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持续干旱少雨上游来水不足,长江口遭遇罕见夏季咸潮
-全文共4324个字,阅读时间大约5~10分钟-
持续干旱少雨上游来水不足,长江口遭遇罕见夏季咸潮
连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长江口水域遭遇罕见夏季咸潮侵袭,根据水文监测数据显示,8月10日浦东长江口沿线水闸外河氯化物浓度超标已不能用于自来水原水,浦东新区水闸管理事务中心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全力确保水环境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针对今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浦东新区水闸中心采取大循环调水小循环调水、联动调水、东引西排等多种调水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让水“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加大引水力度,尽量将内河水位控制在2.7米以上,确保工农业生产用水。目前,浦东新区水闸中心密切关注咸潮变化动态,如发现咸潮进一步加剧,长江口沿线水闸持续无法引水的情况,将考虑采取“西引东排”调水模式,在五号沟、三甲港等长江口沿线水闸,无法实施引水的情况下调度杨思、洋泾、西沟等黄浦江口的水闸进行调水作业全力确保新区内河水环境安全稳定。(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高温红警持续:重庆江苏湖北等11个省区市最高温40℃以上
气象台8月15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8月15日白天,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山东南部、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中东部、重庆、贵州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等地最高气温将有35~39℃,其中,四川东部、重庆中西部、陕西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北东南部和西北部、湖南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中北部以及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湖北率先完成2022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样地调查
监测数据通过平板电脑实时传回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智慧管理平台。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信息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强接收到数据后,迅速带领内业审查组团队逐一核对、分析,检查调查信息,确保信息填写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湖北省1289个林草湿样地野外调查全部完成,2022年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样地调查完成率100%,在全国率先完成林草综合监测调查。今年湖北省的林草综合监测共有1289个外业调查样地,包含森林样地668个、草原样地332个、湿地样地289个。(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山西加强古树名木等保护管理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住建厅获悉:《山西省城市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8月1日起实施。《办法》共27条,对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的认定、养护及管理工作等作出具体要求。根据《办法》,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城市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和城市大树每五年普查一次,进行调查、登记、编号、鉴定、定级、建档,并向社会公布;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健全并动态更新城市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的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动态监测其生长情况和生存环境,加强养护管理;为城市大树建立树木“身份证”电子档案,进行编号登记并采集录入基本信息。(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宁夏拨付今年纵向生态补偿资金2.18亿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近日会同自治区财政厅下达全区各市、县(区)2022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奖补资金2.18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2亿元,考核处罚资金0.18亿元。海原县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完成较好,在各县(区)当中获得的奖补及生态补偿资金最高,为1316万元。截至今年,宁夏已累计兑现纵向生态补偿资金10.1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8亿元;处罚资金2.1亿元,处罚资金用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市、县(区)生态补偿。(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浙江建立全国首个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标准
浙江近日正式发布《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进一步推进浙江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成为全国公共机构领域首个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的“零碳”创建标准与评价细则。《规范》从基本要求、“零碳”管理水平、绩效指标3个方面入手,着重围绕能源管理、绿色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绿色电力、碳中和等4个方面指导开展“零碳”公共机构建设工作。该《规范》还同时引入了碳排放总量、单位建筑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碳中和率以及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等量化指标,对公共机构“零碳”管理进行量化评价。(信息来源:中国环境)
辽河干流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8月14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辽河干流目前已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仅剩辽河下游支流绕阳河杜家站、淤河盖站水位超警戒水位。绕阳河盘锦曙四联段堤防溃口淹没区排涝仍在持续,预计本月中旬内完成排涝。据介绍,6月1日以来,辽河流域共发生9次强降雨过程,累积降雨量45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成,其中辽河干流433毫米、大小凌河439毫米、浑河太子河462毫米,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5.6成、4.9成、2.5成,辽河干流累积降雨量列1961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二位。受降雨影响,辽河发生2022年第1号洪水,辽河干支流有1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辽河干流通江口、辽中河段及支流绕阳河、招苏台河、养息牧河、秀水河、东沙河、清河等7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绕阳河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跨流域联动,长三角城市共治“江湖”
近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江苏省首个生态环保领域的立法协作项目,骆马湖处于宿迁与徐州交界区域,非常需要协同立法保护水环境。长三角城市共治“江湖”,远不限于此。早在2012年,浙江和安徽便启动了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这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相关经验已在全国其他10个流域复制推广。在推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合作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等方面,沪苏浙皖一起发力,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巴基斯坦强降雨致10人死亡
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13日晚说,过去24小时内,强降雨在巴全国已造成10人死亡、26人受伤。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说,本次强降雨中,该国西南部的俾路支省受灾最严重,过去24小时内有6人死亡,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有3人死亡,东部旁遮普省有1人死亡。报告说,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强降雨在该国引发洪涝灾害,累计造成至少592人死亡、974人受伤,同时还造成51659座房屋、126座桥梁等被毁坏。受季风影响,每年6月至9月为巴基斯坦的雨季,降水量明显增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信息来源:新华网)
河流干涸农业受冲击 英国政府宣布英格兰多地进入干旱状态
近日,英国政府宣布英格兰南部、西南部、中部的部分地区进入干旱状态。据报道,这是2018年后英格兰首次宣布干旱状态。不少英国居民表示,近期英国的高温天气出现得过于频繁,令人担忧。在宣布干旱状态后,英国政府要求相关地区的水务公司必须制定干旱计划。水务公司还可以申请“干旱令”和许可证,从河流、水库中提取更多的水。同时,政府可以限制非必要用水,包括商业洗车和游泳池注水。农民也可能会面临喷灌用水限制。为应对干旱,英国部分地区已经计划采取限水令,对用户洗车、浇灌花园、向游泳池注水等行为进行限制。由于干旱,农业受到很大冲击。在英国的尤斯顿地区,传统种植作物出现歉收,欧洲能源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种植成本。(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首例!邵阳一采石场破坏生态环境,赔偿146130元
隆回县紫昇伟旺采石场有限公司在隆回县北山镇塘土村青观岭开采建筑石料用灰岩,批准矿区面积为17.55亩,实际损毁土地面积约30亩,越界损毁土地约12.45亩,涉案土地为有林地。专家评估该矿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为146130元。经磋商会议充分讨论沟通,最后与赔偿义务人达成一致,现场签订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由赔偿义务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完成整个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并通过效果评估验收。(信息来源:邵阳新闻网)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全面创新
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融会贯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保护海洋生态 推动绿色发展(国际视点)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如何降低海洋污染,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约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它不仅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海洋产业将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突出贡献,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预计可达2.5%左右。(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合成遗传回路助植物适应气候变化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操纵植物生物过程的方法,以帮助它们在各种条件下更有效地生长。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合成遗传回路,能控制不同类型植物细胞的生长。在最近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他们用这些工具来种植具有改良根结构的植物。这些方法有助于设计出能更好地从土壤中收集水分和养分的作物,并为设计、测试和改进植物中其他功能的遗传回路提供了框架。研究人员设计了1000多个潜在回路,以操纵植物中的基因表达。他们发现了188种有效设计,正在将这些设计上传到合成DNA数据库,供其他科学家使用。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植物生长的环境,而种植是人类获取食物、燃料、纤维和药物原材料的基本途径。这项工作旨在帮助人类在环境条件变得恶劣时,也拥有可种植的品种。(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揭示格陵兰活跃冰下湖长期蓄排水现象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与海洋遥感团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监测了格陵兰活跃冰下湖历时10年的活动,揭示了冰下湖的长期蓄排水现象及其影响,为研究格陵兰冰下融水对冰盖物质损耗的促进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冰冻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格陵兰冰盖正经历着强烈的表面融化,融水在冰面大量形成。这些融水会经由表面裂隙或冰川竖井等结构流入冰盖内部,当抵达冰盖底部的时候,其会润滑冰岩界面,加速冰流的运动,进而影响冰盖动力过程。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格陵兰东北部的一个活跃冰下湖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连续监测。利用ArcticDEM数据与ICESat-2测高数据,获取了2012到2021年间冰下湖的蓄排水变化。基于长期观测发现,由于每年夏季冰盖表面融水流入冰下湖,冰下湖持续的蓄水使得其对应处冰盖高程在这10年间上升了约55米,其中在2012到2017年间约有138.2×106立方米的表面融水流入了冰下湖。(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
绿家园江河信息均采集公开的新闻门户网站,仅供参考
绿家园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
绿家园邮编:100007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绿家园邮箱:g84039930@126.com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退订每日江河信息:请发送退订至邮箱g8403993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