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在新疆与千年古城相遇之七】​小河墓地的生殖崇拜(下)

【在新疆与千年古城相遇之七】小河墓地的生殖崇拜(下)

汪永晨 楼兰古国的神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世界科学家前往。在交通条件极其不发达的上世纪,他们有的在沙漠中渴死,有的则被巨大的沙尘暴深埋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的更是遭遇到了沙漠中的毒蛇,能顺利到达那片秘境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是这样,不顾一切前去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为地处沙漠地带,常年干旱使得这座空城里散落的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挖掘古墓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件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文物:一具迄今为止保存得最完好的干尸。经过科学家们的一一验证,这具干尸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公主。

2021-07-17


楼兰古国的神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世界科学家前往。在交通条件极其不发达的上世纪,他们有的在沙漠中渴死,有的则被巨大的沙尘暴深埋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的更是遭遇到了沙漠中的毒蛇,能顺利到达那片秘境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是这样,不顾一切前去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因为地处沙漠地带,常年干旱使得这座空城里散落的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挖掘古墓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件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文物:一具迄今为止保存得最完好的干尸。经过科学家们的一一验证,这具干尸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公主。



当所有人看到小河公主的容貌时,都为之惊叹,那眉毛,那脸颊,还有那性感的嘴唇,就跟活着的时候一样。
她那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薄嘴唇和微露的牙齿,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微笑。
“这位‘神秘微笑的公主’已经傲视过沙暴多少个春秋,聆听过多少次在‘死亡殿堂’中回荡的风啸声。”这是一位24岁的瑞典考古人对小河公主的形容。
在检测中发现在小河公主的脖子处和胸部都有奶类,考古学家怀疑小河公主或正处于哺乳期。后来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小河公主的腹部有微微凸起的痕迹 。也有说在干尸下的垫布上发现血迹。一段时间以来,考古学家推测年仅25的她,可能是因为难产而死。
那么,这位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呢?人们开始对她展开了各方研究。
从她的容貌,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小河公主”身形娇小,仅有152厘米,但皮肤白皙、高鼻深目,毛发呈现亚麻色,长发及胸。这些特征,表明她并非属于亚洲人种,有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的欧洲美女。经DNA检测,考古学家验证了这一推测,并指出了具体的人群来源方向。
小河地区的早期人群与欧洲、西伯利亚等地的人群关系密切。到了晚期,人群中开始出现西南亚、东亚成分,及各地人群跨洲迁徙通婚的结果。



如今的她,虽然只是一具干尸,却见证了曾经丝绸之路的繁华,见证了那个时代灿烂的融合文明。
经科技测年可知,“小河公主”的年龄远比楼兰古国要早,其生活的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早期,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楼兰的兴亡大体发生于千年之后的秦汉时期。



同时,通过对小河公主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小河地区的人很有可能以肉食为主。因为,小河公主身上涂了一层奶酪,这表明,当地人的主食极有可能是奶制品。
在小河墓地,考古人伊弟利斯说:“我们揭开牛皮,棺木在牛皮的包裹下新鲜如初,棺内甚至没有一颗沙粒进入,墓主人就安睡在像船一样的棺木中。原始但安全的设计使我们得以窥见他千年前的入睡时刻。”



两根胡杨树干被加工成一对比人体稍长一些的“括号”形,这是棺木的侧板,“括号”两头对接在一起,将挡板楔入棺板两端的凹槽中固定,没有棺底,棺盖是10多块宽度依棺木弧形而截取的小挡板。



活牛被当场宰杀剥皮,整个棺木被新鲜的牛皮包裹。牛皮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收缩,沙漠中干旱的气候会蒸发掉牛皮中所有的水分。
最后牛皮紧紧地、严密地将棺木包裹,表面变得像盾牌一样坚固,棺盖——那些摆放上去不加固定的小挡板便因此非常牢固。
死者躺在沙地上永远地睡去,木棺,像倒扣在岸上的木船,将死者罩在其中,隔绝了生与死的时空。



根据目前发掘的保存着原始状态的墓葬,可以推断当时墓葬的埋葬过程。先挖沙坑,然后将包裹好的死者放在适当的位置,再依次拼合棺木,覆盖盖板,牛皮,继而在木棺前后栽竖立木、木柱,最后在墓坑中填沙,继而堆沙。
棺前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大部分被掩埋,棺木前端的高大木柱上端则露出当时的墓葬地表,成为明显的墓葬标志物。
由于流沙的直立性差,在发掘过程中,很难确定最初墓穴的大小和深浅。
木棺内均葬1人,头部大致向东,均仰身直肢。此外,有的木棺中所葬的是裹皮木雕人像。



带我们进去的人说,女性的旁边就是一个男性的木雕人,男性的旁边则是一个女性的木雕人。但是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明确记载。



“雕像制作粗放,用一块胡杨木简单地雕出人的头、躯干和下肢,躯干两侧各加一根略弯曲的细木棍作双臂,面部随意刻出细槽状的双眼、嘴和微隆的鼻子,用一张完整的去毛猞猁皮将木人从前向后牢牢包裹,这种木雕人像大概是某一死者的替代物,其葬式、葬俗与真人无异。”伊弟利斯介绍说。



小河墓地的沙丘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一层墓葬一层沙堆垒起来,向下还有多少层、这样的棺木到底有多少,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无疑,小河墓地具有神秘而夸张的生殖崇拜。目前发掘出的最大“男根”矗立在墓地的中央,高出地表187厘米,顶部呈尖锥状,通体被涂成红色,上端线条浑圆,中段被雕成9棱形,伊弟利斯认为它“充溢着极其神秘的意蕴”。



小河墓地的女性死者棺木前部的立柱基本是呈多棱形、上粗下细,高度一般在1.3~1.5米左右,上部涂红,缠以毛绳。卵圆形立柱象征男根,桨形立柱象征女阴,这种指向毫无例外。
最大的桨形木柱高出地表202厘米,上部为椭圆形的桨叶,桨叶下为方柱,方柱的上部横向刻出7道阴舷纹。
“为何如此之宽?”贝格曼曾对这种桨形木柱大惑不解,他在其著述《新疆考古记》中写道:“不管怎么说,这些桨形物预示着埋葬在这里的人们生前经常划桨。”



木棺中沉睡的逝者只带着简单的随葬品。除随身的衣帽、项饰、腕饰外,每个墓里必有一个草编的小篓,死者身上大多覆盖大量的麻黄草枝条。考古学者正试图解释这种独特的丧葬寓意。
小河墓地的发掘显示青铜已经出现,但似乎并没再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或器皿,它可能是一种饰物,或者因某种象征意义而镶嵌在木制品上,而草、木、皮、毛可能是当年这里生活的主要依赖。



小篓用植物的茎杆、根茎纤维密实绞编而成,有鼓腹形、圆柱状,有圆底、有尖底,形态各异。每只小篓上都有提梁,提示着小篓始终提在小河人的手上。
当年的人们巧妙地利用草的不同光泽和质地,编出明暗相间的三角纹、阶梯纹。
最为神奇的是这些最易腐朽的草编,却历经几千年而崭新如初。小篓内通常都有麦粒、粟粒等干结的食物。
“制作这些小篓需要相当的技巧,他们对形状与比例的掌握值得钦佩,完全可与那些在这里出土的所有木桩上面的雕刻花纹相媲美。”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惊叹。
这里出土的木器还包括用红柳枝制作的冥弓,将红柳杆削尖插入芦苇杆制成的箭,红柳枝做的木别针,木梳、木祖、木雕人面像等。



逝者身上裹有毛织斗篷,草编的小篓都在斗篷外的右侧。斗篷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是原色羊毛纱,分别有白色、灰白、浅棕、深棕,在斗篷的底边还用经线结出稀疏的饰穗。
腰衣也是羊毛织物,男性腰衣形似腰带,下端有饰穗;女性腰衣如短裙。逝者无一例外地头戴尖顶毡帽。帽子通常是本色羊毛的,白色的羊毛上缀着红色的线绳,帽子缀有鼬皮,有的鼬头悬在帽子的前部,有的还绑有羽饰,羽毛用红色毛线绑在细木棍上插在帽子上。不同的是男性毡帽多高尖,而女性则宽圆,此外还有牛皮或猞猁皮缝制的短靴,通常靴底毛朝外,其余部分毛朝里,一根粗绳将靴子拴在脚踝上。
经鉴定毡帽上的鼬鼠属伶鼬,擅捕鼠类,现今新疆也有广泛分布;而羽饰所用羽毛极可能是鵟或雕的羽毛。
在一些女性死者身上还发现了玉手饰和项链,棕色的头发和红色的毛线缠绕的项圈,缀着大理石或蛇纹石玉片。随风飘舞的长羊毛穗饰,手臂上简单的玉珠,脖颈上粗毛线捻成的项圈,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美的追求。
麻黄枝被安放在每一个死者身旁,至于麻黄枝的功能及寓意,据猜测:麻黄在一些原始宗教中被视为不朽之物,似与防腐有关。



小河墓地的人说的语言一直是个谜,但梅维恒博士认为可能是吐火罗语(Tokharian),印欧语系中的一个古老分支。塔里木盆地发现过用吐火罗语写的手稿,这种语言曾在公元500年到900年在该地区用过。虽然在东方出现,对比印度和伊朗的咝音类语言(Satem),吐火罗语更接近与欧洲的颚音类语言(Centum)。这个结论是基于数百个词汇的拉丁语与梵语(Sanskrit)发音的区
所有这些人的生活,饰物和美学,都是发生在4000年以前。你说是不是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在小河墓地看到了日落,73岁的张晓林先生,还跑了很远拍到了红红的太阳和小河墓地同在。


而我则在一片平静中,再次躺在沙丘上看星星。在两个同行的朋友李焰,琦琦走了来了之间有半个多小时是我一个人独自在小河墓地的沙丘上看星星的,心里没有一点害怕。
我想最多是会有狼来,以我野外生存的经验知道,狼是不主动攻击人的。
在小河墓地看星星,不时有流星从天空中划过。那一刻我倒很希望有一些什么神秘的事情发生,可是没有。只有我和天空中眨着眼睛的星星,有问有答。
我告诉星星,我会记住这里小河墓地和小河公主。


感谢张晓林及同行朋友提供部分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