高峰,湖面水位可达21米,占有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旱季,水位下降达13米;湖泊变成许多小湖泊和池塘,大片的泥滩、沙堤和湿草地出现。自然保护区建立在该湖西北角,占地22400公顷。隆冬,自然保护区内的受淹地区分成9个主湖泊,包括大汊湖(8500公顷)、大湖地(3000公顷)、蚌湖(7300公顷)、沙湖(1400公顷)、中湖池(600公顷)、常湖地(700公顷)、梅西湖(350公顷)、象湖(400公顷)和朱市湖(200公顷)。冬末,水位最低,湖泊仅有20-80厘米深,整个湖面仅50000公顷。
鄱阳湖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但近年来鄱阳湖周边一些县市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外地企业在鄱阳湖湿地大量种植速生杨。根据林业部门调查,鄱阳湖区一些县市与相关企业签订的种树合同面积已超过50万亩,其中已栽种杨树12万亩。
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片的速生杨从保护区的外围一直延伸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原来一望无垠的开阔湿地正被杨树林替代。在保护区核心的江西星子县沙湖山,丹顶鹤、白鹤等候鸟栖息的湿地已种上了杨树,树下土壤逐渐硬化,失去了湿地的生态特征。
新建县渔政分局有关人员介绍说,湿地种杨树会阻滞水流,导致泥土淤积,湿地沙化,河床抬高,鱼的产卵栖息场所逐年减少,整个生系统链完全被改变,渔业资源将逐渐枯竭,鄱阳湖众多越冬候鸟将无处栖息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