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青山公益”助力“黄三角”生态修复

“青山公益”助力“黄三角”生态修复

来源:

2022-08-10

盛夏时节,地处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三角保护区),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参与者,探访这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情况。

“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是青山公益专项基金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之一。2017年8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美团外卖携手设立青山公益专项基金,围绕生态扶贫、自然保护、环保理念倡导、外卖行业环境友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公益项目。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黄河下游和黄渤海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既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生态,对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在这里重点资助了3个项目,引入一流的科研力量沉入一线,在地支持保护区更好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新村,是黄三角盐碱地柳枝稷固碳与生态修复潜力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天然本底试验场。探索一条有效提升柳枝稷固碳与生态修复潜力的技术路径,可以为黄三角以及我国滨海盐碱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讲师谢湉探索的则是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模式。这种模式重点对盐沼裸斑区的植物退化过程进行诊断,识别盐沼植物自我恢复的限制因子及关键生态过程,将微地形这一调节环境因素和生物再分配作用的异质性单元引入修复,促进植被结构的种子截留作用,修复植物生命周期过程,实现再定植。相较于其他模式,能够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修复效果。项目团队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合作,建成了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500余亩,有效改善了退化滨海湿地的水文和生物连通,取得了显著修复效果。

黄三角保护区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春去秋来,每年有超过600万只候鸟迁徙至此。黄河三角洲鸟类多样性信息化监测与展示平台项目负责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刘畅说,鸟类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性的指示性物种,湿地鸟类监测是评估滨海湿地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他们团队与黄三角保护区合作,根据这里的地理特征、鸟类分布区域、历年鸟类情况,结合保护区的科研和科普教育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构建一套黄河三角洲鸟类多样性信息化监测与展示平台,为制定保护方案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美团2017年8月发起“青山计划”,是行业内首个关注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据美团青山计划高级经理赵子康介绍,其中的青山公益板块凝聚近80万美团青山公益商家捐助与善意,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理念,于2021年发起“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围绕自然保护地在生态系统碳汇、固碳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征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周边社区生计替代项目、一线科研实践项目。今年首批选出28项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