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0-11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韩将共同投资1500万治理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

 

地方信息:

2、山西出台全国第一部监督重点工业污染环保法规

3、新华网:黑龙江省严把环境准入关让松花江休养生息

4、山东将在南水北调沿线增建10处人工湿地

5、山西环保局公布全省今年10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

6、江苏金融支持太湖治污 

 

重大水事:

7、重庆400万人将为三峡生态转移

8、新华网:黄河入海口北移2280多米

 

污染信息:

9、企业污水外排 千亩滩涂绝收

 

民间环保:

10、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

11、中国最早的村级环保机构守护绿色家园十四年

 

深度报道:

12、江苏无锡:精心呵护太湖水 让太湖休养生息

 

环境时评:

13、治污须强化处罚

 

 

 

1、中韩将共同投资1500万治理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

来源:新华社2007年10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66431.html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0日电(段忆涓)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府介绍,中韩合作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项目日前正式签订。

  这一工程项目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巴彦淖尔市治沙综合试验站境内。项目建设期限为2008年至2010年共三年。总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韩国援助资金1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5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改建智能温室苗圃、营造防风固沙林等。

  乌兰布和沙区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面积达到460多万亩,过去,由于植被破坏,沙区流沙肆虐,沙进人退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了对乌兰布和沙区的生态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天然林保护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造林210多万亩。

  通过采取封禁保护与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沙区植被得到迅速恢复。乌兰布和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4.13%提高到现在的15.3%,沙区整体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山西出台全国第一部监督重点工业污染环保法规

来源:山西日报 2007年10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65313.html

  记者10日在山西省环保局获悉,全国第一部针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所称的重点工业污染是指我省境内的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污染。

  《条例》明确了市长、县长、区长是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第一负责人”,上级环保部门可以依法查处下级人民政府执法不力、执法不到位等失职渎职行为,同时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在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

  违反《条例》规定的在建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貌,已投入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逾期不停止建设、恢复原貌或者未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强制拆除的费用由排污企业承担。(来源:山西日报;张隽波)

3、新华网:黑龙江省严把环境准入关让松花江休养生息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288

新华网哈尔滨10月11日电(记者 呼涛)为确保实现国家关于松花江要实行休养生息的要求,黑龙江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把环境准入关,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

记者从黑龙江省环保局获悉,黑龙江省通过从严审批新建与扩建高耗能、高污染和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加大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的宏观调控,凡是向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重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黑龙江省实施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同时,黑龙江省环保等部门对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以新代老”措施,做到增产减污,并把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关。

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六条政策措施,旨在让污染严重的松花江“休养生息”。其中包括: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控污染排放与污染增量;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重点企业的治污进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等。

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在松花江重点监控工业污染源和省控、国控污染源中对111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生产审核,在电力、化工、啤酒、石化、水泥、焦化和食品等重点行业建立十多家示范工程,并加大了推广力度。

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黑龙江省对化学制浆、废纸造纸企业、酒精企业、淀粉生产线、味精企业、糠醛企业等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进行调查核实,并制定计划实行分步淘汰。

4、山东将在南水北调沿线增建10处人工湿地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271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1日电(记者刘宝森)从山东省环保局获悉,至"十一五"末,山东省还将陆续在南水北调沿线南四湖流域增建10处人工湿地,作为生态群落缓冲净化区,以提高山东境内南水北调经过之地的水质。

由微山湖、南阳湖、昭阳湖与独山湖构成的南四湖,位于山东省境内,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水工程的成败。南四湖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已被纳入国家南北水调东线工程治污的总体规划,计划总投资5.75亿元。

2005年初,山东省就在南四湖流域新薛河入湖口开始建设人工湿地实验工程,利用湿地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自然降解、净化。截至目前,实验工程湿地面积已经扩大到5000亩,其中人工种植湿地植物面积已扩大到3000亩,恢复保护自然湿地2000亩,实现了湿地内挺水植物带、浮游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优化配置。随着湿地发挥净化作用,南四湖水质不断改善,湖内多年不见的毛刀鱼、白鳝和银鱼又回来了,白鹭、鹧鸪等野生鸟类也成群结队地飞来觅食。

山东省环保局表示,目前,这一流域内与湿地试验区相配套的橡胶坝工程、配水工程、表面流工程正在建设中。到"十一五"末,加上新增的10处人工湿地,南四湖流域的湿地总面积可达30万亩,将全面发挥湿地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的作用,使南四湖水质达到地面水3类水标准。

据了解,为调动当地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山东省还在南四湖流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对退耕(渔)还湿的农(渔)民,在湿地发挥经济效益前,按农 (渔)民的实际损失给予补偿;对流域内达标排放的企业,因实施工业结构调整而造成企业关闭、外迁的,从补偿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统筹给予补助。(完)

5、山西环保局公布全省今年10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

来源:太原晚报2007年10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65468.html

  10日,省环保局公布了我省今年的10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太原瑞明易威镁业有限公司因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煤气外泄等位列其中。

  另外9起案件分别为:长治煤气化总公司违法建设、污染物超标排放、长期拒缴欠缴焦炭排污费和阻挠环境执法;平遥晋阳焦化厂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等;襄汾县隆顺达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万吨机焦项目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建成投产,且未完善污染防治设施;襄汾县星源集团焦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焦化项目未经环保审批擅自建设,且在未配套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的情况下投入生产;山西龙门集团禹门口焦化公司年产60万吨机焦项目在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和配套环保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违法建成投产;中铝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未经环保验收,且生活污水超标排放;阳泉市金升特钢制品有限公司违法建成的生产设施多次擅自非法生产;晋城市春城兴汇实业有限公司的冶炼废渣在厂外无序堆放,且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等;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菌丝体加工车间原料、废渣无序堆放,散发异味等。

目前,上述企业分别受到了经济处罚、关停或限产等处罚,多数企业正在完善污染防治设施,补办环保手续。(来源:太原晚报;闫伟)

6、江苏金融支持太湖治污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7-10-11

http://www.h2o-china.com/news/52971.html

  利用资金杠杆 撬动污染减排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关于金融支持太湖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确定全省金融系统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支持太湖水污染整治。

  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在意见中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信贷结构相促进,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对涉及太湖治理的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项目,各金融机构要主动介入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论证,了解项目布局和资金需求,及时统筹安排融资计划;要加大对科技产业化的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支持项目计划的治污公用事业项目,各金融机构要开通“绿色通道”给予支持,并在利率上实行优惠;要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对“引江济太”等投资数额较大工程,采取银团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证券化等方式,满足治污项目资金需求。对污水处理厂扩建、配套管网铺设、湖滨生态屏障建设等投资数额较小的项目,采取集合打包、集体定价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覆盖面,对在退耕还林、还湖、还湿过程中失地的农民给予小额贷款支持;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支持有条件的项目,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对“关停并转”企业逐一制定信贷对策

  意见要求,全省各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太湖水污染整治。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环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更严格的环评制度。对不能通过环评项目的信贷需求予以“一票否决”;实施严密的贷后监测制度,对项目投产后环保不达标且未限期整改的,禁止发放新增贷款;稳妥推进工业企业布局调整。对沿湖流域“关、停、并、转”的企业认真排查,逐一制定信贷对策。支持企业“退城入园”;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对实施水处理分流和削污减排项目所需资金,给予适当信贷支持;对小纺织、小印染、小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退出信贷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意见强调,要切实维护金融资产安全,建立治污排污企业信息通报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将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提供给当地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定期向金融机构通报;建立退出企业通报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搭建和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本地“关、停、并、转”企业信息提供给当地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变化,制定出相应信贷对策。   (记者 高杰)

7、重庆400万人将为三峡生态转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0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226

重庆市9月20日获批的总体规划确定,该市未来将采用“一个特大城市带一批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此外,该市约有400多万人将为三峡库区生态而进行战略性转移,这一人口转移数量是三峡水库百万大移民的4倍。

“一大多小”的多级化城市群

国务院9月20日对《重庆市城乡总体发展规划(2007-2020)》作出批复。国务院在本次批复中给予重庆市四个定位分别是,该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市副市长余远牧9日在该市“城乡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上称,该市在城镇体系结构上采用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等4个等级,预计在2020年形成一个特大城市(主城区9区,未来称为都市区),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6个大城市,黔江等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的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400万人为库区生态转移

该规划还确定了 “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在该思路下,未来10~15年,重庆市将有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内的约400多万人转移到“一小时经济圈”内居住、发展,这一人口转移量是三峡百万大移民的4倍左右。按照当地的计划,未来5年内,有200万人进行这一战略大转移。

推出此发展战略的原因之一是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余远牧说,三峡库区是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全国性生态屏障地区,是重庆市向全国人民提供的公共生态产品,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

他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正面临着巨大的“人地关系”矛盾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的城镇发展和聚集太多的人口。另一方面三峡库区目前人口过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产业空心化问题严峻,社会问题突出。”

重庆市目前的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是,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程维

8、新华网:黄河入海口北移2280多米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304

新华网济南10月11日电(记者王汝堂)记者从黄河河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汛期由于黄河来水偏大,黄河北向自然改道入海,入海口北移2280多米,并在三角洲附近形成了两个四面环水的小岛。

最近,黄河河口管理局和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有关人员在野外调查时发现,黄河在距原入海口约8.7公里处开始向北偏移,形成新的入海河道。

据了解,由于近几年黄河持续调水调沙,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汛期黄河在泥沙沉积地带冲出新的河道,随之形成新的小岛。新形成的两个小岛,一个面积为7.3平方公里,另一个为10.6平方公里。

专家介绍,上世纪末,由于黄河来水减少甚至频频断流,导致入海沙量大减,黄河三角洲出现蚀退。国家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后,黄河下游摆脱了断流的梦魇,而调水调沙又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黄河三角洲近年来蚀退面积与新增面积保持了基本平衡。

9、企业污水外排 千亩滩涂绝收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7-10-11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98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批示,记者近日前往福抗药业公司所在的福清市江阴镇江阴经济开发区调查采访。

  区内污水横流,村民深受其害

  江阴经济开发区前身是福州市级综合工业集中区,2001年建立,同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到2006年7月才完成启动区环评审批,2007年5月才通过东部工业片区环评。目前区内开工生产的大部分是污染较严重的化工和制药企业,已入驻企业42家,36家已通过环评审批,6家正在办理环评审批手续,仅有7家通过环保验收。

  记者了解到,江阴工业集中区配套建设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至今还是纸上谈兵,尚未动工建设,工业区内排污管网建设施工也是断断续续,严重滞后。区内企业外排的污水有的排到区内明渠,有的直接通过土地漫流、渗漏。一些较大企业虽建有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但都借口工业区污水厂未配套而对前期处理工作漫不经心,放松责任和管理。横流的污水和四处泄漏的尾气发出的恶臭严重影响了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生活的最后依靠——千余亩滩涂养殖已面临绝收。这正是导致“6·23”、“6·25”围堵砸厂伤人群体恶性污染事件的导火线。

  几家责任企业已开始整改

  此次恶性事件最大的责任方当属未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的开发区管委会。其次是福州永隆兴钛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主产品为年产1万吨的四氯化钛,副产品为年产4000吨的盐酸和2970吨的次氯酸钠溶液。由于这家公司在建设期间没有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也没有按环评批复补齐环保手续,污染防治设施极其简陋和不完善,福清市环保局于今年4月曾向其下达了《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责令企业按环评批复要求进行整改,然而这家企业行动迟缓,6月23日就发生了四氯化钛泄漏事件,大量的氯化氢和四氯化钛气体外泄,引发了受害村民的强烈反应和过激行为。目前这家工厂已被福州市环保局责令停产整改。

  另一家负有责任的企业是开发区内产值最高的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从福州市区迁出,已经生产了4年才在此次恶性事件后基本完善了污染处理设施,其违法事实仍然是未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几年来,其污水和尾气中散发的恶臭令周围百姓深恶痛绝。今年4月28日,福清市环保局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一期700吨7-A-CA项目污水治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部分生产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二期1500吨CPC-Na 盐项目环保配套设施未建成就擅自投入试生产;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擅自处置吸附废弃活性炭。根据其违法事实,福清市环保局对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一期项目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超标排污行为罚款5万元;责令二期项目停止试生产,并处罚款5万元;责令立即停止违法处理危险废物的行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并处罚款10万元。到记者采访时,这家公司的污染防治设施已基本到位,环保总投资已达数千万元。记者在这家企业采访时,没有闻到先前存在的恶臭,也未发现超标排放的污水。

  工业区内其他几家污染企业也都完善了污染防治措施。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开发区领导表示将加快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强化环境管理。但从其提交给记者的时间表上看,污水处理厂和管网以及尾水排海工程最早也要明年底才能完成,比开发区内第一家工厂的投产足足滞后了6年。

截至发稿前,记者又接到村民反映:目前仍有一些企业夜间偷排,记者将适时再次深入采访报道。 

10、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

汪永晨

 

世界上靠近北回归线的地方大都是沙漠地带或干旱草原,而我们国家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贵州的茂兰,重庆的武隆却是群峰环绕、树木葱笼、浓荫蔽日、满园苍翠、瀑布飞溅、流泉纵横,并且拥有无数珍贵植物和动物,所以被称为“绿色宝库”、“活的自然博物馆”、“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天坑中

山势

天坑中的瀑布

地质学家范晓说: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流,有点像土壤中的蚯蚓,它通过对岩石的溶蚀,把地下搞得千疮百孔。不仅在地下形成复杂的洞穴,还极大地影响了地表的地貌,形成如天生桥、天坑、地峡等喀斯特景观。

洞连洞

洞外天地

洞中桥

  出武隆县城,沿乌江右岸的支流羊水河上行约30公里,我们就看到了世界级的喀斯特奇观——天生三桥。地质学家说:从字面上即可了解,桥是天生。武隆的天坑今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一定少不了那有天生桥,且有三座。自上游往下游,它们依次为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皆由三叠系的石灰岩组成。天龙桥上端至黑龙桥下端直线距离仅1500米,在同一河流上竟连续出现规模极其宏伟的三座天生桥,全世界仅此一地。地质权威人士朱学稳还认为;天生三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

天龙桥.

水中大刀

天坑中的水上桥

那天,陪我们走的姑娘是个业务很不错的导游,地质学家的话在她那里已经通俗化了很多。她告诉我们,天生三桥所在的羊水河段原来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暗河,暗河造成了规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因溶蚀发展、洞穴也在扩大,最终导致洞穴顶部发生像串珠状的塌陷。在洞顶塌陷的地段,就形成了巨大的天坑,暗河也就暴露成了地表河。在那些天坑之间还没有塌陷的窄窄的残留洞穴段,就成了天生桥。

范晓在2007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一文中说:如果残留的洞穴段较长,那就不成其为桥,而应该叫穿洞。以什么标准来区分呢?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学家J.N.Jennings认为,应以阳光是否能到达整个桥孔通道作为界定天生桥的标准,并提出天生桥的极限宽度是180米,因为欧美的天生桥孔高都在70米以下,当桥宽超过180米,阳光便不能穿透桥下孔道。

石洞中

石门内外

洞里的暗河

  范晓说:天生三桥中黑龙桥的桥宽虽然超过180米,达到193米,但由于天生三桥的平均孔高达到96米至116米,所以即使通道长度超过180米,整个洞道仍然十分明亮。因此Jennings的观点应做适当修正。

“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一文中还写到:世界上的天生桥很多,但并非都是喀斯特作用形成,如美国犹他州的砂岩天生桥(Natural Bridge National Monument),我国河北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变质天生桥等等,但这些天生桥的规模一般都无法和喀斯特天生桥相比。唯一例外的湖南张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天生桥,高达357米,但它不属于喀斯特天生桥。

石鹰天坑

天坑中的小溪

走在天坑中

  古人徐霞客早就注意到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天生桥,并名之为“石梁”。他在黔游日记中,就曾记叙在一日之中见到的多个“石梁”:“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巩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桥,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

山缝

大自然的杰作

  天龙桥与青龙桥之间、青龙桥与黑龙桥之间,分别为两个巨大的天坑——青龙天坑、神鹰天坑。其深度和直径的范围分别为276米-285米和300米-522米,它们和天生三桥相得益彰,使人可立巨桥之上,俯瞰深坑细流、绝壁临渊;或者穿行于桥洞之下,仰望奇崖环峙。

当地人管天坑叫石院,早年间,当地人累了会到石院里躲个清静。他们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些人似的,大惊小怪地为自然之力的鬼斧神工所惊叹!自从天坑成了世界自然遗产,这些当地人到也有了新的生活出路。

编花卖的小姑娘

满城尽戴黄金甲拍摄地

那天上午看完天坑的我们没有看够,下午又去找还没有开发的,当地人说的中石院和下石院。一个自告奋勇的当地人给我们带路。沿弯弯的小路,我们走了半天,看着前面的山有了拐弯,希望眼前马上就会豁然开朗。可是我们走过了这户人家,又路遇了这两个山里人……

家在石坑旁

走在石院的路上

再穿过了这一石门,还是不得不最后在这片小石林中拍张照片,打道回府了。

天生门

天坑中的小石林

游兴未尽的我们,期待着明天走进“地缝”。听着就让人好奇!

石书

11、中国最早的村级环保机构守护绿色家园十四年

来源:新华社2007年10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66262.html

  新华社杭州10月11日电(记者 李亚彪 郑黎)在地处中国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滕头村,距离村委会不远,茂密的柑橘林掩映着几幢现代化楼房,这是供中小学生课外实践的培训基地。可外人不会想到,这里原来是一家金钢石厂。

  滕头村不少村民清楚地记得,这家效益很不错的金钢石厂当年被关闭的理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工艺的需要会排放少量污水。

  这件事在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奇事。可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关闭污染企业的不是政府环保官员,而是想要靠办企业挣钱的滕头村人自己。

  “我们拥有中国最早的村级环保机构——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这一组织的权力很大,它可以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滕头村曾经是一个贫困得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小村庄。可在傅企平和村民眼中,宁可把发展步子放得慢一些,也不去做“速成致富梦”。

  14年前,当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把“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授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时,滕头村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就已经成立了。

  14年后,滕头村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其空气质量、绿化率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指标,成为它最终在世界上1200多个参选乡村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而有力的因素。

  “推动全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滕头村村民赋予环保委员会最重要的职责。” 滕头村环保委员会副主任傅德明说。

  在37岁的傅德明的办公桌上,排放着一沓绿颜色的精致名片。傅德明解释说,全村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绿色的,目的是提醒每个人都不要忘记生态与环保。

  上世纪90年代初,名气越来越大的滕头村在“全球生态500佳”光环的照耀下,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迎来了市场经济。一批外商慕名而来,有的要办印染厂,有的要办造纸厂,还有的要办化工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建成,年收入都在几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个在当时很可观的数字对于许多急于致富的中国农村来说,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力。

  可滕头村环保委员会通过反复讨论,最终拒绝了这些项目。事实上,从委员会建立以来,已经否决了46个效益可观、但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这些项目加在一起的总投资超过6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是由村负责人、村民代表、村企业管理人员等十几个人组成的环保委员会。当然,委员会还从高校、政府环保部门请来专家当顾问。

  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参加“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颁奖活动期间,不少外国朋友看了滕头村的宣传画册后提出疑问:这样漂亮的小村是怎样办企业的?

  傅企平的回答很简单:把工业企业全都搬进工业经济园区,让企业生产与人居生活相分离。

  滕头村现有企业60家。在村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努力下,新开辟的工业经济园配备了高标准的环保设施,已有40多家企业进驻,年产值可达15亿元人民币。

  在利用生态获得效益这方面,滕头村无疑为更多中国农村树立了典范。村里把美丽的田园开发成农家风情生态旅游区,建成植物工厂、花卉种植基地。这些种出来的风景,每年要接待7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旅游和门票收入就超过1060万元人民币。

  漫步在滕头村,很多人会惊讶于整个村子院落街道的干净整洁,地面几乎看不到一张碎纸。村办公室主任袁坤说,环保委员会除了对企业项目论证外,还有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宣传推广环保工作,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

  “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都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健康安全地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当充分尊重这份权利……我们十分珍惜自己的绿色家园,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傅企平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话。

  滕头村何以从一个名不经传的贫困小村庄走向“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荣誉,傅企平的这些话与环保委员会的作为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12、江苏无锡:精心呵护太湖水 让太湖休养生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63623.html

一次让人们牵肠挂肚的“水危机”,敲响了环保的警钟,一场历史性生态重建行动由此而发端――

  今年初夏,太湖蓝藻突然暴发,一场突如其来的供水危机击中太湖之畔的无锡,引来全国关注。

  虽然危机很快得到化解,但无锡人深刻认识到,变资源环境压力为科学发展动力,非得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一场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势在必行,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持续改善,才能真正达到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

  有破有立,无锡立下三张“军令状”

  目前,无锡市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太湖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立下三张“军令状”:

  确保完成三类指标:宏观上,确保完成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和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标;中观上,确保完成河(湖)断面水质达标;微观上,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关停并转迁、蓝藻打捞、传统养殖业整顿和企业污水排放达标。

  坚决打胜三个硬仗: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设太湖保护区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建立完善三个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统计体系、准确的监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体系。

  6月和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两次全市性的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动员大会,为这场历史性的生态重建行动擂响了鼓点。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要求全市以卧薪尝胆的意志、背水一战的勇气、浴火重生的决心,在太湖流域率先打赢治理太湖、保护水源、重建生态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铁腕治污,建立污染治理“河长制”

  供水危机发生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会议,研究治污措施,迅速出台《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太湖治理重大决策部署的意见》等25个相关配套文件和工作实施方案。

  防污保水。为了确保取水口不再受污水和蓝藻影响,无锡供水部门对水源地取水头部采取特殊措施,进行严密保护。沿湖加大蓝藻打捞力度,确保“日生日清”。

  截污控源。无锡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制度以及更高水平的环保标准。年底前,凡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2008年6月底以前,达不到新标准的企业一律关闭;凡向太湖及入湖河道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无锡率先建立入湖河道污染治理的“河长制”,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入湖河道中污染问题较大的河流的“河长”,承担限期改变面貌的职责。

  杨卫泽在无锡主要入湖河道直湖港召开综合整治暨断面水质达标工作推进会上,对直湖港整治工作提出今年内铁腕治污、紧急治河,明年起到2010年全面治污、彻底治河两个阶段的目标。无锡市市长毛小平担任了主要入湖河道梁溪河的“河长”,召开现场会,督促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梁溪河的各项治污措施。

  节能减排,调整结构,直捣污染源头

  无锡市委市政府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快整顿关停步伐,力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全面关停“五小”企业。无锡市迅速锁定小化工、小钢铁、小电镀、小印染、小水泥为关停并转的“五小”企业,全面排查在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土地审批、能耗、工商登记、人员资质等八个方面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关闭“五小”企业,拆除落后设施。

  整治“三高两低”企业。全市确定了“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名单,督促企业自查自纠;9月份开始限期治理整顿,逾期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依法关停。

  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对全市列入国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监控名单的84家企业,建立和完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对耗能大户能源利用情况全过程监察监测,严重超过能耗限额的,实施限制和调节。在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采取高强度的综合节能措施,强化实时监控,提高能耗标准。

  工业向园区集中。无锡加快市区内环50平方公里内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进度。列入市区工业布局调整计划的65家企业中,今年将完成30家企业的搬迁启动和10家企业的整体搬迁。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无锡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快“硅谷”、“液晶谷”、“生物谷”和动漫产业基地、信息外包基地、流程外包基地建设。确定了“三大转变”的战略目标和“四高联动”的战略路径:加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向设计创造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四高联动”。在战略举措上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和服务外包“两大关键”。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为168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和27%,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25亿元,占GDP比重上升到39.5%。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3%,较上年提高了3%。

  人心向绿,无锡小心呵护绿环境

  无锡正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三城同创”工作为契机,开展全市性的生态修复工程。

  全面开展城乡绿化。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科学实施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在社区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达15万株,完成造林绿化9.2万亩,市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91.47万平方米,平均每天增长绿地约3.3万平方米。

  加速推进复绿工程。宜兴市先后共关停矿山企业130多家,投入6300多万元专项整治资金。马鞍山、石塘山等山体复绿工程,大大改善了环太湖旅游景区的自然风貌。

  无锡人心中,有了一张逐渐蔓延的“绿色地图”:

  到2010年,将新增城市绿地149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5%,建成区绿地率大于4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5平方米;完成江阴、宜兴市的矿山整治和自然生态重建任务,形成结构布局合理、生态功能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到“十一五”期末,无锡人期望能在更美的太湖水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尽情徜徉……

13、治污须强化处罚

来源:人民网 2007-10-11

http://www.h2o-china.com/news/52981.html

  这是给江河湖海的一个礼物。在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审议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

  人们得到了期待之中的欣喜。此次修订草案不仅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排放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方面有所建树,更在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上有所突破。而后者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症结”所在。

  许多人都对广东东莞福安纺织印染公司排污事件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所以广受关注,就是因为它是环境保护“困境”。这家“中国漂染工业第一名”的企业被认定违法排污后,如果按处理成本每吨1元计,每天必须支付环境治理费用4万元。但根据现行水污染防治法,最多也只能按上限一次性罚款10万元,仅相当于这家企业两天的污水处理成本。试想,这样的处罚规定对企业有何威慑?

  多年来,我国环境违法事件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处罚力度不大。正是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实下,才会出现排污者蔑视处罚、肆意排放,执法者却无可奈何的现象,才会造成水污染旧账未清、新账又添的恶性循环,才会有节能减排三令五申、有关指标不降反升的困局。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如果说法律的现实意义在于塑造和规范相应群体的行为,那么处罚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保障。这次《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明显加大了惩治力度,比如,对超标排放的处罚由10万上升到“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一些严重违法行为,增加了限期治理、限产治理、追究刑事责任等一系列处罚手段,甚至取消了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罚上限。

  如此严刑厉法应该能让排污企业足感其“痛”、遵纪守法了吧?

  还不能如此乐观。目前,我国超标排污、闲置治污设施、偷排污水等违法现象十分普遍。这类行为的共同特性是“持续性作战”,而我们的法律则是静态的“一事不再罚”,且对“一事”也无明确规定,“一天”违法排污与“一年”等同处罚。这样,即使排污者违法排污按最高处罚额度进行了处罚,只要它连续违法排污,从经济上来讲也是划算的,且违法时间越长经济收益越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违法者的行为模式。

  这是新《水污染防治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持续性环境违法,如果只认定为一个违法行为予以处罚,明显“便宜”了违法企业;如果认定为多个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又缺乏相应法规依据。相对于企业连续性环境违法,对企业最具有压力的是没有上限的累积处罚,比如,按日计罚,违法排污一天,就罚一次;继续违法,就连续惩罚,让污染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实际上,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在许多国家的环境立法中,应用非常普遍。这其中不仅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而在我国,重庆市刚刚通过的环境保护条例中,也已把按日计罚这一内容写入其中。     (张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