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8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十――秘鲁安第斯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汪永晨文图
在秘鲁的库斯科地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动物,脖子长、眼睛大、绒毛光亮、像羊又像骆驼的动物,这就是秘鲁的国宝——驼羊。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当地人赶着一群色彩多样的驼羊,成为秘鲁安第斯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库斯科的驼羊与小姑娘
库斯科女人与她们的驼羊
我们到库斯科的第一时刻就拍到了这个牵着驼羊,等着人们拍她和她的驼羊的小姑娘。同行的几个男士都争着和小姑娘及驼羊拍照。从照片的画面看,驼羊对小姑娘的依恋让人羡慕。
与其他大洲不同,南美洲的原始居民很少驯化野生动物,因此在欧洲人到达南美洲以前,这里没有羊、牛、马等常见的家畜,而驼羊则是唯一的例外。作为原产于南美洲的古老畜种,驼羊1000多年前就成为南美居民的食物和运输工具。遗憾的是,由于驼羊的绒毛珍贵,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捕杀,野生驼羊在400年前就灭绝了。
驼羊
一个星期大的驼羊
驼羊属于骆驼科,寿命可达20年,有亚马、阿尔帕卡、瓜纳科和比库尼亚4个品种,亚马个头最大,当地人通常用它驮东西。驼羊靠高原上的伊丘草,顽强地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安第斯高原上。驼羊喜欢群居生活,一般5—10只组成一群。每群都由一只壮年雄驼羊带领,群内的雌驼羊都非常忠于它,即使领头的雄驼羊受伤,雌驼羊也不离不弃。
库斯科古城的小村庄
古城小村庄当年的粮仓
库斯科是秘鲁南部著名古城,曾是雄霸南美大陆近五个世纪的古印加帝国首都,以灿烂的古印加文化和古迹闻名于世。印加帝国崇拜太阳神,库斯科在印加语的意思为“肚脐”,在他们心目中这里就是世界中心。
库斯科古城广场
库斯科古城的喷泉
库斯科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典型的高原气候。我们从纳斯卡的盛夏到库斯卡就感觉到高原的冷。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不但将财宝洗劫一空还血腥镇压土著印第安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城里建筑物多是西班牙——印加的独特建筑风格,老市区还保留了一些印加帝国时代遗留的街道、宫殿、庙宇和居民老房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秘鲁这么一个偏僻的古城里,还有如此精湛的文化与古迹和那么满脸灿烂的孩子。
古城里
古城里的孩子
走过来让你拍照
她们怀里是小驼羊
库斯科古城是西班牙殖民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因其地处万卡维利卡(HUANCAVELICA)和波多西(POTOSí)等以矿产业为主的城市通往盛产农产品及纺织品地区的必经之路,当年城市发展迅速,十七、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从1532年到1821年的三百余年内,在保留印加帝国时期库斯科城市建筑轮廓和独具特色的巨石墙壁的同时,西班牙殖民者大兴土木。在此期间,库斯科城建造了大量的教堂、修道院以及装修精美的住宅,使古城日见繁荣。
秘鲁库斯科古城以文化遗产资格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库斯科城中心也叫兵器广场,这里曾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状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许多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很多石块房基还是印加帝国的遗物。现在幸存下来的一些宫殿、庙宇和房屋,大多是从90公里外的安第斯山上采集的巨石堆砌成的。在这些巨石建筑面前,还能感到几分印加帝国时的威严。
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费了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会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其顶端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重达130吨的巨钟,据说它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
街道
帮忙拍照的是警察
有钟楼的教堂
广场东侧的拉孔帕尼亚教堂建成于1668年。网上有文章评它为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墙壁饰有绚丽多彩的绘画,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坛。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当库斯科还未被西班牙摧毁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座极为富丽堂皇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创造印加民族的太阳神维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维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阳神庙的内殿。因此,这座神庙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当年的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考古研究表明,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印加帝国统治者不但组织修建了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建造了四通八达的大道。
有去过库斯科的人说,对印加帝国那宽阔的道路网深感惊讶,这种大道几乎囊括了印加帝国所有广袤的疆域,印加大道穿山越岭,横穿所有各式各样的地形。沙漠地区,大道两边都建着防护墙,深山峡谷,大道上都凿出了蜿蜒的石阶。
街上的壁画
秘鲁的“巨石”阵
如何搭建得如此天衣无缝
古人的绝造
导游带着我们几个中国人在库斯科时,我们认为最不可思议的是萨克塞华曼占地约4平方公里的,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城堡。这些围墙全用巨型石块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米,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来犯的敌人。这是后人的解释,因为当年这里并不是军事要地,而是用来祭拜与朝圣的。
没有铁器时的拼装
没有吊车时的搬运
古人建造的艺术
导游告诉我们,整个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万块石料,全部都是重达数十甚至数百吨的巨石。在这些精心雕凿的巨石中,其中最大的石块高达9米,宽5米,约361吨重。这些巨型石块被精细地雕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块上不仅凿有台阶和斜坡,而且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以便与别的石块吻合。
雕琢的手法极为轻巧流畅,缝隙之处细如发丝。为了整体的坚固,有些巨大无比的石块竟然倒着安放。萨克塞华曼城堡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风雨雨,至今巍然屹立。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轰然倒塌,而萨克塞华曼城堡却安然无恙。
站在让我们震惊无比的石墙前
印加人的“几何”
HUDON百科词条中有这样一段介绍: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目睹了萨克塞华曼城堡之后,曾万分惊讶地写到“只有你亲眼目睹城堡时,才会发现它在整个设计建造上可谓鬼斧神工,使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全能者的杰作,而绝非出自人类之手!”的确,面对这些无比巨大的石块组成的建筑,现代人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困惑:当初这些建造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并精确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
连一块小小的修补也那么严丝合缝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见到这些巨大建筑的欧洲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间奇迹全部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创造的。可是考古研究发现,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加人也没有发明铁制工具和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大牲畜,能在安第斯山区饲养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羊驼,这种动物体形太小,即使一只大羊驼最多也只能驮运不到20公斤的货物,所以,当时的大部分货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们靠什么来加工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呢?
巨石中今天跑着的羊驼
而且,萨克塞华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块重达300多吨,不要说当时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恐怕也都找不到搬运重达300多吨石块的巨型车辆。要想把重达二三百吨的巨石运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确实是难以想像的。建造者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这座巨石古堡,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秘鲁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君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先人,从数公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竖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两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多名工人。”这段记载说明,印加人似乎并不具备这种非凡的建筑技术。
所以,有的专家不同意萨克塞华曼古堡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建成的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了的高难度技术建成的。
而且,当地的印加人自己对此也另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和这座宏大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而他们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与南美古老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这位大神维拉科查,也就是库斯科太阳神庙未被毁灭之前供奉的主神。
今日人家
腊肉与玉米种子吊在灶堂前
这是印加小猪
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发明文字。印加人的记录系统叫“奎普”,这是一种用来记录重要官方信息的绳结语(结绳记事)。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抄写员才懂得“奎普”,它可能用来记录货物的数量和人数,也可能还记录历史事件。但不幸的是,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这种“奎普”也早已消亡。
家里的灶堂前
祭台前放的竟是祖父的头骨和当年的活羊
对食物的崇拜
印加文明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文字,二是没有发明车轮。以至今天留下了古迹也留下了神秘。在库斯科一个小村庄的人家里,我们实在想不通的是,他们怎么竟然能把祖父的头骨放在家里供着,同时供着的还有羊和鹰的翅膀,这些也都是“事物”。而越来越商业化的那户人家里,还满地跑着小猪,
村庄外的古迹
这里也是古城
古迹与今居
山城
山、城、路、田地
住在古城的姑娘
印加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的融合,在今天库斯科有着鲜明的对比。晚上的餐馆里,既有欧式的服务,也有印第人的歌舞表演。那悠扬的排萧如同能把人带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带到了印第安人盖有茅草的小木屋。在那里徜徉,真是一种难得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风情与传统艺术的体味与享受。
餐馆里的印第安民乐
餐馆里的演奏
餐馆里的演出
印第安舞蹈
明天,我们将要去的是秘鲁最富盛名的马丘比丘。那高山下的小村庄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吸引呢?期待着。
太阳神与月亮社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