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听着我的天问,也沉浸在他的思索中。他说,就是我们在海拔5400米走了16个小时,盼望找到冰塔林的那天,他在雪山、冰川旁终于看清了各拉丹冬水系是怎么汇集而成的。这可说是我们此行的一大收获。
坐在羊皮囊“鼓风机”吹着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火苗旁,让杨勇感慨的还有:有那么多人被长江所养育,有那么多人关注长江,可就我们这么几个人,几辆破车来这里找水,来这里探寻长江的发源。我们走的江源路,都是从来没有被人类踩过的处女地。这是好事吗?
杨勇说:长江不仅仅只有一条正源沱沱河、也不仅仅是三源: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也不仅仅只孕育于一座各拉丹冬雪山。我们不可能走近养育长江的每一条冰川,而养育长江的每一条冰川,又需要我们去认知,去探索。当然,有关江源,我们永远也认知不完。而这不正是在警告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能狂妄。
我们一行在江源时,每天的早饭都是杨勇做的。在牧民的帐篷里做早饭时,杨勇一边打着一包包的速食粥,一边动容地说:这么简单的一顿饭就要产生这么多垃圾。那么多政治家、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在谈论节能减排时,能不能也关注一下过度包装的问题。我们的地球容纳得下我们人类制造的这么多包装吗?
其实,如果我们一开始要是所幸“放弃”它,其它两辆车先出去,找了替换的零件修好了再开出去,可能不至于在泥里水里奋斗整整一天,到了天黑时,还是把它“丢”在了一个山坡上。但杨勇的决定还是要把这辆坏车拉出沼泽。
江源就是江源,虽然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冰川化了,湿地干了,但没有水的河床并不见得就没有泥了。如果说我们的车在水里还有冲过去的可能,可车要是开到泥里,就没那么好冲了。
以往车一天陷在泥里多少次,我们总是要数数的。7月14日在水里穿行时,靠“猴爬杆”千斤顶和木板把车拉出来的次数是12次。可是7月15号这天完全无法数了,10点多出发的,到了下午4点,那个给了我们无比温暖的帐篷还在眼前。
同行的陈显新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自从认识了杨勇,走进大自然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他做事有板有眼,在我们的三辆车你拉我,我拉你在泥里陷着,走着时,他一个人竟探路一直探到了公路上,虽然在等着他归队时大家着了急,可是自他探路回来后,我们一是知道了前面还有多远就有好路可走了,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二是,那儿能走,那儿会陷,陈显新也楞是用一脚一脚试踩了,这对后来我们的前行有着很大的帮助。
江源堆的这些铁丝网,在地上等待支起来围栏,这真的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围起它们,最大的伤害是对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造成障碍。难道,对江源的保护就是做这样的事吗?这和花150万块钱买的设备,建的观测站因没有人会用,一搁就是6年,有区别吗?
这样的地方也要拉上围栏吗、拦谁?.
曾有人说,要想富,先修路。可台湾作家席慕容曾经在回到内蒙古老家时说过,路把家乡的文化也压毁了。这些年我们国家搞村村通公路,可以说是花了大力气,也花了大价线。可是我们这些年在怒江采访,一个傈僳族小伙子对我说,修路的挖土机一铲子就把他们那里绿绿的大山给毁了,接着而来的就是滑坡和泥石流的灾害。说这是自然灾害,是自然的吗?完全是人为的。
人就是这样,总是以自己眼前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作为标准。虽然井底之蛙的道理是我们中国人从孩童时期就学过的。但要是能全面地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只靠学习就能有的素质。
新的情况又来了,这一路不险相横生这个词真的是一点不过分。高原探险,别说独立,就是国家级的也会有人大说特说其艰难,其危险,更何况,杨勇的江源考察,可称之为:一个人的考察。
天完全黑时,我们拉着的那辆车在一个高坡前停住了。这唯一的路告诉我们,再有两辆好车,我们也无法把它拉到坡上。不能犹豫,只有放弃。出去找人来修。如果早一点放弃它,今天可能就不会这么惨。但有些事是不能用如果这个词的,特别是在高原。
3、长江源水域生态趋好 黄河源湖泊变深变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807347.html
本报西宁8月6日电 (记者陈沸宇、赵永新)近日进行的“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表明:长江源区水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水生生物资源保存相对完整。这次考察活动共发现5个鱼类品种、1种底栖动物和若干种水生植物。活动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等6家单位共同组织。
长江源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毅峰说,此次科考对全面掌握长江源头及全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十分必要。由于长江源区海拔高、气候恶劣等因素,相关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尚属空白。
本报西宁8月6日电 (记者陈沸宇)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黄河源区湖泊水深、水质等情况的监测调查发现:黄河源区湖泊深度、面积均有变化。
在此次考察中,研究人员在“黄河源头姊妹湖”之一的扎陵湖湖面上进行了完整的科学监测,发现湖泊平均深度在20米以上,最深处达33米左右。而以往的资料记载中,该湖的平均深度仅约9米。研究人员还发现,鄂陵湖、扎陵湖、冬给措纳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0.5—47平方公里不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湖泊水位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自2004年以来,黄河源区湖泊的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均在上升,而蒸发量出现下降趋势。该情况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了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
4、山东临沂化工厂偷排污水致50万人受影响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08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070118383480.shtml
中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 (记者杨守华 江苏台刘浩邦)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53分报道,山东临沂一家化工厂趁汛期偷排化工废水污染南涑河流域,有毒废水严重影响流域内50万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
邳州市邳城镇的城河闸是本次砷污染的最严重的地方,记者在这里看到,这个闸俨然成了一条黑水河,民工们正在把大包大包的黄色粉末通过4根管道不断地注入闸内。河面上泛着黄色的泡沫。
周围的居民告诉记者,这种水碰到皮肤会起红疙瘩,浇地会使庄稼枯死。市民:没有污染的时候这是什么样?没污染的时候水都是清澈的。里面有鱼虾吗?有有都有。市民:污染之前是清水,是很清的水。这个水你们会用它吗,这个怎么用,没办法用。被污染了对身体有害。谁还敢用呀?
据了解,此次污染事件由山东省临沂市高新区一家名为亿鑫化工有限公司的企业引起。该厂4月份私自安装了有机反应釜,生产一种饲料添加剂,产生了大量含砷废水。7月下旬,这个企业乘汛期偷派废水,导致了这次跨省水污染。
目前,国家及江苏省内的专家们已经到邳州处理此事,邳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贾传迎:现在正在治理,正在投药品。
这么多有毒的废水对邳州的水环境有多大的破坏?50万群众何时才能摆脱废水的困扰?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5、三峡工程滞洪错峰拦蓄长江洪水18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 2009年8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21582
新华网宜昌8月6日电(记者江时强、吴植)长江上游五年来的最大洪峰6日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工程适时发挥防洪效益,拦蓄洪水18亿立方米,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下游荆江河段水位未超过警戒水位。
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受长江上游持续降雨影响,本次洪水洪量大、涨势陡、持续时间长,三峡入库流量从本月1日8开始上涨,当时入库流量22000立方米/秒,4日14时涨至45000立方米/秒,6日8时至14时,三峡入库流量维持在峰值55000立方米/秒左右。
从4日18时起,三峡水库在防汛调度部门的指挥下,开始实施拦洪蓄水,减少下泄流量,削减洪水洪峰。6日14时,三峡坝前水位148.63米,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控制在40000立方米/秒以内,水库水位比防汛限制水位上涨了3.6米,拦蓄洪水18亿立方米。
洪水通过三峡大坝期间,三峡枢纽各项设备设施运行正常。6日下午,记者登上三峡大坝坝顶,看见7个泄洪深孔已开启,巨大的下泄洪流仿佛7条咆哮的黄龙,跃进大坝下游汹涌的江中,而坝上拦蓄的洪水显得很平静。
根据当前防汛形势,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已启动防汛III级应急响应,要求沿江各省、市密切监视汛情变化,加强预测预报,依法科学调度。目前,湖北省内下游各江段严阵以待,尚未发现险情。
6日14时过后,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稍有下降,为54900立方米/秒。18时,三峡水库水位已升至149.14米。中国三峡总公司正密切关注长江水情,以便采取进一步拦洪措施。
6、江苏奎河入皖水质重度污染
来源:安徽日报2009-08-07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823121249606997_1.shtml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近日公布7月份我省(安徽省,下同)重点流域水质情况,江苏奎河流入我省境内的水质又为重度污染。据悉,奎河流入我省境内水质已连续11个月重度污染。
奎河,源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云龙湖,流经我省经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最后在江苏省泗洪县流入洪泽湖。 1994年前,徐州市区南部每日2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奎河,奎河纳污量占徐州市区排污总量的65%,且有重金属污染,是淮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排污沟”。这条“排污沟”流出徐州,进入我省境内,给沿岸农村带来巨大危害。多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北部沿河村民一直饮用有怪味的地下水,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2005年~2006年卫生部对宿州埇桥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调查表明,奎河沿岸村民患病率尤其是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近些年,徐州市虽然关停重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但由于管网建设滞后,还是有大量污水最终流入宿州。安徽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显示,自2008年9月以来,江苏奎河流入我省境内水质已连续11个月重度污染,仅2008年8月水质为良好,其余月份均为重度污染,“2008年7月,淮河遭受暴雨,洪灾将污水带走了,所以奎河流入我省的水质才好转。 ”环境专家分析说。
我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还显示,7月份,亳州、巢湖、阜阳、桐城4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出现污染物超标。巢湖西半湖水质依然是重度污染,淮河干流水质与上月比有所好转。
7、长春雁鸣湖污染还越来越重 谁来管理成难题
来源:新文化报2009-08-0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23431249630907_1.shtml
长春雁鸣湖,曾经是大雁的栖息地,计划打造成一座以运动休闲为主的开放式公园,但是现在没有动工不说,污染还越来越重。“臭味熏得我们都不敢开窗户!”近日,不少周围居民向本报这样反映。
动物越来越少
8月4日,雁鸣湖山庄附近,树下不少居民在乘凉。
“这连仙鹤都有,不比南湖公园差。”居民赵大爷指着湖面说。确实,在湖的深处,有四只鹤在觅食,也有不少野鸭在嬉戏……但赵大爷随后的话,却很是伤感:“周围环境太糟糕了,估计它们很快会离开我们的。”
孙大姐是在2006年搬到这里的,“鸳鸯比头几年少多了!”她说,那时候这里人不多,是动物的家园,湖面上都是一群群的鸟,野鸭子最多,鸳鸯也不少。可现在人多了,动物少了,即使没走的,也都躲进了芦苇荡。沿着湖边遛弯儿找野鸭蛋的人也不多见了。
垃圾越来越多
“保护环境的意识弱。”孙大姐把原因归结到一点,她认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地把一些生活垃圾倾倒在湖里。
正说着,一名男子拿着两个大桶到了湖边,就着湖水刷了起来,很快,附近湖面就变成了白色。“这里面是什么啊?”“刷的大白。”
湖边有不少钓鱼爱好者,长春市民大王就是其中一个。但最近他发现,湖面不时有死鱼出现。
“这湖是死水,基本靠雨水来调节,不注重保护,很容易出问题。”附近居民认为,应该设个部门统一对雁鸣湖进行管理和开发。
居民李先生说,如果有专人管理,至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野钓和捡拾野鸭蛋这样的行为都会杜绝。
味道越来越重
更让居民们难以忍受的是:雁鸣湖旁有个污水塘,“能有雁鸣湖三分之一大,黑臭黑臭的!”
“我们晚上基本不开窗户,太臭!”有意见的不仅是雁鸣湖山庄的居民,包括四间村和长安世家小区在内,周边七八千户人家受到影响。
污水塘在雁鸣湖的东北角。沿着雁鸣湖走一段土路,再沿着拦湖而筑的土坝走上几十米,那刺鼻的气味就浓重起来,拨开一人多高的蒿草,污水塘就在眼前。它与雁鸣湖仅隔着这5米多宽的土坝。
污水塘里是黑水,很粘稠的样子,味道钻进鼻子里,让人堵得慌。
土坝上长满了高高的蒿草,只有钓鱼人踩出的一条小路。
“这水塘的水会不会通过土坝渗进雁鸣湖?”附近居民很担心。
谁来管理成难题
长春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雁鸣湖现在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该地区缺乏市政管线,生活污水的排放都是通过排污明沟进行的。雁鸣湖旁的污水塘实为翟家明沟和串湖明沟排放污水汇集而成的。
“我们听说,污水塘那个地方要建污水处理厂。”居民张大爷说,“要不能让这污水离雁鸣湖这么近?”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依据。长春市建委建管中心工程处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答复:“近期雁鸣湖那里没有建污水处理厂的计划。”
那这个污水塘将如何处理?咨询了几个部门,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记者调查了解到,雁鸣湖不属于重点保护的生态区,不属于水源地湖泊,虽然它对周围的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环境资源。对于这样的湖泊,没有任何特殊规定。
8、突降暴雨 "极端天气"为何今年频发?
来源:《科技日报》2009年08月07日 张艳燕
http://env.people.com.cn/GB/9808079.html
8月3日,重庆发生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已经造成15个区县9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今年似乎类似的极端天气在我国特别多,那么--
自今年6月份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各地不断出现强降雨、强对流等天气现象,北方高温地区的范围较去年也明显增大。据统计,今年6月1日至8月2日,我国有355个气象站点达到了极端高温事件标准,67个站点日降水量达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标准。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发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快报”,也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注意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么,今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突降大雨就是极端天气?
8月4日,石家庄市遭遇强降水天气,一栋二层建筑物在雨中遭雷击坍塌,造成17人死亡、3人受伤。这种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习惯性地被称为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但是这种天气到底算不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它跟正常的夏季降水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对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室主任张强解释:“某一天的大降水,如果对人类、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叫作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也可以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是如果这种降水量强度在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话,就不能算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定要跟历史上类似事件比较,所谓极端就是出现概率小的意思。如果极端事件按照历史同日同周或同月去比较,这样算出的极端事件就很多了,但意义不是太大,因为气候本身就有一个波动。今年出现在8月4号,去年也可能是8月3号或者别的日期。”
张强进一步解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是看对人类的影响。但是影响的概念比较模糊,大都是凭感觉,损失比较大的、比较严重的称之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监测快报中,指的基本都是极端气候事件而不是天气事件,未来也要发布极端天气事件,如何确定客观的定量标准比较困难。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阈值是根据百分位法确定的:即对某一事件的气候标准年内的历年最大值序列从小到大进行排位,定义序列超过第95百分位值为极端多(高)事件,小于第5百分位值为极端少(低)事件。张强举例说:“比如气温,如果第95百分位的值为39度,而我们预测到北京今天的温度要超过39℃,我们就认为可能要发生极端高温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快报目前还只是监测降水、高温、低温等气象要素事件,像干旱、台风、大风、大雾、雷电雷暴等气象灾害事件还没有开展。“这些灾害性事件如何定量确定其极端,还有很大争议,我们正在研究。”张强说。
频发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张强告诉记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是天气气候周期变化的结果,极端天气的发生和某一个时段的环流异常或海温异常有关。但近几年高温、强降水事件频繁发生是气候长期变化的过程,它与大的气候背景有关,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极端事件都增加了,有的事件也在减少。”
从温度来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的高温事件增多了,但低温事件是减少的。张强说:“北京以前冬季零下20多度的情况很多,现在很少见了。”
从降水来说,全国的强降水可能增加了。“因为温度升高,大气的对流活动加强。强降水、冰雹等天气会多一点。”张强解释道。
从大风、沙尘暴来看,发生的频率也是减少的。张强说“从目前监测到的数据来看,高纬度变暖的速度比低纬度更快。南北的温差在变小。温差小了,气压梯度就会小,冬春季大风相应的就会小。”
沙尘暴从历年的曲线图看也是减少的,张强介绍,“沙尘暴的发生除了与地面状况、植被覆盖(树木、草地)有关,更重要的因素是动力的作用即大风,才能把沙尘刮起来。”大风减少了,沙尘暴自然也就减少了。
继续完善预测模型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要依赖于预测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预测采用的是统计与动力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数值预报模式相当于一个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的组合,把每天所有观测到的天气要素资料通过同化系统,输入到模式里解方程。即通过数学的方式把大气运动规律刻画出来,统计计算未来天气气候的变化。
“但是用数学方法解方程的时候,如果完全按照理论来解是很难的。”张强说,“时间越长,数学模型的误差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气预报一般能力都在七天之内,超过七天预报准确率将大大降低。”
整个大气的运动规律不仅仅是自身完成的,也受太阳、陆地、海洋、冰川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尽可能描述真正的大气演变规律,就要把海洋、陆地、植被、人类活动、温室气体等各种要素的监测数据都放进不同的数值模式然后进行耦合。
张强透露,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工作最初用的是大气模式,现在用大气和海洋模式,也正在发展多圈层气候系统模式,在未来两年就会慢慢投入业务使用了。
为了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在提高预测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好防御工作,以更好的应对极端事件的发生。对于现有的城市设施来说,如果已经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应该投资进行改造,例如城市道路下水管道的铺设。张强说:“每个城市因气候的差异每小时降水量是不同的,可能有的设施当初设计标准低,就不能适应变化的降水强度了,不能够及时地把水排出去。”
此外,对于未建的重大工程项目或城镇规划,他建议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活动的各项内容。“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设计和规划。比如建高楼,要论证它的风压、风切变、温度、降水强度等。”张强说。
9、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不抱带污的“金娃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07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9807259.html
编者按: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不仅是治理江河湖泊的一项政策措施,更是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 近年来,松花江、淮河、辽河、太湖流域先后开始“休养生息”的尝试,取得明显成效。本报今日刊登《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一文,介绍各地在推进“休养生息”战略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定能逐步恢复清丽的容颜。
防治江河湖泊尤其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渐成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年底的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初夏太湖蓝藻集中暴发,让人们感受到水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淮河、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都是治污多年,水环境质量却无明显好转。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我们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提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现实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水质下降,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2008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指导中国新时期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
市长县长当起“河长”
2007年5月,在哈尔滨召开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国家已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并采取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让松花江休养生息,促进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
这是国家第一次提出让水环境“休养生息”。其内涵就是“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不断减轻其污染负荷,恢复生态系统的活力”。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受国务院委托,与重点流域各省级政府签订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今年上半年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
从流域来看,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淮河流域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辽河、滇池、巢湖流域,都建立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责任制。责任层层分解,还催生了一个管用的“河长制”。
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无锡市于2007年8月推行水功能区达标的“河长制”,全市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64条河流的“河长”,各区、县乃至乡镇,大大小小的河汊也都指派“河长”负责,一河一策,逐条治理。“河长”们面临的压力是完不成任务就要被“一票否决”。“河长制”实施一年,全市7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就由原来的53.2%上升到76.62%。
今年,江苏省在淮河流域全面推广“河长制”,对流域内重点河流,由市、县(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治污深入开展。云南省在滇池治污中,也开始推行“河长制”,把流入滇池的82条河道支流,一一挂在每个“河长”的名下,希望通过他们的严格督察,在今年年底实现所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不排入河道。
不抱带污的“金娃娃”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岸上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超过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休养生息,就要大力减轻水体负担,重现生态平衡。
2007年,无锡市一举关闭化工生产企业775家,3年任务1年完成。市长毛小平对此概括为:以湖为鉴,可正发展观。
在辽河治污中,辽宁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和铁石心肠”,对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实施停产治理,对治污设施不全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269家造纸企业实施了彻底关闭,并全部断水、断电、吊销营业执照、拆除主要生产设备。
“关”、“停”之外,更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严控制新的污染源。松花江流域三省区组织制定了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糠醛工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2008年,黑龙江省省级审批项目共退回、暂缓审批或否决43个省管大中型项目,占审批项目总数的8.5%。吉林省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上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对向松花江流域排放一类污染物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松花江流域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实行前置审批制度,2008年全省共拒批了39个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
江苏省已停止审批太湖流域六大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以及其他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的项目。山东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执行的COD排放标准,严于2008年国家行业标准2.5倍,促进了产业优胜劣汰。
减负的另一个要义,是加快治污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截至2008年底,松花江流域列入规划的222个治污项目,完成93个,占42%;在建117个,占53%,成为第一个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污工程的流域。淮河流域目前共建成23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约每日918万吨,较2007年增加39座,新增处理能力约每日171万吨,沿淮四省流域辖区均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建成1座或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
为保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07年、2008年分别安排“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专项资金50亿元。去年,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加大中央投资,其中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十一五”前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淮河、太湖、三峡库区及上游等8个流域累计发放贷款128.8亿元,支持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6.2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4%。
亮“红牌”时不手软
我国正处在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COD排放已出现下降趋势,但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环境保护部污防司负责人介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目前劣V类断面所占的比例超过1/4。七大水系中,差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近50%,劣V类水质的断面超过1/5。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28个重点湖(库)中,水质差于Ⅲ类的有20个,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部分湖库和河流水华频繁发生,甚至影响到群众饮水安全。
只有加大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才能振奋信心,推进休养生息战略。近5年来,国家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8年,各地出动各类执法人员16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70多万家次,对1.5万家环境违法企业立案查处,挂牌督办典型环境违法案件3000余件。
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环境执法的难度和压力明显加大。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行业,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后督察;着力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境违法问题,切实发挥治污设施的减排效益。
10、16年治污难见成效 广东淡水河能否起死回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804217.html
一条不到100公里长的小河,16年治污难见成效,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建议案
淡水河,一条不到100公里长的小河,16年治污难见成效,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建议案。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放下狠话:“淡水河整治不能再扯皮了,谁做不好就要打屁股!”
淡水河上游在深圳,下游在惠州,是广东重要水源东江的二级支流,西枝江的一级支流。广东省的环保专家感慨道:16年跨界治污路,让淡水河成为一个“标本”,一方面验证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严重恶果,另一方面也验证了跨界河流污染治理难度很大。
要想治出成效,必须减轻污染负荷
早在1998年10月,深圳、惠州两市环保局就在广东省环保局的牵头组织下,共同对流域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的污水总量和COD总负荷分别占淡水河流域的95%和94%。随后,深圳关闭了相关污染源,但是,淡水河水依然是又黑又臭的劣Ⅴ类。
原因何在?曾经负责编制《淡水河污染整治计划实施回顾评价》的中山大学环境系教授黄平告诉记者:“发展太快且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入河污染负荷远远超过河流自净能力并不断增长,是导致淡水河水质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淡水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仅流域深圳段人口就从10年前的73万增加到目前的219万,每天的生活污水排放量高达65万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50%,导致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流域内重污染企业达到250多家,工业废水排放量也从每天的2.2万吨增加到12.5万吨。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远远跟不上污染增加的步伐,污染企业新增速度也高于关闭速度。
“人大代表在看着,两岸群众在看着,我们的政府有责任治出成效。”2008年12月底,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在淡水河污染整治座谈会上开门见山地说。这次会议让深圳、惠州形成共识:流域限污、总量控制势在必行,现有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再排放。
“近乎苛刻”的限批政策直接导致了建设项目的“剧降”。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深圳淡水河流域共审批建设项目233个,较2005年至2007年6月同期审批量下降85%。2008年来,惠州否决了水污染性项目审批83宗,否决率达12.7%,自2007年以来,共限期治理企业36家,关停22家。
要想水质达标,两地必须联手治污
广东省政府建立了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今年5月又签署《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计划》,确立了“统一界河及跨界河流域的环保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审批,创新流域管理机制”等合作治污原则,淡水河流域合作治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
广东省环保局透露,目前正在草拟中的淡水河流域“三区一镇”环保合作协议,提出了共享环境基础设施、共同监测水质断面等合作治污新思路。同时,环保部门要求惠深两地在2010年年底前,流域内各镇必须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2012年年底前全部转移或关闭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
广东省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所突破,八年明显改善,远期达标交接”的整治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综合整治,使淡水河水质由目前的劣Ⅴ类分阶段逐步改善到满足功能要求的Ⅲ类目标。
广东省、市环境监测数据表明,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目前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段水质除氮、磷超标外,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指标已基本达到了Ⅴ类水平,淡水河整治实现“一年初见成效”目标。
污染指数开始下降的消息,让流域群众看到了希望。黄平教授认为,淡水河治理初见成效,表明流域污染必须由流域各方共同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流域水环境的整体好转。
不过,此时又有新的矛盾摆在眼前:经过处理的污水是继续排进淡水河还是排进大海?排进大海时是在深圳入海还是惠州入海?
广东省环保局总工程师陈铣成告诉记者:“长远来看,2020年要实现龙岗河和坪山河水质基本达到Ⅲ类目标,还必须实施排污入海工程。”问题在于,海洋和渔业部门反对排海,深圳、惠州希望排海但又都希望在对方境内出海。目前这个争论还在继续,淡水河要“清亮”起来,还有不少路要走,跨界治污还需协调好多方利益。(记者 邓圩)
11、蒋高明:农村环保刻不容缓
来源:科学时报 2009-8-7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8/222209.shtm
最近,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根据环境保护部机关信访办的统计,从2008年至今,共有4973件来信、716批来访,其中50%的来信和70%的来访反映的是农村地区的污染问题。他强调,农村环保是战略问题。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0年前,农村基本上是没有污染的。小时候,笔者家乡小河里的水,捧起来就能喝。上大学时,班里来自农村和城市里的学生经常为“农村好还是城市好”争得面红耳赤。农村大学生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家乡空气好、水好、食物好。而今,乡村的这些优势逐渐消失:全国3亿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从前的“小桥、流水、人家”,而今不幸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农村环保十分薄弱,农村环境形势异常严峻。那么,为什么短短30年,我国农村环境就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退化呢?试分析如下:
第一,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入侵农村。在中国扮演“世界加工厂”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境内;在国内,由于农村具备优越的土地资源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乡村,环境污染自然也就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这个转移背后还有一个严重的潜规则,即农民对环境问题不敏感,污染排放没有人过问,可以“多排放、多挣钱”。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明目张胆地进入农村,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第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花钱“买”污染。当前,现代农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超标使用,高毒性、持久性农药使得乡村充满了“杀机”。我国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每年施用农药上百万吨,大部分残留在土壤或进入水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中。化肥、农药流失,不仅造成农业投入的巨大浪费,同时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危及食品安全。
第三,畜禽粪便曾经是优质的肥料,而今变成了污染源。工厂化动物养殖模式造成了大量畜禽粪便堆放和污染,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是工业废弃物的3倍多。过去农民对农家肥青睐有加,如今由于种地不挣钱,加上有各种各样廉价和方便的化肥供应,农民不愿意搞堆肥,畜禽粪便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饲料添加剂充斥在饲养动物体内,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城乡人体内。
第四,农膜和塑料袋大量使用,村容村貌大为减色。柴禾堆、粪堆和垃圾堆是农村传统的“三堆”,前两者是农业生产的产物,而后者则是现代农村生活的副产物。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消费垃圾数量增加。农村垃圾堆中,商品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农药瓶罐、废旧电池等,逐渐呈现和城市生活垃圾类似的特点。各类塑料包装膜以再生的劣质塑料袋为主。大城市超市里虽禁止一次性购物袋,而在农村集市和农贸市场,塑料袋大行其道。为了增加一点产量,有关部门鼓励农民朝地里铺塑料膜。农田白哗哗一片,真是“白色恐怖”。
第五,秸秆过剩,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过去的秸秆一是农村重要的能源,做饭取暖多取自秸秆,二是动物的饲料,粪便又成为庄稼的肥料。“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中国的传统农业很少存在秸秆、粪便等污染物。现在,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种地不养地,秸秆不幸也进入了农村固体废弃物行列。其实,秸秆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与粮食不相上下,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但这样的工作很少有人重视。在治理乡村环境污染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从恢复农村生态循环链上下功夫。
第六,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过去农村基本没有工业,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除洗漱用水泼到地上外,其余生活废水几乎变成了动物的“饮料”。现在,农村污染源多了,化工、制革、农药、染料、印染、电镀、炼油等工业废水,加上屠宰、养殖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然而,由于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不够,农村基本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几乎靠河流或湖泊“稀释”处理。过去,一条河流的沿岸农民几乎靠河水或河岸边的浅层地下水提供饮用水,而今,河流的这一功能由于水污染几乎不存在了。
第七,城市快速发展以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城市建筑材料如沙子、砖头、石头等多取自农村,甚至城市绿化也要靠买乡村的大树来“点缀”。以沙子为例,许多河流两岸都有采沙工地,大量采沙破坏了河床,洪水季节,那些被拦腰挖断的河流由于没有沙子保护,连桥梁都被冲断。有关部门虽然对“大树进城”喊停了,但这是个迟到的禁令。“大树进城”已经风行了十余年,农村仅剩的一些大树甚至古树早就被“洗劫”一空。
国人消费的食物、花卉、甚至宠物等都是在农村环境下生产的。农是立国之本,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12、环保,公众参与门槛还需降低
来源:新民网2009-08-07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8/07/2346683.html
昨天下午,宜兴经济开发区举行了一场环境信息公开和圆桌对话会议。政府环保部门、9家企业与周边居民代表进行了心平气和的交流,也标志着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示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太湖上游区域,宜兴市的水环境高度敏感。据该市环保部门正在网上进行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对于“如何改善环境质量”的问题,“企业废水治理”高居各选项之首。显然,公众对于企业治污有着高度的期待。
那么,企业在此方面有何作为呢?昨天的圆桌会上,几家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的环保措施,同时也如实表达了他们的“困惑”――
“雅克科技”的邢秀桃介绍了他们企业的两个理念:一、“如果等污染物产生了以后再治理,是下策,上策应该是从源头上控制”。以代表产品TCPP(一种阻燃剂)为例,通过清洁生产,2008年其主要原料环氧丙烷的吨消耗量比2004年下降了20公斤,达到全球阻燃剂行业的最高水平。二、“废弃物一定可以回用”。企业生产过程会产生盐酸,为处理好它,专门上了以盐酸为主要原料的“氯化亚锡”项目。
“汉光生物”的周永新说,我们是个年轻企业,2005年才投产,在2007年工艺稳定之前,在环保投入上少一点;此后,在环保上投资了3000多万。现在我们还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保整改,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以一个绿色企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也提了个想法:“能不能不要一有投诉,立刻对企业进行处理,因为我们整改也需要一个过程。”
来自省、市环保部门的同志对“圆桌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省环保厅许纲熙表示:作为信息公开和引领公众参与的一种手段,“圆桌会议”形式新颖,体现了人人参与环保的理念。在这里,环保部门、企业、公众平等地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坦诚相待,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而省环保厅法规处处长凌静坦言,他在环境监察部门工作了8年,面对的常常是各方激烈的争吵。这种心平气和的沟通,他还是第一次经历。为什么群众参与环保的热情很高,却难以转化为环保的推进力量?就是因为,老百姓了解的信息太少,不知道如何去做。必须要让老百姓有知情权、监督权,才能真正发挥百姓的作用。
不过,记者注意到,到场公众代表7名,发言的只有3个。而且,其中一位只说了一句话:“食物中毒,不能讲话。”其他两位的发言,也很简洁。一位说:“这几年环境比前几年好多了,河里鱼都有了。”另一位则表示:“水是老百姓的根本,水治理的难度是很大,但是治得好不好还是企业家的思想问题。重视的话,水肯定会清。”
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葛俊杰分析认为,公众参与的“不积极”,主要是老百姓觉得通过这样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较小,不愿为此冒着“得罪”政府和企业的风险;另外,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掌握也有限,环境知识也有所欠缺,限制了他们有效参与环境保护。他提出,降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门槛,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为公众参与提供专家和媒体支持,应是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13、推进公众参与 改善环境质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08月07日
http://stock.hexun.com/2009-08-07/120327765.html
尽管环保问题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已经大为提升,但近期密集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令人对环境保护的前景仍不敢乐观。在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中,截至7月31日,在已出具的2888人的有效检测结果中,尿镉超标509人。近日江苏邳州再遭山东砷污染,当地刚完工不到3个月的耗资千万余元的治污工程基本形同虚设。7月下旬内蒙赤峰的一场暴雨,致使污水渗入饮用水源井造成污染,到8月3日,已累计有四千余人就医。
环保问题发生的复杂之处在于,它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官民关系方面的问题。在环保问题发生之后,受影响的民众自然会向当地政府表达诉求,政府如何面对这些诉求,会直接影响官民关系;但这些诉求要求处理的矛盾关系,则往往是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民众希望政府在面对这些矛盾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社会环境保护和民众公共空间的诉求。
目前看来,环保问题的背后往往有企业的过度市场扩张,比如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的原因是湘和化工厂采取超标排放镉等重金属的短期做法来牟取暴利,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循环利用;江苏邳州的砷污染则是山东临沂市亿鑫化工有限公司非法排污所引起;内蒙赤峰水污染则与九龙供水公司的不作为有关。在整个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市场扩张是否过度已经与企业的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湘和化工厂、九龙供水公司都是民营企业,而此前因修建水坝而引发环保问题的一些电力公司则是国有企业。
有意思的是,一些媒体就如何理解内蒙赤峰水污染出现了微妙的不同声音。有媒体引述当地官员看法,认为“政府、企业都有一定的责任,但更多的是天灾,不能因为一次事件就否定公用事业改革”;而有媒体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赤峰污染事故,岂止怨大雨”。其实,对于政府而言,无论公用事业如何改革,无论相关企业究竟是民营还是国有,他们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政府还要面对所有市民。政府需要在纵容企业过度市场扩张和保护民众利益(保护环境其实也是保护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之间做出选择。
目前改善环境的要害,在于让普通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拓展民众有序参与关系自身日常生活的事务的空间和渠道,让民众的声音和企业的诉求得到同样程度的表达。政府在协调处理企业扩张诉求和民众诉求之间矛盾的时候,是否能够保持足够的平衡,关键在于普通民众的诉求是否能够得到足够充分的表达。由于普通民众诉求的表达要远较财力雄厚的企业困难,创设公众有序参与日常公共事务的渠道尤为关键。
14、中科院专家:未来十年环境问题或将集中爆发
来源:环球网2009年08月07日 谢高地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sd/20090807/1056703.shtml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GDP增长的辉煌使我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必须指出,有些忽略是为了GDP增长的故意忽略。目前我国进入了环境灾难事件随时会密集爆发和自然资源极其短缺的阶段。如近期接连发生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内蒙古赤峰市自来水受污染事件,又有消息称,哈药总厂“怪味”多年困扰哈尔滨居民。频繁的恶性污染事件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建立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不十分丰富却较廉价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这是过去30年资源、生态、环境过度消耗的重要原因。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资源消耗大国,进入了持续性生态资源短缺和大范围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未来的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的极限,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困难。
就当前来说,水资源的短缺和水体污染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1980年到现在近30年期间,水资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水污染出现了加剧的趋势,多数湖泊、河流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已经付出了十分昂贵的水环境代价。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物排放现象非常严重,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都在逐年增加。
笔者认为,1950年—1980年算得上是中国再繁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准备阶段;1980年—2000年是中国再繁荣的起步阶段;2000年— 2020年应该是中国快速繁荣的阶段。前20年的起步阶段,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可以牺牲资源、环境,也可以牺牲一部分社会公平,后20年的快速繁荣阶段,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保障都不能偏废,即使为了刺激经济从世界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也不能忽视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否则会重演印尼、南美等国经过 20—30年繁荣发展之后突然陷入衰败的过程。
而2000年—2020年是我国资源环境的战略关键期。首先我们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绝对需要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其次资源的供给毕竟是有限的。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其实力、生产能力、在贸易秩序中的发言权等,基本上确保他们维持在高位的资源需求。中国是快速工业化的国家,作为“世界工厂 ”,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而中国真正融入到国际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的再配置仅仅才20—30年左右,这无疑打破了原有资源配置流向,会或多或少受到抵制、排斥,这期间中国在国际范围通过合法国际规则获取自然资源保障的路途肯定充满种种摩擦。
第三,环境问题由于其科学上的复杂性,人们还难以非常准确地评估和判断环境污染程度是否已经威胁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生存。但尽管这样,已经非常明显的是:(1)过去多年的污染和排放引发的环境后果会随时在今后10年—20年爆发,而且有可能无法治理;(2)我国本来缺乏的淡水资源受到了大规模的、严重的污染,已危及人们的生存;(3)在西方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陆续产生过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可能在2000年—2020年这短短的20年中在时间、空间上集中出现。
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目标往往会影响该国的政策和行为,中国正在崛起,也正在不可避免地遭遇强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要超越“大国崛起的资源困境”,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相应政策时间上的不一致性,我国在过去20年甚至50年中,资源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源环境治理目标过于宽泛和理想化,结果使实施过程政治化和形式化。基于人均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国有理由成为世界上最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家。对中国来说,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未来10年,中国环境问题将面临十字路口,走向何方,标志着这10年的成败。(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