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做好“抗大旱、抗长旱”战略准备
海南三亚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和暴雨红色预警 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以数据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 福建气象部门探索建设“数字气象”示范区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国家野外站落户深圳
贵州省财政厅紧急下拨6500万元,支持抗旱救灾工作
内蒙古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超2700亿元
充电2小时存电2万度 看二氧化碳如何化身“零碳超级充电宝”
山东建立绿色矿山退出机制 31家矿山移出省级名录
加德签署氢能源合作协议,加拿大2025年开始向德国出口氢能源
波兰已从奥得河中清除200多吨死鱼 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中
中越边境云南河口:警方查获走私画眉鸟80只
判了!三江源地区首起
放生不应该成为杀生
泥炭地二氧化碳净交换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因季节而异
外媒: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影响了判断爬行动物的年龄
-全文共4726个字,阅读时间大约5~10分钟-
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做好“抗大旱、抗长旱”战略准备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正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吕娟指出,结合土壤墒情来看,目前,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土壤处于极度缺墒状态,中下游地区处于重度缺墒状态。综合考虑气象以及下垫面情况,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旱情在未来几周可能会进一步持续和加剧。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吕娟建议,地方管理者要改变抗旱“扛一扛就过去”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对干旱的科学研究和抗旱工程的持续性建设,而不仅是认为抗旱是临时性应急工程,“这些短期工程应对不了历史性极端大旱”。在公众层面,也应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干旱、旱灾的认知和持续性关注,促进抗旱减灾的社会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旱情到来时所有人都关心,“下一场雨后就烟消云散”。(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海南三亚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和暴雨红色预警 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记者从海南三亚气象部门获悉,受台风“马鞍”影响,未来12小时内,三亚市沿海和陆地平均风力将达6级,阵风7—8级。三亚市气象台于2022年8月25日7时53分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此外,受台风“马鞍”外围环流影响,三亚市东半部地区过去3小时内降雨量已接近100毫米,预计强降雨仍将持续,三亚市气象台于2022年8月25日8时20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根据《三亚市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三亚市三防指挥部决定于8月25日8时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以数据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 福建气象部门探索建设“数字气象”示范区
从2020年闽江之畔响起数字气象铿然探索的拔节之声,到今年5月上榜中国气象局数字化建设试点名单,福建打造全国“数字气象”示范区、全面融入“数字福建”的步伐愈发稳健,其成果也在逐渐显现。不仅仅是在防治城市内涝领域,“数字气象”其实早已融入城市运行指挥中枢。以预警信息发布“一平台”、预警信息传播“一张网”、预警精准服务“一模型”为基础,福建“数字气象”成果惠及1857家单位,共接入20余个部门40余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数据,容量位于全国前列。根据影响区划,以“预警+短信/闪信”的方式,精准服务2.6万应急责任人、14.6万地灾群测群防人员、1.1万渔船主、4.5万涉旅企业责任人、1万电信运营商维护员。(信息来源:新华网)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国家野外站落户深圳
2011年,原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争取政府投资1.1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安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生物、大气、土壤碳通量、近岸生态环境、地下水、地表径流、土壤、地物光谱等生态要素观测以及遥感、生物标本等生态数据库建设。国家野外站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贵州省财政厅紧急下拨6500万元,支持抗旱救灾工作
记者从贵州省财政厅获悉,8月以来,贵州省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大幅减少,全省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部分县区日平均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面对严峻的干旱灾害形势,贵州省财政厅紧急下拨6500万元抗旱救灾一次性财力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受灾地区统筹做好人工增雨、寻找水源、水网工程和临时性供水设施建设、抗旱救灾物资调配、农业产业抗旱保墒、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森林防火等工作。下一步,贵州省财政厅将持续关注各地灾情变化,切实做好资金保障。(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内蒙古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超2700亿元
最新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显示,落实公益林管护18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林分植被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已达2703.52亿元。2004年以来,内蒙古多次规划、更新,已将1.53亿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管护范围。自治区林草主管部门完善护林员选聘、考核、公益林档案管理等制度,在全区建立管护责任区4万多个,聘用护林员近9.5万人(含兼职),建设固定管护站点1700多个,盟(市)、旗(县)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比较完备的公益林管护体系。(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充电2小时存电2万度 看二氧化碳如何化身“零碳超级充电宝”
2022年8月25日,“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在四川省德阳市建成,标志着我国这一储能技术迈开了工程化应用的步伐。这个“零碳超级充电宝”占地18000平方米,约为两个半足球场大小,储能规模10MW/20MWh,能在2小时内存满2万度电,足够60多个家庭使用1个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充放电”过程,不会用到化石燃料,也不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完全做到零碳排放。二氧化碳储能是压缩气体储能的一种,它能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及黑启动等多种服务,能够显著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及安全性,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支撑技术。据了解,该项目在大容量长时储能上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它的建成应用,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步伐,助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山东建立绿色矿山退出机制 31家矿山移出省级名录
近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公告,将31家矿山移出省级绿色矿山名录。这是山东省首次建立绿色矿山退出机制,自此山东省绿色矿山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经排查、复核,山东省现保留绿色矿山224家,已移出54家,其中移出国家级23家、移出省级31家。根据现行政策要求,新建矿山投产1年后,要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要加快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省绿色矿业格局基本形成。“最近第四批省级绿色矿山正在审查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达标创建、持续提升、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绿色矿山管理机制,助力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祝德成说。(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加德签署氢能源合作协议,加拿大2025年开始向德国出口氢能源
德国与加拿大2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氢能源的合作协议,该协议意在建立一个跨大西洋的氢能供应走廊,并在2025年实现从加拿大对德国的氢能源出口。据“德国之声”24日报道,签约仪式在加拿大斯蒂芬维尔举行,该地区的大型风力发电厂将很快扩大氢能的生产,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彻底建成氢能供应链并从2025年开始向德国出口。德国总理朔尔茨称,加拿大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发技术和基础设施,德国则会支持德国能源进口商建立国际贸易走廊。(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波兰已从奥得河中清除200多吨死鱼 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中
25日,据波兰The First News新闻网报道,波兰国家消防队总司令安杰伊·巴尔特科维亚克(Andrzej Bartkowiak)23日表示,消防员已经从奥得河(River Odra)中清除了总共202吨死鱼。自7月下旬以来,波兰第二大河奥得河中出现大量死鱼,造成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仍在调查中。据报道,该事件被称为近年来波兰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虽然波兰卫生部在早些时候表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受污染的奥得河水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此事件依然对河流附近的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波兰政府官员当地时间24日表示,政府已通过一项法案,为受奥得河环境灾难影响的企业提供援助。(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越边境云南河口:警方查获走私画眉鸟80只
记者25日从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该站近日联合河口县公安局查获1起涉嫌走私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 8月22日,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与河口县公安局在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工作会商时,通过交流线索发现有一伙不法分子近期将走私出境一批疑似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河口边检站随即与河口县公安局组成联合工作组侦办此案。8月23日,联合工作组在河口县桥头乡桥老公路堡堡寨段成功截获一辆皮卡运输车,在该车后座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共计80只,抓获涉案嫌疑人4名。目前,案件已移交河口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进一步侦办。(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判了!三江源地区首起
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信息,近日,由该院提起公诉的李某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在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此案是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自今年6月正式受案以来提起的首例公诉案件。今年2月,李某某携带野生动物制品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后经侦查发现,李某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麝香14个及其他野生动物制品。经鉴定,14只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价值33.6万元。经法院开庭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李某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遂当庭作出有罪判决并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对李某某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被告人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信息来源:中国绿色守望者)
放生不应该成为杀生
放生文化在受佛教文化影响较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由来已久,是一种常见的行善积德的方式。随着我国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途径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多数入侵物种可在我国找到适宜生存环境,一旦定殖,彻底根除难度大。诸如水葫芦、巴西龟、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物种入侵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巨大不便。鳄雀鳝等物种入侵事件的频繁出现提醒我们,物种入侵不可不防。否则看似好心放生,实则杀生。放生不是杀生,放生者不应该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凶手。对普通群众而言,“物种入侵”不是科幻电影的元素,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因此,当下,有关方面应加大对公众的相关科普知识宣传,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防治行动中来,比如,不购买、邮寄境外活体动植物,不携带国外动植物及其标本、种子入境,不随意丢弃来自境外的食物和果核,不随意放生原产境外的动物等。(信息来源:中国环境APP)
泥炭地二氧化碳净交换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因季节而异
近日,加拿大一项新研究指出,泥炭地CO2净交换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因季节而异,初夏变暖会增加泥炭地的碳吸收,而夏末变暖会减少碳吸收。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数千年来,泥炭地一直是CO2的净汇。研究结果表明,泥炭地CO2净交换对不同季节气候变暖信号和幅度的敏感性不同,导致了复杂的CO2净汇响应。初夏变暖使CO2净吸收增加,而夏末变暖则导致CO2净吸收减少。因此,气候变暖背景下,经历初夏变暖的地区,如西伯利亚中部,泥炭地的CO2净汇功能更有可能持续存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改进未来变暖实验的设计,并更好地预测未来几十年泥炭地碳汇功能的发展趋势。(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外媒: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影响了判断爬行动物的年龄
据外媒8月25日报道,近日,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爬行动物时代是由6000万年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促成的。来自哈佛大学有机与进化生物学系和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于8月19日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爬行动物时代开始与一系列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气温升高有关系。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利用了地质历史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大规模灭绝的这些发现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对生物进化的现代影响。此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物种的影响上,由于缺乏数据而忽略了陆生脊椎动物。目前,这项新研究正在进一步进行中。未来,或可以帮助人类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爬行动物进化的未来。(信息来源:环球网)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
绿家园江河信息均采集公开的新闻门户网站,仅供参考
绿家园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
绿家园邮编:100007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绿家园邮箱:g84039930@126.com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退订每日江河信息:请发送退订至邮箱g8403993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