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寻找心中的小木屋和梦中的高原珍宝之三-—寻找米堆冰川

2009-09-29

寻找心中的小木屋和梦中的高原珍宝之三-—寻找米堆冰川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8月21日,早上六点钟我们从波密出发,开始在大山和峡谷中穿行。

清晨,大山中的晨雾从林海中流出来,映在我们眼前时,那山形,山色和山体构成的岩石,以及正在流动中的云彩,都让我们忍不住隔着窗户也要噼里啪啦地按快门。

通向米堆冰川的路

去往米堆冰川的大山

像是一群猴子在山上

流动中的云

通向米堆冰川的峡谷两边也不全都是绿。徐凤翔说,从远期来看,这是强折皱,深断裂地带。所以岩层破碎,坡度陡峭造成的。此外还有雨季集中,降水丰富。这些因素,就使得我们在峡谷中走时,也看到了这样一些碎屑流和大滑坡。大自然的丰富,在这么一条山谷里让我们看得目不暇接。

扇面似的滑坡

滑坡后又长出的新绿

像不像煤屑

高山流水

3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远远地看到了米堆冰川。我们的车也只能停在远远的地方,前面是农田和森林还有一个不小的山。我们只有穿越过去才能走到冰川脚下。7月份在长江源时,“看山走死马”,16个小时寻找冰塔林的经历,至今在我的脸上还留有高原灼伤的痕迹。今天远远看到的米堆冰川,我们能走到吗?我的信心比在江源时打了折扣。对大自然的敬畏随着对大自然的了解也愈加强烈。

冰川前的麦田和森林

先留张影

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是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是一系列东南走向的高山,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于是在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庄后的一座雪峰周围,诞生了—米堆冰川。

米堆是以一座冰川得名的地方,它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东约100公里处。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

西藏冰川因地域和水汽的来源,分两大类。地域在高原面上是大陆型冰川。在藏东南,高山峡谷除了自身的原因,受印度洋暖湿汽流浸润的范围内的冰川,是海洋性冰川。这两类冰川又都是随着海拔的增高,水汽的增多而增加冰的体积。

除了藏东南以外,喜玛拉雅南坡也应属海洋性冰川。那里是迎风面,随风带来的水汽是冰川构成的来源之一。

“海洋性冰川”指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属于海洋性的冰川,其冰川运动频繁,由此多引发自然灾害。根据研究,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段、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位于四川横断山脉的贡嘎山周边地区的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更具体的地方即贡嘎山、云南玉龙雪山周围地区,还有西藏林芝、波密地区,亦即然乌湖、易贡湖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

冰川在远处

走过麦田去看冰川

冰川在远处

“大陆性冰川”指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小,由此带来的降雨量少,冰雪累积和消融的速度慢,冰川运动相对较弱。属于此类的冰川主要集中于西藏中部和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青海和甘肃等内陆地区雪山和冰川。

海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冰川收入多,支出也多,活动性强。冰川雪线附近气温较高,一般在-1~-6℃,降水特别丰富,可达1200~3000毫米,降水的影响常超过气温的影响。冰川依赖充沛的固体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生存,并且雪线高度也较低。珠穆朗玛峰南坡冰川雪线比北坡低,原因即在于此。由于冰川温度接近零度,所以冰川运动速度较大,年流速可达100~300米,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冰舌末端常可流入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冰川上有生物存在,有冰蚯蚓、雪蚤、雪藻、苔藓等

彩虹越过麦田

信仰

村里的大树

家在冰川脚下

米堆冰川脚下就是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子,它属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玉普乡。由于这里海拔不高、温暖多雨的缘故,村子周围除了肥沃的耕地就是茂密的森林。用原木搭建的藏屋大多是二层,第二层有一半是晒台,晒台上支起的木杆上搭满了收获的小麦和青稞,每家都有一个像篮球场大小的院子,里面不但长着高大的乔木,在树旁还插着几面风马旗,在树林中随风飘扬。

翻过那座小山,再穿越一片森林,当眼前豁然开朗时,米堆冰川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虽然天空不是蔚蓝色,但是冰川和它脚下的冰碛湖,还是让我们大饱眼福。

米堆冰川

波密米堆冰川

离开冰川再上路时,车窗外裸露的石头山上,石缝中长着的几簇云杉格外引人注意,让我们称之为徐老太的徐凤翔又叫停车,她是要让我们看看她研究了那么多年的地方的大山多么奇特。植物的生命力又是多么顽强而充满着活力。

长在石头上的绿色

山石的“画面”

徐凤翔根据自己多年在林芝地区的工作经验认为,波密地区是藏东南的中心地带,海拔起点较低,在2300到2700米的范围。而山体高度多在海拔6000-7000米以上。所以,在高差极大的山体内,形成了较多的大规模的冰川。因此波密也被称为冰川之乡。

在进米堆冰川的门口处,称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冰川。我们都觉得有点夸张。但徐先生说:米堆冰川是高山区冰川,储积量大,下端占满宽谷,形成一个椎型体的扇面冰裙,下沿入帕隆藏布的支流米堆河。两侧有针阔混交林的拥立。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为最美的冰川即在于此。

我在网上还看到这样一段对米堆冰川的描绘:“冰川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这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类型齐全,尤以巨大的冰盆,众多雪崩,陡峭巨大700-800米的冰瀑布,消融区上游的冰面弧拱构造,以及冰川末端冰湖和农田、村庄共存为特点。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它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

如果把冰川看作是高山上遨游下来的“寒龙”的话,那弧拱构造恰似龙的根根肋骨,它们是由于冰瀑区的冰在冬天和夏天所温度和湿度不同而造成的。米堆冰川上如此发育清晰,规模巨大的弧拱构造,在其冰川上是没有见过的,不能不说是一大冰川奇观。

发生频繁的雪崩奇观,巨大的冰瀑布奇观,发育完全美丽的弧拱奇观,这一切成就了米堆。

一般来说,冰瀑奇观只有在补充丰富、消融得快的冰川上才会出现,如消融得快而补给不足,冰瀑就会中断,形成“悬冰川”;而补充过快而消融不及,冰雪就会把悬崖埋没。米堆冰川是一条补充和消融都很“均衡”,具有灵性的冰川。

米堆冰川的白中透蓝,在我国的冰川中也可称为特色。这样的冰川,让徐凤翔先生联想到的还有在墨脱。上世纪八十年初,徐先生大病初愈后骑马走出墨脱。沿途穿行于冰川,也曾看到碧蓝的冰川下的暗河和海拔2300米的冰舌下沿前的冰积石。

车上看到的雪山

通向墨脱的路

不多见了的一块招牌

提起墨脱,徐先生的话就更多了。墨脱,在藏语中是花朵的意思。徐先生三进墨脱。用她的话说:墨脱是被雅鲁藏布江深深地切割而形成的喜玛拉雅山南坡东侧最深的峡谷。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我国第一片山林。是在北纬29. 5°范围内形成的山地热带雨林和雨季林。

1982年,徐先生第一次进墨脱时,是从多雄拉随边防营的战士进去的。当时已经是6月底,山体已解冻。不过在山顶上还有一个400米球场大小的冰帽子。而且它的冰面上呈波浪状起状。

在这个地带,徐先生无法独立行走,两个战士一边一个搀扶着她溜冰式前进。因海拔有4200米,每隔二、三十米,就要轮换搀扶。下坡时,由战士先挖好下脚的冰台,下到3500米左右,徐先生和几个学生,边走边看到各自的身体都腾腾地散发出水息,原来是衣服表面的薄冰化了,使得人似乎是被薄雾所包围。大家互相看着对方,个个都像是在“腾云驾雾”一般。

在墨脱,海拔越低,周围的景观和物种越发呈现出热带雨林的特色。徐先生和她的学生边行进边考察,并且走进布琼湖林区,调查了完全原生的热带雨林。

徐先生说,这次行程有意思的是,考察组4人请了9个民工背仪器标本和供给。跟随他们的还有11只狗,浩浩荡荡的人与狗的队伍向布琼湖边走去。湖边地下水位高得靠进地表,搭帐篷以前,先在地面铺上一层宽大的芭蕉叶隔水。就是这大大的芭蕉叶让徐先生联想到,《聊斋》“晚霞”中描写的一幕,描写的就是荷叶铺地的神话抒情故事。

也就是这次考察,徐凤翔先生带着学生调查到原生的、人迹未至的山地热带雨林标准地资料。

那次,徐凤翔还没到墨脱,当地人已经知道有一位徐教授要来。他们一行人接近墨脱县城时,还要攀上一个高差500米的山丘平台。此时徐凤翔已极为疲惫,满脸和满手背都被各色噬血的小虫咬得大包小块脸肿得认不出来。结果当墨脱的人看到这位大教授时,已经完全不能把眼前的徐凤翔和徐教授联系在一起了。

那次徐先生虽然大病了一场,但是那以后,她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因为她真的是痴心于那片土地。

回林芝的路上

傍晚的牧场

我们这次没有时间去墨脱,明天我们要去看被徐先生称为“三大世界爷”之一的,2500岁的柏王。

这里的人与自然