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3
九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1、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环境资讯:
2、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22日启动
3、人民网-人民日报: 9月18日至明年3月 河北将调3亿立方米清水济京
地方信息:
4、北京青年报: 阳宗海砷污染无官员致歉 当地启动问责制
5、新华网: 西藏五年关闭取缔环保违法企业132家
6、消费日报: 辽宁省――“绿色信贷”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受限
重大水事:
7、重庆网: 三峡出现“水华” 最大淡水资源库临危
深度报道:
8、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调查:“煤炭经济”繁荣背后的生态伤痕
9、法制日报: 21年治污无果 武汉城市内河治理面临“尴尬”
10、安徽日报: 遭受污染企业围攻 安徽太极洞期待"跨省治污"
绿色访谈:
11、9月11日绿家园访谈内容
12、9月23日汪永晨畅谈绿家园九(视频)
环境时评:
13、齐鲁晚报: “环保猫”,你千万别打盹
14、中国环境报: 缴了环境税不等于买了“排污权”
15、信息时报: 环保官员不知情背后有多少隐情
1、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已126天。 |
|
|
|
|
|
|
|
2、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22日启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9月23日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专电 (记者扎西 实习生任悦)22日,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历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代表为启动揭幕。
作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首倡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表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进行了四年,2008年度的评选意义非常特殊。2008年既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的不屈精神,也见证了奥运百年梦想的成功实现。
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时,中国正面临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转型,更注重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应当把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评选出来,通过评选活动,集中回顾和反思环保事业的成就和缺失,赢得公众关注和参与的热情,以传播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在启动仪式上,2005、2006、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赵永新、杜少中、汪永晨等共同发出呼吁:人人争做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人人都为环保作贡献,让公众的参与、监督和发言成为绿色中国实现的制度保障。
本次评选活动将从9月22日开始,至12月上旬结束。评选分为“候选人提名”、“提名人公示”、“初评产生24位候选人”、“复评从24位候选人中产生获奖者”四个阶段。评选将突出两个重点领域,希望能够得到公众踊跃的提名:一是在巨大自然灾害中,如在今年的冰雪灾难、地震灾难、洪涝灾难等,对于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群体。二是创新绿色生活方式,例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创业、绿色家庭等领域内的个人或群体。关于提名和评选的详细情况,可到人民网、国家环保部网等网站了解。
此外,评选不分地区和国际,除了中国内地,也接受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国际人士的提名。
3、9月18日至明年3月 河北将调3亿立方米清水济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9月23日
本报石家庄9月22日电 (记者王明浩)日前,河北向北京应急供水正式启动实施。从9月18日至明年3月10日,河北将调3亿立方米清水送往北京。据河北省水利厅介绍,这次调水水源地为岗南、黄壁庄和王快3座大型水库,目的地为北京市团城湖。本次调水线路为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总干渠,以及总干渠与黄壁庄、王快水库的连接渠。此次应急供水的第一股水将于本月28日抵达团城湖。
4、阳宗海砷污染无官员致歉 当地启动问责制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09月23日
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自9月18日通报以来,在云南引起很大震动。特别是饱受滇池污染之苦的昆明市民,几天来一直在关注此事件的处理情况。但令民众不解的是,虽然昆明市和玉溪市有关领导对污染事件表示“震惊、痛心和焦虑”,但迄今为止没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此事向民众公开致歉。
记者在阳宗海沿湖采访看到,“三禁”通告下来以后,许多以打渔为生的村民无所事事。左卫营40多岁的渔民郭家福整日愁眉不展,他说:“没有土地,这个年龄出去打工又不行,买渔船现在还欠5万元的贷款。”
而另一个从事水产品加工的村民李小克这几天更是夜不能寐,他的34吨准备出口的水产品正无奈地停留在了湖边的港口上。这次污染事件中,他损失近60万元。面对天天找他要钱的渔民,李小克焦虑万分。“我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毁于一旦,谁来赔偿我们的损失。”
今天上午,有读者给记者发来一封邮件,询问“阳宗海究竟污染到什么程度了?水不能喝了,鱼能吃吗?如果有人偷偷将鱼拿到市上出售怎么办?”
事实上,当地农民也有同样的疑惑。由于人们对水体污染都是凭感官判断,阳宗海的水目前清澈透明,水中的鱼虾也依旧悠哉游哉,如果不通过检测,很难知道砷这种无色无味的有害金属的存在,所以当地许多农民对政府颁发的“三禁”通告表示不解。“这几年的水比前几年清多了,我每天都在里边游泳,出去打鱼口渴了就直接喝湖里的水,我喝这个水已经8年了,现在怎么就不能碰了?”村民郭家福说。
不仅村民对砷危害不了解,就是当地环保部门也表示他们对砷的防范和治理了解不多。
有专家指出,是否将砷列入监测范围,与环保和监测部门对保护对象的认识有关。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距离阳宗海仅1500米,一个有3条涉砷生产线的企业就这样建于环境敏感区域内。环保和监测部门在云南省1997年就出台了《阳宗海保护条例》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引起对砷污染的重视?这个因环境违法被市县两级环保部门6次处罚的企业为何能在不断的处罚中生产产值年年上升?
近日,云南省公布了对阳宗海的监测数据: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砷浓度均值在0.005~0.036毫克/升之间波动;2008年6月,砷浓度值开始上升,达0.055毫克/升,7月达0.091毫克/升,8月达0.111毫克/升,9月10日,砷浓度值上升到了0.124毫克/升,9月16日,砷浓度值达到0.128毫克/升。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对于没有这方面科学知识的民众来说,像一团乱麻。如果不同时告知公众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的砷含量国家标准,阳宗海砷浓度超标到什么程度,人们不知道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不能忽悠民众和科学家的知情权。”有专家说:“只有科学研究部门掌握了真实的数据,才可能尽快帮助政府制定出防范和治理措施。在特大污染事件面前,不能只管乌纱帽而不管民众的安全。”
据悉,目前云南省已启动行政问责制,组成了有纪检监察人员参加的两个联合调查组,对各级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展开全面调查。云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杨志强说:“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5、西藏五年关闭取缔环保违法企业132家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23日
新华网拉萨9月23日电(记者逯寒青)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了解到,西藏自2003年在全区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来,已关闭取缔环保违法企业132家,集中整治违法企业535家,确保了西藏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环境安全。
据了解,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区内各地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落实环保措施,在项目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着这一宗旨,西藏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的五年来,对企业是否存在违法排污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除关闭、取缔和整治了一批企业外,还查处了环境违法案件130个。
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各地在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仍然要以集中整治重污染行业和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违法行为,及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工作重点,以促进节能减排为目标,开展对重点监控、监督企业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6、辽宁省――“绿色信贷”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受限
来源:消费日报 2008-9-23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获悉,辽宁省已正式实施“绿色信贷”。今后,辽宁的环境违法企业将被列入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在办理贷款时受到相应限制。
辽宁省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和辽宁省银监局三方将联手推进“绿色信贷”,定期 召开联席会,制定信贷管理的环保指导名录。环保部门负责提供违法排污企业名单、企业环评项目审批情况、重点污染源减排情况和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企业名单等信息。金融部门加强国家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督促辖区内各金融机构严格掌握信贷投放的环保标准,加强对污染减排授信工作的监管。
辽宁省将企业分为“鼓励”、“预警”、“限制”3类。其中,限制类企业包括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企业、县以上政府下令关停的企业、违反环评法擅自建设或生产的企业和造成重特大环境损害威胁群众安全的企业等。同时,辽宁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将密切协作,搞好对企业的综合监督,与公检法部门相互配合,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环境监督和绿色信贷的重大动态,推动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辽宁省环保局副局长杨哲说,“绿色信贷”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减排,标志着辽宁省污染减排进入到用综合手段搞治理的新阶段。上半年,辽宁省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比例,在全国排名中,由去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4位;二氧化硫由去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7位。(刘连伟孟祥山)
7、三峡出现“水华” 最大淡水资源库临危
来源:重庆网 2008/9/2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水质有退化趋势,部分支流出现“水华”现象。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了解到的。
由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移民工作委员会提交的《关于三峡(重庆)库区水库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显示,目前三峡水库综合管理面临三大难题。
难题一:水污染防治压力大
报告中称,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周近岸水域和库湾水体水流减缓,自净能力下降。由于运行成本高、利用率较低,库区一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在线监测并未全部完成。受之影响,部分次级河流遭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难题二:消落区管理难度大
据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介绍,目前消落区资源开发存在无序现象,有的乡镇将消落区的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内容,无偿地交给开发商开发;有的开发商则只和村干部有个约定就施工建设。
难题三:面源污染现象严重
报告显示,目前部分区县在支流河汊筑坝拦水养鱼,在河汊两边的山脊建养猪(羊)场的现象较多,严重污染了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局部河段尤其是河口段水质恶化的情况,“水华”现象多次发生。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各有侧重解决难题
据重庆市人大城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峡完成175米蓄水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如何解决三峡水库管理面对的三大难题?王显刚认为应坚持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方面要着重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截污、城镇截污、消落区治理、支流综合整治、地灾与库岸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饮用水源保护与建设、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屏障建设、移土培肥等12项工程,环境保护方面则应着重抓好库区水环境、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水库安全运行4项管理。
8、记者调查:“煤炭经济”繁荣背后的生态伤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9月23日 程少华文并摄影
①
②
──陕西省神木县部分乡村环境状况调查
今年7月,陕西省神木县首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居第九十二位。近年来,神木县经济一派繁荣,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6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7.6%。
如此快速的发展让当地农村经济增长较快,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但是,9月初记者在神木县农村采访时,却发现不少村民对生活前景忧心忡忡,因为煤矿开采使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地面下沉了,河水黑了,喝水难了,庄稼种不活了……他们担心今后生活得不到保障。
地陷房裂──
村民安全受威胁
中鸡镇李家畔村位于毛乌素沙地,本来有70多户、300多人,神华集团神东公司活鸡兔煤矿的开采带来大面积塌陷后,大部分村民迁走了,只剩下6户、20余人成为这个小村的最后守望者。
与李家畔村相似,店塔镇燕湾村处在神东公司榆家梁煤矿的范围。2005年,村北面的山塌陷,之后塌陷不断发生,各家的房屋墙壁都裂了缝。9月1日,村民武八则领记者来到村原址。我们拨开比人还高的臭蒿,看见各种形状的裂缝,连窑洞都塌垮了。村民说,县、镇政府没有规划安全的新村地点,到镇上买房又太贵,无奈之下,2006年下半年,他们在离原址不到500米的采空区上方盖新房,就是现在的新村。
好景不长,新房很快也出现一道道裂缝,村民惶恐不安。在新村采访时,秦文清、武须信、武旭忠等几位村民争先恐后地拉记者去自己家里看墙上的裂缝。村民王改女家的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几乎每间房都有大大小小的裂缝,她说住着害怕,可又找不到避难的住所(见图①)。
情况还在恶化。今年春天,榆家梁煤矿紧挨着燕湾新村,建起了一个名叫回风平硐的出煤矿口,新村及旁边的公路正好在煤矿主巷道的正下方。村民武振情说,今年5月,神东公司来村里登记,答应给有裂缝的房屋每间补偿200元,现在已经9月了,补偿费还没影儿。
资料显示,全县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1900多户、6700多农村人口成为“生态灾民”。
水黑尘扬──
矿区环境被污染
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
在大柳塔、中鸡、店塔、孙家岔等乡镇,大大小小的煤矿、洗煤厂、兰炭厂随处可见,村民反映,平时他们都在日夜加足马力生产,到处是黑烟滚滚、浊水横流的景象。
考考乌素河边的孙家岔镇刘石畔村一带,正在修店塔至孙家岔的公路,漫天灰尘,汽车在便道上行驶仿佛腾云驾雾。记者敲开村民宋荣师的门,问他们家为什么白天还关着门窗,他夫人反问道:“你没看见这么大的灰吗?谁敢开啊?黑色的煤尘真叫人受不了。”
村民指着河床一些不流动的水潭里墨黑色、绿色、金色的死水,说考考乌素河的水以前清得很,如今就这样了。他们一脸抱怨地说:“大部分煤矿的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到河里,运煤车沿河道一字儿排开,像一条长龙,扬起老高的黑尘!”
记者溯水而上,发现正在建设的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在龙泉村附近有一根直径约80厘米的大塑料管伸向河道,管子里哗哗地流着一股有浓烈异味的黑水(见图②),从正在打的矿井未经处理就排到河道,与上游流下来的水汇合时有一条明显的线,可谓泾渭分明。
神木镇永兴办事处元圪垯村村民郭明昌领记者登上村后高高的山上,脚碰到草时,草茎上的灰掀起不小,远处的焦化厂、煤矿冒着黑烟。老郭说,夏天山上的黑灰厚达1厘米,他指着山上一丛丛枯草说,这就是给煤尘盖住后“烧”死的。
然而,神木县环境保护局局长刘玉林在接受采访时说:“考考乌素河的水不行,主要是运煤车掉煤造成的,没有工业污染,陕煤集团等企业排的都是处理过的清水。空气质量好着呢,我们今年搞蓝天工程,农村大气环境非常好。”
煤矿采空──
地下水渗透严重
刘石畔村曾经有一汪非常有名的泉水,足以保证邻近几个村寨的人畜饮用和土地灌溉,当地人尊称其为“龙泉”,并在泉边建了一座龙泉寺。2005年夏天,河西煤矿在井下作业时,一炮打断这条多少年来流淌不息的水脉。如今,“龙泉”变成一个干枯的土坑。
受活鸡兔煤矿开采影响,中鸡镇束鸡河村四周全是采空区,已成为摇摇欲坠的“孤岛”。村里原有的3个大水库、10多眼水井全部干涸,村民曾经被迫到数十里路之外拉高价水,这种日子过了二三年。如今,由于无水灌溉干旱的土地,种的玉米要么光有棒不结子,要么结的子外面仅有一层皮里面没有粒,纯粹成为“望天收”。
元圪垯村村民住得非常分散,原本都是自家打井,由于柳沟乡办矿放炮开采,打断水源,井全干了。2005年夏天,村民只得想法在半山腰掘了个蓄水池,用泵从大老远把水抽到池里,再用管子接到各家,村民把这救命水称为“自来水”,平时用这些水节省得很。
束鸡河村村民宋在祥说,村里十几万株杨树、柳树因地下水渗漏而死亡。
《矿产资源法》规定,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神木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技术监督科科长刘艳军介绍道,小煤矿根本谈不上复垦,神华集团所属煤矿也只在生活区等有限范围内栽树种草,这种表面上的复垦没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煤矿开采使数十条河流地表径流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一年2/3以上时间断流。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大部分成了摆设,庄稼无从灌溉,不得不撂荒了事,树木一棵棵枯死,植被减少,加剧脆弱沙地进一步沙漠化的速度,对当地生存环境构成毁灭性打击。
亟待破题──
盼重现碧水蓝天
随着境内煤炭资源储量的勘探和开采,神木成为中国新型煤都。县煤炭工业局办公室主任马冀提供的《神木县煤炭资源简介》显示,储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9%,已探明储量500多亿吨,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各主要煤层均属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三低一高”优质煤。
毋庸置疑,煤炭产业是神木县工业的龙头。据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政秘科冯科长提供的《神木县矿产资源情况简介》统计,2007年,全县有各类煤矿212个,全年生产原煤近1亿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2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5元。毫不夸张地说,神木因煤而富,因煤而兴。
然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农民开始担心自己以后的日子。元圪垯村村民郭明昌对记者说:“如果煤矿一直开,我们靠着污染费还能过。煤一旦采完,煤老板拍屁股走人,我们的水浇地没水灌溉,旱地因灰尘满天而撂荒,长满除不净的尖草,到那时我们的后代可就被害惨了!”
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煤矿从发现、勘探到开采,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也为解决我国煤炭资源紧缺的现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不少煤矿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超设计能力开采的问题,造成开采期限缩短,也就意味着在矿区的服务年限缩短,致使服务当地的承诺打了折扣。另外,要将矿区村民妥善安置,就需要一笔补偿经费。我国对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范围测算、赔偿标准等没有具体规定,使得有些煤矿企业在环境修复、村民补偿费用等问题上不积极。比如说,县里早就将地方煤矿给当地村组地面塌陷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吨煤2元,可神东公司至今维持上世纪90年代商定的每吨煤0.2元。
专家指出,煤矿企业应从行业自律的角度,自觉提高环境补偿标准,责无旁贷地履行井田范围内的治理修复、村民安置等义务。地方政府要意识到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对破坏乡村环境的违规行为加大排查、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打破单一煤炭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井田布局,合理有序开采,提高资源附加值,走集约发展之路,还乡村以蓝天碧水。
9、21年治污无果 武汉城市内河治理面临“尴尬”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09月23日
期盼"治污"纳入法治轨道重现水底鱼虾嬉戏
多年前,湖北省武汉市巡司河的河水清澈,还可见到鱼虾于水底嬉戏,水鸟不时掠过河面。如今,这条河却变成一条积满垃圾、臭味熏天的市内排污渠。
据武汉市志办的资料,早在1987年,武汉市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巡司河治理方案。21年的治理却没能阻住其恶性发展,何故?
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污水直排:排污者即为受害者
武汉市武昌区环保局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巡司河以生活污染为主;沿岸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致使垃圾渗漏液严重污染河水。
据了解,巡司河全长16公里,流经武汉市江夏、洪山、武昌三区后汇入长江。上世纪50年代,巡司河水质良好,清洁透明,可见鱼虾;70年代,巡司河水质开始恶化,并逐渐变成武汉城区最大的排污明渠。
沿河的居民小区是巡司河污染物主要来源。该河岸最大居民小区南湖花园近10万人口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巡司河。
据了解,最初开发南湖花园时,由于没有规划污水处理厂,离小区较近的巡司河成为其排污“首选”。
除南湖花园外,沿河的湖北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也成为污水主要来源。由于两校没有污水处理系统,5万多人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河中。
巡司河沿岸最常见的就是私房、菜地、垃圾堆和简易厕所。一座房屋,就成为一个污染源。这些房屋往往把排污管道直接插入河中。
另外,巡司河入江口下游不到两公里处即是白沙洲水厂的取水口。据了解,白沙洲水厂是武汉市武昌区最大的自来水厂,目前服务总人口超过50万人。
也就是说,巡司河沿线居民制造的生活污水,最终危害了沿河居民。
市水务局:解决污染需综合治理
“政府部门一直在行动。”武汉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王赤兵对记者说:“污染不是一下子造成的,治理也不可能几天内就解决好。”
武汉市先建起了黄家湖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2004年3月开工兴建,2007年底建成,设计日处理污水10万吨。按原计划,巡司河沿线的污水都应输往该厂进行处理。
由于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尽管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但目前实际日处理量只有6.5万吨,部分处理能力闲置。
据了解,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的两条主要收集干管中,通向巡司河沿岸那条目前还没有动工。
“按照国家标准,污水处理厂建成一年后达到处理能力的60%,目前黄家湖已经达到标准。”王赤兵说:“我们也在抓紧时间进行建设,以期尽快实现其满负荷运转。”
王赤兵介绍,管网的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征地拆迁是最大难题。因为管网和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都要征地和用地。
“解决巡司河污染,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王赤兵说。他建议,沿河居民不要乱倒垃圾,拆迁河岸周边的房屋以便空出地来种植护岸林木。
今年,武汉市人大提出了《关于城区部分明渠整治案》,第二项即为完成巡司河治理方案。王赤兵介绍说,目前武汉市水务局已经初步完成了巡司河综合治理方案,将按照新的治水思路采用生态治理与工程设施相结合的手段,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将治污纳入法治轨道
城市内河的治理涉及水务、建设、环保、城管以及规划等多个部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治理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说:“在我国多头治水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都会安排具体的部门治理污水。目前还是各个职能部门作好本职工作最好。”
他认为,我国经济的转型,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污水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可以要求工业企业增加环保设施,治理污染,而现在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生活用水污染问题。
“武汉市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城市,应当在地方立法方面率先垂范,至少应该在治理污水方面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乔新生说:“如果依靠过去那种单打独斗、单兵突进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问题。”
他认为,城市居民也应该为污水处理贡献力量。事实上,在武汉市自来水价格中包含了有关污水处理的费用,只不过这项费用远远不能保证相关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净化生活污水。
“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制定武汉市地方性法规,将治理水污染的行为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他说。
10、遭受污染企业围攻 安徽太极洞期待"跨省治污"
来源:《安徽日报》2008年09月23日
只因处于三省交界地带,我省著名景区太极洞遭受污染企业围攻,却难以得到有效快速治理——
对于太极洞污染问题,本报此前曾以“新闻热评‘跨省治污’三人谈”的形式,给予了充分关注。8月28日,饱受“治污”难题困扰的太极洞迎来值得庆贺的日子:苏浙皖三省环保部门坐在一起,就太极洞污染治理达成一致,相关县市拿出整治方案,就关停污染企业提出“时间表”。“经过沟通协调,跨区联动治污机制初步形成,太极洞保护正式提速。”广德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太极洞的“治污”难题
位于广德县新杭镇境内的太极洞景区,与江苏宜兴太华镇、浙江长兴白岘乡三地交界,是首批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喀斯特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并称“天下四绝”。
太极洞“一洞连三省”,是华东地区享有盛誉的旅游景区,为毗邻的苏浙游客带去美丽和清凉。但近年来,随着上述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环保政策出台,一些“三小”污染企业纷纷外迁,处于三省交界的太极洞景区附近成为不二之选。
据了解,仅仅在太极洞景区规划保护区内,最高峰时就有12家采石矿山、25座石灰窑、7家化工企业,如果加上对太极洞产生污染和破坏的上游的非保护区区域的化工厂和石灰窑,数字触目惊心。
“污染不仅破坏了景区环境风貌,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苏浙一带企业的滥采、乱挖,造成太极洞后洞口山体裸露、太极洞尾洞被炸穿、植被严重破坏。同时,化工企业违法排污产生的烟尘、废气、废水造成太极洞景区周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周边数万居民不敢取水饮用。
太极洞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年初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7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督促苏浙两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关闭太极洞规划区内的矿山开采和污染企业,依法保护景区环境安全,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治污”背后的利益博弈
针对愈演愈烈的污染形势,广德县各级部门都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由于缺乏跨区协调和相关约束机制,“治污”收效甚微。“除了管辖权的问题,其中阻碍治污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和经济利益。”广德县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些污染企业给太极洞景区带来威胁,但为所在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不强、地方追求GDP的冲动难以遏制以及跨区协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促使这些企业自动关门大吉或者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规定: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跨区污染常常处于相互推诿的尴尬境地。
据了解,太极洞污染发生后,广德县相关部门曾多次与苏浙方协商,但屡吃“闭门羹”。为从法律和制度上推动太极洞“治污”,该县早在2005年1月,就编制了《广德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明确太极洞片区缓冲区包括风景区范围内和风景区紧邻的苏浙皖三省4个乡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一旦规划通过审批,太极洞“治污”将有法可依。
跨区协调任重道远
“入洞山空远,清净自然凉”,太极洞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治理太极洞污染应该是所有人的职责。“推动地区合作,实行跨区联动,是太极洞环境保护工程的必由之路。”
太极洞“治污”难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协调机制开始“提速”。5月8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在广德县组织召开太极洞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三省联席会议,要求建立三省环保部门、三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长效联动机制,联合检查督促,实现信息互通。
5月31日,广德县政府牵头组织太极洞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县市第一次协调会议,确定建立三县市联动机制。6月4日,省环保局牵头召开三省环保系统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了苏浙皖三省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整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席会议制度。
跨区协调初见成效,太极洞“治污”工程顺利推进。8月28日,省环保局在广德主持召开会议,三省环保系统代表参会,会议经现场查看、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同意太极洞风景区规划范围内广德县5家企业关闭通过验收。会上,三县市均拿出整治方案,确定了具体的时间与整治要求,并相互进行了通报。目前,长兴县、宜兴市已停止对新入驻工业区企业的审批,并将按计划关停污染企业。
跨区协调机制“破题”,为彻底解决太极洞污染创造了条件。但是,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约束机制,真正推动跨区环境保护,仍然是摆在各级各地政府面前的难题。太极洞能否重回山清水秀、洞幽景明的优美境界,我们热切期待。(张敬波)
11、9月11日绿家园访谈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绿家园访谈,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也是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今天请来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勇,他同时也是横断山研究会会长。这些年来他一直跑在中国西部的大江大河山川峻岭之中,对中国的大江大河像一个中医一样探讨着它的美丽、它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最近杨勇刚从美国考察回来,他是美国国务院特邀专家,在那里待了三个星期,对中国和美国河流的管理做了一些比较,杨勇和大家打个招呼。
杨勇:大家好。
主持人:因为绿家园访谈,我们很想听听专家在保护环境当中从各个角度谈一下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年来,你从几个大江的源头开始,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的源头,整体来说,这些大江大河现在的形势是怎样的?我们现在有一个江河信息,你专门汇集了一个叫“中国水势”,“水”就是我们喝的水,“势”是态势的势。你很简单地评价一下中国的水势。
杨勇:中国的河流,大部分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所以青藏高原是一个江河之母。所以,我们这些年对这些河流的关注、考察、研究,也主要是从青藏高原开始。总的感觉是,青藏高原整个生态系统都比较脆弱,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背景下,这些年的退化更加明显,速度更加快。再就是进入2000年以后,我们国家西部大开发,在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脉地区的一些开发活动展开以后,对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更大。很多问题逐渐逐渐地显露出来。
主持人:我知道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你正好在马尔康?
杨勇:在甘孜州。
主持人:你马上直奔震中,这一路走下来,你看看地震和人为这些年来的干扰有没有一些直接的关系?
杨勇:地震的时候,我们正在往金沙江上游去。在路上,发生地震。发生地震以后,给我们直接的反应,就是在岷江河谷断裂带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震级很高的地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岷江河谷当中的这些水电站受到的破坏,以及这些水电站破坏可能会形成的次生灾害,比如说堰塞湖问题、水坝的决堤问题,以及它的山地灾害问题,以及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地震,所形成的休眠当中的地质灾害问题,是不是在这次地震当中复活。
主持人:因为你12号就直奔震中,我们第一个收到了你发来的短信。就是提到了堰塞湖对整个地方的影响,而且直接把这些信息上升到了中央,得到了领导的批示,要密切关注这个。我们也不能老说问题,西部的这种美,你为什么这么钟情这儿?除了要找它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它的美丽给你的诱惑。你也是一个摄影家,我们老说青藏高原多么美,但是这些大江大河的美,你怎么形容一下?
杨勇: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在地球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区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地球的褶皱区,这个地区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在地球的这个区域形成了重力,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把它挤压在一起,形成了一些陵谷地貌,就是说有很多山脉,山脉之中有很多的大江大河,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立体的生态系统和立体的自然景观,在地球上是比较罕见的。同时,在垂直的自然地带,它囊括了很多,生物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从亚热带一直到高寒寒漠这些自然垂直分布的相关要素都具备。所以,在这个区域,有人把它称为“香格里拉”。大家遵循的香格里拉的一个梦想就是美丽、宁静、雪山、峡谷、神秘。所以,当地就把它作为一个旅游品牌推向全世界。这几年,大家也看到了这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主持人:你给讲讲横断山脉比较著名的地方,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哪些?
杨勇:著名的比较多了,比如滇西北的梅里雪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在四川境内的贡嘎山,在西藏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沧都红土地。
主持人:这些地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比如稻城,它既有冰川,又有草原,又有森林,又有湖泊,其实还有一个是它的文化多样性,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专家,他说很多大山都是少数民族的长廊,就是很多少数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地方好,就留在这儿了。所以横断山脉除了它的自然风光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殊,像你刚才说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既有它的神秘,也有它的壮观,比如刚才我们说的贡嘎山,我们曾经去过海螺沟,它是世界最低的冰川之一,有的时候说最低就低到什么程度,2000多米,比较形象一点说,我回来跟人讲,你可以穿着裙子在冰川上走来走去,一说到冰川,大家想到的就是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穿着羽绒服,穿着所有保暖的装备,但是在海螺沟完全可以穿着裙子在上面走来走去,它的这种多样性也是大自然的变化多端。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草原学家,他叫刘疏润,我们老说绿色,要留住绿色,大江是绿色,江河是绿色,刘疏润不同意光说绿色,他说地球应该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有的时候也是,如果老让你看绿色,你也会觉得眼睛疲劳。你在这种大山里,可能不会有视觉的疲劳,因为它太丰富了。
杨勇: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所以在整个横断山区,你每天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观,同时你刚才说到的,除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还有人文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在这个区域里面,从自然到人文都是一个天然合一非常美好的地方。
主持人:您刚刚从美国访问归来,上礼拜,凤凰卫视做了一个节目叫“江河水”,他们其中有五个美国人在漂流怒江,在漂流怒江的时候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这些人是跑遍世界去漂流的,你好象也跟他们一块漂过金沙江、澜沧江、通天河,今年准备漂黄河。一会儿你给我们讲讲漂流的乐趣。怒江这样的激流在全世界的评估来说,恨不得是NO.1,起码是一流的,是最好的,科罗拉多还没有漂流。还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动,他们在美国漂流,美国的两岸已经被开发的什么都没有了,而我们的两岸还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你这次考察有这分析的感慨吗?
杨勇:谈到怒江的漂流,确实也是。它现在是保存下来比较罕见的一条自然河流。由于其它很多河流都处于被开发和已开发状态。怒江作为一个天然的河流,它在漂流上、在人们去体验它的自然和人文上,确实能看到很多真实的东西、原始的东西。
这次在美国,我也特别注意到了河流问题。一个是科罗拉多河、一个是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大家都知道,是世界奇观之一,就是它的大峡谷,它的漂流也在世界上很有名气。
主持人:我插一句话,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说,比如怒江现在根本还没有开发它的漂流,是美国在漂,我们中国人很少去漂,就是凤凰台这个节目,但是我认识的这个朋友已经登记了,好象说2001年以前,他是排不上队的。大家对漂流是很有兴趣的。而且他已经登记好几年了。现在我们看到河流,就白白地流了,我们看到它的比较单一的价值,但是实际上这种漂流的价值,我特别想知道,像科罗拉多、哥伦比亚河对河流的态度上,还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看到的视角?
杨勇:美国人对河流,特别是现在,非常注重河流的娱乐功能。所谓的娱乐功能,就是说大家去享受它,一个是看,那就看它的壮丽风光,看它的人文景色,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漂流,甚至到河里搞水上运动,美国80%的人都会参与漂流运动。在任何一个旅游册子上和广告上,几乎每一个都有漂流项目,不管大河、小河都有,所以美国人非常喜欢漂流。
主持人:就像我们都认识的美国来漂流的文大川,在环境记者沙龙上给大家讲的时候,人家问他,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漂流的?他说在我妈妈的肚子里。他妈妈怀着孕的时候就开始漂流。
杨勇:他的父母就在漂流,好象在科罗拉多有一个漂流公司,国内的客人都需要排队,国外的也是,国外的必须两年以前就报名,然后给你安排时间,报了的时候才通知你可以去了。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漂流,作为一个休闲运动,大众都可以参与。但是对中国来说,漂流还不为大众所认识。现在有的旅游区在开发漂流,比如南方的一些河流。西部的有些小河流也在开发,比如金沙江、云南和四川攀枝花都在局部开发漂流河段。但是,大众参与的不多,开发的情况不太好,这个涉及到一个是人们对河流的认识,第二人们要亲身感受到漂流的乐趣,再一个就是相关的服务,装备、保障、安全等等,都要相关的配套。
主持人:其实还有很多的知识性在里面。是一种教育。
杨勇:对河流的认识。美国人对河流认识非常的完善。它和河流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文大川这批到中国开展漂流比较早的,最早的就是1986年的常漂。
主持人:说起长漂,年纪大点的人记得,1986年有一个人尧冒舒是先驱。我看过他后人追忆他,当时听说美国人要漂,我们就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河,怎么能让美国人先漂,特别是到最后他一个人船翻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中央台有个节目叫“午间半小时”,全国各地的人都要声援他,都要漂,像虎跳峡这样的地方都要漂,无畏地死了很多人。我们对河流的认识,还要敬畏自然,其实自然的河流它的自然状态,我们缺乏对它的了解。
昨天我们在环境记者沙龙上讲,美国的一些拆坝,拆了以后,他们把蓄水的地方做成一个娱乐的场所,他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开发呢?
杨勇:美国开发河流,也是一个逐渐认识过程。因为美国河流的开发比较早,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进行河流的大规模开发,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开发以后才逐步逐步认识到了它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河流的休闲问题、河流水生物的问题、相关利益者的问题。但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意识马上就提高了。这是一个。第二个,特别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美国的水电开发非常注重河流的综合利用,不是哪一方面的利益,或者哪一方面的价值,或者什么目标为主,它实际上考虑河流的综合功能,比如说它发电、灌溉、娱乐、生物、生态、当地人的利益等等考虑的非常周全。如果这些利益都顾及不到的时候,可能就会调整他的决策。比如说现在很多存在问题的水坝,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它就必须拆坝。我这次到哥伦比亚河去看了几个正在拆的大坝,比如说对鱼类通道问题,他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下游的鱼类,到这个季节要到上游去产卵,因为有坝,鱼过不去。第一个办法,它就修一个河堤,争取那个鱼一级一级地跳上去,后来通过最后的检验结果,存活率太少,有很多要死掉,它翻不到上面去。后来没办法,这个方案失败了,就用车运,完了在下游成桶的鱼打捞上来,通过汽车拉上去。这个鱼要往下游的时候,就把它拖过来,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小鱼到下游成长的时候,下坝很容易,但是下坝的成活率可能只有60%,也不行。这个方案失败了。只有拆坝,我这次看了四个拆坝,有两个是为了鱼类通道问题。
主持人:我也采访过翁立达,就是长江委的官员,他跟我讲,长江里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这些鱼都是在上游,就是我们赤水河,就是云贵的地方产卵,而且它产卵有一个特别的特性,就是卵都是粘粘性的,要通过激流,冷的18度的水温才能保证它的存活。你刚才说的车运,肯定没有这个。
杨勇:比如车运水,也要考虑水温。至少我们现在对开发的河流,我们对鱼类的生物习性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鱼类的普查、它的生活习性、它的迁徙规律,可能还都没有一个科研成果在那儿,因为我们还都不了解这些水生物。比如大家谈的多的,在金沙江上的白鳍豚,还有到向家坝,也是它要回流到上面去,但是我们都是非常高的坝。
主持人:白鳍豚的回流就是在湖北宜昌到江苏江阴这一段生活,但是它的食物是在上游来的。
有三种鱼:胭脂鱼、白鲟等,但是有人也在说,不就三条鱼吗?和人类的发展,算什么。但是现在已经开发了的国家,他们的经验就是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物种的问题。这次你这方面的感受是什么?
杨勇:美国确实对鱼类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鱼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物种,是一个生物链。第二个,当地人,特别是印第安人,他和鱼类好象是一种文化。
印第安人的生活就爱捕鱼、钓鱼,生活在河谷两岸的印第安人和鱼类非常密切,所以它尊重印第安人的文化,要给他们开辟专门的钓鱼的地方,或者捕鱼的地方。印第安人现在提出来,鱼少了,或者没有满足我的要养要求,所以他们提出问题,对于水电站的业主来讲就要想办法解决。印第安人各个利益方都有律师团队,加上美国的法律非常完整,那些利益相关者如果有问题了,律师团队会用法律给他们提出一些诉求。
主持人:你说法律的作用很大,但是今年7月份我去三江并流,就是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我曾经在澜沧江的源头杂多的时候,采访一个活佛,这个活佛用他们宗教和文化的传统和信仰来说这个鱼。因为澜沧江的上游鱼也很多,我们就这样看,红红的水里就能看到鱼在游,我们一起的摄像师就问,你们吃不吃这个鱼?那个活佛回答的很简单,他说,再小的鱼也是一个生命,不能因为我们想吃,就去扼杀一个生命。藏族人把生命看的非常神圣,他们认为都是生命。其实我们在认识河流保护或者利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我们民间的习俗、传统、文化也是很大的作用。像印第安文化,我们尊重他的这个文化。
我看文大川说的一句话,我真的非常感慨。你在讲美国很尊重印第安文化什么的,但是其实他们已经有点晚了,因为他们的开发已经使很多两岸的文化丧失了。所以,他们很羡慕中国现在还有。但是,我们这两年到下面去跑,我们还没有人们那样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文化。
杨勇:还没有这种意识。美国的河流开发历程也是逐步逐步认识到这些问题,逐步逐步在改进。但是对中国来讲,既然有这些经验了,有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可以阻止一些问题的发生。
主持人:科学家和媒体要像今天一样,你从科学家的视角把这些经验和教训通过媒体告诉更多的决策者和我们的利益相关群体。
昨天,我还和家人在一块聊天,他们觉得还是需要发展经济,我们现在还没有奢侈到我们就是为了要环境我们就可以牺牲人的利益的程度。你觉得美国现在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吗?
杨勇:从发展来看,现在我们国家政府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当前的要务。但是我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把国民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水准去?我觉得这需要明确。如果这个不明确,我们盲目的去追求GDP,去追求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我觉得这个事非常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而且资源条件、环境条件比美国差得多。
主持人:他们3亿人,我们13亿人,但是地盘差不多大。
杨勇:而且我们的自然条件没有他们好。所以我们的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目标。所以我觉得通过这几年经济发展的状态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发展成本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大的。而且这些问题和矛盾会逐渐显露。特别是通过汶川地震以后,对我们发展当中进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就更加显露问题。比如水电建设问题,还有高污染的问题、高能耗的问题,都显露出来了。我们现在在反思的时候,我们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式是不是需要去反思它。我们这些发展的规划、布局,是不是要去重新科学优化,去尊重自然、尊重我们的相关方面、相关利益者。
主持人:我觉得您的生活可能令现在中国越来越热的探险、旅游的这群人,是他们非常向往的。您一天到晚开着车,在中国的大峡谷、江源到处走。您能给我们讲一下,这种生活给你带来什么,你每天都是怎么过的,是什么让你弃而不舍?
杨勇:我的这种状态和我小时候的梦想有关系,我喜欢解密,特别是大自然的秘密。小的时候都在大山中成长,对大山和河流都有一种解密的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可能需要去认识一些问题。就是面对西部、面对横断山青藏高原,你去认识它的时候,不是说要得到答案的机率很少,比如找书,以前就靠找书,找不到。
主持人:现在科考用的地图还是80年代的。
杨勇:现在网络信息时代了,要去寻找一些更深刻、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是少。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整个这个地区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从科研、科学考察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区域。
主持人:你觉得哪些空白?
杨勇:那就多了,一个是从区域上的问题,很多区域都还属于空白区。还没有人涉足过。
主持人: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名字,知道这个地方。
杨勇:比如今天谈到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怒江从丙中洛一直到西藏路这个地带几乎是一个空白地带,还没有科学家、科考队伍对这一段进行全面科学考察。比如去年走的长江三源,好多区都是空白区,出冒尔河,当区、河源区,和当区干流的一些区域,和当区和满沧江源和怒江源的一些交汇地这些都是空白区。区域上有很多空白。在学科领域上也是空白。比如说生物的物种、生物的普查、水利资源、气候数据、水温数据,这些我们都还没有,或者是有的都是观察器械不够,或者是没有机会连续观测的。
主持人:我有一个感慨。2002年我曾经去西藏的阿里,当时我们和一个森林公安的人一起下去,另一支队伍是一个多年在那儿考察的外国考察队,我们就走了两条线,他们因为要做跟踪。他就没跟我们一起走。他走的那条线基本上没有看到太多的野生动物,而我们走的这条线,藏野驴,当时我问那个人,可不可以用成千上万来形容?他说可以。这次我去三江源的治多县,它的科技、畜牧和林业局的局长说可以带我去一个地方,野牦牛随便看就能看到。我说这样的地方,科学家有去研究吗?没有。
杨勇:治多县那么大的区域,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我们去年去了,很好。
特别是藏野驴,我们看到上千只。
主持人:我们7月份去的时候,因为藏羚羊6月份的时候还在产高地,还没有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那个地方也有。
杨勇:是小羊羔成长的地方。
主持人:像这样的地方,我去采访的时候,森林公安的人知道,当地的林业局局长知道,但是真的国家级的科研,像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绿家园访谈曾经请过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李博生,他特别着急,他说这样的地方,科学家还都没有去过。但是我和一些美国的科学家或者一些NGO在聊天,他们其实有很多的地方,现在也是刚刚开始一些研究。其实中国科学家对江河的研究和世界的水平差距大吗?
杨勇:肯定是很差的。特别是对于江河这种自然的主要要素的基础性研究,肯定是不够的。对于长江河谷地貌的研究,只有60年代初期,沈玉昌为南水北调选线的时候做了一次徒步性的,就是比较走马观花的考察,出了一本《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这么几十年了,我们国家唯一介绍长江上游的一本书就是那么厚一本书,而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就是当年为南水北调选线,常委邀请中科院的几位科学家,在非常艰难、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从这个江的局部段,都没有全程走完,形成了这本书。这么多年以来就没有这么一本新的。
这是60年代初,上世纪的。现在我还有,皮还是黄的。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江河信息很少。
主持人:用现在的科学手段监测观察这些东西。
杨勇:就没有。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些河流进行开发了。而这些基础性研究,对于一个河流来讲,可以说是它的一个本地的东西,河流生命基本普查的资料都没有。
主持人:我有一个感慨,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就是科学探险漂流队进去。我们回来,我去采访了秦大川,他是我国最早的科学家探险南极,现在是国家气象局局长,现在他又回到了科研岗位上。正好那次回来挺运气的,我刚一回来,1998年环保部门组织了一个长江源研讨会,这些专家在发言的时候,都是从冰川、生物多样性,都在做他们的讲演。但是我没有他们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我拍了大量的照片,我的发言全都是长江源的照片,冰川的照片、草地的照片、网状水系的照片,这些专家都来看我的这些照片。
杨勇:都很吃惊,都没见过。
主持人:我当时真不可思议,我说你们的讲演都是从上古年代到中古年代,都有,到写出调查报告,结果都没有去过。
杨勇:这些专业的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往往实地现场很少去,都是纸上谈兵。
主持人:我采访秦大川的时候我跟他讲这些感慨,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怎么没带一瓶水回来?他都没有去过那个冰川。我那天问李博生,真正去过将江谷迪乌冰川的,像你们科学院有多少?他就说,你应该带一瓶水来,多珍贵啊。江源的水多珍贵啊。我们是一个记者,我们觉得我们只是对它的风情的了解,这些科学的事我们觉得是科学家去做的。没想到记者带回一瓶水,对科学家还这么珍贵。
杨勇:这些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这些年一直执着于江河的考察,以前好象是解密,去探索一个从幼小心灵怀揣的梦想,现在这个态度、这种追求就变了一些。现在去看那个地方,确实带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忧去的。因为我们面临现在的一些建设、开发活动,你想去,看这些对江河影响到什么程度,你解答不了。现有的科研数据根本解答不了,就迫使你去这些地方。而我们去的方式很简单,而且我们的行为那就是非常深入的、非常地毯式的。尽可能多的得到第一手资料。而且我们去选代表性的季节,比如夏季是不能进入的,我们就选择夏季去。冬季是不能进入的,我们就选择冬季去。因为只有这两个季节去,才能全面说明这些地区的真实情况。
主持人:那不是很危险?
杨勇:危险比较大。就是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但由于我们这20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对于一些意外的情况、意外的不测,一般来说,从心理上是不惧怕的,从经验上,我们可能有很多办法、很多方法去克服。
主持人:您说的一句话让我特别特别伤感,我去长江源的时候,拍到一些非常漂亮的冰川,但是那次我拍冰川时,和我们同行,有一个1994年去的一个叫刘健的记者,他就跟我说,包括我们那次去的专家也说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对于第一次去的人,仍然觉得那个冰川像冰川博物馆一样很美,可是你在2007年在我们环境记者沙龙上跟我们说,这些冰川已经全都化了。
杨勇: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这个敏感区域表现的非常突出、非常明显。1986年看到的,在冰川的冰舌端还是看到很多冰塔林,还能看到很多破碎的冰峰、孤峰,但是由于现在气候变暖,消融速度加快,这些脆弱的冰塔林全部化了。
主持人:给听众描绘一下冰塔林,其实它们的里部不光是冰,还有沙。那次去的时候有一个同行的记者,他说,原来想象长江源头的水是清凉的,结果一看流出来是黄的,其实和整个冰川的结构有关。当时那个记者刘健就说,这个像“天女散花”,那个像孙悟空拿着金箍棒,有很多很多的造型,而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广播记者爬到最高峰的是我们当年的一个副总编张小平,他去珠穆朗玛峰的冰塔林,他录下珍贵的声音,冰塔在不断炸裂的声音,有倒塌、有裂缝。
杨勇:一般来讲,冰塔林都是生存在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都属于高海拔的,受不了海洋暖湿气候的影响,所以冰川在活动过程中,在它的冰舌端往往形成了很多冰塔林,因为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了。融化的规律就是尖的,像山一样,下面就比较大。在珠穆朗玛峰末冰川,还有长江源冰川都属于大陆性冰川,所以它的一般规律,在冰舌端有很大面积的冰塔林,很美,很好看。
而海洋性冰川没有,因为它受暖湿气候的影响,冰舌融化速度很快,水流也很大,它一般的冰舌端没有冰塔林,就是一个冰舌,像舌头一样,比较圆滑,在冰下面有很多消融水出来。这两年为什么长江源的冰塔林少了,就是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珠峰的情况我还不知道情况,但是这里的冰塔林面积更大一些,而且它的冰舌迫降缓一些而长江源相对比较短。所以长江源的冰舌端的变化,由于冰塔林融化了、消失了,冰舌已经退化了,根据我们1986年到2006年的初步测算,估计这几年退化了500米。
主持人:我们那次去好象是3年100米。
杨勇:我记得很清楚,2006年我们在冰积弩上立下的碑,这一次我们是在积源上立的碑,我们在基岩上刻的碑写的字,杨辛他们在冰舌端搞了一些冰川标志碑,我回来跟他讲,你这种立法不准确,冰川下面的床要冻的,这样得到的数据不一定准确。
主持人:你在我们的沙龙上讲,有人说我们的地震是在地震断裂带上。是因为它的有峡谷的落差,所以我们现在梯级开发这些。这些峡谷本身就是因为地质的断裂,形成了水流的结构。
杨勇:这种落差应该不是。这还是从地貌上考虑的。我们国家这些河流,横断山区的这些河流,为什么水力那么高,开发得那么大,就是因为河床比降很大,落差很大。而落差很大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突然隆起,升高了。平地上拔地而起,在很短的距离内形成了那么高的落差,这是一个。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断裂是有关系的,加上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继续碰撞,还在活动之中。在几千万年的历程中,地质还在不停的活动。再个高原上的冰川融水、降水,从高原到低空流速飞快,所以就切割出了落差大的峡谷。
主持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识,认为是很好的开发水电的地方,其实恰恰也是地质活跃的地方。
杨勇:从横断山来看,大的水势虽然大,也很集中,但是从它开发的地质条件并不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的几大构造体系的交汇地带,就是青藏的“歹”字形构造体系,北西向的,还有一个是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向的,这几大体系是李四光先生给中国整个大地构造系统这样划分的。再一个是云南的川滇南北向的,这恰恰是在横段山区域,重合的、交汇在一起。而且都是比较活跃的。再加上板块之间碰撞,还在碰撞,处于活动之中。
所以这个区域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歹”字形以仙水河断裂带为这个标志,它是一个历史上的地震记录很多。北东向的更不用说了,从唐山、邢台一直下来,到四川、云南,这个历史上地震也很多。南北向的也很多,南北向的也是进入了云南和四川,而这次攀枝花的地震就是在南北向的地震带上。对这个地震带上进行那么大密集的水电建设,形成那么多高坝、大库,会给这些地质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或者产生什么关系,这给我们地质人员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课题。而我们现在解答不了。甚至我们提出来,还会遭到反对,遭到一些人的不高兴。
主持人:我们走到虎跳峡的电站,整个是在金沙江的大峡谷,250万千瓦,马上要蓄水。井平电站也是一个高坝。
杨勇:井平是最高的。
主持人: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也要蓄水。另外就是大渡河上的瀑布沟,我今年4月份去的时候,主体大坝的结构已经差不多出来了。同时这些大坝都蓄水。可能我们对一个局部的电站的抗震能力可以抗8级,像这次紫坪铺抗了10级的烈度,这几个正好都在拐点上。
杨勇:都在河湾的拐点上。我以前就在关注这几个河的河湾,金沙江的这个河湾是“之”字形的,雅砻江恰好北东方向过去,上也有一个河湾。大渡河瀑布沟,在汉源县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形成“之”字形,但是拐点正好在这条线上,这个拐点拐过去了,到大渡河峡谷还是一个小拐,后来和岷江相会了。这次512大地震的岷江,紫坪铺恰好在这个拐点,而这次震中就在这个拐点上,而且大坝恰好在拐点这个上面。这个水库才1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才9亿立方米。沿西南方向下来,紫坪铺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上百亿立方米,井平一二级也是相当大的,装机容量都是七百多万千瓦,再下来虎跳峡一库八级,更不得了了。虎跳峡是一个龙头水库,300多亿立方米。我们以紫坪铺这次地震为界,我们来研究它和这次地震有没有关系。就是说在这个水库规模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这么强大的地震。
主持人:攀枝花也有一个二滩电站。
杨勇:我们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如果这些高坝都形成了,如果我们不把问题搞清楚,不引以为戒,如果真正是有关系,发生问题,你说这些水库如果出问题了,那不得了。
主持人:所以这次地震以后,中国的一些专家、NGO提出了一个呼吁,要对这些进行重新评估,我觉得这也是很追求的。
杨勇:非常及时。但遗憾的是到现在没有看到一个积极反应。
主持人:我们的专家、媒体、NGO应该把这些事情及时地让更多的公众知道,对于公众来说,这些决策不是他们能够去影响的,或者他们去决断的。通过咱们刚才的谈话,我脑子里在想,我们能够去的,比如像我们刚才说的漂流,我们公众可以参与的,一个是我们自己可以是一种探险,这种探险包括我们的知识的提高,我们情绪的提高,我们生活的体验、意志的体验。像在国际上,这种漂流探险已经吸引了这么多人。
杨勇:参与的人也是各种各样,也有科学家、企业家、老板、政府官员。我们的这些漂流,比如金沙江、怒江,我们能够去和这些人去漂,把他们纳入到我们的漂流中来。
主持人:文大川讲他就要积极地推到怒江漂流。美国人到怒江来漂流,一个人是4000美元。但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另外,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冰川,其实冰川是很不够的,是空白。有的时候看报纸介绍阿根廷的冰川游。
杨勇:都成为国际品牌了。
主持人:几万块钱要去一趟。可是中国守着这么多的冰川,都没有开发。我们现在看到一些问题,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吃饭,我们要解决能源问题,但是,其实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从整个国际来讲,江河的问题不仅仅是从能源的角度去看,它有多个视角。
我觉得通过我们今天的这个节目,要把江河可以吸引普通老百姓的东西更多的介绍给大家,要推动这些。我们绿家园就有生态游,我们就是让大家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我记得特别有意思,去年五一我们去的海螺沟,我们当时去了二三十个人,我们在冰川下面,大家特别兴奋地照相,结果后来有一个人的爱人晚上打来电话,今天晚上“新闻联播”介绍四川的旅游,就是你们这些人在那儿照相。像这种生态游,应该不仅仅是到漂亮的地方去玩,把这些东西注入进去。
杨勇: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
主持人:就像老百姓说的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什么,和保护江河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去换一个角度,我们去欣赏它。就和水利水电研究院的研究员刘树坤,我们一起去怒江的时候,他就说怒江是景观的长廊,是生物多样性的长廊,是民族文化的长廊,可是我们现在就把这些都给不顾,只是水电能源的开发。我不知道你这次从美国回来以后,是不是以后也要让更多的人跟你一起走进江河?
杨勇:我多年来都是有这种期望的。有时候也是这样做的。近两年来,进入更艰苦的地方比较多一些,是针对问题去的。我以前的行为是尽量和不同身份的人,和一些企业家们去多看看这些地方。我觉得今后包括绿家园,包括今后的一些活动都可以多多邀请他们,把江河的另一面、更丰富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让他们去体验。要不然现在就是水电公司在唱戏,这个地方造福一方、水流开发,就他们在呼吁这些,其他问题就会被忽略了。可能会留下隐患。
主持人:我在德国看过一个工业博物馆,它就在一个废弃的坝上,他给大家介绍这个坝对江河做出的贡献,它为什么现在不用它了。
杨勇:美国也是这样,好几个拆的坝建成了博物馆。
主持人:就让大家了解河流。同时这个地方因为是一个博物馆,每到周末的时候就弄成一个文化节似的,乡里乡亲的人都来了,有的人卖自己种的菜,有的艺术家卖自己的画,有的小孩在那弹着吉他唱歌。我知道现在有的国际组织也希望在中国用他们的理念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杨勇:我做了一个江河博物馆,起名叫峡谷博物馆,就在丽江。我从2003年就开始建了,修了几栋房子建在那,现在没资金了,我很想常年在那建,现在这还是一个梦想。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网友谁有这个能力、有兴趣的话,可以和我们联系。
杨勇:中国第一家江河博物馆,是一个里程碑。
主持人:这是一个机遇。其实我们可以先带着一些人到那去。十几年前,我们成立绿家园的时候,我当时觉得有闲和有钱的人去做的,但是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志愿者,这次奥运会,志愿者起了这么大的作用。不同爱好的人,不同职业的人,有共同的爱好,其实就可以走到一起。我真的觉得江河博物馆应该做。
杨勇:我从美国回来,做的心情更迫切了。我沙盘都做好了,一个200平米的沙盘。
主持人:比如将来走进你的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杨勇:现在能看到沙盘。将来就很丰富了。几乎是横断山的河流都在里面。和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河流,它的相关资讯、相关影像、相关模拟的立体的东西都在里面,规划的相当好。
主持人:今天时间差不多到这儿了,我们非常期待大家能够早一天走进中国的第一个江河博物馆,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杨勇:谢谢。
12、9月23日汪永晨畅谈绿家园九(视频)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8083408.html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汪永晨
【嘉宾】: 光明日报记者 冯永锋【本期话题】:
乐水行-让公众快乐参与环保
一、本地公众愿意关注本地环境,可他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无障碍平台?
二,如何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三、如何走进自然大学?
13、 “环保猫”,你千万别打盹
来源:《齐鲁晚报》2008年09月23日 刘海明
“环保猫”只有把人民大众当成自己的主人,才能与所有的“污染鼠”为敌,逮自己的老鼠,让别人去议论。
9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昆明的阳宗海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事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阳宗海负有管理责任的昆明市宜良县、玉溪市澄江县分管环保的官员,要么表示对污染原因不知情,要么表示不方便说。据悉,当地环保部门并未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只是对严重污染的企业罚款10万元了事。
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阳宗海,由于当地企业排放的废水中砷元素超量,这个高原明珠就这样毁在了污染大户的手中。阳宗海污染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当地职能部门为何没有作为?澄江县政府官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没有任何监测手段” ,“过去我们对砷了解不多,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对砷的处理也很陌生”。
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人。如果对砷一无所知,主管环保工作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明明知道砷的危害,掌握了当地企业的污染情况而故意装不知道,只能说明相关官员在试图推卸责任。事实上,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据专家说,早在一年前,宜良县就已经发现阳宗海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磷肥厂磷石膏是主要污染源之一,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引起当地环保部门的重视。
由此可见,恐怕不是环保部门的领导不知情,而是明明知道阳宗海受到污染,却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诚如专家所说,基层环保部门就像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耗子全部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如果真是这样,“环保猫”打盹恐怕就有被迫的意味。
某些地方政府要的是GDP增长,而污染企业恰恰是纳税大户,更可以为地方GDP增长做贡献,因此,某些地方政府便甘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而环保部门虽然生来就应该扮演猫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预防、捕捉“污染鼠” 的,但是,如果“环保猫” 该捉哪只“污染鼠”、不该捉哪只“污染鼠”,只能看地方政府的眼色行事,想必“环保猫”一年365天就只能“打盹”,只有遇到检查团光临,才勉强打起精神,随便拎出一两只“污染鼠”当作环保政绩供人参观——如此“打盹” 也好,“捕鼠”也罢,都是在演戏。
因此,将地方政府当作主人的“环保猫”,除了奉命“打盹”外,估计再难有大的作为了。“环保猫”只有把人民大众当成自己的主人,才能与所有的“污染鼠”为敌,逮自己的老鼠,让别人去议论。
14、缴了环境税不等于买了“排污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9月23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近日透露,环境保护部正联合其他综合经济部门制定有关环境税收政策,并结合国家节能减排行动提出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建议。
环境税无疑将成为继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之后的又一“环保新政”,体现了政府部门多管齐下、督促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不过,笔者担心企业缴了环境税后可能会进入“三大误区”。
或许有企业会这样想,既然缴了环境税,就买了“排污权”。不仅不能做到减少排污或实现零排放,而且变本加厉,在排污数量和浓度上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将排污量的多少体现在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标准上,防止企业缴了税反而多排污。
可能会有企业认为既然缴了环境税,那么,治理污染就应由政府全额埋单。其实,“环境保护法”早就明确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原则,即便企业履行了缴纳环境税的法定义务,也不能免除治理污染的责任。环境税应单列一项“污染排放税”,税率直接按排污强度分级,严格遏制超量、超标排放,对拒不治污者,应加重处罚,直至关停。
如果因为开征环境税,环保部门就认为对排污企业又多了一道“保险”,可以松一口气,懈怠日常监管,那么,排污企业就会萌生侥幸心理,违法排污,危害环境。因此,开征环境税后,环保部门仍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监管之中。一方面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数据,公平税赋,另一方面加大现场监管频率和执法力度,遏制污染于未然之时,为节能减排提供有效保障,确保一方环境安全。
15、环保官员不知情背后有多少隐情
来源:信息时报2008年09月23日 晏扬
昆明阳宗海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引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然而,对阳宗海负有管理责任的昆明市宜良县、玉溪市澄江县分管环保的官员,要么表示对污染原因不知情,要么表示不方便说(《中国青年报》9月22日)。此事一经媒体曝光,立即遭到了网民的猛烈抨击,而他们抨击矛头所指,已不再是阳宗海水体污染,而是“不知情”的环保官员。
当然,“不知情”并不能成为逃脱责任的理由——环保官员对自己治下的污染“不知情”,本身就是失职的表现;知情而“不方便说”,更是漠视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如果对这样的环保官员进行问责,单凭他们的“不知情”、“不方便说”便应当责加一等。
不过,稍具理性者不难判断,当地环保官员怎么可能对阳宗海如此严重的污染毫不知情?他们说“不知情”,只是不想就此发表看法,与“不方便说”异曲同工——人在官场,慎言是福,尤其对于区区县级环保官员而言,有多少话是他们敢于畅所欲言的,又有多少事情是他们说了算的?
熟识国情的人们都知道,地方环保部门不过是地方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而已,其人、财、物都受制于地方政府,因而在环境执法监督上,查与不查、处罚不处罚哪家企业,以及查处到什么程度,都得看上级领导的眼色行事——环保再重要,也不如头顶上的乌纱帽重要;敢于得罪污染企业,也不敢得罪上级领导。只要是地方政府有意“保护”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此便造成了一些专家所言的“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阳宗海水体污染事件,如果不是媒体披露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注,当地环保部门怎么可能去查?
即使眼下阳宗海水体污染事件已基本上水落石出,当地环保官员仍然顾虑重重。他们没有勇气把失察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也不敢把责任推到某位领导身上,更不敢抖出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为自己鸣冤叫屈。他们唯恐因言获罪,只好把难言苦衷放在肚子里,值此风声正紧的敏感时刻,“不知情”、“不方便说”便成了他们唯一可说的话。
“为什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问题,等发现时已经这么严重?”每次公共危机事件之后,我们都会发出这样的喟叹,这看上去确实很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在现行环保行政体制下,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无所作为不足为奇,一些环保问题被长期掩盖不足为奇,一些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不足为奇……正如潘岳所言:“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项目经理’和污染企业的保护伞,甚至有的地方环保局局长要举报当地污染只能写匿名检举信。”
私下里环保局长写匿名检举信,公开场合环保官员说“不知情”,二者的性质何其相似,其折射出的环保困境何其尴尬!看来,环境保护问题,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确实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