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导读:五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74%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发布
财政部、水利部拨付5亿元水利救灾资金支持各地安全度汛
9只幼崽降生,内蒙古大青山野放麋鹿种群成功繁衍
山东齐河:造林万亩建设黄河生态廊道
江苏构建“9+2”攻坚体系 推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中华鲟和长江江豚保护,武汉成立了两个“中心”
贵州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俄罗斯森林火灾面积持续扩大 累计达5.2万公顷
风暴席卷加拿大东部致8死:大批电线杆折断 50万人遭断电
纪委通报“挤牙膏”式环评案例,处分没商量
工地车辆带泥上路造成50平方米污染,南京栖霞城管依法查处
分类学者成“濒危物种” 抢救生物分类学刻不容缓
从“雨林精灵”到“心之所‘象’”:“神奇动物”们的幸福生活
全球变暖使人每年少睡44小时
-全文共4744个字,阅读时间大约5~10分钟-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超过6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汇编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正式在线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38293个,其中物种125034个,种下单元13259个。2022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较2021版新增103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其中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进行整体更新,共新增279个物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新增7498个物种,蛛形纲新增119个物种;植物界新增794个物种;真菌界新增1274个物种。(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据水利部消息,近日,财政部、水利部安排水利救灾资金5亿元,支持和引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好安全度汛有关工作。我国今年入汛时间偏早,防汛备汛工作十分紧迫。(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澎湃新闻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日前,9只麋鹿幼崽陆续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生,这是我国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建立野生麋鹿种群成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自2019年开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启动实施麋鹿种群扩散与扩大放归项目,旨在探寻更多合适区域进行野化放归,争取建立更多独立的麋鹿野生种群。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7只麋鹿,被顺利放归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实施以来,各有关单位及科研人员利用北斗卫星定位项圈,密切跟踪监测,实时掌握野放麋鹿种群的健康状况。(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在山东省齐河县境内黄河大堤附近,新植的银杏、栾树、海棠等错落有致,形成一幅河阔、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今年,齐河县高标准开展国土绿化提升工程,建设黄河生态廊道,目前已完成造林绿化1万余亩。齐河县以城区、乡镇驻地、社区(村)“三级”绿化为重点,对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三网”全面提升,科学选用良种壮苗,优选乡土树种,加大常绿树种栽植比例,原本单调的绿景变为多树种复层绿化景观。齐河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社会受益”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让企业成为造林的主力军。林木由企业统一管护,经济效益与村民共享,实现了政府植绿、企业得利、村民受益的三方共赢局面。(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江苏省近日出台《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 年,全省近岸海域陆海协同治理取得实效,入海污染物总量有效降低,海水水质持续改善。围填海和岸线开发利用得到严格管控,重要滨海湿地得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公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省级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信息来源:凤凰网)
为更好保护中华鲟和长江江豚,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和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日前成立,相关中心将加强科学研究和开展公益性活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保护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水生珍稀物种。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仪式21日在汉举行,这一中心发起成立的主体是长期从事长江大保护及中华鲟研究的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理事长危起伟说,武汉是我国淡水生物研究最为集中的城市,中华鲟主要的科研力量也在武汉,长江十年禁渔给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创造了良好窗口期,保护中心的成立将致力于推动政府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共同助力中华鲟保护。(信息来源:新华社)
5月20日,贵州省林业局、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现状。贵州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动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截至2021年,全省森林面积1.64亿亩,森林蓄积6.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62.12%。全省草原面积284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8.5%。湿地面积10.72万亩,其中沼泽草地0.19万亩、内陆滩涂9.94万亩、沼泽地0.59万亩。全省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44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0种和金线鲃属1类。贵州分布有维管束植物8612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隶属252科1781属,其中蕨类植物37科120属850种,裸子植物12科39属117种,被子植物203科1622属7645种,包括原生种8011种、引种601种。(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5月9日,邯郸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4起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曲周县行政审批局环保城管股原负责人胡启园未履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的问题便名列其中。根据通报,2021年7月,曲周县行政审批局环保城管股窗口开始受理某公司项目环评审批的申报。在接下来近3个月的时间里,工作人员先后7次对该企业提交的环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且在提出修改意见时并没有一次性告知到位。“挤牙膏”式的修改,使得资料预审时间一再拉长,项目环评长时间无法完成审批。通报中指出,相关工作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12月,胡启园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记者搜索公开材料发现,曲周县行政审批局挂牌于2017年5月,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当年8月,曲周县将26个部门的192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而环评审批便是其中一项。而在今年3月,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邯郸市行政审批局制定了《一次性告知制度》(以下简称为《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制度》中明确,工作人员因未履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造成申请人多次往返,产生不良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理。
近日,南京栖霞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迈皋桥中队巡查至华银路时发现,路面存在车轮带泥上路造成路面污染情况。中队立即联合街道综合检查执法大队开展了现场勘查,经查,路面污染是因为某施工单位车辆车轮未冲洗干净,带泥上路造成,面积大约50平米。该单位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运输建筑垃圾应当随车携带城市管理(市容)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关证件,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采取密闭的方式运送到指定场地处置。运输车辆严禁超载,放大号牌必须清晰。不得车轮带泥行驶污染路面,不得遗洒、飘散建筑垃圾。执法队员随即进行拍照取证,对施工单位开展批评教育,并开具《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要求其立即整改。(信息来源:扬子晚报网)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破坏自然保护地、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等相关犯罪活动。据了解,全国公安机关坚持广辟线索来源,加强破案攻坚,密切与有关部门联动配合,强化行刑衔接,推动源头治理,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严打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坚决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去年1月至今年4月,公安机关共侦破涉野生动物案件2.8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万余名;侦破涉野生植物和盗伐滥伐林木犯罪案件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万余名;侦破污染环境犯罪3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200余名;先后侦破山东青岛费某超等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重庆南岸向某燕等人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案、浙江舟山顾某其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等一批大要案件,取得积极成效。(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遗憾的是,作为支撑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性学科,中国的生物分类学发展岌岌可危。为此,国内30余位院士专家联合署名倡议,正确认识生物分类学的价值,给予这门基础学科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科学家迄今发现、描述和命名的物种,仅占我们这个星球全部3000万个物种的6%。最令人痛心的是,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研究就已经灭绝了。一切物种研究的基础首先是发现、描述、定义和识别,这正是生物分类学这门经典学科的功能。但是,随着生命科学整体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这门传统学科的发展岌岌可危。很多生物分类学者的状态就如同他们研究的濒危物种一样,数量急剧萎缩,某些类群的分类学者甚至已经“绝灭”。(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幅员辽阔的中国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在这里,许多“神奇动物”尽情于平原荒漠奔跑、高山密林攀爬、河湖海洋深潜。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近10年来,从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再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来源:新京报)
大多数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研究,都集中于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在大范围内影响经济和人类社会。然而,气候变化也可能对人类日常基本活动产生强烈影响。5月20日发表于《一个地球》的一项研究显示,环境温度的上升对全球各地居民的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人们每年平均损失44小时的睡眠。而到2099年,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每人每年减少50~58小时的睡眠。而且,温度对睡眠的影响在低收入国家的居民中更为明显。睡眠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时间可能会因气温升高而减少。”论文第一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Kelton Minor说,“为推动相关部门未来做出明智的气候政策决定,我们需要更好地考虑在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 | 杜陈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
绿家园江河信息均采集公开的新闻门户网站,仅供参考
绿家园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
绿家园邮编:100007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绿家园邮箱:g84039930@126.com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退订每日江河信息:请发送退订至邮箱g8403993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