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四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杜陈

2022-04-01


国内环境信息

长江岸线风光好
随着南京开展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后,截至目前,已完成61个子项目,修复面积达427公顷。对全市238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实施“一口一策”排查整治;充分利用“三线一单”守好生态底线;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加强部门联动,构建与《长江保护法》相配套的司法保护机制……在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南京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生态修复带来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一声鸣笛,“长江传奇”号游轮逆江而上,邮轮贯通了南京滨江水岸游线,形成江岸联动旅游场景,推动码头全新改造,构建“船、港、城”一体化空间格局。这也标志着南京水上旅游业态从“秦淮河时代”驶入“扬子江时代”。而南京也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黄金旅游带。(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为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贡献智慧和力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启动以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以电话了解、书面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监督调研。据统计,截至目前共组织实地调研45次,其中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调研18次,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反馈意见建议250余条,形成“直通车”专报6份。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通过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为对口省市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独特魅力和生机活力。下一步,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将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聚焦专项民主监督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的质量,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去年全国平均霾日数较2020年减少2.9天
中国气象局4月1日发布的《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显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平均霾日数较2020年减少2.9天。据介绍,2021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21.3天,大部分地区霾日数持续下降。其中,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长三角等地区霾日数较2020年分别减少6.8天、8.8天和5.6天。全国地面PM2.5和臭氧平均浓度分别较2020年下降9.1%和0.7%。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表示,尽管大气环境呈现向好趋势,但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冬季持续性、区域性霾和重污染天气过程和夏季区域性臭氧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力度不能放松。公报还显示,2021年我国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20年偏多3次,具有首发时间早、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中,2021年3月13日至18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强。(信息来源:新华社)
中俄界湖兴凯湖迎来大批北迁候鸟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驿站及繁殖地。2002年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每年的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在这里聚集停歇,其中以雁鸭类居多。兴凯湖的鸟类有289种,其中有白尾海雕、丹顶鹤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7种,二级保护鸟类55种,每年迁徙栖息的候鸟数量多达200万只。在小兴凯湖沿岸,大批候鸟正在这里停歇觅食,由于兴凯湖冰雪还未完全融化,候鸟们或站于水域边、或卧于雪地上,相映形成了一幅简约的水墨画。(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边境民警救助二级保护动物领角鸮:找来牛肉水果让其“慢慢品”
3月31日,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在执勤点旁草地里,救助了一只形似猫头鹰的鸟,检查发现它左侧翅膀受伤无法飞行。后经联系相关部门鉴定,所救助的鸟名为领角鸮(xiāo),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担心被过往车辆碾轧,民警将这只受伤的领角鸮转移到室内悉心照料,找来牛肉、猪肉及水果喂它。目前,领角鸮已移交当地野生动物救护点进行救助。(信息来源:新京报)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日前,《“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江苏启动2022年土壤地下水监测工作
早春三月,丁香花开的时节,却依然春寒料峭。为确保监测任务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省环境监测中心全盘统筹,带领全省13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生态环保铁军整装再出发,开启了2022年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新征程。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省环境监测中心统筹安排全省地下水监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分市分组就地开展各区域国考地下水采样监测工作。早春的寒风中,监测人员将理论化为实践,迅速行动,组装采样设备,放入泵和管、进行抽水试验、取样,不折不扣开展地下水洗井、采样、快速现场测定等工作。(信息来源:江苏生态环境)
陕西:40余年4亿人次植此青绿
全民义务植树带动陕西国土绿化不断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森林面积增加1亿多亩,植树护绿意识深入人心,三秦大地绿色家底日渐殷实。40多年来,陕西先后实施了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全省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土绿化活动,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创新开展。自2018年6月启动“我为大熊猫种竹子”项目以来,陕西网络项目尽责人数居全国前列,累计发放义务植树尽责证书9.4万张、国土绿化荣誉证书1.1万张。2021年,全省1968万人次栽植苗木8456万株。(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国际环境信息

美国能解欧洲天然气危机?
当地时间4月1日,俄方提出的“非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支付俄罗斯天然气的新规正式生效。这一新规要求欧盟成员国等在名单之列的国家,以卢布结算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否则俄罗斯将停止供应天然气。欧盟委员会和七国集团均已明确拒绝以卢布支付天然气的要求。德国启动天然气应急供应预案,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天然气断供危机。“每一度电都很重要”,德国副总理敦促民众和企业节约能源。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也采取了相应紧急措施。另有德国官员建议民众冬天在室内穿毛衣,以减少使用天然气。在此背景下,美国抛出所谓能源版“马歇尔计划”,向欧洲输送液化天然气。但有媒体分析认为,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对欧洲来说是“杯水车薪”。(信息来源:新京报)


环境曝光
云南公开9起自然资源典型违法案件
当前,云南省部分地方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仍然长期持续存在,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对本区域长期存在的违法开采行为不制止、不查处或查处不到位,通过出让新设矿权给原违法主体掩盖其原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影响十分恶劣。云南滇之爨人参果种植发展有限公司违法占地案。2021年4月,该公司未经批准占用陆良县马街镇613.84亩土地(耕地518.94亩)建设景观水体、游客接待中心、沙滩、游乐场、烧烤区、卡丁车区等。2022年3月2日,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立案调查。目前正在查处整改。
安徽歙县两人非法采挖野生兰花被刑事立案
近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公安机关侦破2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案件,犯罪嫌疑人方某、程某未经批准,非法采挖野生兰花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成为安徽省公安机关侦办非法采挖野生兰花第一案。受经济利益驱使,野生兰花曾被地毯式、掠夺式采挖,导致许多重要的野生兰花物种濒临灭绝。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抖音、快手等网络社交平台一些人直播采挖野生兰花出售,大大催生了非法采挖野生兰花之风。2月下旬,犯罪嫌疑人方某、程某(均为宁国人)在歙县绍濂乡某村山场清理枯死松树,发现山场上有野生兰花,便用随身携带的柴刀分别采挖兰花1丛,并将其种植在租住的房屋庭院内供日常观赏。经野生植物专家鉴定,涉案的野生兰花系兰花属中的春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信息来源:中国绿色守望者)


环境评论

环保督察重在整改落实
近年来环保督察推动各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但一些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思维,强化法治保障,抓好环保督察后的整改落实工作。强化环保法治保障。当前一些地方尝试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实践探索表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是可行的。这说明,要进一步推动环保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地方出台诸如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全面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法治体系。特别是要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及案件移送、会商督办、信息共享机制,加大环境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力度,让环保法治体系真正发挥“带电”高压线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当前在环境保护督察过程中,既要紧抓环保督察,更要重视整改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换来金山银山。(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环境学术与科技

科学家发警告:新西兰多数冰川或在十年内消失
据新西兰乡音网编译报道,负责新西兰冰川调查的科学家洛雷(Andrew Lorrey)近日表示,刚刚结束的年度测绘调查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新西兰的冰川正变得更少、更薄。据预测,很多冰川可能在十年内消失。这项年度调查记录了新西兰南岛50多个冰川的雪线,显示冰雪持续减少。据了解,每年,国立水与大气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和自然保护部门都会收集数千张冰川的航拍照片,以测量雪线的高度,查看前一个冬天的积雪还有多少覆盖在冰川上。这条雪线,也被称为平衡线高度(ELA),可以让科学家评估冰川的健康状况。如果冰川变小了,这条线就会变高,因为冬天剩下的雪会变少。(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鱼会做加减法?5以内,会!
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31日发表的一项动物行为研究,斑马拟丽鱼(慈鲷鱼的一种)和公式鱼能完成1到5以内加减1位的计算。科学家认为,研究结果表明,鱼的算术能力和其它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的算术能力不相上下。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维拉·舒鲁塞尔及其同事此次测试了8条斑马拟丽鱼和8条珍珠公式是否能通过训练记住蓝色象征着加1位,黄色象征着减1位。研究人员先向这些鱼展示有蓝色图形或黄色图形的卡片,再给它们两扇门,门里的卡片上有着不同数量的图形,其中一个门为正确答案。比如,如果先给一条鱼看有3个蓝色图形的卡片,它们就会在3上再加1,游过一扇卡片上有4个图形的门。游过正确门洞的鱼可以得到奖励。研究人员发现,有6条斑马拟丽鱼和3条公式鱼通过训练记住了蓝色和加法以及黄色和减法的关系。平均而言,斑马拟丽鱼在28个回合、公式鱼在68个回合后能记住这些关系。鱼在这类任务中的表现一般都很好,但加法学起来比减法更快,而且斑马拟丽鱼的个体差异比公式鱼更大一些。在加法任务中,斑马拟丽鱼在381次测试中正确了296次(78%),公式鱼在180次测试中正确了169次(94%)。在减法任务中,斑马拟丽鱼在381次测试中正确了264次(69%),公式鱼在180次测试中正确了161次(89%)。(信息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