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来源:人民网2007年09月16日 王石川
据9月14日人民网报道,“在‘水’的问题上,已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表示,中国如今的水污染环境,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是该告别“风暴”寻找新路的时候了。
告别“风暴”, 建设制度。类似的说法我们似曾相识,7月24日,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时说:“我曾经多次表示,我不赞成‘审计风暴’这一提法”。两厢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官员的立场是一致的,即告别“风暴”, 建设制度。
其实,无论是审计“风暴”还是环保“风暴”,每一次风暴都因其震撼人心的雷霆行动,在当时都赢得了公众的礼赞和支持。既然如此,为何要告别风暴呢?原因很简单,正如李金华认为,刮“风暴”是一种不规律的行为,“风暴”过去以后一切也都平息了。审计应该形成一种制度,成为经常性的工作,“这比刮风暴要好”。潘岳也称,每一次,“风暴”都跟在突发事件和被动形势后面“亡羊补牢”;每一次,“风暴”都未能如愿变成常规性制度固定下来;每一次,“风暴”能改变的都远远不如人们期待的多。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风暴”之后没有问责,只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这样的“风暴”只能是虚张声势,长久下去,容易让公众审美疲劳,产生拒斥心理。如果“风暴”只是“风暴”,没有持续性的制度建设,“风暴”就不可能改变深层次的困局。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4年来搞了4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行政手段。这些手段是现有法规制度框架内的最大创新,虽然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却十分有限。与运动式执法一样,靠刮起风暴来达到长期效果,实属虚妄。无论是运动式执法还是环保“风暴”,它都具有突击性,并没有建立制度保障,自然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于是“风暴”一去,一切如旧。
此外,“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所依赖的是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或者说是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执行者强势,政策的执行度就高;执行者如果推诿,政策的执行度就堪忧;执行者如果调离,政策的执行度能否存续就值得怀疑了。因此,风暴虽好,但不宜依靠,建设制度才是根本。
问题是,制度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这一点潘岳深有体会——“我们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因为遭遇过挫折与失败,所以深知接下来的这段路,需要更多的冷静和坚忍。”
其实,在现实语境下,环保部门的尴尬现状也让人思考。日前,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接受央视《新闻调查》采访时就表示:“环保是什么呢?没有枪、没有炮、只有冲锋号,只会吆喝。”他还说:“它(基层环保局)这个猫呢是地方政府养的猫,它这个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不是环保部门说了算。”尴尬如斯,难怪潘岳说,对于环保部门自己来说,目前急需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运作。这同样是现有制度缺位的表现。
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为国人福祉,为子孙,破解环保困局,时不我待。笔者想问的是,我们何时才能拥有完善的环保制度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