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长江污染到生死关头

2008-10-08

长江污染到生死关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7-1-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032.html

  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沿江各地到了该深刻反思发展之路的时候了

  年前,就在《瞭望》新闻周刊刚刚结束对长江污染情况的调查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消息:2006长江淡水豚中外联合考察队在经历了39天的长江航行后遗憾地宣布,来回近3400公里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白鳍豚是仅生存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5岁~6岁性成熟,1年怀胎,一年哺乳,一胎一仔,习惯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

  对于这样的消息,记者一方面感到十分焦虑,但并没有感觉突然,因为通过长江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知道这种结果或许是必然的。如果长江的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还会有更多的长江珍稀生物品种灭绝。

  “白鳍豚位于长江水系中食物链的终端,它的境遇也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恶化。”相关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和人有很多相似性,如果白鳍豚不能在长江里面生存了,那么这样的水系也难以支撑人类的生存。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沿长江自上游至下游一路采访,所见所闻深感长江受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污染日益加剧之势令人十分忧心。长江污水排放量2005年已达184.2亿吨,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污染致使长江水体呈“荒漠化”发展趋势。

  长江生态恶化,是沿江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恶果。据统计,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就有9000多家,占全国的45%。三峡库区大中型工矿企业3000多家,化工厂有2000多座。这些化工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为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埋下严重隐患,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生态恶化,更是沿江企业环境道德严重缺失的产物。不少沿江企业把长江当成了最大的“排污沟”,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利益来换取暂时的企业效益。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不少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目前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这种上游污染下游,转嫁污染、损人利己的行为,暴露出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环境道德严重缺失。

  接受采访的众多人士指出,如果一任长江污染加剧之势发展下去,它所带来的综合损失之巨无法估算。如果仍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下去,治理长江污染的投资之巨更加无法估算。重病缠身的长江污染,也不是哪一两个单方所能治愈的。沿江各地是到了该深刻反思发展之路的时候了,长江污染是到了该综合整治的关键时刻了。

  污水排入长江量急剧上升

  《瞭望》新闻周刊在安徽省安庆市采访时看到,这个市目前还没有污水处理厂,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而位于这个市中心的安庆石化公司,因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每年有15%的工业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长江。安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刘兵告诉记者:“安庆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安庆石化每天产生2.4万吨工业废水,其中平均每天有3600吨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同样,在湖北宜昌市,记者看到,这个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污口,排放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浑浊的污水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排入长江,污水口下游形成宽约10米、长达几百米的污染带。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长之势。1998年全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2001年为220.5亿吨,2002年为243.4亿吨,2003年为273.3亿吨,2004年为288.1亿吨,2005年为280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排污量递增了52.4%

  2002年至2004年,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和湖泊共31106公里河长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劣于III类的河长:2002年占23.2%2004年占27.5%

  记者驱车沿安庆、芜湖、荆江等境内的长江河堤察看,见不少河段都出现漂浮着白色泡沫的污染带,有的宽达数十米。

  长江干流近岸污染带是长江干流污染的重要特征。自攀枝花至上海,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总长为790公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采用同样的参数、标准和方法进行监测评价:上世纪80年代,长江污染带长度为460公里;1992年污染带增加到565公里;现在污染带进一步增加为650公里。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说,长江污染下游重于上游,支流重于干流,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这五条支流进入干流的污染物约占所有支流总量的50%

  长江水文局对流域内的淀山湖、太湖、西湖、巢湖、甘棠湖、鄱阳湖、邛海、滇池、泸沽湖、程海等10个湖泊进行的监测评价发现,已有6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滇池及巢湖等“三湖”的水质状况也没有大的改观;最新监测表明,太湖、滇池仍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的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则处于富营养状态。而且,连鄱阳湖、洞庭湖也都在向富营养化发展。

  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长江是沿江城市的主要排污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但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不少城市都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如上海竹园排放口每天向长江排放污水约170万吨,白龙港排放口每天向长江排放300万吨污水。

  近两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对部分沿江城市和企业治污情况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度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例如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湖北兴发集团、安琪集团,闲置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经常将污水直接排入长江;正在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基本未停止生产,超标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在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处理规模小、处理工艺滞后。有的城市至今都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

  《水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污染源规定了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制度,国家还规定了2000年底所有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削减任务、关停“十五小”、“十五”期间做到全面达标排放等规定。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未达到规定的要求,一些企业长期超标排放污水。据对三峡库区8个区县162家企业废水污染源进行的251厂次监督性监测显示,超标排污企业88家,超标率为54.3%

  翁立达教授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滇池蓝藻水华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形成全湖性的水华。1999年达到最高峰,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几十厘米。13年来,为治理滇池,各级财政总计已投入资金约46亿多元,未见成效。日本的琵琶湖面积是滇池的2倍左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被污染,日本政府投入180亿美元,花了25年时间才将水质恢复成III类水。

  “白色污染”不容忽视

  三峡工程进行156米蓄水时,在三峡库区及上游的长江干支流,一场大规模漂浮物清理“战役”也在紧张进行。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相关县市动用船只150多艘、专业人员600多人开展清漂工作。重庆市的丰都县,在漂浮物特别多的时候,还发动社会船只打捞漂浮物,然后“论斤”收购,激发了大量船只参与清漂,把江面清理得干干净净;不过一天就要耗资好几万元。重庆市万州区前几天还采取“拉网式”清理,用特制的网围堵垃圾,然后拖运到江边捞上岸处理。

  长期以来,许多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岸随意堆放,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目前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堆存总量达38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已超过3000万吨。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形成“白色污染”。

  根据葛洲坝发电厂的统计,多年平均漂浮物的聚积一年4万立方米,最多的年份达到6万立方米。漂浮物堆积很多的时候,上面可以行人;如果不及时清理,甚至影响到电厂的安全运行。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每年要耗资上千万元,清理上游河段不断漂移而来的固体垃圾,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清理这些漂浮物,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重庆、湖北两省市的地方政府对长江干支流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每年支出750万元。不仅如此,三峡总公司还委托航务部门清理漂移至大坝前的垃圾,又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清漂船只,用于库区漂浮物的打捞清理。另外,打捞上岸的漂浮物还要进行分类,或填埋或焚烧,三峡总公司每年为此又得支出1000多万元。

  污染威胁沿江群众健康

  全球水伙伴(中国)名誉主席杨振怀说,长江干流重庆、万州段、武汉段、南京至上海段,支流湘江、沱江等处,水质恶化,特别是有些饮用水源有毒有机物超标,严重影响沿江城市、农村人民饮用水安全。

  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最近对长江流域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调查监测表明,水体中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如硝基有机苯、酚类化合物等普遍有检出,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十分突出,已成为危及饮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从攀枝花到上海的二十多个沿江城市江段河水中均能检测出多环芳烷烃,这类物质大多具有致癌、致畸形、致基因突变的作用。

  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型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如上海市,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五类的已占68.6%。无锡市由于太湖的富营养化也成为严重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市区内很难找到合格的地表水水源地。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及部分山丘盆地区,因污染比较严重,有水不能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长江口“赤潮”频发,是我国赤潮最严重的水域。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百分之百超标,平均含量分别为1.33毫克/升和0.03毫克/升,无机氮含量超过四类标准一倍多。污染物入海,使近海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2005年长江输入的氨氮总量进一步增加,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加到1000平方公里。

  长江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海产品的安全。20055月至10月,上海市对41种海产贝类共177份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海产贝类受到赤潮毒素污染,其中麻痹性贝毒(PSP)检出率为8%;腹泻性贝毒(DSP)检出率为26.7%13.6%样品的腹泻性贝毒含量超过安全警戒值。

  怎样遏制长江环境恶化势头

  记者在采访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等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流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手段不完善,无法承担起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法规协调性不够,缺乏统筹考虑流域综合管理的法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冲突,阻碍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水保部门和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水资源保护力量,出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既要加大水利部门与地方环保部门的外部合作,也要加大长江水资源保护部门与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与防汛管理、水资源的配置及调度等部门的合作,国家应成立流域机构牵头的流域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域与区域的会商机制。

  二、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条例》,完善流域法规体系。为保证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急需根据长江流域的特点,从总体上进行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立法。要尽快确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目标。不仅要提出水质保护目标,还要提出水量及与此相关的生态系统的保护目标。

  三、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科技支撑。要加强流域监测、信息共享与发布系统建设;加强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当今世界的水文、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快,要在流域管理中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包括“3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的步伐,以适应现代流域综合管理的需要;要加强流域基础性科学研究。应在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流域生态系统相关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加强对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鼓励竞争和创新。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据了解,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解决快速预警预报技术和辅助决策分析技术问题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突破。这些技术实现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快速准确定位;实现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报;可模拟污染物的扩散,以及采取减灾措施后污水团的变化,较为直观真实地表现污水团的演进全过程;借助3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了各类复杂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处理;系统不仅可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管理,还可计算新增排污口的扩散范围,用于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建议可将这些技术成果先期投入到长江重点区域应急系统建设中,主要包括决策支持系统、监控中心、以及信息交流与系统建设,为事故的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圣志 杨希伟 文贻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