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环保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2008-08-0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1-17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民生与环保是两大主旋律。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联系很紧密:环保工作做到位,人们的生活环境好了,身心更健康,生活质量更好,幸福指数提高;民生问题做到家,比如人们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环保意识也必将随之增强,对环境保护又会起到推动作用。

  从小处说,其中很多道理就在身边,十分容易理解;从大处说,民生与环保的关系也容易理解:环境问题与民生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发展问题,是一回事。

  但是也有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比如,最近广为关注的长江白鱀豚“疑似灭绝”问题。从一个方向说,是因为基于民生问题的航运、采砂、捕捞、建坝发电等人类行为的过度和失控,导致了白鱀豚的悲惨结局,这还好理解;另一个方向看,白鱀豚灭亡这一环保灾难,对于民生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不是谁都能一下子理解的。

  实际上,就是在专家眼里,白鱀豚灭绝也不构成对长江边上某户人家的直接影响。世界上每天都有物种在灭绝,其中有许多物种都是在人们感知不到的情况下消失的,尤其是普通百姓,根本感受不到这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只能一方面从较大处去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让一部分有知识的人先理解,然后去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

  所谓从较大处理解,是要分析一下白鱀豚这一物种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有人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长江容不下它(白鱀豚),也很难支撑我们的生活。”其理由是,白鱀豚也是大型哺乳类动物,也在食物链最高端,与人类有许多接近之处。

  至于白鱀豚对人类的意义,则是个更为专业的问题,比如仿生学价值、研究远古生态环境价值等。而这些不易理解的意义,就需要通过教育手段,让公众慢慢理解。

  还有一个例子是气候问题。

  新华社110日消息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当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1951年以来最暖和的一年;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112日说,近三年我国海平面变化呈继续上升趋势,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年来,气候的确在一点点变暖。但很少有人觉得这与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和了解这种关系。

  这也需要从更广泛意义上、从整个人类立场、从更专业角度去解释才能说得清楚。

  总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作为我们生存环境一部分的物种,其存在对我们都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将对我们的生活、生存产生这样那样、或短期或长期的危害。

  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不是空话。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将是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要想将这显得有点空洞的道理落实到生活中来,并产生效果,还需要有关方面采取一些切实行动。

  比如110日,国家环保总局再次掀起“环保风暴”,通报了82个违法违规项目,就是一种手段。当然,这是对企业采取的强制和惩罚性的行为。

  还有一个面向百姓的鼓励和引导性的行为:113日记者从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了解到,2007年北京市环境建设将首次由市民参与对公共环境质量进行打分评判。这一举动既有利于督促有关方面工作,使环境更加美化,又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营造了社会环保氛围。也是将百姓生活话题与环保话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真正体现民生与环保之间密切关系的,恐怕还得算115日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这一指数着眼点正是剖析民生与环保的关系,被称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根据这次公布的数据,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

  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都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起受访者广泛关注。可以说,调查本身就是给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公民环保课。

  值得高兴的是,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一指数中,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两项不及格,一项刚过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