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2-13

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环保总局公布绿色信贷阶段进展 潘岳称困难仍多 

2、新华网:   优化配置水资源 我国首次明确四大区域水利发展布局

3、新华网:   2008年中国将加大纸业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4北京商报: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我国拟上调污水和垃圾处理费

5、中国新闻网: 中方表示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6、新华网:   我国海洋近岸约78%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重庆: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将受限制 

8、贵州日报:  贵州省将用5年时间消灭病险水库

9、太原晚报:  山西:“母亲河”内排污采矿要重罚

10、云南日报:  滇九大湖泊水质下降 六水系亟需保护

11、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流域规划呈现“新面孔”

 

深度报道:

12、文汇报: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008 中国环保攻坚年

13、新华网:  华南虎未了东北虎又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14、科技日报: 南水北调供水在望,北京准备好了吗?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后的原生态

 

 

 

1、环保总局公布绿色信贷阶段进展 潘岳称困难仍多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0213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2/13/content_7595942.htm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13日)向新闻界通报绿色信贷第一阶段的进展。他表示,经过半年的推进,绿色信贷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环保总局希望能够和各金融部门继续通力合作,为建立成熟的绿色信贷机制而努力。

    潘岳说,2007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政策发布后,得到了大部分地区金融系统和环保部门的回应。其中,江苏、浙江、河南、黑龙江、陕西、山西、青海、深圳、宁波、沈阳、西安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与所在地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合出台了有关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

    据透露,“绿色信贷”出台后第一批遭遇信贷限制的是部分被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的环境违规企业。中国银监会7月向各商业银行转发了因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不执行“三同时”、超标排污、使用淘汰类生产工艺等环境违法行为被国家环保总局处罚的38家违法企业名单和流域限批的地方及相关企业名单,有12家企业在申请贷款方面受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限制。如安徽省蚌埠九采罗化工有限公司、蚌埠海川化工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春江有限公司、山西省襄汾县星源集团焦化有限公司、山西新绛县双人药业有限公司、山西晋韵钢铁有限公司、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的贷款业务被停止;安徽运漕酒厂、铜陵铜官山化工有限公司不仅被停止了新的贷款,还被收回先前的贷款。

    潘岳说,一些省份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环境执法,对国家环保总局处罚的企业采取了严格的停贷限贷措施,值得赞赏。如山西省金融机构停止了对襄汾县星源集团焦化有限公司、山西新绛县双人药业有限公司、山西丰喜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猗分公司、山西晋韵钢铁有限公司4家企业的贷款,共计6170万元;四川攀枝花商业银行减少对川投化工公司黄磷厂、四川省卓越投资有限公司、鼎金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的授信额度达4.4亿元,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停止对这3家企业的贷款达3亿元。安徽省金融机构对运漕酒厂、铜陵铜官山化工有限公司停止了贷款,还分别收回其已发放贷款1250万元和500万元。

    此外,部分地区政府也推动了绿色信贷的实施。2007年,江苏省江阴市对污染严重企业否决申请贷款超过10亿元,并收回已向这些企业发放的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浙江省湖州市对该市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排查,共涉及银行贷款15.7亿元,由贷款银行督促其限期整改实现达标排放,否则收回贷款;其中有35家企业因环保不达标退出贷款行列,涉及贷款金额2.14亿余元。广东省银行系统(除深圳以外)根据环保系统提供的环保违法信息,向7家企业限贷4亿元。深圳特区进行了对污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约束”,不仅对深圳统信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环保违法企业停止了1.377亿的贷款申请;金融监管机构还对向环保违法企业发放贷款的两家银行进行了处罚。

    潘岳表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部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是绿色信贷政策得以启动推行的重要因素。继联合发布绿色信贷后,银监会相继于7月和11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控制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根据借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按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提供了3万多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供商业银行据此采取停贷或限贷措施。据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透露,由于违法排污、建设项目未通过环评审批等原因,还有一些企业受到信贷限制。

    然而,潘岳强调,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主要原因是还有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实行实质性的绿色信贷政策;即使实行了,也只停留在表面阶段。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绿色信贷只是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制约;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由于得到一些地方的政策保护,还有利可图,有些甚至是短期的暴利行业,因而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局性的艰苦努力。

    潘岳指出,除了体制原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还存在四个技术难题:一是相当多的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绿色信贷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 “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四是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

    潘岳表示,环保总局将从以下方面来应对这些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环保总局已经与银监会签订两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要研究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三是加快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环保信贷政策形成合力。按照建立科学发展的机制要求,继续加快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以经济利益杠杆调节企业环境行为,遏制我国经济增长过高的环境代价,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2、优化配置水资源 我国首次明确四大区域水利发展布局

来源:新华网20080211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6871720.html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姚润丰)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介绍,为适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水利部已合理筹划了全国四大区域水利建设布局,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东部沿海地区要协调好水资源供用耗排的关系,提高防洪防潮防台防涝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抓好排污控制和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保护河湖水域及河口尾闾良好的经济功能和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加快灌排工程更新改造和配套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源地,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努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西部地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中小微型工程并举,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兴建调水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好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问题,特别是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保障生态用水需求,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等落后产业的转移,提高西部大开发的水利保障能力。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扶持力度。

  东北地区要加快综合防洪体系特别是城市防洪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推进灌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和黑土地保护,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建设,保护好湿地,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陈雷表示,水利部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各地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32008年中国将加大纸业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来源:新华网20080212

http://env.people.com.cn/GB/6872394.html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上指出,2008年中国环保部门将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得到控制。

  周生贤说,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确保2008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和5%。

  据了解,在结构减排方面,2008年中国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落后产能等,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做好关停淘汰工作。

  在工程减排方面,今年将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08和09两年36个大中城市将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现有燃煤电厂将完成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工程,并完成10台规模1000平方米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

  在管理减排方面,要加强环境监管,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实行限产限排、停产整治直至关闭,对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以及其他超过污染排放标准、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产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记者 顾瑞珍)

4、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我国拟上调污水和垃圾处理费

来源:北京商报2008213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917

动用价格杠杆被认为是促进环保工作的有效途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上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费。

我国部分城市于2006年开征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水污染处理费一般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并为其运营提供费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提供的情况显示,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

费严重偏低,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平均每吨0.67元,仅相当于处理成本的67%

周生贤指出,各地要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标准。今年和明年两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将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

周生贤说,2008年环保部门将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在管理减排方面,要加强环境监管,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实行限产限排、停产整治直至关闭,对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以及其他超过污染排放标准、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产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5、中方表示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0213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13/061114928006.shtml

  中新社联合国二月十二日电 (记者 李静)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十二日表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正在联合国出席第六十二届联大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主题辩论会的于庆泰当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于庆泰表示:“我们重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中国应做的工作,这首先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国家利益负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上存在脆弱性,如果气候变暖导致天气异常、自然灾害、海平面上升等,中国十三亿人民将是最大受害者。”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有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将尽所能作出积极贡献。

  根据去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国际社会应在二00九年完成有关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谈判。于庆泰表示,要达成巴厘岛会议制定的目标“难度很大”,但中方对此很有信心。“国际社会首先须意识到国际合作不能背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其中最基本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各方才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确定各自以相应的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共同挑战作出贡献。”

  于庆泰还指出,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国际社会已形成一个共识:不能将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立,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他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为代价,发展中国家则必须通过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努力。

  据悉,从十一日开始的联大辩论会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和全世界共同努力”,目的是加强联合国系统内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协调,推动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于庆泰十二日在辩论会上发言,希望国际社会按照“巴厘路线图”建立有效机制,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得到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援助,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庆泰表示,此次辩论将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提高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意识,加强国际社会展开合作的决心。中方支持联合国在政治动员、实务支持和推动政府与学界建立伙伴关系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6、我国海洋近岸约78%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

来源:新华网20080212

http://env.people.com.cn/GB/6872161.html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在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78%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四大海区中除黄海外污染程度都继续增加,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中,在去年实施监测的573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7.6%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359亿吨,所含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219万吨。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依然最高,达91%。(记者顾瑞珍)

7、重庆: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将受限制 

来源:新华网20080212

http://env.people.com.cn/GB/6872182.html

  为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重庆市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将联手推行“绿色信贷”,把企业的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要件之一,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将受到限制。

  自今年3月开始,重庆市环保部门将环境友好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违反环评制度未批先建、超标排污的企业或项目业主等共21类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国家或市级重点支持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环保基础设施项目,节能环保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环境友好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企业或项目业主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未批先建的企业或项目业主,环保设施未验收的项目业主,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未完成总量减排任务、未依法开展并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金融机构加强授信管理。有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金融机构将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贷款,防范信贷风险。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形成了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联动机制,对提高企业环保违法代价,加强环境法规的实施,提高企业环境工作诚信意识,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徐旭忠)

8、贵州省将用5年时间消灭病险水库

来源:贵州日报2008213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930

金黔在线讯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水利厅获悉,该省将用5年时间,对全省境内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据介绍,建国至今,贵州省共建成水库1971座,这些水库在抵御水旱灾害、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年运行,维护不足,部分水库存在病险,至2007年底,全省有中型病险水库1座,小(1)型病险水库195座,小(2)型病险水库595座。

为何出现众多病险水库,省水利厅负责人说,一是先天不足:我省水库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水库设计标准低,有不少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施工质量差。有些水库甚至没有溢洪道等应急措施,坝体单薄、大坝渗漏、防洪标准低、管理设施陈旧,大多已处于病险状况。二是后天不足:主要是过去重建设、轻管理,许多水库长期缺乏必要的管护和更新改造经费,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的水库已接近使用年限,设施、设备等老化失修严重。众多的病险水库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除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外,我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目前,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196座,总投资8.6亿元,2007年至2009年完成治理,安排2007年完成70座,今明两年每年完成60多座。未被列入中央规划的小(2)型病险水库595座,总投资6.9亿元,我省将按时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计划每年投入资金1.4亿元,平均每年完成120座,计划5年将小(2)型病险水库治理完毕

9、山西:“母亲河”内排污采矿要重罚

来源:太原晚报2008-02-13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87071202868354_1.shtml

山西省水利厅日前介绍,由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将于今年31日起正式施行。据此,汾河流域保护区内水污染行为要一律重处,最高罚款达10万元。

汾河中上游流域,指宁武县汾河源头雷鸣寺泉至灵石县王家庄断面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流经的相关区域。依

据《条例》规定,在重点保护区内,禁止新建煤炭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等等。对已有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将责令其限期搬迁或者限期整改;未经批准的,要关闭并恢复原有地貌。

对重点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排污口,排放未达国家标准的污水的,处510万元罚款;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处5005000元罚款;随意倾倒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处5000元至5万元罚款;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矿、取土等活动的,处15万元罚款。

10、滇九大湖泊水质下降 六水系亟需保护

来源:云南日报2008-02-13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86801202863597_1.shtml

近日,云南省环保局公布了《2006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总体上看,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直接投资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35%,其中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资29.79亿元,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4.28亿元。

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指标没有完成;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

其中,草地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分布滇东较滇西严重。

六大水系中,珠江水系水质重度污染,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与去年相比,总体水质有所下降。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增加0.2%,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减少3.9%

2006年,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投资8.92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6.08亿元,其他八个湖泊治理投资2.84亿元。截至2006年底,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累计投资78.73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53.7亿元。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87.8%。

省环保局局长王建华说,2006年全省新增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在全省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中,全省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二万四千多人次,检查各类企业8274户,立案查处337户,已结案226户;6个省级挂牌督办的问题,大部分完成了整治任务;全年环境处罚案件有2277起。

滇池蓝藻会暴发

就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重度污染问题,王建华昨日表示,滇池水质变化与每年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气温升高、水量减少,污染物也会随之增加。滇池水质变化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省已将滇池“十一五”规划上报到国务院,今年滇池北岸水治理工程和周边生态滨湖工程将启动,“十一五”期间滇池水质将进一步改善。

就滇池会不会像太湖一样暴发蓝藻、影响饮用水水质,王建华表示,滇池水已不是饮用水源,昆明市市民现在都能够喝到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太湖蓝藻暴发是一个警示,滇池蓝藻暴发的几率存在,但这要看老天是否帮忙。近几年,云南省对治理滇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防止蓝藻暴发有很多好的经验和措施。

11、青海省流域规划呈现“新面孔”

来源:青海新闻网2008213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914

从省水利厅传来消息,经修编,全省流域规划有了“新的面孔”。据悉,青海省流域规划的修编,可为政府实施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岸线管理和水域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虽然编制了一些省内流域规划,但是以往规划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此新编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能源发展,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地下水环境,城镇发展布局,城市供水,节水排水,航运,相关涉水建设,农业发展,废污水排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翔实、全面的修编收集。另外,此次全省流域规划修编工作除了满足国家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的基本编制要求外,还系统地对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流域洪水、干旱、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流域面临的重大水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12、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008 中国环保攻坚年

来源:《文汇报》20080213

http://env.people.com.cn/GB/6875160.html

  日前,2008年度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并就今后三年特别是2008年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文汇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周生贤局长。围绕近年来我国环保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周局长侃侃而谈。

  坚定环保信心,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文汇报:应该说在“十一五”开局两年的工作中,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能否请周局长简单回顾一下?

  周生贤:这两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两年,也是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对环保工作的整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加强污染减排,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

  文汇报:是否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些成绩体现在哪里?

  周生贤:“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可以说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减缓。两年来,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提高到4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近60%2007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二是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组织专项调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取缔关闭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严厉打击了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70%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达到了规范要求。三是“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提高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对总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项目做出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我们还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为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了新的平台。四是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园区以及涉铅和造纸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五是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六是加强地方环保年活动有声有色。两年来,全国环保投入共5560亿元,约占同期GDP1.24%。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污染减排专项资金,并紧急启动了减排能力建设的四个项目,共投资32亿元用于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的建设。七是环保三大工程全面启动。污染源普查、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专项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展顺利。八是国际环境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中国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心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树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环保任务的攻坚年

  文汇报:对于今后几年的工作,您有什么计划和期望?

  周生贤:今后三年是实施环保“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要突出抓好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环境准入、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农村环境保护,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而在这其中,今年是尤为重要的一年,是实施“十一五”环保任务的攻坚年,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2008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环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大舞台、抓住主干线、进入主战场,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面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积极筹划“十二五”环保工作;继续抓好各级机关“五大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不断开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深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文汇报:您提到2008年是“十一五”环保任务的攻坚年,这一年又适逢奥运年,请问北京奥运对环保总局的工作有什么促进吗?

  周生贤:我们将以北京绿色奥运为契机,完善区域联防机制,深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努力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集中整治市区和周边地区大气、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继续培育城市环境保护典型,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让模范城市成为引领全国节能减排的标兵。积极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合作。

  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确保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现在的目标是确保2008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5%。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今年将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今明两年36个大中城市将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

   全力实现113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100%达标

  文汇报:那么对于和全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安全,环保总局还将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周生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今年要实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100%的目标,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另外,环保总局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化工、造纸、电力、钢铁行业,严厉打击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严密防范重金属污染。对挂牌督办的企业、区域限批地区,特别是重大环境案件和严重违法地区严格进行后督察,同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把后督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协调各方力量,力争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启动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协调各参与部门,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河流水污染控制、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水环境管理与政策等重点任务,全力组织科技攻关,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徐维欣)

13、华南虎未了东北虎又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华网20080213 

http://env.people.com.cn/GB/6873857.html

  老虎,注定成为一个年度话题。“华南虎事件”余波未了,东北虎又引来人们关注,继沈阳冰川动物乐园发生东北虎自相残杀事件后,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内一只雌性东北虎也惨遭杀害。仿佛一夜之间,东北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随着圈养东北虎的问题一再出现,野生东北虎的现状如何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圈养东北虎的“虎性”正在慢慢消退,而野生东北虎是否具备重新形成种群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东北虎的命运。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2008野生东北虎志愿者保护行动中,野生东北虎留下的大量脚印和捕食现场的让人们看到野生东北虎重振虎威的希望,也证明了我国野生东北虎正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然而,欣慰之余,很多人也在思考:在圈养东北虎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今天,面对野生东北虎越来越近的脚步,我们准备好了吗?

                          

20071120日,哈尔滨市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内,东北虎在雪地上嬉戏。(来源:国新图库)

当野生东北虎的啸声越来越近

  1月19日,在吉林省珲春市,野生东北虎仿佛是和保护它的志愿者们开了一个玩笑,就当来自全国各地的13个人带着没有见到野生东北虎的遗憾踏上返程列车时,野生东北虎却跑出来“主演”了“虎入羊群”的一幕。当日,在珲春市板石镇太阳村五社石头河古城遗址附近,一只野生东北虎闯入一个容纳300多只羊的羊圈,逗留11个小时之久。

  “它也许是想和我们告别呢”,志愿者刘德仁笑着说。就在几天前,刘德仁和其他12名志愿者开始了2008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4天的行程中,志愿者们虽然始终未能如愿看到“山林之王”的英姿,却清理了大量对野生东北虎生存造成威胁的捕猎工具,“它的出现也算是为本次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刘德仁说。

  在珲春,这个中国野生东北虎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近年来,野生虎捕食家畜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郎建民的话说,就是“太常见了,每年都会发生多起类似事件”。
                          

  2008122日,屋檐下的冰凌引起一只东北虎的关注。 新华社发(李理 )

  翻开珲春保护区监测到野生东北虎活动次数的纪录,就会发现这样一串数字:2005年17次;2006年21次;2007年59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野生东北虎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提高,珲春保护区内野生东北虎的生存条件不断改善,老虎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目前大约有5-7只野生东北虎在保护区境内。”珲春市天和东北虎保护协会秘书长李志兴表示。

  “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也在以每年10平方公顷的速度扩大,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野生东北虎的啸声将越来越近。”李志兴坚定地说。

【1】       2 3

14、南水北调供水在望,北京准备好了吗?

来源:科学时报2008-02-13  李晓明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686861202864466_1.shtml

  南水北调工程输水示意图。西线: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引长江上游金沙江或支流雅砻江的水入黄河上游,增加黄河上游的水量。中线分两步:第一步把丹江口水库的水引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长江三峡的巨型水库建成以后,利用高峡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入汉江,通过丹江口水库,向华北平原供水。东线:在江苏扬州附近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在山东境内过黄河以后,向北自流,沿路供水,直达天津。
                          

   新年伊始,来自河北省一则有关水的新闻引起了一直关心北京水资源问题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的注意。

  据114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全线贯通,河北省需要分摊工程投资76.1亿元,此外还要负担中线工程在境内高达300多亿元的巨额配套费用。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迫使河北水利界的专家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所有经济可行的配套途径——个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的大胆设想浮出水面。

  华北平原因地下水开采形成的地下漏斗比比皆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地下水库调蓄外调水,可比地表配套节约资金100多亿元,但两种调蓄方案存在分歧,争论仍在继续。

  “水资源紧缺,一直是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河北省利用天然地下水库调蓄调水的思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但必须把地下水体和地表水体联合起来调蓄,才能更有效地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长年从事水资源研究的张宏仁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丰补欠,削峰填谷

  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将首次实现对北京供水,北京水资源调蓄的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如何用好“南水”,实现调水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无疑是其中的焦点。

  “调蓄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在对北京水资源特点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张宏仁说。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六七八3个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3/4以上,而从11月到次年4月的半年时间,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340。不仅年内,而且年际降水量变化也很大,连续数年干旱的情况时有出现。

  但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看,北京在600毫米左右,这和巴黎、莫斯科、维也纳、布达佩斯等欧洲城市差不多,比伦敦、柏林还要略多一些。

  那为什么欧洲比较湿润,而华北比较干旱呢?“这是由于欧洲许多地方,降水量随时间的分布,无论是年内还是年际都出奇地均匀。这是一直生活在亚洲大陆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张宏仁告诉记者。

  由于降水量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且人口密度大,使得年总降水量和欧洲差不多的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尖锐。

  “解决这一矛盾,应当首先针对北京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把分布极不均匀的降水量,调节成为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的可供水量。如果能设法实现水资源的多年长周期调节,以丰补欠,削峰填谷,就能大大缓解北京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张宏仁说。

  这个看似简单的设想,想要实现却并不容易。“虽然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雨,人说了不算,但通过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联合起来统一调度,是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多年长周期调节的。”张宏仁说,“不过,解决这一课题恐怕首先要弄清楚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地下水还是地表水?

  115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透露,目前全国有各类病险水库3.7万多座。数量庞大的病险水库,已成为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最不稳定因素。

  在全球气候变暖、局部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增加的情况下,病险水库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大。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建造水库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后果,如冲毁农田和附近居民区、诱发滑坡灾害等。

  同时,水库作为地表水体调蓄的主要手段,由于库容量有限,并不能完全解决水资源的丰枯调节问题。

  “用地下水体调蓄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表水库的不足。”张宏仁说。

  地下水体的导水能力比地表水体要小得多。但是,由于地下水含水层分布面积广,许多地段还具有相当大的厚度,构成了巨大的地下库容,储存水的能力比地表水体要大得多。利用这一特点,地下水含水层可以把极不均匀的降雨入渗补给,调节成多年、比较均匀的给水水源。

  地表水体的调节能力一般比较差,突出表现在汛期河水位的暴涨暴落。汛期过后,河流能保持一定的基流,并不是地表水体本身调节能力的表现,而恰好是地下水含水层调蓄作用的结果。而基流正是江河径流中最宝贵的部分。

  “由此可见,要想在时间上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安全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必须借助于地下水含水层的巨大调蓄能力,让地下水起到水库的作用,来补偿干旱期地表径流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减少的地下水量可以在随后的雨季得到补充。”张宏仁说。

  然而,地下含水层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即传导水的能力很差。纵然有很大的“肚子”,却只有细小的“喉咙”。它只能接受“和风细雨”式的入渗补给,而无能力在短期内接受大量洪水的补给,只好将大部分洪水拒之门外。单纯依靠地下水含水层,还是不能完成水资源调蓄的任务。

  联合起来统一调度

  “既然单纯依靠地表水体,或者单纯依靠地下水含水层,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水资源调蓄任务,那么把两者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张宏仁说。

  永定河冲积扇曾经是北京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它的巨大含水层库容曾经帮助首都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缺水年。多年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较大的地下库容。

  “这本应是调蓄水资源的绝好场所。但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可行性论证发现,永定河每年行洪期只有十来天,短期内即使每天回灌100万立方米,相对于北京市年取水量几十亿立方米,也是杯水车薪。即使要完成这一不起眼的任务,还需要建设庞大的回灌工程。”张宏仁说。

  要取得较大的回灌效果,光靠人工措施是不够的。针对北京地区的具体情况,张宏仁提出了“虚拟回灌”的办法。在保持现有抽水设施运行的情况下,每回灌1亿立方米,与不进行回灌但减少抽水1亿立方米在物理上是等价的。因此,减少抽水等于增加回灌,是一种“虚拟”的回灌。

  如果在北京市建设两套供水设施,一套用地表水供水,另一套用地下水供水。每一套都能单独满足全市供水的需要。在丰水年停采地下水,就等于不用任何回灌设施,一年就回灌了上十亿立方米的水存储在地下。到枯水年就可以少用地表水,而抽取地下水库存以渡过水荒。

  “到目前为止,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联合调度,大多停留在零星的、不自觉的基础上。如果能结合每一个地区的特点,科学、统一规划,实行全面的综合调度,就有可能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并进一步向弃水夺取可观的水量,使之转化成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张宏仁说。

  2008年,世人瞩目的南水北调将首次实现对北京供水。对此,张宏仁表示,与任何液体输送工程一样,南水北调也需要在末端准备调蓄设施,否则工程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大问题。利用北京市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库”进行调蓄是最佳方案。

  在118日召开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水务部门官员曾透露,“南水”入京后,将对北京市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系统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支撑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市更想做的是涵养地下水,给生态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

  毫无疑问,如果届时能形成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联合调度的科学管理系统,北京市有望从根本上“解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15、最后的原生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0212日 张雨生

http://env.people.com.cn/GB/6872125.html

  终于得到机遇,我走进了青藏高原,行进在可可西里。青藏高原不愧为地球的第三极。浩然天地,只受上帝支配,未经人类改造,保持着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态。这里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类对它太陌生。知道的东西就不神秘,不知道的东西永远神秘。可可西里袒露在这里,却始终让人类难以接近,它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也就成了神秘之地的核心区。这当是地球上最后的原生态。我的第一感觉,也是最终印象,可以概括为:地老天荒,宁静高远。

  一棵树也望不到,一堵墙也看不见,一条小路一行车辙也没有。原野、田野、沃野、郊野,若是用到这里,没有一处合适。无烟村田园小径作参考,又何以成“野”。瘦弱的小草,一小块又一小块,紧贴着地皮,都不能覆盖地面。生命也“一岁一枯荣”,但枯得漫长,荣得短暂。只有到了夏天,冰融雪化之后,才能匆忙发芽生长,急促开花结籽。到了秋天,冰雪骤然来临,又不能不枯萎,生长期短得可怜。小花小草为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变异成短命植物。戈壁、沙漠、盐碱、山丘,绵延广袤高原,一切赤裸裸,一切坦荡荡,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

  为什么这里处于原生态?很简单,它是无人区。为什么这里是无人区?也很简单,人类无法在这里生存。当然与海拔有关。地高气寒,无霜期很短。可是,我翻过唐古拉山,进入西藏的羌塘草原,又觉得上述理由不充分,至少不是惟一的。与羌塘草原比较,高与寒,两地相差不大。仔细考察,根本差异在于降雨量不同。印度洋上空飘来暖湿气流,青藏高原才会有雨雪。在可可西里高原上,成为阻挡暖湿气流的第一道屏障。第二道屏障是唐古拉山脉,绵延千里,雄踞高原。干旱带来了沙化,荒漠不断扩大。风卷沙粒在高原上呼啸奔驰,一旦被高坡阻挡,放慢了速度,沙粒落下来,形成了扇面的沙原。天旱,迫使湖泊干涸,留下一片又一片盐碱滩,白茫茫,寸草不生。沙化和盐碱化,紧紧地扼杀脆弱的生态环境。

  缀着野花的稀疏小草,不足承载牛羊,供养野生动物却是充足的。牛羊活动范围小,又是群体放牧,没有茂盛的草场,难于适应需求。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大,一天内能迁徙数百公里,只要可以找着野草,就能生存下来。高原野生动物之多,超出了想象,据说有200多个种类,好些是世界上独有的品种。大型食草动物,见到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很机敏,精瘦灵巧。野牦牛很威武,体魄壮实。藏野驴很雅致,雄健漂亮。它们成群结队,从身边冲过去,蹄声隆隆,草地微微颤动。我还遇见了狼,单只的,夹着尾,低着头,慢悠悠的,像在寻找什么。知情者说,狼在嗅鼠。地洞里有鼠类,狼嗅到了,就趴下来等待偷袭。有一种兔鼠,个子很大,蹲守在洞口,竖起大耳朵,处在高度警惕的状态,一旦发现情况,马上钻入地洞。高原上还有豹子和熊。食草动物多了,必然要引来食肉动物,这是生物链形成的必然。

  高原上的精灵,科研价值极高。可可西里的氧气含量,不及海平面的一半。藏羚羊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70100公里。人类坐车在这里行进,呼吸都很困难,动作稍大一点,就会气喘吁吁。藏羚羊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该有多么优良。成年野牦牛重量超过了1吨,在陆地食草动物中,仅次于大象。小草稀疏而瘦弱,养活体型庞大的野牦牛,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野牦牛肯定有很好的消化系统,能最有效地吸收野草的营养,供应庞大体魄的能量需求。揭开它们基因中的奥秘,可以深入地研究生命现象。

  我国的无人区虽然极少,但有两种不同的状况。可可西里从未有人,保持着原生态,这是原始的无人区,纯净的原生态。另一种状况的无人区,曾经有过人,只是环境破坏了,改变了,人们再不能在那里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那样的无人区,原生态破坏了,后生态消失了,文明也被掩埋起来。这是教训,也是警示。人类繁衍太快,征服力太强,追求生存空间太急迫。凡是人类能生存的地方,无论多么险恶,多么贫瘠,都会有人勇敢地去开辟,顽强地占领它。可可西里却始终让人类畏而却步。它的可畏之处,如今也就成了备受关注之处。

  行进在可可西里的荒原上,让人对大地的原生态充满着忧虑。它脆弱得像一层薄冰,只要有人将脚踩上去,立即会破碎,会塌陷。抬起脚,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痕,就不再是原生态。一位修铁路的环保工程师对我说:“在这里的高原上,用铁锹随意挖去一块草皮,要想自然地恢复过来,得等300年。”这对内地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纵使人类不去直接破坏它,却在不断地间接破坏它,如恶化大气环境,迫使雪山冰川缩小,雪线上升,河流萎缩,湖水下降。站在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旁边观察,能看到明显的痕迹。有一座山头湿漉漉的,阳光照上去,闪动着水的亮光。同行者告诉我,过去是常年雪山,如今摘了帽子,这是刚刚摘帽的一座。高原上的地貌,由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山荒漠更替组成。升温和干旱,使得荒漠不断扩大,草甸草原不断缩小。当草甸草原缩小到连野生动物都不能承载时,就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农牧社会,可可西里不可以农耕,不可以放牧,必然会成为无人区。当人类走过农牧社会,无人区无人的状况就会被打破。好在刚刚发生打破的时候,人类有了理智的觉醒。但这种觉醒能不能阻挡住打破的脚步,还只能由时间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