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06-12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社:  我国环境标志已形成完整的标准认证体系

2、新华网:  中国在北部湾投放3100多万尾海洋生物

 

地方信息:

3、中国经济网:  云南鲁地拉水电站工地遇泥石流灾害 8人遇难(图)

4、山西商报:  山西环保执法“嘴硬手也硬”

5、新华网:  江西今年放流1亿尾鱼苗改善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

6、中财网:  辽宁“环境补偿”正式启动

 

人物访谈:

7、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重建 莫超越环境承载力

8、第一财经日报:  叛逆者刘树坤:水电开发“泛滥化”反思

 

环境曝光:

9、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污染大户如何能“先生子后领证”?

 

民间环保:

10、搜狐绿色:  绿家园生态游:玩出来的快乐环保(组图)

 

深度报道:

11、第一财经日报:  专家吁请暂停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区批建大型水坝

12、南方周末:  水利部门采取一切措施,与汛期赛跑——抢救病险水库

13、经济观点报:  环保风暴力不从心 经济激励易先行

 

环境时评:

14、半月谈:  “限塑令”落到实处尚需治本之策 

15、中国证券报:  环保袋:市民是否"环保"得起? 

16、兰州晨报:  致癌秘密何以在矿泉水里隐藏10年之久 

 

 

 

 

1、我国环境标志已形成完整的标准认证体系

来源:新华社2008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370228.html

目前我国环境标志已形成了完整的标准、认证、审核、质量保证等体系,环境标志产品涉及汽车、建材、纺织、电子、日化、家具、包装等行业,已有1500多家企业生产的3万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此间举行的“可持续消费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我国政府在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功能作用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2004年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后,2006年制定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公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2007年为了加大促进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国务院决定对节约能源产品实行强制采购政策。

在可持续消费领域,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截至目前,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已经发布了两批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共有14个种类的444家企业进入到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而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工作作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重要技术支撑,已经有65个认证产品种类。中国环境标志目前已与德国、北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国家签订了合作互助协议。(记者顾瑞珍)

2、中国在北部湾投放3100多万尾海洋生物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12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2/n257451810.shtml

新华网北海6月12日电(记者董峻 梁思奇)农业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2日组织在北部湾投放了3128万尾海洋生物幼苗,意图通过这种增殖放流,改善北部湾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提高渔业生产效益。

当天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有红鳍笛鲷、卵形鲳鯵、斑节对虾、长毛对虾,他们都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类或捕捞对象。放流品种中还有2000只东方鲎,这是一种起源于古生代泥盆纪的珍贵节肢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其特有的蓝色血液可制成检验内毒素的试剂。近年来北部湾曾广泛分布的野生东方鲎数量明显减少。

为保护北部湾生态资源,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广西从1988年开始在北部湾开展海洋增殖放流,到今年5月,累计投放鱼、虾、贝类苗种4亿多尾(粒)。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和越南驻南宁领事馆商务领事苏玉山参加了放流活动。

作为修复生物资源一种有效手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中国有组织地开展增殖放流。2007年全国共投入资金2.64亿元,放流苗种数量94.6亿尾(粒),增殖对象包括大黄鱼、中国对虾、海参、鲍鱼等88个品种,放流水域涵盖江河、湖泊、水库、近海海域,全国各省份基本都进行了放流工作。 (责任编辑:史少晨)

3、云南鲁地拉水电站工地遇泥石流灾害 8人遇难(图)

来源:中国经济网2008年06月11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8/06-11/1278367.shtml

地质疏松加上突降的暴雨,经常会引发泥石流灾害。资料图片

据了解,位于(云南)宾川县钟英乡与永胜县东风乡交界处的鲁地拉电站,9日夜间突然遭遇强降雨,大雨还引发了鲁地拉水

电站工地左岸的鲁地拉村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记者今日凌晨0时50分发稿时止,泥石流已经造成8人遇难,1人失踪,大量人员和设备仍在现场搜救最后一名失踪者。

鲁地拉电站是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规划的8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七个梯级电站。电站规划装机容量为210万千瓦,工程总投资152亿元,由中国华电集团投资开发建设,目前,工程已进行了两年的建设,预计今年12月实现大江截流。

市委办称还没收到报告

10日下午,了解到灾情基本信息后,记者迅速联系了丽江市永胜县,得到的信息是3人遇难、3人失踪。但又向其他单位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复是还不了解。对此,记者于昨日下午又向丽江市委办公室查询,结果市委办公室还没接到灾情报告,但市委办公室对此事进行了协查。下午6时04分,市委办公室才接到由丽江市国土资源局发来的该起灾情的报告。昨日下午,丽江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启程赶赴现场。

经记者多方了解,并经丽江市委办公室协查,到昨日下午6时04分,终于确认9日夜间发生在鲁地拉水电站的泥石流灾害,已造成5人遇难,4人失踪。

强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

报告说,9日晚10时10分左右,因为突降强暴雨,鲁地拉水电站工地左岸鲁地拉村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5人遇难、4人失踪和部分财产损失。其中中国水电八局鲁地拉施工局2人遇难、4人失踪;中冶集团武勘岩土基础工程公司鲁地拉项目部3人遇难。财产设备损失目前正在统计中。

丽江市国土局介绍,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云南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立即启动了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县国土资源局接报即向县政府作了报告,接报后,永胜县政府立即启动了地质灾害预案。

200多人安全转移到右岸

泥石流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并将处于危险之中的200多人转移到了右岸安全地带。

据报称,6月10日零晨1时,永胜县副县长杨建龙、刘文政召集县国土资源局、民政局、公安局、安监局等部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对抢险救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于当夜赶赴现场。接报后,该局及时进行了研究和相应安排,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已于10日上午赶赴现场。

目前抢救工作正有序进行,200多名受灾的施工人员已经撤离至右岸安全地带,以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抢救队伍对失踪人员正在进行搜救,现在灾情已在可控制状态。(来源:春城晚报 王法 秦蒙琳)

4、山西环保执法“嘴硬手也硬”

来源:山西商报2008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373189.html

由省环保局、省公安厅、省检察院联合出台的 《关于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的有关具体规定》正式实施。今后,只要污染造成1人死亡、5亩以上农田基本功能丧失、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等行为,都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随着该规定的出台,今后环保部门发现涉嫌构成走私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环保主管部门认为本部门工作人员涉嫌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环境监管失职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移送。

按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受移送案件之日起3日内,依法对所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有关环境保护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案件或线索,应及时审查,决定是否立案。作者:闫丽霞

5、江西今年放流1亿尾鱼苗改善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6936

新华网南昌6月11日电(记者李美娟)11日,在南昌县赣江边的梁家渡,江西省和南昌市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将850万尾鱼苗投放入江。近期,这样的鱼苗放流行动在江西省各大水域进行,计划投放鱼苗2亿尾,其中,约1亿尾投至鄱阳湖水域。

今年投放的鱼苗以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种类为主。据江西渔政部门介绍,至此,江西省2002年以来总共向境内各大流域人工增殖放流鱼苗7亿尾,其中,向鄱阳湖以及周边水域人工增殖放流鱼苗2.4亿尾。

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可以快速补充生物群体、稳定物种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近年来,江西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努力扩大放流规模,提高放流成效。通过努力,江西省人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有效地改善了全省水域生态环境,行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据介绍,此次鱼苗约一半投放至鄱阳湖水域,主要原因是鄱阳湖水域近年来生态环境亟待改善。鄱阳湖及周边水域近年来因生活工业污水大量排放、过度捕捞、非法挖砂等问题,导致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水域生态质量下降,经济鱼类趋于低龄化和小型化。

6、辽宁“环境补偿”正式启动

来源:中财网2008年06月12日

http://www.cfi.net.cn/newspage.aspx?id=20080612000898&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辽宁省环保局要对辽河流域内实施断面考核,出市断面水质超标的,上游城市要对下游城市予以经济补偿。日前,辽宁省召开辽河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情况通报电视电话会议,"环境补偿制"将于本月正式启动。

据辽宁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辽河流域内已关停了225家造纸企业。但这些企业中,有41家尚未拆除主要生产设备,辽宁省政府要求这41家企业必须在6月15日前全部拆除主要生产设备。否则,辽宁省政府将对所在的县实施区域限批。对于现已停产治理的192家造纸企业,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同时,对污染严重的印染、糠醛企业,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也要坚决予以关闭。

今明两年,辽河流域要建设99座污水处理厂。

同时,根据辽宁省新颁布的《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及补偿办法》规定,本月,辽宁省还将正式启动"环境补偿制"。辽宁省环保局将对辽河流域内实施断面考核,出市断面水质超标的,上游城市要对下游城市予以经济补偿。具体的补偿标准为:干流出市断面:50万元×超标倍数;支流出市断面:20万元×超标倍数。(通讯员 刘征 记者 刘景芳 孙智)

7、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重建 莫超越环境承载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6月12日 彭波

http://env.people.com.cn/GB/7371117.html

(关注·灾后重建的环境安全)

地震灾害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灾后重建要遵循什么原则,如何科学应对?认为,重建离不开规划环评这一国际公认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手段―― 

●重建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

●生态环境必须作为考核灾区重建的基础指标,规划环评必须作为科学决策重建规划的基础依据

目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启动,重建中应注意哪些环境问题,如何用环保的眼光审视灾区产业重新布局?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在甘肃灾区考察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

地震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记者:地震灾害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对灾区生态有哪些影响?

潘岳:这次灾害发生地区恰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灾区地处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地震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可能会严重损害灾区生态系统的基础。

一是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环境灾害;二是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也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群众饮用水的安全;三是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地震将改变部分珍稀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并直接导致其数量的减少,并造成了生态功能的下降;四是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

灾后重建必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记者:灾后重建在环境保护方面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潘岳:灾难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却可以通过制度的进步把灾难留下的经验、遗憾与思考固定下来,以告慰逝者,保护生者。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时,着重要求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这体现了维护灾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国家意志。

记者:有人说重建对产业布局等都是一个机会,而要合理布局,有无科学的手段来保障?

潘岳:重建是个立新的过程,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

灾区重建要切实维护好生态安全,离不开规划环评这一国际公认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手段。

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根据灾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重建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功能分区、工农业生产力布局等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按照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灾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也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从决策源头上引导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合理布局以及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优化发展。

灾后重建环境研究与管理要先行

记者:为有效维护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环保部门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潘岳:环保部门在灾后重建中应该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还将做好更多的统筹管理工作。我觉得,当务之急,要做好如下四项工作:

一是立即开展灾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在对灾区生态环境现状、历史发展趋势等作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灾区拟重建的区域范围、总体布局和规模、功能分区、经济发展布局、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重要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步骤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生态环境适宜性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灾区生态环境对重建活动可承载的能力。

二是科学应对灾区次生生态灾害。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快速评估,科学评价地震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灾区国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区划,按灾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不同类型开发区域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源涵养功能突出的区域应当禁止或限制开发,次生生态灾害高发区应当禁止人居工程恢复与重建,适宜开发的区域也要统筹考虑地质、地震、环保、洪涝的影响确定开发强度。

三是统筹灾区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的环境风险问题,避免整体布局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风险。同时,对灾区已建、在建、拟建的化工石化等高危项目,要开展一次全面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排查。

四是加强流域水电开发的环境风险管理。鉴于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有序开发”,深入研究大规模的流域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特别要做好地震对水库安全的次生环境风险研究,提出这一地区水电开发的指导性意见。对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敏感的地区,要进行地震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提出更高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规划环评(延伸阅读)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

规划环评不仅要对单个项目进行环评,还要对发展规划进行环评;不仅对工业规划进行环评,还要对城市规划进行环评。

8、叛逆者刘树坤:水电开发“泛滥化”反思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12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2/n257450910.shtml

西南诸河是水力发电的富矿,同时也是景观、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应当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新确定西南地区的可开发水电资源量

刘树坤,一个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年轻时,他也曾参加过一些水利建设。身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程师,他几乎参与了我国七大流域所有防洪规划的审查工作。

但近年来,他却公开对日益“泛滥”的水利工程表示不满,主张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义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是学水利的,我们当时搞水利建设就是两个目标:一个是兴利,一个是除害。”刘树坤称,兴利比如建水电站、灌溉设施;除害比如建防洪设施。但问题是以往在建这些水利工程时,只考虑了人类社会的需求,而忽略了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

在水利界,由于刘树坤的独树一帜,他甚至被少数同行称为“叛逆者”。

“怒江是否应该建水电站”成了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题。水电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刘树坤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研究和观点  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一财经日报》:是什么时候、什么事促使你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水电开发开始反思的?

刘树坤:1995年前后,我开始写一本《中国水利反思》的书,重新审视我国水利建设所走过的道路,我发现海河、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流域较无节制的人类活动,造成流域生态系统较为严重的恶化,特别是河湖的污染以及黄河断流等问题已经比较突出。

2000年,我退休之后,更有了比较多的自由思考和学习的时间,2001年又得到一次机会去日本京都大学讲学半年,我集中地收集了有关流域水循环的资料和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国内的水利网站上连续发表了13篇访日报告。这些报告包括了大坝、堤防和水电站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流域水循环、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我在日本完成了《流域水循环和大水利理论》的研究报告,初步打下了在反思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时的理论基础。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存在哪些问题?

刘树坤:主要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比较严重地干扰了流域的水循环,而建设者对此又缺乏认识,因此没有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这些不利的影响,更没有积极地采取生态修复和补偿的措施。因此,流域内大量修建水利工程后流域的生态系统迅速恶化。其次,很多流域采用梯级开发,滚动开发,水库的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当你公开表达这些看法时,有没有受到同行和外界的压力?

刘树坤:目前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观点还停留在理论方面,受到的压力并不大,有些观点还逐渐被流传和接受。但是如果用这种理论去评论一些具体工程可能会有一些压力。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反对我的一些观点,我也希望今后能够联系到一些实际问题,作些有益的争论。我想说的是,我的一些研究和观点还不是水利行业的主流,没有得到过经费的支持,没有得过奖,没有影响到领导的决策。

开发与保护并重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从西南地区考察回来。你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目前水电开发的总体情况?

刘树坤:首先是在开发中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所谓“梯级开发”、“滚动式开发”;大部分水电站是采用引水式水电站,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有些干脆把河床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开采。将来即使有了水,没有了卵石等多空隙的河床质,水中昆虫的幼虫无法生存,鱼类没有饵料也将无法存在。有些水电站的建设将两岸山体破坏了,这样的开发缺少环境和生态意识。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水电所占比例不高,不到30%,已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可开发资源的比例也不高,在20%左右。因此,今后大力发展水电仍然是大势所趋。我国确定了十二大水电基地,西南诸河是重点。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刺激了西南水电开发热潮。预计在今后十几年内还要建设十余座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西南诸河是水力发电的富矿,同时也是景观、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应当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新确定西南地区的可开发水电资源量。

《第一财经日报》:水电开发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何在?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是否相矛盾?如何把握水电开发的度?

刘树坤:目前水电开发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一是体制问题。

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我国的水利开发观念基本是改造自然,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在体制问题方面,目前一些水电开发集团受利益驱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足以限制不合理的开发,而环境和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建立,目前这种牺牲环境和生态功能,过度开发水电的现象无法制止。

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不对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对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和补偿。

每条河流开发的度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看每条河的环境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没有需要特别保护的物种,就像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因为有重要保护物种就不能开发。对河流也是一样,首先要搞清楚它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民族文化的基本状况,确定了需要保护的目标之后,才能确定可开发的度。国际上认为如果对自然河流径流的控制能力超过40%,就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生态影响。

保证流域内居民从中得益

《第一财经日报》: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说,我国水电开发的总量有多大?目前开发的量有多大?还有多大的潜力可挖?

刘树坤:全国的水能资源的蕴藏量大约6.7亿千瓦,总开发量不到20%,这次考察过的几条河都是水电开发的重点。在我国规划的12大水电基地中,西南占了7个,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水电基地装机容量分列第一、第三、第五位,装机总容量相当于十个三峡水电站。其中金沙江可开发水能资源达8891万千瓦,雅砻江全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2494万千瓦;大渡河水能资源蕴藏量3132万千瓦,可开发容量约2340万千瓦。

根据国家电力规划,到2020年,“三江”流域的水电投产规模将达到5170万千瓦,开发利用率62.5%。金沙江流域规划建设大型水电站14座,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2200万千瓦左右;此外,澜沧江在我国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3000万千瓦,云南省境内怒江干流规划12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

按照这样的规划,今后西南诸河将会有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活动。这会对这些流域居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以及流域的环境和生态产生什么影响值得关注。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怒江水电资源还没有开发,但据说怒江流域95%的老百姓要求尽快开发水电资源,以摆脱贫困。你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吗?你认为怒江水电开发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刘树坤:怒江规划了12座水电站,由于对怒江的开发有很大的争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开发活动,但是开发集团正在积极准备,地方政府也比较急,希望尽快开始水电开发。一些地方正在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将沿江居民迁移到新居民区,与移民签订土地租用协议,为水电开发作准备。

是不是95%的老百姓要求尽快开发水电资源我不知道,也不知道这样的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但是我看到的情况在前面已经提到一些,移民的生活还有很多问题,开发后的遗留问题也很多,农民的基本态度是不反对国家的建设,但是要政府很好地考虑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些还要很好地解决。

通过考察,我个人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看法是,最好不要开发。原因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价值、民族文化价值、生物资源库的价值已经开始升值,可能会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作为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其价值会日益升高。流域的居民也会从这种独特价值中获益。

我们的认识可能有局限性,对于怒江原生态的价值可能估计不足。英国已经投入巨资保存沙漠物种的基因,石油、水资源的争夺之后可能是物种资源的争夺。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物种资源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有发展的余地呢?

《第一财经日报》:在开发水电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水电资源利用与百姓脱贫致富的关系?

刘树坤:首先流域的开发目标应当是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流域优先获得开发的利益,不是利益集团将流域开发的利益带走,给流域留下很多麻烦。在流域水电开发中对流域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公平的评估,首先在水电开发取得的利益中将这些需要补偿的费用留下来,用于流域的环境和生态补偿及修复。

其次,应当按照全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确定提高流域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的指标,并把落实这些指标作为开发者的社会责任。既保证所开发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流域内居民从开发中得到利益。

《第一财经日报》:我记得你曾经提出过“大水利”的概念,这与传统的水利有何不同?

刘树坤:“大水利”的概念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水利理论与现行的传统水利理论有本质的区别,我从13个方面比较过它们的差别。但是主要区别在于:强调流域综合整治与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流域的开发目标是提高流域自身的富裕度、舒适度(包括其他生物的舒适度)和富裕度;流域的开发与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从“大水利”的理论来衡量,目前在西南诸河的水电开发中显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刘树坤背景

●1940年生,山东新泰人

●196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毕业

●1983年以后从事水灾害及湖泊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大江大河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研究》课题组院外专家

●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所长

资料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9、污染大户如何能“先生子后领证”?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8年06月12日■新华社记者 葛如江

http://env.people.com.cn/GB/7371070.html

安徽省天康药业有限公司自1998年起一、二期工程相继投产,但至今没有履行环评手续,无污水处理设施,未足额缴纳排污费。安徽省环保局近日公布,省环保执法人员在企业排污口处看到黑红色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出,色度和COD浓度均严重超标,对环境极为有害,并表示要依法处理这家企业。

依法处理当然应该。但据报道,环保部门只是责令这家企业立即停产,并在7月30日前完成环评手续,否则将处以最高限额罚款。很显然,这样的处理不会伤及污染企业一根毫毛。一家污染环境长达10年的企业,只需补办环评手续,无须为其违法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而且“补办手续”的时间宽限到了两个月。这样的“依法处理”对这家企业、对其他类似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依法处理还涉及执法者自身。试想,一家企业10年未作环评,无污水处理设施,未足额缴纳排污费,当地环保部门会不知道?就算是真的不知道,是否也有个失职问题?

据记者了解,这家医药制造企业在当地乃至全省都是一家有影响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省级环保部门不了解可以,市级环保部门不了解也可以,难道就在身边的环保部门也不知道?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没有一个作为的,让人匪夷所思。

一家企业严重污染环境长达10年时间而无人过问,必然有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应该让它大白于天下,真正依法处理。“补办手续”式的处理虽能保护企业眼前利益不受损失,却无法促使企业下决心保护环境,更无法让百姓相信环保部门是保护环境的。

当前,节能减排成效已经显现,但任务依然繁重。中央一再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十年未环评”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有些官员心中没有群众,没有长远打算。如果这样的行为得不到查处,节能减排目标何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做到?

10、绿家园生态游:玩出来的快乐环保(组图)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06月11日 苏苏

http://lvse.sohu.com/20080611/n257431424.shtml

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如果说绿家园志愿者初创时的这一宗旨,还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却让我们看到这一理想在一点点由事实得以证明。——汪永晨

2008年5月1日绿家园生态游在河南兰考

绿家园生态游:玩出来的快乐环保

成立“绿家园”组织之前,汪永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见识了诸多环保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她萌生了成立了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想法,这个组织不设门槛,不要会员制,只要你热爱大自然,就可以来。这个组织是向往绿色、热爱自然人的家园。

2007年10月1日绿家园生态游

用汪永晨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拉一伙子人来做事,希望更多的人来分享大自然的美好”。她常对大家说,“来做游戏吧,来玩!”然后带领着一大群男女老少奔向大自然;他们到内蒙古的恩格贝大沙漠种树,去山东蓉城天鹅湖观鸟,在北京郊区种西红柿,看星星,甚至在大街上捡垃圾。因为快乐,更多的人加入,连北京的一群外国留学生,都成为“绿家园”的追随者。想像中枯燥的环保活动被她组织得像旅游一样,有志愿者说,参加绿家园的活动比旅行团便宜,有激情,有能量,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2006年暑假绿家园生态游在大兴安岭

从1996年组织创办到现在,“绿家园”从当初的2、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人。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在汪永晨的带领下玩出来的。参加者自己出钱的活动占99.9%。花钱,少则北京郊区观鸟,租辆大巴车,每人20块,鸟也认识了,北京周边的生态也关照了。北京顺义的一块湿地就是一些爱鸟的人从商人的手里“抢”回来的,那里差点就成了高尔夫球场,现正在规划北京第一个湿地公园。多则春节怒江行,每人3900块,就这样,还有人报不上名,因为当地老乡家的接待能力有限。有一次内蒙草原生态游,多走了几步,志愿者们还出了趟国,看到了染红了天的夕阳落在俄罗斯的大草原上。

2007年五一节绿家园生态游在四川海螺沟

为热爱大自然组合在一起的绿家园生态游志愿者,这些年自掏腰包登了7896个台阶上了梵净山、翻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客拉山走进了三江源;镜头里装下了新疆南北江的风情、内蒙古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最后的原始森林及五颜六色的湿地;当年柳宗元笔下永州八记中的小桥流水、永定河源头的神头泉都留下了志愿者留在心里的欣赏的目光和带不走的生态足迹中。对于生活在虽不富裕却诗情画意的山中,水旁的老乡们来说,志愿者们在那儿花的钱,是生态扶贫,是履行世界公民的义务,更是一起关爱大自然尽的一份敬畏之心。

本着这种追寻快乐,与大自然交朋友的原则,十年来,绿家园志愿者在山东荣城和大天鹅一起过新年;在江苏盐城和黑龙江扎龙与丹顶鹤过冬度夏;走进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拍到了大熊猫懒懒地坐在树上的模样;目睹了福建梅花山野化华南虎的过程;在武汉和当时世界上仅存的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一块度过了它豚生的最后时光;在洞庭湖,鄱阳湖,数到过上万只千姿百态的水鸟;在壶口黄河边种下的一棵又一棵的树已能遮风避雨;在内蒙古科尔沁,赛罕乌拉,奥罕旗的沙地里插下的黄柳,埋下的荆条也已开始阻挡风沙。

这些年,绿家园志愿者的环保活动,给志愿者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很难统计。每个人得到的快感也不一样。有乐大自然里绿色的;有乐远离城市,远离现实的;有乐寻找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艳丽的鲜花的;有乐找到了友情亲情的;也还有乐自己的孩子长了见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懂得关心他人的品德的。

参加绿家园生态游种树、观鸟、生态游志愿活动的,很多人来了一次就成了“播种机、成了“宣传队”,下次不单自己来,还要带上三亲六戚、狐朋狗友。每个人来的目的也许各有不同,但热爱自然是共识,是志同。道合也让各位把自然当了课堂,把自然当了家园。

【小贴士】

怎么样参加绿家园生态游?

1、给绿家园打个电话:86-10-84039930,留下您的姓名,今后有活动绿家园一定会通知您;

2、上网:www.greensos.cn,各种信息都会写在上面,想去就发邮件或电话报名吧。

想了解以往绿家园生态游的信息,还可登录绿家园网:www.chinagev.org.cn

绿家园生态游什么时候开展?

节假日前网上一定有绿家园生态游的消息。七天长假一个不落,三天长周末现在也利用上了。

活动费用如何收取?

每一次活动费用都是AA制,没有利润这一说。大家都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的志愿者。

活动如何组织和安排?

吃住行,交了钱,这等事就都不用操心了,由绿家园办公室和当地旅行社、保护区、或当地志愿者统一安排。

每次生态游,绿家园会请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的专家讲解当地的生态,也会让关爱自然的朋友们各自阐述自己对自然的认知,对自然的关照,在保护自然中的行动。

11、专家吁请暂停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区批建大型水坝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12日章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612/02102270343.shtml

部分地质、水利、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日前在京呼吁,对四川地震灾区所有水库进行详细的摸底排查已是当务之急。在各项风险评估完成之前,应暂停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批准和建设大型水坝。

这些专家包括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勇、四川区域地质勘探大队总工程师范晓、中国水利水电规划院研究员刘树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易生、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自然之友总干事梁晓燕、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等。

在日前举行的“四川龙门山地震后西南水电评估研讨会”上,专家们审议了准备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应暂停批准和建设大型水坝》的建议书。

据马军介绍,在此次地震灾难所暴露的诸多问题中,水坝安全性问题成为极为突出的一个,而水库一旦失事,由此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有可能超过地震。

5月25日,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国新办第十五次发布会上透露,地震造成四川、重庆、陕西等8省市水库出险2380座,险情主要为大坝裂缝、坝体滑坡、溢洪道毁坏、泄水洞垮塌、防浪墙断裂、坝坡塌陷等。其中有69座水库存在溃坝险情,存在高危险情、次高危险情的水库分别达到320座和1991座。

西南地区受板块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西、滇西北地区的高山峡谷,本身就是强烈的地质切割和抬升的产物。

“由于地形上的急变与反差,在我国西部造就了世界上罕见的水力资源富集区,但也正是由于地质环境的极不稳定,这里也成为我国水电开发中地质环境风险最高的地区。”范晓表示,从水电开发的地质环境成本来看,西南地区并非得天独厚,而是充满危险与挑战。

专家介绍,川、滇两省正是中国地震最为多发的省份之一,仅四川就分布着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而滇西北地处横断山脉,同样是地质运动活跃,属地震多发地区。

而目前的西南水电开发的许多重点水库与这些地震带交错甚至重合。“大渡河上的水电站地处鲜水河地震活动带;雅砻江水电站与安宁河、则木河地震活动带相邻;金沙江溪洛渡电站位于永善地震活动带;澜沧江、怒江规划电站群位于三江并流构造活动带。”杨勇说。

 “目前多数水库处于空库运行状态,还不构成威胁,但随着汛期的到来和上游地质灾害成灾以及电站未来蓄水运行,水库安全隐患将日益显露。”杨勇说。

在这份建议书中,专家们提出五项呼吁:对西南地区各大型水坝的地震烈度重新进行评估;对密集梯级水库在地震发生时可能给沿岸和下游地区带来的巨大风险重新进行评估;对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对震区和西南其他存在地质不稳定情况的已建成水坝,制定专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对西南地区密集、高强度梯级水电开发的整体规划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专家们要求有关部门,在上述工作完成前,暂停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批准和建设大型水坝。

12、水利部门采取一切措施,与汛期赛跑——抢救病险水库

来源:南方周末 2008-06-05 曹海东 实习生 蔡木子 薛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74

重庆市永川区水务局从2008年1月起出资540万元对大安、三教、中山路等10多个镇街的30座水库的大坝、溢洪道、涵管、卧管进行除险加固。 CFP/图

与汛期赛跑

在全国公众目光投向堰塞湖的时候,汛期已经来临,一场堪比地震的次生灾害——水库安全正在逼近灾区。

为此,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省(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震损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

5月25日,水利部官员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重庆、云南等八省市共2380座水库出现险情,其中四川1803座,占76%。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病险水库群尚不为公众所知。据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建国以后,我国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其中病险水库已经达到了3.7万多座,其中一些水库也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

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抗震设 计 专 委 会 主 席 MartinWieland博士提醒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在四川这样的山区发生强烈地震时,可能会引发成千上万起岩崩和山体滑坡,这将损害水坝,导致水坝变形、开裂等等。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大地震(震级7.6级)导致240座水坝出现险情,“幸好地震时,这些水库大多是空库。”MartinWieland说。

5月29日,财政部宣布再次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加强灾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此前,财政部已下拨了水库抢险应急资金4亿元。

3万多座病险水库背后

中国向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也因此成为水库大坝大国。目前,这3万多座病险水库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中国“大跃进”以及“文革”期间建成。

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不少水库设计和施工质量“先天不足”,现在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量水库存在安全隐患。

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跃进”时期建设的水库从设计到施工大部分没有严格遵守规范,“人老了,就有病了”。所谓“三边”工程(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根据潘家铮等主编的《中国大坝50年》一书中记载,中国的大坝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50年到1957年为发展期,以治理淮河起步;1958年到1966年是中小型水库建设的高峰期,其中1963年8月海河特大洪水,让许多水库经历严重考验;1967年到1986年建设大坝速度减缓,1987年之后建设速度回暖,一些高坝、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始兴建。

1975年8月,河南淮河上游特大洪水造成两座水库失事,导致河南省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京广铁路中断行车半月之久。

此次事件之后,水库主管部门重新评估全国水库防御暴雨的能力。在采用新的防洪标准之后,主管部门发现,一大批水库不能符合新的标准,成为病险水库。

从此,水利部门对水文资料的积累越来越重视,准确度也越来越高。中央也和地方明确了水库管理的分工,大型水库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小型水库由地方管理。对一些病险水库,当时就开始做加固,前期做了一些评估,然后根据等级的大小采取方案。但是,仅仅鉴定一遍是否是病险,是否需要加固,就需要很长的周期。

长期研究溃坝的水利专家刘树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75·8”水库失事后,水电部曾要求考虑根据可能最大的洪水标准来校订水库防洪标准,但是施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足以支持如此高要求的标准,此后,就一直在讨论如何设立防洪标准。

为了安全度汛,水利部门这几年主要的对策是,汛期一到,就降低没有除险加固的水库的水位。结果,一些地区出现了当地农民多年守着水库没水吃的局面。此次汶川地震后,主要病险水库采取的方式也是降低水位以及空库运行。

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水库库内淤积严重,坝体、坝基渗漏,溢洪道、泄洪洞的闸墩、洞身等部位出现裂缝。还有些水库的观测、预警设备老化,有的干脆没有这些设备。

很多病险水库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湖北省天门市绿水堰水库,坝基渗漏,当地水利部门估算,这个中型水库每年有470多万立方米的水白白流走。

目前病险水库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人口聚居区的上游,严重威胁下游的土地、人口安全。甚至在京广、京九这样的南北交通大动脉附近也存在大量的病险水库。2005年9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龙潭乡突降暴雨,混撒拉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经过三天三夜抢险,大坝才保住。

专家们呼吁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在灾害发生前,就应该将相关风险信息公开,这样企业、公众在进行投资或者盖房子的时候就有所选择,这也是国际惯例。”刘树坤说。

刘树坤的研究表明,我国发生溃坝的水库都是小型水库。1980年代以前每年平均溃坝七百多座,1990年代每年平均溃坝二百多座。随着治理病险库加强,近几年溃坝有减少趋势,但是危险一直存在。

上一页12下一页

13、环保风暴力不从心 经济激励易先行

来源:经济视点报2008-06-12李婷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723691213250214_1.shtml

在环保复位的过程中,“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强势的形象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维护环保的权威。

6月2日,河南省环保局发布信息称,2007年河南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

时隔两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内地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收紧,仅2007年就有1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因环保问题而“搁浅”,涉及融资总额84亿元。此外,全国有总投资额近1.5万亿的377个工程项目因涉高耗能、高排放被否或暂缓审批。

“环保风暴” 侵袭企业。面对如此情况,河南将如何调节?企业将如何应对来势凶猛的环保风暴?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环境与经济同向发展?

6月4日,在河南省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高峰论坛上,《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污控司副司长、国家总量办副主任赵华林。

节能减排分解到位

经济视点报:根据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06年减排3.76%和3.7%,首次实现“双下降”,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赵华林:实现“双下降”是河南省环保治理工作的一个良好表现。

从整体上来说,在当前环境形式依然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要做到“分解到位,责任到人”。

目前,很多省份已经把节能减排的环保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市县,当地的主管部门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且还对环保责任目标进行定时的调度、通报、督察等手段,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据我了解,河南的每一个县还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作为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10大实事之一。

经济视点报:作为一个硬性的规定,每一个县都建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污水处理厂是否能够持续运转,会不会出现闲置的问题呢?

赵华林:河南有近1亿人口,16.7万平方公里土地,每平方公里大体上就是600百人,这个人口密度是相当大的。对生活污水或者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既保证人们生活、生产所需,也是改善河流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建设污水处理厂是毋庸置疑的,污水处理厂建好后,要将合法化运行作为重点,避免先建设后补偿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还应该发挥财政作用,建立有效机制,以防企业出现闲置情况对企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呼唤政策先行

经济视点报:环境保护部自2007年开始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有10家企业84亿元的上市融资申请因环保问题被否决或暂缓。有人将把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称为“风暴”,您如何看待这种严厉的措施?

赵华林:在环保复位的过程中,“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在不同部门、地方和行业的利益冲突之间,强势的形象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维护环保的权威。

但“风暴”也只是传统的行政手段,一般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被否或暂缓审批。然而,在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这种以行政手段为主、末端治理的方式,特别在不少排污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重要税收来源的情况下,要彻底遏止环境恶化的趋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除了环境指标的考核问责制度未到位外,从经济上讲,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经济视点报:正如您所说,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哪些指导建议?

赵华林:其实,环保经济政策的出台、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除了环境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太轻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守法的内在动力。环境经济政策,就是要给企业这种激励和约束,因为它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企业的行为。

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指出,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在保险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制度,可以大大化解风险,减少环保投入成本。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与保监会将选择三类企业进行试点,列入首批试点的省份和地区将有浙江、宁波、河南、苏州等地。

环境优化经济

经济视点报:环保的观念自从诞生起,就好像与市场行为成为对手。要发展经济,就要牺牲环境;要保护环境又要以经济的停滞和市场的缓慢发展为代价。你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赵华林: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两者对于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做到兼顾、兼得,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人们今后生存与发展。

环境保护应该对经济起到优化的作用。就是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向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新形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

在这个阶段,环境不再是被经济增长所牺牲、排斥的因素,相反是促进和改善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视点报:如何进一步完善、发挥环境优化经济的作用?

赵华林:环境问题是企业外部的产物,因此要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也就要将外部因素内部化,让企业通过自身的循环,消化污染的因素。而只有实施一系列的环境经济政策、措施,才能迫使企业这样去做。

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种类不多,而且环境经济手段只是作为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在新形势下开展环保工作,关键是要从行政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当前,环保部已经在出台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扩大至与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商务部等部门合作,联合推出环境财税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措施,并加强对出口企业环境管理。

预计今后国家环保总局将在一年内出台若干政策,两年内完成主要政策的试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工作也将对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盈利情况产生实质性影响。

因此,在我们考察企业利润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其社会责任,也要充分考虑环保治理工作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

但“风暴”也只是传统的行政手段,要彻底遏止环境恶化的趋势,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经济的政策体系。

14、“限塑令”落到实处尚需治本之策 

来源:半月谈2008年06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6/12/content_8352206.htm

6月1日开始,酝酿已久的“限塑令”开始正式施行,商场、超市不再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然而一些环保人士和环保专家认为,要真正让“限塑令”令行禁止,不留死角,除加强监管外,尚需治本之策。

塑料袋告别免费时代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在“限塑令”施行当天,记者在重庆市主城区部分大型超市看到,在超市醒目处,都张贴着国家“限塑令”的通知。位于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的永辉超市收银员告诉记者,从6月1日营业开始,超市就不再给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超市准备了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塑料袋,价格分别为0.3元、0.2元、0.1元。

对于“限塑令”,许多市民都持赞同态度。正提着菜篮子在永辉超市购物的张大妈说,她一个多月前从电视上看到“限塑令”的消息后,便买了个竹篮子。“虽然不如塑料袋方便,但为了保护环境,还是少用塑料袋好。”

长期呼吁治理“白色污染”的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说,早在10年前,他就和一些环保志愿者奔走呼吁治理“白色污染”,减少使用塑料袋,使用竹篮、布袋等替代品。“限制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不便,但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点牺牲也值得。”

落实有“死角” 政策在“缩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限塑令”在商场、超市等地执行较好,而一些小商店、农贸市场、路边店等则对“限塑令”置若罔闻,成为“限塑令”落实的“盲点”。

在位于渝北区冉家坝的万隆农贸市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商贩仍然免费向顾客提供超薄塑料袋。当记者向一个商贩问是否知晓“限塑令”时,他说好像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过,但是商场管理方并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执行。“来这里买东西的多是收入较低的市民,如果塑料袋要收费,恐怕很多顾客都要被吓跑。”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是否将连卷塑料袋、保鲜膜之类的塑料制品纳入有偿使用范围,还没有定论。记者在各大超市和卖场中看到,这种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并不比塑料购物袋少。

永辉、新世纪等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顾客买生鲜食品,每种食品用一个塑料袋;买虾贝等活海鲜时,往往套两个袋子,以防漏水;蔬菜、水果、面包等也是分类包装。“这些塑料袋都由顾客自行撕取,经常是一卷100个不到1小时就用完了。”

“限塑令”落到实处尚需治本之策

“限塑令”的有效执行涉及塑料购物袋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各个环节,监管量大面广,涉及部门多,且目前政策未赋予相关部门有效手段,监管缺乏力度。以重庆市为例,全市有超市921个、商场474个、集贸市场2000余个、个体经营户65.79万户。集贸市场和个体商店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地点分散,缺乏统一管理,是监管和执法的难点。此外,0.025毫米的标准难以用肉眼判定,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测量,给监管工作带来难度。

环保专家认为,要使“限塑令”真正落到实处,从国家层面要及早制定配套制度和规范标准,地方政府尽早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场所、塑料购物袋的概念和范围,明确该项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制定较详细的监督办法和违规处罚规定,为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提供依据。同时,执法部门要密切配合,特别要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等“禁塑限塑”薄弱环节和难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在生产领域要严查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加工厂”,从源头减少或杜绝超薄塑料袋进入流通领域。此外,还要加强塑料袋的回收利用。

吴登明表示,消除“白色污染”,不是简单地靠一纸法令就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徐旭忠 王胜先)

15、环保袋:市民是否"环保"得起?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8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72040.html

“限塑”后,环保购物袋成为市民必备的物品。现在看来,环保购物袋价格是否合理、市民是否“环保”得起,成了“限塑令”能否成功推行的首要问题。

细观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超市的环保袋多由无纺布制成。这些“贵族”化的环保购物袋,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价格,对用惯了免费塑料袋的市民来说,无疑是“天价”。

不少市民认为,对“限塑”他们表示支持,但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非环保产品的“替代”工作。在物价大幅上涨的今天,购物袋除了环保之外,还要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如果购物袋不能“平民化”,就意味着多数人用不上。如果多数人用不上,将会直接导致“限塑令”被“架空”,成为一纸空文的后果。

一位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士认为,“天价”环保购物袋显然有悖“限塑令”的本意。“限塑令”不是一刀切的指令,而是要求节制和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更不是要在限塑之后用环保购物袋去大赚特赚。有偿使用环保塑料袋,如果没有相关措施配套实行,商家很有可能以此作为赚钱的契机。该人士还认为,作为商家应该创造多种条件减轻消费者负担,适当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

如上所言,在“限塑”后的几天时间内,一些超市推出了购物免费赠送环保购物袋活动,这些免费发放的环保袋成了市民眼中的“宝贝”。有不少市民专门为了拿到免费环保购物袋,一连几天到该超市购物,每天到该超市购物的人排起长龙,超市营业额增加了不少。

有市民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商家可以动员企业“捐赠”环保购物袋,作为回报,在环保袋表面印上捐赠企业的广告,达到消费者和企业“双赢”的效果。这样做既可鼓励市民循环使用环保袋,同时配以环保宣传,以减少塑料袋“白色污染”。(文/程娇)

16、致癌秘密何以在矿泉水里隐藏10年之久 

来源:兰州晨报2008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72820.html

“溴酸盐”,一个不为消费者所熟悉,但饮用水行业皆知的名词,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及国家去年开始为矿泉水新标准征集意见,这个隐藏在中国饮用水行业中10余年的“秘密”开始浮出水面。军事医学科学院马秀英教授就标准中的溴酸盐问题曾对媒体表示,饮用含有微量溴酸盐的饮用水,短期内不会对饮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但是长期饮用高溴酸盐含量的饮用水,将增加癌症的患病率。(《信息时报》6月3日)

虽然我们不太熟悉这“溴酸盐”的名词,但一个事实让人惊心:中国的矿泉水标准中,一直以来都没有“溴酸盐”的标准。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技师岳银玲等人,对北京超市中瓶装矿泉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两种瓶装矿泉水的“溴酸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保局所规定的饮水最高允许浓度。其中一种的含量,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保局规定最大容许浓度的5倍,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癌性。

2004年3月,可口可乐公司在英国销售的瓶装水,在一次抽查检验中被发现“溴酸盐”含量远超过英国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公司不得不在欧洲地区全面回收该产品,总计数量有50万瓶之多。但在中国,虽然在饮用水行业中这是个公开的秘密,广大消费者却一点也不知道。去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矿泉水年会,专门就“溴酸盐”话题进行内部讨论时,禁止记者采访,记者只能以其他身份“混”进会场,得以听到了一些行业内幕。

奇怪的是我国矿泉水产品一直无溴酸盐相关国家标准,更为奇特的是国家对于原有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修改过程。矿泉水国标的修订版本就是按照行业、企业等各个部门意见总结而成。按照我国矿泉水企业设备目前的现状,要把“溴酸盐”的指标降到国际标准的范围内,更多的企业就有可能要退出市场,可想而知企业是什么态度。本来在新标准的第六稿中添加了溴酸盐的指标,但第七稿就被删除了,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国家和政府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才设立了众多的部门管理和监督饮料食品卫生。但我们的监督管理部门似乎就等着企业“良心发现”,制定标准要看企业的脸色,企业的脸色一不好看,“标准”就难产,更别说执行了。这种情况下,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护?一个“行业秘密”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隐藏10年之久,还让它一直存在下去吗?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