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乐水行 四月七号城市乐水行之北护城河

四月七号城市乐水行之北护城河 

2008-07-11

四月七号城市乐水行之北护城河

这次乐水行走的是北护城河,从太平湖到东直门护城河北口。一行二十多人在西直门的西环广场集合后就开始了今天的亲水行动。


  


北护城河西起太平湖,东至东直门,全长5.9公里,新中国成立前,新街口豁口外西侧护城河北有一个大苇塘,塘深约2米,元代时是积水潭的一部分,明代筑城将它分割于城外。1958年,苇塘被疏浚成湖,命名为“太平湖”。太平湖与护城河仅一堤之隔,与护城河相通。每到夏天,太平湖的北半边荷花盛开,夜间蛙声一片,使“太平观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称。1966年,作家老舍投湖自尽,又使太平湖更具有了一丝哀伤的味道。而后,由于修建地铁等原因,不得不将太平湖填平,重现太平湖是北护城河治理的重点项目之一。可原址被占,就往东南寻找出一片地,在新街口大桥西面新建一座水坝,“堵”出一个太平湖。可自1985年以来,不同河段先后发生了4次倒塌事故,挡墙倾斜变形,已危及墙身的安全。亮马河下段河道两岸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北护城河改造是从05年8月开始到06年9月结束,之前河水水位低,护坡又高又陡,人在岸边走,不低头根本看不见河水。而现在,两边护坡都改造成“V”字形的斜坡式,使水位比以前高出30厘米,并且开始进行景观生态的改建,使得河岸凹凸曲折,具有古韵遗风。


所以现在的北护城河仅仅是一条城市内的景观用水,不再承担任何排污的作用,它具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河湖”,虽然被称为河但是已经不再流动,成为城市内静态的湖泊,所以名为“河湖”。用自然景观代替水泥建筑,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也可以使身心疲惫的人们减少环境对内心的冲击压力。


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随处见到以上的景观,街边的绿化带的浇水,这些细微的用水量聚集起来相当于怀柔水库全部灌满,足够石家庄人民半年的生活用水量。 

虽然护城河维护强调的是景观生态,但硬砌衬是依然存在的,因为北京不准许那么多水渗入地下,上图是河道在进行清淤工程并在做硬砌衬的工作,河道内的水泥块将降低河流的下渗率,将水流留在河道内用于观赏。城市里美丽了,但是城外的居民吃水就困难了。


我们的队伍一直在壮大,市民们越来越关注水资源的问题


这个就是北运河的终点,右边闸门是接着通慧河,左边闸门是接着自来水一厂。


在行走的路途中王建老师(海淀新闻中心记者)给我们讲述北京的变化。


王建:护城河的修建是为了打仗防卫,在70年代为了备战,国家将城墙拆弃,修地铁,而护城河下修水泥洞用于疏散人口。在不同年代国家对河的做法和态度是不同的,过去护城河是用于防御,而现在是起着城市风景线的作用,近两年的护城河改造加重的护城河的自然味道,向着景观生态方向发展。


在古代,城、市是分开的,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城是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市是经济贸易的地方,而城、都、京又是有区别的,京是一个国家中唯一的,地位最高的称呼,例如北京。都,是曾经做过首府的地方,城就比较普及了。


而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城市水系分布是密不可分的,都市文明发展是离不开水的,城市和人口的规模和水资源的承载应该是相吻合、一致的。


在金代北京用的是莲花池水系(莲花池水系包括莲花池与莲花河。莲花池位于今日的广安门外,由于是在古代蓟城的西侧,所以又被称为西湖。莲花河古称洗马沟,从西湖向东流。在辽代以前,曾经沿着城外的西侧向南流,然后再沿着南城墙外向东流,向东南注入清泉河,也就是今日的永定河。)


到元代,人口增加,莲花池的水不足以支持而改用了高梁河水系 (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在北魏成书的《水经注》中即有记载。发源于平地泉 今紫竹园湖,经今白石桥、高梁桥,至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再东南流, 过正阳门、鲜鱼口、红桥,经龙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流出城外,继续东南流,过十八里店至马驹桥以南注入温水—永定河故道,约相当于今凉水河河道。


而解放后北京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就开始调用北京周边水库的水,再后就是南水北调。北京缺水是自然界变化的正常规律的表现,但根本原因是人类的错误行为而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北京从不到200人口增长到1800万人口,人均用水量不到300立方米,联合国标准人一年享受的水资源应该是3000立方米,这是适于人居住的环境,最低的标准1000立方米。


但是一般市民是不会觉到水资源缺乏,因为政府会想法调水进来。20世纪60年代通过修京密引水渠,永定饮水渠来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70年代北京打了4万眼井;80年代是压缩农田面积,打出“压工弃农保生活”,90年代开始寻找战备水源,在平谷、怀柔、密云、西山、房山五处分别有一个战备水源,但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就已经动用了平谷和怀柔的水资源,是十分不好的;现在是南水北调北京应急工程,北京从河北地区调水过来,但是那些水库的水质和水量都不是很好,还必须牺牲河北人民的利益,并且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即使这样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而到2010年要靠引长江水生活,但是这样的做法会破坏很多农田、文物,也仅仅能调用10亿方的水。水问题将会是困扰中国经济生活的大问题。


通过一次次走河,在王建老师和张峻峰老师的讲解下,参加者们都看到了北京水资源严峻的现状,如果再不节约用水,人们将会面临严峻的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