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关于滇池治理的新思维

2008-10-09

关于滇池治理的新思维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最宽处12.5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0.9米,水面3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163公里,库容15.6亿立方米。汇水区域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两区和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嵩明五个郊县区的38个乡镇,总人口246.7万人,是全省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总量占昆明市的80%。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昆明乃至全省社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高原淡水湖泊却被严重污染,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最新的数据表明,在过去10多年间,为治理滇池,各级投入资金达到46.57亿元,其中国家资金9.73亿元,省市资金36.84亿元。但300多平方公里的滇池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时至今日,滇池水质总体仍属劣5类。

当然客观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治滇思维存在误区。我们过于强调人为的力量,而忽视了自然的力量;过于强调工程项目硬件的实施,忽视了管理、执法、科研、开发、信息队伍的建设等软件的实施;过于强调政府行为和国家投资,忽视了民间资金的力量;过于强调投资行为,忽视了政策的力量;过于强调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忽视了农村的污水;过于强调治理污水、跨流域调水,忽视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只有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新思维思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够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

 

一、        不能用搞水利的思维来治污,应该尊重和利用自然的力量。

一提滇池治污,立刻就会说起修建污水处理厂、环湖截污,底泥疏浚。一提入湖河流整治,就是硬化堤岸,底泥清淤。一提河流湖泊污染,就是放水冲污,一提湖泊缺水就开山凿洞,让其他的湖水倒流补水或从跨流域长距离调水。所有这一切都是典型的水利人的惯性思维,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投资大,可能在一段时间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行为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对治污起到了反面的作用。就拿异龙湖的底泥疏浚工程来说,

 

异龙湖

水域功能

水质综合评价

透明度

营养状态指数

主要污染指标

污染程度

备注

2005年一季度

0.68

56.1

总氮

中度污染

 

2005年二季度

0.94

54.8

总氮

中度污染

 

2005年三季度

0.95

54.8

高锰酸钾指数、总氮

轻度污染

完成19万立方底泥疏浚

2005年四季度

0.68

56.1

总氮

中度污染

 

2006年一季度

劣Ⅴ

0.50

61.0

总氮

重度污染

 

数据来源:九湖办

从以上数据看来,在完成清淤后,水质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逐季度恶化。即使考虑到气候原因,进行数据的同期比较,2006年一季度也比2005年一季度水质恶化很多。同样几年前就实施的滇池草海底泥疏浚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草海仍然是劣五类水。而疏挖的那些入湖河流无一例外仍是劣五类水。正因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环境保护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河流湖泊底泥中虽然含有大量污染物,可能会造成水体污染,但是采用疏浚等工程措施移除底泥等常规的处理方法会严重破坏河流湖泊底部生态平衡。在疏浚时也将它们同时移除,使得河流湖泊彻底丧失了自净能力。这也是河流湖泊疏浚后时间不长就又会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底泥中含有大量原生土著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自然界中主要起分解作用,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他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使底泥矿化,是净化水质和底泥的主力军,它们能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疏浚的其他危害:清除的淤泥在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必然会造成二次污染,本来被固定在底泥深处的各种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又重新溶出污染土壤、地下水;危及现在所建堤岸的牢固性;降低了地下水的补给水位。

同样,硬化堤岸断绝了水体与周边土壤的接触,微生物也就发挥不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使得天然的河流湖泊沦为了人工河流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变成了污水管道和污水蓄水池。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这种危害,正在着手拆除人工堤岸,恢复河流的自然景观,保护湖泊的湿地的时候。我们却在大规模花巨资修建人工堤岸,毁坏湿地。而这些治污的水利工程对于治污的贡献与其所花费的资金极不相符,甚至有反作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花了那么大代价,收获的却是一个劣五类的滇池的主要原因。

对河流进行放水置换冲污,只能是浪费水资源,做一些表面文章。无法解决实际水污染问题,并且造成污染的转移,使得污染物集中到滇池,加大了滇池治理的难度。对库容15.6亿立方米的滇池年置换放水0.54亿立方米,可谓杯水车薪。更何况沿途必将遭遇污染,其效果可以预言滇池草海底泥疏浚一样是微乎其微,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反作用。

我们的新思维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强化自然的力量,引进当代最先进的生物技术治理河流湖泊的污染。

二、合理运用资金,加大软件投资力度远远落后于硬件

在治滇的40多亿资金中有多少用于软件的建设,投资力度远远落后于硬件,恐怕连一条河的整治资金都没有。缺乏完善的管理、执法、监测、科研、开发、信息、立法、宣教、规划体系,我们如何能做到科学决策!我们的新思维是:

1、建立和完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组成专门的独立执法队伍。

2、逐步建立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提高环境监测监管的现代化、自动化水平。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得滇管局、环保局、水利局、水文部门、环保监测中心、城市排水监测站、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采集和研究的数据可以共享。有力的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有效的降低科研开发的成本。

3、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整治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环保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污染控制能力与防治水平。

4、运用合理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植环保产业,促进提高研发治污新技术、新产品能力,为治污提供技术支撑。

5、加大立法、宣教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6、对新建的住宅区、工业区要科学规划,严格审批。

这样就能够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决策,才能少走和不走弯路。

三、运用政策调动民间资金,改变政府孤军治污、全民排污的局面。提高水利用率,彻底改变昆明缺水的现状。同时也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滇池的源头。

随着治理工业水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滇池和入湖河流的污染越来越集中到生活污水上。参照其他城市成功的经验,结合昆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和市政管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的现状,我们的新思维是政府给与优惠政策和少量的补贴,充分运用民间资本的力量,彻底扭转政府过去孤军奋战的局面:

1、凡新建小区必须设计、安装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使用中水冲厕。否则不予审批。免除相同比例的污水基础设施配套费;

2、对周围没有市政管网老的小区必须自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使用中水冲厕。全部返还其所交的污水基础设施配套费;

3、对周围有市政管网老的小区自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改造给与一定的补贴。根据处理水量的比例返还相同比例的污水基础设施配套费;

4、凡自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的房地产小区,返还其处理水量的60-80%污水处理费。

5、所有园林绿化、景观用水、洗车、冲洗路面必须使用中水。鼓励用水要求不高的企业采用中水。没有中水的企事业单位可与周围的中水站联系接通中水,按照统一的价格付费。

6、各村镇兴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使用中水灌溉的,建立有机肥厂,施用有机肥的农户,政府均给与相应的补贴。

7、对参与投资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包括排污管道、中水管道的企业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和相应的回报。

8、同时定下若干惩罚措施,对擅自排污者依据法律给与责任人刑事处罚。

以上各条措施如果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大量的生活污水就可以达到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的要求。最终使得每个小区达到污水零排放的要求。这样政府在仅仅免除部分污水配套费、少量补贴资金的情况下,依靠一系列政策鼓励,调动各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兴建了大量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形成全民治污的局面。一举数得,各方得利:

1、         政府节约了新建污水处理厂及市政排污管网的投资。

2、         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解决了昆明市缺水的问题,

3、         节约了巨大的调水工程的投资;

4、         解决了城市河流及滇池污染的问题,节省了治理滇池污染的费用。

5、         居民使用中水冲厕,降低了水费开支。

6、         小区的物业管理使用中水园林绿化,景观用水,节约了开支,向外出售中水也有额外的收入。

7、         自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由于政策的扶持,投资不大。返还的污水处理费还有盈余,几年之内即可收回投资。

8、         完善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9、         政府将原来准备兴建新的污水处理厂的资金用于原有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改造、尾水的深度处理、雨污分流,使得排放水的氮磷含量达到排入滇池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把2亿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成为滇池的补充水源,滇池的第二个春天就要来临了。

 

综上所述,希望决策者们抛弃水利思维,广泛听取各行业专家的意见。采用科学的、尊重自然的新思维,立即停建那些对治污没有多大帮助的、打着环保名义的水利工程,对现有的工程和规划重新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制定鼓励治污的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到治污的行列中来。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鼓励使用和研发最先进的治污技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治污成绩。希望滇池的第二个春天早日来临。

 

 

 



imag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